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中歷史教材基礎知識全解

高中歷史教材基礎知識全解

發布時間:2021-02-18 12:30:15

❶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資料

高二時和關鍵的一年,文科生背書是很得行的撒,首先兩本歷史書背得是最重要的,要背到每一課的大小標題都說得出是咋大概的頁數都知道的程度。學校起碼會給每一個學生准備兩本輔導資料所以我建議自己先不要急於買資料。
真的,書完完全全背得佬,八十分以上不是問題。

❷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

當禹建立了夏朝之後,還是禪讓制。後來禹死了,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後,變回成了世襲制,「答公天下」變成「家天下」。所以第一個空是世襲制,因為凌駕於公共權力。內服外服制,奴隸制,世襲制。
封邦建國是為了:
1,在西周早期有助於國家穩定,在政治、軍事上,分封制度緩解了國家的壓力。
消極作用:
1,將國家經濟、政治、軍事等權利分散,不利於統一,不利於發展。
2,由於不統一治理,日後是必陷入中央管不了地方,地方互相爭斗的局面,給人民造成傷害。
然後再寫天子、諸侯。

❸ 高中歷史的詳細知識點

一、中國古代史

1、歷代賦稅制特徵、演變原因及作用

2、水利建設及作用

3、歷代休養生息政策對國家興盛、民眾生活的關系

4、城市發展的趨勢、特點;15---16世紀中西方城市發展的差異

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本質及與西方發展的差異

6、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民族間的相互取長補短

二、中國近代現代史

1、近代國人對待西方文化態度的逐漸變化,西方文化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2、近代前期(1919年前)中國追趕世界現代化潮流的兩次機遇、成就及經驗教訓。(指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中外和好」時期,辛亥革命後的民主共和時期)

3、19世紀中日現代化道路二階段、背景、措施、結果比較。

4、幾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發展、社會變革的影響

5、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會巨變中,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運動或措施的背景、內容、意義。

6、對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經濟、外交建設的客觀分析、評價。(經濟建設為抗戰奠定了物質基礎。)

7、中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經驗、教訓。

8、新中國外交的不斷成熟,(國家利益是根本出發點,現在是獨立自主、靈活務實的和平外交。

9、亞洲(尤其是新加坡、南朝鮮)經濟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10、城市經濟改革與產業結構調整

11、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對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貢獻。

12、對傳統文化的揚棄、繼承創新;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寬容、尊重、合理吸收

13、用三個代表的眼光審視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

三、世界近代現代史

1、科技革命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全方位影響(促進生產力、經濟發展,生產關系調整,階級、階層、上層建築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重心轉移,國家地位變化,國際關系格局調整,世界體系構建,東方從屬西方;促進城市化,生活方式變化,思想觀念變化;同時,也帶來人口膨脹,治安混亂,道德淪喪,資源破壞,環境污染,貧富差別,城鄉差別,南北差距擴大等問題)

2、19世紀世界經濟重心轉移及其原因

3、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現代化歷程((在獨立前,必須先反殖反帝,取得民族獨立,解決現代化的政治前提,獨立後,現代化建設有成就,土耳其較典型,但各國各地很不均衡,都有許多制約因素,如國內的專制統治,經濟基礎差,國民素質低,經濟政策、結構不合理等,國際有不平等的經濟政治秩序等。)

4、對近現代三大國際關系體系、對國聯、聯合國歷史作用的客觀評價

5、20世紀20-30年代,代表現代化三種模式的美、蘇俄、土耳其在現代化道路上的不同成就(羅斯福新政、新經濟政策、土耳其改革)

6、經濟全球化問題

7、從現代化(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價值觀理性化、城市化)的角度看待世界各國、各地區、各階段的歷史進程;現代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多種影響(注意有利有弊)

註:對後階段各地市模擬題的大題要多分析、思考

第二部分參考試題

一、 中國古代史

1、我國古代的哪些重大水利工程連通或改造了重要河流水系?說明這些水利工程的歷史作用

答:戰國時期:都江堰,為成都附近岷江流段的大型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既防於岷江水災,又灌溉田地,造福成都平原農田,至今仍然發揮重要作用(可舉鄭國渠為例)

秦朝: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兩大水系。靈渠的修建,加強了內地和嶺南的經濟交流,促進了嶺南的開發(可舉西漢的六輔渠和白渠為例)

隋朝:興修了貫穿南北的大運河,連接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五大水系。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和加強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元朝:開鑿會通河和通惠河,連接原有運河,重新溝通了南北大運河,加強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2、賦役稅收,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賴以生存的支柱之一。據此,請回答:

(1)概括指出主要封建王朝對賦稅徵收進行調整,改革的幾種基本情況,並舉例說明。

(2)分析上述賦稅調整、改革引起的社會後果和影響。

答:調整:(1)新王朝建立初期,經濟凋敝,或統治期間遇到荒歉之年,減免人丁納稅租額。如:西漢初,漢高祖把賦稅由秦朝收獲物的三分之二降為收獲物的十五分之一,景帝時又減為三十稅一。

封建政府掌握大量無主荒地,政府授田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規定授田者按規定交納人丁租稅。如北魏的戶調制和唐朝的租庸調制等。

(3)當封建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減少,人丁稅收影響政府收入時,封建政府改革徵收賦稅制度的辦法,由人丁稅徵收為主逐步到確定以土地稅徵收為主:如,唐後期的兩稅法規定除丁稅照收之外,另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納稅,使土地多者多納稅;明後期的「一條鞭法」,確定丁稅並入田賦,簡化徵收手續,一律按田賦征銀;清朝進一步實行「攤丁入畝」,完全確立了以田賦為憑據的征稅制度。

(4)封建政府為掠奪更多財富或挽救統治危機,加派賦稅,如明末加派「遼餉」等。

後果和影響:(1)前兩種情況,均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有利於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緩解階級矛盾,穩定封建王朝的統治。

(2)第三種情況表明唐以後的封建稅收日趨合理,既保證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又多少減輕了農民的納稅負擔,封建國家對人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但地主階級設法把新增加的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

(3)第四種情況,封建政府對農民剝削過渡,破壞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導致階級矛盾激化,使封建王朝出現危機。

3、從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是清朝的興盛時期,歷史上所說的這種「康乾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根據18世紀國際國內歷史發展的趨勢說明在這種盛世景象的背後所潛在的危機及其所導致的後果。

答:民末農民戰爭打擊了地主階級,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使社會財富增加。清政府為了鞏固統治,採取寬舒的統治政策,使一些農民得到土地,放鬆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起到了恢復和發展經濟的作用,清政府平定邊疆叛亂和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斗爭維護了國內政治秩序的安定。

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工業革命時期,經濟和軍事實力增強,力圖奪取更多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市場,加緊對外擴張。而中國處於封建制度沒落時期,危機四伏。

清專制統治的加強使政治更加黑暗,官場腐敗,軍備廢弛。土地高度集中,農民貧困,階級矛盾激化,清政府採取閉關政策,封建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清政府實行文化專制主義,人民的思想閉塞落後,沉湎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其後果是中國在殖民主義侵略面前無力抵抗,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17、18世紀西方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康乾盛世」的輝煌時期。簡述西方在政治、經濟、思想等領域的巨變情況。面對世界巨變,康乾明君是如何加強封建統治的?結果如何?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警示?

答:巨變情況:英美法等國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摧毀了封建統治,推動了民主政體建立,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工業革命在西方國家先後開展,工廠大機器生產,使生產大幅度增長,也引起了社會關系的巨大變革,海外擴張步伐加快,殖民掠奪更加猖狂;與此同時,科學革命席捲歐洲,沖擊中世紀封建神學桎梏的思想啟蒙運動正在蓬勃發展。

康乾明君對世界巨變卻茫然無知,政治上,設軍機處,進一步加強腐朽的皇權;經濟上,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限制工商業的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海外貿易;思想文化上,大興文字獄,禁錮人們思想,實行文化專制,科學文化漸失活力。

結果:嚴重製約中國社會的進步,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差距,使天朝大國急劇的墜入落後挨打的境地。

警示:要認清世界發展大勢,正確把握時代要求,要以博大胸懷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要善於觀察世界發展的趨勢,緊跟時代潮流,不能故步自封,作繭自縛。)

二、中國近現代史

5、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戰」爆發前),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人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據此回答:

(1) 舉出這一時期中國人民進行抗爭和探索的重大事件。

(2) 與以前的斗爭相比,這一時期的斗爭具有哪些新的特點?

(3) 分析產生這些新特點的原因。

答:(1)戊戌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2) 民族資產階級成為運動的領導階級;斗爭目標或指導思想更加成熟,如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斗爭取得部分成功,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4)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加劇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得到發展,並成為政治舞台的新興政治力量;西方思想文化的進一步傳播。

6、清朝統治者對待西方文化,在不同時期態度是不同的, 據此請回答。

(1)清朝前期封建統治對西方文化什麼態度?產生了什麼影響?

(2)晚清統治者和民族資產階級對西方文化的態度有何不同?試各舉兩例說明。

答:清朝前期,統治者對西方文化基本持否定態度;產生的影響:統治者更加保守、愚昧,不了解世界形勢的變化;堵塞了中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延緩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導致近代中國的落後。

晚清統治者對西方文化的態度,只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而不願接受西方的先進的政治制度。如林則徐、魏源等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光緒帝「百日維新」時,雖頒布了一些新法,但新法內容不包括設議院,建立君主立憲制等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和機構;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時,統治者雖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但規定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民族資產階級對待西方文化的態度:不僅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如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建立君主立憲政體;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建立共和政體;資產階級激進派(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其實質是要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

7、近代的不同時期,中國社會對西方文化制度存在不同的觀點。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李鴻章說:「中國文物(文化)制度迥異於外洋獵獵(野蠻)之俗,所以郅治(太平盛世)保國邦,固丕基(鞏固宏大的基業)於勿壞者。固自有在」

李鴻章《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

材料二:至於三綱五常,為中國之大教,足下謂西夷無之矣,然考之則不然,東西律例,以法為宗,今按法國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條雲:「凡一切子女,無論其人何等年歲,須於其父母有恭敬孝順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條雲:凡為婦者,應為其夫者所管屬。」

康有為《與朱一新論學書》

材料三:蓋康氏自幼深受孔學熏陶,先入為主,......其後旁覽西書,雖多掇采,不過資以補充印證其所建造之孔學系統。非果舍己從人,欲逃儒以歸西學。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孔氏(孔子)主尊卑貴賤之階級(等級,下同)制度,由天尊地卑演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官尊民卑,尊卑即嚴,貴賤遂別......故二千年來,不能鏟除階級制度,......守孔教之義,固專制之威愈演愈烈,苟非五洲大通(全球聯系加強,西學的進入)恐再進二千餘年,吾人尚不克(能)享受憲法上平等自由之幸福。

吳虞《儒家主張階級制度之害》

回答下列問題:1)依據以上材料分析洋務派、維新派、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對於「中學」和「西學」的認識及其實質。2)分析以上觀點反映的中國近代社會對西方文化制度所持態度的變化趨勢,談談你對上述觀點的看法。

答;(1)洋務派認為中國的文化和社會制度遠遠比西方的優越,是中國的立國之本,實際上是排斥西方文化制度,維護封建統治。(或回答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派認為中國的綱常禮教與西方無異,力圖將中國的文化制度與西方的文化制度揉合起來,其實質是將西方文化制度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進行社會改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完全否定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認為只有西方的文化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其實質是用西方文化制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徹底的改造。

(2)以上觀點表明近代歷史上西方的文化制度對中國影響的逐步深入,中國社會對西方文化制度由排斥逐漸轉向接受。上述的幾種觀點都不是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確態度。

❹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手冊的內容簡介

本書與其他類書相比有四個鮮明的特點:
一、基礎知識豐富全面,資料性、工具性強。
針對歷史知識點分散,規律性難的把握的特點,編者反復審讀教材,全面透徹地提煉了知識要點,科學系統地進行了重難點闡釋,准確無誤地進行概念術語的解釋,真正做到了「一冊在手,內容全有」。
二、切實注重思維方法,條理性、系統性強。
本書在部析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重在教會學生歷史學習的思維方法,全面概括了歷史階段特徵,精確提煉了基本線索,並對重要歷史知識進行歸類和跨學科綜合知識總結,對整個高中歷史知識和跨學科綜合知識以專題形式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闡述。
三、努力擺脫題海戰術,針對性、實用性強。
經過高三復習的學生都有體會,復習過程中做過的題,以後再遇到類似題,照樣不會做。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學會如何學習。本書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學生一個方法,給學生一種技能,將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輕輕鬆鬆學歷史。
四、准確把握高考脈搏,新穎性、時代性強。
編者認真研究《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和近幾年的高考題,明確考點、熱點隸屬於哪部分,化整為零,把它們分散到每個知識點中,講深講透,並讓它們起到一個統率作用,取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效率。
參加本書的編寫者均為一線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把關教師,本書是他們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的集成。

❺ 高中歷史詳細知識點的參考書

市面上大來概有:
《中源學教材完全解讀》薛金星
《高考備考工具書》
《高考復習講義》
《曲一線——高中歷史知識清單》
《高考完全解讀》王後雄
《高中歷史教材基礎知識全解》龍門書局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手冊》北京教育
《高中歷史教材知識資料包》北京教育
還有很多呢...都是知識點講解的書
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
因為現在的歷史書編的都比較亂,沒什麼邏輯性,所以我覺得買一本是必要地。

❻ 新教材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你看看是不是這個,是的話一定要給我分啊!謝謝啦~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歷史提綱概要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文字、國家、金屬工具
2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3 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隨後,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繼在此建立過形式相似而規模不一的王國。其中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4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明者:蘇美爾人。
5《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
6《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7 促使大河流域國家產生的原因:大河灌溉農業的需要
第 2 課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復雜難懂 (2)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
第 3 課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於恆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因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而得名。
3 種姓制度:
產生原因:雅利安人為了更好地統治被征服者
四大種姓:婆羅門 祭司階層
剎地利 軍事貴族 (國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農民、商人)
首陀羅 奴隸
特點:四大種姓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與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前6世紀,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創立者: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祖)
佛教經典:三藏經(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公元前3世紀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 4 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茲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陽之子,今烏拉圭、阿根廷)
第 5 課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東北非: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南非:大辛巴威文明
2麥羅埃文明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
3 阿克蘇姆文明是在多種文明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蘇姆王國是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
4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石頭城。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 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發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為基礎的國家應運而生,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時間: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全盛的時期。
特點: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積極: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消極: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臘史詩:《荷馬史詩》,其中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還涉及邁錫尼時代的一些社會風尚。
2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多利亞柱式建築。
4 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歷史》(《希波戰爭史》)
6 實物史料:帕特農神廟 口傳史料:《荷馬史詩》 文獻史料:《歷史》
第 8 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政體的演變: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2 羅馬人確立其在地中海地區霸權的三次戰爭: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敘利亞戰爭
3 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的標志: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4 「羅馬和平」的標志:政治上: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繁榮和發展;文化上: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
5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羅馬法系的形成:習慣法- 成文法-公民法 -萬民法
(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2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3 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
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頒布赦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5 羅馬法體系的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羅馬法的歷史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立者:穆罕默德 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經典:《古蘭經》
2 阿拉伯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並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這不僅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由於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典籍都是經阿拉伯文再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這為他們學習和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啟示:科學知識源於生活,人們必須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堅持探究,敢於創新,才有可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原因:
主觀上:(1)新生產方式的活力:立國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周邊先進制度影響下,氏族制度解體,封建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制度剛剛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對外擴張的內驅力。內部分化帶來的矛盾,奧斯曼人熱衷對外擴張,擺脫困境。(3)正確的外交策略。對突厥和蒙古採取守勢,集中進攻拜占庭帝國。
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已日薄西山。
3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五單元 中世紀歐洲
1 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本特徵:庄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 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羅馬因素(隸農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 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須對分封者服兵役;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但也導致王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5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6 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權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
英法等級君主制形成的標志: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王權:世俗權利;教權:宗教權力
2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已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神聖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丕平獻土(把羅馬周圍的土地交給教皇統治)——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
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
3 王權與教權相互斗爭的例子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這一矛盾在德意志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如: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告終,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 14 課 庄園和城市
1 庄園是歐洲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特點:自給自足 勞動者:農奴
庄園衰敗的原因:14世紀以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滲透,導致領主自營地大為縮減,庄園開始衰敗。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城市復興的原因和時間:從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城市復興的地點:義大利北部地區、法蘭西南部地區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區的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發展最快。
爭取自治(司法權、行政權)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3 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1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
2 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君主制
3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和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
4 庄園制度。14世紀後,城市復興。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網路全書。
2 世俗文化
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原因: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作用: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二 列舉題
1 列舉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甲骨文。
2 史詩
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希臘:《荷馬史詩》
3 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
4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
秦始皇的主流價值觀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漢初期是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漢武帝時代獨尊儒學,通經致用。
5 列舉西漢的兩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6 列舉與「楚漢相爭」有關的成語
約法三章、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7 列舉在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
孫吳(建業)、東晉(建康)、宋(建康)、齊(建康)、梁(建康)、陳(建康)

❼ 高中用什麼教材全解好

政治我沒買資料,課本完全可以,因為高中政治是記憶類的,背過了專就得分,死背就行歷史我買了一屬本高中歷史基礎知識手冊,它裡麵包括全三冊,比較全,我買來當做補充知識的。如果教輔的話買王後雄的吧,那個基礎跟課本聯系大,而且題目也比較好,基礎題中檔題都有,答案比較全,薛金星的我買的數學地理我認為有一本好的資料很有比較,尤其是必修一,個人認為自然地理比較難,我買的王後雄的,用的還行,另外建議買一本大的地圖冊,我買的是北斗的,很全很全但是文科類關鍵在記憶,錯題整理也很重要,資料要課前預習看,上課還是用課本,下課先把老師布置的題完成好再做資料,因為老師找的題就是從好多資料里篩選出來的,更有權威性質量更好

❽ 高中政治歷史地理各用哪一種教材全解好

政治我沒買復資料,課本完全可以制,因為高中政治是記憶類的,背過了就得分,死背就行
歷史我買了一本高中歷史基礎知識手冊,它裡麵包括全三冊,比較全,我買來當做補充知識的。如果教輔的話買王後雄的吧,那個基礎跟課本聯系大,而且題目也比較好,基礎題中檔題都有,答案比較全,薛金星的我買的數學
地理我認為有一本好的資料很有比較,尤其是必修一,個人認為自然地理比較難,我買的王後雄的,用的還行,另外建議買一本大的地圖冊,我買的是北斗的,很全很全
但是文科類關鍵在記憶,錯題整理也很重要,資料要課前預習看,上課還是用課本,下課先把老師布置的題完成好再做資料,因為老師找的題就是從好多資料里篩選出來的,更有權威性質量更好

❾ 尋求高中歷史基礎知識 要很全面的

要很全面的就只能看書了,向你推薦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本來就是先生當年為燕京大學寫的歷史教科書,是一部通史,很全面,是學歷史的入門書籍。

❿ 高中歷史輔導書推薦

高考歷史輔導書:《高中歷史基礎知識手冊》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手冊》是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根據國家教委頒發的《全日制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修訂本)和《考試大綱》,依據最新調整和修改後的高級中學歷史教材,由全國三十八所重點中學教師編寫的一部工具書。

該書全面概括了歷史階段特徵,精確提煉了基本線索,並對重要歷史知識進行歸類和跨學科綜合知識總結,對整個高中歷史知識和跨學科綜合知識以專題形式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闡述。

高考歷史輔導書:《高中歷史學考必備用書》

《高中歷史學考必備用書》是一本集歷史基礎知識、高考復習要點、學習方法策略以及課外知識擴展等於一體的多功能學考必備用書,是作者多年來歷史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的總結。

《高中歷史學考必備用書》採用了全新的結構框架,詳盡的歷史資料,對高中的歷史知識進行了全面細致地總結和歸納。書中首先綜合目前各主要教材版本的內容特點,運用專題模塊和單元學習的寫作方法,對高中歷史的主要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清晰的講解。

隨後《高中歷史學考必備用書》又結合教材內容對一些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行拓展,其中包括中外人物、歷史紀年、典章制度等,這一部分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書的最後部分則探討了歷史的學習方法,並在最後一章介紹了具體的解題方法,這對於提高學生的解題實戰能力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高考歷史輔導書:《高中歷史教材基礎知識全解》

該書為非同步類教輔書,其囊括高中階段歷史所有知識,講解全面細致、透徹深入,重點、難點和常考點突出,集基礎性、應考性和可查找性為一體,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

高考歷史輔導書:《高中歷史知識大全》

《高中歷史知識大全》是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學生和教師在學習中遇到的知識盲點在《高中歷史知識大全》中都可以找到詳細的詮釋,真正體現工具書的速查、速用、速理解的實用性特點。

結構劃分上,將整個高中學段的必修及選修知識分政治、經濟、文化三編整合還原,在吸收新課標教材精華的基礎上,構建新的學科知識體系,注重知識的思想性和系統性,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高考歷史輔導書:《高考歷史》

《高考歷史》將高考的歷史知識點與習題式相歸納,把常見易混點形成表格式對比,並分專題將高考歷史的重點難點各個突破,精細的為考生講解解題方法和技巧。

讓學生把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基本方法整合為完善的學科素養和學科的思維方式,使其歷史知識和技能得到進一步概括化和系統化。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教材基礎知識全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