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秦兵馬俑的歷史資料
歷史資料:兵馬俑的發現與發掘
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普通的小村莊--西楊村。西楊村南,原是一片柿林,這里墓冢累累,亂事堆積。1974年3月,該村村民楊志發、楊培彥等十幾位在這不長莊稼的柿林之上開始了抗旱打井的工程。當他們挖到2米深時,發現了燒紅土塊;3米深時,發現了陶俑的殘斷軀體;4-5米深時,發現了磚鋪地面、銅鏃、銅弩機,以及8個殘破的陶俑。這次,他們停下了工程,立即向當地主管部門匯報。第一位進入現場的文物考古專家趙康民一方面收集散失的文物,一方面作初步的清理。這時,新華社記者藺安穩回到家鄉臨潼探親,他將秦始皇菱發現大型陶俑的消息在《人民日報》內參上作了報道。中央領導李先念同志看到報道材料,立即批示:「建議請文物局與陝西省委一賞,迅速採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一重點文物。」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隨即派有關專家來現場視察。1974年7月19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隊開赴發掘現場。隨後,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師生也前來支援,他們在965平方米的試掘方內清理出與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500餘件, 陶馬24匹,木質戰車6乘和大批青銅兵器、車馬器。通過試掘和鑽探,一號兵馬俑坑總面積14260平方米,內含陶俑、陶馬約6000件。1975年8月,國務院決定在一號兵馬俑坑遺址上建立展覽大廳。 在展覽大廳基建工程進行時,1976年4月23日,在一號兵馬俑坑的東端北側,又發現了二號兵馬俑坑。接著,同年3月11日在一號兵馬俑坑的西端北側,發現了三號兵馬俑坑。目前,3座兵馬俑坑已全部對外開放,在二號兵馬俑坑參觀時,您還可以看到考古工作者現場發掘的情況。 http://unn.people.com.cn/GB/channel346/349/1404/1405/200012/25/22946.html
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現的,隨後在這里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於1979年國慶節開放。
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後,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嘆不已。古城西安由於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很快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國內外遊人紛紛慕名而來。來我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多數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後發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先後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
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後面緊接著是步兵與戰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後衛。武士俑朋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裡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整個軍處於整裝待發之勢。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批兵馬俑的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杴甲,右手執長予,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頌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埋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在1991年以前,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的是一號坑。1991年9月,三號坑正式開放。三號坑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從這個坑出土的戰車、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這個坑可能是作為一、二號坑的統帥部。
[兵馬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與秦始皇兵馬俑考察報告
http://cn.happycampus.com/docs/983377059101@hc04/73421/
Ⅱ 查秦始皇兵馬俑的歷史資料
《史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製作並埋入隨葬坑內。
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等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後,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
考古發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跡,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造成的。
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背景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9]。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
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 ,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Ⅲ 兵馬俑的歷史故事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內修築時間長容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製作並埋入隨葬坑內。
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等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後,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考古發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跡,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造成的。
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
Ⅳ 兵馬俑歷史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版保護單位,權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1]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Ⅳ 秦兵馬俑的歷史,來歷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歷史來歷: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的喪葬制度。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的意志分不開。秦俑嚴格地摹擬實物,帶有肖像寫生的性質和特點,並且在規模和氣勢上更勝一籌。
Ⅵ 秦兵馬俑歷史背景
1、歷史記載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營建陵園,大將章邯監工,秦始皇成年後擴大了營建規模,直到其死後兩年才由其子秦二世草草完工,修築時間達39年之久。
2、簡介
兵馬俑(英語:Th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俑作為古代墓葬的一種陪葬品而出現,秦始皇兵馬俑是製成兵馬(士兵、戰馬等)形狀的陶俑。
秦兵馬俑坑發現於1974年,秦始皇兵馬俑坑位於今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1] 是秦始皇帝陵的一部分陪葬坑,在已發現的三座俑坑裡出土了大量的兵馬俑。
1987年,秦始皇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先後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3、評價
中美建交35周年之際,曾為1979年中美兩國建交做出重要貢獻的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於2014年9月6日到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這也是卡特總統第二次參觀兵馬俑。參觀結束時,卡特總統寫下留言:「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博物館,從我33年前第一次來訪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祝賀你們在文物保護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
Ⅶ 秦兵馬俑的歷史
秦始皇兵馬俑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個規模宏大、布局講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陵冢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
據目前的考證,秦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以東約1.5公里處,普遍認為秦始皇兵馬俑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衛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有機組成部分。
兵馬俑採用陶俑作為陪葬品,因而得名。陶俑有真人大小,由工匠加工燒制,全部為手工勞動,沒有使用模具。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陶俑容貌各異,體態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製作均按照秦軍編制,包括各級軍官、各兵種、戰車、馬匹等。在形狀加工好之後,陶俑著色燒制。最後再加上真實的兵器、裝備。各道加工完成後,按照秦軍作戰部署分兵種、級別逐一排列位置。因此,我們看到的兵馬俑,是秦軍的精確復制。由於兵俑完美的再現了秦軍的風范,軍事學者可以通過兵俑增加對「強秦」的了解。由於陶俑的原形來源於真實的秦軍將士,所
以有研究者嘗試通過他們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風土人情。
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艷,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鍾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現在我們看到的陶土色。
從兵俑和所配備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結論是,秦軍的弓箭部隊配備多種箭矢,以應對復雜的戰況。
秦軍兵俑不戴頭盔。有專家說,「不戴頭盔是為了在戰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有專家說是因為當時「刀」還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當時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殺武器」,如戟、劍。步兵作戰,長距離用「戟」,近戰用劍。因這些兵器大多用青銅製成,韌性差,砍殺時易折,故多製成刺殺兵器。使用這些 「刺殺武器」,攻擊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馬俑大都披有胸甲。因為作戰時頭部被「劈砍」的概率較小,因此秦軍是不戴頭盔的。
Ⅷ 秦始皇兵馬俑的歷史故事有那些
、始皇修
據說秦始皇二十二歲統一中國後,就下令大規模地為他修建陵墓。因驪山風光秀麗,加上山陽產玉,山陰多金,金玉雙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選在驪山北麓。他不僅從全國調來七十多萬「刑徒」,還從山東、河南等地征來大量民夫。
2、陶人替代:
秦始皇還下詔令李期提前徵集數千對童男童女准備為他殉葬。李斯見了詔書,嚇得目瞪口呆。他想,徵集這么多人殉葬,必定會遭到百姓強烈反對。百姓一旦起來造反,秦朝江山難保。但如不照辦,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無疑。
想來想去,只好上書說:「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眾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騷亂,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覺得也有道理,就改變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徵集全國能工巧匠,燒制規模宏大的出巡儀仗隊,而且要求燒制出的陶人陶馬要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
3、燒制艱難:
李斯從民夫中挑選出數百名燒制磚瓦的工匠,向他們宣讀了聖旨,命令他們按期燒好陶人、陶馬。如若不然,定殺不赦。
但是這些工匠只會燒磚瓦,誰也沒有燒制過陶人陶馬,他們試燒多次都沒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頭。在被殺的工匠中,有個老工匠想出一個辦法,在臨死之前告訴了他的兒子,要他單窯分段燒制。兒子含淚埋了父親後,便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單窯單俑分段燒制,燒成以後再組合。採用這個辦法後,陶人陶馬終於燒製成功了。
試驗成功後,工匠們齊心協力,夜又繼日,把幾千件陶人、陶馬終於按期叢部燒制出來了,並按照李斯的要求,把這些陶俑排列成整齊的隊形。
4、工匠殉葬:
秦始皇駕崩以後,秦二世胡亥繼承了帝位。他怕工匠們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靈樞運入墓中,然後下令叫所有參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齊到墓中看戲,並領取賞金。可憐那些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當。他們剛剛走進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閉在墓中,成了殉葬品。
5、死裡逃生:
傳說只有一個小夥子逃出來,他就是第一個把陶俑燒制出來的人。因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當他見情況不妙時,便鑽進了水道,直到天黑時才逃出來。後來他流浪中關,依靠燒制瓦盆、瓦罐和瓦瓮(關中放面的器具)為生。直到如今,這些陶製品在關中農村還很受歡迎哩。
(8)兵馬俑歷史知識擴展閱讀:1、建築結構: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2、藝術價值: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3、發現故事:
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參考資料:網路-兵馬俑
推薦於 2020-05-23
查看全部48個回答
精選商品
舊書9成新/秦始皇兵馬俑 劉新民
¥71
剛剛更新兵馬俑門票-西安"熱門景點"遊玩攻略
兵馬俑門票-西安攻略社區!百萬旅行家與驢友分享西安旅遊心得--兵馬俑門票-旅行玩法,旅遊攻略,行程路線,必去景點,美食攻略匯總
滄州趣玩兒旅行社有..廣告
2020兵馬俑門票 ,降低旅遊費用
最近想去西安旅遊,想咨詢下兵馬俑門票,謝謝大家!答:西安景點眾多,且比較分散,半自助游的話玩一圈的話,大概也就一千多點,半自助游自由行...
西安銀橋國際旅行社..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去兵馬俑需要多少錢?找兵馬俑?就上阿里巴巴
兵馬俑采購批發,盡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匯聚海量商機信息,提供便捷在線交易!
572020-06-16
秦始皇的兵馬俑的歷史故事有那些?
不死的傳說-秦始皇兵馬俑。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支軍隊,他們黑衣如鐵、迅捷如風,他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們令天下為之喪膽,為之變色。 他們被稱為虎狼之師。但事實上,他們比餓虎更加兇猛,比狼群更加團結。他們的軍歌里唱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他們的事跡在千百年後仍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他們留給我們的啟示永遠都如夜空中的星星一般閃閃發光。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52 瀏覽4812019-10-27
兵馬俑的歷史故事
秦始皇陵東側約三里處出土的兵馬俑,如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威武雄壯,栩栩如生。這些數以千計的陶人陶馬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 據說秦始皇二十二歲統一中國後,就下令大規模地為他修建陵墓。因驪山風光秀麗,加上山陽產玉,山陰多金,金玉雙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選在驪山北麓。他不僅從全國調來七十多萬「刑徒」,還從山東、河南等地征來大量民夫。修建期間,秦始皇還下詔令李期提前徵集數千對童男童女准備為他殉葬。李斯見了詔書,嚇得目瞪口呆。他想,徵集這么多人殉葬,必定會遭到百姓強烈反對。百姓一旦起來造反,秦朝江山難保。但如不照辦,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無疑。想來想去,只好上書說:「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眾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騷亂,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覺得也有道理,就改變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徵集全國能工巧匠,燒制規模宏大的出巡儀仗隊,而且要求燒制出的陶人陶馬要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 幾天後,李斯從民夫中挑選出數百名燒制磚瓦的工匠,向他們宣讀了聖旨,命令他們按期燒好陶人、陶馬。如若不然,定殺不赦。 但是這些工匠只會燒磚瓦,誰也沒有燒制過陶人陶馬,他們試燒多次都沒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頭。在被殺的工匠中,有個老工匠想出一個辦法,在臨死之前告訴了他的兒子,要他單窯分段燒制。兒子含淚埋了父親後,便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單窯單俑分段燒制,燒成以後再組合。採用這個辦法後,陶人陶馬終於燒製成功了。 試驗成功後,工匠們齊心協力,夜又繼日,把幾千件陶人、陶馬終於按期叢部燒制出來了,並按照李斯的要求,把這些陶俑排列成整齊的隊形。 秦始皇駕崩以後,秦二世胡亥繼承了帝位。他怕工匠們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靈樞運入墓中,然後下令叫所有參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齊到墓中看戲,並領取賞金。可憐那些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當。他們剛剛走進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閉在墓中,成了殉葬品。傳說只有一個小夥子逃出來,他就是第一個把陶俑燒制出來的人。因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當他見情況不妙時,便鑽進了水道,直到天黑時才逃出來。後來他流浪中關,依靠燒制瓦盆、瓦罐和瓦瓮(關中放面的器具)為生。直到如今,這些陶製品在關中農村還很受歡迎哩。
47 瀏覽6682017-11-23
秦始皇兵馬俑的故事
73 瀏覽423862020-03-28
兵馬俑歷史故事
秦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臨潼宴寨鄉,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米處。這是一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是3列面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面東,一列面西,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面。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面積為1.6萬平方米,採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看了兵馬俑,人們不禁要問:修築兵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們大致有四種說法:「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軍功所樹立的紀念碑」。據秦陵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布局是模擬他生前的宮城圖。3座坑位於陵外城東東門大道北側,似是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師的宿衛軍。 秦兵馬俑身上隱蔽處多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據一些專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馬俑採用的是分體製作,然後安裝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後,再入室烘烤。原來的兵馬俑著有顏色,因年久剝蝕,現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銅為主,兼含錫、鉛等稀有金屬,硬度為HR106度,表面鍍鉻,反映了我國秦代冶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域外國家。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2 瀏覽1412017-11-12
關於秦兵馬俑的歷史故事
秦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臨潼宴寨鄉,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米處。這是一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是3列面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面東,一列面西,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面。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面積為1.6萬平方米,採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看了兵馬俑,人們不禁要問:修築兵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們大致有四種說法:「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軍功所樹立的紀念碑」。據秦陵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布局是模擬他生前的宮城圖。3座坑位於陵外城東東門大道北側,似是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師的宿衛軍。 秦兵馬俑身上隱蔽處多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據一些專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馬俑採用的是分體製作,然後安裝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後,再入室烘烤。原來的兵馬俑著有顏色,因年久剝蝕,現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銅為主,兼含錫、鉛等稀有金屬,硬度為HR106度,表面鍍鉻,反映了我國秦代冶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域外國家。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