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張旭歷史學

張旭歷史學

發布時間:2021-02-17 14:21:44

Ⅰ 誰是張旭他的歷史

唐代書法家張旭,字伯高,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於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中。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真藏。那時候,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照著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爭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並向張旭致萬分的感謝。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痴,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後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

Ⅱ 草聖到底是張旭還是懷素要准確的

張旭和懷素都是草聖

懷素(725-785)草聖。唐代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他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

古往今來的詩人墨客,對懷素草書的成就,贊不絕口。唐大詩人李白就曾吟詩贊美懷素草書:「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山中兔……」(《草書歌行》)韓偓的《題懷素草書屏風》也稱贊:「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趴。雖多塵色染,尤見墨痕濃。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照,字字恐成龍」。貫休的《觀懷素草書歌》:「張顛顛後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師不譚經不說禪,筋力唯於草書妙。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神莫及,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斗余,半飲半傾山衲濕。醉來把筆猛如虎,粉壁素屏不問主。……知師雄名在世間,明月清風有何極。」呂總的《續書評》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黃庭堅的《山谷題跋》稱:「懷素草書暮年乃不減長史(按指張旭)。蓋張妙於肥,藏真妙於瘦,此兩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米芾的《海岳書評》贊「懷素書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某氏的《集古錄》也說:「藏真特以草書擅名當時,而尤見珍於今世。」蔣之奇評說:「草書有妙理,帷懷素得之」,岑宗旦《書評》也形容「懷素閑逸,故翩翩如真仙」,沈右《書畫題跋記》則解釋說:「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王世貞《弇州山人稿》稱贊懷素《千文帖》「字字欲仙,筆筆欲飛」。2017年3月,學者黃錦祥首次發現了散佚已久的懷素《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贊曰:「素僧獨步,草聖千秋。神品再現,國之福矣!」書法鑒賞家的評論就更多,幾乎沒有一本書法史著沒提到懷素。

Ⅲ 張旭的故事(1個)謝謝

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照著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爭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並向張旭致萬分的感謝。

Ⅳ 張旭是何許人也!有什麼歷史傳記沒有

張旭,生於唐上元三年(675),卒於玄宗天寶九年(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於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中。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真藏。那時候,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照著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爭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並向張旭致萬分的感謝。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痴,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後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

Ⅳ 草聖張旭哪裡人

唐代大書家張旭,字伯高,吳縣人。開元年間曾來常熟任縣尉《唐國史補》等史書所記,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後呼叫狂奔,然後揮筆寫字,有時竟用頭發沾著墨汁疾書,灑醒後觀賞自己的書法,龍飛鳳舞,飄逸萬態,以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為了紀念張旭,直到今天,城內東門方塔附近還保留著一條沉「醉尉街」。舊時,城內還曾建有「草聖祠」,祠內的一副楹聯—「書道入神,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灑狂稱草聖,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表達了邑人對這位草書之聖的深深崇敬。張旭洗筆硯的池塘也曾長期保留,稱為「洗硯池」。
張旭草楷俱佳,尤長草書。他的草書,名噪當代,影響後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唐文宗時,詔以張旭草書、李白歌詩、裴?劍舞,並稱「三絕」。
張旭蠟像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把張旭稱譽為「草聖」,有「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詩句;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懷素都曾師法予他。我國古代書法評論家對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乃至顏真卿、柳公權諸大家都有微詞,只有張旭,無人道其短。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贊張旭書法為:「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衰,可喜可愕,一寓於書。」韓愈的贊辭說到了張旭書法得益於葯物刺激所引起的藝術靈感。除此之外,張旭善於向別人學習借鑒,集納各家之所長,也是其書法臻於出神入化之境的重要原因。唐人張國《幽閑鼓吹》中記述過的一則關於張旭任常熟縣尉時從一老翁處獲得教益的故事,正說明了這一點。這則故事說:張旭到常熟任縣尉才十多天,有一個老翁為了一件小事到縣衙內告狀,張旭給他寫了一張判決書,不料過了數日,這個老翁又來求判,張旭非常惱火,責備這個老翁道:「你怎麼敢為了一件細小閑事屢次來求判。吵擾衙門!」這個老翁回答說:「我實在不是為了再來求判,而是因為看到你上次判決書上的書法筆跡奇妙,想多得一些作為墨寶珍藏起來。」當張旭在談話間得知這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遺墨精品時,就要他拿來觀覽。張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跡時,驚呼「天下工書者也」,從此張旭盡得運用筆法的妙旨,書藝大進,成了冠絕當時的一代書法大家。
以上這則張旭書法得益於常熟老翁的故事,在北宋歐陽修、宋祁所編的《新唐書·李白傳》及北宋朱長文所撰《吳郡圖經續記》中,都有類似記述,可見在唐宋時代,張旭與常熟老翁的故事已廣泛流傳。這則故事,在常熟地區代代相傳,一直流傳到今天,常熟人民為自己故鄉的土地上曾留下過張旭的歷史足跡而深感自豪和振奮。

Ⅵ 張旭的主要成就

主要科研獲獎:[1] 2009年,所著《視界的融合——朱湘譯詩新探》獲湖南省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會30年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 2008年,所著《視界的融合——朱湘譯詩新探》獲中南大學第三屆共創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3] 2007年,所撰論文〈朱湘譯詩音樂美的現代詮釋〉獲香港翻譯學會獅球教育基金會翻譯研究獎學金。[4] 2007年,所撰〈關於當前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中若干問題的反思〉獲中南大學第二屆共創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5] 2007年,所撰〈關於當前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中若干問題的反思〉獲湖南省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6] 2006年,所撰〈意識形態與近代英詩漢譯〉獲中南大學首屆共創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7] 2006年,所撰〈漢語詩學規范與英語詩歌漢譯〉獲湖南省翻譯工作者協會優秀論文一等獎。[8] 2005年,所撰〈中國英詩漢譯史論〉系列論文獲湖南省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9] 2002年,所撰〈匯編一部漢譯英語詩歌目錄的構想〉在第三屆全國多語翻譯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評選中獲特等獎。[10] 2001年,所撰〈科技隱喻及其翻譯〉獲湖南省翻譯工作者協會優秀論文一等獎。[11] 2000年,所撰〈近二十年來美國散文翻譯在中國〉在湖南省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會優秀論文評選中獲一等獎。[12] 1999年,所撰〈美國詩歌翻譯在中國〉(上、下)被湖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評為第一屆外國語言與翻譯成果優秀獎。[13] 1999年,所撰〈當代文學中的粘連現象〉在湖南省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會優秀論文評選中獲一等獎。[14] 1997年,所撰〈美國文學翻譯在中國〉系列論文在湖南省比較文學學會優秀論文評選中獲一等獎。主要教學獲獎:[1] 2009年,獲中南大學教學優質獎,中南大學。[2] 2011年,指導研究生獲湖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湖南省教育廳。海外學術期刊論文:[1] 張旭:〈翻譯規范·文本詮釋·審美再現——從霍克斯和楊憲益夫婦譯《紅樓夢》第五回看文化意象的傳遞〉,《廣譯》(台灣)2012年第6期。[2] 張旭:〈經典的重構——一部《古蘭經》漢譯批評史的設想〉,《翻譯季刊》(香港)2011年第60號。(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ranslation Studies Abstract源刊)[3] 張旭:〈朱湘譯詩建築美的現代詮釋〉,《翻譯季刊》(香港)2008年第48期。(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ranslation Studies Abstract源刊)[4] 張旭:〈朱湘譯詩音樂美的現代詮釋〉,《翻譯季刊》(香港)2007年第44期。(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ranslation Studies Abstract源刊)[5] 張旭:〈文化外求時期朱湘的譯詩活動考察〉,《詩網路》(香港)2006年第29期。[6] 張旭、何雲波:〈沉舟中的夢游(下)——中國最後一位象徵派詩人沈寶基的詩藝旅程〉,《詩網路》(香港)2006年第25期。[7] 張旭:〈跨越邊界與話語反思——試論希理斯·米勒的解構主義翻譯觀〉,《翻譯學研究集刊》第九輯(台灣)2005。[8] 張旭:〈意識形態與近代英詩漢譯〉,《中外文學》(台灣)2005年第11期(總34期)。(美國MLAPeriodical Index源刊)[9] 張旭、何雲波:〈沉舟中的夢游(上)——中國最後一位象徵派詩人沈寶基的詩藝旅程〉,《詩網路》(香港)2005年第23期。[10] 張旭:〈中國近代英詩漢譯若干史料鉤沉〉,《詩網路》(香港)2004年第4期。[11] 張旭:〈英詩漢譯中新格律體實驗考察〉,《翻譯季刊》(香港)2004年總31期。(英國曼徹斯特大學 Translation Studies Abstract源刊)[12] 張旭:〈胡適與英詩翻譯〉,《翻譯學報》(香港)2003年秋季號(總第8期)。[13] 張旭:〈網路時代的翻譯文學研究──以中國的翻譯為例〉,《世界文學》(台灣)2003年春季號(總第7期)。[14] 張旭:〈為了忘卻的紀念──記一位中國的象徵派實驗詩人沉寶基〉,《文學世紀》(香港)2003年第3期。[15] 張旭:〈譯經文學傳統與近代英詩漢譯〉,《世界文學》(台灣)2002年冬季號(總第6期)。CSSCI源刊論文:[1]<困境與出路——全球化時代希利斯·米勒的比較文學觀>,《中國比較文學》2013年第4期。[2]〈融化新知與詩學重詁——白話文學語境中「學衡派」英詩復譯現象考察一例〉,《外語研究》2010年第6期。[3]〈「權利轉向與自我再現——評羅選民等編《翻譯中國》〉,《中國翻譯》2010年第4期。[4]〈文學轉型與反思——試論全球化與數字化時代希利斯·米勒的文學新觀念〉,《當代外國文學》2010年第1期。(該文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5]〈詮釋·會通·翻譯——評羅選民譯《現代語境中的上帝觀念》〉,《外國語文》2012年第2期。[6]〈郁達夫英詩漢譯散體化現象考察〉,《外語教學》2009年第6期。[7]〈劉半農早期英詩漢譯活動考察〉,《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8]〈「天籟之音」:吳芳吉早期英詩漢譯尋蹤〉,《外國語文》2009年第3期。[9]〈歷史的重構:一部中國英詩漢譯斷代批評史的構想〉,《外語研究》2009年第2期。[10]〈從失語到對話——兼評張佩瑤等編譯《中國翻譯話語英譯選集》〉,《外語研究》2008年第1期。[11]〈「桃梨之爭」的美學蘊涵——朱湘譯詩中文化意象傳遞的現代詮釋〉,《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12]〈關於當前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中若干問題的反思〉,《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13]〈關於翻譯研究術語漢譯的討論〉,《中國翻譯》2004年第4期。[14]〈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在香港〉,《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第3期。[15]〈也談網路翻譯文學〉,《中國比較文學》2002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期刊復印資料《外國文學》2002年第11期全文復印轉載。)[16]〈近二十年來美國散文翻譯在中國〉,《中國比較文學》2000年第2期。[17]〈走近通天塔〉,《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年第4期。[18]〈 』98「文化與翻譯」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比較文學》1998年第3期。[19]〈美國現代詩歌翻譯在中國〉,《中國翻譯》1997年第6期。

Ⅶ 古人張旭的草書跟懷素的狂草那一個成就更高一點

張旭被譽為草聖,曾被唐文宗下詔稱為「三絕」之一;而懷素的草書是出自張旭;二人在歷史上是齊名的,若單論成就的話,個人認為懷素似乎更勝一籌。

Ⅷ 古代詩人張旭的詳細資料,一定要詳細!!

草聖張旭

唐代大書家張旭,字伯高,吳縣人。開元年間曾來常熟任縣尉《唐國史補》等史書所記,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後呼叫狂奔,然後揮筆寫字,有時竟用頭發沾著墨汁疾書,灑醒後觀賞自己的書法,龍飛鳳舞,飄逸萬態,以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為了紀念張旭,直到今天,城內東門方塔附近還保留著一條沉「醉尉街」。舊時,城內還曾建有「草聖祠」,祠內的一副楹聯—「書道入神,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灑狂稱草聖,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表達了邑人對這位草書之聖的深深崇敬。張旭洗筆硯的池塘也曾長期保留,稱為「洗硯池」。
張旭草楷俱佳,尤長草書。他的草書,名噪當代,影響後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唐文宗時,詔以張旭草書、李白歌詩、裴?劍舞,並稱「三絕」。
張旭蠟像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把張旭稱譽為「草聖」,有「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詩句;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懷素都曾師法予他。我國古代書法評論家對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乃至顏真卿、柳公權諸大家都有微詞,只有張旭,無人道其短。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贊張旭書法為:「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衰,可喜可愕,一寓於書。」韓愈的贊辭說到了張旭書法得益於葯物刺激所引起的藝術靈感。除此之外,張旭善於向別人學習借鑒,集納各家之所長,也是其書法臻於出神入化之境的重要原因。唐人張國《幽閑鼓吹》中記述過的一則關於張旭任常熟縣尉時從一老翁處獲得教益的故事,正說明了這一點。這則故事說:張旭到常熟任縣尉才十多天,有一個老翁為了一件小事到縣衙內告狀,張旭給他寫了一張判決書,不料過了數日,這個老翁又來求判,張旭非常惱火,責備這個老翁道:「你怎麼敢為了一件細小閑事屢次來求判。吵擾衙門!」這個老翁回答說:「我實在不是為了再來求判,而是因為看到你上次判決書上的書法筆跡奇妙,想多得一些作為墨寶珍藏起來。」當張旭在談話間得知這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遺墨精品時,就要他拿來觀覽。張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跡時,驚呼「天下工書者也」,從此張旭盡得運用筆法的妙旨,書藝大進,成了冠絕當時的一代書法大家。
以上這則張旭書法得益於常熟老翁的故事,在北宋歐陽修、宋祁所編的《新唐書·李白傳》及北宋朱長文所撰《吳郡圖經續記》中,都有類似記述,可見在唐宋時代,張旭與常熟老翁的故事已廣泛流傳。這則故事,在常熟地區代代相傳,一直流傳到今天,常熟人民為自己故鄉的土地上曾留下過張旭的歷史足跡而深感自豪和振奮。

張旭(658-742),字伯高,蘇州人,唐代書法家。他不僅楷書精妙,草書尤為見長。其書得東晉二王的精髓,又自創新意。縱情於酒,寓情於書,大醉輒呼叫狂走,下筆如有神助。其書奔放不羈,縱筆如兔起鶻落,氣勢如虹,有急雨旋風之勢,被稱為「狂草」,是當代今草新的表現形式。黃庭堅稱其為「草書之冠冕」。張旭的傳世書跡有草書《肚痛貼》、《心經》、《醉墨貼》、《千字文》、《自言貼》、《古詩四貼》等。

草聖張旭

張旭,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附近)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工詩書,曉精楷法,以草書最為知名。張旭被譽為我國古代八聖之一。

Ⅸ 張旭是怎麼死的

喝水嗆死的

Ⅹ 草書創始人是誰,是傳說中的張旭嗎

張旭並非是草書的創始人,草書這種字體是出於書寫方便這一目的經由隸書一步步發展而來的,並不存在明確的創始人。草書這種字體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至漢代。眾所周知,自秦始皇完成統一並建立秦朝之後他為了方便各地百姓進行交流對文字也進行了統一,這文字便就是小篆。不過由於小篆這種文字的書寫相對比較復雜,故而除它之外秦朝當時還出現了一種名為“隸書”的文字。

伴隨著狂草字體的出現,張旭、懷素等人也因擅長草書而聞名於世。其中張旭這人性情十分不羈且酷愛飲酒,每每酒醉之後還會乘興揮毫,故而人們將他稱呼為“張顛”。張旭的狂草在唐朝時期極具盛名,也因此被評為唐朝“三絕”之一。同樣因擅長草書而聞名的懷素同樣是草書領域極具代表性的一個人物,其別稱是“草聖”。

閱讀全文

與張旭歷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