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論文主題評價某位歷史事件,感想和體會
不行的,整篇都包含,
我能解決
『貳』 跪求一篇500字近代歷史事件看法的論文
我自己寫的選修論文......關於解放戰爭的。
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但在國內外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內戰還是爆發了。國民黨軍隊向全國各地的解放區進攻、但被逐一擊破,迫使蔣介石改變策略,對陝甘寧及山東根據地發動「重點進攻」。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認為「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他要求各部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失,要保存有生力量,打「運動戰」。為此,他率中共中央機關、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要用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這是何等高明的決策!這對中國革命的進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1947年中共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全面推行「土地改革」,中國歷史掀開嶄新的一頁。在下一年的「三大戰役」中,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前支軍,陳毅有言:淮海戰爭的勝利是「農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言充分說明了中共獲勝的重要原因。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二、三、四野百萬大軍揚帆起航,浩浩盪盪,破長江天險,直搗南京「總統府」。在上海,宋慶齡清晨外出散步,看見解放上海的三野官兵伏地而眠,寧可夜宿街頭也不打擾市民,深為震撼,堅定了北上、參加新政協會議的決心。各路民主人士齊聚一堂,召開政協會議,一齊歡慶民族的新生——「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總結國民黨解放戰爭失敗的原因:其一,不顧民心向背,悍然發動內戰;其二,縱容四大家族巧取豪奪、黨政腐敗。治標尚且夭折,遑論治本。《建國大業》里,蔣經國在滬改革遇阻後,老蔣對他說:「國民黨的腐敗已經到骨子裡了。反貪腐是件大事,難哪!反,要亡黨;不反,亡國!」道出了當時國民黨的嚴酷局面與深層矛盾。其三,鎮壓學生運動,迫害民主人士,阻塞外部監督途徑;其四,黨內派系林立,爾虞我詐,傾軋爭奪。蔣、桂、晉等派系彼此猜忌,勾心鬥角。哪能不敗!!
『叄』 求一篇關於評論某歷史人物或某歷史事件的議論文,要500字以上。
唐太宗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有功也有過,其赫赫功業已攜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其缺點過錯也永存於歷史的長河中,如何用一句話來評價他,那就是「功大於過」。
唐太宗一生的功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統一全國過程中的武功,二是貞觀年間的文治。本文主要討論後者。
貞觀之治的出現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夠成為傑出的,進步的歷史人物,絕非偶然,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的時代因素。
首先,唐太宗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隋末農民起義是針對隋煬帝的暴政而發生的,人民反對橫征暴斂,要求輕徭薄賦;人民反對生殺任刑,要求賞善懲惡;人民反對窮兵黷武,要求偃武修文,休養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這些,並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時刻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訓,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適應了歷史的潮流,這正是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君臣關系和諧,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風氣。貞觀之初。唐太宗君臣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正視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們形成了一個榮辱與共的整體。君主的納諫如流;臣下直言相諫,君主選賢任能,臣下間竭盡職守;君主執法嚴明,臣下克已奉法。人人奮發,見賢思齊,這種良好的政治風氣和寬松的政治環境,極大地調動了各級官員的積極性,充分顯示了國家機器有序運作的活力,從而為貞觀治世的出現提供了保障。
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各種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夠審時度勢,洞察全局,盡量避免政策的失誤。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對臣下的品德優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徵,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揚長避短,人盡其才。對古今歷史上的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繼承,在處理軍國在事之時,常常引經據典,運用自如;對自己和國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時糾正。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唐太宗在貞觀群體中地位和作用無人能取代的。他那高人一籌的思想見解,是貞觀治世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但是唐太宗並非白壁無瑕。他雖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他的一生不乏光輝燦爛的閃光點,也有他黑暗的一面。特別是貞觀後期他驕傲了,他沉湎於成功的觀慶之中,沉醉於歌功頌德的喜悅之中。他由納諫如流變得聽不進不同意見,由寬大仁厚變得偏執猜忌,他身上的英明靈光漸漸被昏庸取代。一代明君變得老態龍鍾、毫無生機。這種變化的原因和教訓是深刻的。
一方面,封建體制自身是唐太宗發生蛻化的溫床。在君主專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權獨尊,至高無上。盡管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他不是神,他自身也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在君主專制體制下,這種不足是不可能得以完全糾正的,相反卻會日益增大,並最終成為國家機器有序運轉的障礙。另一方面,驕傲自滿是唐太宗蛻化的催化劑。貞觀前期,唐太宗經比較謙虛謹慎,隨著國家形勢的好轉和政權的鞏固,到貞觀中期,在他的思想里滋長了驕傲自滿的因素,這種驕傲思想越到後來越嚴重,成為他蛻化的催化劑。再一方面,太子事件的打擊嚴重影響了唐太宗的情緒,使他日益變得猜疑和偏執。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太宗前後變化,貞觀前後期的政治有明顯的不同,但不能說前期絕對地好,後期絕對壞。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他的言行有一定的多面性,有時自身也就是一個矛盾體。雖然他晚年犯有一些錯誤,但仍不失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出的封建帝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人物之一。他執政的貞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盛世,也是我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輝煌的一頁。
『肆』 關於某一歷史事件的論文
論明成祖北征
摘要:
關鍵字:
論文第一節簡介明朝建立朱棣上位,引出北征。回
第一部:北答征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北征經過。
第三部:北征結果意義影響。
結尾。
參考文獻:
這里論文重點在於第一、三部分,經過不是重點,只要講清楚就可以了,論文在北征背景和影響上作出分析結論就可以了,從另一個角度插入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背景里自是從王朝內部和外部來分析了,一個個引經據典再論證論證。
影響也是,內部外部,插入些原文,插入些史學家的觀點(寫上出處的要),在加上自己的觀點,行了。
『伍』 歷史事件議論文怎麼寫
首先來 要從歷史背景自方面談起
其二再講一個歷史人物在歷史方面做出的正反面對歷史的影響。因為一個歷史人物對歷史既有功也有不利的方面 所以要辯證的看 還需作出評論他的功大於過 或者過大於功 這些就需要這個人物的歷史事件談起
他的性格也很重要,他的性格對他做出的歷史事件也有影響作用。
最後 當然要總結 在你的眼裡 他的功大於過呢?還是過大於功呢。對歷史是否有推動作用
在這種文章 最重要要明白不要單方面地說他的過或者功 而要從歷史宏觀的角度辯證的分析 然後分析了他的過和功才能從宏觀的說他在歷史上是起推動作用呢還是阻礙作用
『陸』 高一歷史論文,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的,800字左右。 十萬火急,O了 。
高一歷制史論文,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的,800字左右。
十萬火急,O了
。
歷史論文大全
www.wsdxs.cn/html/lishi
『柒』 「談談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論文,2000字
題目有點大,建議選一個歷史上爭議較多的人物,分析其被不同時代的不同評價,總結一些評價的「現實意義」。比如:李鴻章
『捌』 高一對歷史事件的感想小論文,急!!
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從鴉片對民眾的危害程度,以及鴉片對當時中國經濟的侵害,從維護一個國家的民族利益,國家的完整,主權的獨立,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無疑應該是一個"愛國行動"。但是,從當時中國的特定歷史條件,從中國長遠的發展,中國作為一個當時世界上古老和封閉與專制最長最大的國家,中國需要加強與世界各國民眾的交往,包括西方國家的交往,而當時西方正處在一個不斷上升的階段,中國更需要西方的新技術,資金,以及西方的民主思想,還需要西方的自由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理論體制。但是,中國當時的封建與專制君主心裡明白,大量西方的新技術,資金,以及西方民主思想和自由經濟,市場經濟的湧入,這就意味著幾千年統治中國的封建與專制體制的瓦解,同時也意味著統治了中國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和道光王朝的滅亡。在這種情況下以道光為首的擁有當時中國最高權力的清政府,自然不願意放棄自已的權力,這也就促使中國與外國的貿易爭端開始由爭端發展到戰爭。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從一定程度來講,它維護了當時中國閉關銷國的清朝統治者的利益,違背了當時世界發展的潮流,助長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導致了貿易爭端的"戰爭化"。因而也存在著一定的消極意義。其主要表現為:
一、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基本上符合當時道光皇帝推行的閉關銷國的政策。
滿清王朝盡管也有"康干盛世",但對外基本上是採取一種閉關銷國的政策,到了嘉慶和道光年間,這種閉關銷國的政策表現的更為充分,這是因為這個時候的中國與當時發展的世界顯更為落後,為了防止民眾更多的了解世界,嘉慶和道光皇帝採取了一種更為保守的政策。盡管當時英國商人的"鴉片貿易",不僅對中國民眾的素質有損害作用,也影響滿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但是道光皇帝禁煙的目的,並不僅僅只是為這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英國等西方國家利用"鴉片"來敲開中國封閉的大門,直接影響清王朝的統治地位。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也完全是奉道光皇帝的旨意進行的,也絕不是僅僅依靠林則徐所謂的"愛國之心",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道光皇帝的旨意任何滿清大臣也都不會有如此的膽量,退一步來說,如果禁煙運動僅僅是林則徐的"愛國之心"所致,那幺這種"愛國之心"也只能是道光帝的旨意而已。因此,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維護道光皇帝的閉關銷國政策的作用。
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當時的對外貿易。
在當時的中國對外貿易中,中國與英國,以及美國,法國等國的貿易是最主要的,特別是中英貿易,英國作為當時的"世界工廠",在許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有許多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但對於這些新技術和新產品,在一個完全以自給自足為主的自然經濟社會里,大量的新技術和新產品還會促進這種自然經濟的迅速解體,許多新技術和新產品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被傳統封閉的國家所接受,這就導致了最初時期中英貿易的不平衡,對於英國利用"鴉片貿易"做為彌補這種不平衡的做法,中國當然應該堅決反對,但是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的結果連中英貿易都被宣布中斷,這實際上是在做"倒臟水的時候,連嬰兒都被倒了出去"的錯誤。
三、林則徐使"貿易摩擦"激化為"貿易戰爭"。
由於林則徐的"禁煙運動"連中英貿易都被宣布中斷、這樣中英關系就由原來"貿易爭端"變成了一場"貿易戰爭"。中國這個古老的大國開始與當時世界上最強的經濟大國之間處在一種戰爭狀態。本來中英貿易完全可以採取相互競爭和相互協商的辦法解決,即便嚴禁"鴉片貿易",但也不需要在兩國民眾之間發動戰爭,但由於林則徐從一開始解決這一問題,就企圖通過暴力驅逐的辦法,其結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解決貿易爭端,而且帶來雙方的戰爭。實際上中國自一八四0年鴉片戰爭以後,"鴉片走私"不僅沒有消除,而且更加猖獗。
四、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助長了中國的民族排外主義。
世界有許多國家和民族,每個國家和民族都自己長處,不同的民族應該互相交流和學習。但是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看高於別人的國家和民族,這就是民族排外主義。中國是一個有幾千文明歷史的古國,自然也有許多的長處,從十五以後,中國的發展顯然一步步落後於世界,十八世紀當歐洲社會開始向"工業社會"過渡時,中國還處在"農業社會",但是在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眼裡,中國仍然是一個"天朝大國",其國內無所不有,不需要藉助於外國,本來國內的一些守舊分子時時都在尋找借日,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助長當時國內民族排外情緒的增長。
五、"鴉片戰爭"的影響
林則徐的激進"禁煙運動"中斷中英貿易的作法,盡管對於維護當時的滿清王朝的閉關銷國政策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於中國貿易的長遠發展,以及中國與世界的交往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戰爭的危險。當時的英國政府已感到在中國這個封閉了幾千的古老大國,單靠貿易手段是不能解決問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提供了英國政府使用"炮艦政策"的借口。一八四0年二月二十日,英國政府任命喬治.懿律和查理.義律為對華談判正副全權代表,四月英議會通過對華戰爭議案,六月,喬治·懿律率領四千英軍,分乘四十餘艘艦船,從印度進入中國廣東海面,封鎖了珠江口,兩國進入了戰爭狀態。鴉片戰爭盡管以鴉片為起因,但是雙方卻是代表著不同的文明程度,英國政府是當時世界文明較高的一方,在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面都勝於中國;而中國則是代表著封閉和落後的一方,在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當時的英國,這樣也就自然決定了當時戰爭的發展方向。
戰爭結束中國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一八四三年七月與十月,耆英和璞鼎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即虎門條約)》,對《南京條約》進行了補充和具體化,如對關稅率,領事裁判權,最惠待遇又達成了協議。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耆英與美國全權代表顧盛,在澳門望廈村簽訂了《中美五口貿易章程》即(《望廈條約》),一八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耆英與拉萼尼在停泊在廣州黃埔的法國兵艦上簽訂了《中法五口通商章程》(《黃埔條約》)美國和法國不僅與中國達成同英國相同的權利,而且還就領事裁判,建立教堂,醫院都達成了協議,此後,葡萄牙、比利時、瑞典、挪威、荷蘭、西班牙、普魯士、丹麥等國也紛至沓來,清政府也只好本著"一視同仁"的辦法,與這些國家達成同樣的協議。
關於鴉片戰爭,中國一般士大夫都喜歡虛驕自大,過度地指責外國,但是中國近代史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一七九四至一八五六年)卻與之有不同的評說,他認為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國內政治所決定的,他說:"官無材則國楨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楨富柄強則以之詰奸奸不處,以之治財財不蠹,以之 器器不窳,以之練士則士無虛伍,如是何患於四夷,何憂乎禦侮!"(參閱:《聖武記》,敘。)他把"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虛"列為兩個根本大害。魏源能從中國本身尋找"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應該說是一種比較現實的態度。 回答者: yadongyu74 | 四級 | 2008-4-26 11:25
1、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林則徐於1839年3月到達廣州。林則徐與鄧廷楨,在人民群眾的支持幫助下,整頓海防,嚴拿煙販,懲處受賄賣放的水師官弁。並且通過多方面的調查,掌握內幕情況。與此同時,他對外國鴉片販子也採取嚴厲的措施,責令外商將躉船上所存的鴉片,造具清冊,聽候收繳,並具甘結,聲明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即沒收,人即正法。林則徐堅決表示,「若鴉片一日示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最後,英國鴉片販子被迫繳出二萬余箱。美國煙販繳出1500餘箱。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主持在虎門海灘銷毀收繳的鴉片,使禁煙運動達到最高潮。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門硝煙」。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2、面對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為了維護自身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自應上下一心,軍民一心,共同反抗侵略。為了保證反抗侵略的勝利,採取各種防衛措施,積極作好應戰准備,也是完全應該的。在這方面,林則徐既具有堅韌不拔、抵抗英國侵略的決心,而又腳踏實地,加強防衛,迎頭痛擊侵略者,是值得稱頌的。
『玖』 求對歷史事件看法的論文
1991年8月19日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作為這個世界上最龐大國家當時的領導人——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被認為要為這一事件負上相當重大的責任。而在戈爾巴喬夫「導致蘇聯解體的改革」中,他激進的新聞改革對這個國家產生了巨大的震動,並被認為是導致了嚴重的意識形態崩潰,成為蘇聯解體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戈爾巴喬夫新聞改革的評價
毫無疑問,戈爾巴喬夫的新聞觀念受西方影響極深——這和他多次出國的經歷以及較高的學歷都有相當的關系。戈爾巴喬夫提出的「公開性原則」無疑是新聞媒體應該追求的價值觀,而他新聞改革中最重要的三點:取消新聞審查制度、規定各種組織或公民個人都有辦報權、擴大辦報人的自主許可權,也都符合現代新聞事業的發展趨勢。
從改革初期的情況看,通過改革,蘇聯的媒體得到了群眾更多的信任和歡迎,也更貼近真實的國情——從新聞的角度看,這肯定是成功的。突破新聞禁區,新聞才變得具有價值而不僅僅是某一個政黨的宣傳工具;對於歷史問題的揭露,也符合人民知情權的要求。
從以上的分析看,戈爾巴喬夫的新聞改革無論如何都是進步的,是符合歷史潮流的,甚至是成功的。但是,為什麼仍然有這么多人認為他的改革失敗了呢?因為蘇聯解體了,蘇聯的改革失敗了,從結果出發,在意識形態的失范上,自然又追究到了新聞改革的問題上來。
然而,蘇聯的意識形態崩潰,其根源並不在新聞自由,而恰是在新聞不自由。因為過去的新聞不自由,斯大林才能肆無忌憚的犯下驚人的罪行而不擔心為人所知。因為對真相缺乏了解,國民無法真正參與到國家的事務中來,也就無法發揮社會主義人民民主的優勢。而新聞有了自由後對於過去的揭露,不過是它早就應盡的義務的補救。
應該說,蘇聯的失敗,並不在於新聞改革,而是因為過去所犯下的可怕罪行。因為已經犯下了罪行,蘇共就無法迴避其責任,作為一個政黨,被迫下台,也屬當然。另一方面,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以及獨聯體國家並未走上富強之路,其中一些甚至出現倒退,這也有政治經濟多方面的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其罪並不能歸於新聞自由。相反,我們倒可以說,即使出現了其他的倒退,在新聞事業方面,他們取得了進步。這么看來,國內一些人藉此來攻擊蘇聯的新聞改革,鼓吹「操縱輿論」,倒顯得別有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