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九下知識點總結

歷史九下知識點總結

發布時間:2021-02-18 12:31:22

『壹』 九年級下冊歷史重點歸納

1、俄國二月革命後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階級臨時政府,另一個是工兵代表蘇維埃。
2、1917年11月7日,列寧指揮彼得格勒起義取得勝利。於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3、1921年俄共(布)根據列寧的意見,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進行探索。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4、1928年到1937年,蘇聯第一、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已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22年蘇聯成立,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存在了69年)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標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也稱斯大林模式)
5、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為了對世界做出重新安排。在巴黎召開和會,由英、法、美三國首領操縱,英國的勞合?喬治、法國的克里孟梭、美國的威爾遜被稱為「三巨頭」。
6、1919年6月簽訂《凡爾賽和約》規定: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德國取消義務兵役制,陸軍總數不超過10萬,拆除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的防禦工程;德國須對協約國支付大量賠款。
7、《凡爾賽和約》連同協約國與其他同盟國簽訂的和約,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即「凡爾賽體系」。《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激起中國人民的憤慨,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根據和約1920年在美國倡導下成立國際聯盟,其是帝義維護戰後世界統治秩序的工具。
8、巴黎和會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於是1921年有九國代表參加的華盛頓會議召開,美國處於會議的主導地位。會議上簽訂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實質是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9、《九國公約》的簽訂,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有利於美國對華的進一步擴張。
10、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確立的帝國主義列強分割世界的新體系,史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1、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危機的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
12、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新政,其目的是鞏固資產階級統治,中心措施是調整工業。結果美國經濟緩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鞏固和發展了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強。
13、1922年,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權;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建立法西斯政權,且在上台後製造了「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進而取締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還嚴密控制文化教育,瘋狂迫害猶太人,實行恐怖統治非軍事區。又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大肆擴軍備戰;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於1936年進軍萊茵非軍事區。於是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
14、日本在經濟危機加深的過程中,以軍部為核心法西斯勢力迅速抬頭。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1936年日本成為亞洲戰爭的策源地。1937年,日本又在中國製造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5、在對外侵略過程中,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逐漸勾結起來。形成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
16、1938年9月,慕尼黑會議強行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英、法的綏靖政策(對法西斯不加以嚴厲制裁,而是希望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結果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慕尼黑會議後不到半年,德國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17、1939年9月1日,德軍襲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到一個月波蘭滅亡(二戰爆發的標志)。
18、1940年6月,德軍進攻法國,法國將軍戴高樂流亡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繼續抗擊德國侵略者。
19、1941年6月22日,德軍襲擊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20、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於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
21、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徹底打敗法西斯國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22、1942年7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使德國法西斯遭到致命打擊,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23、1943年,義大利投降,退出軸心國集團,隨即對德宣戰。
24、194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在伊朗的德黑蘭舉行會議。
25、1944年6月,在美國將軍艾森豪威爾的指揮下,英、美盟軍從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26、1945年,在德國敗局已定的形勢下,蘇、美、英三國的首腦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決定對德國實行軍事佔領,討論組建聯合國,蘇聯承諾對日本法西斯作戰等有關問題。會議期間美國背著中國同意蘇聯提出的包括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租用中國旅順港為軍事基地等條件,使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侵害。
27、1945年4月,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戰爭結束。
28、1943年,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的開羅舉行會議簽署《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必須全部歸還。
29、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投降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二戰」的性質: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場戰爭,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30、「二戰」後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採取除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穩定和控制資本主義世界。這種政策稱為「冷戰」政策。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冷戰的開始。經濟上,推行了援西歐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蘇聯爭鋒相對的華沙條約組織形成兩極格局。「二戰」後初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確立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工業生產空前發展,經濟實力急劇膨脹。
31、二戰後歐洲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有:利用美國的援助;採用最先進的科技成果;美國和蘇聯的威脅。1967年,歐洲共同體建立,其對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到1993年,它發展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歐盟的性質:既是經濟合作組織,又是政治聯合組織。其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二戰後,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確立了資本主義的霸主地位,到20世紀70年代,由於中東產油國大幅提升石油的價格,引發了了1974-1975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調整經濟政策,經濟好轉,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其主要特徵的信息化和全球化。
32、5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扶植下,日本經濟恢復到二戰前的水平,1987年,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其原因是:推行非軍事化政策;美國扶植;朝鮮戰爭刺激經濟發展;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科技成就,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但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慾望和不斷增加的軍費引起亞洲各國的關注和不安。日本、歐共體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三大中心。
33、美、蘇兩極格局成為雅爾塔體系的基本特徵。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條約組織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先後建立,標志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峙局面的形成。
34、1947年,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為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1950年,印度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成立;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
35、1952年,納賽爾發動政變,建立埃及共和國。1962年結束法國的殖民統治,贏得獨立的國家是阿爾及利亞。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90年代前期,納米比亞獲得獨立,南非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歐洲殖民者奴役非洲幾百年的歷史結束。1959年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通過武裝斗爭,推翻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36、1955年,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在萬隆召開會議,表達了第三世界團結反帝反殖的共同願望。
37、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6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國家建立的「七十七國集團」,到80年代增加到110個。
38、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他提出的改革路線和推行的改革政策,使蘇聯的政治、經濟、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
39、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各國在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下,發生劇變。東歐劇變是指東歐各國共產黨、工人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變化。
40、1991年12月,白、紅、藍三色旗取代了鐮刀、錘子、紅旗。以此為標志而結束的蘇聯在歷史上存在了69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徹底瓦解,於是,世界進入新舊交替、向多極化過渡的時期,出現了「一超多強」的局面。
41、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冷戰結束後,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不斷,成為威脅世界的主要因素。1991年初海灣戰爭爆發;南斯拉夫境內發生內戰。1999年3-6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維護科索沃省的「人權」為幌子,避開聯合國,對南聯盟進行狂轟濫炸。
42、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主要在原子能、航天技術和電子信息等領域展開。還在生物工程、合成材料等新領域取得進展。使人類由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到來稱為知識經濟時代。
43、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
4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加快了科技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科技技術在各個領域相互滲透;科技技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影響: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格局的變化;推動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45、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和跨國公司的發展,出現了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資本國際化的趨勢,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表現為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跨國公司影響增大;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發展中國家由於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常處於不利地位。表現為污染嚴重和經濟動盪等。
46、面對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故應該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政策,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
二、問答題
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有何歷史意義?俄國十月革命,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促進了馬列主義在世界的傳播。十月革命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2、蘇俄新經濟政策內容有哪些?其實施有何意義?新經濟政策的內容: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交稅後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企業;取消實物配給制,恢復商品買賣。意義:它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進行的探索。它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工農聯盟,擴大了蘇維埃政權的基礎。
3、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有何特點?產生了什麼影響?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影響:經濟危機中,一方面是大量產品過剩,另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3000多萬工人失業,幾百萬小家破產。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資本主義世界各國工人運動高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更趨激烈。譬如資本主義國家尋找各自的出路:美國羅斯福實行新政;德國希特勒建立納粹政權,形成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義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的政權;日本建立軍部法西斯專政,形成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
4、美國羅斯福新政的內容是什麼?有何作用?時間:1933年;羅斯福新政的內容:a改革銀行制度,恢復銀行信用。b整頓農業。政府限制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銷毀過剩的農產品,由政府補償農場主的損失。c調整工業是新政的中心措施。國會通過《工業復興法》,防止企業盲目競爭。d興建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生產和消費能力。作用:新政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它促進了社會生產的恢復,穩定了社會秩序。
5、以慕尼黑陰謀為例,說明綏靖政策的實質和惡劣影響。1938年9月,英、法與德、意的四國首腦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強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實質上損害小國利益,縱容德國侵略擴張。危害英、法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縱容侵略給自身乃至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
6、雅爾塔會議召開於哪一年?與會國是哪些?其主要內容是什麼?時間1945年。與會國:蘇、美、英。雅爾塔會議制定了最後擊敗德國的計劃,決定戰後德國由蘇美英等國分區佔領,蘇聯在歐戰結束後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會議還討論了組建聯合國的有關問題。
7、什麼叫「冷戰」政策?它表現在哪些方面?美國採取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穩定和控制資本主義世界。這種政策被稱為「泠戰」政策。表現:政治上提出「杜魯門主義」;經濟上實施「馬歇爾計劃」;軍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外交上對社會主義國家採取「和平演便便
以上是我自己歸納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九下知識點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