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馬原考試重點總結
緒論
一:馬克思主義來源與創新
來源: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創新: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成果,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他們在這一時期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對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作了分析批判,對資本主義時代發展提出的理論課題作了科學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認識歷史和時代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和它被社會主義必然代替的歷史命運。科學社會主義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論兩大發現的基礎上,闡明了由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客觀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獲得徹底解放的歷史條件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使社會主義由空想成為科學。
二: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什麼(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徵)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三: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是什麼
馬克思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於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
四: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
五: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六: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
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這是就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條件的變化,要求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不斷地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做到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
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物質的定義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
三: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理論意義
第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第二: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論。第三: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第四: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論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四:聯系特徵
首先,聯系具有客觀性。其次,聯系具有普遍性。最後,聯系具有多樣性。
五:發展的知識點
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新舊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
舊事物是指喪失歷史必然性,日趨滅亡的東西
為什麼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而舊事物喪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發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優越於舊事物。新事物否定了舊事物中腐朽過時的東西,吸收並發展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添加了舊事物中不能容納的新的內容。③ 在社會領域中,新事物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它必然戰勝舊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爭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
矛盾的斗爭性:是矛盾者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事物始終在矛盾中運動。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質。
八:量變,質變
量變: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的不顯著變化,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性。
質變: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和連續性的中斷。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
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3)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
九:肯定,否定
肯定:維持現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現成事物滅亡的因素
十:意識的作用
第一,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第二,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十一: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辯證統一
首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其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 第二章
一: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第一,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第二,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第三,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第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二:馬克思主義認識的本質是什麼
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對認識本質的科學回答。
三:運動的基本規律
運動是一個辯證發展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
四:感性認識理性認識辯證關系
首先,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堅持理性認識對感性認識的依賴關系,就是堅持了認識論的唯物論。其次,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和深化為理論認識。只有使感性認識上升到到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滿足實踐的需要。堅持了這一點,就是堅持了認識論的辯證法。最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區分是相對的,人們不應當也不可能把它們截然分開。
五:認識發展的總過程
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這就是認識發展的總過程。
六: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
客觀性: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首先,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其次,檢驗真理的標准也是客觀的
絕對性:即具有絕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無條件性,無限性。
相對性:即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條件性,有限性。
七: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確定性即絕對性,是指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唯一性,即離開了實踐,再也沒有另外的標准。
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不確定性即相對性,是指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的條件性。即任何實踐都受到一定具體條件的制約,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 第三章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辨證關系
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社會意識: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辨證關系: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辨證統一的。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②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錯誤的社會意識會阻礙社會存在的發展,正確的社會意識會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
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規律)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第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即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時,它對生產力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時,它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規律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辨證統一的: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②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四: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
⑴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的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
⑵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②人民群眾的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③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④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 第四章
一:資本的原始積累
⑴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
⑵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進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⑴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⑵ 商品是勞動產品,生產商品的勞動可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三:價值量與價值規律
⑴ 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而勞動量則按照勞動時間來計量。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只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⑵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形成價值規律。
⑶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的價值自發波動。
⑷ 價值規律的作用表現在:第一,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第二,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三,自發地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⑴ 在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兩重性:既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又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
⑵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五: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勞動力成為商品,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者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第二,勞動者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六:勞動力商品的特點
勞動力商品在使用價值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它在消費過程中能夠創造新的價值,而且這個新的價值比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更大。
七: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和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作用
⑴ 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餘勞動,用於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因此,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⑵ 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
八:生產剩餘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
資本家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最基本的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勞動日的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剩餘價值。
九:資本積累
⑴ 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或者說,剩餘價值的資本化,就是資本積累。
⑵ 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並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通常用c∶v來表示。
⑶ 所謂相對過剩人口,就是勞動力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要。
十:資本的循環周轉與再生產
⑴ 資本循環是資本從一種形式出發,經過一系列形式的變化,又回到原來出發點的運動。
⑵ 產業資本在循環過程中要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購買階段,即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購買階段。在這一階段,產業資本執行的是貨幣資本的職能。第二個階段是生產階段,即生產資料與勞動力按比例結合在一起從事資本主義生產的階段。執行的是生產資本的職能。第三個階段是售賣階段,即商品資本向貨幣資本的轉化階段。在此階段產業資本所執行的是商品資本的職能。
⑶ 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
⑷ 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資本家並不是把剩餘價值看作可變資本的產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墊付資本的產物或增加額,剩餘價值便取得了利潤的形態。
十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十二:經濟危機
實質:經濟危機的實質或本質是舊的生產力產能過剩與供給過剩,有效需求飽和與不足
根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這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階段性決定的。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達到尖銳化程度時,社會生產結構嚴重失調,引發了經濟危機。
十三: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及其本質
本質:作為資產階級政治統治工具的階級本質
◆ 第五章
一:壟斷
⑴ 所謂壟斷,是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
⑵ 壟斷的產生有以下原因:第一,當生產集中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極少數企業就會聯合起來,操縱和控制本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實行壟斷,以獲得高額利潤。第二,企業規模巨大,形成對競爭的限制,也會產生壟斷。第三,激烈的競爭給競爭各方帶來的損失越來越嚴重,為了避免兩敗俱傷,企業之間會達成妥協,聯合起來,實行壟斷。
⑶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
第一,壟斷沒有消除產生競爭的經濟條件。第二,壟斷必須通過競爭來維持。第三,社會生產是復雜多樣的,任何壟斷組織都不可能把包羅萬象的社會生產都包下來。
二: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
金融資本是由工業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
金融寡頭是指操縱國民經濟命脈,並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
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及作用
⑴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它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首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再次,通過國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勞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後,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參與和干預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工業、商業、通訊及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面貌改觀,加快了這些國家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進程。
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資產階級國家力量同壟斷組織力量結合在一起的壟斷資本主義。
四: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
帝國主義的實質,即壟斷資本憑借壟斷地位,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五:經濟全球化
⑴ 表現:一是生產的全球化。二是貿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業經營的全球化。
⑵ 後果: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進程,它在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也會產生消極的後果。主要表現是:其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其二,在經濟增長中忽視社會進步,環境惡化與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生。其三,各國特別是相對落後國家原有的體制、政府領導能力、社會設施、政策體系、價值觀念和文化都面臨著全球化的沖擊,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機。其四,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變成一種全球行為,它既為一國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提供了條件,同時也存在著對別國形成依賴的危險。
六: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
首先,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其次,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框架內的變化,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
七: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過渡的資本主義
八: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一)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
(二)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 第六章
一:無產階級革命
⑴ 性質:無產階級革命是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廣泛、最徹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於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類型的革命。這是因為:第一,無產階級革命是徹底消滅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無產階級革命是要徹底消滅一切階級和階級統治的革命。第三,無產階級革命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
⑵ 從理論上說,無產階級革命有暴力的與和平的兩種形式。
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教訓
最深刻的教訓是: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結果使得已經相當嚴重的經濟、政治、社會、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釀成了制度劇變、國家解體的歷史悲劇。
三:社會主義的本質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四:必須充分認識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第一,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制約。第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第三,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第四,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
五: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客觀性
第一,社會主義作為新生事物,其成長不會一帆風順。社會主義的產生和成長,意味著對資本主義舊社會的否定,這就必然要遭到資本主義勢力的拚死反抗。社會主義新社會在開始的時候總是比較弱小的,而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和斗爭是不會停止的,時起時伏,有時甚至相當激烈,資本主義還可能會復辟,這就註定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過程是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第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是作為一個過程而展開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體現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由於受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只有尊重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中自覺地運用規律,及時研究新情況、有效地解決前進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時,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夠順利地向前發展。
◆ 第七章
一: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
(一)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
(二)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
(三)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二:確理解「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兩個必然」(或「兩個不可避免」)。後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兩個決不會」,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有著內在的聯系,應該結合起來加以理解。
「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是對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必然性以及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的全面論述。前者講的是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的客觀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後者講的是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它告誡我們,「兩個必然」的實現需要相應的客觀條件,而在這個條件具備之前決不會成為現實。
全面准確地學習和把握「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既有利於人們堅定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信心,同時也有利於人們堅持科學態度,充分尊重客觀規律,在當前艱苦的實踐中堅定地為共產主義的實現而奮斗
㈡ 考研政治馬原知識點: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系
根據我國國情搞建設就是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國是一內個農業大國,容我國是一個國防實力不夠強大的國家,我國還有很多不如人意的方方面面。必須得認清我國的實際,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故步自封,一定要在精神文明方面加大建設力度,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徹底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徹底根除貪污腐敗,讓中華民族真正的屹立於世界的民族之林!
㈢ 如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所用到的馬原知識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學習,潛移默化地擴大了我們的視野,加深了我
們思想的深度,我們可以了解、學習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對於我們
的成長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看得高、望得
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徹底的唯物主
義哲學,現在雖然即將結束對這門課的學習,但我仍會在課下抽出時間繼續深入學
習。因為學習這門課程對於學習其他課程是一個從宏觀角度理解的基礎。我覺得學
習這門課程對我最大的益處在於讓我自己的思想覺悟提高許多,分析和解決生活學
習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讓我更深刻了解了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形成的,而且
更進一步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我個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對我們大學生樹
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確令我受益匪淺,它讓我讓從昏昏噩噩的大學生活中重新
振作起來,從今以後我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
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覺地辨明和抵制各種不良思想文化的
影響,不斷增強服務社會的本領,自覺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去。
我們現在的年齡,處在一個很尷尬的時段,除了理想以外什麼都沒有,又想
做一些事情。很糾結,很不爽。但無論如何,人生就是這樣的,誰都會有這樣的階
段。馬克思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對啊,好事多磨,堅持到底,就是
勝利。這門課真的讓我豁然開朗了很多,不只是教給我了一些哲學思想,它打開了
我的思路,讓我開始認認真真的去思考了。
㈣ 馬原中哪些事唯物史觀
第三章是唯物史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第一節)
第一章 世界的物內質性及其發容展規律(第二節一、二)
第一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第二節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第三節)
第二章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節)
第二章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三節)
第三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第一節)
第三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第二節)
第三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第三節)
第四章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第一節)
第四章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第二節)
第四章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第三節)
第五章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第一節)
第五章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第二、三節)
第六章 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展(第一節)
第六章 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展(第二、三節)
第七章 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第一、二節)
第七章 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第二、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