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孤證

歷史學孤證

發布時間:2021-02-17 16:21:30

1. 高中歷史問題, 史學方法中的孤證不舉和以小見大怎麼區別,在選擇題的時候如何判別

孤證不立在於不是第一手史料,而是有歷史時間發生後的人記載或者論述的真假不能完回全斷定不足已得出所答言道理的,重在嚴謹的歷史觀。 以小見大在於切實可信的史料,雖然只是歷史中的一小段,但是可以從這一天發現這個時代的特徵。關鍵的區別方法還是在於那個例子或者資料是不是客觀切實的。

2. 最正確的歷史學的心態是什麼樣的

首先自己要有興趣學習,要有看故事的樂趣。多聽百家講壇,多看關於歷史劇方面的電視劇或電影,這樣有在歷史書的時候就聯想那些專家講解的情節或電視里演的情節,學歷史的時候就不再枯燥無味了。

3.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1、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學習歷史能使我們更好了解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馬克思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創造歷史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認識當今中國,要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

2、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包含著許多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認真學習總結中國歷史,才能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累的偉大智慧來化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3、學習歷史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人有骨氣、有底氣。作為世界上惟一歷史記載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精神源泉。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內生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通過學習了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傳承祖先的成就與光榮,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使我們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4、對歷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尊重和珍惜自己的歷史,保護好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也無法改變。如何對待歷史,是一個關乎民族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嚴肅問題。

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的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對歷史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不斷從歷史中汲取有益養分。

5、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還原歷史」「反思歷史」的旗號,否定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現代史上的進步事物和正面人物,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抹黑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用歪曲的歷史觀消解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要堅定不移捍衛,以事實批駁歪曲歷史、否認和美化侵略戰爭的錯誤言論;對民族英雄要銘記和崇尚;對革命領袖的評價不能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而應該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

6、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學習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加深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的認識。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是一座無比豐富的寶庫,從中我們可以汲取豐富營養、獲得強大精神動力。體現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中。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

比如,從屢經戰亂、分裂但終歸走向統一的中國歷史中,我們可以學習中華民族崇尚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優良傳統。中華文明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高尚的精神品格。屈原被逐賦《離騷》、司馬遷忍辱作《史記》,體現的就是中華民族剛強堅毅、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品格。

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優良傳統和高尚精神,對於我們今天形成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加深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從苦難、抗爭走向勝利的歷史。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入了解中國所經歷的苦難,深刻汲取落後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負的教訓。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先後嘗試通過封建統治階級的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等途徑來實現民族復興,但都失敗了。

最後,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從而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8、學習世界歷史知識,加深對外部世界的了解。

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中國同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更需要我們通過學習世界歷史知識,用寬闊的歷史眼光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從不同文明中積極吸納有益成分,服務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4. 歷史學上的孤證不立有多少知道而且認同

如果只有一條來證據支持某個結論源,這個結論是不可接受的,在 邏輯學 上,稱為弱命題。比如歷史上某一事件,如果只有一條記錄,沒有其他不同來源的記錄做應證,一般就不會作為確定的史實。孤證不立 的使用范圍較廣,除了歷 史學 ,還存在於法院審判、考古學、考據學中,以及在科學研究中為證明某個結論,會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實驗或尋找證據證明。

5. 大學的歷史史學概論怎麼復習,我看不懂那些內容

史學概論復習資料
【名詞解釋】
1.歷史解釋:即歷史的主體(歷史學家)通過歷史的中介(主要是歷史資料,如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對歷史的客體(如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規律等)作出相應歷史觀的解釋。
2.歷史遺產:即人類活動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財富的綜合,大致包括兩類:一類是「物質文化」,諸如各種生產工具、設備、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飾裝束、交通工具等;一類是「精神文化」,諸如科學文化知識、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禮儀、習俗和風尚、生活方式、情趣、愛好等。
3.歷史學:是一門關於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一般說來,它包括歷史過程的記錄、歷史經驗的總結、歷史規律的探討和歷史發展趨勢的預見。
4.史學本體論:也即是對客觀歷史本質的反思。歷史認識論和方法論則是對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對客觀歷史的認識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論思考。也有學者把史學本體論稱為歷史理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稱為歷史學理論或史學理論。歷史認識論:歷史認識論是關於歷史認識的理論,它與歷史本體論、歷史方法論或史學方法論共同構成了歷史哲學。具體說來,它是關於歷史認識主體認識其客體的過程、特徵、方法等等的理論,它主要涉及歷史認識主體和歷史認識客體各自的特點,二者之間的關系,涉及歷史認識過程的特點、歷史認識正誤的原因及其檢驗方法,還涉及歷史認識如何對實踐乃至對現實發展進程的影響。嚴格說來,歷史本體論是關於歷史本體即客觀歷史進程的理論認識,也即歷史理論,而史學方法論則涉及手段問題,因而歷史認識論成為歷史哲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5.計量史學方法:歷史學的計量方法,是指把數學方法特別是數理統計方法運用於歷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對歷史資料進行數據處理,進行史料分析從而得到結論的一種方法。從17世紀到19世紀,統計學方法的發展和統計資料的日益完備,已使歷史研究引入了計算,逐漸形成了歷史統計學,主要研究經濟史和人口史,但由於計算手法的初級,研究的性質、對象與傳統史學大同小異,所以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計量史學。進入20世紀之後,新史學家們對歷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滿足,他們認為某種歷史現象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錯誤的,具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而通過定量研究有可能對特定主題產生較精確的、有說服力的認識。計量方法遠未能成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學的手段,並不能完全排除主觀因素。特別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遠離普通讀者,失去了史學的社會功能,這些都是計量史學亟需解決的大問題。
6.史家四長:指的是要想做為一個史家必須具備的四種資格:即:史德、史識、史識。史德是對過去毫不偏私,善惡褒貶,務求公正。史學:是指要具備史學知識。史識是講歷史學家的觀察力。史才是講作史的技術。
7.「五德始終」歷史循環論:一種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周而復始地經歷同樣階段的理論。如中國戰國末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說」,認為歷史變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繼更替,周而復始循環的結果。主張人類社會的變化是簡單的重復循環過程的歷史理論。
8.歷史系統方法: 用系統論方法研究歷史,它要求把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系統觀念出發,認識歷史運動的整體過程,並進而從歷史過程發展所表現的整體與部分(歷史要素)結構、層次、環境的關系中,揭示歷史的本質和規律,這就是歷史系統方法的根本特點和要求。
9.三統三正:西漢董仲舒提出的歷史循環論,並對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稍加變通後提出的理論,以不同正朔為標志的改製法則。「三統」是指黑統白統赤統,中國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統循環的神秘主義歷史觀。「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戰國時代不同地區所使用的不同的歷法制度。這種改制只是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統治人民,其實質卻沒有絲毫改變,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

【史學概論簡答題】
1. 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1) 社會歷史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運動的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它可以通過人們有目的的、自覺的活動才能實現,因此歷史必須重視研究人的活動和人本身的價值,重視人在歷史過程中的地位。
2)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因此,必須深入到人們的社會存在中去研究人們的思想、觀點和立場,從社會存在中去尋找產生的原因和答案。
3) 社會性質、社會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存在於生產方式之中,必須用社會經濟結構去說明社會的政治結構,用社會經濟的變化去解釋社會文化、哲學、宗教、科技、政治、軍事、倫理等的變化,去說明社會歷史的運動。
4) 階級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與歷史上特有的生產方式、經濟關系相聯系。階級分析方法是觀察和研究階級社會中歷史現象的基本線索和基本方法。正確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是研究歷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5) 由於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承擔者,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因此,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研究歷史應該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同時要正確評價個別歷史人物,特別是偉大歷史人物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2. 史料鑒別的主要方法
1) 校勘:有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2) 辨偽:「核之《七略》,以觀其源」、「核之群志,以觀其緒」、「核之並世之言,以觀其稱」、「核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核之文,以觀其體」、「核之事,以觀其時」、「核之撰者,以觀其托」、「核之傳者,以觀其人」。
3) 考證:本證法、旁證法、理政法、人證、反證、孤證。
3. 現代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認為整個世界是以系統的形式存在著的有機整體;系統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系統論認為自然界是由不同層次的等級結構組成的;認為自然界的任何客體都是動態的開放系統;機體具有應變外界刺激的自動調節能力。

怎樣正確運用整體系統分析方法?
(一) 整體分析:這是系統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在考察歷史運動時,應當首先把歷史看做一個整體過程。歷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過是整體過程的一個部分,因而只有從歷史的整體觀念出發,才能更深刻理解局部以及整體與局部的內在關系。
(二) 層次分析:歷史系統內部由若干層次構成的,研究歷史要逐層次的探討,包括考察不同層次的特點及層次之間的聯系和關系,以揭示歷史整體的全過程和全貌。
(三) 結構分析:結構反映了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要素和整體之間的聯系的關系。因此考察歷史過程時,應該劃清楚它的結構,結構的內容和成分,然後才能研究這些結構在歷史系統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環境分析方法:即歷史過程的整體系統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分析,「環境」與「平衡」是系統論中兩個相聯系的基本概念。系統論認為一個開放性系統能保持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就在於系統本身與環境處於「平衡」狀態,當「平衡」破壞,系統要麼回到當初產生的原始平衡狀態中去,甚至滅亡,要麼改變系統本身不適應環境的要求,通過調節機制以達到對環境新的「平衡」。
(五) 動態分析:即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去觀察歷史問題,在視野上應當樹立開放觀。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就要用動態分析方法。
4. 怎樣理解歷史認識的三極能動統一?
歷史認識的三極分別是歷史主體、歷史中介和歷史客體。這三級是能動統一的。歷史主體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人,主要是指歷史學家。歷史中介是指歷史資料。歷史客體是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從歷史主體與歷史中介的關系來看,挖掘豐富的歷史資料決定歷史學家的歷史認識程度;歷史學家不主動、積極地利用歷史資料也不可能去認識歷史事實。從歷史中介與歷史客體來看,沒有歷史資料就無法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沒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也就沒有歷史資料。從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來看,歷史事實要靠歷史學家去發現、去認識;沒有歷史學家就沒有歷史主體的出現,也就不能發現、認識歷史客體。
5. 簡述史學與哲學的關系
哲學從世界觀的高度指導和高度影響史學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研究的科學指南;歷史學的研究成果為哲學的發展提供材料和論據,是哲學的重要基礎,從而推動哲學向前發展。
(一) 哲學對歷史學的指導作用
1) 從理論上說,哲學為一般科學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理論、觀點和方法。
2) 從中外歷史實踐看,每一時代的哲學思潮都給史學以深刻的影響,每一次重大的哲學形態的變革都會引起一場史學革命。古代希臘哲學學派林立,決定了古希臘形形色色的歷史學派;歐洲中世紀史學,神學居統治地位;中國的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 史學是哲學的重要基礎
史學的成就充實和豐富著哲學的內容,為哲學提供史實的依據和素材,從而推動哲學的發展。
(三)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史學的指導作用
可以指導在歷史學習和研究中發現舊史學歪曲史實,任意評判歷史的謬誤;能幫助史學工作者提高理論思維的能力,以便認識歷史的本質,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能有效地指導史學改革,更新史學觀念,開創歷史研究的新局面。
(四) 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
1) 歷史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依據
2)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研究的指南,而不是一種現成的公式,不能隨意用來套用,更不能任意閹割使用。
6. 為什麼歷史研究離不開史料?
1)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和前提
2) 史料是否充備和正確,也是確定歷史學家選擇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據
3) 史料可以使各種現象互相補充、相互論證,對正確描述歷史事實、取得科學的結論和闡述觀點有極大的幫助。
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
搜集史料的方法有:利用工具書;通過平時讀書,閱讀報紙、刊物等積累資料;注意從考古發掘中積累新資料;通過調查和采訪搜集資料,特別是口碑資料。
整理史料的方法有:按性質分門別類的整理;按時間先後順序整理。
7. 重構歷史過程的方法有哪些?
按時間觀念重構歷史;按空間觀念重構歷史;按內容和性質來重構歷史。
8. 簡述當代西方計量史學的優缺點
優點:
1) 利用電子計算機,可以使傳統史學無法處理的大量史料得以合理的處理和適當利用
2) 可以使原來不夠確定的歷史問題,得到可靠數據的證明
3) 可以補充資料的欠缺,可以幫助進行歷史預測
4) 開拓了新的學科,擴大了新的研究領域
5) 可以促進史學研究的現代化
缺點:
1) 不利於歷史知識的普及
2) 適用范圍和研究對象受到極大限制
3) 不可避免地要融入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從而使客觀數據失去效用。
9. 簡述史學與文學的關系
(一) 史學與文學有聯系也有區別
1) 區別:史實務求真實,文學可以虛擬誇張,這是二者的基本區別。
2) 聯系:史學和文學都是客觀的社會現實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史學與文學在思維形式和語言的運用上也有某種一致性。
(二) 歷史研究必須藉助文學
1) 文學在一定程度上能為史學提供研究歷史的材料和觀點
2) 利用文學作品來證史和補史
3) 文學的發展對史學產生巨大的影響
進步的文學思潮和優良的文風能促進史學的發展;落後的文學思潮和不良文風則對史學產生消極影響。
4) 只有去偽存真,齊虛留實的文學材料才能為歷史研究所用。
10. 史學論文選題的方式和依據是什麼?
方式:選老師布置的題目;自己選題。
依據:
1) 結合目前的學術動向
2) 把握學術界近期內的研究動向和研究熱點
3)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4) 根據社會、群體的需要來選題
5) 選題的個人經驗:從老師講課或聽學術講座中發現問題;多看論文、從論文中受到啟發,從而發現問題;選題盡量地把題目選小一點;使用新方法、新角度去分析問題。
11. 歷史比較研究的類型有哪些?
橫向比較:主要從空間角度出發,進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歷史比較研究。
縱向比較:主要是從時間觀念出發,進行不同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層次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
宏觀比較:就是指站在歷史整體的角度,對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貫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較研究,對歷史系統的認識,歷史本質的揭示,歷史規律的發現主要靠宏觀比較研究才能獲得。
微觀比較:指不論從時間觀念或是從空間觀念出發,都是站在歷史的特定角度,對各種不同的、特殊的歷史現象進行具體的比較研究。
12. 史學概論的內容是由哪幾個板塊構成?其主要內容有哪些?
史學概論的內容由歷史學的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這三部分構成。史學本體論是關於歷史現象(歷史過程中出現的個人、人群、事件和過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質的觀點或理論,其核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社會歷史觀。主要研究歷史學的對象、結構和功能;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史學思想的發展與歷史觀的演變、歷史學從潛科學發展成為科學的歷程;歷史唯物主義及其在歷史研究中的反思和運用。
史學方法論是對各種歷史研究方法的規則、步驟和指導原則的性質、特點和適用范圍等所做的理論闡釋。主要內容包括史料的收集、整理與鑒別;重構歷史過程;新史學方法。
史學認識論是人們對於歷史學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的認識的反思。主要研究歷史的可知性和歷史學的科學性、歷史認識的過程與思維方式的特徵、歷史認識的檢驗和歷史真理的求索。
13. 簡述歷史學的社會價值和功能
(一) 歷史認識對現實社會具有重大的指導和影響作用
(二) 歷史的具體功用
1) 指導人們社會實踐的功能
2) 認識歷史發展規律、預見未來
3) 陶冶人們的品格情操和啟迪人們的智慧
4) 增強參與意識,提高執政水平,積極參加社會決策

【補充】:
1.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① 關於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
② 關於人類社會運動過程的原理;
③ 關於歷史主義的原則。
2.歷史創造者的命題:
①反對「普通老百姓」,帝王將相也有功,反對階級觀;
②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原理解釋……(納粹黨)。
3.民族關系:
①反對只是單純的注重到經濟合作;
②應注意到民族關系的不平等;同化,戰爭……
③強調其實武力戰爭和同化也並不一定是壞事。

6. 新媒體時代,如何面對各種撲面而來的信息呢相信質疑從歷史學習方法的角度談

歷史抄學習中,有一種考證方法叫孤證不實,就是不能相信片面之言。對網路信息也是這樣,不能單聽一面之詞。另外古人說三人成虎,連賢人的母親都架不住多人的謠言,所以可以學慣用胡適先生做學問的方法,也就是在不疑處懷疑。即使多人肯定,也要以懷疑的態度小心求證。

7. 什麼是孤證孤證不立的原則

孤證就是沒有證據證明材料本身的真實性。別人有理由認為這塊材料是偽造的。

8. 史學研究有個『孤證不立』的說法,是什麼意思

史學研究考證歷史文化堅持二重證據法,也就是「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量印證, 以考古代歷史文化,這是公認科學的學術正流。孤證不立不符合這種要求,只有單一證據不能證明歷史文化的真實性。

9. 歷史的學習方法

聽課的方法。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概念(如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上重復講述)。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准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於整理、復習。
2.閱讀教材的方法。這里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
要你上課認真聽認真畫好老師講的一般上課時候歷史老師講課都非常生動有趣這樣子會促使你去聽他們所講的課自然的就記住了一大半了.
2)對老師一天所講的回家進行復習並且對重點強調的知識進行反復背誦.
3)不要忽視每課對相關內容的背誦雖然開始會覺得每天背下來過些天就忘記了等你,等你回頭在重新復習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以前背過的東西只要你重新在背一下就完全記住了並且不容易忘記而且在考試的做題的時候你會很容易的找到答案.這樣子也就容易得到高分了
其實歷史不是很難只要你用心一定會學好最後一點就是要樹立自己的信心要相信自己一定成功.
1.聽課的方法。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概念(如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上重復講述)。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准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於整理、復習。
2.閱讀教材的方法。這里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信息的主要途徑。要想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是沒有什麼捷徑可尋的,主要是靠閱讀。一般地說,閱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閱讀材料的文字含義,如認識字詞的形、音、義,懂得詞和短語的外延和內涵,認讀句子和語段並明了其意思。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在解讀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實際所指,而且要能夠與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歷史閱讀中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理解書面材料中的潛在的意義,然後把理解到的潛在的意義同認知結構聯系起來」(註:〔美〕奧蘇伯爾等著.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余星南、宋鈞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才能是有效的閱讀。閱讀的方式,有泛讀和精讀之分,要求也不一樣。此外,為提高閱讀的效果,可以在閱讀時做必要的筆記,或在閱讀材料上(如教科書)做一些提示性的記錄,如畫線、標符號、寫批註等。
3.觀察的方法。歷史學習的內容,其信息承載的形式雖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現的,如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遺址、歷史建築等。對這些形象化的學習材料進行觀察,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歷史信息,並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對這些形象化材料進行觀察時,既要把握其整體的面貌、情況等,又要關注有關的細節,尤其是細微的特點。觀察時也要動腦筋思考,並與所學的文字材料聯系起來。
4.搜集材料的方法。歷史學習常常要運用歷史材料,並將適當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行歷史的推論。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更多地涉及到對材料的搜集和使用。應該認識到,能夠搜集材料,是學會學習的重要表現之一。搜集材料是對信息進行查找、檢索、選擇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種:一是利用圖書館,這就要掌握圖書目錄檢索方法;二是利用網路的搜索功能,這就要學會在網上搜索信息;三是調查的方法,通過社會調查(如問卷、訪談等)獲取材料。進行材料搜集,同時也要對材料進行篩選、整理、分類,以便使用。
5.運用證據的方法。搜集到的歷史材料,並不能拿來直接作為證據使用,還需要對材料進行辨析,搞清材料的價值,這包括對材料的來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質、材料的真偽等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證據時,一是要注意選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說明問題;二是要選用多則來源不同的相關材料來論證某一個問題,這就是遵循「孤證不立」的原則;三是全面認識和理解所選材料的含義,不能斷章取義,主觀臆斷,隨意闡釋;四是要用證據支撐論點或結論。對歷史證據的運用,可以有多種方式,包括編寫、分類、探查、概述、轉述、質疑、推斷等(註:關於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證據.可參見〔英〕蒂姆?洛馬斯.論史料教學.葉小兵譯.載歷史教學,1998.2)。
6.探究問題的方法。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在於對歷史的認識,這就不僅要搞清楚歷史事物「是什麼」的問題,而且要探討「為什麼」的問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對具體的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兩種關系,一是因果關系,「如果要真正了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教學方式上就必須注重識別和考察事件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註:D.Thompson, Understanding the Past: Proceres and Content, in A.K.Dickinson,P.J.Lee and P.J.Rogers, Learning History,Heinemann Ecational Books Ltd, London, 1984.p.178)。歷史的因果關系是具體而復雜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種情況,具體的原因與結果也有近期的與長遠的、直接的與間接的、必然的與偶然的、主觀的與客觀的等等,需要進行全面而具體的分析。二是內在關系,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之間的關系,同類歷史事物發展的縱向關聯,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的聯系等等,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7.評價歷史的方法。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都要對具體的歷史事物(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進行評說。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解釋。要全面、正確、客觀、辯證地解釋歷史,必須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並逐步學會運用這些來進行歷史的解說,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例如,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階級與階級斗爭、個人與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等,對於我們正確地評述歷史具有指導意義。評價歷史是要把歷史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考察,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8.記憶的方法。歷史本身可以說就是一種人類的記憶。學習歷史知識也是在記憶歷史。對於學生來說,記憶歷史知識往往是比較頭疼的事,甚至是煩惱的事,因此學會和掌握一些歷史記憶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從記憶的策略上講,要遵循一些記憶的規則,如學習與記憶的結合、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集中記憶與分散記憶相結合、從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層面上進行記憶等。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如聯想記憶法、形象記憶法、邏輯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歸類記憶法、提綱記憶法、圖表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歌訣記憶法、數字記憶法,等等。
9.練習的方法。學習中的練習對於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練習與信息加工水平有密切關系,可以說,聯系得越密切,信息向長時記憶遷移的可能性也越大」(註:〔日〕內山光哉.學習與教學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重要的一是通過練習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二是學會對知識的實際運用;三是將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四是及時發現學習上的問題,查漏補缺。在練習的方法上,要學會審題,特別是明確題乾的含義及要求;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准確性和完整性。
10.復習的方法。「學而時習之」,復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由於歷史知識的特點,復習對掌握歷史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說,復習的類型有隨堂復習、課下復習、階段復習、期末復習、高考復習等,每一種類型的復習目的、復習范圍、復習要求是不同的,這需要在進行具體的復習時加以了解和適應。復習的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學習筆記、編寫復習提綱、重點閱讀、比較相關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構建知識體系等,並與練習相結合。
以上所述,只是概要性和提示性的,未能一一具體展開,也不可能涵蓋所有的歷史學習方法。重要的是,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和學生要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尤其是通過自己的實踐,逐步形成有個性的學習方法,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優良的學習作風。當前,歷史教學的改革提倡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綜合學習等方式,這就為歷史學習方法的開拓與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有利於學生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孤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