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醫學的發展歷史
醫葯從原始社會發展至今經過了漫長復雜的道路,其發展受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的制約,更與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以及哲學思想的發展有密切關系。 考古學家發現中國雲南出土的距今 172萬年前的元謀猿人,已會使用石器,並會用火。火的使用不僅把人與動物分開,而且對衛生也有重大的意義。人類在依靠植物為生的長期過程中逐漸熟悉植物的營養、毒性和治療作用。中國古代稱葯物書為「本草」,英語中稱葯物為「drug」(即乾燥的草木),這都說明葯物是起源於植物的。有人認為最先被人認識的葯物是鎮痛葯(茄科植物)和對消化系統有刺激的植物。不同地區,發現的葯物也不同,中國人發現大黃有瀉下作用,麻黃能止喘;秘魯人用金雞納治療熱病。 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弓箭的發明,人類開始了狩獵及畜牧。隨著狩獵和畜牧業的發展,一方面有了對損傷的簡陋救助法,如創傷、骨折、脫臼的治療;同時使人類認識了動物的營養價值,動物葯(如脂肪、血、骨髓以及各種器官如肝臟)也隨著出現。畜牧經濟又使牧人觀察到植物對動物的作用,從而又促進了對植物葯的認識。如根據希臘史家的記載,牧人曾發現了藜蘆。 陶器和粘土器的出現,使煮鈑和炮炙葯物有了可能。總之有了人類就有了醫葯。醫葯知識的起源是人類集體經驗的積累,是在與疾病斗爭中產生的。樸素的醫葯知識以後發展為醫學和葯學的過程,則與當時當地的哲學思想有密切關系,如中國的醫學受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希臘的醫學受四元素思想的影響等。 古代的醫學 最初的奴隸制國家產生於大河流域的兩旁。埃及人在尼羅河流域,巴比倫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人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中國人在黃河流域,創造了自己的文化事業。 在奴隸社會,生產力比原始社會前進了一大步。奴隸的勞動使勞動分工成了可能,也為文化和科學的進一步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奴隸社會便有了「職業醫生」的出現。在奴隸社會,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發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隸制國家才留下大量醫學文獻。 隨著奴隸社會的發展和鞏固,醫學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國的《山海經》里記載:「巫彭」、「巫抵」、「巫陽」等都是神醫;印度、埃及、巴比倫的醫學也籠罩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奴隸社會的醫學文獻,多半出自僧侶之手。因此,這些文獻中含有許多迷信成分。 埃及的醫學 約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埃及已形成奴隸社會,已有了相當發展的文化。他們認為一切歸神主宰,因此僧侶兼管為人除災祛病,宗教與非宗教的經驗醫學互相混雜在一起。他們為了驅逐身體內的鬼怪,使用了催吐、下泄、利尿、發汗等法,並已知灌腸法。埃及富人因為迷信將死者遺體永久保存,約自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實行屍體干化法,用香料葯品塗抹屍體,是為「木乃伊」。這對於人體構造的認識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成為現代研究古代病理學的寶貴材料,另外埃及古代用紙草文寫成的醫書,現存5、6種。有名的是英國考古學家F.皮特里於1888~1890年在埃及發現的卡汗紙草書,寫於公元前2000~1800年,是婦科;史密斯氏紙草書約寫於公元前1700年,是外科;埃伯斯氏紙草書約寫於公元前1550年,是醫學通論。 印度的醫學 印度在公元前4000年末至前3000年初,形成了奴隸制社會。《阿輸吠陀》記載了醫葯和衛生,是較晚期(公元前6世紀)的作品。根據史料記載,印度的外科很發達,大約至遲在公元4世紀時就能做斷肢術、眼科手術、鼻的形成術、胎足倒轉術、剖腹產術等;印度人除應用植物葯外,還採用動物葯和礦物葯。由於毒蛇多,印度還有專門治蛇咬的醫生。 印度醫學認為健康是機體的三種原質──氣、粘液、膽汁正常配合的結果。以後希臘醫學的「四肢液說」影響了印度,使原有的三體液說增加了血液,成為「四大」學說。 印度古代最有名的外科醫生是妙聞(約生於公元前5世紀),最有名的內科醫生是闍羅迦(約生於公元1世紀)。 巴比倫和亞述的醫學 公元前3000年末和前2000年初,在兩河流域的中部,巴比倫形成了奴隸制國家。直到公元前700年,亞述才征服了巴比倫。 巴比倫和亞述的占星術,與醫學有密切的關系。他們認為身體構造,符合於天體的運行,這種人體是個小宇宙的觀念,與中國古代頗相似。他們重視肝臟,認為肝臟是身體之主要器官,並用於占卜(肝卜)、對祭祀所用動物的肝臟檢視極為精細。約在公元前1700年已經有巴比倫王漢謨拉比制定的《法典》,其中有關於醫療法的規定,是世界最早醫療法律。其中規定:「奴隸因醫生手術而死亡或致盲目,醫生需賠償奴隸主全部或一半的奴隸身價,如果盲目或死亡者為紳士,則將醫生兩手切落作為處罰。」巴比倫和埃及一樣,有兩種醫生,一種為僧侶,治病方法是咒文、祈禱;一種是有實際經驗的醫生,由平民擔任。 古希臘的醫學 公元前7~前6世紀,希臘從原始氏族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希臘人吸收埃及、巴比倫的文化長處,加上自己的創造,在文化科學各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希臘醫學是後來羅馬以及全歐洲醫學發展的基礎。直到現在歐洲人所用的醫學符號:手杖和蛇,即源出希臘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許多古希臘的醫學詞彙沿用至今。 公元前 5世紀恩培多克勒提出一切物體都由「四種元素」組成,火、空氣(風)、水和土(地),這四種元素以不同的數量比例混合起來,成為各種性質的物體,這與中國的五行說相類似。例如肌肉由分量相等的四種元素混合而成,神經由火和土與雙信的水結合而成;骨由兩分水、兩分土和四分水混合而成。 希臘醫學的代表人物為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約前377)。以他為名的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可能包括許多後學的貢獻,是現在研究希臘醫學最重要的典籍。 希波克拉底學派將四元素論發展成為「四體液病理學說」。他們認為機體的生命決定於四種體液:血、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四種元素的各種不同配合是這四種液體的基礎,每一種液體又與一定的「氣質」相適應,每一個人的氣質決定於他體內占優勢的那種液體。如熱是血的基礎,來自心,如果血占優勢,則屬於多血質。四體液平衡,則身體健康;失調,則多病。 希波克拉底學派傾向於從統一的整體來認識機體的生理過程。他們說:「疾病開始於全身……身體的個別部位立刻相繼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腰部引起頭部的疾病,頭部引起肌肉和腹部的疾病……,而這些部分是相互關聯的……能把一切變化傳播給所有部分。」 希波克拉底學派還注意外界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有比較明確的預防思想。他們教導年輕的醫生,進入一個沒到過的城市時,要研究該城市的氣候、土壤、水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等,作為一個醫生,只有預先研究城市中的生活條件,才能做好城市中的醫療工作。 他們要求醫生不要妨礙病理變化的「自然」過程,而應根據醫學知識並考慮自然來進行工作。 《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很多地方都談論到醫學道德問題,著名的有《希波克拉底誓言》,後來歐洲人學醫後,都要按這個誓言宣誓。 在公元前4世紀以後,希臘醫學逐漸衰落,醫學中心轉向希臘化的亞利山大利亞。亞歷山大利亞的醫生希羅菲盧斯(公元前335~前280)曾注意到解剖學。另外,這一時期的葯學也有發展。 古羅馬的醫學 羅馬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國家的組織首先表現在有常備的軍隊。為了保持軍隊的戰鬥力,羅馬帝國已有軍醫機構;為防止流行病,羅馬帝國設有「醫務總督」的職位,作為政府行政機關的官員。他們還負責舉行考試,批准經政府許可的開業醫。 羅馬在公共衛生方面也有較高的水平,利用奴隸勞動修建了城市的水道(羅馬的飲水由9條輸水道用管子從市外送入)、下水道和浴場。在著名的「十二銅表法」中,還禁止在市內埋葬,並指出要注意飲水衛生等。 羅馬時代的醫學發展,與古代希臘時代的醫學有繼承性的聯系。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占??生到羅馬來的很多,如羅馬最著名的醫生加倫(約129~199),原籍就是希臘,他對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很有研究。 加倫的觀點里混有「目的論」觀點,即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人的構造也是由於造物者的目的而設。他說:左心壁比右心壁厚也比右心壁重,是為了控制心臟的垂直位置;動脈壁是緻密的,是為了更好地保持動脈壁內的微小氣體散出。這種天定命運的學說,被後世遵為教條,阻礙了科學發展。在治療方面他重視葯物治療。他證明草葯中含有應該利用的有效成分,也含有應該放棄的有害成分。他有自己專用的葯房,大量利用植物葯配製丸劑、散劑、硬膏劑、浸劑、煎劑、酊劑、洗劑等各種劑型的制劑,儲備待用。至今葯房制劑仍稱「加倫制劑」。 中世紀歐洲的醫學 公元前395年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於5世紀亡於蠻族人(日耳曼人、法蘭克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等),分裂成好幾個蠻族王國。在歐洲,從公元6世紀到13、14世紀稱為黑暗時代,文化進步很少;東羅馬帝國卻以拜占廷的名稱保存下來。拜占廷文化是希臘羅馬文化的繼承者,當時,有了醫學校、醫院和葯房。拜占廷的醫學家,多是醫學網路全書的編纂者,他們收集了古代醫學上豐富的遺產,並加以系統化。拜占廷至15世紀才被土耳其所覆滅。 中世紀的歐洲處在經濟文化衰落時期,教皇和國王互相爭奪統治權,天主教幾乎握有全歐洲1/3的土地,教會成了最大的封建主,寺院很興盛。在文化思想方面,歐洲中世紀幾乎完全由教會所統治。神學滲透到一切知識部門,醫學也由僧侶掌握,只有他們懂得拉丁語,保存了一些古代傳下來的醫葯知識,他們為病人看病,也替病人祈禱,成了所謂「寺院醫學」。把治癒與「神聖的奇跡」聯系在一起,這阻礙了醫學的發展。 11世紀十字軍東征,城市發展,商業旅行等擴大了歐洲人的眼界,也刺激了科學知識的發展,11~13世紀,歐洲許多城市建立了大學。其中最有名的醫學院屬薩列諾和帕多瓦兩所大學,它們受經院哲學影響最小,在歐洲中世紀起了進步作用。 在中世紀,大學的主要學科為經院哲學,它的基本內容為解釋或論證《聖經》的真實性。當時學醫主要學習希波克拉底、加倫和阿維森納的著作,死記權威著作上的教條而輕視實踐,故步自封,醫學上的進步很小。 此外,歐洲中世紀流行病傳播猖獗,其中以鼠疫、麻風、和後來的梅毒為最盛。麻風在13世紀最為猖獗,在歐洲平均每400人就有一患者,後經嚴格隔離才停止蔓延,這也促進了歐洲醫院的設立。1346年歐洲鼠疫大流行,促使威尼斯港口檢疫,以後的倫敦、巴黎等也頒布了一些防止傳染病的法規。 阿拉伯的醫學 7~8世紀,許多國家和地區(或以前屬拜占廷帝國),如敘利亞、埃及、小亞細亞、北非,和比利牛斯半島都歸屬於封建的伊斯蘭教強國,即所謂「阿拉伯哈利發王國」。阿拉伯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同時與東方商業交通頻繁,又吸收了印度和中國的文化。因此,它起到溝通歐亞各民族文化的作用。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哲學、科學及醫葯學方面的主要著作,都被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在天文、數學、化學、農業、建築、醫學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阿拉伯醫學指使用阿拉伯語言區域的傳統醫學。公元 8~12世紀這個地區的醫學很發達。阿拉伯在化學、葯物學和制備葯物的技藝方面很有成就。當時的化學即所謂「煉金術」。煉金術的目的有兩個:一為變賤金屬為貴金屬;二為煉制長生不老之葯。 煉金術的目的雖然荒誕無稽,但無數次的試驗,建立了一些化學的基本原則,發現了許多對人類有用的物質和醫療上有用的化合物,還設計並改進了很多實驗操作方法,如蒸餾、升華、結晶、過濾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葯物制劑的方法,並促進了葯房事業的發展。 阿維森納 (980~1037)是中世紀偉大的醫生,在世界醫史上也是傑出的醫生之一,他同時也是著名的網路全書編纂家和思想家。他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醫典》,曾多次譯成拉丁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醫典》是研讀醫學的必讀指南書。 在治療方面,阿維森納很重視葯物治療,在《醫典》內他用很大的篇幅討論了葯物治療問題。他不但採用了希臘、印度的葯物,還收載了中國產的葯物。他還採用了泥療、水療、日光療法和空氣療法。在診斷方面,他很注意切脈,他將脈搏區別為48種。通過阿拉伯,中國的醫學也傳入了西方。
㈡ 醫學的歷史的介紹
作為一部旨在幫助非醫學界人士閱讀的醫學史,本書以簡約輕松的筆法以及短小精專致的篇幅,囊括屬了自史前原始衛生直至當今DNA療法的人類醫學全程歷史。除卻通俗、有趣以及充分形象化(圖像化)等特色之外,本書引人入勝之處還在於將世界醫學歷史完全名人化。一個個生活在不同時空的醫學名流的個人故事——連同其傳承、名言、良知和文化背景——連結成一部感性的人間醫學史。
㈢ 中國歷史與醫學有什麼重要的關系
醫學
編輯
醫學,是通過科學或技術的手段處理人體的各種疾病或病變的學版科。它是生物學的應用學科,分基權礎醫學、臨床醫學。從解剖層面和分子遺傳層面來處理人體疾病的高級科學。它是一個從預防到治療疾病的系統學科,研究領域大方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法醫學、檢驗醫學、預防醫學、保健醫學、康復醫學等。
㈣ 西醫的發展歷史
西醫發展概述
關於現今國人所說的西醫學,它的完整名稱是「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它起源於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是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的學者在摒棄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之後發展出來的。由於它起源於西方國家,因此我們習慣的稱為西醫。在過去的中國被稱為新醫,與舊醫(中醫)相對立。
文藝復興以後,西方醫學開始了由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的轉變。1543年,維薩里發表《人體構造論》,建立了人體解剖學。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志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17世紀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志是哈維發現血液循環。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其中之一,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18世紀莫干尼把對疾病的認識由症狀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學,為研究疾病的生物學原因開辟了道路,此外,牛痘接種的發明,公共衛生和社會醫學的一些問題引起人們的重視。
到了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微爾嘯(Virchow)倡導細胞病理學,將疾病的原因解釋為細胞形式和構造的改變。細胞病理學確認了疾病的微細物質基礎,充實和發展了形態病理學,開辟了病理學的新階段。
19世紀下半葉巴斯德證明發酵及傳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國人科赫(Koch R.)發現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及炭疽桿菌等,並改進了培養細菌的方法和細菌染色方法,大多數主要致病菌在此時期內先後發現。巴斯德還用減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進行疫苗的研究,從而創立經典免疫學,以後,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國人梅契尼科夫(Mechnikovl I.)系統闡述了吞筮現象及某些傳染病的免疫現象。
在臨床醫學上,19世紀診斷學有了很大的進步,叩診法在臨床上推廣應用;雷奈克(Laennec R.)發明聽診器;許多臨床診斷輔助手段,如血壓測量、體溫測量、體腔鏡檢查都是在19世紀開始應用的。19世紀中葉以後,解剖學的發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無菌法的應用,對外科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外科學開始迅速發展。
19世紀末期,體腔外科普遍發達,這樣許多臨床專業(如婦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進行內科處置外,外科方法也獲得重要地位。葯物學方面,19世紀初期,一些植物葯的有效成分先後被提取出來。到19世紀末合成阿斯匹林,其後各種葯物的合成精製不斷得到發展。
19世紀,預防醫學和保障健康的醫學對策已逐漸成為立法和行政的問題。勞動衛生學、營養和食品衛生學、學校衛生學相繼產生。19世紀末葉和20世紀初,衛生學中又劃分出社會衛生學,它的目的是研究人民的健康情況,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以及與它們斗爭的方法。此外,英國南丁格爾(Nightingale F.)1860年創立護士學校,傳播其護理學思想,提高護理地位,使護理學成為一門科學。
(4)醫學與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西醫起源
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醫學是以哲學形式出現的。人類在對自身身體理解的基礎上,提出了各種各樣的醫學理論。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起源於古希臘,它的它奠基人是希波克拉底,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的「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液、黑膽液組成的,而且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身體中充滿了各種液體,這些液體的平衡是機體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它們的平衡與否反映在氣色、氣質和性情上;
同時,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還強調心與身、人體與自然的相互聯系,並非常重視保持健康,認為健康主要取決於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緒狀態、環境、飲食、鍛煉、心態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響;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要求醫生應當特別重視研究每個病人個體健康的特殊性和獨特性,所以它關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強調的是病人和醫生之間的主動合作。
到十七世紀時,「四體液」學說遭到了猛烈抨擊,因為它被認為是沒有任何物質基礎的空洞理論。從此以後,西方國家的學者就摒棄了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採用正確的研究方法,在近代時期發展出了一門建立在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上的全新醫學體系,這門學科就是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也就是當今在全世界各國各民族發展的西醫學。
科學的進步使近代西方人認識到,大自然有著自己的運動規律,不能按人們的意願或者猜想來解釋,而是只能用機械理論並以幾何和數學語言來表述清楚。這種機械論的觀點大大推動了醫學的發展,人們開始認為機體的不適並不隨個體的不同而不同,實際上任何疾病都是由於機體內受到某種傷害而引起的,葯物和外科手術可以治癒或者緩解疾病。
20世紀後期,「社會-心理-生物」綜合醫學模式的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興起,隨著系統生物學與系統生物技術的發展,21世紀伊始開始走向後基因組時代的系統醫學與個性化醫療衛生時代。
㈤ 歷史上的疾病與醫學成就
歷史上的醫學成就有很多,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是迄今為止最早的醫學著作,裡面收集了很多疾病的方子
㈥ 醫學的歷史時期
是中醫學理論綜合匯編、深化發展,臨床各科辨證體系豐富、提高階段。如明代樓英的《醫學綱目》和王肯堂的《證治准繩》,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和陳夢雷主編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等。王清任著《醫林改錯》,注重實證研究,糾正了古醫籍中關於解剖知識的某些錯誤,肯定了「腦主思維」,發展了瘀血理論。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標志著中醫理論的創新與突破,吳有性著《溫疫論》,葉天士著《溫熱病篇》,吳鞠通著《溫病條辨》等,在葯物學研究方面,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葯物學研究的成就。
而西方醫學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逐漸進入了中世紀的千年黑暗,科學變成了神學的奴婢,牧師取代醫師。從13世紀開始,始漸復明,直到15世紀,沖破封建宗教藩籬,才得以迅速發展。維薩里開創現代解剖學,並創立解剖生理學;1731年義大利摩爾干尼創立了病理解剖學;1855年德國魏爾嘯創建了細胞病理學;與此同時西方科學方法論對醫學發展具有指導作用。
以實驗為主的實證方法(觀察實驗和比較分析)、及對醫學研究中的「經院哲學」的徹底決裂、依靠各門自然科學所提供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培養了醫學家們的科學意識,賦予了醫學的自然科學屬性,使其擺脫了思辯推理的玄想而成就了生物醫學模式下的實驗科學。至此中醫學在實證醫學領域已無法於西醫同日而語。
但中醫學相對於西醫學的優勢是從宏觀入手,注重整體,強調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聯系,重視辨證,主張「三因治宜」的個體化診療方略等。
㈦ 醫學的歷史的簡介
自然力的崇拜導致醫學的萌芽?原始聚居文明的興起註定了流行病的肆虐?東方醫學與哲回學本是「二答位一體」?醫院從寺院脫胎而來?阿拉伯人是希波克拉底最好的弟子?文藝復興時期醫學的動力源於星象學與煉金術?梅毒幫助印第安人報復歐洲?拿破崙是近代醫學的功勛人物?……
㈧ 醫學史的內容有哪些
以下內容是我從網路文庫搜索過來的,希望你採納。
醫學史是一門連接醫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學科,醫學史教育可以幫助醫學生樹立科學思想、提高人文素質、提升醫德水平,在現代醫學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醫學史是一門融合醫學學科和人文學科的交叉學科,是通過研究社會政治、經濟、哲學、科學、文化和醫學的相互關系來揭示醫學發展過程和規律的科學 [1]。醫學的發展在歷史上並非是持續不斷的呈直線上升的,而是從無數的曲折和矛盾中發展而來。醫學史的任務是在與人類歷史本身同樣悠久的醫學實踐和醫學思想中尋找其發展規律,探討古往今來人類與疾病的關系,從而確定當代醫務工作者及科研人員在醫學發展中的定位和歷史使命。
1醫學生學習醫學史的意義
1.1有助於醫學生樹立科學的思維方法
醫學史涵蓋了醫學各個分支的發展歷程,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了人們在認識生命現象,戰勝疾病,增進健康,延長壽命的實踐過程中取得的輝煌成就。通過學習醫學史,讓醫學生了解人類在認識人體奧秘、戰勝各種疾病中取得的成功,需吸取的經驗教訓,以及醫學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將有利於醫學生對醫學形成整體的概念,加深對醫學精神的理解,把錯綜復雜的醫學課程串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樹立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
1.2有助於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
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護人員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醫術,而且要求他們能自覺尊重生命價值,自覺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努力,同時還要求他們熟諳倫理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成為富有同情心的朋友[2]。一般性的人文課程對於學生了解醫學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理解醫學的人文性相差甚遠,而醫學史是一門與社會科學有著密切關系的綜合性學科,在以理科教育為主的醫學院校中,對於擴大醫學生的社會視野,豐富醫學生的人文知識有著重要作用,能夠促進人文教育與醫學教育相融合,使人文教育滲透於醫學教育之中。人文素質是指社會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學知識之上,通過對人類優秀文化吸納,受人類優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內在氣質的綜合體現,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受到法律的約束,而思想卻是法律所鞭長莫及的。能夠影響思想的只能是優良文化的耳濡目染,良好氛圍的潛移默化,這就與高校內文化的傳播方式密不可分[3]。
1.3有助於提高醫學生的醫德水平
醫生特定的工作性質要求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必須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職業修養。中外歷史上許多偉大的醫學家不但對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他們高尚的道德風范也是我們學習的典範。中國歷史上的「杏林春暖」、「葯不二價」、「懸壺濟世」等典故,無不是醫德教育的經典教材。通過醫學史教學可以對醫學生進行人格品德教育,培養醫學生對醫學專業的熱愛與珍重,樹立為醫學獻身的科學精神。使重視實踐、勤於思考、勇於革新、講究醫德、濟世活人的醫學精神世代相傳。
2醫學史教學應當貫穿現代醫學教育始終
醫學史是我國醫學院校中最早開設的醫學人文學科,但目前在大多數醫學院校,醫學史的課程設置上存在一定隨意性,教學和師資力量得不到保證[3]。因此應加強醫學史教育的師資力量建設,提高師資水平,組織編寫適合醫學生學習的醫學史教材,合理安排醫學史課程。應採用多種教學模式,盡量使教學內容形象化,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的資料,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醫學發展的進程,提高學生對醫學史的學習興趣,使醫學生能通過了解醫學發展的軌跡來思考現代醫學所面臨的問題。醫學史的教學內容還應穿插在各專業課的教學之中。課堂上利用較短的時間講述與本次課程相關的醫學史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思路。
醫學史教育是聯系醫學和社會科學的紐帶,在對醫學生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加強醫學史教育有著普遍的意義。通過醫學史的學習可以提高醫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醫德水平,使醫學生在學習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開闊眼界,獲得全面的發展,從而更加勝任將來的醫學工作。
㈨ 醫學和歷史學有什麼區別都是背背背
醫學背好了能幫人治病
歷史背好了能當個老師
唯一的一樣都是要記憶很多知識
剩下的都是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