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治,歷史的學習方法.
高效的學習,要學會聽課: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要學會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② 學習歷史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③ 歷史理論的簡介
歷史理論復
古往今的許多歷史學制家或歷史學派,不論其自覺與否,都有關於歷史發展的理論性,以至建立了各自的歷史理論。諸如歷史是不是運動的、變化的,歷史發展的趨向是什麼,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地理環境在人類歷史發中起何種作用,歷史發展是否有規律歷史之辯的發展及其規律性等,是歷史理論中的幾個根本問題。對於歷史理論的研和探索,一般應以這些基本理論為指導,使之沿著正確的方向得到發展和富。
④ 如何學習歷史學理論與方法
如果是高中歷史,結合課本加上老師課上提及的一些理論就可以了,相信這些年出的輔導書中也都有相關介紹。
如果是大學歷史學專業,本科階段是通史課程為主,上課跟著老師聽,有疑問的話可以課上提問甚至下課後直接攔住老師問也是可以的,很多老師在系裡的辦公室門上貼有答疑的時間。課外首先關注一下本校本系的主要老師和他們的研究方向,這樣以後在你選擇興趣點真正研究的時候好有針對性的找人,所以平時如果能溝通是最好的,即便不能溝通刷個臉熟也最後畢業答辯時也會有印象分。最後,校內校外的一些前沿講座只要是人文系列的都是可以去聽的,甚至有些理科講座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聽。新思維新思想對於研究來說是很好的啟發。
研究生階段,因為你已經選擇了方向,而且導師也選定,那麼基本上聽導師的話,完成任務就可以了。如果你想更努力,也可以多與相關領域內的人溝通,主要是通過研討會本校或外校的都可以。
⑤ 學習歷史主要學什麼
學習歷史主要學歷史學專業,要求學生學習世界歷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整體人類文明的一般發展歷程和世界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史學理論、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國際政治學、國際經濟學、國際關系學、外國語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
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史上,作為人類過往社會客觀存在的「歷史」與作為一種專門性學問的人們對它進行認識、描述的活動及其結果的「史學」,最後實現了初步的分離。這是古代歷史學家經過數千年探索的結果,亦是他們在史學認識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5)歷史學習理論擴展閱讀:
1、堅持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歷史學家,一方面沿著盧基阿努斯開辟的認識路徑,從歷史學與文學的區別中把真實性確定為歷史學的本質特性之一;另一方面,沿著馬克思和恩格斯開辟的辯證的、歷史的和唯物的認識路徑,從歷史本體論和史學本體論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歷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從而為歷史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
3、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⑥ 學習歷史的意義和作用
精華答案 好評率:100%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補充回答: 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取得借鑒,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課題。自進入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就知道向歷史學習了。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講中國歷史研究法,在講到史學的起源時,對史學的最初形式作了想像的描述:「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游獵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也就是說,最初的歷史形式是傳說故事。人們通過這些傳說故事,就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史」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的大事。一般動物也有記憶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沒有知識,它不能將第一代所積累的經驗傳至二代、三代,這是因為動物沒有「史」。人類則不然,先代的生活經驗,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留傳後世,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史」的作用可謂大矣。完全可以說,歷史意識的產生和歷史記載的出現,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的確,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西周時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鑒」思想,司馬遷作史,意在「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學家大都懷著匡世救俗的責任感,來研究和寫作歷史著作。對於歷史的價值,唐代的史學評論家劉知幾講的十分精彩,他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史之有用,大概誰都否認不了。至於為什麼有用,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很少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回答這個問題。20世紀2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講述史學理論,指出:「橫著看人類,便是社會;縱著去看人類,便是歷史。歷史就是社會的變動。」從而指出了歷史與社會的關系。西方生機主義哲學提出,歷史為進化而存在,為生機開展而存在,歷史具有生命性,認為歷史、現實、未來都是一線下來、有機聯系的。這一點與唯物史觀的認識有相通之處。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歷史」具有二重性的特點:一方面,歷史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復返了;另一方面,過去的事情雖然形式上過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響有很多遺留下來,對現實、對未來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所以,如何認識歷史,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純粹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的問題,而是關系著如何處理現實和開辟未來的問題。同時,由於歷史與現實、未來有這種割不斷的聯系,所以,探索過去,對了解現在、預測未來是有幫助的。《易傳》中說「彰往而知來」,道理就在這里。
認識歷史,必須通過歷史學才能實現。歷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當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關乎人的素質修養的學問。無論從事科學研究,還是了解社會現實、制定各項政策、提高個體人文修養,離開了歷史學,都是沒有根基的。80年前,李大釗說過:「研究歷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個時代正在生長成熟、正在尋求聰明而且感奮的對於人生的大觀的徵兆。這種智力的老成,並於奮勇冒險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進。」他認為,「立在過去的世界上,尋出來的新世界,是真的,實的,腳踏實地可以達到的」。他把歷史比作「時」在人生世界上建築起來的一座高樓,登之愈高,無限的未來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史學對於人生修養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史學能夠陶煉人們科學的態度。所謂科學的態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據,而史學即以此二者作為寶貴的信條。史學這種求真的態度,「熏陶漸漬,深入於人的心性,則可造成一種認真的習性」,以這種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這種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這種科學的態度,造成我們腳踏實地的人生觀」。李大釗這些話,雖很朴實,卻意味深長,值得重溫。
由此可見,一個國民,不能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一個領導幹部,更不能忽視歷史學的修養。一個民族,只有重視歷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胸懷寬廣,視野開闊,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補充回答: 什麼要學習歷史,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且對於它,人們也能夠給出多種答案,如歷史知識能夠增長人的智慧,學習歷史能夠提高治國安邦的本領,學習歷史有益於個人的修養等等。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學習歷史還會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肯定性的答案能夠給出很多。然而,在西方,受後現代思 潮的影響,出現了所謂的後現代史學。後現代史學具有否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的傾向,對歷史學的功用和價值也提出了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對為什麼學習歷史這樣一向勿容置疑的問題也感到困惑了。
其實,後現代史學對歷史客觀性的否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百多年來,西方的相對主義史學思潮一直都說,歷史有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在裡面,歷史學不是科學;還有的史學家甚至用挑釁似的語言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製造出來的」。在中國,近代以來,也有歷史相對主義思潮出現,這當然與西方的思潮有聯系,但是在整個史學界,它始終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學習歷史的意義,已經受到千百萬人民群眾個人經驗的證實,受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實踐的證實。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非常重視歷史,號召全體黨員學習歷史,指出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尤其要重視學習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深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並把它提到關系革命事業能否成功的高度。他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鄧小平把歷史經驗比作「寶貴財富」,他的政治智慧與深邃的歷史意識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處處閃耀著歷史總結的光芒。他在論述撰寫《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時,指出歷史認識對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具有重大意義。在與戈 爾巴喬 夫的會談中,他談到近百年來的中國史,談到了近幾十年來,中國人感到對中國的威脅從何而來。鄧小 平為什麼要講這個歷史?他說「講清這個問題可能對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對弄清『開辟未來』的某些概念有好處,所以值得講一講」。這是說,國家之間的交往重點是向前看,朝友好的方向發展,但必須尊重歷史。只有對歷史有正確而清醒的認識,未來的友好關系才有可靠的基礎。江澤 民同志、胡錦 濤同志也多次講到歷史學習的重大意義。
請採納。
⑦ 如何學習了解中國歷史
1、首先,掌握一些系統的歷史知識、史學理論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憑興趣,「跟著感覺走」,讀了再多的書,看了再多《百家講壇》中的歷史講座,你都未必真的理解歷史,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
那麼,怎樣掌握基本的系統歷史知識和史學理論?你可以根據你已有的基礎,選擇比較權威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著作下點功夫來啃。為什麼要先讀權威的通史著作,因為它的作者治學嚴謹,寫的書史料翔實,論述、論證比較科學,會啟迪你如何正確地觀察、分析問題,這就讓你初步學習到基本的史學理論、史學方法。加上它們是通史,這就使你的歷史知識不會是支離破碎的,而是系統的有規律的東西。有些新潮的年輕人會說,那些「公認的、權威的」歷史著作保守,觀點不新。是有這種情況,但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才是最值得學的,至於觀點、結論本來就不可能永久不變的,否則歷史學就不會發展了,就不是一門科學了。
2、其次,在吃力地啃通史名著的同時,為了張弛結合,也為了培養興趣,可結合閱讀些既生動又嚴肅通俗歷史著作。這些科普型的歷史著作必須是公認的、久經檢驗的,如過去吳晗編的「歷史小叢書」以及以後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初學者最好不要迷於一些不負責任的嘩眾取寵的歷史書,例如大量充斥於書店的什麼什麼「大帝」的書。也不要迷信外國歷史學家的著作,它們當中即使質量較好較權威的往往也是一西方為中心的,對東方包括中國歷史或者有成見、偏見,或者並不真的了解中國歷史。當然,看看人家是怎麼看世界看中國還是有好處的,我只是說:不要迷信,不要人雲亦雲,其實對自己中國人寫的書也一樣。
3、爭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學好中國古代史,像《史記》、《資治通鑒》之類的古代史學名著都沒有接觸,只是讀後人寫的歷史書,實在太不夠了。當然,你不想把歷史當作自己的專業,讀多讀少要根據你的時間和精力,但有可能讀多點是有好處的,至少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會相信那些不負責任的胡謅。
⑧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考據法,即搜集和考證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計量史學,通常通過一些統計的數據進行計量,然後得出一些結論
3、口述史學方法,也稱口碑史學、口頭史學等,是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收集人們口述的歷史資料,用來研究歷史的新學科。口述歷史學是歷史學與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實地調查的學科相結合的產物。
4、比較史學,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5、心理史學方法,又稱「心理歷史學」,西方「新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原則和方法,探究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從「心理」的視角豐富和完善歷史認識的能力,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認識水平。由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所開創。
6、跨學科史學方法,跨學科學是以學科間有關的共同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學科技術全面協調發展的新學科。現代科學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一方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分支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解決日益復雜的許多重大問題又需要多學科的配合和綜合,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結合,不斷涌現與傳統學科分類迥異的新學科。
(8)歷史學習理論擴展閱讀:
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優勢。譬如,人們通常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有興趣,而興趣對於研究者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歷史研究有彈性,也就是說,它無需固定的時間,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結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而有利於研究的開展。但是,歷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復驗性。因而無法確定在新的情況下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發生,是否會得出與舊情況下相同的結論。此外,歷史資料往往難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難以判斷。這些局限性恐怕是與人自身的局限性相關的。
參考資料:歷史研究法-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