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西方的歷史學

西方的歷史學

發布時間:2021-02-18 14:57:54

A. 西方歷史的書,

1、《劍橋插圖中世紀史》,作者福西耶

中世紀時代的開始階段,這個時期不僅以內變革、瘟疫和世俗斗爭為標志容,而且以教會迅速興起、拜占庭帝國日益重要和繁榮的加洛林文藝復興為特點。

2、《基督教史》,作者王美秀

本書是一部基督教世界通史,以時間為經,以地區和國別為緯,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基督教產生、發展和流傳的歷史。全書所記時限始於基督教產生前的猶太社會狀況。

3、《羅馬史》,作者特奧多爾·蒙森

這主要指頭兩卷,其所包括的時間為羅馬國家的最初五百年。在實史開始之處,它就由於自身的緣故,決定和安排了表述的內容和形式。

4、《極簡歐洲史》,作者約翰·赫斯特

本書以清晰、幽默、發人深省的筆調,雜以活潑的插圖,敘述了一個不同凡響的文明,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巨大沖擊與巨大貢獻。

5、《聖經》,作者摩西、馬太

是猶太人的信仰經典,講述古時猶太人的歷史,並記錄先知預言。不僅寫出了猶太民族的發展歷史、基督教思想的形成歷史。

B. 西方有哪些著名的歷史學家以及他們的史學思想是什麼

古希臘,希羅多德(Herodotus)(前484年?—前425年?),《歷史》,歷史之父
古希臘,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年?—前400年?),《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羅馬,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前44年),《高盧戰記》和《內戰記》
羅馬,李維(Livy)(前59年—17年),《羅馬史》
古希臘,普魯塔克(Plutarch)(46年?—120年?),《希臘羅馬名人傳》
羅馬,塔西佗(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編年史》
英國,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年—1794年),《羅馬帝國衰亡史》
德國,蘭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886年)
德國,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895年),《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德國,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1848年—1929年),《戰爭藝術史》
英國,丘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965年),《英語民族史》
法國,費夫爾(Lucien Febvre)(1878年—1956年),年鑒學派創始人之一
法國,布洛赫(Marc Bloch)(1886年—1944年),年鑒學派創始人之一
英國,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歷史研究》
法國,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1902年—1985年),年鑒學派第二代學者,《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美國,費正清(John K. Fairbank)(1907年—1991年)
德國,戈洛·曼(Golo Mann)(1909年—1994年)
美國,L·S·斯塔夫里阿諾斯(L.S. Stavrianos)(1913年—2004年),《全球通史》

C. 被譽為西方歷史學之父

B 本題考查古希臘的文化成就,屬於識記型的題目,難度較低。希羅多德是古版希臘偉大的權歷史學家,被西方尊稱為「歷史之父」。B項正確;A項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臘早期喜劇代表作家;C項修昔底德也是古代希臘歷史學家,著有《伯羅奔尼撒戰爭史》;D項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思想家。

D. 中國學習西方的歷史

(器物層次) 形成新思想,在思想界起了啟迪作用,但沒有付之於實踐。

2.曾國藩、李鴻章等地主階級洋務派

為什麼要學 怎麼學 學什麼 結果

背景: 60年代,由於受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清政府內憂外患,急於尋求出路。而慈禧太後的暫時支持,總理衙門中央
洋務機構的建立為洋務派學西方創造了有利條件。

目的:具體目的「剿發捻」(鎮壓人民革命);「勤遠略」(抵抗外來侵略);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發起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
經濟:創辦近代企業;
軍事:籌劃海防,創辦新式海軍;
文教:創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器物層次)
是近代化的開端,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3.晚清政府

為什麼要學 怎麼學 學什麼 結果

背景: 20世紀初,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義和團運動的雙重打擊下,清政府又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

目的:為了應付嚴重的國內危機,遏制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實質是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從1901年開始實施「新政」,從1905-1911年進行「預備立憲」,但仍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

經濟:獎勵實業;

軍事:編練新軍;

文教: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政治:「預備立憲」,進行政治制度改革。

內容較全面,但卻是騙局(主要是後者)
客觀上有利於中國近代化,但最終破產,為辛亥革命創造了成熟的客觀革命形勢,為自己准備了掘墓人。

二、資產階級學習西方

1.早期維新派

背景: 19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維新派。

目的:抵制外來侵略,發展資本主義。

以王韜、鄭觀應為代表的早期維新派提出並宣傳自己的主張
經濟:發展工商業,和外國進行商戰。

文化上: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

政治:進行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
在理論上還不成熟,更未付之於實踐,實際影響不大。但為康梁維新思想奠定基礎。

2.康、梁維新派

背景: 19世紀90年代末,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目的:抵制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

掀起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成為高潮。
政治: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

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思想——學習西方科學文化。

(制度層次)
曇花一現。

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3.孫中山革命派

背景:20世紀初,帝國主義侵略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資產階級的力量進一步壯大。

目的:抵制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
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為高峰,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學習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國家學說,並把它發展為三民主義。

(制度層次)

功敗垂成——有巨大的歷史功績,但最終失敗。

4.陳獨秀、李大釗等激進派

背景:政治上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國家一天天還下去;經濟上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思想與袁世凱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

目的: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

掀起新文化運動,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文化。
民主與科學。

民主指法蘭西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科學是指自然科學和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

(思想文化層次)
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運動後期宣傳的馬克思主義,終於成為中國人民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三.無產階級學西方

背景:俄國十月革命成功,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義在中國傳播的提供了思想條件。

主要思想:馬克思主義。

主要實踐:五四運動、建立中國共產黨、參加國民革命、反對美蔣的反動統治、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等。
影響:歷盡曲折坎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中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探索和發展,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四 .農民階級對西學的態度

(1)太平天國運動

A.拜上帝教

太平天國並沒有吸取西方的資本主義近代文明,卻從西方尋來了已經腐朽沒落的中世紀文化。洪秀全等太平天國領袖把西方的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的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糅合起來,創立了拜上帝教,用以組織群眾、發動群眾,以實現農民階級的平均主義願望。

B.《資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資政新篇》,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但由於社會條件不具備,農民階級不欣賞,根本未得到實施。說明農民領袖能接受西方思想但農民階級卻不贊同。

(2)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的指導思想是「扶清滅洋」,在反侵略的同時也否定了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可見,固守傳統 是農民階級的本性,他們只有無產階級的領導下,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E. 中古西方歷史學

簡單的講就是問什麼 答什麼
抓住題目中每個關鍵字 提煉深層信息 用事實論證

F. 西方古典史學的特點是什麼

導言:西方史學理論的發展及演變概貌

西方史學源遠流長、恢弘博大,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大的歷史性的轉折和變遷。

第一次轉折:西方史學的創立。發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臘時代。歷史與神話分離,產生了體現人本主義精神的古典史學。

第二次轉折: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前後。西方史學從古典史學的人本主義轉向基督教的神學史觀。

第三次轉折:開始於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西方史學從基督教的神學史觀轉向資產階級史學的人文主義史觀。

第四次轉折:發生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史學理論的演變更為激盪復雜,產生了與傳統史學相對峙的新史學思潮。

第五次轉折:發端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標志著當代西方史學的形成。

第一節:古典史學(公元前的古希臘時代)

1、希羅多德與「社會文化史」傳統的開創。

人本意識、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則,奠定了西方傳統史學的優良傳統。

2、修昔底德與「政治軍事史」傳統的確立。

將人類歷史獨立於天神之外的歷史觀念,成為西方建立科學的歷史學的基礎。

3、古典史學思想的發展特徵:

(1)倒退的、循環的歷史觀念。

(2)人本主義思想。

(3)「世界主義」思想。

(4)尚未取得相對獨立的學科地位。

第二節:基督教史學(公元5世紀——14世紀的黑暗時代)

基督教史學理論的價值:

1、系統提出了歷史「統一性」和世界史的觀念。

2、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歷史直進觀」和「歷史進步論」。

3、提出善惡沖突推動歷史進步的「歷史動力觀」。

3、創立體現歷史線形發展的公元紀年法。

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攸西比厄斯。

第三節:近代資產階級史學(14世紀——19世紀末)

一、人文主義史學(文藝復興時期14——17世紀)

人文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恢復古典史學的人文主義精神。

(2)重新強調歷史的垂訓意義。

(3)重視歷史敘述的體例。

重要流派:「修辭學派」、「博學派」。

二、理性主義史學(啟蒙時代17世紀——18世紀末)

理性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強調人類的理性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2)主張探索歷史的發展規律,以理性的眼光來審視歷史和評判歷史。

(3)提倡突破狹隘的政治軍事史,注意廣義上的社會文化史。

(4)提出系統的歷史進步理論。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爾泰《論世界各國的民族精神、禮儀和風俗習慣》、孔多塞《人類精神進步史綱》、康德《從世界主義者角度看世界歷史觀念》、維柯《新科學》

三、浪漫主義史學與歷史主義(十九世紀)

浪漫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強調歷史的連續性和繼承性。

(2)關注歷史發展的個性和獨特性。

(3)提倡用情感來取代理性,反對用抽象的理性原則來概括歷史。

(4)注重偉大人物和政治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歷史主義是浪漫主義史學的一個最重要內容。歷史主義的鮮明特徵:

(1)人類歷史是有機發展的過程,有著不可割斷的歷史連續性。

(2)對歷史現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態度加以研究,進行歷史的分析,具體了解個歷史時期的特點,承認它們存在的合理性。

(3)世界歷史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不能用一般性的世界歷史模式代替各民族具體的歷史研究。

維柯的《新科學》開創了世界歷史主義。

赫爾德的「文化的歷史主義」。

蘭克與「政治的歷史主義」。

四、歷史哲學 (十八世紀以後)

所謂的「歷史哲學」,即是對歷史進行哲學的思考。指的是人們對於歷史不應該只以堆積史實為能事,還應該達到一種哲學的或理論的了解。

近現代的歷史哲學一詞,專指西方唯心主義的歷史哲學。唯物主義的歷史哲學則一般通稱為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

在唯心主義方面,歷史哲學一詞的涵義和內容,也隨著科學觀念和哲學觀念的變化而經歷長期不斷的演變,其演變的趨勢是從思辯的走向分析的。大體上,前者要回答的問題是:歷史演變的規律或規劃是什麼?而後者要回答的問題是:歷史知識或理解的性質是什麼?

思辯的歷史哲學——重要探討整個人類歷史的特徵、意義模式和規律等。是試圖在一大堆貌似雜亂無章的歷史事實的背後,尋求出理性的原則、規律和意義來。(前面所述各派大體上都屬於思辯的歷史哲學。)

思辯的歷史哲學特別關注的問題:

(1)歷史運動的模式。認為人類歷史是不斷進步的。

(2)歷史發展的動力。看法不一,或認為是人的理性,或認為是復雜的人性,或認為是英雄人物。

(3)歷史進程的目的和意義。認為歷史發展有明確的目的和終極意義。

代表人物:維柯、伏爾泰、赫爾德、康德、黑格爾,以及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的文化形態史觀。

分析的歷史哲學——著重闡釋歷史學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質、方法、價值或作用。其出發點是:要理解歷史事實,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歷史知識的性質。歷史哲學的任務應該應該就是(或者至少、首先而且主要的就是)對歷史的假設、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質進行反思。

分析的歷史哲學關注的問題,更多的是歷史認識是什麼,而不再是歷史本身是什麼;更多的則是人們是怎樣在認識歷史的運動的,而不再是歷史自身是怎樣運動的。對於分析的歷史哲學來說,更重要得多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對歷史本身的探討和解釋,而是對歷史學的探討和解釋。

代表人物:布萊德雷、狄爾泰、克羅齊、柯林武德、波普爾等。

四、實證主義史學(十九世紀後半期)

實證主義史學理論的特徵:

(1)主張依照自然科學的模式建設歷史學,力圖使史學成為像自然科學那樣追尋「一般法則」的科學。

(2)努力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反對歷史研究的「個體論」傾向。

第四節:當代西方史學(20世紀以來)

一、當代西方史學形成的特徵:

1、從傳統的「敘述型」轉向「分析型」。即用「問題史學」代替「敘事史學」。

2、從研究「顯要人物」(精英人物)的活動為中心,而轉向研究普通人和「社會底層的力量。

3、從狹隘的政治軍事史轉向探求社會歷史的「總體」與「結構」。

4、從個人在故紙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業方法轉為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技術。

5、堅持史學研究採取跨學科的方法,借鑒和吸收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歷史。

二、當代西方史學的發展脈絡、主要流派及其理論:

(一)「新史學」的開端

法國卡爾。蘭普勒特最早提出「新史學」這一口號;法國亨利。貝爾創辦《歷史綜合評論》;美國魯濱遜與「新史學派」的建立。

(二)法國年鑒學派(三個發展階段)

1、創建階段(1929——1945年)。代表人物是費弗爾和布洛赫。這一階段奠定了年鑒學派的基本理論:

(1) 反對傳統史學迷信史學和史料的傾向。

(2) 提倡「總體史學」。即強調歷史研究的對象包含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3) 反對歷史研究以精英人物為中心,大力倡導「從下往上看的史學」,主張著重研究下層的普通大眾的歷史。

(4) 主張史學要按科學的程序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用「問題史學」代替「敘事史學」。

(5) 堅持史學研究採取跨學科的方法,借鑒和吸收其他學科的方法來研究歷史。

2、第二發展階段(1945——1968年)

是年鑒學派「制度化」和深化階段。代表人物為布羅代爾(1902——1985)。

布羅代爾理論代表作:《歷史和社會科學:長時段》、《菲力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布羅代爾的基本思想是「三段論」(歷史時間的理論):認為歷史時間可以分為相互聯系的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分別表述三個不同層次的歷史運動,而其中的長時段歷史也就是結構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長期的決定性的作用。只有藉助於長時段歷史觀,才能夠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類生活的全貌。

3、第三發展階段(1968年以後)

打出「新史學」的旗號,從此被稱為「年鑒——新史學派」。代表人物是勒高夫、諾拉、夏蒂埃、勒韋爾。

年鑒——新史學派著重研究的理論、方法和領域:

(1)繼承了長時段理論,著重研究各種結構和變化緩慢但長期起作用的事物。認為只有通過長時段才能把握和認識推動歷史前進的潛在力量。研究領域是歷史人類學和精神狀態史。

(2)重視歷史認識論和史學方法論。

(3) 進一步拓寬歷史研究的領域,更潛心於細小的課題。

(4)重新強調政治的作用,承認事件的重要意義。

(三)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

即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代表人物有多布、希爾頓、希爾、霍布斯鮑姆、湯普森。

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共同性與理論特徵:

(1)熟悉馬恩著作,信仰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從事歷史研究。但對歷史唯物主義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和解釋,並有所修正。

(2)發揚了英國經驗主義的史學傳統,強調對歷史特殊性的認識,堅持歷史學是研究歷史事實發展過程的科學。

(3)強調研究下層人民的歷史。

(4)注重總體史研究。

(四)當代西方比較史學

西方比較史學的研究著作大致上歸納為四類:

(1)「各文明體系的比較」研究。即如斯賓格勒、索羅金和湯因比那樣的宏觀比較。

(2)「主要是對文明的某種中心題目進行比較研究,如比較宗教式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大都是一些比較具體的歷史現象的比較。

(3)通過比較而「研究歷史過程」,「它們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從『可選擇的生產方式』的比較研究到一個單獨的行業實現工業化的速度和程度的比較;從革命這個永遠受歡迎的題目的比較研究到限定仍很明確的過程的比較研究(例如現代教育制度的普及)。著重歷史比較尤其與經濟學、社會學或人類學的某些學派有密切的聯系」。

(4)「機構的比較」。如教會、黨派、銀行之類的組織和機構的比較。

比較史學的特點:它不像寫作通史或斷代史的歷史學家那樣在連續敘述人類的發展中尋找歷史的意義,也不像歷史哲學家那樣在尋求全面的總體模式中獲取歷史的意義,而是從整個人類歷史中一直在撞擊著人類的那些永恆的問題中尋找歷史的意義。為此,比較史學按照某種規范和范疇,從人類歷史中挑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側重探討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及某種情況下的特殊規律,亦即尋求歷史發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闡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異同。

(五)當代西方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是歷史學與心理學的嫁接而產生的一門新學科,它藉助與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探索人類過去的種種行為,進而更全面與更深刻地闡明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進程。

心理史學分為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和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是用精神分析法和歷史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生活,其理論的一般特徵:(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李夫頓和克胡特)

(1) 以新精神分析學說作為理論基礎。即堅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學說的原則,強調潛意識的驅力和先天潛能的主導作用。同時強調自我的的自主性,認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來源,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主要是家庭環境、養育方式)對人格的重大影響。

(2) 反映了一種「心理決定論」的歷史觀。即用歷史人物的心理特徵解釋一切行為。

(3) 模式歸納。即習慣套用心理學模式的歸納,缺乏因果解釋的科學研究(有些原理根本無法驗證)。

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學 ——反映了當代西方心理史學的變化趨勢:(代表人物溫斯坦、普拉特、埃爾金斯、阿瑟爾、霍弗、拉森)

(1)由「心理因素決定論」向「外在環境決定論」轉變。

(2)方法論的突破。即不再僅僅是將心理學理論作為解釋歷史現象的史學方法,而把歷史上的心理現象本身作為研究對象。也就是說,不再局限於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個人和群體的歷史行為,而是把歷史上的個人和群體心理的發生、發展、演變的原因,及其對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變化,使心理史學不知不覺變成了歷史心理學和心態史學了)。

(3)社會學對心理史學的滲透。強調不是心理驅力決定外在現實,而是外在現實決定心理狀態。()行為主義心理學在心理史學的應用。強調了人的行為完全是環境決定的,即便是那些看起來像是本能的行為實際上也是對外部世界的反應。

(4)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史學中的應用。強調了人的認知模式會影響和決定人們的心理和行為。

(六)當代西方計量史學

計量史學也就是把數學方法特別是數理統計方法運用於歷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當代西方計量史學的特徵:

(1)運用電子計算機。它的使用,使系統收集、利用史料及進行統計分析成為可能,並向研究者提供了處理大量情報資料和分析多變數現象的能力。

(2)進行統計分析。但不是指以往史學研究中那種描述性的統計,而是一種高級的推理統計學和多變數解析領域的分析,對此非用電子計算機不可。

(3)製作數學模式。借用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中的理論模式,以數理形式來表現歷史文化現象。

(七)文化形態史觀

文化形態史觀是當代西方思辯的歷史哲學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人物是斯賓格勒(著作《西方的沒落》)和湯因比(著作《歷史哲學》)。

其主要理論特徵:是用「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斯賓格勒)或「起源、生長、衰落、解體」(湯因比)四大階段的生命周期來概括人類歷史或文化的全部過程及其一般模式。

強調兩點:

第一:所謂的歷史就是文化或文明。這一結論旨在肯定,文化或文明才是人類歷史的真正載體,而歷史的意義即寓於作為人類歷史之基本現象的文化或文明之中。因此認為,歷史哲學與史學研究所應闡釋的主要對象既不是純粹的精神觀念,也不是表層的政治、經濟現象,而是作為一種歷史整體的文化或文明。

第二、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具有同等價值、屬於同一時代的。這個結論的重點在強調,各種文化形態或文明社會原本就是自成一體、各有根據的,而決無孰優孰劣或孰高孰低之分。確信歷史哲學與史學研究所面對的世界歷史指的是整體,而不是某個選定的部分。因此,理應放棄狹隘的歐洲文化中心論和偏頗的民族主權國家觀,轉向一種整體性的、深層次的文化形態或文明社會比較研究。

參考書目:

《西方史學史》,張廣智主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何兆武陳啟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西方新史學評述》,龐卓恆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G. 西方歷史學界的記錄方式與中國有什麼不同

我們當代所看到的歷學寫作方式就是西方的史學記錄方式。五四以後向西方學習的方面之一。以如範文瀾先生寫得《中國通史》就是是不是就是西方的史學記錄方式,按其年代,人物,相關事件全部逐一的記錄下來。

H. 西方著名歷史學家有誰

歷史哲學包括黑格爾孔德康德,還有蘭克、斯賓格勒、湯因比、波普爾等等。
歷史學家有希羅多德、修昔底德、李維、塔西佗、吉本、勒高夫、布羅代爾等等。

I. 西方歷史學的源頭為何是神話與傳說

不僅僅是西方的歷史學,源頭會是神話和傳說,就是中國自己的一些歷史學的源頭也是神話和傳說,比如說女媧造人,嗯,誇父逐日盤古開天闢地。

J. 西方史學著作有哪些。

湯因比:歷史研究、人類與大地母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閱讀全文

與西方的歷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