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很多歷史學家喜歡研究魏晉南北朝
您好
我並抄沒有發現有多深歷史學家喜歡研究魏晉南北朝
反而覺得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比較偏冷
第一,兩晉南北朝政/權走馬觀花,遠遠不止十六個,無論是按國別史編年史還是紀傳體都無比混亂。
第二,南北東西拉鋸戰頻繁,洛陽,廣陵地區反復易手,戰/爭史也描寫不了。
第三,民/族仇/殺極其普遍,羌,鮮卑,羯,南匈奴依次崛起又依次滅/種,我大華夏流血千里,不夠和諧。
第四,南北政/局都無比混/亂,北方天天爭霸戰爭,和平就前秦十幾年,後趙十年,北魏幾十年,南朝則流行強/勢軍/人政/變,上游一不高興就順流而下平南京。人物繁雜至極,沒個幾百萬字根本說不清。
⑵ 研究三國時期的現在歷史學家有哪些
中古史(魏晉至唐)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國古代史》
盧弼(1876年—1967年),《三國志集解》、《三國志集注補》
陳寅恪(1890年—1969年),《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寒柳堂集》
勞干(1907年—2003年),《魏晉南北朝史》
陶元珍(1908年—1980年),《魏晉史叢考》、《三國食貨志》
唐長孺(1911年—1994年),《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總結其一生研究的通論性著作)
王仲犖(1913年—1986年),《魏晉南北朝史》
周一良(1913年—2001年),《魏晉南北朝史論集》
馬植傑(1922年—2006年),《諸葛亮傳》、《三國史》
田余慶(1924年—),《東晉門閥政治》
張作耀(1931年—),《中國歷史便覽》、《中國歷史辭典》、《曹操評傳》、《曹操傳》、《劉備傳》、《孫權傳》
逯耀東(1933年—2006年),《魏晉史學及其他》、《胡適與當代史家》、《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
張大可(1940年—),《三國史研究》、《三國史》
張榮芳(1955年—),《唐代的史館與史官》、《唐代京兆尹研究》、《典章制度的總匯 ―― 通典》
⑶ 晉代的名人
竹林七賢,中國第一帥哥潘安,太後賈南風,武帝司馬炎,白痴皇帝司馬衷,大將桓溫,書法家王羲之,田園詩人陶淵明
⑷ (出自滿分作文,求完整原文!!!) 怎一個「情」字了得晉代歷史學家陳壽的父親因犯
作文名字是《怎一個情字了得》
⑸ 魏晉南北朝有那幾位科學家
1、劉徽(約公元225年—295年),漢族,山東臨淄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 理論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另外他還重編了一本歷法,叫《大明歷》。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2、祖沖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和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
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將圓周率(π)值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他提出約率22/7和密率355/113,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張叫它「祖率」也就是圓周率的祖先。他將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匯集成一部著作,名為《綴術》,唐朝國學曾經將此書定為數學課本。他編制的《大明歷》,第一次將「歲差」引進歷法。提出在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推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81481日,誤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機械專家。重新造出早已失傳的指南車、千里船等巧妙機械多種。此外,他對音樂也有研究。著作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但早已失傳
3、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4、賈思勰(jiǎ sī xié),生卒年不詳,北魏(公元386~543年)時人,漢族,益都(今屬今山東省壽光市西南)人,生活於我國北魏末期和東魏(公元六世紀),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全書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約七萬字,注釋四萬多字,共十一萬多字;此外,書前還有《自序》和《雜說》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種,記載的農諺有三十多條。全書介紹了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方法,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和疾病的防治,以及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所有農業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在農學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5、范縝(約450~約515)中國南朝齊、梁時思想家,無神論者。字子真。南陽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曾任寧蠻主簿、尚書殿中郎、宜都太守、晉安太守。他曾同佛教有神論者進行了兩次公開的論戰。范縝反對佛教因果報應說,認為人生好比同一棵樹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廳堂,也有些花瓣飄落進糞坑中,這完全是自然現象,毫無因果可言。對於形神之辯,他認為,形神相即,不得分離。精神離開形體,不能單獨存在。著有《神滅論》、《答曹思文難神滅神》(即《答曹舍人》)。《神滅論》堅持了物質第一性的原則,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體)是互相結合的統一體。
6、葛洪(284~364)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朴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和神仙方術,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葛洪較早觀察並治療一些急性傳染病,如結核病、狂犬病、天花、恙蟲病等。葛洪煉制出來的葯物有密陀僧(氧化鉛)、三仙丹(氧化汞)等,這些都是外用葯物的原料。葛洪在煉制水銀的過程中,發現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還記載了雌黃 (三硫化二砷)和雄黃(五硫化二砷)加熱後升華,直接成為結晶的現象。
7、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人,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研製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亮的弩箭,對科學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8、裴秀(224—271)字季彥,魏晉期間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西晉大臣、學者。歷官三國魏散騎常侍、尚書僕射,晉光祿大夫、司空,封鉅鹿郡公,作《禹貢地域圖》,開創我國古代地圖繪制學。裴秀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六條基本原則——制圖六體,確立了我國古代地圖學的理論基礎。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9、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先江蘇南京)人。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葯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號華陽隱居,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最大的貢獻就是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葯,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葯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葯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10、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學家、無神論思想家,東海郯(今蒼山長城鎮 )人。何承天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歷法疏漏不當。奏請改歷,稱《元嘉歷》,訂正舊歷所訂的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於宋、齊及梁天監中葉,在我國天文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論周天度數和兩極距離相當於給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約為3.1429,對後世歷法影響很大。兼通音律,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彈箏,復擅弈棋,著作有《達性論》、《與宗居士書》、《答顏光祿》、《報應問》等。他運用當時所能達到的自然科學水平,進行反佛的理論斗爭,在形神問題上批判「神不滅」的唯心主義理論,反對因果報應說。《報應問》、《達性論》等這些著作記錄了他和佛教徒宗炳、顏延之等的辯論,見於《弘明集》與《廣弘明集》。《宋書》、《南史》均有傳。 宣揚無神論。他還熟知歷代朝典,曾奉命撰修《宋書》,書未成而卒。
11、王叔和(201—280),西晉初醫學家。名熙。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在曹魏、西晉均任太醫令。精研醫學,正視脈理。曾對當時已失散的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舉行輯集,收拾整頓成《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使《傷寒雜病論》這部醫學文獻大部內容都以生存下來。他又搜集前代醫學家脈學著作,結合自己的經驗,著成《脈經》十卷,總結為24種脈息,使古代脈學系統化,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脈學專著,奠定了儒醫脈學診斷的基礎。
⑹ 三國演義中當代歷史學家指的是誰
譙周
⑺ 魏晉南北朝有哪些名人
魏晉時代的名士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最初是由曹丕提出的。「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專陵陳琳孔璋,山屬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③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
⑻ 晉代歷史人物
您好!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晉朝的基本情況: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266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綿延16年的「八王之亂」。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滅西晉,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網路
西晉著名歷史名人:
司馬炎(西晉建立者)、司馬衷(腦子有問題的皇帝)、賈南風(長相奇醜、弄權的皇後)
【東晉的歷史比較混亂:
東晉是門閥世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安帝,建立劉宋,進入南北朝時期。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著名歷史名人:
司馬睿(東晉建立者)、王導(著名宰相,曾輔佐晉元帝司馬睿,是三朝元老)、祖狄(將軍)、謝安(名士、宰相)、劉裕(南朝宋的開國皇帝)、苻堅(前秦天王)
————
晉朝著名文人、書法家等:
謝靈運、謝道韞、謝玄
【謝玄是謝安之侄,是謝安大哥謝奕的兒子。另外才女謝道韞是謝奕的女兒,就是謝玄的姐姐。謝靈運是謝玄嫡孫。】——參考自網路貼吧……這關系太凌亂了……
謝道韞嫁給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從此有了「天壤王郎」的故事。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陶淵明
潘岳(四大美男之一的西晉的潘安~),陸機和他弟弟陸雲【潘才如江,陸才如海】合稱二陸。
…………
還有問題歡迎追問O(∩_∩)O
⑼ 魏晉南北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學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文學家
孔融
曹操
徐幹
王粲
劉楨
陳琳
阮瑀
應瑒
蔡琰
曹丕
曹植內
阮籍
嵇康容
應璩
張華
陳壽
潘岳
陸機
左思
劉琨
郭璞
孫綽
許詢
陶淵明
顏延之
謝靈運
謝惠連
范曄
劉義慶
鮑照
沈約
江淹
孔稚珪
陶宏景
任昉
謝朓
丘遲
王融
何遜
陰鏗
吳均
徐摛
劉孝綽
王筠
庾肩吾
溫子升
刑邵
蕭綱
徐陵
王褒
庾信
酈道元
楊炫之
干寶
王嘉
⑽ 有哪些晉朝時代的名人
1、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
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飢寒交迫的困境時,盡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
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從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傳為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為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朴卻詩意盎然。
陶詩文共一百四十幾篇,引用《列子》、《莊子》典故多達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說對老莊思想接受甚深。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觀,同時又是生活勞動在田園之中,很自然地,田園生活便成了他的審美對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
陶淵明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的詩美思想,閃耀在詩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個性,使讀者強烈感受到詩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內容上,則是把田園生活引進 了詩壇,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滲透在藝術上,則是產生了真朴淡遠的藝術境界和沖淡自然的美學風格。這就是偉大詩人的陶淵明,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並成為後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對象,就足以說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
2、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陳壽的主要著作為《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公元220年(魏文帝黃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歷史。
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
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復,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3、左思(約250~305),字泰沖 ,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另外,其《詠史詩》《嬌女詩》也很有名。其詩文語言質朴凝練。後人輯有《左太沖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秘書郎。晉惠帝時,依附權貴賈謐,為文人集團「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
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里,專心著述。後齊王司馬冏召為記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進攻洛陽而移居冀州,尋病終,終年五十五歲。
《晉書·左思傳》載,他曾以10年時間寫出《三都賦》,「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三都賦》的寫作時間,《晉書·左思傳》和《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左思別傳》的說法很不一致。據今人傅璇琮考證,《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之前。
此外,今人姜亮夫認為作於291年(《陸平原年譜》),劉文忠認為作年「難以確定」(《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左思》)。左思在序中批評前人作賦「侈言無驗,雖麗非經」,提出作賦應「貴依其本」、「宜本其實」。
在寫作此賦過程中,他曾向到過蜀地的張載請教岷邛之事;又求為秘書郎,以便博覽方誌群書。因此《三都賦》體制宏大,事類廣博。
他那種強調徵信求實的文學主張雖不免偏激,但也使《三都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三都賦》問世後,張華贊嘆不已,嘆道:「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
皇甫謐為之作序,張載、劉逵作注;衛權作略解。一時間豪富人家競相傳寫,以致「洛陽紙貴」。這除了《三都賦》本身的富麗文采及當時文壇重賦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包含了當時朝野上下關心矚目的內容:進軍東吳、統一全國。
此賦的寫作手法及風格雖與班固的《兩都賦》及張衡的《二京賦》相似,但它的思想主題則不是傳統的「勸百諷一」。因此《三都賦》在後期大賦中具有重要地位。
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賦《白發賦》,語言朴實、行文幽默、感情含蓄,與《三都賦》完全不同。它採用頭發與人對話的寓言體,尖銳地抨擊「靡不追榮,貴華賤枯」的社會現實。
4、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
陸機在孫吳時曾任牙門將,吳亡後出仕西晉,太康十年(289年),陸機兄弟來到洛陽,文才傾動一時,受太常張華賞識,此後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歷任太傅祭酒、吳國郎中令、著作郎等職,與賈謐等結為「金谷二十四友」。
趙王司馬倫掌權時,引為相國參軍,封關中侯,於其篡位時受偽職。司馬倫被誅後,險遭處死,賴成都王司馬穎救免,此後便委身依之,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卻大敗於七里澗,最終遭讒遇害,被夷三族。
陸機「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駢文亦佳。與弟陸雲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與潘岳同為西晉詩壇的代表,形成」太康詩風「,世有」潘江陸海「之稱。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陸機作文音律諧美,講求對偶,典故很多,開創了駢文的先河。陸、潘諸人為了加強詩歌鋪陳排比的描寫功能,將辭賦的句式用於詩歌,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法。他們詩中山水描寫的成分大量增加,排偶之句主要用於描寫山姿水態,為謝靈運、謝朓諸人的山水詩起了先導的作用。
追求華辭麗藻、描寫繁復詳盡及大量運用排偶,是太康詩風「繁縟」 特徵的主要表現。從文學發展的規律來看,由質朴到華麗,由簡單到繁復,是必然的趨勢。正如蕭統所說:「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陸、潘發展了曹植「辭采華茂」的一面,對中國詩歌的發展是有貢獻的,對南朝山水詩的發展及聲律、對仗技巧的成熟,有促進的作用。
5、潘安(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岳,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潘安之名始於杜甫《花底》詩「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
後世遂以潘安稱焉。美姿儀,少以才名聞世,他性輕躁,趨於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輒望塵而拜。與石崇、陸機、劉琨、左思等並為「賈謐二十四友」,潘安為首。潘安被譽為「古代第一美男」。
潘岳在文學上與陸機並稱「潘江陸海」,鍾嶸《詩品》稱「陸才如海,潘才如江」,王勃《滕王閣序》「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文學作品中常用「陸才如海,潘才如江」(《滕王閣序》「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來形容潘安與陸機,是魏晉第一流的文學家。
潘安詩歌名列鍾嶸《詩品》上品,潘安亦是西晉著名文學、政治團體「金谷園二十四友」之首,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他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特別是《悼亡詩》更成為中國文學史悼亡題材的開先河之作,歷代被推為第一,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
《閑居賦》、《秋興賦》、也很知名在小說中常以「貌若潘安」來形容一個人文采風流並且容貌出眾。特指男性。在漢魏晉那個時代,賦寫得好是文人最高的成就,潘安的《秋興賦》、《閑居賦》、《藉田賦》文字優美,富有感情,是那個時代頂峰。
潘安、陸機是西晉作品流傳下來最多的文學家,可見後世對他們的推崇。潘岳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情,讀者句句能體味到他內心所想,潘岳的感情細膩,多愁善感這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一般男性文學家的作品這樣的風格不多。
其主要作品有《悼亡詩》、《秋興賦》、《閑居賦》、《哀辭》、《滄海賦》、《登虎牢山賦》、《狹室賦》、《懷舊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