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辛姓歷史學家

辛姓歷史學家

發布時間:2021-02-17 20:23:19

1. 辛姓氏的由來


【姓氏】辛姓系承姒氏 發祥繁衍隴西

關於辛氏的古老淵源,《姓纂》一書記述得最為清楚,是這樣的:「姒姓,夏後啟別封支子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左傳》:周太史辛甲、辛俞美,為昭王友,秦有將軍辛騰,家中山苦陘,曾孫蒲,漢有辛武賢,隴西。」

依照上述《姓纂》的記載,屬於夏啟後裔的辛氏,是從最初的莘氏改過來的。不過,數千年來所孕育的不計其數姓氏之中,卻另外還有一支血緣不同的莘氏,那就是《潛夫論》所記載的:「莘,禍融氏之後,分為八姓,已、禿、彭、嬗、曹、斯、莘」。換言之,上古掌火的祝融氏的眾多後裔之中,也有以莘為氏的。反顧過去的歷史,一直到1000年的宋朝之時,還有一位叫作莘融的名人出現,可見莘之為氏,的確是存在於芸芸眾姓之中的。

那麼,源自祝融氏的莘氏,跟源自夏啟的莘氏,彼此間有沒有什麼牽連?對於這個問題,《廣韻》一書回答得最清楚,指出:「莘,辛聲近,遂為辛氏」,明白說明了後來莘氏改姓為辛氏的情形,也為今日莘氏的所以不甚多見,下了最合理的注腳。

從上段文獻辛氏的來龍去脈,可以說就一目瞭然了。這個家族出現之後,一向以隴西一帶為繁衍成長的溫床,尤其現在的甘肅狄道地方,更是長久以來辛氏家族的一個主要繁衍中心,歷代人才輩出,聲譽響亮無比。

發祥於隴西的辛氏家族,在歷史上一向表現得出類拔萃。到了宋代,辛氏的表現有如日之中天,金碧輝煌令人不可逼視,這種情形,只要看辛棄疾個人表現,便足以說明一切了。

辛棄疾三個字,對於讀書人而言,相信必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他的文學才華,照耀古今,他的將略武功,更令人肅然起敬,堪稱為允文允武的千古奇才。他的詩文充滿了濃郁的悱惻綺麗之思,所以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辛棄疾可能是一位風流倜儻的文弱書生。若有這種想法,可就大錯而特錯了。辛棄疾的作品,除了晚年所作的少數幾首之外,絕大多數都悲壯激烈。流傳了千百年的《稼軒集》,就滿載著他的愛國情懷。

縱觀辛棄疾一生的愛國事跡,的確千古足式。他於宋孝宗時,歷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安撫官,屢以平盜立功。他在湖南創立的「飛虎軍」,更雄鎮一方,為當時江上諸軍之冠。後來,到了宋寧宗時,他又以一連串輝煌的功績,出知紹興、鎮江等地,雖然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夙願,但已備受千秋萬世的景仰。立功、立言、立德,辛棄疾的確是後世辛氏家族之光。

2. 辛字姓的來歷

源流一
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頭為辛氏,便產生辛姓。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裔高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源流三
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後裔。
源流四
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源流五
出自他族漢化改辛姓:
(1)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扎拉哩氏(亦稱查拉里氏、賈拉喇氏,滿語為Jalari Hala),源出元朝女真扎剌兒部,以部為氏,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張氏、詹氏、年氏、白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扎拉哩·辛泰,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後金將領扎拉哩·西特庫的弟弟,為滿洲正藍旗人,世居瓦爾喀。當時扎拉哩·西特庫由護軍參領圍攻錦州有功,後在從征四川時陣亡,加世職騎都尉,由弟弟扎拉哩·辛泰承襲騎都尉之職。在扎拉哩·辛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居錦州,世代相傳至今。
(2)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甘肅碾伯土司朵力癿,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朝初期,甘肅碾伯縣(今青海樂都)有個土司名叫朵力癿,為西寧州土人(蒙古族)。
史書記載: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朵力癿率部歸附明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授百戶之職,任西寧衛土指揮僉事。後其子七十狗承襲其職,成為當地有名的土司。
朵力癿在世時將自己的孫子改漢姓為「辛」,叫「庄奴」,其世家始以辛為氏。辛庄奴及其後裔子孫皆為著名的碾伯辛土司世家,隨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3)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3. 辛氏家譜



3512【山西享縣】辛氏族譜四卷
(民國)辛在勤纂修
民國三十年(1941)享縣泰來堂石印本 四冊
吉林大學
3513【江西】萬載辛氏族譜二卷
(清)辛文彬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木活字本
江西圖(二部)
3514【江西】萬載辛氏族譜十卷
(清)辛廷芝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首、3、5、6、9)(又一部存卷
首、9)
3515【江西】萬載辛氏族譜三十卷首一卷
(清)辛炳晟等纂修
清嘉慶九年(1804)木活字本
江西圖(一部存卷1-5、8-12、14、19-3;
另一部存卷首5、7、8、14-18、24-3;
又一部存卷6-8、14-16、18-21、
24-27、30;又一部存卷14)
3516【江西】萬載辛氏幼房譜十卷
(清)辛介福等纂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1、6、7、10)
3517【江西】萬載辛氏幼房譜七卷首一卷
(清)辛守質等纂修
清光緒元年(1875)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首1-9;又一部存卷1、9-10)
3518【江西】萬載辛氏幼房譜八卷末一卷
(民國)辛際唐等纂修
民國三年(1914)木活宇本
江西圖(存卷1-7、末2卷)
3519【江西】萬載辛氏六房譜不分卷
(清)辛錫庚等纂輯
清光緒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 四冊
江西圖
3520【江西】萬載辛氏六房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二卷
(清)辛景舒等纂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
江西圖(一部存卷1-6;另一部存卷首、1
-6、末)
3521【江西】萬載辛氏六房譜□□卷
(民國)辛觀濤等重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末二卷)
3522【江西】萬載辛氏觀房譜□□卷
(清)辛景光等纂
清咸豐八年(1858)木活宇本
江西圖(存卷4)
3523【江西】萬載辛氏順房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辛子敬等纂修
清咸豐十一年(1861)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首、2-4、末)
3524【江西】萬載辛氏達房譜不分卷
民國四年(1915)木活字本 一冊
江西圖

4. 姓辛的家族是那的

是河南鄭州吧.
我也姓辛,雲南的.我不知道你的祖籍是哪裡,但是可以給你介紹一點姓辛的來歷.
辛姓系承姒氏 發祥繁衍隴西
關於辛氏的古老淵源,《姓纂》一書記述得最為清楚,是這樣的:「姒姓,夏後啟別封支子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左傳》:周太史辛甲、辛俞美,為昭王友,秦有將軍辛騰,家中山苦陘,曾孫蒲,漢有辛武賢,隴西。」
依照上述《姓纂》的記載,屬於夏啟後裔的辛氏,是從最初的莘氏改過來的。不過,數千年來所孕育的不計其數姓氏之中,卻另外還有一支血緣不同的莘氏,那就是《潛夫論》所記載的:「莘,禍融氏之後,分為八姓,已、禿、彭、嬗、曹、斯、莘」。換言之,上古掌火的祝融氏的眾多後裔之中,也有以莘為氏的。反顧過去的歷史,一直到1000年的宋朝之時,還有一位叫作莘融的名人出現,可見莘之為氏,的確是存在於芸芸眾姓之中的。
那麼,源自祝融氏的莘氏,跟源自夏啟的莘氏,彼此間有沒有什麼牽連?對於這個問題,《廣韻》一書回答得最清楚,指出:「莘,辛聲近,遂為辛氏」,明白說明了後來莘氏改姓為辛氏的情形,也為今日莘氏的所以不甚多見,下了最合理的注腳。
從上段文獻辛氏的來龍去脈,可以說就一目瞭然了。這個家族出現之後,一向以隴西一帶為繁衍成長的溫床,尤其現在的甘肅狄道地方,更是長久以來辛氏家族的一個主要繁衍中心,歷代人才輩出,聲譽響亮無比。
發祥於隴西的辛氏家族,在歷史上一向表現得出類拔萃。到了宋代,辛氏的表現有如日之中天,金碧輝煌令人不可逼視,這種情形,只要看辛棄疾個人表現,便足以說明一切了。
辛棄疾三個字,對於讀書人而言,相信必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他的文學才華,照耀古今,他的將略武功,更令人肅然起敬,堪稱為允文允武的千古奇才。他的詩文充滿了濃郁的悱惻綺麗之思,所以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辛棄疾可能是一位風流倜儻的文弱書生。若有這種想法,可就大錯而特錯了。辛棄疾的作品,除了晚年所作的少數幾首之外,絕大多數都悲壯激烈。流傳了千百年的《稼軒集》,就滿載著他的愛國情懷。
縱觀辛棄疾一生的愛國事跡,的確千古足式。他於宋孝宗時,歷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安撫官,屢以平盜立功。他在湖南創立的「飛虎軍」,更雄鎮一方,為當時江上諸軍之冠。後來,到了宋寧宗時,他又以一連串輝煌的功績,出知紹興、鎮江等地,雖然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夙願,但已備受千秋萬世的景仰。立功、立言、立德,辛棄疾的確是後世辛氏家族之光。
唐朝官居宰相的辛漸也是辛姓翹楚..

5. 辛氏來源,歷史上的名人,人口數量,族譜

基本介紹 才[才,讀音作ái(ㄘㄞˊ)]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布較廣,今遼寧清原,內蒙古烏海,天津武清,河北樂亭、圍場、辛集,山西太原,陝西韓城,湖北老河口,安徽貴池等地均有分布。漢族、藏族、錫伯族、傈僳族有此姓。明代有才俊,昌黎人,宣德中任高郵州判;又有才寬,天順進士,兵部尚書;清代有才瑞,任邯鄲縣教諭。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帝王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方氏,出自明朝大寧太守方寬,屬於帝王賜字改姓為氏。與著名明朝大儒方孝儒處在同一時期的明朝大寧太守方寬,是明成祖朱棣的愛將,他曾隨朱棣南征,多次在戰斗中救駕。朱棣因方孝儒忠貞於建文帝,大怒而誅戮方孝儒十族,氣頭上還下旨要殺盡天下方氏人。在當年明朝行文中,方字被寫成「房」字缺一點(上屍下方,筆者的計算機字型檔里沒有該字,讀音為shī),意為方氏的屍體,這是出於明成祖對方孝儒等人不屈從自己的仇恨,因而對方氏族人大加貶嫌。但朱棣又十分珍愛自己的愛將方寬,為免方寬被誤殺,特改賜方寬姓「才」,方寬後來官至兵部尚書。 第三個淵源 源於柴氏,出自五代後周世宗柴榮的後裔,屬於以避難改姓為氏。據家譜文獻《才氏家譜》記載,才氏與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該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時期的後周皇帝世宗柴榮,謚睿武孝文皇帝。其後代世襲的梁王柴桂,當年被岳飛槍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譜》中記載的始祖。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第五個淵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才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才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才姓始於公元十四世紀明朝時期,方希賢更名為「才隱士」時起。方希賢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之孤子,避難時以父名最後字「才」為姓,以「隱士」為名。即才氏始祖。 遷徙分布 才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帝三百二十六位,以昌黎、遼東為郡望。 今才氏族人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江蘇、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湖北、安徽等省,尤以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四省區為多,約佔全國才氏人口的70%以上。 歷史名人 才寬 (公元?~1509年),字汝栗;北直遷安人(今河北遷安)。著名明朝兵部尚書。才寬,明成化中期進士。明弘治中期任知西安府,時惠民禮下,其治坦闊。遇事裁決如響,不較小過,民思慕之。明正德初年為河南左布政使,任上器度閎闊,遇事裁答無滯。後以副都御史巡撫陝西,後改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後升工部尚書,總制陝西三邊軍務。才寬好野戰,不拘陣略。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韃靼亦思馬之子小王子犯延綏,值火篩在套,才寬率師由興武營擊之,斬首數十級,乘勝深入時忽中流失,遂戰死於花馬池。明武宗朱厚燳聞知後,賜其子為百戶,錦衣衛世襲。 才俊 (生卒年待考),昌黎人。著名明宣德中期高郵判官。 才樹德 (公元1934~今),遼寧義縣人。著名地方財會工作者。1953年於錦州會計學校畢業,以後通過自學已達到大學本科水平。從事財會工作近四十年,曾任出納員、會計員、核算員、副科長、科長,現任金城造紙總廠副總會計師兼財務處第一處長。1988年被評為高級會計師。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財經方針、政策,肯於勤奮學習,努力鑽研財務會計、成本理論,不斷探索專業知識,積極參與財務改革,並注意總結經驗。曾多次擬定財務收支、成本計算和資金管理等規章制度,組建賬目,設計憑證報表。推行全面經濟核算效果明顯。緊緊圍繞本廠實際推廣應用「目標成本」、「ABC管理法」和「網路計劃技術」等現代化管理方法,先後獲省市二、三等成果獎,並撰寫論文曾在《中國城市金融》、《財會信息》等刊物上刊登。 才軍 (公元1946~今),藏族;青海囊謙人。著名地方公務員。青海省囊謙縣文教局局長。他於1965年8月走上教育工作崗位,關心、愛護學生,長年為學生理發、曬被子、洗衣服,帶領學生挖蕨麻補助伙食,學生斷了口糧,他就拿出自己的糧食給學生吃。 1984年擔任文教局局長以來,為辦好囊謙縣的教育事業,使更多的學齡兒童入學,十四年如一日,跑遍全國各地,從國家教委、山東平度、省各有關部門以及外籍藏胞處,利用各種機會、多種渠道爭取資金建設學校。經過多年努力,學校的設點布局日趨合理,並形成一定的規模,全縣中小學在校生由1982年的一千零九十二人發展到1997年的三千八百七十二名,學齡兒童入學率由12%提高到39.3%,為縣教育的長足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他先後四次被省政府、省教委、州政府授予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1998年5月被青海省政府授予掃盲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才慶龍 (公元1979~今),黑龍江拜泉人,著名電機設計工程師。 才尚周 (公元1937~今),河北樂亭人。著名地質水文工作者。高級工程師,現任副處長。 1959~1962年和1962~1964年,分別參加編寫了《黑龍江省松嫩平原1:20萬綜合水文地質普查最終報告》與《大慶煉油廠供水水文地質勘探最終報告》。 1965~1968年,在出國援越中主持編寫了《越南XX號公路大型橋梁基礎工程地質勘探報告〉。 1977~1981年,參加編寫了流津市地面沉降水文工程地質勘查中間性報告》。 1982~1985年和1986~1990年,分別主持編寫了「天津市地質調查研究隊各年度的工作總結」、「大津市地礦局各年度的地礦」、「會議報告」。曾撰寫十一篇論文,分別刊登在《華北地質經濟管理通訊》和地礦部政法司主辦的《地礦政策調研》。 才淑英 (公元1937~今),山東泰安人。著名職業教育工作者。高級工程師。 才居正 (公元1938~今),藝名昌樂山人;祖籍河北樂亭,後改為永樂山人。高級書法師。任職於河北省樂亭縣中醫醫院主治醫師。 才起男 (公元1939~今),遼寧錦西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 才鴻年 (公元1940~今),滿族、錫伯族混血;北京人。著名金屬材料專家。 才汝成 (公元1941~今),河北昌黎人。著名石油工業工作者。勝利石油管理局總地質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才曉予 (公元1930~1997),吉林長春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經濟學專家。 才仁那 (公元1954~今),藏族;西藏比如人。著名地方醫務工作者。 才立剛 (公元1954~今),吉林長春人。著名地方醫務工作者。 才利民 (公元1955~今),滿族;河北寬城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 才可夫 (公元1956~今),河南安陽人。著名石油工業專家。 才化冰 (公元1961~今),黑龍江賓縣人。著名職業教育家。大慶職工大學基礎部副教授。 才 華 (公元1969~今),北京市人。著名律師工作者。天津華盛理律師事務所主任。 才 卓 (公元1978~今),吉林省吉林市人。1997年吉林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復旦大學法律系畢業,上海社科院法學碩士,上海著名律師 才為 (公元1981~今,)山東德州人。非著名房地產人士。 才君 (公元1982~今)吉林省長春市人,安全技術顧問。 才德昊 (公元1983年~ )祖籍遼寧省錦州市,太祖爺爺為張學良將軍的一級武官。「全國青少年外語記者選拔活動」最佳評論員、 「高校外語教師研修基地優秀學員」,東北師范大學2006級「2+3」碩士研究生,現任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辦公室秘書。

6. 姓辛的歷史學家說的是真實歷史為什麼老共不讓我們看

我有全套的~你可以用軟體突破在線觀看或下載~講的98%是真實歷史

7. 古代姓辛的名人有那些

三國時候有一個辛毗

辛毗,字佐治,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本居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縣),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其先人東遷。當初,辛毗跟隨其兄事袁紹。曹操任司空時,徵召辛毗,他不受命。官渡戰後,辛毗事袁紹的兒子袁譚。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鄴城,上表推薦辛毗任議郎,後為丞相長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後賜廣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穎鄉侯,食邑三百戶,後為衛尉。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渭南,司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為大將軍軍師,加使持節號。諸葛亮病逝後,辛毗返回,仍任衛尉。不久,逝世,謚肅侯。
辛毗也是三國時期一個有膽有識的治世之才;他能夠洞察時勢,深謀遠慮。加之他性情耿直坦率,剛正不阿。所以,不論是他仕魏王曹操,還是仕文帝、明帝時,都有過很好的諫言。未投曹操之前,辛毗在袁譚麾下。袁譚袁尚兄弟相殘時,袁譚派辛毗到曹營中求和。曹操開始很高興,後來變了主意。他想讓袁兄氏弟相鬥,自己先取荊州。辛毗從天下全局的角度分析,認為奪取河北最重要「河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有了河北就有了 牢固的基礎。再說取河北易而取荊州難,取河北則袁氏兄弟不相救,「以明公之威,應困窮之敵,擊疲弊之寇,無異迅風之振秋葉「。而「荊州豐樂,國未有釁」,百姓不乏衣食,國內沒有矛盾,既得天時又得人和。所以只能先取河北鄴城。曹操對辛毗的分析極為贊同,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破鄴城後即委以重任。辛毗非常重視民情,關心農業生產,體恤百姓。他認為國家實力的強弱,關鍵在於人心的向背和農業生產狀況,只要百姓生活有保障,國家就富足,軍隊就強盛。文帝在位之初,曾欲興兵伐吳。辛毗認為不妥,他勸諫文帝「修范蠡之養民,法管仲之敬政,則充國之屯田……兆民知義,將士思奮,然後用之,則役不再舉矣。」顯然,他的治國方針是正確的。青龍二年,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對峙中司馬懿應眾人數次請戰要求辛毗,與諸葛亮對決,辛毗不聽,可見這時掌握兵權的是辛毗不是司馬懿,三國志里也有說:」明帝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准毗節度,莫敢違犯.」
魏略里也說:宣王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宣王雖能行意,而每屈於毗.
辛毗為人剛正,常常犯顏直諫。曹丕曾准備把冀州百姓遷移到河南十萬戶,辛毗及群臣的諫言他都不採納。辛毗「隨而引其裾」,繼續陳述自己的意見,其忠心輔國之志可嘉。

8. 姓幸和姓辛在歷史上有聯系嗎

應該是沒有什麼差別,從百科上看這兩個姓氏之間並沒有什麼交集。

辛 姓
源流一

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頭為辛氏,便產生辛姓。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裔高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源流三

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後裔。

源流四

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源流五

出自他族漢化改辛姓

幸 姓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周成王賜其叔姬偃的姓氏,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周文王第四十七子、周武王之弟姬偃因鎮守朔北雁門(滄州)有功,周成王在壬戍歲(公元前1079年)賜其叔姬偃為「幸」姓,史稱偃公,其後裔子孫世襲父職並傳十三代。

源流二

源於古代帝王信任親近的幸臣,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據清朝學者張澍的《姓氏五書》記載,是幸臣的後代,以祖上為榮而取「幸」為姓或被帝王賜予「幸」姓而形成的。

幸臣,就是君主最寵信親近的臣子。因此幸氏的家族理當興盛,所以,歷代幸氏的先人見諸史書記載的很多。在中國古代,幸氏的望族大多出於南昌郡
得姓始祖 偃公因鎮守朔北雁門(滄州)有功,被周成王賜為「幸」姓,史稱偃公,為幸氏之始祖。

2遷徙分布編輯

9. 武漢辛姓的來歷

辛姓一、姓氏源流
辛(Xī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姒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頭為辛姓,稱辛氏,便產生辛姓。
2、出自高辛氏所改。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東省曹縣一帶的有辛氏的後裔,有以辛為姓的。
4、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
① 清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
② 清高麗有辛姓。
③ 清時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庄奴。
④ 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得姓始祖:啟。父大禹,母塗山氏。夏朝開國君主。相傳禹晚年曾根據以前的先例,做禪讓的姿態,並推舉東夷族的伯益做繼承人,但暗中卻為傳子做准備,竭力為子培養羽翼勢力。大禹薨後,啟不負父望,興兵奪權,一舉攻殺伯益。不久,又興兵滅掉了不服自己,妄圖蠢蠢欲動的同姓有扈氏。剪除異己後,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禪讓制一去不返,世襲制度從此確立。啟建國後,封庶子於莘,其後以封地為氏,因莘辛在古時同音,後去掉草頭,稱辛姓,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辛姓發源於今陝西合陽,為夏時諸侯,夏傳至桀時滅亡。商時辛姓於史書鮮見,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時受封於長子(今山西省長子),其子孫遂開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戰國時,晉國有辛俞、辛寥,周國都(今河南省洛陽)有辛有,魯國有辛櫟,表明辛姓在此際已播遷於今河南、山東境內。兩漢之際,辛姓在隴西(今甘肅省臨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別是辛慶忌家族世代顯貴,更為後世辛姓隴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此際還有趙(今河北省一帶)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經遍布北方。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隴西繁衍的辛姓已經族大人眾,枝繁葉茂,而且高官不斷,數量眾多,辛姓隴西郡望已經形成。另外,在雁門一帶的辛姓也勢頭很猛,並形成了辛姓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門郡望。此際,由於隴西郡望的帶動,辛姓在今甘肅蘭州也形成大的聚落。並且頗為輝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頗為興旺,並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當為辛姓入遷江南第一人。隋唐時期,隴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勢頭不減,並出現了辛姓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將。五代十國至兩宋,辛姓發展出現了新特點,隴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陝、晉、豫、冀、魯等地辛姓發展迅速,尤其在今山東境內,辛姓繁衍的尤為興盛。隨著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現了更多的辛姓人家,並且已有辛姓入閩。元代,有辛姓遷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等地。明代以後,辛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山東辛姓繁衍最勝。清康乾年間以後,河南、河北、山東之辛姓闖關東者甚眾,其中山東辛姓為中堅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約佔全國漢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
三、歷史名人
辛 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紂,曾獻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後任周太史,受封於長子。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今存「虞人之箴」。
辛 攀:字懷遠,隴西狄道人。父奭,尚書郎;兄,鑒曠;弟寶迅,皆以才識知名。秦雄為之語曰:「五龍一門,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對他人兄弟的美稱。
辛 秘:隴西人,唐代官吏。舉五經,歷河東司馬。任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時,開源節流,使澤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卻無厚產,為時所稱。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省),代表作品為《文子》。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年)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書為《通玄真經》,道教奉為「四子」真經之一。班固等都認為文子是老子弟子,並說「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內篇·釋滯》認為「五千文雖出老子,然皆泛論較略耳」,「至於文子,莊子、關令,尹喜之徒,其屬文筆雖祖述黃老、憲章玄虛,但演其大旨,永無至言」。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李暹為文子作傳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計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序三》說:「文子,晉之公孫,姓辛氏,字計然,文子其號。家雎之葵丘,屬宋地,一稱宋鈃,師老子學,早聞大道,著書十二篇曰《文子》。」
辛慶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肅省臨洮)人,西漢將領。初為右校丞,屯田烏孫赤谷城,戰退歙侯,拜為侍郎,遷校尉。後補金城長史,舉茂才,復遷郎中車騎將軍,又任光祿大夫、左曹中郎將、執金吾等職。後遷左將軍。
辛公義:又名辛亞,隋代狄道人,少年時喪父,母親教他讀書,以勤苦著稱。開皇初年,辛公義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醫葯還不普及。當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裡的人就會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滅。辛公義為了改變當地的風俗,就讓有病的人用車輦送來衙門聽事廳的廊上,以至於廊上都睡滿了病人。辛公義自己設了一個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邊。並且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買治病的葯品,免費給得病的百姓服用。於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癒。等病人痊癒以後,辛公義就將病人的家屬召來,勸說他們要事親至孝,友愛同胞,諸病家子弟也都慚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稱辛亞是「慈母」。
辛雲京: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唐代大臣。初為北京都知兵馬使,後遷代州節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賞罰分明,將士不怠,使所轄之境沒有烽警之虞。官至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辛茂將:隴西狄道人,唐代大臣。歷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後兼左庶子,與許敬宗共審長孫無忌案。不久死於任上。辛君昌:隴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為邛州刺史,八年後改任潤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蘭州金城人,辛雲京從弟,唐朝將領。曾從李光弼出井陘、戰嘉山、督戰甚力,肅宗贊其與黥、彭、關、張一樣勇猛。累遷鴻臚卿,英武軍使。唐代宗時,封為肅國公,遷左金吾衛大將軍,進晉昌郡王,歷湖南觀察使、工部尚書致仕。
辛棄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省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曾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武裝,後南下歸宋。最高職任過樞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壯志難酬。他一生主張堅決抗金,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中,多抒發恢復統一祖國山河的壯烈感情。詞風繼承蘇軾豪放風格,二人並稱蘇辛,但更縱放自如,沖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軒長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義(今屬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時,免歲輸銅錢,為蜀人贊譽。後任開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為參知政事。因病罷為工部尚書,出知陳州,後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彥博:山西平遙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歲貢入太學,擢監察御史、僉都御史,調山東浙江按察使。永樂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應乾:山東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歷任長治縣令,雁門關提督,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山西巡撫。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開封府襄城(今屬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歷任海寧知縣、吏科給事中、太僕少卿、應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職。卒於工部尚書任上。

閱讀全文

與辛姓歷史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