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精神分析學派,認知心理學派,社會文化歷史學派他們之間共同點是什麼
共同特點:
游戲的年齡發展水平展現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特點。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性,是許多心理學派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階段性體現心理發展的水平,其意義在於揭示發展過程中的質的差異。
研究發展的階段性可以用多種指標來說明差異的狀況。上述三種心理學派都不約而同地分析了游戲的年齡階段狀況,將游戲水平及其方式作為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判別指標。
在精神分析學派那裡,弗洛伊德的五個心理發展階段分別對應了五種游戲。通過典型的五種游戲展現兒童的心理特點:母嬰游戲是口唇期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認知發展學派中心理發展與游戲的對應關系是最為清晰明確的。
在皮亞傑看來,感覺運動階段對應機能性游戲、前運算階段對應象徵性游戲、具體運算階段對應規則游戲。通過這三種游戲展現兒童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
社會文化歷史學派雖不像精神分析學派和認知發展學派那樣,有明確的心理發展階段劃分,但在艾里康寧那裡還是涉及到發展階段問題。
他認為,游戲的三階段,即掌握物品的習慣用法到最初動作的發展再到動作的進一步概括化,展現了兒童心理發展從具體到抽象、從擺弄和操作物品的動作轉向模仿人的活動、體會相互之間的關系。
(1)文化歷史學派擴展閱讀
1、精神分析學派:
要解決的矛盾是本我與超我不平衡問題,需要自我的積極作用。自我的作用發揮得好,則個體心情舒暢,情緒穩定;反之,則郁悶,失常。精神分析學派的研究者認為,游戲能夠幫助自我不斷獲得強有力的能力,調整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平衡,並使平衡能夠保持下去。
因為游戲能夠反映社會現實,幫助內化社會規范,及時反映變化,並在假想的情境中實踐與體會。所以,游戲豐滿了自我,對解決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有特殊的意義。
2、認知發展理論:
要解決的是適應問題,適應要求同化作用與順應作用相等,但往往由於主體的發展,客體的復雜、多樣,對等的狀態常常短暫、難以維持久遠。要麼同化作用大於順應,要麼順應作用大於同化,不適應隨時發生,帶來的是情感的失落。
皮亞傑將同化作用大於順應的思維方式,稱作游戲,可見在認知發展心理學派這里,游戲本來就是與心理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游戲通過反映客觀現實,構建認知結構,逐步適應,滿足情感需要。
3、社會文化歷史學派:
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最大限度地實現由低級心理機能向高級心理機能的轉化。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受社會文化歷史的制約,活動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產生、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在學習前期他們確定了游戲在其中的意義,這是因為,孩子在游戲中創造了一種想像的情境,這種想像的情境以一種簡縮的方式再現真實的社會生活,並通過游戲,試圖超越他現有的水平,逐步地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從而使心理活動的隨意機能得以提高。
『貳』 中國的歷史學界有哪些著名的流派
1、新史學派
以梁啟超抄1902年《新史學》發表後為根源。
2、古史辨派(疑古派)
代表顧頡剛、胡適、錢玄同、童書業、呂思勉等學者。懷疑古書記載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代表層層積累的古史
3、南高派(信古派)
古史辨派(疑古派)繆的相信古代文獻記載史實的一批學人。以柳詒徵、 繆鳳林、鄭鶴聲等為代表,活動中心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以《史地學報》為中心。
4、食貨派
誕生於30年代社會史大論戰之中,以《食貨》雜志為核心,較早開展社會經濟史的研究
5、史料學派
6、戰國策派,以雷海宗、林同濟為代表,他們以德國斯賓格勒的文化形態理論為學說基礎。
7、馬克思主義史學
8、保守派
『叄』 歷史學派的代表作品
博厄斯的《原始人的心理》(1911)、《人類學和現代生活》(1928~1938),克羅伯的《專人類學》(1923)、《屬超有 機論》,羅維的《原始社會》(1920)、《文化和民族學》,哥登衛塞的《早期文明》(1922),威斯勒的《社會人類學導論》(1929)等。
『肆』 人類文化學的學派分類
主要有:
進化學派
傳播學派
功能學派
心理學派
新進化學派
結構主義學派
進化學派是最早的主導理論。在很長一個時期里,文化人類學主要是以原始民族文化為研究對象,它主要關注人類文化的起源和演進問題,以進化論為基礎在初創時期形成學派。它認為人類的心智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因此各民族能夠創造出相似的文化,並能夠將它推向大致相似的發展階段。在研究中,人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梳理和比較民族志材料,排列人類文化進化發展的順序。至19世紀末,隨著研究的深入發展,圍繞著文化的起源和演進問題,人們開始對進化學派進行批判。德奧傳播學派認為,與自然現象不同,文化歷史現象不會重復出現,人們不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代創造出相同的文化,存在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中的相似的文化現象是由文化傳播造成的。美國文化歷史學派批判進化學派忽視各民族文化自身的發展歷史,單靠思辨拼湊人類文化進化圖像的做法,提倡對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進行深入細致的實地調查。法國社會學年鑒派則認為,社會文化現象有別於心理現象和生物現象,人們應該依據社會事實或社會組織的需要來解釋社會文化現象的起源。
功能學派、心理學派、新進化學派和結構主義學派 20世紀30年代前後,文化人類學所關注的已不僅僅是原始民族和文化的起源,其研究方向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在英國,功能學派主張放棄在文化起源問題上的糾纏,強調對各民族文化的具體功能進行分析研究。在美國,民族心理學派致力於國民性、文化對人格的塑造等問題的研究。50年代前後,進化論再度復興,新進化學派借鑒現代科學中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從生態、技術等方面入手,重新探討文化的進化、發展規律。60年代,結構主義學派名噪一時。該學派主張分析文化的深層結構,揭示人類構築文化所遵循的一般通則。80~90年代,在民族心理學派、新進化學派和結構主義學派的基礎上已衍生出了心理人類學、生態人類學、認知人類學等文化人類學分支。研究方法和作用
『伍』 歷史學派的基本概況
羅雪爾是舊歷史學派的創始人。他1843年出版的《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被稱為「歷史學派的宣言」。他提出國民經濟學是研究國民經濟發展的科學,不是單純的「貨殖術」。他不主張樹立什麼經濟理想,而主張研究國民經濟的性質和需求、滿足國民經濟任務的法律措施以及它們所帶來的效果。他稱這種方法是國民經濟的歷史的解剖學和生理學。他認為人類的經濟動機,既有利己心,也有公德心。他尊重國民經濟的自然法則,這和後來的克尼斯以及施穆勒等人有不同之處,但他本人對自然法則究竟是什麼,也並不明確。他的主要著作《國民經濟學體系》 (5卷,1854~1894),成為德國大學的教科書和文官考試的參考書,廣為普及,為德國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反對工人運動進行辯護。馬克思稱之為「庸俗經濟學的教授形態」。
歷史學派也批評傳播學派,尤其反對"埃及中心說」。然而,他們在理論上有許多地方與傳播學派相似,同樣把文化看做是超社會的、存在於各族人民之外的、自我運動的獨立實體;同樣把文化的發展歸結為空間上的轉移和傳播;強調文化因素不但不受其他因素支配,反而支配其他因素;認為文化具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否認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傳播學派提出的概念是「文化圈」和「文化層」;歷史學派提出的概念是"文化區"和「文化叢」。兩者在形式上雖有所不同,但實質上則相去不運。
「文化區」(Culture area)這一概念,最早是博厄斯在博物館整理民族學資料時提出的。他的本意只是為了便於物質文化的分類。然而,民族學家C.威斯勒則把它發展成為一種代替具體民族研究的普遍原則。他認為可以將文化分解到最小單位,即「文化特質」(Culturetrait);若干文化特質結合在一起,便構成一個「文化叢」(culturecomplex);而每個文化叢都有與之相適應的地域,即「文化區」。他認為,民族學家研究文化應從文化特質入手。因為每個文化特質都不是孤立的,例如食米的文化,必然具有一套栽培、收獲、保存、烹飪等技術,以及財產權、法律、社會慣例、宗教禁忌等特質,互相結合便構成「米文化叢」。標准文化特質最多的地方,為文化區的中心;最少的地方,為文化區的外圍。中心區屬於獨創,外圍區屬於傳播。可見,其基本原理與傳播學派大同小異。西方一般還把歷史學派和傳播學派總稱為文化歷史學派。
不過,就歷史學派創始人博厄斯本人而論,還是一位比較進步的學者。他具有鮮明的反種族主義立場,並從科學上論證了種族平等和民族平等的思想,曾為反對歐美中心主義和種族壓迫進行了堅決斗爭。
『陸』 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
1、社會歷史文化學派既鼓勵兒童自己解決問題,又強調成人或其他更有能力的同回伴的幫助。答這一觀點鼓勵我們相信孩子能解決大部分的生活難題。
2、社會文化歷史學派認為,游戲在兒童智力發展中的作用是積極的。游戲的價值是兒童在游戲中似乎在試圖超越他現有的行為水平。游戲促進兒童表徵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兒童意志行動的發展。因此,游戲可以創造學前兒童的「最近發展區」。這一觀點鼓勵我們要帶孩子多做游戲
3、社會文化歷史學派認為思維的發展並不是從自我中心思維開始的,而是現實的、實際的、有實效的思維。具有社會性!是後天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這個觀點鼓勵我們要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環境進行教育
『柒』 歷史學有哪些學派
年鑒學派,批評學派
『捌』 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對心理的個體發展和種系發展方面做了許多探討,尤其在人類心
行為主義把桑代克斯抄金納的效果率的解釋擴展到概念
學習上來.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認為,概念是經過刺激(S)
與反應(R)的聯結式學習的歷程學到的.在聯結式學習中,
個體對刺激的正確反應得到增強或酬賞,產生後效強化作
用,以後再經過類化和辨別的歷程,就逐漸形成了概念.
『玖』 歷史學派的各國學派
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為李斯特。此後羅雪爾將以薩維尼(1779~1861)為代表的法學研究中的歷史方法,應用到經濟學方面,奠定了這一學派的基礎。繼之有希爾德布蘭德(1812~1878)和克尼斯(1821~1898),形成了舊歷史學派。1870年後,由於工人運動和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在舊歷史學派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以G.von施穆勒為首的新歷史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布倫塔諾(1844~1931)和A.瓦格納(1835~1917)。20世紀初期從內部批判歷史學派,並促進歷史學派的解體的主要人物有韋貝爾(1864~1920)和桑巴特。
19世紀前半葉,英國完成了產業革命,獲得了世界工廠的地位。A.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說代表了英國產業資本的利益,而德國還處在封建割據的農業國階段,為了發展德國本國的工業,對來自英國的工業品,必須採取保護貿易政策,並在意識形態上對抗英國的斯密理論。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1841)一書中指責英國古典經濟學不強調經濟生活中國民有機體的重要,是「世界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經濟學。他的國民經濟學則強調經濟生活中的國民性和歷史發展階段的特徵。他反對古典學派的抽象、演繹的自然主義的方法,而主張運用從歷史實際情況出發的具體的實證的歷史主義的方法。在經濟理論方面,李斯特提出發展國民生產力的理論,批判斯密的單純「交換價值」的理論。在經濟政策上則主張採取國民主義和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李斯特的這種歷史主義的經濟發展階段論,形成了德國歷史學派的傳統和基本特徵。 美國歷史學派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創始人為人類學家F.博厄斯,這一學派主要盛行於1890年至1930年,但其觀點和方法一直影響到當代美國民族學界。該派以實證主義為其方法論的哲學基礎,主張對具體的文化現象進行詳細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不主張過早地作理論概括。他們宣稱人類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重建人類發展的歷史;(2)決定歷史現象的類型和它們的歷程;(3)探討文化變遷的動力。19世紀末,正值進化學派和傳播學派針鋒相對之際。博厄斯對兩派學說均持批評態度,但其批評的重點是摩爾根和進化學派。
這一學派以實證論和經驗論為基礎、強調對具體事實的描述和記錄,認為這是「歷史的方法」,而堅決反對摩爾根所作的理論概括,認為他的理論體系是「思辨的方法」,完全不可取。
R.H.羅維所著《初民社會》 (1920)是批評摩爾根的代表作。歷史學派也批評傳播學派、尤其反對「埃及中心說』。然而,他們同樣把文比看作是超社會的,否認文化發展的普遍規津、所提出的概念「文化區」、「文化叢」與傳播學派的「文化圈」、「文化層」雖形式不同,實質卻相去不遠。他們認為可將文比分解到最小單位、即「文化持質」,若干文化特質結合構成一個文化叢、與之相適應的地域即「文化區」。
他認為民族學家研究文化應該從文化特質人手。標准文化特質多的地方為文化區中心,屬於獨創;文化特質少的地方為外圍,屬於傳播。博厄斯及其許多追隨者具有鮮明的反種族主義立場、並從科學上論證了種族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曾為反對歐美中心主義和種族壓迫進行了堅決斗爭。
『拾』 歷史學派的發展歷史
19世紀末,博厄斯從博物學轉向民族學時,正值進化學派和傳播學派針鋒相對之際。傳播學派是西方民族學界中涌現出來的第一個反進化論學派。而博厄斯對兩派學說皆不滿意,均持批評態度,故以批評學派見稱。然而,這一學派批評的重點是L.H.摩爾根和進化學派,他們是以批評摩爾根來反對抽象的社會發展學說。
這一學派之所以稱作「歷史學派」,其矛頭也是針對摩爾根的。他們以反歷史主義的實證論和經驗論為基礎,認為只有具體的東西才是歷史的,只有具體的歷史的東西才是可靠的;而任何抽象的和理論的東西都是不可靠的。他們強調對具體事實的描述和記錄,這是歷史的方法;而堅決反對摩爾根所作的理論概括,指出他建立的理論體系過於武斷和穿鑿,是思辨的方法,完全不可取。R.H.羅維所著《原始社會》(1920)一書,就是批評摩爾根的代表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歷史學派開始發生分化。40年代興起的「心理學派」,50年代形成的文化相對論思潮和「新進化學派」,都不能代表或承襲整個歷史學派的傳統。繼博厄斯之後,具有影響的人物有:A.L.克羅伯、羅維、A.A.哥登衛塞、威斯勒、M.J.赫斯科維茨、R.林頓、R.本尼迪克特、M.米德、L.A.懷特、J.H.斯圖爾德等等。但他們的威望都沒有博厄斯那麼高。如今,歷史學派已不復存在,存在的只是博厄斯個人的影響和他所培養的一批著名學者,以及這一學派所留下的著作和資料。
基本原理
對各族及其語言文化,人類學類型必須進行具體的全面的研究。
必須研究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及共同性。
探討人類及其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時,不要被現象的外部點迷惑。
不能把我們的道德標准另一文化類型的各族頭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社會理想,自己的道德規范(與文化相對主義觀點像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