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學科的知識
對於歷史學科知識的記憶,要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也就是按時間順序串聯歷史知識點。
另外,還可以通過提問來記憶。在復習時,建議一邊寫下或者設計出可以幫助自己回憶的問題。若問題和書上的某些內容相關的話,也可以直接寫上頁碼,方便查找。
『貳』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知識點
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識記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例如,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實在太多,我們可以通過濃縮歸納,並巧妙地記憶它的知識框架:一種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四大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五股思潮(封建****、平均主義、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六國列強(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八個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蔣介石),九次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十場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護國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濃縮記憶法的優勢是增加大腦對知識信息的容量,減輕學習的負擔,而且適用的范圍較廣。但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
『叄』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歷史本人小有心得,100分的卷子都是95以上,高考時也差不多是這個數,所以小有發言權。對於歷史來講,事情發生的時代很重要,這個時代的生產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生產關系了,在生產關系這一大范疇下要講求君主的政策,是否開明,社會普遍生產力,對外開放程度,對外政策等,一般歷史出題無非就是什麼時候有什麼事情或者有什麼與生產力對應的使用工具,而另一部分題則是考察你對當時政策和國內國際環境的理解了解程度了,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買一本有大事年表的書,好好看幾遍,你會發現,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生產力狀況會對某些事情造成必然影響,所謂有果必有因,一件事情就是下一件事情的起因之一,這是縱向的看一下,之後看每一個時代世界上各個國家都發生了什麼事,就是橫向的分析了,因為在大航海時代以後世界上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漸漸加強,所以基本上發生的事情就有因果聯系,不是背景就是原因,所以多融會貫通幾遍就好了,根本不用背,大量的練習題雖然不推薦,但是對某些人很必要,題可以加深記憶的,只要你認為有必要就好;還有請不要對歷史產生排斥感,這樣會使你無法很好的融匯,到時效果會不好的。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在問我,我會盡快為你解答的,希望你能在歷史上取得好的成績啊.
『肆』 如何傳授給學生一些歷史知識的記憶方法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
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一個世紀是100年,有些同學以為年代與世紀的換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實是不對的。如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世紀,1994年不是19世紀,而是20世紀;同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1世紀,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為公元1年是1世紀,101年則是2世紀,1001年是11世紀,2001年是21世紀,依次類推。所以,若將世紀換成年代,就應該將世紀數減去1再乘100,同樣,把年代數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紀數。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如隋統一全國(581—589年),安史之亂(755—763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都經歷8年時間,所以只要記住其開始(或結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結束(或開頭)年代,這樣只要記住一頭就行了。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召開,第三國際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數字特徵來記憶。有些年代的數字很特殊,若將它編排在一起,就容易記住。
A自然數排列:1234年蒙古滅金,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B.兩位數字相同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
C.首尾數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D.間隔時間相同的: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時間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我們可藉助它來推算年代或事件,便於記憶。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蘇丹反英大起義;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34年紅軍長征;1901年《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592年朝鮮抗日;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伍』 淺談如何有效地記憶歷史知識
筆者在歷史教學中發抄現很多同學不善於歷史知識記憶,學習歷史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歷史教學當中包括大量的知識點。近年來歷史高考越來越注重考察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注重把考題與當今現實相結合。越是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就越需要學生扎實的掌握歷史墓礎知識,而扎實的歷史知識墓礎離不開對知識點的記憶。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歷史是由無數的歷史碎片構成的,歷史教學當中包含了許多歷史知識點。這些知識點看上去雜亂無章,但實際上仍然有跡可尋。筆者認為要想高效的記憶歷史知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上課聽脈絡,學起來事半功倍。以前的歷史教材是編年體的,按國別分成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等。「課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是以專題的形式進行編排,每1冊都設置幾個專題,同時每1冊又有自己的一個大專題。比如,歷史必修3共8個單元,分別按思想、科技和文學藝術為主題,以中外對比的方式進行編排。1單元中國史的內容,1單元外國史內容。
『陸』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柒』 歷史學是怎麼記憶知識的
時間事件縱橫坐標法:以橫軸做為時間軸,縱軸做為事件軸。中心原點做為歷回史公答元元年。把從有人類起到現在的重大事件時間節點標注在時間軸上。把相應的事件寫在事件縱上。連線相應記憶。
歸納總結記憶法:把相關聯的或者相互有聯系的內容歸納總結到一塊,一起記憶。如: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再如武昌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它們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意義。也可以朝代來歸納記憶,也可以經濟方化來歸納記憶。
承前啟後記憶法:如618年隋朝滅亡、唐朝建立。
我國科舉制度的誕生與滅亡?隋朝的誕生到唐朝的完善、清朝的滅亡。
歷史大事年表記憶法:每冊歷史書後面都附有大事年表,可以按這個來記。也可以自己製作一個表格把同時期中外歷史發生的事都記下來記憶。
約公元前170萬年:元謀人,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約公元前70-20萬年:北京人,手腳分工明確、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捌』 如何有效記憶歷史知識點
方法
濃縮記憶法,記憶關鍵事件
歌訣記憶法,運用聯想記憶。
『玖』 如何記歷史知識點
倘若你能吃苦的話,平時就努力一點,把重要的知識點抄寫在小紙片上,放在口袋裡、書桌上、床頭前......(一切你平時經常接觸的地方),然後你有空就去看看、念念、記記,這樣的話到考試的時候就不會緊張了,而且記得牢,使得知識真正為自己所用......如果你是迫切要用那些知識,最好拿一張稿紙,將歷史事件用時間串起來,抄寫列在紙上,一邊看歷史事件表一邊記,效果會好些......一定要專心了噢~因為你都知道時間緊迫了,在短時間之內,克服一下不去想其他的事,認真掌握知識點......越是時間緊迫越不要慌張,記住多少算多少,不然緊張得全忘了更虧......一定要適量地寫一寫,手腦配合很重要~ 希望可以幫助您~呵呵...... 學習歷史,記歷史年代算是最基本的內容了。但是如何才能有效的記憶歷史年代呢?這似乎也是令許多同學頭疼的問題。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只要方法得當、用心去記這便不是什麼難題了。要說方法,其實很簡單,概括的說,主要有三點:第一,必須大量的閱讀關於歷史方面的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已掌握其大體的歷史脈絡。了解的知識多了,自然會對歷史產生興趣,記憶起來就不會那麼困難了。通過大量的閱讀,我們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知識,雖然當時不能完全必須大量地閱讀關於一些歷史方面的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掌握大體記住它,但或多或少也會對其有所印象。當你再讀別的書籍時你也許會再次遇到它,此時,你對它的印象就不會那麼陌生了,無意中,你又對它記憶了一遍。久而久之,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記清了、記牢了。第二,學會用聯系的方法進行記憶。在學習、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都與歷史年代多多少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聯系。通過學習哲學我們知道,「聯系」的思想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這里所說的聯系就是把年代與歷史事實、年代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東西聯系起來。例如:公元1673年,清政府下詔撤藩,三藩舉兵作亂。經過8年的艱苦奮斗,清政府一舉平定了三藩,最終迫使尚可喜投降。據此,我們可以推斷,清政府最終盪平三藩是在1681年。這樣三藩叛亂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很容易就記住了。並且,結合史實我們知道,靖南王尚可喜在三番作亂前就已經告老還鄉,所以說清政府迫使尚可喜投降就是不符合史實的。再如: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先滅掉韓國,開始了兼並六國的戰爭。同時我們又可以想到,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大將衛溫率萬人船隊出使胰洲。當我們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時,我們又該想到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正式建立了蜀漢政權。同樣看到公元前200的「白登之圍」,我們就想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這樣舉一反三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有時候當時回憶不起來或不是很確定,可以立即查找資料,以加深記憶的印象。我們在實際的學習中,還可以把世界史實與中國史實用年代聯系起來進行記憶。例如:公元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時,我們可以想到,同年,英國頒布了《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也於同年在彼得堡即位稱帝。這樣記憶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雖然說中外歷史不可混為一談,但適當地聯系也未嘗不可。第三,善於推理,層層推進。歷史年代就如同一個大的包圍圈,要想消滅圈中的敵人,就必須學會推理,以達到知己知彼,層層推進,縮小包圍圈,從而取得勝利。例如:我想知道「黃巢起義」發生在什麼時間。首先,我們想。黃巢起義應該發生在唐朝,而唐朝存在的時間大約是公元618年——907年,這樣我們應該就不會把這次起義回答在618年之前或者907年之後了;經過這次推進,回答此題便又容易了一些。然後我們再想,「黃巢起義」發生在「安史之亂」以後,而安史之亂發生在公元755——763年,因此我們又把時間的范圍縮小在了公元763——907年之間,解答此問題就又容易了些,最後經過多次推理和推進之後,我們可以順利得出結論:黃巢起義發生在875年。在此過程中,我們不但深刻的記住了這個問題,而且還順便鞏固記憶其它一些相關的東西,這豈不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嗎?掌握這些記憶方法對於我們記憶歷史年代是有一定的幫助的,同學們不妨借鑒一下。其實,記憶歷史年代的關鍵就是方法和技巧,同時還需要用心想用心記。做到了這些,你就會漸漸對歷史產生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因為你喜愛它,看到它就覺得親切、愉快,記住它當然沒有問題。如果你看著它就皺眉,情緒低落,記憶的效果就比較差了。一個人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怎麼會做好呢?這與記憶歷史年代是完全相通的。同學們,道路就在你們腳下,只要大家用心去思考、去探索,掌握最佳的方法,一定會勝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6
『拾』 歷史年代怎麼記憶
一、 等差數列記憶法即根據歷史年代排列所呈現的數學規律來記憶。
例如,《辛丑條約》簽訂、辛亥革命爆發、中共誕生、九一八事變發生,這四個歷史事件分別發生在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這四個數字恰好組成了一個以10為公差的等差數列。
二、數字表示法即把某一歷史知識通過一個或幾個數字概括出來,形成要點。
如: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可概括為一奠,二每,三利。一奠:奠定中國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每指把全國每戶人家、每個地方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三利指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發展,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
三、提取字眼法即提取某一歷史知識每一句的一個或幾個字為要點,組成另一個詞或一句話。如: 《南京條約》內容可記作「五億(議)港元」。「五」指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億(議)」指英商進出口貨物所應繳納的稅款,由中英雙方議定;「港」指將香港島割給英國;「元」指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
四、諧音趣味記憶法即把某一歷史知識的幾個關鍵知識用諧音或組成有趣味的幾個字幫助記憶。
如:我們記憶英國光榮革命的時間(1688)可用諧音:一路發發;記憶克利期提尼這個名字,可設想克里是你姨,這樣趣味性強,記得快而牢。
五、關鍵字詞法即抓住某一歷史知識的關鍵字詞歸納成要點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如:我們記憶必修I《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可用幾個關鍵字掌握:即①背景;②發展③滅亡。①背景:經濟(工商業發展);政治(氏族制度瓦解);地理(小國、海洋)②發展:三次改革(奠基:梭倫,確立:克利期提尼,繁榮:伯利克里③滅亡:雅典民主的局限;政治經濟發展。
六、概括記憶法就是將某一歷史知識加以概括,使之簡單化。
如:將必修I《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可概括為:①前提:光榮革命,②確立:《權利法案》;③發展:責任制內閣的形成,這樣學生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知識就容易掌握了。
七、圖表記憶法的特點是藉助圖表,調動視覺功能,去啟發想像力,它能化繁為簡,可以一目瞭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軌跡,可以把歷史知識凝聚成點,化點為面,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
八、歸類記憶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單元或總復習。歷史課本的內容十分繁復,孤立地去死記硬背歷史基礎知識,必然弄得頭暈腦脹,結果還是糊里糊塗「一鍋粥」。
如果採取歸類記憶法,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於記憶了。這叫歸類記憶法。比如,要記憶新課程必修I第一單元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然後回憶秦朝是如何首創?漢至元是如何加強?明清如何強化?這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一目瞭然了。九、比較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那些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像戰爭、政治改革、不平等條約等等。這類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或因其性質相同,或因其表現形式相似,記憶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比較記憶法最能克服混淆。比較,可以明顯地揭示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突出它們各自的特徵,這就便於對它們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如我們將甲午中日戰爭和全面侵華戰爭的比較——同:蓄謀已久、為擺脫國內危機、製造大屠殺等;異:結果不同、抗戰的規模不同、抗戰的方式不同——然後記憶,既能牢固記憶,又能加深理解,—舉兩得。
十、網路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一個或一些復雜的歷史事件,靠機械識記的方法去死記硬背,留在腦海里的印象是雜亂無章,模糊不清的,回憶起來也必然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如果我們經過認真分析,首先找出這個或這些歷史事件有幾個要點,再進一步弄清這幾個要點之間的聯系,這樣形成一個網路,就便於記住了。當需要回憶的時候,只要把這個網路撒開,儲存在腦里的有關這個歷史事件的印象,就會完整、准確、清晰、迅速地重現。這就是網路記憶法。比如:要記憶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可先編織知識網路為:1.時間范圍:1840-1949。2.一個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兩個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4.兩個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5.兩個革命任務:反封建反侵略。6.三個統治政權: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思考:每個政權統治時期可以分為哪幾個小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