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事件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B. 唐磚中盧笀事件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嗎
唐磚中盧笀事件在歷史上確有其事
C. 瀘定橋歷史事件的完成有何重要歷史意義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一次重要的戰略作戰行動,它關乎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飛奪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紅四團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開國上將楊成武晚年回憶說,打過這么多仗,最慘烈、最悲壯的,還是飛奪瀘定橋。
當時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塗上了機油,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2名奪橋突擊隊。
下午四點,22名紅軍身掛沖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
當紅軍突擊隊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紅軍戰士與敵人展開白刃戰,飛奪瀘定橋戰。
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驚險地奪取了瀘定橋。 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
(3)歷史事件盧擴展閱讀:
飛奪瀘定橋: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在福建省長汀縣宣成鄉下畲村楊成武將軍故居,珍藏著一份由時任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聯合簽署下達給紅4團團長王開湘(又名黃開湘)、政委楊成武的作戰命令。
這份著名的飛奪瀘定橋作戰命令言簡意賅,寥寥數語便明確了作戰目標和任務,提出了剛性要求,並作了戰斗動員。命令簡潔明了、朴實易懂,堪稱作戰文書之典範。
據統計,紅軍長征期間產生的各種文電、講話平均每天有1篇以上。在硝煙中作文、馬背上發電、擔架上開會,決定了這些文電、講稿必須簡短、實在、管用。有相當一部分文稿還出自中央或紅軍領導人之手。
如湘江戰役的危急關頭,林、聶給中革軍委拍發電報:「軍委須將湘江以東各軍,星夜兼程過河,一、二師明天繼續抗敵。」下級對上級使用「須」之口吻,提「星夜兼程過河」之要求,形勢之危急躍然紙上。
周恩來隨後起草的中央局、中革軍委、總政的戰斗命令,直言「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語氣之沉重、措辭之嚴厲,凜然眼前。搶渡金沙江前夕,劉伯承找到6條船,他發給朱德的電報包括標點符號僅27字:「皎平渡有船6隻,每日夜能渡一萬人。軍委縱隊5日可渡完。」
此外,毛澤東親自起草的黎平會議決定不到700字。遵義會議,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人起草的發言稿、決議,也都是精品力作,文風堪稱楷模。
在這些命令、決定、講話中,形勢分析不是抽象概念,行動部署絕不冗長模糊,字字如金、句句實在、篇篇有個性。
這些經過戰火淬煉的文字,為我們落實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的規定,做到「精簡文件簡報,切實改進文風」「力戒空話、套話」「少講話、講短話、講管用的話」樹立了標桿。
D. 三顧茅盧的歷史故事300子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版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權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E. 飛奪瀘定橋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件么
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紅四團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開國上將楊成武晚年回憶說,打過這么多仗,最慘烈、最悲壯的,還是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一道天然屏障——大渡河,橫亘在長征中的中央紅軍面前。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是崇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國民黨派重兵守衛著鐵索橋。「這座鐵索橋,就是瀘定橋,能否奪取,關乎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戰爭親歷者、老紅軍唐進新生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當時是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2師第4團4連青年幹事。
1935年5月27日清晨,紅4團在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率領下,從大渡河西岸的安順場出發,向瀘定橋奔襲。「軍委限令3天3夜趕到。」唐進新生前回憶,對紅軍來說,3天320多里路並不算多。「但都是山路,還要不停地打仗。」
「有時,我們必須彎腰挪步,從僅容一人的絕壁間穿過。」唐進新說,一路急行、架橋、打仗和繞道,第一天只走了80多里。第二天,軍委又來急電,限29日奪取瀘定橋。「就是說,我們一晝夜必須趕240多里。」唐進新說,雖然此前他們曾創造一晝夜行軍160多里的紀錄,但這次大家都覺得壓力很大。
「路上還有敵人,瓢潑大雨下個不停。」摸黑行走的唐進新和戰友們行軍速度非常慢。「伸手不見五指,加上飢腸轆轆,又都是泥濘小道,我和戰友們一個個被淋了個透,那次急行軍,是我這輩子所有行軍中最緊張、也是最艱難的一次。」
對岸敵人也在連夜增援瀘定橋。楊成武大膽決定,點起火把,以剛剛被消滅的川軍番號迷惑敵人。「碰到敵人,就留下一部分人打仗,別的人繼續跑步前進。」唐進新說。29日6時許,紅4團趕到瀘定橋邊,並佔領西橋頭。這是一座由13根鐵索橫拉兩岸的鐵索橋。紅軍趕到時,川軍已把橋上木板抽掉了,只剩下玄黑冰冷的鐵索懸在那裡,橋的那頭,又有敵人把守。
當部隊選拔突擊手時,唐進新馬上就報了名,但是沒被選上。他與所在的4連的戰友們被安排負責往橋上遞木板。唐進新生前回憶:「2連連長廖大珠等22人組織的突擊梯隊,踏索奪橋。3連跟著,邊沖邊鋪木板。1連打掩護。」
「總攻在下午四點開始。團長和我在橋頭指揮戰斗。」楊成武生前回憶,全團的司號員集中起來吹起沖鋒號,所有的武器一齊向對岸敵人開火,軍號聲、槍炮聲、喊殺聲震撼山谷。
據楊成武生前回憶,戰士魏小三最早犧牲,從橋上脫手落入河中。接著,中了彈的劉大貴也趴在鐵索不動了。緊跟著,劉大貴落入水中。不料對岸燃起火來,鐵索燒得發燙,沖在前面的劉金山始終抓著鐵鏈,手臂下的疤痕,正是匍匐在鐵索上燙下的傷痕。
「子彈打得鐵索叮當響,有兩名突擊隊員掉下去了……我站在西橋頭,不停地把手中木板遞給3連的戰友。」唐進新生前回憶。紅4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中央紅軍主力渡過了大渡河。
(5)歷史事件盧擴展閱讀:
瀘定橋共有十三根鐵索,九根鋪著木板作為橋面,兩邊各有兩根是護欄。有的回憶文章說:「敵人已經把橋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閃閃的十三根鐵鏈子了」。
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敵人為阻擋紅軍從瀘定橋上過河,確曾下令拆除橋板,但守橋的川軍是所謂「兩槍兵」,就是一支步槍,一支大煙槍,戰鬥力很差,拆橋板的速度也極其緩慢。他們只拆除了一部分橋板,紅軍就趕到了。
關於突擊隊突擊前進的動作,有幾種回憶和描述,聶榮臻元帥在他的《紅一方面軍的長征》一文中,和他題寫的《強渡大渡河瀘定橋的經過》紀念碑碑文中,記述的最為准確。他寫的是:突擊隊「冒著東岸敵人的火力封鎖,在鐵索橋上邊鋪門板邊匍匐射擊前進」,糾正了「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沖去」的描述。
在突擊隊發起攻擊後,敵人在橋頭縱火,妄圖阻止我軍前進,這時東岸我軍也趕到了瀘定橋,很快將火撲滅,守橋敵人有的倉皇逃跑,有的被我軍消滅,兩岸紅軍在瀘定城勝利會師。
F. 1976年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有什麼
1、周恩來去世
1976年1月08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原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志逝世,享年78歲。
5、懷仁堂事變
懷仁堂事變,是指1976年10月6日,時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華國鋒,聯同中共元老葉劍英、李先念,以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由,把四人幫哄騙到中南海懷仁堂。
並由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兼中央警衛局局長汪東興協助把四人幫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一一逮捕。事後,華國鋒接任最高領導人,結束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後來,四人幫及其支持者均遭到法院審判。
G. 歷史上的盧姓名人
盧芳:東漢曾被封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稱為武帝曾孫劉文伯,聯合三水地區羌、胡貴族起兵,後被匈奴單於立為帝。公元40年投降東漢,被封為代王。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的人。
盧綸: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人,唐代詩人,所作詩歌多送別酬答之作,少數反映邊塞軍士生活,為「大歷十才子」之一,遺有《盧綸集》。
盧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
盧仝:(約795-835) 唐代詩人,漢族,「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祖籍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生於河南濟源市武山鎮(今思禮村),早年隱少室山,自號玉川子。他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後遷居洛陽。家境貧困,僅破屋數間。但他刻苦讀書,家中圖書滿架。仝性格狷介,頗類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種雄豪之氣,又近似韓愈。是韓孟詩派重要人物之一。
盧摯:(1242-1314),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至元5年(1268)進士,任過廉訪使、翰林學士。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與白樸、馬致遠、珠簾秀均有交往。
盧思道:(公元531年-582年)北朝隋之際詩人。字子行。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年輕時師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以才學重於當時,仕於北齊。齊宣王卒,朝臣各作輓歌10首,擇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時稱「八米盧郎」。北齊末待詔文林館。北周滅齊後入長安,官至散騎侍郎。隋開皇元年卒。一生的主要文學活動在北朝。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盧振河,字子嘉,中國山東濟陽人,皖系軍閥代表人物之一。
盧仁燦(1915年-2007年),福建省永定縣坎市鎮人。盧仁燦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他1955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盧慕貞(1867年—1952年),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原配夫人,廣東香山縣恭常都外坣村(今珠海市香洲區金鼎鎮外沙村)人。
H. 百家姓中姓盧的故事有哪些
出自姜姓,系承齊太公呂望 盧氏老家山東 關於盧姓的來源,《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古籍都有原原本本的記載,是這樣的:「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孫奚傒,食采於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秦有博士盧敖,漢有燕王盧綰。」 齊太公,就是輔佐周武王興周滅紂的呂尚(又名呂望、子牙,後世俗稱姜子牙)。他於大功告成之後,被封在齊國,爵位為公,成為後世許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盧氏,既然是創自齊文公的曾孫傒,當然也是名正言順的齊太公後裔。如果再往上推溯,則齊太公是炎帝神農氏的直系姜姓裔孫,那麼,盧姓自然也是最為道地的炎黃子孫了。 盧氏的得姓,是由於「食采於盧,因姓盧氏」。春秋時代齊國的盧邑,在當時的歷史上也相當有名氣,《左傳》上面就有一段:「隱三年,齊侯、鄭伯盟於石門,尋盧之盟也」的記載。這個地方,根據考證,就是在現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的西南方。換言之,盧氏目前雖然是到處都有,但「老家」卻在山東。 春秋時代繁衍於齊國的齊太公後裔中,以「盧」字為氏的,除齊文公曾孫傒的「以邑為氏」而姓了單姓盧之外,還有以「盧蒲」兩個字為姓的一支。這一支盧蒲氏,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傳到後來,也紛紛改姓了單字盧氏,並且以今河北省大興縣一帶為繁衍中心,使得盧氏的陣容,越來越是龐大。 由復姓的「盧蒲氏」而單姓的「盧氏」,這段淵源,可以從《通志》的《氏族略》找到證據,是這樣的:「盧蒲氏,出自桓公,亦為盧氏,范陽。」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出自他姓改盧姓。如范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還有,唐時,三原(今屬陝西)有閭氏,訛為盧氏。 正跟漢、唐兩代的金碧輝煌一樣,盧氏在這段時期也表現得精彩出色。漢代的盧綰、盧植,以及唐代的盧照鄰、盧同、盧綸,無一不是在歷史上響當當的人物
盧芳 東漢曾被封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稱為武帝曾孫劉文伯,聯合三水地區羌、胡貴族起兵,後被匈奴單於立為帝。公元40年投降東漢,被封為代王。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的人。 盧照鄰雕像
盧照鄰
唐朝詩人。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以《長安古意》最為有名。
盧琰
(900~985年)字文炳,其先世居河南汴州、玉川稱為玉川盧氏。高祖盧仝、曾祖盧雲,祖盧妥(後梁官至上卿),父盧清(為越州令)。盧琰文武雙全,輔佐後周,功勛卓著,封盧琰為榮祿大夫,開國上將軍,食祿三千七百戶,賜紫金緋魚袋。宋太祖對盧琰償識有加,恩賜甚隆,建隆三年(962年)封為越國公。盧琰有八子,其女盧綿,與後周太子柴熙海成婚,熙海隱柴入盧,名盧浚,稱為女支盧。合稱為浙江省之九支盧。九子各有才幹,在宋朝皆為士大夫,任要職。長子盧佳,其裔多在永康、松陽、金華、青田、平陽等縣市。二子盧璞,其裔在永康青山口、磐安縣。三子女支盧、盧浚、繁衍最為繁盛,其裔多在仙居、東陽、永康、武義、縉雲、浦江、龍游等縣市。四子盧遞,居永康縣丁坑。五子盧衡居永康青山。六子盧勛居永康西山;七子盧敏居仙居縣峽陽。八子盧理居仙居縣方山。九子盧偉徙仙居盧東奧,後分居永康縣石江(今玉川)。另一支盧仝的後裔由河南遷山西省洪洞。浙江省東陽市盧氏,據傅是北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1087年),由天台縣(浙江東部)遷來。現東陽市盧氏有21624人。 幽憂子盧照鄰
盧承慶
字子餘,是幽州琢人號幽憂子。父赤松,為隋河東令,與高祖雅故。聞兵興,迎見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慶美儀矩,博學而才,少襲爵。貞觀初為秦州參軍,入奏軍事,太宗偉其辯,擢考功員外郎,累遷民部侍郎。帝問歷代戶版,承慶敘夏商至周隋增損曲折,引據該詳,帝嗟賞。俄兼檢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選,辭曰:「選事在尚書,臣掌之,為出位。」帝不許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歷雍州別駕、尚書左丞,高宗永徽時,坐事貶簡州司馬,閱歲改洪州長史。帝將幸汝湯泉,故拜汝州刺史。顯慶四年,以度支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坐調非法,免。俄拜潤州刺史,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臨終誡其子曰:「死生至理,猶朝有暮。吾死斂以常服,晦朔無薦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木槨,墳高可識,碑誌著官號年月,無用虛文。」贈幽州都督,謚曰定。初,承慶典選校百官,有一官督漕運,遭風失米,承慶考之曰:「監運損糧,考中下。」 其人容色自若,無言而退。承慶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無喜容,亦無愧詞。承慶嘉之,又改曰:「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 (——《新唐書·盧承慶傳》)
六祖慧能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河北燕山人(現今的涿州),生於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中宗追謚大鑒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 六祖慧能
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盧懷慎
(?—716),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武則天時任監察御史,後歷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開元元年(713)為宰相。盧懷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讓,在任期間的政績只在於薦賢舉能,任宰相三年後病故。盧懷慎為官廉潔,家無儲蓄,門無遮簾,飲食無肉,妻兒飢寒,生活得很貧窮。他是唐代比較清廉的一位宰相。盧懷慎的兒子盧奐在廣州作太守時,不為當地的奇珍異寶所動,能保持清廉節操,也受到當時人的稱贊。 盧儔,字世美,原范陽人,為五代南唐李氏時正議大夫制誥兵部尚侍郎封尚書贈太子太保。他戍守武寧縣境修河南岸,練兵之暇,興修水利,廣栽樹林,福蔭後人。遺有太保堰、磨源壠、將鼓嶺、千年古樟,供人憑吊。因石境原屬武寧地域,吳楚交界,軍事要地,故也在盧儔戍守的范圍之內。南唐亡,遂家於武寧,今武寧盧氏悉儔後裔。歿後,遂葬於石境哨前。他在墓在哨前村以東約300米處,墓地為長方形,是一塊前氏後高的坡地,墳塋如磨,故當地人也叫「磨子墳」。墓表在「文革」中被毀,墓室保存完好。該墓被列縣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儔公二十三世孫宏萬由西盧新居遷升仁鄉十都盧塘坳。
盧摯
元代文學家。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
盧鏜
明朝大將。在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斬敵千餘,成為抗倭名將,名僅次於戚繼光、俞大猷。
盧象升
字建斗,明朝宜興人,天啟年間的進士,曾當過大名、廣平、順德等地的兵備。後來升為按察使。他善於騎射,精通兵法,能治軍。明朝末年,盜寇四起,他督軍戰賊,所到之處,賊寇聞風喪膽,升為兵部侍郎,調往京師,在高水橋於清兵激戰七日,糧盡矢窮,奮戰而死,福王時追謚忠烈,請謚忠肅,著有《忠肅文集》。
盧蔭溥
(1760 ---1839),字南石,山東德州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進士,六十年(1795)被任為提督河南學政。嘉慶六年(1801),被任為軍機處章京。十八年(1813),為兵部左侍郎、右侍郎,戶部左侍郎,十九年(1814)任國史館副總裁。二十年(1815)轉任刑事部左侍郎。二十二年(1817)任禮部尚書兼國史館總裁。不久,調為兵部尚書兼署刑部尚書。此時盧蔭溥五十八歲,可謂年富力強。嘉慶皇帝認為他「實心任事」,特加太子少保之銜。後又調為戶部尚書兼吏部尚書。二十五年(1820)秋,嘉慶皇帝駕崩,盧蔭溥因撰寫遺詔不慎將皇帝的誕生地寫錯了,而降品五級,但仍留任原職。旋即調為工部尚書。 道光元年(1821)盧蔭溥任吏部尚書兼順天府府尹。接著,道光皇帝以「職任較繁」為由罷了他的軍機大臣之職,不久又借口他在工部尚書任內「失察」,將其降四級留任。十年(1730),盧蔭溥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之銜。十一年(1831)十一月,充文淵閣領閣事。十三年(1833)三月,盧蔭溥請求退休,道光皇帝以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食全俸,准其奏請。 道光十九年(1839),盧蔭溥被晉加太子太傅之銜。不久,盧蔭溥病卒。 盧蔭溥一生,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從政五十多年,歷任軍機大臣、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尚書,並多次奉詔出使,按事決獄,「勤勞懋著」,「專心職守」、「殫心竭力」、「老成練達」,實為清朝中期的「股肱」、「耳目」之臣。
盧文紹
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呂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種,糾正錯誤多處。著有《群書拾補》。
盧賢拔
曾被太平天國封為丞相、鎮國侯。太平天國早期文獻、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創;歷任北洋軍師長。 盧氏在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史籍中明確記載有468人,其中宰相8人,尚書13人,刺史89人,太守15人,侍郎12人,將軍7人,御史17人,常侍17人。44人封爵,其中封公20人,封侯8人,封伯9人。秦代有盧生,被秦始皇派往東海求神仙葯,不獲被坑殺。博士盧敖,曾避難隱於廬山。盧植,東漢時任尚書,其子盧毓,三國時任魏司空。盧毓子盧欽任晉尚書僕射。盧毓子盧廷任晉侍中尚書。盧廷子盧志任晉中書監。盧志子盧湛為東晉文學家。盧湛孫盧邈任范陽太守。盧邈子盧玄任北魏中書侍郎,封固安宣侯。盧玄子盧度世任青州刺史。
盧鐵成
四川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學會副會長。中國第一批訪問學者
I. 1915年發生的歷史事件
1、1915年1月9日 一戰中,丘吉爾組織的加里波利戰役開始。
加里波利之戰,又稱達達尼爾戰役,在土耳其此戰稱為恰納卡萊之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島進行的一場戰役。它始於一個英國法國聯盟的海軍行動,目的是強行闖入達達尼爾海峽,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然後佔領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
在此次登陸戰中,協約國方面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近十一個月的戰斗後,協約軍44,072戰死,97,037負傷。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至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澳大利亞與紐西蘭設澳新軍團節紀念4月25日登陸日期。
2、1915年5月9日 袁世凱屈服日本,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 同日 各城市紛紛集會,拒不承認「二十一條」,誓雪國恥。全國教育聯合會決定,各學校每年以5月9日為「國恥紀念日」
「二十一條」是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的秘密條款。日本帝國主義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各國無暇東顧的時機,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覲見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政府「絕對保密,盡速答復」。
此後日本帝國主義以威脅利誘的手段,歷時五個月交涉,企圖迫使袁世凱政府簽訂,企圖把中國的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條無理要求,這些條款稱中日「二十一條」,後經中日協商,袁世凱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中日民四條約》」。
3、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退出三國同盟以後與奧地利開戰。
在義大利與奧匈帝國交戰的第一天,奧地利飛機轟炸了義大利亞德利亞海岸上的7個城市。義大利於5月22日下午8點15分向奧地利宣戰並下達總動員令。宣戰及總動員令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熱烈的響應。
當月初,義大利退出3國同盟。3天前,內閣獲得了戰時的一切權力,德國召回她的駐羅馬大使,與奧地利共同對義大利作戰。義大利已經同英、法、俄聯合起來反對同盟國。德奧阻止3萬多名義大利人離開這兩個國家回國參戰,這已在義大利國內引起了強烈憤慨。
4、1915年5月24日,上海國民對日同志會等團體在城內九畝地新舞台召開國民大會,「徵集眾意電請中央停止簽字」,到會者七八千人。鄭汝成派軍警到現場鎮壓。
大會代表至製造局表達眾意,要求電達「政府毀約力爭」,又被拘押營倉。次日,仍在九畝地召開大會,鄭汝成再派軍警前往「彈壓禁阻」。
5、1915年6月2日 中國的「羅賓漢」王金發被殺。
王金發,字季高,浙江紹興人。18歲加入反清會黨,被舉為「龍頭」,畢生從事反清斗爭。曾任紹興軍政分府都督、國民軍副司令、駐滬討袁軍總司令等,是辛亥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短短一生中充滿傳奇色彩,曾被孫中山譽為「東南一英傑」。
秋瑾遇害後,王金發發誓要為烈士報仇。他率部眾深入浙東山林草澤之中,劫富濟貧,鋤強扶弱。他以暗殺叛徒、清吏而聲名大振,先後被他處決的有叛徒汪公權、秋案告密者胡道南等多人,且行動利落,蹤跡倏忽,被人喻為是「今之聶政」。
二次革命失敗後,王金發遭通緝,1915年在杭州被誘捕,遇害於浙江陸軍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