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事件與節日

歷史事件與節日

發布時間:2021-02-18 12:37:49

『壹』 源自中國近代史的節日及相應的歷史事件

印象中植樹節好像和孫中山有關,
孫是三月十二日去世的

『貳』 一年中有哪些節日和近代史事件有關

有春節,來清明節,端午節,中秋自節,七夕節,重陽節,元宵節。
節日是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基督教國家的聖誕節。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中國的端午節、國慶節、青年節等等。另有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婦女節、母親節。隨著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而現時節日經常與假日相混淆,事實上大多數節日都沒有法定假期,如中國部分傳統節日仍沒有假期,如重陽節。

『叄』 下列哪些節日與歷史事件有關

全都有關系。
① 端午節 :春秋時期,紀念楚國屈原的!
② 青年節 :1919年5月4日,專爆發的「五四運動」。
③屬 建軍節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
④ 國慶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肆』 紀念歷史事件的節日

(1)五四青年節——五四運動;八一建軍節——南昌起義;七一建黨節——中版共一大的召權開標志黨的成立;(2)答案要求:一要通順簡練,二要能緊扣節日主題,有能反映與此節日相關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內容或意義等方面內容的歷史信息。

『伍』 歷史與節日的關系

三大宗教的歷史與節日
(1) 基督教的產生與發展 基督教起源於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中。在公元3年,住在該地的猶太人為羅馬所征服。在羅馬人的殘酷壓迫下,猶太人曾於公元66-132年多次發動起義,失敗後遭到更殘酷的鎮壓。由於起義的失敗,被壓迫的群眾感到無能為力,他們把希望寄託於宗教,期待出現一個救世主,使天國降臨地上,來拯救人們的苦難。這反應了他們在現實的斗爭生活中的失望,轉而在精神方面從宗教中尋求出路,以擺脫其絕望的處境。據有關歷史材料,在公元前後,在小亞細亞各地猶太下層居民中出現一種流傳"救世主"將要來臨的秘密教派。基督教實際上是從這種教派演變來的。
最早的教徒多是奴隸、被釋奴隸和貧苦人民。他們在城市中建立起小規模的組織,以十字架為標志,實行財產共有。以後這些小組織聯合而成教會。開始,因其反對羅馬統治,而受鎮壓。後來,由於社會中、上層人士參加了基督教,宣揚寄希望於來世,鼓勵對國家忠誠,對主人恭順。因此,在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了"米蘭敕令"給基督教會以合法地位。到公元380年,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藉助於國教的地位,於是基督教教堂、教徒遍布於羅馬帝國所轄的各個地方。基督教也就成為剝削階級的統治工具。當時把羅馬、君士坦丁、亞歷山大里亞、安提阿、耶路撒冷等5個教會置於突出地位。
(2)羅馬帝國以後基督教的發展與分裂。在基督教內部,從三四世紀開始,逐漸形成東(君士坦丁堡)西 (羅馬)兩個中心。 東正教會在拜占庭皇帝時期是國教,直接受皇帝領導。皇帝可以任免教會大主教,召開主教會議,批准宗教會議決定,解釋教義。1453年,拜占庭帝國遭到奧斯曼土耳其人進攻而覆滅。西亞、北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都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版圖。由於奧斯曼帝國信奉伊斯蘭教,該地區內東正教受到很大削弱。莫斯科大公乘機使俄羅斯正教會脫離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控制,形成獨立教會,俄羅斯正教會,並自命為東正教會首腦。沙皇彼得一世對教會改革,使教會在世俗官吏領導下成為國家一部分。這是拜占庭政教集中制的傳統的繼續在俄羅斯的具體體現。俄羅斯正教會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由於國家頒布教會與國家分離的法令,國教體制告終。現信奉東正教的信徒約有1億人,其地理分布除前蘇聯外,主要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前南斯拉夫和芬蘭等國。 西羅馬帝國由於蠻族的攻擊,搖搖欲墮,皇帝瓦蘭尼安奴斯三世,企圖利用基督教來挽救帝國滅亡,於455年應羅馬主教利奧一世請求,授予統治西羅馬教會權力,強迫西部主教服從。羅馬教會主教則成為羅馬教皇。此舉遭到東部地區的反對。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教皇已不受當時各小國世俗領導人管轄。在成立教皇國後,教皇同時又是世俗國君。但東羅馬帝國當時仍獨立存在,故教會仍依附於皇帝。雙方矛盾逐漸激化,從相互指責為異端,到1054年相互逐出教門,因而斷絕一切往來,各自獨立成為兩大教派。
16世紀西部教會內部發生宗教改革運動,並陸續分化出一些新教派,稱為"新教"。如北歐各國的路德派,法國、瑞士和蘇格蘭的加爾文派,英國的聖公會(國教會)等。這樣,基督教便分裂為三個教派:即羅馬教皇所控制的羅馬教會,稱為天主教;改革後的基督教,稱為新教或耶穌教(Romance);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正教會,或稱東正教會。 天主教後來由於西班牙與葡萄牙人的殖民統治活動而傳遍世界許多地區。其主要分布地區,在歐洲有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比利時、奧地利、波蘭;拉丁美洲各國與北美洲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亞洲有菲律賓;非洲有加彭、蒲隆地等。全世界的信徒大約有6億,在世界各宗教人數中居首位。 信奉新教的在歐洲有丹麥、瑞典、挪威、芬蘭、荷蘭、英國和德國。由於英國在海外殖民關系又傳播到美國、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據統計,現有教徒約3.5億。新教同天主教和東正教的不同在於,教派眾多而無統一與嚴格的組織。其主要教派有信義會、長老會、聖公會、公理會和衛理會等。
主要宗教儀式有 洗禮、告解、聖體和婚配等。 洗禮是一種入教儀式。可以由主禮者給受禮者額上傾注少量的水,或將受禮者全身浸入水池片刻。據認為這是耶穌立定的聖事,可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告解是教徒將所犯的罪過向神甫告明,並表示懺悔,請求"上帝赦免"。聖體是祝聖的面餅。在做彌撒時,主禮人先領"聖體"和"聖血"(葡萄酒),然後讓信徒領聖體。教義稱這是代表耶穌的身體和血,為眾人免罪而舍棄和流出的。婚配指教徒在教堂舉行結婚儀式,由神甫主持,在問訊雙方,經肯定回答之後向雙方祝福正式成婚。
基督教的節日主要有 聖誕節,復活節、聖靈降臨節等。 聖誕節是紀念所謂耶穌基督誕生,教會規定為每年的12月25日。東正教因歷法不同,其12月25日相當於公歷1月6或7日。復活節是紀念所謂耶穌被釘死於十字架後的"復活"的節日,規定為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聖靈降臨節是指所謂"復活"後第40日耶穌"升天",第50日差遣"聖靈"降靈;門徒領受聖靈後開始傳教。故規定復活節後第50日為聖靈降臨節。

2.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教徒人數將近6億。 "伊斯蘭"是順從的意思。其教徒稱為"穆斯林",是指服從安拉和先知的人。伊斯蘭教在我國亦稱回教。該教分為遜尼與什葉兩大教派。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亞、北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各地。
(1)伊斯蘭教的產生和發展。 伊斯蘭教於7世紀時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當時,拜占庭與波斯兩大帝國為爭奪商道在該地進行長期戰爭,使當地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荒廢,商道梗塞,人口銳減,城市蕭條,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各階層都需要尋找新的出路,以擺脫當時的困境。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570-632)實際上是綜合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半島上原始宗教等教義,聲稱得到"安拉"(真主)啟示,讓他在人間為"安拉""傳警告","報喜信"和"慈惠眾生"。經過多年的努力,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將宗教活動中心由麥加遷至麥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組織。
穆罕默德死後,在本教中選舉的繼承人,稱為"哈里發"(意為繼承者)。它利用"為真主作戰而死,死後可升天堂"及戰勝的士兵可以分得戰利品等信條對外用兵。對各地的異教居民徵人頭稅及較重的土地稅等辦法使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因而伊斯蘭教廣泛傳播。經過四任哈里發(632-661)使其領土不但包括整個阿拉伯半島,而且勢力已達到亞、非兩洲,西到埃及與北非,東至波斯。
13世紀後期,小亞細亞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興起。14世紀後期,建立奧斯曼帝國,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消滅拜占庭帝國,並建成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因此,把伊斯蘭教帶到巴爾干半島和土耳其。
(2)伊斯蘭教各教派。伊斯蘭教內部在穆罕默德死後,圍繞著哈里發繼承人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結果,由於政治派別的對立而導致宗教派別的產生,主要有遜尼與什葉兩大教派,其斗爭持續不斷。 遜尼派注重實用性和世俗知識,信奉家庭和社會群體的力量。遜尼派是伊斯蘭教中教徒最多的一個教派,其分布遍布歐亞非各大洲。 什葉派則強調理想主義和超自然的力量,堅信永無謬誤的伊瑪目。什葉派是伊斯蘭教中教徒較少的一個派別,主要分布在伊朗。
(4)伊斯蘭教的 教義和儀式。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基本經典。阿拉伯語"古蘭"原意是"誦讀"。《古蘭經》原是穆罕默德在傳教時,以安拉名義所發表的言論,在其死後,由專人匯編而成。伊斯蘭教把《古蘭經》奉為神聖經典,生活最高准則和立法的最高依據。故遇到問題往往到《古蘭經》中去找答案。《古蘭經》中沒有的,則只好從穆罕默德的其他言行中去找准則。為此,把穆罕默德用"安拉"名義以外的言論編匯成為"聖訓"。
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嚴格禁食規定,如戒食自死物、血液和豬肉,禁止飲酒,實行土葬,在節日方面,主要有開齋節和宰牲節。開齋節指齋月期滿29日,"尋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為伊斯蘭歷的10月1日)。宰牲節為伊斯蘭歷的12月10日。該日沐浴盛裝,舉行會禮,互相拜會,宰殺牛羊互贈以示紀念。

3.佛教
信仰佛教的人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數較少,只有2.5億多人,分布在東亞與東南亞地區。該教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
(1)佛教的興起與衰落。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其意是"釋迦族的聖人"。
公元6世紀中葉至前4世紀中葉為佛教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釋迦牟尼創教並向弟子傳承教說。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葉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與戒律認識產生分歧,分為許多教團,進入部派佛教時期。公元1世紀前後大乘教盛行,並分為中觀學派和瑜迦學派。7世紀以後一部分教派與婆羅門教結合形成密教。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直至19世紀才稍有復興。
(2)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佛教中的主要派別有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不僅在教義理論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實踐方面。 對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釋迦牟尼當作教主,而大乘則把他當作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結果上,小乘追求個人的解脫,大乘則認為應以普度眾生,成佛度世為最高目標。從哲學的宇宙觀來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而大乘則認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於中國、蒙古、朝鮮、日本、越南。因其是從印度向北傳播的佛教,又稱北傳佛教。小乘佛教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傳播的佛教,亦稱南傳佛教。在我國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區成為喇嘛教的形式,屬於中國佛教的一支,稱藏傳佛教。它於7世紀吐蕃占普松贊干布開始信奉佛教,至13世紀初,經宗喀巴改革而逐漸強大。藏傳佛教有其獨具的許多教派,嚴密的寺院組織和學習制度。
佛教的節日有佛誕節(夏歷四月初八)、涅盤節(夏歷二月十五日,指佛祖逝世日),佛成道日(夏歷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亦稱臘八,這天已成我國民間的節日,屆時吃臘八粥。

『陸』 源自中國近代史的節日及相應的歷史事件

五四青年節-五四運動
八一-南昌起義
國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樓上的~屈原是中國近代的?

『柒』 有關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節日或事件

重陽節由來簡介: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

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

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

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

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

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

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

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

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

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

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

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

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

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

,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

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

,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

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

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

的。

相關重陽節由來的傳說故事(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

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

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

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

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

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

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

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

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

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

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

,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

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

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

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活動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

、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

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

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

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

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

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

,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

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

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

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

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

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

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

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

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

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

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

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

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

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

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

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

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

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

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

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

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

尚品德。

重陽詩篇: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捌』 重大節日和歷史事件

1.植樹節抄,近代植樹節最早是襲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的,1872年,美國著名農學家朱利葉斯·斯特林·莫爾頓提議在內布拉斯加州規定植樹節,動員人民有計劃地植樹造林,當時州農業局通過決議採納了這一提議,並由州長親自規定今後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為植樹節。中國的植樹節定於3月12日。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視林業建設。
2.清明節的起源,據說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
清明節。
3.端午節:紀念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
5.青年節:五四青年節是為紀念1919年5月4日中國學生愛國運動而設立的節日。
建軍節:是為了紀念八一南昌起義。
國慶節:紀念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共成立

『玖』 中國近現代歷史事件的四個節日及其發生年代

國慶節 1949年10月1日
建黨節 1921年7月23日
建軍節 1927年8月1日
青年節 1919年5月4日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事件與節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