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08兩岸關系大事件及意義
2008年兩岸關系十大事件
一、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展新時期
3月22日,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蕭萬長贏得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進黨8年執政結束,台灣實現二次政黨輪替。5月20日,馬英九就職並發表演說,表示將以「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維持兩岸現狀,強調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馬英九推行以「一國兩區」為核心、以兩岸和平共榮為目標的大陸政策,積極推動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會協商,兩岸關系逐漸步入和平發展的新時期。
二、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兩岸同胞同心賑災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大地震,兩岸同胞積極投入救助與重建工作。中台辦、國台辦發出緊急通知,全力救助2890多名受困台灣同胞,台灣各界亦以各種方式參與賑災工作。國民黨第一時間發函慰問,並組織捐款捐物。民進黨當局宣布向災區捐款20億元新台幣,這是台當局第一次對大陸捐款。台「陸委會」召開跨「部會」會議,緊急成立由58名專業人員組成的救援小組趕赴災區。島內企業及民間團體亦給予捐款和支持,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在地震中得到升華。
三、「胡吳會」首次舉行,為兩會協商營造氛圍
5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會見了國民黨主席吳伯雄,這是兩岸執政黨領導人首次會談。胡表示,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應繼續依循並切實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努力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吳稱,兩岸執政黨應秉持「回應民意、實事求是、求同存異、開創未來」的原則,共創兩岸繁榮。此前的4月12日,胡錦濤在博鰲會見了蕭萬長率領的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代表團,呼籲兩岸「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為兩岸關系開創互信、互諒、互助、互利的新時代。4月29日,胡錦濤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提出兩岸雙方應「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切實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高層會晤不斷,為兩岸兩會重啟協商營造氛圍,有力促進了兩岸關系發展。
四、兩會重啟談判,兩岸周末包機順利啟航
6月11日,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率團抵達北京,重啟中斷近10年的海協會、海基會協商,兩會簽署《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和《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13日,胡錦濤總書記會見江丙坤一行,提出兩會協商16字原則:平等協商,善意溝通,積累共識,務實進取。7月4日,兩岸周末包機順利啟航,同日,大陸居民赴台旅遊首發團抵台,為兩岸旅遊寫下歷史性一頁,開創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
五、北京奧運成功舉辦,兩岸共襄奧運盛舉
8月8日,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開幕,島內民眾熱切關注並熱情參與。台北、台中、高雄三地同步舉行「邁向2008年北京奧運會總動員、萬人健康大步走」活動,100多名原住民組成的「高金素梅文化團隊」參加奧運會開幕式的文藝演出,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榮譽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及台當局多名要員前來觀賽。台灣代表團在北京盡享「主場優勢」,並獲得了舉重、跆拳道等項目的4塊銅牌。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得到了多數島內民眾的支持和肯定,進一步加深了兩岸民眾的情感。
六、二次「陳江會」順利舉行,兩岸制度性協商管道正式建立
11月3-7日,海協會長陳雲林展開為期5天的訪台行程,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舉行「陳江台北會談」,共同簽署了空運、海運、郵政、食品安全等四項協議,並會見了馬英九等島內黨政高層。這是1949年以來大陸授權最高層級的談判代表赴台,標志兩岸制度性協商管道正式建立,兩岸關系進入協商談判、和解合作、良性互動的新時期。12月23日,根據兩會達成的共識,大陸贈台大熊貓「團團」、「圓圓』』踏上了寶島土地,落戶台北新家,大陸17株珙桐樹同時運送至宜蘭植物園。
八、兩岸「三通」邁出歷史性步伐,兩岸關系朝更為緊密的方向發展
12月15日,根據海協、海基會台北會談協議,兩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郵正式啟動,天津、北京、上海及台灣的高雄、基隆等地分別舉辦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儀式,兩岸直接「三通,,基本實現,兩岸關系跨入和平發展新階段,「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開始醞釀並逐漸深入民心。
九、國共舉辦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共議應對金融危機對策
12月20一21日,由中共中央台辦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與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第4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上海舉行,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榮譽主席連戰等人出席,會議圍繞兩岸金融和服務業、兩岸雙向投資、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等問題達成9項共同建議,大陸隨之推出10項惠台措施,對於幫助台灣度過金融危機、早日實現兩岸經貿正常化、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具有重大意義。
十、胡錦濤提出發展兩岸關系六點建議,在島內激起強烈反響
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兩岸關系的六點意見: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胡總書記講話引發島內熱烈反響,台當局、國民黨及島內民眾充分肯定大陸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誠意和善意,期待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展的新時期。
② 66年前造成兩岸隔絕源於什麼歷史事件
解放戰爭,國抄民黨以絕對優勢短短三年多便敗退大陸,原因大致為以下幾點:
一、政治獨裁腐敗失掉民心,國民黨各級官吏從上到下搜刮民財,大肆貪污,例證比比皆是,導致民心幾乎喪盡。
二、共產黨的統一戰線以工人階級的政黨爭取工人,以土改爭取農民,以保護民族工商業爭取民族資產階級,以自由民主爭取小資產階級,以民族主義、國家團結統一等爭取各方軍政實力派。
三、戰後經濟破潰;國民政府的貨幣原為法幣。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時的發行量是1937年爆發前的396倍,1948年國民黨金圓卷貨幣改革前,比抗戰前增加47萬倍,物價上漲了六、軍事戰略的重大失誤。從全面內戰一開始,國民黨的軍事戰略就存在這重大的失誤。
四、國民黨內部的分裂派系。國民黨黨內、軍內歷來有各種各樣的派系,打起仗來各顧各,保存實力,不肯相互配合和救援,形成整體力量。
五、共產黨解放區實行土改贏得廣大農民的擁護。國民黨在大陸也有土改政策,但是在大陸是宣傳多於實施,觸犯基層權勢階層的既得利益,難以推行貫徹。
③ 三峽兩岸的歷史故事
記李輝同志致力於海峽兩岸文化體育交流之事跡
民革橋東區總支委員,第一支部副主委兼組織委員李輝同志是台胞、台屬,其外公李培適為台灣省桃園縣新路國小教務主任、察哈爾文獻社總編(病故);因其多次赴台探親,所以台灣朋友眾多,如台灣省桃園縣青溪國小教師劉建隆、台灣省慈濟總會陳彩玉、台灣省田徑協會副秘書長王景成、台灣省國立體院教授林振坤、台灣著名運動員紀政等人士,而且交往甚多。
多年來李輝同志往來台灣與大陸之間,為兩岸文化、體育交流作了大量的工作。2005年12月李輝參加了民革中央在京召開的全國社會服務表彰大會,被民革中央授予全國社會服務先進個人,並受到了民革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從1996年開始,在李輝同志的牽線搭橋和積極幫助下,張家口中山書畫社組織22名社友捐贈出22件書畫作品,由台胞帶往台灣省桃園縣桃園市青溪國小進行義賣籌集扶貧資金活動,並促成張家口市赤城縣馬營鄉松樹堡村小學與台灣省桃園縣桃園市青溪國小結成「手拉手獻愛心」關系。台灣省桃園縣桃園市青溪國小的師生、學生家長共二次捐款11700元人民幣,為松樹堡村小學更新學生雙人桌凳50套、教師辦公桌椅5套、辦公卷櫃1套,部分資金除資助10餘名特困學生繼續升學外,還用於改善了學校的整體辦學環境。李輝同志的牽線搭橋工作受到民革市委和中共赤城縣委、縣政府及幹部、群眾的高度贊揚。
1999年經過不斷努力,他促成美國朗訊科技有限公司的朋友為宣化縣出資捐建一所希望小學,此工作受到張家口市宣化縣黨政領導的高度評價。
在黨和國家「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李輝同志利用赴台探親的機會,深入到台灣省教育界、體育界了解民情,廣交朋友,1995年曾受聘擔任台灣省桃園縣成功工商學校田徑教練員;1997年出任台灣省桃園縣田徑隊教練,帶隊參加了台灣省中學生運動會;1998年受邀分別到台灣省台北縣清水中學、明德中學講學;2000年再次應邀到台灣省桃園縣任教。
在促進海峽兩岸的文化體育交流工作中,1996年協助台灣省著名運動員紀政女士率領的陸跑團一行多人到北京進行體育交流;1998年為河北省石家莊一中牽線搭橋,親自陪同兩位台灣的校長到該校進行學術交流;1999年陪同石家莊教育代表團共3人赴台進行教育工作交流,同年促成台灣省台北縣教育代表團30餘人回訪河北省石家莊市,同時,介紹台灣省台中市田徑代表隊對河北省體工大隊進行了訪問和交流活動;2001年在赴台探親中,協助北京大學舞蹈團開展了對台灣省的文化交流工作;2002年,由國務院台辦交流局出面,在省台辦和石家莊市政府協助下,為台灣省台北縣教育代表團與河北省教育界開展的「冀台教育交流活動」做了大量的牽線搭橋工作,取得了較好的交流效果;2003年經過個人的成功牽線搭橋,台灣范氏科技有限公司與廊坊市一家企業合資成立了「廊坊三通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引進台方一期投資10萬美金,為河北省與台灣省的經濟技術合作作出了貢獻。2005年4月李輝陪同由台灣26所中學名校校長組成的台灣教育代表團在天津參加了為期一周的兩岸教育交流活動。李輝同志積極與台灣教育體育界聯系促成了台北華僑高中與北京景山學校結為友好學校。並在2006年2月組織了21人參加的景山學校友好交流團赴台進行了一周的訪問。同時2006年7月陪同由校長帶隊的台北華僑高中教育代表團25人回訪北京景山學校。北京東城區政協、教育局領導對李輝的牽線搭橋活動給予了充分肯定。2006年9月促成了內蒙古包頭一中與台北華僑高中的長期交往協議。2006年夏季先後邀請了中華台北天津協會秘書長、高雄縣仁武鄉鄉長、桃園縣體育界人士來我市進行文化交流和商務考察。多年來李輝同志致力於兩岸文化體育交流受到了各級領導的肯定。
2007年7月12日李輝同志又促成了台灣桃園職業技術學校與我市宣化一中的友好交往。雙方籃球代表隊進行了友誼賽。
④ 台灣省在歷史上的幾次大事件
遠古~16世紀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吳王孫權曾派1萬官兵到達台灣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荷西殖民時期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 鄭成功收復台灣
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鄭氏執政時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清政府統治時期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日本統治時期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慶祝台灣光復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主權回歸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⑤ 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指哪一事件
新加波東盟會上習,馬會晤,
是1949年以來的第一次,所
以具有歷史性的突破!
⑥ 兩岸歷年大事件
盡管兩岸關系復雜、困難,有識之士仍然不斷努力,希望營造一個互利雙贏的局面。大家認為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追求和平與發展、從對抗到對話、從斗爭到合作的世紀,也是一個兼顧自由與責任的世紀。兩岸關系要能夠穩步發展,就要從高處、大處、遠處著眼。就當前兩岸關系發展的情勢而言,下列原則與認識似乎是不可少的: 第一,面對現實,做到平等對待與相互尊重。 第二,認識到兩岸糾紛的復雜性與歷史深度,所以兩岸問題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解決。換句話說,目前要改善、要改良,不是要革命性的變化。 第三,要放棄對抗斗爭的思維,邁向與人為善、追求最大共識的思維。換句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多累積善意,多累積成就。 第四,雙方考慮彼此關系時,少做無謂的政治符號的堅持,多做以人民的價值,人民的福祉未核心考量的事。民眾希望兩岸安定、繁榮,希望加強交流、增進利益,兩岸政府的政策不應違背此一人心與走向。兩岸應盡量避免加深對方的主要疑懼 第五,雙方應當盡量避免加深對方的主要疑懼。大陸最擔心的是,台灣從中國永久分離及因此而帶來的不利後果;台灣最擔心的是被大陸並吞,並喪失自主性。雙方在言行上如能避免加深對方的主要疑懼,則兩岸關系自有其開展的空間。個人始終認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自由與民主蔚為風潮的時代。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度的文明,也發展出很高的政治智慧。盡管兩岸情勢復雜,只要雙方能夠掌握中華民族政治智慧的核心「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人民、國家和政權的關系擺上正確的位階,也就是把人民的福祉的考量放在政治權力、政治符號,甚至領土管轄權之上,努力去做,我們相信兩岸關系必定可以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來。
希望採納
⑦ 兩岸三通的歷史回顧
1981年9月30日,時任全國來人大自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在新華社發表談話時,闡述了黨和政府對兩岸和平統一與兩岸往來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主張,再次呼籲「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議」。
⑧ 歷史上,台灣發生過哪些事變﹖
荷蘭、西班牙殖民淪陷時期
時間:荷蘭殖民淪陷時期1624年-1662年、西班牙殖民淪陷時期1626年-1642年(38年)
主詞條: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16世紀,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朝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4]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修築熱蘭遮城和赤嵌樓(今屬台灣省台南市,下同)作為進行殖民統治的中心,殘酷剝削台灣人民,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行徑,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九年後,他們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虜,收復了台灣。[5-6]
明鄭時期
時間:1661年-1683年(21年)
主詞條:明鄭時期
鄭成功收復台灣[7]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領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今屬福建省金門縣)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8-9]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廢除殖民制度,改赤嵌樓為承天府,置2縣,設安撫司於澎湖,總稱台灣為東都,後鄭經改稱東寧[10]。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為安平鎮。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鄭氏政權把大陸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灣,重視土地開發和興修水利,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鄭氏政權末期,台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2萬人。[11]
清朝時期
時間:1683年-1895年(212年)
主詞條:台灣府、台灣清治時期
鄭氏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清政府平定大陸後,開始計劃將台灣納入版圖,曾經採取招撫方針,企圖說服鄭氏降清未果。鄭氏政權曾多次反攻大陸沿海地區,至1678年秋鄭軍戰敗,所佔領的東南沿海州縣全部喪失,隨即完全退守台灣。此時,清朝政府統治中國已成定局,鄭氏政權逐步演變成為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省漳州市)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12]
施琅[13]
1684年,清朝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此時,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自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台灣的淡水(今台灣省新北市淡水區)、雞籠(今台灣省基隆市)、安平(今台灣省台南市安平區)、打狗(今台灣省高雄市)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同時,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開始對外「開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灣作為擴張的目標。1874年1月日軍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約》,雖然軟弱的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約》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3—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朝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14]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15-16]
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淪陷時期
時間:1895年-1945年(50年)
主詞條:「台灣日治時期」、馬關條約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
「台灣少年團」中進行抗日斗爭的台灣籍少年[17]
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18]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台灣實行總督專制的獨裁統治體制,建立恐怖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灣社會,推行「皇民化運動」,灌輸忠「君」(天皇)愛「國」(日本)思想,企圖把台灣人民變成日本帝國主義的忠臣良民,並實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經濟政策,掠奪台灣的稻米和蔗糖資源,後期則配合日本帝國主義的「南進」侵略政策,發展與軍需有關的工業,把台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為侵略戰爭服務。[19-20]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21]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台灣期間,被血腥殘害的中國人民累計多達約65萬人。日本帝國主義欠下了中國人民無數永遠也無法償還的血債。[22-23]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七七事變」,中
「霧社事件」中進行抗日斗爭的高山族人民[24]
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人回到中國大陸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政府發出《中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25]
台灣光復回歸祖國
時間:1945年
主詞條:台灣光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肯定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
台北受降儀式上的中國代表[26]
如滿洲(即中國東北地區)、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後又有蘇聯參加簽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27]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艱苦抗戰,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於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台灣人民蒙受日本帝國主義奴役的屈辱歷史。同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北舉行台灣省日軍受降儀式。會後台灣省行政長官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所屬的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置於中國主權之下。台灣全省欣喜若狂,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祭告祖先,通宵歡飲。台北市各界民眾數萬人舉行環市大遊行,歡呼回到祖國的懷抱,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28]
民國時期
時間:1945年-1949年(4年)
主詞條: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中的台灣專賣局[29]
台灣光復後,接手台灣的國民黨政權的專制腐敗本質未變,在政治上貪污腐化橫行,壓迫和歧視台灣民眾,經濟上嚴厲管制台灣經濟,侵害台灣民眾利益,文化上忽視差異性,漠視了隔閡的客觀現實,導致台灣民不聊生,怨聲載道。[30]
1947年2月28日,正當大陸人民的解放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台灣省台北市市民為反抗國民黨當局的軍事獨裁統治、抗議反動軍警屠殺市民,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起義迅速波及全省,史稱「二·二八事件」。國民黨當局對起義群眾提出的進行政治改革、反對專制腐敗、實行民主自治等進步主張難以容忍,調集大批軍警進行血腥鎮壓這一偉大的愛國民主運動,群眾被殺害達3萬多人[31],至3月13日,起義最終失敗,國民黨當局白色恐怖統治的序幕揭開,給台灣民眾的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傷痛。[3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時間:1949年迄今
主詞條:九二共識、汪辜會談、台灣9·21大地震、大三通、八八水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國民黨內戰失敗
台灣紀念「白色恐怖」時期遇難者[33]
,潰逃至台灣。中國人民解放軍准備解放台灣之際,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當局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解放台灣,並從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扶持國民黨政權,形成台灣與大陸的對峙局面,「台灣問題」由此產生。[34]
1950至80年代,國民黨當局延續了在大陸所謂「動員戡亂時期」的高壓政治手段,繼續通過情報特務機構等手段推行「白色恐怖」,台灣社會彌漫著壓抑和晦暗的恐慌情緒。[35]據不完全統計,「白色恐怖」期間,在台灣壯烈犧牲的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有上千人之多。[36]
1960至70年代,台灣形成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快速發展、逐漸起飛,工業占經濟中的比重逐漸超過農業,長期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的經濟增長率。
1980年代,台灣工業基礎完備,教育普及全民,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電子產業蓬勃發展。1987年,台灣宣布「解嚴」,隨後逐步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開放台灣與大陸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37]
1992年,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海峽兩岸關系協會)達成「九二共識」。1993年海峽兩岸舉行「
台灣經濟起飛期銀行的繁榮景象[38]
汪辜會談」 ,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1999年9月21日台灣南投縣集集鎮發生里氏7.3級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一萬餘人受傷,損失約三千億新台幣,為20世紀末期台灣最大地震。[39]
2001年,福建沿海實現與金門、馬祖地區直接往來(又稱「小三通」)。[40]2002年台灣被特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1]2008年,海峽兩岸實現「大三通」(直接「通郵、通航、通商」)。2009年8月,莫拉克台風侵襲台灣造成嚴重水災,使台灣中南部與東部蒙受巨大損失,造成七百餘人死亡、失蹤,經濟損失達一千多億新台幣。[42]
⑨ 堅持兩岸和平統一的歷史故事
鄭成功
由於清政府的壓制,鄭成功和他的軍隊斷絕了經濟來源,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已久為大航海時代以來遠渡重洋來到亞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所分別殖民割據的台灣,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內),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台灣城(今台南市安平區)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由其父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的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荷蘭軍隊交出了所有武器和物資,殘存的包括傷病員在內的約900餘名荷蘭軍民,乘船撤離了台灣島。此次戰役,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在台灣38年的殖民統治,寶島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也使鄭成功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收復台灣後,鄭成功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歲。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傳說被鄭經害死。康熙皇帝題撰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⑩ 兩岸管系的歷史性突破指的開始於哪一年哪一個歷史事件其核心內容是什麼
1993年4月27日至抄29日的汪辜會談。核襲心內容是談論解決以下問題
1.對兩岸經濟合作的基本主張;
2.直接「三通」應當擺上議事日程;
3.關於兩會共同籌開民間的經濟交流會議(制度)的建議;
4.台商在大陸投資和大陸經貿界人士訪台問題;
5.兩岸勞務合作問題;
6.台灣參與開發浦東、三峽、圖們江問題;
7.合作開發能源、資源問題;
8.兩岸合作開發台灣海峽和東海無爭議地區石油資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