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灣有哪些知名的歷史學家
以下僅列部分中華民國籍在台、去台的歷史研究有成之學家、學者(包括去世在世者):
B
柏楊(河南人,作家、思想家及歷史評論家,著中國人史綱、中國歷史年表等)
C
陳永發(四川人,著中.共七十年、紅.太.陽下的罌.粟.花等,現任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所長)
陳荊和(台中人,華僑與越南歷史專家,著國史遺編、大越史記全書等)
陳鵬仁(台南人,前國民黨黨史會主任委員,著中日外交史、從甲午戰爭到中日戰爭等)
蔡哲茂(台北人,古文字與古代史專家,以甲骨綴合聞名於古文字學界,著甲骨綴合全集、續集等)
D
杜正勝(高雄縣人,中國上古史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周代城邦、古代社會與國家等)
F
傅斯年(山東人,早年五四運動領袖之一,著東北史綱、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等)
傅樂成(山東人,傅斯年之侄,隋唐史專家,著中國通史等)
G
郭廷以(河南人,中國近代史學的開拓者,著近代中國史綱、太平天國史事日誌等)
H
胡適(安徽人,倡導新文化運動,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等)
胡秋原(湖北人,美國傳記學會《國際著名領袖人名錄》之一,著有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分子、在唐三藏與浮士德之間等)
黃彰健(湖南人,主要研究明清政治史與法制史、中國上古史、經學與宋明理學和二二八事件真.相,著明實錄校勘記、周公孔子研究、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等)
J
蔣永敬(安徽人,著抗戰史論等)
K
孔德成(曲阜人,孔子後裔,前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著孔子世家譜、明清散文選注等)
康樂(台南人,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史與佛教史,著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等)
L
羅家倫(浙江人,早年五四運動領袖之一,著新人生觀、耕雲集等)
連橫(台南人,享有「有節操的台灣史作者」之譽,著台灣通史、台灣語典等)
劉維開(台灣人,中國近代史研究者,著蔣中正的一九四九、羅家倫先生年譜等)
N
南懷瑾(浙江人,國學學者,積極傳播中國古代文化,著易經雜說、中國道教發展史略等)
鈕先鍾(江西人,戰史專家,著孫子三論、中國戰略思想史等)
P
彭國棟(湖南人,主編《清史》聞名,著藝文掌故等)
Q
錢穆(無錫人,國學大師,著國史大綱、古史地理論叢、中國思想史等)
R
阮銘(上海人,中.共胡.耀.邦文膽,1988年出走大陸,成為中.共黨.史專家,2002年入籍中華民國,著有歷史轉折點上的胡.耀.邦、鄧.小.平帝國等)
W
吳相湘(湖南人,著孫逸仙傳、第二次中日戰爭史、晚清宮廷實紀等)
X
許倬雲(無錫人,專長中國文化史、社會史和中國上古史,嫻熟西方歷史,著求古編、西周史等)
Y
余英時(安徽人,師從國學大師錢穆,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著史學與傳統、朱熹的歷史世界等)
嚴耕望(安徽人,師從國學大師錢穆,享有「中國史學界的朴實楷模」之譽,著唐史研究叢稿、治史答問等)
Z
張玉法(山東人,中央研究院院士,近代史專家,著中國現代史、中華民國史稿等)
另外還有諸多如郭華倫、王健民、王泛森等歷史學者,不一一贅述。
⑵ 台灣的歷史資料
台灣介處中國大陸、日本、東南亞間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上半葉,荷蘭及西班牙分別佔領台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後來荷蘭人將西班牙人趕走,統治台灣西部。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經過激烈戰斗,1662年2月,荷蘭簽約投降,台灣進入鄭氏王朝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台灣,逐漸成為台灣主要構成人口。1683年,鄭氏後人歸順清政府,台灣進入清治時期。
正在載入台灣歷史
1895年,由於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台灣割讓給日本,成為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日本人征服居住於東部和中央山脈的原住民,成為第一個有效統治全島的政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台灣為中華民國政府所接收,1949年台灣與澎湖、金門、馬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期台灣
就地質學上來說,距離現今三百萬至一萬年的更新世冰河期期間,台灣曾數次與大陸本土相連,當兩地相連時,大陸的生物及古代人類可能來到台灣定居。目前台灣已知最早的人類,是在而台南縣左鎮一帶挖掘出的原始人類骨骸,被稱作左鎮人。然而在左鎮地區並沒有相對應的文化存在。
正在載入台灣歷史
而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現有的證據而言,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以台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挖出了大量的粗製石器及骨角器。雖然長濱文化與中國南方的文化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尚不能確定台灣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
台灣地區新石器時代及金屬器時代的文化與舊石器時代文化關聯性不高,較著名者有台北縣八里鄉的大坌坑文化及十三行文化、台北盆地的圓山文化及植物園文化、台東縣的卑南文化等遺址,其中部分遺址中曾出土來自中國大陸的錢幣等物品,說明部分文化可能與台灣以外地區有所接觸。目前我們已能夠確定,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語系民族的遺留。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
正在載入台灣歷史
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曾表示:「今日在台灣被視為原住民的諸民族之間,不乏證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頭傳承。自史前時代起,在本島即有近20種的先住民族」。此外,也有部分文化可能是今日原住民的祖先,例如十三行文化人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祖先,不過目前的考古證據還不能完全確定台灣原住民與新石器時代文化間的一一對應關系。
台灣的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復雜的情況,中華民國官方認定的原住民原為泰雅族、賽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等九族。21世紀後,又新認定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四族,他們今日多居住在山地與東海岸縱谷,其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尚清晰可辨。
除了官方認定的原住民外,台灣尚有遭漢化已幾乎不存的平埔族。曾為全台灣最主要族群的該族群,大致上則可分成十族: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邵族、西拉雅族,以及猴猴族。台灣原住民並沒有文字,因此我們只能由古籍記載及考古證據來推斷原住民的早期歷史,其中重要的歷史文獻包括《東番記》、《蕭壠城記》等。
台灣與古代中國的接觸情況不明朗。在中國史書,包括《三國志·吳志》、《隋書·流求傳》及《文獻通考》中,有疑似台灣的記載出現。例如《隋書·流求傳》記載:「流求國在海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部分學者主張這是台灣與中國早期聯系的證據,不過一些學者主張並無法證明這些文獻中描述的就是台灣,部分認為史書所記者是琉球群島。目前所記者確定為台灣且較無爭議的最早文獻紀錄,是《元史·琉求傳》。台灣在何時成為中國版圖也有爭論,目前多將台灣海峽中的澎湖群島及台灣本島分別論述:澎湖群島在元朝即曾設巡檢司,隸屬福建省泉州府;而台灣本島則在清朝首度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荷西統治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辟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洲的距離,世界從此進入大航海時代。在海權爭霸的國際環境下,台灣被迫走入歷史時期,進入近代的世界史。17世紀初,除了一些零星的琉球人、漢人、海盜遊走進出於台灣之外,西方重商主義國家也開始注意台灣。此時遠東海面已成為歐洲三國角逐的形勢︰租得明帝國之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菲律賓呂宋島的西班牙、據有爪哇的荷蘭,在遠東海面展開商業和殖民的競爭。此時,各國對台灣的稱呼不盡相同。日本稱台灣為「高山國」、「高砂」,葡萄牙人則取名為福爾摩沙(葡萄牙語:Ilha Formosa),乃「美麗之島」之意。
正在載入台灣歷史
荷蘭人在遠東的商業目的,原以明帝國為重要對象,但因受制於葡萄牙人的競爭和明帝國的抵制,荷蘭人只好轉向澎湖,先後在1604年、1622年兩度進占澎湖,但因澎湖為明朝領土,所以明政府亦兩度派兵驅離荷蘭人。1604年沈有容成功趕走荷蘭人,但在1623年則,歷經8個月不分勝負,終而議和。在議和訂約中,明政府要求荷蘭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佔領對面的「化外之島」台灣,明政府則無異議,經此議和,荷蘭人遂在1624年進入南台灣,建「奧倫治城」,後又改建為「熱蘭遮城」。1656年建「普羅民遮城」。
荷蘭人侵入台灣的第三年(1626年),西班牙也自馬尼拉派兵佔領台灣北部,先後占據雞籠(今基隆)、滬尾一帶,並建造了「聖多明哥城」,與南部的荷蘭人展開殖民與商業競爭,不過情況不甚佳。此外,西班牙統治者在金山、三貂角(San Diego)等地都建有天主教教堂,試圖向原住民傳教。西班牙神父也對原住民語言作了一些研究,著有《台灣島淡水語詞彙》(西班牙文: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1642年荷蘭人趕走了西班牙人,佔領了二城。
荷蘭統治台灣前後共約38年。其極盛時(1650年)的統治范圍包括嘉南平原為主的地區,北部的西班牙殖民地二城和以及今台東沿海一帶。荷蘭人對原住民採取安撫、鎮壓、教化兼施的方式治理,採行「地方會議」(Landdag)制,從各村選出長老,每年集會以宣導荷蘭當局時政措施,地方會議分北路、南路、淡水和卑南四區,長老須向荷蘭當局宣誓效忠,擁有荷蘭當局授予的藤杖後在社內行使司法權。荷蘭人還廣泛宣傳新教,在傳教同時推廣文教工作,新港文是為其範例之一。當時,移居台灣的漢人也已有一定數量,也有部分漢人被招募來台開墾。漢人在很多方面扮演輔助荷蘭人統治的角色,包括擔任「社商」(包稅商)等,但由於賦稅沉重、人民無土地所有權,台灣人民對荷蘭統治者時有不滿;在1652年,因甘蔗減產與人頭稅加重,而爆發了郭懷一事件。此外,1635年與1636年也分別發生麻豆溪事件與蕭瓏事件兩次大型的原住民反抗活動。
經濟方面,荷蘭人引進了許多新物種,包括豌豆、蕃茄等等,同時也引進了黃牛。當時荷蘭人所使用的土地面積單位「摩爾亨」(Morgen),相當於「甲」,一直沿用至今。此外,荷蘭人在台灣發展貿易,並以台灣作為轉口站,台灣成為明帝國、日本、南洋、歐洲等地的貨物集散中心。此時的台灣已躍入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海洋貿易體系,有別於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式小農經濟。不過,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畢竟是剝削式的殖民統治,1650年左右,荷屬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每年凈收入約40萬荷幣(約4噸黃金)。
鄭氏王朝時期
正在載入台灣歷史
1644年,來自滿洲的清兵攻佔了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王,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南京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親鄭芝龍和顏思齊等人曾經經營過的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軍25,000人先抵澎湖,然後轉進台灣,迅速登陸,展開對荷蘭人之熱蘭遮城的進攻,終於在翌年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有學者將鄭成功攻台之役形容為「人類有史以來一場空前的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也是決定台灣爾後四百年命運的戰爭」。
鄭成功據台後,改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以新港溪(今鹽水溪)為界,北路為天興縣(縣治在今台南縣佳里鎮)、南路為萬年縣(縣治在今台南縣仁德鄉)。由於島內糧食不足,鄭軍各營各鎮部隊,分批在嘉南、 高屏平原上屯田開墾,故該地區留下帶有「營」、「鎮」、「勁」、「協」等稱號的地名(例如:左營、前鎮、柳營等),延用至今。
鄭成功在1662年,就以39歲的英年過世,之後由他的兒子鄭經接替其位置。鄭經將所有留守廈門的殘存勢力撤到台灣。鄭經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二縣為州,自稱東寧建國,國際稱呼他為「The King of Tyawan」,鄭經儼然獨立建國之王。
在參軍陳永華的輔佐下,鄭經經營與英國、日本及東南亞的貿易,以取得武器彈葯的補給。主要的出口品是糖。英國東印度公司也一度在台設立商館,但經營並不理想。此外,鄭氏政權也有計劃的在台灣植入漢文化,鄭經在陳永華的建議下,於1656年在台南建孔廟,設學校,是為「全台首學」。沈光文則成立了台灣最早的詩社「東吟社」。
正在載入台灣歷史
在鄭經時期,鄭氏政權曾經和清廷五度談判,但鄭經堅持比照朝鮮事例辦理、不剃發、世守台灣、稱臣納供等四個條件,清廷不允,最終談判沒有結果。1674年,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等三藩反清。鄭經率兵攻打福建,奪下漳、泉、湖、惠數府。至1680年,鄭經海戰失利,盡棄福建、撤回台灣。翌年,鄭經去世,東寧王國發生政變,監國鄭克臧遇害,馮錫范立其弟克塽,國政日壞,人心渙散。1683年
⑶ 兩岸四地有名的歷史學者有哪些 最近幾年的
大陸:沈志華,高華,楊奎松,李丹慧,秦暉,金雁,許紀霖,朱維錚,專楊天石,葛劍雄,屬朱學勤,來新夏,李學勤,田余慶,錢乘旦,朱孝遠,閻步克
台灣:許倬雲,張玉法,陳永發,杜正勝,呂芳上,黃克武,
香港:饒宗頤,
⑷ 台灣的歷史學的比較權威的學術期刊有什麼
在台來灣學術界代表自史學研究最高水準的刊物,一般認為是「中央研究院」創辦於1933年的《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季刊)與創辦於1971年的《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年刊)。就台灣高校而言,堪與匹敵的當推五所大學主辦的五大歷史學報台灣大學的《歷史學報》、台師大歷史所的《歷史學報》、東海大學歷史所《歷史學報》、成功大學的《歷史學報》、政治大學歷史所的《歷史學報》。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主辦的《史學匯刊》也堪稱質量不低。另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高校歷史系出版的學生刊物如《史原》、《史繹》(台灣大學)、《史學會刊》(台師大)、《史化》(淡江大學)、《史苑》(輔仁大學)等,都曾在高校歷史研究學術園地扮演過活躍角色。
⑸ 台灣歷史學者朱弘源簡介
朱浤源的話。。。
朱浤源(1950年6月28日-),出生於台南縣新市鄉(今台南市新市區),歷史學學者,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國民黨員,曾任國民大會代表。
朱浤源大學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後考取外交官,之後於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進修,並且在該所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為連戰、孫廣德、許介鱗。曾經於英國劍橋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服務,後為取地利之便以研究平反孫立人將軍,乃申請借調至屏東師范學院擔任副教授與系主任,二年後重回中央研究院。朱在中研院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與研究員,學術專長為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政治制度史與中國近代史,歷年主要研究方向在對日抗戰與來台後的孫立人,以及海外華人研究。
朱浤源於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後曾經與楊晨光合著《槍擊總統》一書,質疑三一九槍擊事件是陳水扁「自導自演」,此書引起泛藍選民一片叫好,但也引發社會的兩極評價。朱接著發表了二二八死亡人數之新研究。指出數年來向二二八基金會申請因事件死亡之補償件數,至當時僅六七三人,乃推論二二八死亡人數僅此百餘人。此言論引發議論。2005年的任務型國代選舉,朱浤源接受中國國民黨提名而當選;但朱浤源突然一反初衷,於當選後宣布反對修憲,而與贊成修憲的國民黨不合,在國民黨即將祭出黨紀之前,朱浤源選擇請辭任務型國代一職。
以上來自wiki
⑹ 台灣歷史學家有哪些
台狗的歷史學家都是從大陸過去的
你要想一想,台狗有什麼歷史
他的歷史就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⑺ CCTV10 經常都是教授專家講歷史故事的那個是什麼節目
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台第十套(CCTV-10)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選題范圍包括大學通選課、選修課精華;名校有影響的專題講座、主題演講;社會各界學者、名流的精彩演講。選擇目前大家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形式不拘一格,學理性與實用性並存,權威性與前衛性並重,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
《百家講壇》已經成為科教頻道的品牌欄目。
《百家講壇》欄目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可以說《百家講壇》是一個開放的大學。節目內容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形式多樣,學理性與實用性並存,權威性與前衛性並重,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 適合具有中學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慾的觀眾。
共享教育資源 弘揚科學與人文精神
海內外名家名師主講
《百家講壇》選題范圍:
(1)大學通選課、選修課精華。
(2)大學名校內有影響的專題講座、主題演講。
(3)社會各界學者、名流的精彩演講。
(4)中學文科類課程及第二課堂、興趣課堂。
百家講壇系列音像製品:
1、不停息的旋律
2、傳乘的神韻
3、當茶遇到咖啡
4、地球成長史(上)
5、地球成長史(中)
6、地球成長史(下)
7、風雅百代存
8、撼天之旅
9、華夏春秋志
10、建築不是房子
11、冷眼看熱點
12、女人說話(上)
13、女人說話(下)
14、品讀水滸
15、人的生與活
16、生命的奧秘
17、時代的加速器——數字
18、探尋宇宙
19、文明的發動機
20、文學的個性
21、物理的挑戰
22、相識數學
23、與健康手拉手
24、智慧的痛苦
25、清十二帝疑案
26、論爭象牙塔
27、繆斯女神
28、企業的方向盤-管理
29、社會的源動力——經濟
30、新解紅樓夢
31、語言的方程
32、身邊的禮儀
33、孔慶東看武俠小說
34、明亡清興六十年
35、易中天品三國
36、於丹《論語》心得
37、於丹《莊子》心得
38、王立群讀史記
39、我讀經典
40、玄奘西遊記
41、我心中的陳嘉庚
42、新解三十六計
周一至周日播出 時長43分鍾
中午12:45首播,晚上11:10、次日上午6:40重播。
聯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復興路11號
中央電視台社教節目中心教育專題部《百家講壇》欄目
郵 編:100859
網 址: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01/index.shtml
百家講壇的特邀專家包括: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康 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喬 良: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大校。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曾仕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李 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孟憲實: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於 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立群: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徐放鳴:現任徐州師范大學美學教授。
梁小民: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 ,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高有鵬: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昌集:現為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趙 林: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葉廣芩: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紀連海:北師大二附中高級教師。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淳 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姚淦銘: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劉心武:當代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 駿:法學博士。
戴錦華:北京大學教授。
張少泉: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周思源: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馬瑞芳:山東大學教授,學者,作家。
閻崇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⑻ 台灣的歷史及相關故事
海角七號
生命,只有一回!
夢想,不會只有一次!
錯過的愛情,只要肯回頭,還是有找回心靈相印的一天……。
這是一個關於音樂、夢想、與愛情的故事。
六十多年前,台灣光復,日本人撤離。一名日籍男老師隻身搭上了離開台灣的船隻,也離開了他在台灣的戀人:友子。無法當面說出對友子的感情,因此,他把懷念與愛戀化成字句,寫在一張張的信紙上。
六十多年後,台灣的樣貌早已完全改變,各個角落的人為生活而努力,幾個活在不同角落的小人物各自懷抱音樂夢想:失意樂團主唱阿嘉、只會彈月琴的老郵差茂伯、在修車行當黑手的水蛙、唱詩班鋼琴伴奏大大、小米酒製造商馬拉桑、以及交通警察勞馬父子,這幾個不相乾的人,竟然要為了度假中心演唱會而組成樂團,並在三天後表演,這點讓日本來的活動公關友子大為不爽,對這份工作失望透頂,每天頂著臭臉的友子也讓待過樂團的阿嘉更加不高興,整個樂團還沒開始練習就已經分崩離析……。
老郵差茂伯摔斷了腿,於是將送信大任交阿嘉手上,不過阿嘉每天除了把信堆在自己房裡外,什麽都沒做,他在郵件堆中找到了一個來自日本,寫著日據時代舊址「恆春郡海角七號番地」的郵包,他好奇打開郵包,發現裡面的信件都是日文寫的,根本看不懂,因此不以為意的他,又將郵包丟到床底下,假裝什麽事都沒發生。
演出的日期慢慢接近,這群小人物發現,這可能是他們這輩子唯一可以上台實現他們音樂夢想的時刻,每個人開始著手練習,問題是阿嘉跟友子之間的火葯味似乎越來越重,也連帶影響樂團的進度。終於,在一場鎮上的婚宴,大家借著酒後吐真言,原來阿嘉跟友子兩人都是孤獨的異鄉人,解開心結的兩人發現了怒氣下所隱藏的情愫,於是發展出了一夜情。
在阿嘉的房裡,友子看到了日本來的郵包,發現那居然是來自六十年前七封未及寄出的情書,她要阿嘉務必要把郵包送到主人手上,然而,日本歌手要來了、郵包上的地址早就不存在、第二首表演樂曲根本還沒著落、而貝斯手茂伯依然不會彈貝斯……。
而友子,在演唱會結束後,也要隨著歌手返回日本,開始新的生活。
阿嘉終於決定打起精神,重整樂團,他們的音樂夢是否能夠實現?沉睡了六十年的情書是否會安然送到信件的主人「友子」手中?而阿嘉跟友子的戀情,是否能夠繼續發展下去?……
人只能活一回,夢想卻有無數個,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機會屬不屬於自己……
⑼ 歷史學出身的名人有哪些
1、錢文忠
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梵文巴利文專業,師從我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先生。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留學德國漢堡大學。
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2007年登上百家講壇主講《玄奘西遊記》,2013年主講《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第一二部。2015年錢文忠老師參加安徽衛視《中華百家姓》節目,與王立群、蔣方舟共同擔任分享嘉賓。
2、錢鍾書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
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3、季羨林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4、王立群
1945年3月14日出生於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祖籍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 ,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主攻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
2006年,登上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講述「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人物並出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是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壇》擔任主講人的學者。2013年,擔任青歌賽評委。2015年參加安徽衛視《中華百家姓》節目,與錢文忠、蔣方舟共同擔任分享嘉賓。
曾榮獲河南省、國家高校教學名師獎,河南省十大師德標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稱號,是河南省省管專家,河南省政協第十屆委員會委員。
先後出版《現代<文選>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文選>成書研究》(商務印書館)、《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國內權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5、易中天
1947年2月8日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知名作家、學者、教育家。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2年起任教於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2015年4月聲明已經退休。
易中天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作品。
2005年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2006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漢代風雲人物》、《易中天品三國》。2008年主講《先秦諸子百家爭鳴》。2013年宣布寫作36卷本《易中天中華史》,2013年12月5日,榮獲第八屆作家富豪榜最佳歷史書。
⑽ 請提供台灣台學者白羅先生的資料
謝材來俊,筆名唐諾、白羅,自1958年生,台灣宜蘭人,現任臉譜出版社總編輯。台大歷史系畢業,廣讀群書,以『專業讀書人』為職。
著有《文字的故事》、《唐諾推理小說導讀選Ⅰ》、《唐諾推理小說導讀選Ⅱ》、《讀者時代》、 《唐諾談NBA》等書,並曾以白羅為筆名著有《鏡子一樣的歷史:細嚼〈說苑──編給皇帝看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