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阿爾巴尼亞民族歷史博物館

阿爾巴尼亞民族歷史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1-02-03 20:34:32

㈠ 科索沃與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阿爾巴尼亞民族和塞爾維亞民族,對科索沃地區都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民族感情,前者把它視為自己的「搖籃」,而後者認定它是自己的「聖地」。

1、科索沃地區最早的居民是阿爾巴尼亞人。(遠古時期)

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也就是巴爾干半島上的土著伊利里亞人,遠古時期就生活在科索沃,後來歸順古羅馬帝國並信奉基督教。

2、科索沃地區最早建立國家的是塞爾維亞人。(中世紀早期)

塞爾維亞人是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由從中東歐南下到巴爾乾的斯拉夫人與當地人融合而成的一個南部斯拉夫民族,在拜占庭帝國時期信奉了東正教。也就在此過程中,科索沃被越來越多的南斯拉夫人占據並於1014年並入拜占庭帝國。

1217—1459年間,塞爾維亞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在其鼎盛時期,巴爾干半島的2/3都屬於他們的疆域,國王斯蒂芬·杜尚當時就自稱「塞爾維亞人、希臘人、保加利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的皇帝」。

3、科索沃地區是兩個民族共同的「聖地」。(14世紀)

14世紀奧斯曼帝國侵入巴爾干半島之後,塞爾維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都在科索沃同入侵者進行了英勇的戰斗, 1389年6月和1448年10月發生的兩次科索沃戰役就是很好的見證。

第一次科索沃戰役是塞爾維亞大公率領巴爾干聯軍抵抗奧斯曼軍隊;第二次科索沃戰役是阿爾巴尼亞人抵抗奧斯曼軍隊。因此,科索沃對他們來說都是民族的聖地。

4、對伊斯蘭教和奧斯曼帝國不同的態度,導致了兩個民族在科索沃地區分道揚鑣。(中世紀後期)

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巴爾干之後,利用稅賦作為籌碼迫使科索沃的居民改變宗教信仰。阿爾巴尼亞人為了不交賦稅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改信了伊斯蘭教,成了穆斯林;而不肯改變宗教信仰而又難以承擔稅收重負的塞爾維亞人被迫離開科索沃前往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地區。

土耳其統治者將流亡者留下來的土地與房屋分給了改變了宗教信仰的阿爾巴尼亞人,並把居住在相鄰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遷入科索沃。到18世紀,科索沃已成為阿爾巴尼亞人佔多數的地區。總的來看,在奧斯曼帝國統治的五百多年中,阿爾巴尼亞人是受益者,而塞爾維亞人是受害者。

5、塞爾維亞人奪回科索沃後的民族政策,導致與阿爾巴尼亞人結下深仇。(近代)

兩次巴爾干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塞爾維亞人才在俄國人支持下重新控制了科索沃。在1919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中,佔主導地位的塞爾維亞人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採取了報復政策,將許多阿爾巴尼亞人驅逐到土耳其。

在各方面給予歧視,阿爾巴尼亞人的許多基本公民權利被剝奪。正因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不是與南斯拉夫人一起進行抵抗德意法西斯斗爭,而試圖在德意的支持下建立一個大阿爾巴尼亞。

6、南聯盟解體後,兩族發生慘烈戰爭,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在國際力量支持下終於獨立建國。

1998年2月阿族分裂分子對正在執行巡邏任務的**發動攻擊,雙方都有傷亡,科索沃戰爭爆發。北約宣布派軍艦前往亞得里亞海,六國聯絡小組要求南聯盟和科索沃解放軍開始和平談判。兩次談判都流產了。南聯盟不僅不接受協議,而且加緊對科索沃解放軍發起猛烈的進攻。

1998年3月24日晚8時起,北約開始對南聯盟發動長達七十多天的大規模空襲。在空襲的巨大壓力和俄羅斯、芬蘭等國的斡旋下,1999年6月9日,塞爾維亞和北約的代表簽署了協議。經過多輪談判後,科索沃終於在2007年2月17日宣布獨立。

㈡ 為什麼阿爾巴尼亞的旅遊景點不會人山人海

第一阿爾巴尼亞在世界上名聲不顯,想要去旅遊最起碼的一個前提是至少要知道。比如版歷權史更悠久景色更好的鎮遠古鎮不如鳳凰古鎮就在於名氣小。
第二非歐盟國家,歐盟國家內部都是申根簽證。你非歐盟國家多了一個護照手續自然不受歡迎。
第三小國本身景點就弱。不是所有國家都真的有美麗景點的。比如比利時所有的景點加一起還不如個世界之窗來的震撼,過於袖珍和虛假。
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一個景點最大的消費主力應該是本國人,一個國家人口少的話自然難以達到人山人海。

㈢ 阿爾巴尼亞首都是哪裡有那些著名城市使用何種語言

阿爾巴尼亞 首都:地拉那(Tirana) 2008-10-24 14:55 阿爾巴尼亞簡介 阿爾巴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干半島西部,北部和東北部分別與塞爾維亞、黑山及馬其頓接壤,南部與希臘為鄰,西臨亞得里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境內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77%,平原為23%。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降雨量充沛,年均為1300毫米。1月平均氣溫1~8℃,7月24~27℃。首都:地拉那(Tirana)

阿爾巴尼亞的地理概況

阿爾巴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干半島西岸,北部與東北部分別與塞爾維亞和黑山(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及馬其頓接壤,南部與希臘為鄰,西臨亞得里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

面積28748平方公里。境內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77%,平原為23%。森林覆蓋率為36%,可耕地面積佔24%,牧場佔15%。海岸線總長472公里。阿爾巴尼亞有河流長1250公里,湖泊1250公里和1萬公頃鹹水湖,是一個水利資源較比豐富的國家,適合水電的發展。目前水利資源只利用了30%。全國共有6座水電站,83座(僅有20座運行)小型水電站和一座火力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64.2萬千瓦。

阿爾巴尼亞民族概況

阿爾巴尼亞族人佔98%。少數民族有希臘族6萬多人,馬其頓族0.5萬多人,還有黑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族等。全國通用阿爾巴尼亞語。現阿居民中近70%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20%為東正教,10%為天主教。

阿爾巴尼亞人口概況

據阿爾巴尼亞最新人口統計結果,2005年1月1日,阿全國人口總數為313.5萬,其中男性為156.2萬,女性為157.3萬。城市人口139.6萬人,農村人口173.9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9.1人。15歲以下人口83.1萬人,15至64歲的佔204.3萬人,64歲以上的佔26.1 萬人。

阿爾巴尼亞風俗概況

阿爾巴尼亞人「點頭不算搖頭算」,即點頭表示否定、不同意,而搖頭表示肯定、贊同。見面禮節以握手為主。見面擁抱、親臉、貼面頰限於親人、熟人之間。夫妻之間親吻。父母子女之間親臉、親額頭,平輩親友之間貼面頰。在與人交往中,阿國人通常彬彬有禮,極善言辭。喝咖啡是阿國人的偏好。阿國人絕大多數為穆斯林,但並不十分虔誠。阿國人的午飯時間一般較晚,通常在下午三、四點鍾,而晚飯時間則為晚上九、十點鍾。阿國人家庭觀念極強,絕大多數的家庭中女主人幾乎承擔全部的家務。

阿爾巴尼亞的氣候概況

屬亞熱帶地中海海洋性氣候。降雨量充沛,年均為1300毫米。夏天乾燥。一年中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4度,最高達41.5度;最冷為一月份,平均氣溫7度,最低達零下10度。

阿爾巴尼亞首都概況

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Tirane),是全國第一大城市,也是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位於阿中西部平原,達依特山麓下,距亞得里亞海40公里,海拔110米,氣候溫暖潮濕。地拉那市區人口52萬(2003年統計),面積約31平方公里。

地拉那市始建於1614年,1920年定為首都。1922--1939年是索古王朝所在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中心。

地拉那現有大學3所,市內有科學院、文化宮、民族歷史博物館、國際文化中心等重要科學文化設施。以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名字命名的廣場座落在市中心。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塑像和古清真寺是地拉那象徵性建築。地拉那"里納斯"機場為全國唯一的國際機場。

阿爾巴尼亞的公眾假期的概況

阿爾巴尼亞一年中有13天假期,分別是:

新年(1月1日、2日);

拜蘭節(小拜蘭節和大拜蘭節各一天,日期不固定);

內夫路斯(Nevruz)日(3月22日);

復活節(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復活節各一天)

國際勞動節(5月1日);

烈士日(5月5日)

特里薩麽麽日(10月19日);

獨立日(11月28日)

解放日(11月29日)

聖誕節(12月25日)

如果節日碰巧與周六或周日在同一天,那麼將順延補休一天。

阿爾巴尼亞的主要城市概況

地拉那,是阿國首都(見首都介紹)。

都拉斯市,位於阿爾巴尼亞西北亞得里亞海濱,距首都地拉那41公里,是阿第二大城市,阿國最大的港口都拉斯港就位於這里。都拉斯市始建於公元前 627年,是阿古老城市之一,該市歷經滄桑,經歷過幾次大地震,現保留和發掘的古跡有古城牆和斗獸場等。此外,在城北朱里拉海岸的山頂上聳立著建於二十世紀初的索古國王夏宮。

此外,其它主要城市還有發羅拉(VLORE)、薩蘭達(SARANDA)、費里(FIER)、斯庫台(SHKODER)、愛爾巴桑(ELBASAN)等阿爾巴尼亞地圖

㈣ 阿爾巴尼亞的著名建築物

斯坎德培廣場
國家歷史博物館
國立地拉那大學
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

㈤ 阿爾巴尼亞民族復興文學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都有哪些

民族復興作家和詩人的主要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最早由僑居在義大利南專方的阿爾伯屬雷什詩人葉·戴·拉達、小加夫利爾·達拉等人所運用,弗拉舍里、米耶達等詩人又使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出現了現實主義的作家,其代表是安·扎·恰佑比,他的詩集《父親—托莫里山》(1902),喜劇《死後》、《十四歲的新郎》,詩劇《祖國的英雄》等,從多方面描繪了阿爾巴尼亞人民的生活,揭露了土耳其佔領者的暴政,反映了人民爭取自由和民族解放的願望,他的作品對後來民族獨立時期文學影響很大。

㈥ 阿爾巴尼亞的歷史文化

隨處可見的「碉堡」
阿爾巴尼亞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國家,有「碉堡王國」的「美稱」。
一個面積僅2.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300萬的國家,卻密密麻麻分布著幾十萬座碉堡嗎?這便是碉堡之國阿爾巴尼亞的獨特景象。
為建碉堡陣花掉1億多美元。上世紀60年代初,作為歐洲「社會主義明燈」的阿爾巴尼亞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蘇,同時與義大利、希臘、南斯拉夫等鄰國也存在歷史宿怨或者領土糾紛,可說是國門之外,四望皆敵壘,令這個小小山國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當時的領導人提出「御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富有游擊戰經驗的他們把中國的「深挖洞,廣積糧」要訣略加變通,喊出了「一手拿鎬,一手拿槍」的響亮口號,具體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動員建造碉堡。 凡是去過阿爾巴尼亞的人,無不為星羅棋布的碉堡而驚嘆。在廣袤的農村田野上,每隔幾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兩側、山頂山腰、房前屋後,甚至度假沙灘上都分布著各式各樣的碉堡。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網、多達幾十個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獨碉;有能藏兵數百、附設糧倉彈葯庫的指揮大碉,也有僅能勉強塞進一人的單兵碉。不過最常見的,還是直徑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圓碉。在記者眼中,那些隱藏在草叢中的鐵灰色圓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鐵鍋,或者是一隻只靜止不動的大烏龜,趴在那裡窺視著過往行人。
阿爾巴尼亞碉堡用優質的鋼筋水泥建造而成,據說當時平均造價達到250美元,全國幾十萬座碉堡,總耗資達到1.75億美元以上,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驚人。當地人說,一座碉堡的耗資、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標準的兩居室住房。由於大量人工、材料消耗在碉堡上,阿爾巴尼亞人不得不長期忍受惡劣的居住環境。
在上世紀90年代,阿爾巴尼亞政局及周邊形勢發生劇變。如今,和平和發展同樣成了這個山國的主旋律。照理說,這些遠遠超出自衛需要的碉堡既礙眼又佔地,理應大量拆除,但十幾年過去,仍有很多碉堡巋然不動。究其原因,第一大難題就是缺錢缺裝備:當初修碉堡時講究「敵情觀念」,越結實越好,炮彈都炸不開,拆起來當然費勁。前些年阿爾巴尼亞為發展旅遊,聘請北約的工兵部隊拆除一處海灘上幾百座小碉堡,結果這些大兵動用了挖掘機、推土機、吊車等重型設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交差。武裝到牙齒的北約工兵尚如此,普通阿爾巴尼亞軍民自然更困難了。另一個難題是沒權拆。1992年開始的「土改」把許多碉堡連同土地分給農戶,但農戶們拿到的只是碉堡的「使用權」,產權仍屬軍隊,不論多礙事,軍方不說拆,誰也不敢動它。
在記者見過的碉堡中,有的被改成倉庫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賣部或蘑菇房,還有的乾脆被改成住房。風景區的一些碉堡被有錢人用低價買來,稍作裝修便當作別墅,倒是冬暖夏涼別具情調。據記者打聽,前幾年的價格不過5萬人民幣左右一座。城市邊緣的碉堡則被進城打工的農民佔用,形成「碉堡版」的打工村。一些「賣相」不好、或地處偏僻的碉堡往往也能發揮余熱:有些被改造成廁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則成為熱戀情人幽會的伊甸園;有些靠近邊境的廢棄碉堡,更成為偷渡者的藏身所,甚至是通向境外秘密地道的開挖起點。
能隨身帶走的「碉堡」
雖然這些碉堡採光差、改造難、形狀別扭,但它一不要房租,二不用交稅,自然會得到精明商人的青睞。1985年,一個叫卡那·達拉的人在海灘相中了一座能容數十人的子母大碉堡,將其改造成「碉堡酒店」。酒店裡的布置有如軍隊食堂,服務員也都出身行伍,不但言行舉止一派軍人風度,甚至菜單也按標准軍用電報格式書寫。據說每到旅遊旺季,僅有的5個「雅間」需提前一周才能訂到。受「碉堡酒店」啟發,用碉堡開設的酒吧、咖啡館、旅遊專賣店也相繼出現。不過按規定,一旦戰爭爆發,軍方有權在4小時內將碉堡收回,重新投入戰斗。有趣的是,還有種「碉堡」不但可以買為私有,還可以隨身帶出國門!這就是有名的阿爾巴尼亞碉堡式煙灰缸。這種煙灰缸用大理石做基座,頂上倒扣個穹狀防塵殼,合在一起,酷似真正的阿爾巴尼亞圓碉。到該國旅遊的人都愛買上一個帶回家收藏。 阿爾巴尼亞人「點頭不算搖頭算」,即點頭表示否定、不同意,而搖頭表示肯定、贊同。見面禮節以握手為主。見面擁抱、親臉、貼面頰限於親人、 熟人之間。夫妻之間親吻。父母子女之間親臉、親額頭,平輩親友之間貼面頰。在與人交往中,阿國人通常彬彬有禮,極善言辭。喝咖啡是阿國人的偏好。阿國人絕大多數為穆斯林,但並不十分虔誠。阿國人的午飯時間一般較晚,通常在下午三、四點鍾,而晚飯時間則為晚上九、十點鍾。阿國人家庭觀念極強,絕大多數的家庭中女主人幾乎承擔全部的家務。
最北端的巴依拉姆·楚里城(Bajram Curri)一帶去旅遊,因為它的周邊地區一直處在動盪之中。巴依拉姆·楚里一帶靠近科索沃的北部邊界地區仍然有地雷。
不要隨意施捨。一些旅遊者說這個國家乞討是個問題。由於阿爾巴尼亞封閉的時間太長,大多數外國人,特別是黑人旅遊者,可能會引來好奇的目光。
如果不能得到官方的收據,一定要堅決拒付任何費用。另外,請隨身攜帶至少一份護照的復印件。

㈦ 「阿爾巴尼亞民族之鷹」出生在哪一座城市

斯坎德培(約1405~1468.1.17),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原名喬治·卡斯特里奧蒂。出身貴族。

1423年作為人版質羈留奧斯曼土耳權其蘇丹宮廷,接受伊斯蘭教,得教名斯坎德。宮廷禁衛軍事學校畢業後參加土耳其軍隊,因作戰有功,受軍銜「培」,從此稱斯坎德培。1438年任克魯亞區蘇巴什(區長), 著手准備起義。1440年任迪勃拉總管。1443年 11月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舉行反抗土耳其侵略的總起義,率300名騎兵佔領中部要塞克魯亞,宣布阿爾巴尼亞公國恢復獨立。1444年3月聯合各地貴族成立阿爾巴尼亞聯盟並組建阿爾巴尼亞軍隊,被推為聯盟領袖和軍隊最高統帥。1444~1466年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擊退土耳其軍隊13次大規模進攻,其中1450年的克魯亞保衛戰最為著名,使阿爾巴尼亞獲得半個多世紀的獨立。

㈧ 阿爾巴尼亞是世界碉堡之國,有什麼歷史故事

阿爾巴尼亞的歷史非常悠久,之前被羅馬人占據,後來在長久的斗爭中,阿爾巴尼亞的人終於獲得了政治獨立。

閱讀全文

與阿爾巴尼亞民族歷史博物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