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必修一第二單元知識框架

歷史必修一第二單元知識框架

發布時間:2021-02-17 13:54:41

Ⅰ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框架人教版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抬制度 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抬制度

1、 夏商政抬制度的內容:

中央:〇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〇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 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抬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抬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 西周的分封:被封的請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〇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抬;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擇月般的政抬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舂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〇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杈

3、西周的宗法制:

〇1內容:用父系的血縲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抬等級,鞏固國家政抬的制度。 〇2特點:嫡長子繼本制

〇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杈地位,有利於統抬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秦朝的中央集杈制度的形成

1、 中央集杈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蕁;呈權至上;皇位世袈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杈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抬取代貴族政抬的重要標志。

2、 中央集杈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 中央集杈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ol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c_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〇3莫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抬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杈烕,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眉迅速激化。 第3課從漢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鏡芰:

漢朝漢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抬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莩擬和頒發呈帝詔令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杈烕,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眉迅速激化。 第3課從漢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鏡芰:

漢朝漢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抬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莩擬和頒發呈帝詔令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杈烕,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眉迅速激化。 第3課從漢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鏡芰:

漢朝漢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抬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莩擬和頒發呈帝詔令
1、 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 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呈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仕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抬制度 第5課古代希臘政抬民主政抬

1、 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貢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抬時期

2、 特徵:人民主杈、輪番而抬、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 積極作用:促迸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抬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 《十二銅表法》標志看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M查士丁尼組織編暴)標志看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 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沽、經濟統抬;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抬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 〇1光榮革命:1688年

〇2《杈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杈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杈力;國會逐漸處於「同 而不抬」的地位

〇3責任內閣制:苜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抬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 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人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徵性 的元苜,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第8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〇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沖;總統和國 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

Ⅱ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的知識框圖

wodedazibuzenmohaoshi

Ⅲ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二單元結構框架圖

啊!!朋友:
這是很綜合的PPT課件,復習之專家!
http://wenku..com/view/62732ff04693daef5ef73dd8.html

這是一個很規范的知識框架,不過有題空要自己添,供參考。
http://wenku..com/view/40fea842a8956bec0975e30d.html

這是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二單元的檢測題,供檢測用、
http://wenku..com/view/db782090dd88d0d233d46a92.html

Ⅳ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第二單元知識結構圖

那課?

Ⅳ 高中歷史必修一和二的知識框架總結,急急!

http://wk..com/view/4ca6930e6c85ec3a87c2c59f?pcf=2#page/1/1407646528012

Ⅵ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二單元的知識結構圖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二、三、單元知識結構圖

Ⅶ '求歷史必修一第二單元知識結構圖

Ⅷ 求歷史必修一,必修二每個單元的知識結構。

http://wenku..com/view/faabe3d528ea81c758f5782a.html
http://wenku..com/view/85edab05cc17552707220817.html
http://wenku..com/view/cef0af89680203d8ce2f2412.html

希望能幫到你~

Ⅸ 歷史必修2單元知識結構圖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和賦稅制度

(一)古代中國主要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

●經濟思想——以農為本

●經濟政策

1.休養生息政策:(1)出現背景:通常在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以後,人口大量減少,經濟非常貧困,統治者缺乏較充分的剝削來源的條件下實施。(2)目的:恢復經濟,緩和階級矛盾,穩固統治。(3)主要內容:一是減輕農民經濟負擔,調整賦稅制度,減租減賦;二是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減少徭役,不搞大型工程;三是減輕刑罰,取消酷刑;四是以農為本,禁止棄農經商,限制貧富分化,鞏固小農經濟。(4)實質:部分地改善和調整生產關系。(5)評價:一方面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農民生產生活及社會的安定、統治的穩固;另一方面,把農業生產與工商業發展對立起來。

2.重農抑商政策:(1)產生與發展:重農抑商政策產生於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將重農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確提出。以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將其作為基本國策。(2)評價:①進步性: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前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積極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②消極性: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在這時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並在重農抑商思想的指導下推行一系列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3)橫向聯系:17世紀,在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歐洲封建統治者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經濟上出台了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重要的經濟政策:重商主義。該政策認為金銀充足是國家富裕的標志,鼓勵工商業發展和對外貿易,迎合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利益和願望,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中西之間經濟政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發展的不同走向。學習中應注意從目的、原因、內容、影響等方面比較它們的不同。

(二)古代中國主要的土地制度

古代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從本質上講,都是私有制。

①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始於商朝,完善推廣於西周,是土地私有制不發達的表現。隨著春秋末年私田數量的增多,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佔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存在的基石。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佔支配地位,但卻廣泛而分散,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基礎。

(三)古代中國的賦稅制度

●古代中國賦稅制度的主要內容

1.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丁稅)。2.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3.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田租)。4.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雜稅。

●古代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古代中國賦稅制度是隨土地制度的變革而演變的

1.初稅畝:春秋末年從魯國開始實行,是中國歷史上徵收土地稅的開始,它承認私田的合法化,標志著井田制開始瓦解。

2.租賦制——編戶制度:主要盛行於兩漢,是國家徵收賦稅和征發徭役、兵役的依據。編戶農民對封建國家承擔田租、算賦和口賦、徭役、兵役四項負擔。標志著我國封建社會完善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3.租調制:主要實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教材重點介紹了北魏的租調制:授田農民交納租、調,服徭役、兵役,它是與均田制相配套的。

4.租庸調制:實行於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交納定量的絹或布,叫做「調」;「庸」是指納絹或布代役。納絹代役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有利於農業生產。

5.兩稅法:唐朝於780年開始實行,是土地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其主要內容是: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一年分夏秋兩次收稅。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是賦稅制度的一次大變革。

6.一條鞭法:明朝後期張居正實行改革,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並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田畝多少收稅,叫作「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實施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銀兩收稅的辦法卻保留了下來。

7.攤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清初雍正帝在位時期,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賦稅,叫做「地丁銀」。這樣,自漢唐以來長期實行的人頭稅被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同時,稅收由徵收實物演變到徵收銀兩,反映出我國商品經濟的逐步發展。

●古代中國賦役制度演變的特點

1.征稅標准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小,可以兩稅法為標志;2.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演變,可以一條鞭法為標志;3.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可以兩稅法為標志;4.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5.賦稅種類由繁多到逐漸減少,可以一條鞭法為標志;6.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這種演變說明,隨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經濟生活中的相應反映。

二、古代中國農業的發展

古代中國主要耕作方式的演變:1.春秋末年:農業生產開始使用的鐵制工具如鐵鋤、鐵斧等,牛耕已經出現。2.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又出現鐵鏟、鐵犁,牛耕進一步推廣。3.秦朝時期:鐵器傳到珠江流域。4.西漢時期:普遍使用牛耕和鐵農具,除耦犁外,又出現了二牛一人犁耕法,還發明了耬車。5.三國時期:魏國馬鈞發明了翻車。6.唐朝時期:製造了曲轅犁,並發明了筒車。

三、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

1.絲織業:

(1)商朝:農作物中有桑,西周青銅器上關於一束絲加一匹馬換5個奴隸的記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絲織業;(2)西漢:紡織業有提花機,絲織品有錦、綉、絹、紗,聯系西漢馬王堆漢墓有彩繪帛畫和出土的一件絲織單衣重量還不到一兩,西漢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西漢的絲織品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亞及歐洲的大秦,可見當時絲織業的繁盛。(3)三國兩晉南北朝:蜀漢所產蜀錦行銷吳、魏。(4)唐朝至清朝,我國絲織業中心城市很多,其中唐朝有定州、益州、揚州,五代十國有杭州、成都,北宋集中到東京(開封),明朝為蘇州、杭州,清朝又有南京、廣州等。

2.棉紡織業:

(1)南宋:棉花種植從廣東、福建推廣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紡織業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南方已有成套的棉紡織工具;(2)元朝:棉紡織業中心在松江地區,黃道婆學習黎族先進棉紡織技術後又改進了生產工具;(3)明朝:政府推廣植棉,棉花種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為人民的主要衣料,其中心仍然在松江。

3.陶瓷業

中國瓷器世界聞名,唐代邢州白瓷和越州青瓷最為著名;北宋制瓷業發達,定窯白瓷、汝窯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鎮為著名瓷都;明代制瓷業規模大、分工細,清代景德鎮制瓷業擴大規模,並出現瓷器工場。

4.冶鐵業

各個時期分別使用了不同的燃料,有春秋後期的木炭、西漢的煤、明朝的焦炭;鼓風工具有春秋後期的皮囊、東漢的水排;冶鐵中心有戰國的宛、邯鄲,北宋的徐州,明朝的河北遵化等。

5.造船業

三國時吳國造船業發達;隋朝造船技術達到很高水平;北宋時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明朝前期能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四、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

1.城市商業的發展

(1)戰國時:有許多政治、手工業、商業中心合一型城市,如:臨淄、邯鄲、大梁、郢等;

(2)唐朝:開始出現許多以手工行業為中心的城市,如絲織業中心定州、益州、揚州,陶瓷業中心邢州、越州,造紙業中心宣州、益州;還有都市商業區如長安城中的東市、西市和外貿中心城市廣州;

(3)兩宋時期:出現手工技術中心城市,如定窯、汝窯、景德鎮,城市中商業區與住宅區的界限消失,外貿城市增多,有泉州、廣州和明州;

(4)明朝時期:手工業、商業、外貿各有其中心城市,如蘇州、杭州、松江、景德鎮為手工業中心,成都、武昌、揚州為商業中心,廣州、寧波、泉州、福州為對外貿易港口。

2.貨幣

古代中國貨幣到秦始皇時,統一為圓形方孔錢;漢代的統一貨幣為五銖錢;北宋商業繁榮,金屬貨幣為銅錢、鐵錢和金銀,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為商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明朝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重點問題理解

●關於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過程

1.商周時期,經濟中心在河南、陝西一帶;

2.秦漢時期,經濟中心在陝西關中地區

3.三國時期,南方經濟開始發展;

4.西晉末年,南方經濟呈上升趨勢,但整體水平不高;

5.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南北經濟差距縮小,開始趕上北方;

6.唐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為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

7.五代十國時期:江南得到更大規模的開發,南方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8.兩宋時期:南方經濟超過北方,並不斷壯大、發展。

(二)原因

1.秦嶺淮河以南自然條件優越;2.北方多戰亂,南方政局相對穩定;3.南方歷代統治者為保境安民,重視農業生產,發展經濟;4.中原人民南遷,為南方帶來勞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

(三)特點

1.經濟重心轉移最突出的幾個時期,都發生在封建國家分裂,出現封建割據或北方戰亂不休的時候;2.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也是人口大規模遷移的過程;3.經濟重心的轉移過程也是從內陸逐步走向海洋的過程,為宋元時期大規模的海外貿易創造了物質條件。

(四)經濟重心轉移對今天的啟示

1.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要正確處理穩定和發展的關系。2.經濟發展需要有相應的、好的政策作保障。3.重視吸收外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引進外來人才,這是落後國家和地區趕超先進地區的關鍵。4.開發與環保相結合。黃河流域開發較早,最後卻失去了領先地位,除了其他的眾多因素外,生態環境惡化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一第二單元知識框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