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高考歷史知識
高考歷來復是重中之重,制但是對於文科生來說,要想考好歷史首先要熟悉歷史整個流線,然後在認真回憶每個節點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意義,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背誦,一定要熟練背誦每個重要歷史時刻的意義和過程,最後才是發散思維,這個要因人而異,但是要考好文科歷史功夫下到才是最主要的。
② 高考:歷史知識
1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北京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2.在北京發生的大事:1、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2、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上,日軍發動了「七七」事變,標志著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和全國性抗日戰爭的爆發。3、1949年,在平津戰役中,北平和平解放
3.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人 劉長春,北洋政府派的人
第一個國際奧委會成員 孔祥熙
第一個奧運奪金 許海峰
第一個舉辦奧運城市 北京
4.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
③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第一部分: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各時期知識點總匯
商
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分封制
商周青銅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文字:甲骨文→金文
春秋戰國 耕作方式:刀耕火種→春秋戰國開始使用鐵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煉鐵器
儒家誕生:孔子創立(仁、禮、《論語》);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萬物之源、辯證法、無為而治);莊子
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尚賢)
法家:韓非(法治、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百家爭鳴:中國封建文化的基礎和源頭,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戰國時期出現指南針(「司南」)
《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屈原:楚辭(《離騷》)
秦朝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漢朝 漢武帝頻繁更換丞相,設立「中朝」(「內朝」);設立刺史制度
儒學成為正統: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
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絲織業:西漢絲綢之路
造紙術的發明(西漢發明,東漢蔡倫改進)
漢賦
魏晉南北朝 「書聖」王羲之(草書、行書)
隋朝
唐朝 為分割相權加強皇權,確立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吏戶禮兵刑工)
唐朝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最早有明確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葯用於軍事
顏真卿、柳公權(楷書)
唐詩
兩宋 為分散宰相權力,設立「參知政事」(副宰相)
儒學發展為理學,宋明理學兩大派:程朱理學;陸王心學
瓷器:景德鎮
「市」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
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應用於航海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行書)
宋詞
元朝 地方設行省(即行中書省)
元曲:關漢卿《竇娥冤》
明朝 明太祖廢丞相,宰相制度結束,明成祖設立內閣,專制主義加強
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商幫出現(晉商、徽商,會館產生)
明清時期實行「海禁」: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清朝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專制主義達到頂峰
京劇:四大徽班進京,漢調和徽劇融合形成京劇
明清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 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分封制
秦朝 皇帝制、郡縣制、三公九卿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
漢朝 漢武帝頻繁更換丞相,設立「中朝」(「內朝」);設立刺史制度
隋唐 為分割相權加強皇權,確立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吏戶禮兵刑工)
北宋 為分散宰相權力,設立「參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 廢丞相,設立內閣
清朝 設立軍機處:專制主義達到頂峰
兩大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斗爭。但君主與中央佔主導地位。
影 響:有利於防止分裂、維護國家統一穩定,有利於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但容易產生暴政、腐敗;實行思想文化專制;後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和社會發展。
專題二:古代中國經濟
農業 耕作方式:刀耕火種→春秋戰國鐵犁牛耕
土地制度:土地國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自耕農土地私有制
手工業 格局: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官營為主
冶煉業:商周青銅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煉鐵器;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絲織業:西漢絲綢之路
制瓷業:中國最早;唐朝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宋朝景德鎮
商業 秦代:商品買賣明碼標價
漢代:「市」有專門管理機構
六朝:「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榮
宋代:「市」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
明清:商幫(徽商、晉商)
萌芽 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縛
重農抑商 中國古代傳統經濟政策。重視保護農業。從身份上貶低商人的社會地位,限制商人經營范圍,對商業徵收重稅 都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海禁 明清時期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的法令,
專題三:古代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春秋戰國
百家爭鳴 儒家:孔子(仁、禮);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萬物之源、辯證法、無為而治),莊子(齊物,逍遙)
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尚賢)
法家:韓非(法治、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秦最重視
百家爭鳴:中國封建文化的基礎和源頭,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漢代儒學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外儒內法
影響:儒學開始成為正統思想
宋明理學 程朱理學(程顥、程頤、朱熹):「存天理,滅人慾」
陸王心學(陸九淵、王守仁):「心即理也」
明清儒學 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專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學)
專題四: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
科技成就 四大發明:造紙術(西漢發明,東漢蔡倫改進)
火葯(唐朝末年用於軍事)
雕版印刷術(唐朝《金剛經》)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發明)
指南針
漢字書畫 漢字: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書法:(東晉)「書聖」王羲之(草書、行書);(唐)顏真卿、柳公權(楷書);(北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行書)
繪畫: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大畫科;北宋以後文人畫佔主流
文學成就 《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屈原:楚辭,代表作《離騷》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京劇 京劇: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漢調和徽劇融合形成京劇
專題五: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雅典
民主 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礎
克利斯提尼改革:實行「陶片放逐法」,打擊反民主勢力。標志雅典民主政治確立
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會保障民主,雅典民主制頂峰時期——「黃金時代」
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少數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直接民主
機構: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
羅馬法 《十二銅表法》: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和羅馬的基本法
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
羅馬法是古代世界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古代法律
④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歷史順口溜 歷史有了它,給你一上午一個高中的大概! 歷史有了它,給版你一上午一個高中的權大概!
http://wenku..com/view/740108a1284ac850ad0242c3.html
⑤ 歷史高考知識點
答題模式
使用說明:
1、掌握並理解以下這些做題公式,爭取拓展分析問題的思路;
2、做主觀題時,對照使用公式的思路,很有幫助。
公式1: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1)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原因:
(1)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2)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公式2: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結構、布局+……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業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 +……)
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古代經濟一般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工、商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
→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
① 經濟發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 經營方式+政策+……
② 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
★政治內容=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階級+軍事+財政+民族+對外+……
→近現代政治=政局+制度+政體+體制+政權+政治力量+權力+權利+……
→國際政治=體系+格局+集團+合作+戰爭+對抗+妥協+……
★文化內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交流+……
→自然科學=(科學理論+科技發明)(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農學+……)
→社會科學=思想、宗教+教育+史學+文學+藝術+……
→文化交流=(民族+對外)(傳播+吸收)+文化地位+……
★事件、事態過程=准備→開始→發展或曲折→成功或失敗
公式3:歷史影響、意義和教訓
★性質分析:任務+領導階級+主力+手段+結果……
★影響或意義=(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深遠影響……
⑴經濟影響=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影響=格局+制度+體制+政權+政策+階級+民族+……
⑶文化影響=思想+科技+教育+文學藝術+……
★判斷成敗及原因:
⑴判斷成敗依據:→直接目標→主要任務→根本任務
⑵成敗原因=(主觀+客觀)(經濟+政治+軍事+策略+……)
⑶成敗根源=(社會條件+階級本質)(進步/局限)
★經驗教訓或啟示:(經驗+教訓)→啟示
⑴政治=國情+領導+群眾+武裝+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經濟=生產力+生產關系+客觀規律+發展戰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繼承+發展+……
★歷史評價=(積極因素+消極因素)史實+結論
⑴人物評價=屬性+事跡+影響(進步+局限)+結論……
⑵事件、事態評價=概況+性質特點+影響(進步/反動+正義/非義)+結論…
一些重點問題分析的思維模式
模式1:對比近代不平等條約:時代背景+簽約國+內容+對中國危害;
模式2:統一局面:背景+由誰統一+政權建設+地位+疆域+結局;
模式3:農業發展的表現:工具發明與改進+耕種方法+生產經驗積累+農作物種植和推廣+開墾荒地、施肥+興修水利+開發邊疆;
模式3:手工業發展的表現:手工業部門的擴展+手工業內部的分工擴大+手工業製品的工藝水平提高;
模式4:商業:商品種類+集市和城市+貨幣+對外貿易;
模式5:文化特點:時代特徵+風格+影響+世界地位+是否兼收並蓄+是否全面發展;
模式6:分析革命運動的原因和背景:矛盾沖突+誰參加誰領導+以何手段發動+導火索;
模式7:分析戰爭勝敗原因:性質+領導因素+民眾因素+戰略戰術因素+內部關系+敵方的戰備+交戰國雙方綜合國力因素+國際因素;
模式8:決定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改革派與反對派力量對比+政治地位與權力的高低強弱+最高統治者的態度+改革的方針、措施與用人是否得當+是否觸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負擔;
模式9: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基本條件:資本+僱傭勞動力+生產技術+原料+環境+市場;
模式10:政黨成立的歷史條件:客觀條件(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觀條件(階級條件、思想條件、組織幹部條件);
模式11:文化發展的原因:政治+經濟+民族+對外+前代;
模式12: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重視水利的興修+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民族融合和民族間的交流+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這些都是我在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中國專制中央集權的影響
積極影響:
政治:①在一定范圍內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
②有利於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
經濟:③有利於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活動,興建大型工程,
奠定了中華文明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基礎;
文化:④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
化在較廣闊的范圍內傳播。
消極影響:
政治:①皇帝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易出現暴政;
②使官吏唯上是從,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敗;
經濟:(明朝後期)③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④與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背道而馳,中國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思想:⑤形成文化專制,束縛民主思想發展,阻礙近代科學的發展。
二、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矛盾和趨勢
兩大基礎:①經濟基礎:分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理論基礎:韓非子君子專制中央集權和法治的思想。
兩對矛盾:①皇權和相權的矛盾;
②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
三個趨勢:①皇權加強,相權削弱;
②中央權力加強,地方勢力削弱;
③日益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
三、中國古代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產生的原因)
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
②私有土地的出現,生產積極性提高;
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提高單位產量;
④統治者的重視,扶植小農經濟。
(2)小農經濟的特點
①以家庭為單位,精耕細作;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③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穩定性較強;
④規模小,水平低;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對小農經濟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明之前,基本上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比較穩定;
③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
④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
消極方面:①明清時期,小農經濟日益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規模小,阻礙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阻礙近代社會發展;
③較脆弱,稅收難以保證;④容易引發生態矛盾。
四、中國古代手工業的基本特徵
①歷史悠久,生產長期領先與世界;
②生產技術精;
③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明之前,官營佔主導,明之後,
私營佔主導;
④規模大,部門多,分工細;
⑤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但手工業的發展受到農業生產的制約;
⑥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五、中國古代商業的基本特徵
①與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相聯,相輔相成;
②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制約,發展艱難而曲折;(宋以後,政府的控制減弱)
③階段性特徵明顯,各個時期發展極不平衡;
④種類多,國內貿易,對外貿易,邊境貿易全面繁榮。
六、中國古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1)原因
①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根本原因);
②鞏固封建統治。
(2)施行的目的
①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
②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3)重農抑商的特點
①貶低商人地位;
②限制經營范圍;
③重稅;
④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4)發展過程
①商周統治者重視鼓勵民間商業的發展;
②戰國重農抑商的思想產生(爭霸的需要);
③漢代私營工商業受到沉重打擊;
④中唐以後,重農抑商政策(宋)有所松動;
⑤明清時期固守重農抑商政策,嚴格限制商業活動。
(5)評價
總體:從根本上說,農業是基礎,"重農"是正確的,但不能把"農業"和"商業"長期放
在對立面。重農抑商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政策。
積極作用:明清之前,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維護了封建國家的
政治穩定。
消極作用:明之後,阻礙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使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受到限制,強化了自
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落後於世界。
七、中國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
(1)含義:封建政府嚴格限制對外交通,貿易的政策。
(2)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然經濟的封閉性(是該政策產生的根源);
②防範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爭;
③統治者盲目自大的觀念;
(3)內容: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危害:妨礙了海外市場的拓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
隔絕,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4)評價
積極: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勢力對中國的侵略,一定時期維護了國家的安全。
消極:消極因素佔主流。
①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礙了中國學習,掌握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
②對內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
③脫離世界發展的潮流,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後和挨打。
八、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社會大變革(根本原因)
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的崛起;
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迅速發展
階級關系:"士"階層的崛起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九、百家爭鳴的影響
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②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③奠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基本精神。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能夠勃興的原因
政治:①孔子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主張改革,適應專制統治的需要,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
②孔子的許多思想觀念如"仁"、"以德治民"、"有教無類"具有樸素的民本思想和希
望社會和諧發展的意識,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經濟:小農經濟發展的需要;
自身:①特別重視教育和宣傳;
②儒學博採眾長,與時俱進。
十、董仲舒對儒學的新發展
來源: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4合一)
內容:①"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核心:"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③"三綱五常"和孝道。
影響:
積極:①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鞏固了統一;
②儒家學說成為正統思想和中國兩千多年來傳統文化的主流;
消極:③結束了百家爭鳴,平等競爭的局面,遏制了思想的自由;
④帶有神學色彩,宣揚"三綱五常",是為了維護專制和等級制度。
十一、對儒家思想的綜合認識
(1)對待儒家思想的正確態度:
①繼承精華,剔除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極因素;
②要繼承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
(2)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
儒家思想所倡導的道德規范意識有利於培養現代公民意識;
"大一統"思想有利於尾花國家統一和安定團結;
"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有利於今天的政治建設;
"和為貴"思想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民本思想有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
"義利觀"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
十二、明清時期民主思想出現的社會背景
明清之際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從農耕經濟到工業文明)
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加強,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反對封建君主專制)
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提倡工商皆本)
思想文化:理學佔主導地位,八股取士等文化專制禁錮人們的思想,西學東漸開闊了人們的
眼界;(提倡學以致用)
階級基礎:工商業者階層隊伍擴大。
十三、 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張
政治:反對封建君主專制,主張"人民為主";
經濟: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提倡"經世致用"和"工商皆本";
思想:從儒學思想中吸取有益營養,構建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對儒學繼承和批判)
明清時期進步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影響
(1)特點:①反傳統,反教條;
②反對封建專制,提倡民主,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③提倡"經世致用";
④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提出"工商皆本"
(2)影響: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歷史進步性。
①經世致用思潮影響深遠;
②對君主專制同志造成了強烈的沖擊;
③對儒學的繼承與批判,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十四、儒家思想地位的發展變化歷程
(1)春秋戰國:儒家創立和發展時期。未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2)秦朝:實行"焚書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擊。(以法家思想為指導思想)
(3)西漢:儒家改造和獨尊時期。董仲舒改造儒學,形成適應專制集權的封建神學體系,
漢武帝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漸成正統,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
(4)魏晉至隋唐:儒學出現危機。
(5)宋明:儒學轉型與成熟時期。宋,程朱理學形成標志著封建倫理體系形成。明初理學
官學化,成為八股取士的唯一學術根據。王陽明心學標志著理學由客觀唯心主
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
(6)明清:對儒學的繼承和批判時期。出現反對專制蒙昧,倡導經世致用的早期啟蒙思潮。
(7)近代(新文化運動):退出統治地位。(西方列強的侵略,封建專制的推翻,中西方文
明的碰撞融合)
⑥ 高考歷史知識點有哪些
中國民族經濟發展過程 兩次工業革命等等 甚多
⑦ 歷史高考必考的知識點2020年
隱形於中學歷史各冊教材的目錄或章節標題之中。如奴隸社會編中「第一章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一夏商」,就要求學生明白夏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與此相類似的知識點有: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秦漢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創立時期;國民黨「一大」至汪精衛叛變即1924年至1927年7月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此可見,教材的目錄標題隱含著豐富的知識,學習時要善於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節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因教材的編寫體例,或隱形於背景,或隱形於因果,或隱形於時限,或隱形於補述,或隱形於刪簡。如戰國時的長平之戰隱形於秦統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戰、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東漢史實隱藏於三國鼎立一節;司馬睿給祖逖刺史空銜的西晉史實隱形於東晉教材;916年阿保機建國契丹隱形於五代時限之內;北宋末年鍾相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口號隱形於南宋農民戰爭;蒙古政權的耶律楚材勸止窩闊台汗破壞農業隱藏於元世祖勸課農桑;春秋的皮囊鼓風冶鐵、突厥、契丹興起於北魏等知識隱形於後面章節的補述。東周的後期是戰國,但東周的後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並不等於全是戰國,因戰國止於公元前221年,比東周時間要長35年,這段史實被隱沒於教材的刪簡之列了。於是,學生在學習時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系。
三、插圖中的隱形知識
通過圖案插於課本,形象生動地強調該史實的重要,減少了課本的冗長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學生所忽視的隱形知識。如隱形於扉頁彩圖中的《自由引導人民》,就反映了法國七月革命;隱形於書中的人物插圖《達?芬奇自畫像》,就使人不易覺察到課本舉出了達?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個;隱形於書刊手跡之類的插圖,更暗示了許多知識,「大總統誓詞」中的民國元年,就是指1912年,「嚴夏和他的主要譯著」圖中除《天演論》之外,還有與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書名相異的《法意》等等。學習時,對插圖的隱含的知識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