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必修一歷史第三單元知識框架

必修一歷史第三單元知識框架

發布時間:2021-02-03 22:25:23

Ⅰ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框架人教版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抬制度 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抬制度

1、 夏商政抬制度的內容:

中央:〇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〇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 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抬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抬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 西周的分封:被封的請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〇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抬;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擇月般的政抬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舂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〇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杈

3、西周的宗法制:

〇1內容:用父系的血縲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抬等級,鞏固國家政抬的制度。 〇2特點:嫡長子繼本制

〇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杈地位,有利於統抬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秦朝的中央集杈制度的形成

1、 中央集杈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蕁;呈權至上;皇位世袈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杈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抬取代貴族政抬的重要標志。

2、 中央集杈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 中央集杈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ol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c_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〇3莫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抬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杈烕,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眉迅速激化。 第3課從漢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鏡芰:

漢朝漢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抬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莩擬和頒發呈帝詔令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杈烕,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眉迅速激化。 第3課從漢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鏡芰:

漢朝漢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抬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莩擬和頒發呈帝詔令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杈烕,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眉迅速激化。 第3課從漢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鏡芰:

漢朝漢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抬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莩擬和頒發呈帝詔令
1、 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 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呈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仕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抬制度 第5課古代希臘政抬民主政抬

1、 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貢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抬時期

2、 特徵:人民主杈、輪番而抬、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 積極作用:促迸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抬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 《十二銅表法》標志看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M查士丁尼組織編暴)標志看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 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沽、經濟統抬;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抬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 〇1光榮革命:1688年

〇2《杈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杈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杈力;國會逐漸處於「同 而不抬」的地位

〇3責任內閣制:苜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抬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 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人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徵性 的元苜,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第8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〇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沖;總統和國 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

Ⅱ 必修一 歷史 知識點框架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分封制的基本內容(存在的朝代、目的、對象、受封者的權利和義務、影響、崩潰)
2、宗法制的基本內容:(朝代、核心內容、紐帶、宗法等級、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1、秦的統一(時間、過程、意義)
2、皇帝制度的創立:(創立者、特點)
3、中央集權制度(中央機構、地方機構、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1、中央機構:(漢、唐、宋、元如何解決君相矛盾)
2、監察機構:(秦、漢、元監察機構、評價)
3、選官制度:(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4、地方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目的、概況、影響)
5、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1、內閣制形成(背景、形成、性質、特點、影響)
2、清朝的軍機處(目的、皇帝、性質、特點、作用)
3、密折制(皇帝、目的、作用)
4、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主要侵華戰爭(參考P24「知識鏈接」)
2、《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簽訂時間,內容、影響)
3、瓜分狂潮(直接原因,瓜分開端,形式,門戶開放)
4、列強侵華的幾種形式:
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三元里抗英(意義)
2、左宗棠收復新疆(重要時間、事件)
3、黃海海戰和反割台斗爭(時間,人物,事件)
4、義和團運動:(背景,清政府態度變化,主要斗爭,失敗原因,意義)
三、偉大的抗日戰爭
1、侵華日軍的罪行(原因,罪行)
2、關內關外的局部抗日(共產黨、東北人民、國民黨、工人學生)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
4、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5、抗日戰爭的勝利(背景,時間,根本原因,意義)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國運動(原因,過程,革命綱領,意義,失敗原因或教訓)
二、辛亥革命(准備,爆發,成立政權,頒布憲法,歷史功績)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
1、五四運動:(原因,過程,性質,歷史意義
2、中國共產黨成立(歷史條件,一大,二大)
3、國民革命(開始標志,過程,失敗,教訓)
4、「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重要事件)
5、解放戰爭(爆發,反攻,決戰)
6、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專題四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條件,標志,意義)
2、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
1、曲折歷程:(「文化大革命」導火線,標志,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2、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內容,意義)
3、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三、「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
1、「一國兩制」的構想(形成過程)
2、實踐(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3、台灣問題(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兩岸關系的發展進程)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外交政策,外交方針,外交成就)
二、外交關系的突破
(恢復聯合國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1、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背景,時間,意義)
2、中美關系正常化(重要過程)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標志)
2、外交成就:
三、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活動)
1、外交政策:(不結盟,對外開放,五項原則)
2、外交成就:(聯合國,區域性國際組織)
專題六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1、古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環境,影響)
2、古代希臘城邦(城邦出現,城邦特點)
二、卓爾不群的雅典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三次改革的內容,意義)
2、雅典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三、羅馬人的法律(羅馬法主要內容,作用)
1、主要內容:(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
2、羅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專題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一、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
1、《權利法案》:(背景,制定時間機構,內容,目的,意義)
2、責任內閣制形成:(過程,結果,影響)
3、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二、美國1787年憲法(內容,意義,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異同)
1、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
2、1787年憲法頒布的意義:
3、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三、民主政治的擴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異同、代議製作用)
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從法律上確立了共和政體)
2、《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通過,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P116)
3、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4、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專題八 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主要內容,意義)
1、《共產黨宣言》(1848年發表)的主要內容:(P124-125)
2、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意義:(P122課前提示)
二、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1、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革命時間,政權建立,革命措施)
2、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教訓:
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史實(二月革命,四月提綱,七月事件,十月革命,政權建立,頒布法令)
2、歷史意義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兩極格局形成(冷戰局面)(背景,揭開序幕,冷戰表現,冷戰的影響)
1、背景:
2、揭開序幕:丘吉爾「鐵幕」演說(時間,內容,標志)
3、冷戰表現:(政治,經濟,軍事)
4、冷戰局面下的國際關系(冷戰的影響)
二、新興力量的崛起
1、歐洲共同體的形成:(過程)
2、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興起的原因,發展表現,經濟地位)
3、中國:(建設成就,國際地位)
4、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不結盟概念,興起標志,主張,影響)
三、走向多極化
1、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兩極結束標志,多極化表現)
2、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Ⅲ 歷史必修一各個單元的結構框架圖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實行分封制。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 。後增設參知政事 、樞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打擊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2、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打破了血緣關系,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著明顯缺陷。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成年男性,婦女、奴隸、外邦人及下層公民都沒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標志著成文法誕生;
6世紀,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撰法律匯編《民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從公 民法到萬民法——羅馬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公民法的發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萬民法的創立(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
6、 羅馬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承認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作用是維系帝國,影響後世: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統治。 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 負責。首相實際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
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主要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國王的作用:對外代表英國,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維系英聯邦)
3、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時間:1787年;地點:費城
主要內容:規定聯邦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
5、美國聯邦制的實行,既避免了邦聯制的鬆散,又防止了中央權力的過於集中,既團結了各州,又給各州一定的自治權
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法。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行政權力歸總統,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
7、《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①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②皇帝擁有巨大的權力(國家元首,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帝國宰相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史實
①1840----1842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

Ⅳ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三單元知識點 急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七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光榮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640年,英國成為共和國,1688 光榮革命
意義:實現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願望,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權利法案》:1689
內容:①從立法、司法、財政、軍事等方面限制王權;
②把議會擁有的自由權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義:
①國王與議會關系: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②王權與法律關系:國王只能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③統治方式變化: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制,英國社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
特點:議會權力至高無上,君主統而不治
責任制內閣:首相掌握國家大權
①「光榮革命」後,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其權力和重要性也隨之增強;
②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協調各部門的工作。責任內閣制形成;
③發展:19世紀中期,隨著選舉制的逐步擴大和兩黨制的發展,議會選舉變成兩個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台組閣。
八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嚴重問題:①邦聯權利有限,無權征稅,不掌握兵權
②各州的權利很大,有權徵兵,征稅和發行貨幣
③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盪
④美國在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中也常常屬於不利地位,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1787年,頒布聯邦憲法,
內容: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權利高於各州
②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
聯邦制原則: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聯邦司法體系;同時憲法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
總統:最高的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憲法否決權、任命高級政府官員權力;
議會:財政權和立法權;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權、憲法的解釋權
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兩黨制的形成與發展
19世紀二三時年代,是美國兩黨形成的重要時期,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九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張
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發
1791~~1792 君主立憲制
1793~~1804 第一共和國
1804~~1814 第一帝國
1815~~1830 復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共和國
1852~~1870 第二帝國
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875 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憲法
影響:共和體制最終確立,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度
⊙帝國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權任命帝國首相和帝國官員;有權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有權簽署和公布帝國法律並監督法律的實施;帝國軍隊由皇帝統率,軍官均由皇帝任命.總之,皇帝是最高權力的掌握者.
⊙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帝國國會由選舉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監督權,唯一對政府起壓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預算。
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點

政體 國家元首及權力 政府產生方式 議會權力
與地位 權力
中心
英 君主立憲制 國王世襲;
國王僅扮演儀式性角色,是國家的象徵 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長,擁有最高行政權和創意立法權; 議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德 皇帝是帝國元首,世襲;任命帝國首相和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簽署公布法律和監督法律實施,統帥軍隊,任命軍官; 皇帝任命首相與官員,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 直接選舉產生,不能組成代議制政府,對政府沒有監督權,只有批准預算權。 皇帝
美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立法否決權、任命政府高級官員和組織政府的權力; 總統任命政府高級官員,政府對總統負責 擁有有立法權、財政權,與總統、聯邦法院相互制約 總統
法 民主共和制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和軍隊最高統帥;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具有創議法律權、解散眾議院的權力;總統與內閣部長共同向議會負責; 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命令須經各部部長副署,內閣向議會負責。 擁有選舉總統權、立法權、創議法律權;總統和各部部長對議會負責,議會對政府行使監督權。 議會
核心特徵:代議制民主;
議會擁有的共同的權力: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

Ⅳ 高一必修一歷史每課知識框架

因為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各地使用的教材開始不一樣了,像歷史,就有人教版、嶽麓版、人民版等。

不知道你問的是哪一版的,就先發一個人教版的吧,這個用的范圍最大,你可以看一下(點擊應該可以看大圖的)

Ⅵ 嶽麓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的1至3單元的知識體系

必修一第一單元
一、夏代
1、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制度:①傳子的繼承製度
②開始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
二、商代
1、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
2、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特點(政權特點):
①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對內服和外服有控制。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商王通過壟斷神權強化王權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
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於戰爭狀態。
三、西周
1、時間:公元前1046年
2、制度:
(1)分封制(周公旦)
含義: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親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以拱衛皇室。
內容:①周王的直接駐地---王畿
②同姓親族是分封主體
③還有異性親族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嫡長子傳宗繼統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3)禮樂制度(周禮)
含義:是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則。
作用: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4) 三者關系:互為表裡,緊密相聯

四。東周(春秋和戰國)
1,時間: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左右-戰國
2,背景:春秋: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戰國:各大國國君不在滿足原來的封號,戰國中期以後先後改稱「王」。由於競爭激烈,各國不得不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
3,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4,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並戰爭
五、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1,背景:經商鞅變法後,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2,時間:公元前221年 親王嬴政實現了統一
3,制度① 確立:
a。中央:皇帝等稱號的確立---皇權至上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掌管律令,圖籍

九卿:很多重要官職的合稱(分管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務)
b。地方:郡縣制:郡---縣---鄉---里
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②維護:
a。選官制:軍工爵制
b。官吏考核制:① 由中央委派專職官員進行監督,視察
② 年終有官員自行匯報當年政績
4,根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5。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 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六、西漢
1,背景:劉邦滅秦---建郡縣制+分封制的組織形式
埋下禍根---中央與封國間的矛盾
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 漢景帝,晁錯,吳王等七國
2,制度:
①確立:A.三公九卿與中朝(漢武帝時期)相互制衡

B.推恩令---解決了中央與封國間的矛盾
②維護:
選官制度:察舉制和徵辟制
(評價: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官僚隊伍的需要,
壞---容易任人唯親,薦舉人和被薦舉人之間也容易形成小集團)
考核官吏制:專設御史府長官為御史大夫,漢武帝時設立十三州刺史為地方專職監察官員,
它屬於御史府

七、隋唐唐代
1,背景: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盪之後,隋唐實現了統一。
2,制度:①確立:
A,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
(起草詔書) (封駁審議) (執行)
B,特點: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
C,作用:提高了辦事效率,完整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

②維護:
A,選官制:科舉制
隋---確立
唐---完善
B,考察官吏:門下省(負責諫議和封駁,不僅對在想作出的決策提出異議,也可對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見)

八、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九、宋
1,時間:公元前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2,制度:①確立
A,中央:「二府三司」分割相權
兵權——樞密院
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

b、地方:目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 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 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消實權:
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
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作用: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②維護
A,選官制:科舉制
B,考察官吏制:諫院
十、元
1、制度: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2,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使得相權又集中在一起了

十一、明
1,時間:1368年 明太祖朱元璋
2,制度:①確立:
A,廢除丞相制:
原因: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
廢除:1380年借胡惟庸案,徹底廢除,並規定此後各代不得再立丞相,由皇帝執掌六部,直接管理國家
B,設立內閣:
原因:廢丞相後為了提高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
形成:明太祖時設立殿閣大學士
明成祖時設立內閣(權力地位提高---票擬,皇帝批紅)

②維護:
A,選官制:科舉制
B,考察官吏制:中央---科道
地方---按察使司

十二、清
1、時間:1644年
2,制度:①確立:
A,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日常事務
B,議政王大臣會議---重要的軍國大事
C,軍機處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原因:處理西北軍務
(3)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於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 只能跪奏筆錄。
(4)影響:
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軍機處完全聽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第二單元:

一,古希臘------民主制
(一)、愛琴文明
愛琴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開端,古希臘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頭。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
①特點:出現王宮建築群,象形文字。
②標志性建築:米諾斯王宮
2、邁錫尼文明(公元前1400——公元前12世紀)
①特點:出現王宮、衛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國興起,出現線性文字B。
②特洛伊戰爭出現在這個時代。
(二),黑暗時代(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9世紀)
1,時間:公元前12世紀開始,之後的300年
2,產生原因:另一隻古希臘人對邁錫尼文明的毀滅
3,特點:沉寂,封閉,貧窮

(三)、古希臘城邦
1、興起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
黑暗時代結束,古希臘進入復興時代。復興時代的標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現
2、概念:古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村落。
3、地理環境:
①多山少耕地——農耕經濟不發達
②三面環水、港灣眾多——有利於航海與文化交流,商業貿易發達,海外殖民活動活躍。
4、城邦的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達和雅典
5、五種政體:貴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頭制
其中最為流行的是:貴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實質:公民政治
7、政體劃分的標准:根據各邦公民在公民大會中參政權利的大小劃分。
8、原因: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農業不發達
②三面環海,多島嶼港灣,航海業發達。
9、影響:
①促進古希臘商品的生產和海外貿易
②利於古希臘吸收外來文化,形成自己的獨特文明。

(四)、雅典民主制的形成
1、形成的條件:貴族製取代君主制
【解析】雅典進入文明社會之初實行的是君主制。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7世紀,貴族推翻王權,建立了貴族制。
【重點問題突破】君主制與貴族制的不同:
君主制:世襲、終身、專制
貴族制:選舉、任期、集體領導、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
在一定程度上說貴族製取代民主制是一種進步,為後來雅典向民主制過渡創造了條件。
2、雅典民主制形成過程
①梭倫改革:將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確立了民主制
③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發展到頂峰。

(五)、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點:
(1)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2)基本特點的體現:
①公民大會: 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體現了人民主權。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附屬機構,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行使最高權力。——代表由抽簽選舉產生,每個公
民當選2此後就不能再次當選,體現了輪番而至。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並且審議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

、實質
雅典的民主制以奴隸制為基礎,是奴隸主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

、評價
1、積極
①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
②民主政治使決策更全面。
③公職人員由選舉產生,非君主任命,受人民監督,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2、消極:
①是公民主體的民主。
②外邦移民、婦女、奴隸沒有民主權利。
③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

二,古羅馬------法制
(一)、羅馬政體演變
君主制——貴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
1、貴族共和制
①執政官:共和國的最高官職,有任期,只由貴族擔任。
②元老院:最高權力機關,是古羅馬的決策機構,成員由貴族組成,實行政事共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③公民大會:負責選舉公職人員,通過元老院擬定的提案。
④保民官: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
①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②實質: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
③作用:確立了較完整的統治秩序,羅馬進入相對穩定的「羅馬和平」時期。
(2)帝制:三世紀初,戴克里先公開實行君主統治。

(二)、羅馬法
1、《十二銅表法》——羅馬法的源頭
(1)內容:①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習慣法的匯編。
②規定了極為嚴酷的債務奴隸制,維護了私有財產和貴族利益。
(2)評價 ①是古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
②雖沒有給平民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組成:
①《查士丁尼法典》②《查士丁尼法學總論》③《查士丁尼學說匯纂》④《查士丁尼新敕》
3、羅馬法
(1)羅馬法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
(2)對羅馬法的評價: 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①《查士丁尼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②它保留了羅馬法學方面的創造成果,以法律手段規范人的行為,調節社會矛盾,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工具。
③羅馬法具有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現成的法律形式,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

第三單元
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奉行「君權神授」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控制了議會,迫切要求得到相應的政治地位。
(新貴族:指的是資產階級化的貴族,也就是說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的舊貴族)
2、過程
①13世紀,《大憲章》目的是為了限制王權
②1640 年——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③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詹姆斯二世下台,最終解決了國王和議會的權力之爭。
④1689年,威廉和瑪麗接受《權利法案》登基。《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3、《權力法案》頒布的歷史意義
①《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建立。
②英國由人治走向法制。
③促進英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英國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①君主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成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②議會主權至上
③君主受議會制定的憲法的限制
【注意】(1)《權利法案》在英國起憲法作用,屬於憲法性質的文件,但它並不是成為憲法。
(2)英國議會組成:上議院、下議院、國王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與發展
1、形成:
① 「光榮革命」後,英國國王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
②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責任,成為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的最高行政機關。
2、發展:19世紀中期,議會變成兩黨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黨上台組閣,該黨的領袖成為首相,
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
3、特點:
①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與首相共進退
②責任內閣制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對議會負責。
【選擇點】英國歷史上第一位首相: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首相。
4、隨著內閣制形成,英國的兩黨制也形成
形成過程
①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期間產生輝格黨和托利黨
②19世紀,輝格黨發展成自由黨 托利黨發展成保守黨
③20世紀初,自由黨被工黨取代,今天英國政壇上活躍的兩黨是自由黨和工黨
(三)、1832年議會改革
1、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的推動
2、內容:使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首次獲得了進入議會的資格。
3、意義:確保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美國聯邦制的總統共和制的建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一)1787年憲法的制定
1776年,北美13個殖民地發表《獨立宣言》宣告獨立,
1781年,《邦聯條例》宣告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這個時候的美國是一個鬆散的邦聯制國家。
1、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
①邦聯無權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政策
②邦聯鬆散的狀態無法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利益和主權
③美國面臨加強中央集權和確保共和制的新問題。
2、制定:1787年,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經過幾個月的討論,制定了1787年憲法。(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
3、1787年憲法的三原則:
①聯邦制原則:憲法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一個統管所有地區、指揮全部軍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長官
——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系之上的聯邦司法體系。
②分權制衡原則: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③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有民選產生。
【要求】結合課本記住三權分立示意圖。
(二)1787年憲法的發展與完善
①1789年,美國國會提出憲法前10條修正案,規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權
②美國內戰結束後,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第13條和14條修正案,廢除了奴隸制,
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三)1787年憲法制定與完善的歷史作用
①根據憲法,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
②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③保證了美國的統一與穩定,成為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政治前提。
(二)、美國兩黨制(驢象之爭:驢:民主黨;象:共和黨)
(1)形成:華盛頓之後形成。(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之後,美國兩黨制形成,
並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2)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之前
①民主黨主要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奴隸主利益)
②共和黨主要代表北方工業集團和西部農場主的利益
【了解】美國南部奴隸制和古希臘奴隸制的區別
古希臘:純粹的奴隸制
美國南部:利用努力進行生產,將產品賣給北方,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奴隸制。
(3)南北戰爭之後,民主黨和共和黨都代表資產階級利益,但是政治主張有所不同。
【重點問題突破】英國君主立憲制和美國總統共和制比較
項目 英國 美國
國家元首 國王 總統
行政首腦 首相內閣 總統
立法機構 議會 議會
行政首腦與立法機構的關系 首相對議會負責 相互獨立,相互制約
執政的關鍵 在議會選舉中獲勝 在總統競選中獲勝

三,法國的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一)、法國政體的演變
1791年前,波旁王朝實行封建專制統治
1791年,《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
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
1830年,七月王朝,實行君主立憲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
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

(二)、法國大革命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直接原因:三級會議的召開
③思想原因:受啟蒙思想的影響。
【重點問題突破】法國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統治下的三個等級
①第一等級:教士
②第二等級:貴族(一、二等級是統治階級)
③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和農民(被統治階級)
2、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時間和標志: 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3、成果:
①1789年,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
②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了法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1791年憲法。
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
③1792年,巴黎人民推翻王權,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三)、法蘭西第一帝國
1、建立的根本原因:為了維護法國大革命成果,穩定資本主義統治。
2、建立過程:
①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統治。
②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注意: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君主專制與封建君主專制並不完
全相同,帶有維護資本主義性質)
3、統治政策 ①對內:維護法國大革命確立的資本主義財產制度,頒布了一系列資本主義性質的法典,恢復舊制度,
尤其是等級制度。
②對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摧毀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
4、1815年,滅亡。

(四)、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總統制共和國,標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2、法國「1875年憲法」
①內容:
確立法國為總統制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
行政權:總統內閣
立法權:議會
總統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
②、意義
 經過長期斗爭,法國最終確立共和政體,是歷史的進步。
 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重點問題突破】
1、法國1875年確立的政體與美國和英國的不同。
(1)與英國不同:英國是君主立憲制,有國王;法國為總統共和國,沒有國王。
(2)與美國不同:法國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美國總統和議會獨立、制約。
2、法國革命過程中權力機關演變
三級會議——制憲議會——國民大會

四,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
①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正統」原則維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態
②根本原因:封建割據阻礙了德國的發展
③18世紀末,德國進步人士提出統一的主張
2、統一的過程:普魯士王國在首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先後發動了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3、統一的歷史意義
積極:不僅解決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問題,也是一場結束封建割據的革命。
局限:保留了普魯士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

(二)、德意志帝國
1、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頒布
(1)內容:規定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
①帝國元首:皇帝。
②行政權:皇帝首相。首相由皇帝產生並對皇帝負責。
③立法權: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
聯邦議會:權利大,議長由首相擔任,議員由皇帝任命。
帝國國會:權利小,議員由普選產生,有立法權,但不能通過任何對政府不利的法律。
(2)頒布的歷史意義:
①積極:德國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有利於德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德國躋身於世界強國。
②消極:保留了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阻礙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造的徹底完成。
【重點問題突破】
1、英法君主立憲制的比較
項目 英國 德國
國家元首 國王 皇帝
行政權 首相內閣 皇帝首相
立法機構 議會 議會
議會獨立立法權 有 無
行政與立法機構的關系 首相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 皇帝首相控制議會
總評 典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 有封建殘余的君主立憲

2、法國和德國政體比較
項目 法國 德國
國家元首 總統 皇帝
行政權 總統內閣 皇帝首相
立法權 議會 議會
行政權與立法權的關系 對議會負責 皇帝首相控制議會

(三)、魏瑪共和國
1、建立:一戰後,德意志帝國滅亡。1918年,德國頒布了新憲法,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
2、特徵:
①人民享受到一些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權利。
②依然沒有摧毀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
被譽為「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①原因:
 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德國民族復仇情緒抬頭。
 希特勒法西斯實力進行欺騙性宣傳
②德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
③教訓:在德國這樣的國家,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體,必須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閱讀全文

與必修一歷史第三單元知識框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