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蕭穎士風節東京所涉及的歷史事件
蕭穎士為唐名人,後之學者但稱其才華而已,至以答楚童奴為之過。予反復考之,內蓋有風節容識量之士也。為集賢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見之,穎士不詣,林甫怒其不下己。後召詣史館,又不屈,愈見疾,至免官更調河南參軍。安祿山寵恣,穎士陰語柳並曰:「胡人負寵而驕,亂不久矣。東京其先陷乎!」即託疾去。祿山反,往見河南采訪使郭納,言御守計,納不用。嘆曰:「肉食者以兒戲御劇賊,難矣哉!」聞封常清陳兵東京,往觀之,不宿而還,身走山南,節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穎士說曰:「襄陽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公何遽輕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見。劉展反,圍雍丘,副大使李承式遣兵往救,大宴賓客,陳女樂。穎士曰:「天子暴露,豈臣下盡歡時邪!夫投兵不測,乃使觀聽華麗,誰致其死哉?」弗納。穎士之言論操持如此,今所稱之者淺矣。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墮永王亂中,為終身累,穎士,永王召而不見,則過之焉。
Ⅱ 日本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
哥斯拉,奧特曼,人類補全計劃,日本沉沒
Ⅲ 東京車站的其他歷史事件
1921年11月4日:原敬首相於丸之內南口遭人暗殺。
1930年11月14日:浜口雄幸首相於第四月台(今 第10線軌道側月台附近)遭人狙擊。
1945年9月15日:佔領軍鐵路運輸總部(RTO)於丸之內南口設立臨時事務處。
1952年4月1日:RTO廢止,臨時事務處結束運作。
未來計畫 (東京ステーションシティ):以下列兩項計畫為主軸的東京車站站區整體開發計畫。
丸之內側站房復舊計畫:二戰末期遭轟炸而多處損毀的丸之內側站房,雖然在終戰後第二年即開始進行修復工程,並於次年完成,但受到當時物資缺乏影響,難以進行較為復雜的修建與復原工作(像是南、北兩側原本的圓頂狀大型屋頂燒毀後,修復時僅改建為簡易樣式的八角狀屋頂),使得修復後的丸之內側站房在建築外觀上略異於以往。原本修復工程只是應急性質,不過由於外觀完全復舊所需經費龐大,使得復舊計畫被長期擱置,直到1999年才正式定案。以恢復丸之內側站房落成時原貌為目標的復舊工程,原本預定於2006年4月開工,2010年底至2011年初完工,但因美國廠商有意競標,因此延至2007年5月30日開工,完工時程預料也將延至2011年底。 JR「東北縱貫線」計畫:原為東北本線部分特急、急行列車端點站的東京車站,東北本線所使用的月台與軌道後來皆改建供東北新干線使用;東京車站~秋葉原站間的東北本線長距離列車用軌道也被拆除。由於行經東京車站~上野站(東北本線中、長距離列車主要端點站)段區間的山手線與京濱東北線電車,每逢晨間尖峰時段皆高度擁擠,因此計畫於神田站東側的東北新干線高架軌道之上,興建「再高架化」新線,銜接秋葉原站~上野站間舊有的東北本線軌道,以及東京車站的東海道線軌道。計畫預定於2011年完成,運行於東北本線上的宇都宮線、高崎線中距離電車,未來將與東海道線的中距離電車相互直通運轉;常磐線的特急列車與部分中距離電車也將延伸行駛至東京車站。
都營地下鐵淺草線:淺草線藉由與私鐵路線間的直通運轉,而有直結成田、羽田兩大機場的列車運行於其上。為了擴大服務范圍至東京車站,因此出現兩種待選的規劃方案-於日本橋站~東銀座站間增設三角分歧線,向西行進至位於八重洲通(或計畫中的八重洲通南側再開發區域)地下的新設車站;以及將日本橋站與計畫設於八重洲通地下,通往東京車站的電動步道連結。計畫完成後,自東京車站至成田機場所需最快時間可縮短為40~45分;至羽田機場所需最快時間可縮短為25~30分。
築波快線(つくばエクスプレス):目前已出現以深入地下興建的方式,將路線從現在的端點站-秋葉原站延伸至東京車站的構想,但還沒有具體的規劃內容,也尚未達到正式決定的階段。初步構想為新設車站於丸之內口站前廣場西側的丸大樓地下,不過並非確定方案。
Ⅳ 日本歷史大事年表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Ⅳ 日本歷史事件及時間表
日本國起源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古代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資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約始於公元600年,止於遷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墳時代,下啟奈良時代。此期以政治中心為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即當時的藤原京)而得名,較為重大的事件有聖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紀初,武烈天皇去世後,缺乏皇位繼承人,大伴金村從越前迎來男大跡王繼承皇位,他就是繼體天皇。當時,在朝鮮半島,新羅、高句麗的勢力擴張,威脅百濟,並使日本在朝鮮南部任那發展勢力的半島經營策略陷於窘境,另一方面,導致大批大陸移民的流入。
在國內,皇室在統一國土後,不斷霸佔地方貴族的領地,擴大自己的屯倉,並將侵略朝鮮的軍事負擔強加在他們身上,皇室和地方貴族間的矛盾不斷激化。侵朝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引發了人民的反抗。6世紀中葉以後,部民制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開始瓦解,部民紛紛逃亡。朝廷內部新舊勢力之間的斗爭日益加劇。在6世紀初,在朝廷中握有實權的大伴氏曾因主張把任那四縣割讓給百濟而受到攻擊,從而失去政治勢力,物部氏和蘇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軍事的貴族,是維護原有統治方式的守舊勢力。蘇我氏從5世紀後半葉起,在朝廷中掌管財政,勢力逐步擴大。蘇我氏與大陸移民的關系密切。當時,蘇我氏是積極吸收外來思想和文化的進步勢力。當百濟聖明王獻給日本朝廷佛像和經論時,蘇我稻目積極主張崇佛,力圖通過崇拜佛教來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統一全國的思想,加強皇權。物部尾輿則主張信仰原來的氏神,以維護氏姓制和部民制,堅決反對崇佛,於是兩派間圍繞崇佛與排佛展開了激烈斗爭。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後,以皇位繼承問題為契機,蘇我稻目之子蘇我馬子和物部尾輿之子物部守屋之間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馬子討滅守屋取得勝利,物部氏滅亡。打敗物部氏之後,蘇我馬子立泊漱部皇子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為蘇我馬子的傀儡,曾指著獻上來的野豬說:「何時如斷此豬頭,斷朕所嫌之人。」蘇我馬子聞言大驚。592年,蘇我馬子唆使東漢直駒刺死天皇。為了獨攬朝政,同年12月,馬子推舉外甥女飲屋姬繼位,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遺子廄戶皇子為皇太子,並「錄攝政,以萬機悉委」。後來世人因廄戶皇子聰慧,治政英明,稱其為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書紀》稱他「生而能言,及壯有聖智,一聞十人訴,以勿失能辯」,具有能吏的素質。他師從高麗僧惠慈學佛教、百濟博士覺哿習儒學,自幼受到大陸思想文化的熏陶。
聖德太子執政之初,朝廷正處在內憂外患之時。所謂外患,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隋朝;在朝鮮半島,漸趨強大的新羅,占據漢江、洛東江流域,並在吞並任那(日本在朝鮮的據點)之後,與日本的關系急劇惡化。所謂內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畢現,以蘇我氏為代表的豪族勢力尾大不掉,皇室勢力單薄。聖德太子受中國的尊王大一統思想影響,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挽救社會危機,為此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日本戰國史
中世紀(12~16世紀)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遙遙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近世(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日本近代史
近現代(19世紀後期至今)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國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沒。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日本歷史分期
日本の先土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日本の古代
縄文時代 【約中國先秦】
彌生時代(紀元前3世紀 - 3世紀)【約兩漢】
古墳時代(3世紀後半、4世紀初 - 7世紀前半、8世紀初)【約魏晉南北朝】
飛鳥時代(6世紀終末 - 710年) 【約隋唐前期】
奈良時代(710年 - 784年) 【唐代】
平安時代(794年 - 1184年)【唐五代、宋】
日本の中世
鐮倉時代(1192年 - 1334年)【宋元】
南北朝時代(1334年 - 1392年) 【元明,註:日本歷史上的南北朝只是宮廷政變後,原來的天皇又跑到京都旁邊不遠的地方另立了朝廷,時間很短】
室町時代(1392年 - 1573年) (戦國時代) 【明,註:其間日本的征夷大將軍被明朝冊封為「日本國王」】
日本の近世
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 - 1598年)【明,即所謂「織豐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時期】
江戸時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
日本の近代-現代
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緒朝、宣統朝】
大正(1911年 - 1926年) 【北洋軍閥時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國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
平成(1989年 - ) 【第三代領導人至今】
公元300-592年 大和時代
公元592-710年 飛鳥時代
公元711-794年 奈良時代
公元794-1192年 平安時代
公元1192-1333年 鐮倉幕府時代
公元1333-1392年 南北朝時期
公元1393-1573年 室町幕府時代
公元1573-1603年 織豐時期
公元1603-1867年 江戶幕府時代
公元1868-1911年 明治時代
公元1912-1925年 大正時代
公元1926-1988年 昭和時代
公元1989-現在 平成時代
Ⅵ 發生在日本的重大歷史事件
平氏和源氏為了爭奪日本霸權的戰爭,後有源氏物語
天下諸侯爭奪天下,織田信長在桶狹間戰今川義元以少勝多確立威名
本能寺之變,在信長即將奪取天下時背麾下武將明智光秀背叛,切腹在本能寺
天王山之戰,信長愛將豐臣秀吉打著為信長報仇的名義和明智光秀在天王山決戰,擊敗對手後得到天下
關原之戰,豐臣秀吉死後,大名德川家康趁豐臣家內亂,假意支持其中一派,率領東軍在關原地區和另一派的西軍展開決定日本命運的決戰,並以德川取勝告終。
大阪之戰,撤退的西軍最後的據點大阪,在德川取得關原之戰的勝利後攻陷了大阪城,奠定了今後日本幾百年的德川幕府
美國培里艦隊敲開日本大門,開始了歐洲入侵時代,並使得幾百年的德川幕府開始搖搖欲墜
新選組建立,一群為了維護時代治安的浪人,在幕府的召集下,在京城組建新選組(看看介紹去吧,他們都是真男兒!)但是,不管是多麼想守護這個時代的和平的心願也抵擋不住時代的潮流,新選組最後全部戰死在最後的戰場上
池田屋事件,新選組發現倒幕派攘夷武士集結的一個名為「池田屋」的酒館,就突然襲擊那裡,殺死了大量的攘夷武士,導致了倒幕派提前實施推翻幕府的計劃
鳥羽,伏見戰役,決定日本未來走向的戰役,幕府與倒幕派的對決,幕府失敗,新選組戰死,明治維新在倒幕派的領導下開始
明治維新,不用多說了吧
日本加入二戰前,在日本發生一場政變,將主張和平的首相趕下台,東條英機上台,日本開始了對外侵略的計劃(叫什麼政變我忘了,也是根據日子的叫法,就像918事變)
日本和德國,義大利共同攜手建立軸心國
日本挨了2個原子彈
Ⅶ 日本歷史上發生的「介良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
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類更加清楚、科學的認識了世界,人們不再愚昧的相信所謂的「神」,而是學會了用探究的眼光看待奇異的現象。雖然現代的科學技術極其強大,可以支持我們「上天入海」,甚至是翱翔宇宙,但是如今的科學技術並不是「萬能鑰匙」,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和空間人類無法探索,比如深海地帶、還有外太空等。
對於這些人類無法探知的事物,大家總是充滿好奇和想像,其中有關外星人的想像最為頻繁。人們認為在外太空的某一顆星球上生活著和人類一樣的生命體,他們可能擁有高於人類文明的科學技術,如果真的存在這樣的外星人,那麼一旦外星人入侵地球,人類將面臨巨大的災難。
他們先是向「金屬帽子」底部的小孔裡面灌水,直到「金屬帽子」不發光為止,然後又將電線插進小孔中。之後還用錘子捶打,但是「金屬帽子」非常堅硬,雖然外殼和底部出現了裂縫,但仍然保持原樣。孩子們並不甘心放棄,他們正計劃將其放入烤箱時,被其中一個小孩的母親制止了,最後孩子們又將它放進了水裡泡著。
幾天之後,孩子們想要將「金屬帽子」拿去修理店修理的時候,才發現它又不見了。而在這之後,「金屬帽子」再也沒有出現過。後來的人們認為那個「金屬帽子」是外星飛船,而那幾個孩子對外星飛船的行為非常殘酷,就認為他們是在虐待外星人。實際上,「金屬帽子」是不是外星飛船還有待考究,如此便將他們的行為定義為虐待外星人著實太過武斷。
Ⅷ 誰知道東京大屠殺這段歷史的
2013年9月8日,關東大地震90周年,當日下午1點在東京神田的韓國YMCA大廳召開「關東大地震被屠殺中國勞工追悼會」。1923年9月1日,日本東京一帶發生了7.9級「關東大地震」,14萬餘人在地震中死傷。混亂之中,日本軍國主義當局首先想到的不是抗震救災,而是趁亂屠殺革命志士和旅日華工,白色恐怖籠罩了東京。700名以上的華人被日本軍隊、員警和民族排外主義者屠殺。「五四運動」的先驅人物、旅日華工領袖王希天也慘遭殺害。
大屠殺中,來自浙江溫州桂川村的周瑞楷和胞弟周瑞興、周瑞方、周瑞勛一家四兄弟全被殺害。周瑞楷的孫子周江法說,爺爺一個村就有18人慘遭屠殺。1921年至1923年,浙江省溫州市桂川村共有20個合法旅日華工,都居住在東京江東區大島町七丁目、八丁目。1923年9月1日中午,關東發生大地震,災後的9月3日,日本組織以軍人和青年團為主體所謂的「自衛團」,四處奔走包圍追殺華工。當日,該村20位在日華工,18位在七丁目被殺害。這種非戰爭時期的血腥屠殺,在人類史上都極為罕見。
由於時間久遠,也因為日本政府的蓄意隱瞞,這一歷史事實,已經漸漸被塵封。為了查明歷史事件真相,日本友人仁木富美子女士(已故)和橫濱市立大學名譽教授今井清一徹底地調查了日本方面和中國方面資料,特別是仁木女士多次到中國大陸深山裡的小山村去取證,得到並確認了80多個生存者和遺族的資訊。關東地區大地震期間華僑受害者總數是758名(包含姓名不詳的42名)。死者656名,失蹤(包括王希天在內)11名。負傷者91名。負傷者中除了2名輕傷的以外,不久均去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為了不忘記歷史事實,為了傳達歷史的真相,阻止歷史悲劇的重演,本報特以專題追悼被屠殺的遇難同胞,。
歷史的悲劇不能重演--
90年後追悼王希天的意義及歷史教訓
文/林伯耀(旅日華僑中日交流促進會)
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發生之時,東京、神奈川周邊,700餘名中國人慘遭日本軍隊、員警和日本民眾的屠殺。作為維護在日華工權利的僑日中華勞動同胞共濟會負責人王希天,在對華工進行被害調查及救援之時,9月12日,被日軍野戰重炮兵第七連隊的軍士暗殺。
當時的中國政府,對關東大地震中國僑民被集體屠殺一事非常重視,要求日本政府查明真相。於1923年12月派出以王正廷(後曾任政府外交部長)為首的調查團共計9人赴日本調查情況,並對日本政府提出3項要求:1)追查兇手並嚴厲懲處 2)對遺屬給予賠償 3)保證在日中國人的安全。但是,由於中國國力衰弱,日本政府妄圖徹底掩蓋事實,無視中國政府的要求,甚至連原本答應支付的賠償金也不了了之。
同時,在「關東大地震」中,還有6000餘名朝鮮人以及日本的社會主義者、工會幹部被日本軍隊、員警和受謠言煽動的日本人殘忍屠殺。關東大地震時,在日本國內對中國人的屠殺是甲午戰爭以來日本對中國人屠殺的繼續,而且是這之後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製造的無數屠殺慘案的原型。在借關東大地震屠殺中國人之後,1931年日本發動柳條湖事件,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發動盧溝橋事件、同年12月佔領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實施了令人發指的南京大屠殺暴行。這也是日本自明治以來實行「與其坐等鄰國的開明,共同振興亞洲,不如脫離其行列,而與西洋文明國共進退。」(福澤諭吉《脫亞論》)以致於對中國、朝鮮這些日本認為的「非文明」國家,施以侵略壓迫為目地的軍國主義表現。
明治維新以來一個世紀有餘的日本近代史,總的來說,是對中國、朝鮮、亞洲人民的侵略壓迫與屠殺的歷史,這一點必須要了解並掌握。但如今關東大地震時屠殺中國人的事件,在日本社會,幾乎沒有人知道,這是現今實際情況。
2003年8月,日本律師聯合會做出了關於在關東大地震時眾多朝鮮人、中國人被屠殺一事詳細的調查報告書。同時向當時的小泉首相提交了《為關東大地震人權救濟的勸告書》。在該《勸告書》中指出眾多朝鮮人和中國人的人權被長期侵害,要求日本政府探明真相,並為恢復人權及早採取必要的措施。但至今日本政府沒有任何答覆。
2000年4月9日,當時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日本陸上自衛隊駐地的創隊紀念典禮上發表演講,公然違反日本和平憲法,主張日本若發生地震等重大災難時,為了防止外國人犯罪,主張出動自衛隊來維持治安。另外,近年來,不少可以稱之為「草根右翼」的日本人,定期在東京、大阪等朝鮮人的聚居地,高喊「朝鮮人滾出去」、「殺死朝鮮人」等排外口號,有的還闖入新華僑開的店鋪,叫囂「支那人滾出去」。而日本政府和員警卻不聞不問,不加干涉。現今日本社會表現出的民族排外現象,與90年前非常近似,我們不得不高度警惕。
如此考慮的話,90年後的今天,日本友人與在日華僑共同舉辦回顧及追悼在日本關東大地震被屠殺的旅日僑胞和王希天就具有以下意義:1)歷史的悲劇不能二次重演,這為中日兩國人民敲響了警鍾。2)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經過此次活動,可以鞏固中日兩國世代友好的基礎。
盡管人的尊嚴被嚴重踐踏的日子已經過去了90年,但是,犧牲的同胞們的冤魂至今仍在日本的上空游盪。那些90年前死難在日本的同胞怎能瞑目?因為直到如今,那些傷害人的罪魁不僅沒有道歉,還費盡心機妄想抵賴事實。這是死者的恨,生者的恥。
所以,我們要求日本社會正視90年前屠殺中國人的歷史事實;要求日本政府在對此事件查明真相的同時,承擔作為國家的責任。我們決不允許大地震時屠殺中國人的真相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裡,而且要把「關東大地震中殘殺中國人事件」作為日本社會不能忘卻的歷史,努力傳承給中日兩國的下一代。
在此事件當中,王希天所表現出的舍己為人,不計個人安危的行為和精神是值得我們敬仰的。他全心全意為貧苦華工服務,明知危險而不退縮,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必將成為所有中國人心中永遠的回憶。他這種偉大的救世救人精神,在任何時代都將光輝萬丈。在現今的中國社會,王希天依然是時代所必需的榜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a79290101e8zw.html
這是地址——日本人在玩火!鑒定完畢。
Ⅸ 求日本歷史大事年表,按順序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Ⅹ 日本歷史大事年事表
1875年7月24日, 日本強迫清朝藩屬琉球國王停止向中央政府朝貢,妄圖割斷琉球與中央政府聯系。
1879年4月4日, 日本強迫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流放到東京,把琉球改為沖繩縣。並開始實行殘暴的同化、奴化和殖民政策,正式割斷了琉球與中央政府聯系。
1894年8月1日 ,日本對中國宣戰,甲午戰爭正式開始。
1894年10月26日,日軍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並相繼攻佔大連、旅順、營口,牛庄等地。
1895年4月17日,中國戰敗,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下關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1900年8月24日, 日本侵佔廈門。
1905年12月22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東三省事宜條約》。日本開始染指中國東北領土。
1906年11月26日,日本設立「南滿洲鐵道公司」(簡稱「滿鐵」)。
1907年4月15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有關新奉(新民-奉天)和吉長(吉林-長春)鐵路的協議。據此,清朝政府將以高價收買日本所營新奉鐵路,並向日本借款修建吉長鐵路。
1908年3月13日,二辰丸事件。日本就日本私運軍火船第二「辰丸」號在澳門海面被清艦扣留,清朝政府決定致歉和賠償損失。這一事件激起廣東等各地人民的不滿,掀起抵制日貨運動一年之久。
1910年2月9日, 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兩國郵政關系協議。清政府承認日本政府在中國設郵局的合法性。
1910年3月24日,杭州發生與日本商人沖突事件,有7家日本商店被毀。6 月8 日,清朝政府賠款白銀1萬兩。
1913年10月5日,中日雙方就修建「滿蒙鐵路」問題交換公文。
1914年8月17日, 日本鐵道守備隊在鄭家屯附近與中國警察發生沖突,日本向該地進駐一個連的軍隊。
1914年9月2日-11月7日, 日軍先後佔領了山東的龍口、濰縣、青島等地,佔領膠州灣及膠濟鐵路全線。
1915年5月25日,袁世凱與日本在北京簽訂了《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關於山東之條約》,出賣國家主權。
1916年8月13日,鄭家屯事件,日軍非法進駐鄭家屯,與奉天28師發生沖突。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等口號,展開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1925年5月15日, 上海日本紗廠資本家開槍打死工人顧正紅,打傷十餘人,成為「五卅」運動的導火線。
1926年3 月1 2 日,日本4 艘驅逐艦進攻天津,反對以馮玉祥為首的臨時政府。
1927年5月28日,日政府發表出兵山東的聲明。從旅順調遣陸軍約2000人到青島。上海等地掀起反對日本侵佔山東、抵制日貨運動,9月,日本被迫從山東撤軍。
1927年12月13日,日本派遣軍艦鎮壓廣州起義。
1928年5 月3 日,「濟南慘案」,亦稱「五三慘案」。 日軍向濟南發動進攻,與中國軍隊發生沖突,日軍在濟南****擄掠,屠殺中國軍民5000多人。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1年10月12日,黑龍江淪陷。
1932年1月28日, 日本軍隊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又稱上海事變、淞滬抗戰)。
1932年3月9日,日本製造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告成立。
1933年1月1日,日軍佔領熱河省。
1933年4月15日,日軍進犯冀東。
1933年5月31日,中國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塘沽協定》。中國國民政府承認日本佔領東三省和熱河,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區。
1933年12月11日,4 艘日艦開入福建馬江,佔領廈門。
1935年7月6日 ,《何梅協定》。根據協定,中國在河北和察哈爾的主權大部喪失,禁止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活動。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即《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1935年11月7日,日本製造「華北事變」,策動漢**進行「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1935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抗日救國運動,北京。
1936年11月23日,「綏遠事件」,綏遠駐軍傅作義等部奮起抗擊侵犯綏遠省東北區的日本侵略軍,收復百靈屆(今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共同抗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
1937年7月19日 ,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廬山舉行軍事委員會會議,決定對日作戰。
1937年7月26日,北平、天津淪陷。
1937年8月13日 ,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國民政府實行抗戰,即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首次對日作戰。
1937年8月15日,中國政府頒布對日抗戰總動員會。
1937年8月25日, 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1937年9月2日,日軍進攻山西。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平型關戰役」,打擊了日軍的氣焰。
1937年10月30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1937年11月11日,日軍攻佔上海。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佔南京,在南京進行大屠殺,被殺害者達三十萬人之多。
1938年3月15日至4月6日,「台兒庄戰役」,取得了殲滅日軍兩萬餘人的勝利。
1938年4月20日,徐州會戰。
1938年5月10日,廈門淪陷。
1938年5月29日,中國空軍向日本空投傳單。
1938年10月12日,廣州淪陷。
1938年10月21日,日軍佔領廣東。
1938年11月26日 ,日軍佔領深圳。
1938年10月27日,日軍佔領武漢三鎮。
1939年3月17日,南昌淪陷。
1939年2 月1 0 日, 日軍在海南島登陸。
1939年11月15日,南寧淪陷。
1939年12月28日,昆侖關戰役(廣西省賓陽縣)。
1939年5月1日,隨棗會戰(湖北省隨縣、棗陽)。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
1940年5月1日,棗宜會戰(湖北棗陽、宜昌地區)。
1940年8月20日-1 2 月5 日 八路軍「百團大戰」,殲滅日偽軍4.6萬人。
1940年9月17日,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0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0年12月23日,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2月16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1941年3月15日,上高會戰(江西省上高縣)。
1941年12月25日,日本佔領香港。
1942年5月15日,浙贛會戰。
1943年5月5日,鄂西會戰。
1943年11月1日,常德會戰(湖南省)。
1943年12月21日,滇西緬北會戰。
1944年4月17日,豫中會戰。
1944年5月26日,長衡會戰(長沙、衡陽地區)。
1944年10月28日,桂柳會戰(廣西桂林、柳州)。
1945年3月21日,豫西鄂北會戰。
1945年4月9日,湘西會戰。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9月9日,何應欽代表中國政府接受岡村寧次代表侵華日軍簽署的日軍投降書。
1945年10月17日,中國軍隊進駐台灣省。
1945年10月25日,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兼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向中國方面投降。被日本侵佔5 0 年之久的台澎諸島,從此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951年9月4日,美、日背著戰勝國中國,非法簽訂了《舊金山和約》。《和約》第三條錯誤地把日本所竊取的琉球、釣魚島等島嶼交予美國託管。
1970年9月10日,美國國務院作出澄清聲明:「琉球行政權可望於1972年歸還日本。關於此等島嶼主權之不同主張,我方認為應由涉及爭執國家解決之。」
1971年5月26日,美國國務院進一步聲明:美國歸還琉球群島給日本的是行政權,與主權無關。台灣「行政院」即行立法,於12月間將釣魚台列嶼劃歸台灣省宜蘭縣管轄。
1971年6月17日,日美簽訂"歸還沖繩協定",琉球、釣魚島被非法交給日本。
1972年5月15日,日本重新恢復對琉球群島的殖民統治,繼續實行同化政策。琉球群島現在仍然是日本中最落後的地方,可見日本仍然視琉球人為異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