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二文科歷史必備知識

高二文科歷史必備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17 20:19:47

1. 高二文科知識點歸納

哲學概念原理歸納總結

唯物論原理

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原理內容]整個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反對]實際工作中,違背世界物質性原理的表現是主觀主義。

2.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觀察、處理問題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
[反對]反對不從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

3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反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
[方法論]要求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前提下,充分重視意識的能動反作用、自覺樹立正確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反對]反對否認意識能動反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和片面誇大意識能動反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

4、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促進作用,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方法論]一方面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主觀主義;另一方面,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反對]反對片面誇大物質決定作用而否認意識能動作用的機械唯物主義和否認物質決定作用、顛倒物質意識關系的唯心主義觀點。

5.規律是客觀的原理
[原理內容]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具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規律是物質運動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的客觀性包含三層含義:第一,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第二,規律的客觀性突出地表現在它是不可抗拒的,還表現在它是不可創造和消滅的;第三,規律的客觀性根源於物質的客觀實在性。
[方法論]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規律觀,承認規律的客觀性,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做到實事求是。
[反對] 反對否認規律的客觀性和企圖創造規律或消滅規律的唯心主義觀點,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冒險盲乾的主觀主義。

6.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認識和利用規律離不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規律為前提和基礎。
[方法論] 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反對]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乾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辯證法概念原理

第二課
概念

1.聯系 2.因果聯系 3.原因 4.結果 5.整體 6.部分 7.運動 8.靜止
9.發展 10.新事物 11.舊事物

原理
1.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的聯系之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
[方法論]堅持用聯系的觀點觀察和處理事物,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
[反對]切忌割裂事物之間的聯系,用形而上學孤立的、片面的觀點來認識和處理問題。

2.事物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的聯系不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承認事物之間存在的客觀聯系,堅持聯系觀點看問題。
[反對]否定事物的聯系,或主觀臆造聯系,把本來不存在的聯系強加給事物。

3.聯系的條件性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之間都是有條件地聯系著的,無條件的聯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體的聯系都依賴於一定條件,隨著條件的改變,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因素之間的聯系的性質、方式也要發生變化。
[方法論]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具體分析事物之間聯系的條件性。
[反對]忽視聯系的條件性,認為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聯系是錯誤的。

4.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無限多樣,事物之間的聯系也紛繁復雜、多種多樣。事物之間多樣性的聯系表現為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內部聯系與外部聯系,偶然聯系與必然聯系,因果聯系、整體與部分聯系等等。多種多樣的聯系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不同的作用。
[方法論]人們要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對它所處的各種不同聯系作出具體的分析。
[反對]以一種聯系概括事物之間多種多樣的不同聯系,否認聯系的多樣性。

5.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原因是引起某種現象產生的現象,結果是被某種現象引起的現象。任何現象都會引起其他現象的產生,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是由其他現象所引起的。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叫做因果聯系。在每事每物的具體因果聯系中,原因和結果有嚴格區別,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系之中,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並且有條件地存在著。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先因後果、彼此制約的。
[方法論1]一要承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普遍性和客觀性,在認識某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它的產生是有客觀原因的,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後果;
二要善於從某一行動的後果中去分析其原因,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以利於發揚成績,避免重犯同類性質的錯誤;
三要根據某種原因,預見事物發展的結果。
[方法論2]首先,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對認識世界的意義)
其次,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對改造世界的意義)
[反對]反對倒因為果,倒果為因。認識事物時,反對只看到客觀原因而看不到引起的結果;反對在總結經驗教訓時不去分析其產生的客觀原因。

6.整體和部分相互關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區別:(1)在同一事物中,整體和部分有嚴格界限。整體不能同時又是部分,部分不能又是整體,二者不能混淆。(2)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局部;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小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
聯系:(1)二者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組成,沒有部分就無所謂整體。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
(2)二者相互影響.整體處於統率的決定地位。整體的性能狀態及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起決定作用。
(3)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事物之間)
[原理內容引申]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也可以叫做系統與要素的關系。系統是諸多要素相互聯系的整體,要素是組成一個整體的相互作用著的部分。要素與要素之間、系統與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方法論]首先樹立全局觀念,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其次,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反對]反對只考慮整體利益、忽視局部利益和只重視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體利益於不顧,把整體和部分割裂開來的錯誤傾向。

7.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原理
[原理內容] (1)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運動。(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物質是運動的主體,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
[方法論]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在運動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靜止地看問題,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反對]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8.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是運動的同時,也承認靜止的存在,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方法論]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既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又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反對]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的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否認運動絕對性,把世界說成是絕對靜止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一是否認相對靜上,借口事物的運動變化,把事物說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論。

9.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反對]我們應反對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靜止觀點(反對形而上學用靜止地觀點看問題);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抱殘守缺和安於現狀的舊觀念。

第三課

概念

12.矛盾 2.對立 3.統一 4.矛盾的特殊性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主要矛盾 7.次要矛盾 8.矛盾的主要方面 9.矛盾的次要方面 10.兩點論 11.重點論

原理
1、對立統一原理
[內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 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是始終不可分割的。
[方法論]:要一分為二、全面看問題;要學會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反對]:片面看問題;割裂對立統一關系,離開對立談統一或離開統一談對立。

2.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即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有條件的。
[方法論] 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轉化。
[反對] 把矛盾雙方的轉化看作是虛幻的、任意的,否認了轉化的條件性,是錯誤的。

3、矛盾客觀性原理
[內容]:矛盾是客觀的,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迴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誇大或縮小它而改變。
[方法論]: 敢於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反對]:害怕矛盾,迴避和掩蓋矛盾。

4、矛盾普遍性原理
[內容]: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論]:要求我們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揭露矛盾,還要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反對]:反對片面地看問題的觀點,一點論,絕對化。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內容]: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矛盾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各不相同;矛盾的每一個側面也各不相同。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反對]:反對不對事物作具體分析,搞形而上學的「一風吹」、「一刀切」。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二者又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求我們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統一起來,既要從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導下去研究特殊性;認識事物要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還要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
[反對]:反對割裂二者關系的形而上學觀點,只看到事物的普遍性,看不到特殊性,則看不到事物之間的差別;只看事物的特殊性而否認普遍性,則看不到事物之間的聯系。

7、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主次矛盾互相依賴、互相聯系。主要矛盾處於支配地位和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反對]:反對主、次不分,平均用力,「眉毛鬍子一把抓」;或者只抓一點不及其餘「單打一」的錯誤觀點。

8、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規定著事物的性質;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影響。在一定條件下,二者相互轉化,主次方面轉化了,事物的性質也就發生了變化。
[方法論]: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反對]:把矛盾雙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主流、分不清事物的性質;顛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質。

9、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原理
[內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
[方法論]:要求我們應該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住重點和主流。
[反對]:反對離開兩點談重點的 「一點論」和離開重點談兩點、主次不分的均衡論。

第四課
概念

1.外因 2.內因 3.量變 4.質變 5.辯證法 6.形而上學

原理
1、內外因關系原理(事物發展的原因)
[內容]: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堅持內外因相結合,充分重視內因,不能忽視外因,對外因作一分為二的分析。
[反對]:顛倒內外因的作用;片面看待內外因的作用,把二者割裂開來的形而上學觀點。

2、量變質變的原理(事物發展的狀態)
[內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在新質的基礎上,又會開始新的量變,再一次引起新的質變,如此永不停息地變化發展。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促成飛躍;重視量的積累,還要優化結構。
[反對]:反對不顧分寸、盲目亂干;反對瞻前顧後,貽誤時機;反對忽視量的積累和結構優化。

3、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事物發展的趨勢)
[內容]: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時准備走曲折的路。
[反對]:反對盲目樂觀,對困難估計不足或悲觀失望,對前途失去信心。

4.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原理(根本觀點)
[內容]: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不論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唯物辯證法。
[反對]:反對形而上學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概念原理
第五課
概念

1.人的自覺能動性 2.認識的根本任務 3.感性認識 4.理性認識 5.現象 6.本質
7.真象 8.假象 9. 真理 10科學理論 11. 分析 12. 綜合 13.合理想像 14. 創造性思維(創新)

原理

1、人的主觀能動性原理
內容:人區別於物的特點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包括三個方面:想、做、精神狀態。
方法論:充分而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要求尊重規律正視條件,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反對:割裂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的唯心主義觀、形而上學觀。

2、 認識的根本任務原理
〔內容〕: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現象和本質的區別看,認識了現象不等於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認識的程度和水平看,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認識的作用看,正確的理性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方法論〕:要提高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自覺性。
〔反對〕只看現象不看本質或以現象代替本質,導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要麼一無所獲,要麼事與願違。

3、 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原理
〔內容〕: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在於: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系,是事物個別多變的東西,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本質則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東西,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聯系在於:二者緊密相聯,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
〔方法論〕:既要承認現象與本質的區別,也要看到二者的聯系,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反對〕:只看現象不看本質;以現象代表本質;看不到本質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否認假象也是本質的表現。

4、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原理
〔內容〕: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可以憑借感覺器官直接獲得的,是較為膚淺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只能通過理性思維才能獲得,相對於感性認識來說更深刻更正確更可靠。二者都是認識,形式都是主觀的,內容都是客觀的,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到理性認識。
〔方法論〕: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要自覺地把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
〔反對〕:淺嘗輒止,滿足於感性認識,不能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5、 真理、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推動作用原理
〔內容〕:由於真理和科學理論的性質是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規律的正確反映,決定了它能夠預見事物的發展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方法論〕:自覺追求真理,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
〔反對〕:克服錯誤思想意識的影響,與錯誤理論、謬誤進行堅決的斗爭。

6、客觀規律(條件)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規律(條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正視條件,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同時,人在規律(條件)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發揮有利條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條件的破壞作用,甚至創造條件變害為利),為人類謀福利。
〔方法論〕:既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正視條件,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同時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反對〕:割裂二者的辯證關系,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乾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條件)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7、創造兩個必要條件認識事物本質原理
〔內容〕:要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前提是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第二,關鍵是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方法論〕: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付出艱辛勞動,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積累感性材料;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
〔反對〕:不肯付出艱辛勞動進行積累;不肯開動腦筋淺嘗輒止。

8、認識隨實踐不斷發展的原理
內容: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而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深度上認識要不斷深化,廣度上認識要不斷擴展,進程上認識要不斷向前推移,總之,認識要不斷向前發展。
方法論:要求深化、擴展、推移認識(發展認識),實現理論創新。
反對:把認識凝固化、僵化的觀點。

9、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原理
〔內容〕: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過程;綜合就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論〕: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
〔反對〕:只分不聯,或簡單機械相加、忽視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孤立片面看問題的形而上學錯誤。

10、為什麼要培養創新意識原理(合理想像和創造性思維)
〔內容〕:
(1)含義:創新即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於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2)背景:21世界是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
(3)目的作用: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為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4)當今形勢:世界出現多極化發展趨勢,國際上各種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組合,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我國也正在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創新則不能發展,無法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5)*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6)所以,青少年學生要及早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便將來為我國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方法論〕:自覺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反對〕:反對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超越、停滯不前的思想和行為;也要反對胡亂懷疑、憑空想像、違背規律、背離科學的思想和行為。

醒同學注意:哲學,應該著重掌握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其關系可一展開為四句話。即世界是什麼?(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進而知曉發展的原因、狀態、趨勢)人是怎樣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性,正是因為人具有社會性,才涉及其價值觀、人生觀問題)人與世界關系怎樣(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十八個哲學原理及其方法論。十八個哲學原理是:1、物質與意識辯論關系原理。2、物質運動的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論關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理。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關系原理。8、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關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互關系原理。10、內因與外因相互關系原理。11、量變與質變相互關系原理。12、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原理。13、認識與實踐相互關系原理。14、現象與本質相互關系原理。15、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關系原理。16、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相互關原理。17、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18、人的價值原理。只有熟練地掌握十八個原理及其方法論,才能根據試題要求,選擇恰當的原理,實例結合地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考試成績。

其它應注意的問題:

1.哲學題目應看清楚題目的要求,明確要用哪部分的內容作答。(如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人生價值觀,哲理,哲學方法論,哲學原理)

2.解主觀性試題「四步法」:第一步:審清設問,明確要求。 第二步:審讀材料,劃分層次,明了題意。 第三步:分析判斷,確定要用的理論。 第四步:理論與材料相結合。

3.答題的一般格式:①原理 ②方法論 ③結合材料分析(詳細程度由分值決定,一般是多分多答,少分少答) 4.答題要求:序號化,段落化,簡潔化,清晰化,規范化。

2. 高二文科歷史必修重難點

歷史除了抄古代史和文革,其他全是重點,歷史最拿分的和需要練的就是材料分析,多看看材料分析題的答案~~
地理最後一冊可以只看一遍,關於第一冊的地球運動,要是能做到腦子里有一個在動的太陽系,那就不會丟分了,要多做題多看題,大題分條答點,我那會一般幾分的題答幾條,能寫上什麼就寫什麼,高中地理所有考試沒有低過95,吼吼吼。。。
政治經濟和哲學是重點,要做到能默寫目錄能靠66,再能記每一節的要點能考80;政治記住套話就行了

高考文科的重點當然是要會考試啦~~知識點是基礎必須扎實掌握啦~應試技巧在每次考試中自己找自己的方法,考前想好一切不利於分數的可能~

3. 高二文科生求歷史的復習資料

網上的話 去學科網吧! 不用沖錢的!

4. 我現在讀高二文科,歷史政治課本上有很多要背的知識,但是不知道要背哪些

政治我認為不需要背那麼多東西,只需要記條條框框的東西,在答題時好好分析題目,然後將專理論性的東西往上屬套,最後再展開解釋說明一下,這樣基本上就能拿上高分了,要提醒的是,書必須多看幾遍,至少能有個大致的映像。
我的專業是學歷史的,所以知道的較多,對於高中的歷史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靠背靠理解,這是中國的應試教育所決定的,可以多看看書。鑒於高考臨近,時間不足,你可以把書整理一下,形成一個整體的框架,在復習的時候根據它復習,一條一條的展開復習,效果會比較好。

5. 學好高中歷史要注意什麼怎樣才能考好歷史(高二的文科生)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教我歷史的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與縱向的比較。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

6. 高二文科歷史要背哪些

隨便找個學習網就有了

7. 高二文科學什麼,政治,歷史。。。

8. 高二文科文科,歷史,地理,政治,學習的重點是什麼

歷史除了古來代史和文革,自其他全是重點,歷史最拿分的和需要練的就是材料分析,多看看材料分析題的答案~~
地理最後一冊可以只看一遍,關於第一冊的地球運動,要是能做到腦子里有一個在動的太陽系,那就不會丟分了,要多做題多看題,大題分條答點,我那會一般幾分的題答幾條,能寫上什麼就寫什麼,高中地理所有考試沒有低過95,吼吼吼。。。
政治經濟和哲學是重點,要做到能默寫目錄能靠66,再能記每一節的要點能考80;政治記住套話就行了

高考文科的重點當然是要會考試啦~~知識點是基礎必須扎實掌握啦~應試技巧在每次考試中自己找自己的方法,考前想好一切不利於分數的可能~

9. 高中文科必備知識

1、高中文科包括: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
2、文科課程和數學、物理等理科課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記憶量大。由於這個特點,使你在學習文科課程時所採用學習方法明顯不同於理科。
(2)理解抽象。不像理科的理解比較形象、具體,文科的理解有點*平時的潛移默化。
當然,文科中每科又有各自的不同特點,這里僅講述它們的共同特點。
3、文科課堂要訣
(1)課堂筆記是不可缺少的
文科課程有大量的文字信息,老師講過的內容會很快忘記一些,即使當時不忘記,時間長了也會記憶不深刻。如果上課不記筆記,那麼遺忘的部分將永遠從你的大腦知識庫中消失。
上課記筆記的作用有兩個:一是使你的思路緊跟著老師走,增加課堂的學習效率;二是作為書本知識的補充和備忘,可以在課後或復習時拿來用。然而,記筆記不是記流水賬,不是把老師上課時講的每一句話都記下,而是記下重要的內容,如記錄知識結構體系、思維過程等,特別要注意老師重點提示的內容。
(2)聽課要投入,思路跟著老師走,更主要的是思維要活躍
這是考驗一個人的注意力的時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會在老師動聽的故事式的講課中走神。
另外,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如在記敘文中講到課文中的某人說了一句話,老師很可能會問,這個人在這時說的這話是什麼意思?那麼你就要積極思考,不但要看清這句話里的每一個字,更應該同文章的前一部分聯系起來,分析出這句話的含義。這樣在上課時,你的思維是活的,學習效率就會成倍地提高(學習理科也一樣。所以你會發現,有兩個人,同樣上課都非常認真,為什麼一個成績很好,而另一個成績始終一般?道理就是:一個上課時思維是活的,經常把正在學的知識同以前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另一個上課時思維只是由老師領著,學哪看哪,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分析)。
4、文科課外要訣
(1)作業特點
文科的作業分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助記型的作業。如語文中的抄寫詞語,英語中的抄寫單詞,政治、歷史等中的抄寫名詞解釋等。這類作業主要幫助你記憶。
第二種是整理型的作業。如各科中的回答問題等,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分散在課本中,做了作業後,等於把它們整理在作業本上。這類作業可作為以後的復習材料。
第三種是分析型的作業。這類作業在課本中難以找到現成的答案,要*你利用上課或平時積累的知識來完成。如寫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比較兩個歷史事件的異同點等等。
第四種是拓廣型的作業。這類作業一般同課本沒有直接聯系。如語文課後,老師叫你去找出10個歇後語;歷史課後,老師叫你去了解某個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等等。這些其實是你平時積累知識的好途徑。
(2)課外知識
不知你知道不知道,學好課本知識其實是為了能更好地學習課外的知識。如果一個人除了學習課本的知識外,課外知識懂得很少,那麼他就沒有達到學習目的。
課本的知識是基礎,而課外的知識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學習課外知識能幫助你更好地掌握、應用課本的知識。你的課外知識豐富了,閱讀、分析、理解、寫作水平也就上去了。
你可以看課外書,看報紙和雜志,看文科類的,看自然科學的,什麼都看(但千萬不要看壞書噢。什麼是壞書?文句不通的,思想不健康的,教人成為考試機器的等等都是壞書)。有的同學對文科比較感興趣,只看文科的課外書,不喜歡看理科的課外書。時間長了他的理科知識會相當貧乏,導致寫作文時缺乏材料,議論時論據不足,閱讀時理解困難,對學習歷史、地理時碰到的常識問題模糊不清。
(3)談古論今
平時多和別人談古論今。和同學談,和家裡人談,和鄰居談,和親戚談,和夥伴談,和陌生人談,和老師談。把你知道的東西說給別人聽,也從別人那裡聽別人說的東西。
多和別人談論,你會首先發現你的表達能力提高了,你能講出你腦子里所想的東西。
多和別人談論,你還會發現你的知識面加寬了,你從別人那裡「交流」到很多知識。
多和別人談論,你還會發現……
但要注意到一點, 談論時力爭做到:談論要有主題,談論要深刻、生動,在高手面前要大膽地發表你的意見,發現疑難問題要及時設法解決,對自己認為對的知識要積極維護,當然發現錯誤要及時改正

10. 歷史復習提綱 高二文科及整個高中

第一課文藝復興
1、時間:14—17世紀
最早興起的國家:義大利
2、核心:人文主義
3、主要代表人物:
⑴但丁:①地位:文藝復興先驅
②代表作:《神曲》(歐洲開始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標志)
⑵達•芬奇:①地位:義大利最著名畫家.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②代表作:《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
⑶莎士比亞:①地位:英國最著名的文學家
②代表作:《奧賽羅》、《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四大悲劇」
4、性質:是資產階級叩近代社會大門的思想解放運動
5、意義或作用: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第二課新航路開辟
1、時間:15-17世紀
2、條件:⑴歐洲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
⑵歐洲人對地球的了解(相信地圓說)
⑶羅盤針、航海知識與地理知識在歐洲傳播
3、哥倫布主要活動:
⑴堅信地球是圓的,認為從歐洲出發,一直向西航行能到達東方。
⑵目的: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
(3)活動:1492年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光後到達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等地.所到的中、南美洲(除巴西)廣大地區、都成為西班牙殖民地.(他稱美洲土著故為「印第安人」.加勒比海上的島嶼為「西印度群島」).
4、影響:P11
第三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時間:1640-1688
2、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3、斗爭兩大陣營:以國王為主的封建勢力和以國會代表的新貴族
4、斗爭焦點:圍繞限制王權和保證國會權力
5、經過: ⑴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⑵1649年1月,處死查理一世,封建統治被推翻,英國進入「共和時代」
⑶年,克倫威爾實行獨裁統治
(4)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5)1688年,光榮革命,詹姆士二世流亡法國
(6)1689年,國會制定並批准《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6、《權利法案》內容:P17
7、歷史意義:P17最後一段
第四課美國獨立戰爭
1、時間:1755年4月19日---------1783年
2、開始標志:來剋星頓槍聲
3、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
4、領導人:華盛頓
5、軍隊:1776年第二屆大陸會議組建大陸軍,華盛頓為總司令
6、重要文件:《獨立宣言》
⑴頒布時間:1776年7月4日
⑵頒布機構:第二屆大陸會議
⑶起草人:傑斐遜
⑷主要內容:P21
⑸意義: ①宣告了美國獨立,美利堅合眾國誕生(7月4日為國慶日)
②確立了「自由、平等」原則③馬克思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7、戰爭轉折點:1777年10月薩拉托加戰役
8、戰爭結果: ⑴1781年10月 英軍康華利在約克鎮向華盛頓投降
⑵1783年美英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9、性質:美國獨立戰爭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第五課法國大革命
1、時間: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為法國國慶日)
2、開始標志: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3、導火線:三級會議的召開
4、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5、頒布文件:《人權宣言》頒布機構:制憲會議
(1)主要內容: ①人們生而自由平等、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不可剝奪人權②主權源於國民,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言論、出版自由③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評價:
進步性:倡導自由平等天賦權利,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是法國大革命中理論旗幟綱領性文件.
局限性:財產權是人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說明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6、結束: 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結束
7、法國大革命影響:P29
第六課拿破崙帝國
1、建立:
⑴奪權:1799年11月9號 標志:「霧月政變」 拿破崙第一次執政
⑵帝國:1804年5月 法蘭西第一帝國
2、鞏固統治措施:
⑴制定和頒布法律:
①時間:1804-1810年
②法律:《民法典》、《商法典》、《利法典》
⑵《拿破崙法典》
①內容: a.確立民事權利平等b.廢除貴族特權c.財產所有權無限制d.契約自由
②評價: 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財產所有權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律形式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打擊了封建勢力,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帶上資產階級的烙印。
3、拿破崙對外戰爭:
進步作用:
多次打垮反法同盟,保衛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同時將大革命成果傳播到歐洲各國,促進了歐洲封建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
侵略作用:
威脅了歐洲所有國家的主權,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的利益,遭到了歐洲各國人民的聯合抵抗, 最終導致帝國的崩潰和封建王朝的復辟。
第八課第一次工業革命
1、開始: ⑴時間: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
⑵主要標志:機器(珍妮機)的發明和使用
⑶國家與行業:最早發生於英國,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
2、重大發明成果: ⑴凱伊-----飛梭(1733)
⑵哈格里夫斯----珍妮機 ⑶瓦特----改良蒸汽機
⑷富爾頓----汽船 ⑸史蒂芬孫---蒸汽機車(火車) 3、重大影響(後果)P46
第十七、十八課第二次工業革命
1.開始:: ⑴時間: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
2.電氣時代主要標志:電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3.主要表現:⑴新能源的發明和使用 ⑵新機器和新產品的創制⑶新交通運輸工具的出現
⑷遠距離傳遞信息的技術和新設備的發明與應用
4.重大發明成果:
(1)愛迪生: :稱為「發明大王」
成果:電燈、留聲機、蠟紙、油印機
⑶交通工具: ①汽車:1885年 卡爾•本茨-----汽油內燃機汽車
②1913年 福特-----首先在汽車生產中使用流水線裝配工藝
③飛機:萊特兄弟-----1903年發明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被譽為「航空飛行器的先驅」
⑷電器:電燙斗、洗衣機、電風扇、電冰箱.
第十一課開辟新時代的「宣言」
1.時間:1848年2月
2.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3.創立者:馬克思、恩格斯
4.主要內容:⑴分析了階級和階級斗爭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巨大作用
⑵提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美好理想
⑶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共同推翻資產階級統治
5.歷史意義: ⑴是第一部較為完整而系統地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著作⑵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⑶開辟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⑷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銳利思想武器
第十二課巴黎公社運動
1.爆發時間:1871年3月18日
2.政權成立:1871年3月28日
3.斗爭性質:是無產階級通暴力革命奪取政權的第一次嘗試
4.政權性質:事代表工人階級的政權(或無產階級的政權)
5.革命措施:
⑴廢除一切舊政府機構,建立新的國家政權
⑵沒收逃亡資本家工廠,歸工人合作社管理⑶實行保護勞動人民利益的一系列經濟措施
6.失敗: ⑴時間:1871年5月28日⑵標志:「五月流血周」
7.《國際歌》:又名《英特納雄奈爾》
⑴詞作者:鮑狄埃 ⑵曲作者:狄蓋特
第十四課俄國農奴制改革
1、原因:
根本原因:俄國農奴制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直接原因:克里木戰爭的失敗,使社會矛盾激化.
2、時間:1861年3月3日
3、目的: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增強國家實力,避免人民革命的發生
4、改革形式:自上而下
5、開始標志: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廢除農奴製法令
6、主要內容:1)農民獲得人生自由;2)農民以贖買的方式分到一塊宅旁園地,只有使用權;3)解放後的農民要歸所居住的「村社」管理。
7、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8、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雙重的敲詐與掠奪
9、歷史作用:1)俄國廢除了農奴制,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2)對俄國實現近代化目標具有積極作用;3)局限性:農民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沙皇專制制度沒發生本質性變化,近代化步伐沉重緩慢;人民群眾缺乏發基本民主權。
第十五課美國內戰
1、原因:根本原因:南北雙方政治經濟矛盾阻礙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2、矛盾焦點: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3、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
4、開始標志:1861年4月南方發動叛亂,向北方發動進攻
5、領導人:林肯
6、戰爭過程:爆發:1861年4月南方發動軍事進攻,林肯政府被迫迎戰
轉折:1862年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結果:1865年北方勝利
7、性質: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8、歷史作用P81
第十六課日本明治維新
1、原因:幕府統治障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2、時間:1868年
3、目的:變法圖強,富國強兵,鞏固明治政府的統治。
4、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5、主要內容:
政治:加強中央集權,廢藩置縣;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
經濟: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殖產興業,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實行地稅改革;
軍事:模仿西方國家,實行徵兵制,建立常備軍;建立警察制度,以維護治安;
社會生活、文化教育:提倡文明開化,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
6、歷史意義:
積極:廢除了封建政治制度,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
擺脫了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
局限性:保留大量的封建殘余,走上了一條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和平的一個新威脅
第十九、二十課第一次世界大戰
1、原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具體原因: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
同盟國:1879年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
協約國: 1907年英國、法國、俄國
直接原因:(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
2、重大戰役:凡爾登戰役
3、戰爭性質: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
4、一戰影響: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物質破壞和精神損失,是人類一場巨大災難;客觀上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引發了俄國的十月革命;www.xkb1.com
第二十二課世界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
1、文藝復興:14—17世紀,最先興起於義大利 代表人物: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
核心:人文主義
2、啟蒙運動:17—18世紀,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
核心:理性主義
啟蒙運動
1、時間:17——18世紀
2、核心:理性主義1)承認事物的規律是客觀的2)主張用科學知識來認識客觀事物
3)堅決反對和批判「信仰高於知識」的宗教觀念
3、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
4、性質:17——18世紀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5、影響:1)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宣揚資產階級思想,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動搖了封建統治
2)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
3)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提供了理論前提
六、世界近代的科學、思想與文化藝術成就新課標第一網
人物 國藉 稱謂 主要作品 成就及藝術特色




伏爾泰
法國 啟蒙思想家 《俄狄浦斯》
批判封建專制制度,特別是反對天主教會思想,被稱為「啟蒙運動的開拓者」




牛頓
英國
偉大物理學家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建立了牛頓經典力學體系,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
達爾文
英國
生物學家 《物種起源》
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點,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
愛因斯坦 德國 物理學家 提出著名的「相對論」

閱讀全文

與高二文科歷史必備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