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二歷史知識點歸納

高二歷史知識點歸納

發布時間:2021-02-17 13:29:03

1. 高二歷史選修三知識點總結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選修三)

20世紀以來,時代的變化使得戰爭與和平出現了新的特點:
1、 出現了兩次世界大戰。
為什麼人類社會在20世紀才出現世界大戰?
2、 一戰後,出現了短暫的和平。二戰後,出現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
3、 核武器既是毀滅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約戰爭的因素。
4、 20世紀下半期,局部戰爭和地區性沖突不斷
5、 人類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運動,成為制約戰爭的重要因素。
6、 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但是由於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
霸權主義,是指強國、大國不尊重弱小國家的主權和獨立,蠻橫地對別國進行干涉、控制和統治,推行侵略擴張政策,謀求一個地區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徑。「強權就是真理
第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
第1課 戰雲密布的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背景)
一、 列強對世界市場的爭奪
本目的講授思路是:問題導學,讓學生理解一戰的根本原因是: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而引起的。
閱讀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問題:
1、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殖民地?
資本主義自誕生起,就伴隨著對市場的爭奪,佔領殖民地時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資本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也就是說,對於市場的需要、對於市場的爭奪,是資本主義經濟自身發展的需要,為了滿足資本主義經濟對市場的需要,資本主義國家就在世界范圍內佔領殖民地,把殖民地變為他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殖民擴張和掠奪式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2、依據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大影響有哪些?
(1)科學成為技術進步最重要的推動力,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1)19世紀下半期,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在科學技術的推動和企業組織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壟斷階段(帝國主義階段),經濟飛速發展。
(2)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生產過剩
(3)資本主義列強紛紛加緊尋求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掀起掠奪、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同時世界連成一個整體。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通過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來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4、讀教材表格,從中發現什麼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麼?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是什麼?
現象:列強的經濟實力和它佔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實質: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這種現象產生了怎樣的局面?後期的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德國,同老牌殖民帝國英法戰展開了爭奪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爭奪霸權的斗爭。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的加劇,最終導致一戰爆發。

二、 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本目的講授思路:以教師的精講為主,使學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識輪廓。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結合圖示。
(一)、三國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 在歷史上,法德多次發生戰爭。兩國是宿敵。
(2) 普法戰爭削弱了法國,法國時刻准備復仇
(3) 德國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範法國,為了防範法國、奪取歐洲及世界霸權,德國力圖構築以自己為核心的同盟體系。
2、成員國家: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
3、形成經過:
(1)1879年,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同俄國的矛盾,和奧匈帝國簽訂同盟條約,這是德國構築同盟體系的第一步
(2)1882年,德國又利用義大利同法國爭奪北非殖民地突尼西亞的矛盾,拉攏義大利,德、意、奧締結了針對法俄的《三國同盟條約》
4、影響:形成了以德國為首的第一個歐洲大陸軍事同盟集團
(二)三國協約:
1、 三國協約形成的原因
三國同盟引起了法國和俄國的不安,共同的戰略利益和經濟聯系使兩國接近。
2、 成員國家:英國、法國、俄國
3、 形成過程:
(1)1892年,法、俄簽訂了《法俄軍事協定草案》,這標志著歐洲大陸的另一個軍事同盟集團的初步形成。
(2)1904年,英法簽訂了《英法協約》,調整了雙方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共同對抗德國
(3)1907,《英俄協約》簽訂,調整了雙方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共同對抗德國
英俄協約的簽訂標志著英法俄三國軍事同盟的最終成立。

4、 影響:歐洲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對峙,使歐洲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

思考問題:
5、一戰爆發前,歐洲列強矛盾尖銳復雜,有哪三對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哪一對?各因何問題產生的矛盾?
6、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為什麼會形成兩大軍事集團?
三、 科技進步成果被運用於軍事領域
1、科技成果運用於軍事領域的原因
兩大軍事集團力圖在軍事上壓倒對方,擴軍備戰,於是,科技進步成果被運用於軍事領域。
2、表現
(1) 科技進步首先提高了傳統武器的性能、增強了武器的殺傷力
(2) 新式武器相繼問世,如、潛艇、飛機、坦克等,戰爭擴展到了海地和空中
(3) 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現,提高了軍隊的戰略機動能力,使得戰爭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
(4) 電報、電話和無線電等新的通訊工具的出現,實現了遠距離的信息傳輸,促進了軍隊通訊技術的現代化,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四、 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
1、德國的軍國主義浪潮
出現的原因:德國自身的軍國主義傳統;在進入20世紀後的激烈競爭中,西方列強相信戰爭最後解決問題的辦法;德國的軍國主義尤為嚴重,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對殖民地分配現狀最為不滿。
2、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
德國、俄國、及英國、法國等
極端民族主義其中的重要內容是「民族優越論」鼓吹本民族利益高於一切,宣稱對外擴張是民族利益所在。
極端民族主義的實質:本民族利益至上,宣揚對外侵略擴張。
思考:人類歷史為什麼發展到20世紀才會出現世界大戰?
第2課 慘烈的四年戰事(戰爭經過)
復習提問:
1、 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 圖示一戰前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過程。為什麼會出現兩大軍事集團?集中體現了哪些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根源和矛盾的實質。
3、 科技進步成果運用於軍事領域的表現有哪些?
4、 極端民族主義的實質是什麼?
5、 為什麼人類歷史到了20世紀會發生世界大戰?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戰雲密布的歐洲,歐洲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戰爭究竟是如何爆發的?及如何進行的?
講授新課:
一、 一戰的直接原因(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講課思路:先讓學生簡述什麼是薩拉熱窩事件,然後再來分析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並結合地圖。形成時空觀。
1、薩拉熱窩事件出現的原因
20世紀初,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出現了眾多的民族獨立國家。
歐洲列強利用這一復雜局勢,紛紛插手巴爾干,擴張勢力。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爭奪尤為激烈。
20世紀初,巴爾干半島是歐洲隨時可以爆炸的火葯桶,矛盾沖突非常尖銳
奧匈帝國把塞爾維亞視為向巴爾干擴展的障礙,與塞爾維亞矛盾尖銳。(直接原因)

2、什麼是薩拉熱窩事件?其影響是什麼?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者刺殺,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

影響: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

二、 慘烈的四年戰事(戰爭經過):
(一)、一戰的爆發
1、爆發:1914年7,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俄、法、德、英很快參戰,大戰全面爆發
2、交戰雙方:
德、奧匈、奧斯曼、保
英、法、俄、塞、比、意、日等
想一想: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說明了什麼問題?
(二)、戰爭的進程
1、戰爭的三條戰線:

2、歐洲戰場三個階段戰局的演變
階段 戰役或重大事件 影響
第一階段(1914)
馬恩河戰役

德軍速戰速決計劃破產

第二階段(1915~1916)

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
俄軍夏季攻勢、日德蘭海戰
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第三階段(1917~1918)

美國參加對德作戰
俄國退出大戰
中國等參加協約國作戰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
協約國力量增強,一戰以同盟國失敗告終

回答問題:
3、在大戰的第一、二階段,戰爭的中心是如何變化的?
西------東---------東

4、一戰爆發後,美國採取了什麼政策?有何目的?1917年,美國參戰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中立政策」目的:遠離戰火,避免戰爭;利用中立國的地位與交戰國擴展貿易,發戰爭財
1917年,美國參戰的原因:
美國與英法有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如果協約國戰敗,美國的利益將受損
俄國爆發革命,形勢有利於同盟國,美國不能坐視不管
德國採取的「無限制潛艇戰」損害了美國的利益。
目的:為了戰後分贓和爭奪世界霸權。

(三)大戰結束
1、 大戰結束的時間和標志:1918年11月
德國政府代表在福煦車廂簽署了《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德國宣布投降.

2、 促使大戰結束的原因有哪些?(分析德奧集團失敗的原因)
總體上,協約國的力量大於同盟國的力量。
n美國的參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中國等國家的參戰也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
n德奧集團挑起的一戰,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災難。非正義的戰爭是必然失敗的。
n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並退出了戰爭。各國的反戰運動和革命浪潮,如德國的十一月革命,成為結束戰爭的主要推動力。
n德、奧兩線作戰,同盟國經濟崩潰,也是戰敗的因素。

三、 大戰的結果和大戰性質:
1、結果:結果:同盟國失敗,協約國勝利

3、 性質: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但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3課 大戰的後果
復習提問:
1、 薩拉熱窩事件是怎麼回事?有何影響?
2、 一戰爆發的時間和標志?
3、 一戰在歐洲戰場的三個階段、各有何戰事?
4、 一戰結束的時間、標志?
5、 你認為德奧集團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講授新課:
1、巨大的災難:
2、西歐的相對衰落
3、美國和日本崛起
4、革命與獨立浪潮高漲
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哪些重大影響?
第4課 綜合探究:極端民族主義與戰爭
閱讀教材,思考以下問題
1、 民族主義是在什麼時期興起的?一般認為,其興起的標志是什麼?
2、 舉例說明,民族主義在歷史上曾經起過或者進步、或者反動的作用?
3、 閱讀教材材料,回答18頁知識窗的問題
4、 如何來認識極端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面貌?
課後記:

階段 戰役或重大事件 影響
第一階段(1914)

第二階段(1915~1916)

第三階段(1917~1918)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短暫和平

第5課 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2課時)
一、 巴黎和會:
1、巴黎和會召開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人們熱切希望和平;
帝國主義列強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關系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列強間的爭霸斗爭從戰場上轉移到談判桌前
2、什麼是巴黎和會?
1919年1月,協約國集團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了處置戰敗國和鞏固戰勝國成果的和平會議,史稱巴黎和會。
3、與會代表:
戰勝國的代表,但沒有蘇維埃俄國,中國政府的代表是陸征祥等
4、和會召開的目的:實現在霸權基礎上的和平,根據自己的利益重建戰後秩序,削弱德國,鞏固戰爭成果(以解決分贓、反蘇和建立戰後帝國主義國際秩序這三大問題)
5、戰勝國的主要意圖
同學閱讀教材分析並結合新課堂22頁材料題
法國:最大限度削弱德國,提出嚴厲的賠款計劃,掌握歐洲大陸的霸權
英國:繼續「歐洲均勢「的傳統政策,維護殖民帝國和海上霸主地位,消滅德國的海軍,不希望過分削弱德國而使法國成為歐洲霸主
美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更關心建立國際聯盟,使美國能夠更大程度干預
和控制國際事務。

二、《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和凡爾賽體系建立
(一)《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
1、 簽訂時間:1919年6月
2、 條約內容:
教給學生掌握的方法;從領土、殖民地、軍備、賠款等方面
方面 內容
領土 德國放棄一切殖民地,將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交由法國開采15年,薩爾區由國際聯盟代管。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公里以內劃為非武裝區
軍備 和約規定,德國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只保留10萬陸軍和少量船艦,不得擁有空軍、坦克、潛艇等
賠款 該規定了德國在一定時間內應支付的賠款總額
殖民地 德國原來占據的殖民地被英、法等戰勝國瓜分
其它 在威爾遜地堅持下,寫入了國際聯盟盟約
規定把德國攫取的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引導學生分析:巴黎和會的實質是什麼?
(二)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1、 概念:什麼是凡爾賽體系?對德和約簽定後,協約國集團又陸續與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條約和《凡爾賽和約》、國際聯盟盟約結為一體,構成了協約國列強建立一戰後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
2、 對凡爾賽體系的認識
(1)凡爾賽體系的作用:
在凡爾賽體系下,在一戰後和20世紀20年代,歐洲基本維持了一個較為和平的國際環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調整了歐洲各國間的關系,建立了帝國主義列強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格局
根據民族自決原則,確認了波蘭、捷克等一些民族國家的獨立

(2)凡爾賽體系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凡爾賽體系下的矛盾)
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對德國的壓制激起了德國的復仇情緒
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矛盾:協約國和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與對立
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圍繞著殖民地、歐洲霸權和世界霸權等問題矛盾重重,如何處理德國賠款問題成為戰勝過矛盾的焦點之一。
戰勝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國家之間的矛盾。表現為20年代2、3十年代民族獨立運動在亞非拉地區此起彼伏。
(3)凡爾賽體系的實質?
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護歐洲和平的新秩序。

教學思路:
同學閱讀教材,在教師的引領下分析理解教材。
小結:凡爾賽體系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實質是什麼?如何來理解它的不穩定性?
第6課 國際聯盟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萬國郵政聯盟;巴黎和會上的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國際聯盟的成立、國聯的組織機構、國聯的宗旨、委任統治制度、國聯的活動
通過分析國聯成立的背景培養學生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歸納國聯的活動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通過國聯的活動,認識國聯是被英、法等大國操縱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問題學案式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國聯的活動,認識國聯是被英、法等大國操縱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一、 世界上第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一)國際聯盟成立的背景
1、國際聯盟成立的條件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行業性的國際組織建立起來
一戰激起了反戰和平思潮,一些有識之士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政治性的國際組織,防止大戰發生,維護世界和平
大戰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建立國際聯盟的主張
在巴黎和會上,國際聯盟盟約被通過

2、國際聯盟建立的目的:
防止新的大戰發生,維護世界和平
(二)國際聯盟盟約的基本內容
1、 宗旨
增進國際間合作,保持和平與安全,避免戰爭
2、 國聯的組織機構
大會、行政院及秘書處
3、 其它規定:
裁減軍備、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等規定及委統治制度
分析:委任統治制度的實質是什麼?
委任統治制度的使用范圍主要是德國原先的殖民地和奧斯曼帝國近東的部分領土。實際上大國瓜分殖民地的虛假外衣

(三)國際聯盟的成立及成員國
1、 成立:
1920年1月,國際聯盟在日內瓦正式成立,簡稱國聯

2、 成員國;開始44,後發展到63個。蘇俄和美國沒有參加。

二、國際聯盟的主要活動和歷史地位:
(一) 國聯的兩大任務
維護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處理世界范圍的衛生、經濟、社會等問題。

(二) 國聯的主要活動
1925
1931
1935
1937、
1938
1939、

(三) 國聯的歷史地位
1、性質:世界上第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英法控制下的維系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2、歷史作用: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國聯初期,發揮了維護和平和制止戰爭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時,為二戰後聯合國的建立提供了借鑒。

3、局限:
國聯同時也是被英法等少數大國操縱,成為它們維持維持霸權的工具;國聯自身也有很多缺陷;國聯的威信不足;面對30年代的戰爭危機和侵略戰爭,國聯毫無作為,放任二戰爆發,國聯名存實亡,

三、國聯的解散:1946年

2.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1.新航路的開辟
(1)影響:①引起的「商業革命」使商路和貿易中心發生了變化,主要商路
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引起的「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
的衰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③這場「地理大發現」的歷史行動,從此把人
類融合成為一部整體的歷史。④殘酷的殖民掠奪從此開始,給亞洲、非洲、拉
丁美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畸形局面,使西歐資
本主義的發展具備了原始積累。⑤新航路開辟後,殘酷的殖民掠奪是資本主
義發展過程中獲取原始積累的行為表現,它是非正義的,但客觀上卻起了把資
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到落後國家、落後地區的作用,為推動近代美
洲文明的進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線開辟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壯舉,二者有共同之處,但也有明顯的不同:①從背景看,西歐在15
世紀已處於資本主義的前夕,商品經濟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獲得了
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得到快速發展;以人文主義為主要社會思潮
的文藝復興運動成為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正在把人們從封建神學的束縛中解
救出來;他們還重視技術的革新和改進。而同期的中國仍實行重農抑商的經
濟政策;並用處處順從、事事以正統觀念為依據的儒學思想束縛人們,以維護
和鞏固君主專制。商品經濟雖有發展,但遠遠沒有發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統治
的地步;人們不重視科技。②從目的看,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揚國
威,明成祖力圖廣加招徠,製造出「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況,以示炫耀;加強與
海外聯系,滿足統治階級對異域珍寶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貢賜貿
易。而西歐航海家的航海冒險,主要是出於經濟目的。侵佔海外殖民地,掠奪
財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海外殖民性質。③從影響和後果來看,
鄭和下西洋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同時,
還恢復了朝貢關系。賞賜式的貿易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對中國新的經濟形態
的產生未起到直接作用。這種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政府造成巨大負擔,
後來因國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歐新航路的開辟,帶來了人類歷史的大轉折,引
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資本主義的
成長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它還打破了世界各國相互隔絕狀態,為後來大
規模的殖民擴張打下了基礎。
2.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發源於義大利的原因:首先,義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形成中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毀教會的神
學世界觀,鏟除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其次,義大利更直接、更系統
地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這是文藝復興產生的重要條件。
(2)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人文主義
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當時的科學、
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資產階級
反封建、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的思想武器。當然,這種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這就是它把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特性看作是全體人類普遍的人性,從而掩
蓋了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對立。
(3)文藝復興的實質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及其
5.歐洲的啟蒙運動

7.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
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
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
這場民族解放戰爭從本質上講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8.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專題二 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的東西方世界
1.關於工業革命

4.試比較德意志統一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

5.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大致有哪幾種途徑?

3. 人教版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大哥!東西抄太多嘞!你到http://tieba..com/f?kz=514139691看看吧!全在上面!

4.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

高二主要修經濟,也就是必修二這本書。
其中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中國民族資本之內一的曲容折發展,羅斯福新政(裡面的原因,措施是重中之重。記得當時我們還專門一大題就問它的措施,10分唉)然後就是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大致就是這些。問道美國大蕭條就和金融危機扯在一塊,會問你有什麼教訓經驗之類的。
然後問你現在經濟模式,什麼情況全球化趨勢諸如此類。
中國方面問你原始農業土地模式的轉變,和洋務運動帶來影響級之後的改革開放。這些都是要死背和理解的

5. 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

1600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紀初期荷蘭侵入印度尼西亞,法,英,荷開始在北美掠奪殖民地;德川幕府開始統治日本
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88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7世紀英法成為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
1689俄國彼得一世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法國路易十四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牛頓力學體系確立
18世紀中期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紀中後期奧地利特雷西亞女皇和約瑟夫改革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5-1783北美獨立戰爭
1776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789.7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9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6-1794。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法國熱月政變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海地宣布獨立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5維也納體系的確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義
1848.2《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1849 1848年歐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學說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國內戰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1871普法戰爭
19世紀70年代初義大利統一最終完成
1871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81-1899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德意奧三國同盟形成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190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1907英法俄協約的最後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1910-1917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7.11.7(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8.11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1922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919.3.1朝鮮三一運動
1919.3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
共產國際建立
1919.1-6巴黎和會
1921.11-1922。2華盛頓會議
1922.10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922.12蘇聯成立
1925.10洛迦諾會議
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9.18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1933.1希特勒在德國上台
1933.3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1936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
1936-1939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7.7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8.9慕尼黑會議
1939.8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6法國投降
1940秋不列顛之戰
1940.9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941.6蘇德戰爭爆發
1941.12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秋大西洋憲章
1942初《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莫斯科保衛戰
1942.6中途島戰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3.12.1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11-12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6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2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5.8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5.9.2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5.10聯合國建立
1947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
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1953美國侵略朝鮮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4《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簽字
1955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56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9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1960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成為「非洲獨立年」
20世紀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形成
20世紀60年代初-1973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七國集團產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
1967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復
1972.2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發表
1973美國在《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議》上簽字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9中美建交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
1991蘇聯解體
1992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歐洲聯盟建立

這是別處查到的
大約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人類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隸河貧民大起義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倫王國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亞建立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倫改革
公元前六世紀 居魯士統一波斯,佛教在印度產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佔領巴比倫
公元前525年 波斯滅埃及
公元前509年 羅馬成立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共和國
公元前330年 波斯被馬其頓滅亡
公元前三世紀 摩揭陀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
公元前73-71年 斯巴達克起義
公元前27年 屋大維建立羅馬的元首制,共和國轉為帝國
公元前後 朝鮮半島出現高句麗奴隸制國家
公元初 東非阿克蘇姆奴隸制國家興起
公元一世紀 基督教產生
公元三世紀 日本大和奴隸制國家興起
313年 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紀 北非發生「阿哥尼斯特」運動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亞堡擊敗羅馬軍隊
395年 羅馬分裂為東西兩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佔領羅馬
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奴隸制度崩潰
六世紀初 法蘭克王國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從麥加出走麥地拉,伊斯蘭教紀元
八世紀中葉 阿拉伯帝國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羅統一朝鮮
九世紀早期 英吉利王國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國分裂,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雛形產生
九世紀 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
962年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1054年 基督教會分裂
1066年 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
十一世紀中葉 迦納王國全盛時期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紀 衣索比亞封建國家興起
十四世紀 馬里王國全盛時期,義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337年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
1358年 法國農民起義
1381年 英國瓦特。泰勒起義
1453年 東羅馬帝國滅亡,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十五世紀 桑海興起
十五世紀晚期 英法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圈地運動開始
1480年 俄羅斯擺脫蒙古控制
1487年 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1492年 哥倫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達加馬開辟西歐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環航地球
十六世紀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亞、美強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農民起義
1588年 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592-1598年 朝鮮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衛國戰爭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紀初 法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 英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 沙俄在西伯利亞修建侵略擴張的基地—雅庫次克
1640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9年 英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
1660年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 英國政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689年 中俄簽定「尼布楚條約」
十八世紀中期 英國打敗法國,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國家
十八世紀 罪惡的奴隸貿易達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3-1775 俄國普加喬夫起義
1775-1783 北美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美國成立
1785年 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機作為紡紗機的動力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年8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法國君主政體
1792年9月 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政權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年7月 法國熱月反革命政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崙發動熱月政變
1804年元旦 海地宣布獨立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十九世紀早期 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宣傳空想社會主義
1807年 富爾敦製造第一艘汽船試航
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8年5月5日 卡兒。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1825年 史蒂芬孫製造的第一台蒸汽機車試行
1831和1834年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36-1848年 英國憲章運動
1844年 法國西里西亞工人起義
1847-1852年 共產主義者同盟
1848-1849年 歐洲革命
1848年2月 法國二次革命
1848年6月 法國巴黎工人六月起義
1853-1856年 俄英法克里木戰爭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起義
1858年 「中俄愛暉條約」簽定,沙俄佔領我國領土60多萬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簽定,沙俄又強占我4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十九世紀60-80年代 沙俄侵佔我國西北地區40萬平方公里
1864年9月28日 第一國際成立
1866年 第一國際日內瓦大會,反對蒲魯東主義的斗爭
1867年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69年 第一國際巴塞兒大會,反對巴枯寧主義的斗爭開始
1870-1871年 普法戰爭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巴黎公社
1876年 第一國際宣布解散
1881-1899 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年 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
1883年3月14日 馬克思逝世
1886年5月1日 美國工人舉行爭取11小時工作日的總罷工
1889年 第二國際建立
1892年 俄法簽定軍事協定
1894年 朝鮮甲午農民戰爭
1895-1896年 衣索比亞抗意衛國戰爭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形成
1905年 俄國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主解放運動高漲
1907年 英法俄協約最後形成
1910-1917年 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 十月革命勝利
1918-1920年 蘇俄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
1918年11月 德國11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年1月 德國柏林起義
1919-1922年 土耳其基馬爾資產階級革命
1919年3月1日 朝鮮「三。一」人民起義
1919年3月 埃及人民武裝起義
1919年3月-8月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時期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成立
1919年1月-6月 巴黎和會
1921年 蘇共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決議
1921年7月1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帝國主義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華盛頓會議
1922年10月 義大利墨索里尼上台
1922年12月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
1923年10月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1926年10月 洛加諾會議
1929年-1933年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年9月18日 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東北地區
1932年4月 朝鮮抗日游擊隊誕生
1933年1月 德國希特勒上台
1933年3月 羅斯福就任總統,實行「新政」
1935年10月-1936年5月 衣索比亞反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1936年7月-1939年3月 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年七月七日 中國全面抗日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 法國投降
1940年9月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定
1941年6月22日 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蘇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943年12月1日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年11月-12月 蘇英美德黑蘭會議
1944年6月6日 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英美雅爾塔會議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定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7月-8日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定無條件投降書

6. 我要高二政治和歷史知識點的總結

哲學概念原理歸納總結

唯物論原理

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原理內容]整個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反對]實際工作中,違背世界物質性原理的表現是主觀主義。

2.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觀察、處理問題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
[反對]反對不從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

3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反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
[方法論]要求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前提下,充分重視意識的能動反作用、自覺樹立正確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反對]反對否認意識能動反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和片面誇大意識能動反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

4、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促進作用,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方法論]一方面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主觀主義;另一方面,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反對]反對片面誇大物質決定作用而否認意識能動作用的機械唯物主義和否認物質決定作用、顛倒物質意識關系的唯心主義觀點。

5.規律是客觀的原理
[原理內容]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具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規律是物質運動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的客觀性包含三層含義:第一,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第二,規律的客觀性突出地表現在它是不可抗拒的,還表現在它是不可創造和消滅的;第三,規律的客觀性根源於物質的客觀實在性。
[方法論]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規律觀,承認規律的客觀性,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做到實事求是。
[反對] 反對否認規律的客觀性和企圖創造規律或消滅規律的唯心主義觀點,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冒險盲乾的主觀主義。

6.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認識和利用規律離不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規律為前提和基礎。
[方法論] 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反對]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乾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辯證法概念原理

第二課
概念

1.聯系 2.因果聯系 3.原因 4.結果 5.整體 6.部分 7.運動 8.靜止
9.發展 10.新事物 11.舊事物

原理
1.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的聯系之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
[方法論]堅持用聯系的觀點觀察和處理事物,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
[反對]切忌割裂事物之間的聯系,用形而上學孤立的、片面的觀點來認識和處理問題。

2.事物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的聯系不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承認事物之間存在的客觀聯系,堅持聯系觀點看問題。
[反對]否定事物的聯系,或主觀臆造聯系,把本來不存在的聯系強加給事物。

3.聯系的條件性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之間都是有條件地聯系著的,無條件的聯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體的聯系都依賴於一定條件,隨著條件的改變,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因素之間的聯系的性質、方式也要發生變化。
[方法論]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具體分析事物之間聯系的條件性。
[反對]忽視聯系的條件性,認為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聯系是錯誤的。

4.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無限多樣,事物之間的聯系也紛繁復雜、多種多樣。事物之間多樣性的聯系表現為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內部聯系與外部聯系,偶然聯系與必然聯系,因果聯系、整體與部分聯系等等。多種多樣的聯系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不同的作用。
[方法論]人們要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對它所處的各種不同聯系作出具體的分析。
[反對]以一種聯系概括事物之間多種多樣的不同聯系,否認聯系的多樣性。

5.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原因是引起某種現象產生的現象,結果是被某種現象引起的現象。任何現象都會引起其他現象的產生,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是由其他現象所引起的。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叫做因果聯系。在每事每物的具體因果聯系中,原因和結果有嚴格區別,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系之中,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並且有條件地存在著。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先因後果、彼此制約的。
[方法論1]一要承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普遍性和客觀性,在認識某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它的產生是有客觀原因的,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後果;
二要善於從某一行動的後果中去分析其原因,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以利於發揚成績,避免重犯同類性質的錯誤;
三要根據某種原因,預見事物發展的結果。
[方法論2]首先,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對認識世界的意義)
其次,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對改造世界的意義)
[反對]反對倒因為果,倒果為因。認識事物時,反對只看到客觀原因而看不到引起的結果;反對在總結經驗教訓時不去分析其產生的客觀原因。

6.整體和部分相互關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區別:(1)在同一事物中,整體和部分有嚴格界限。整體不能同時又是部分,部分不能又是整體,二者不能混淆。(2)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局部;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小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
聯系:(1)二者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組成,沒有部分就無所謂整體。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
(2)二者相互影響.整體處於統率的決定地位。整體的性能狀態及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起決定作用。
(3)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事物之間)
[原理內容引申]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也可以叫做系統與要素的關系。系統是諸多要素相互聯系的整體,要素是組成一個整體的相互作用著的部分。要素與要素之間、系統與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方法論]首先樹立全局觀念,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其次,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反對]反對只考慮整體利益、忽視局部利益和只重視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體利益於不顧,把整體和部分割裂開來的錯誤傾向。

7.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原理
[原理內容] (1)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運動。(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物質是運動的主體,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
[方法論]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在運動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靜止地看問題,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反對]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8.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是運動的同時,也承認靜止的存在,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方法論]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既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又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反對]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的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否認運動絕對性,把世界說成是絕對靜止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一是否認相對靜上,借口事物的運動變化,把事物說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論。

9.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反對]我們應反對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靜止觀點(反對形而上學用靜止地觀點看問題);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抱殘守缺和安於現狀的舊觀念。

第三課

概念

12.矛盾 2.對立 3.統一 4.矛盾的特殊性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主要矛盾 7.次要矛盾 8.矛盾的主要方面 9.矛盾的次要方面 10.兩點論 11.重點論

原理
1、對立統一原理
[內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 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是始終不可分割的。
[方法論]:要一分為二、全面看問題;要學會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反對]:片面看問題;割裂對立統一關系,離開對立談統一或離開統一談對立。

2.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即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有條件的。
[方法論] 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轉化。
[反對] 把矛盾雙方的轉化看作是虛幻的、任意的,否認了轉化的條件性,是錯誤的。

3、矛盾客觀性原理
[內容]:矛盾是客觀的,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迴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誇大或縮小它而改變。
[方法論]: 敢於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反對]:害怕矛盾,迴避和掩蓋矛盾。

4、矛盾普遍性原理
[內容]: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論]:要求我們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揭露矛盾,還要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反對]:反對片面地看問題的觀點,一點論,絕對化。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內容]: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矛盾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各不相同;矛盾的每一個側面也各不相同。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反對]:反對不對事物作具體分析,搞形而上學的「一風吹」、「一刀切」。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二者又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求我們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統一起來,既要從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導下去研究特殊性;認識事物要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還要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
[反對]:反對割裂二者關系的形而上學觀點,只看到事物的普遍性,看不到特殊性,則看不到事物之間的差別;只看事物的特殊性而否認普遍性,則看不到事物之間的聯系。

7、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主次矛盾互相依賴、互相聯系。主要矛盾處於支配地位和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反對]:反對主、次不分,平均用力,「眉毛鬍子一把抓」;或者只抓一點不及其餘「單打一」的錯誤觀點。

8、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規定著事物的性質;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影響。在一定條件下,二者相互轉化,主次方面轉化了,事物的性質也就發生了變化。
[方法論]: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反對]:把矛盾雙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主流、分不清事物的性質;顛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質。

9、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原理
[內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
[方法論]:要求我們應該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住重點和主流。
[反對]:反對離開兩點談重點的 「一點論」和離開重點談兩點、主次不分的均衡論。

第四課
概念

1.外因 2.內因 3.量變 4.質變 5.辯證法 6.形而上學

原理
1、內外因關系原理(事物發展的原因)
[內容]: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堅持內外因相結合,充分重視內因,不能忽視外因,對外因作一分為二的分析。
[反對]:顛倒內外因的作用;片面看待內外因的作用,把二者割裂開來的形而上學觀點。

2、量變質變的原理(事物發展的狀態)
[內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在新質的基礎上,又會開始新的量變,再一次引起新的質變,如此永不停息地變化發展。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促成飛躍;重視量的積累,還要優化結構。
[反對]:反對不顧分寸、盲目亂干;反對瞻前顧後,貽誤時機;反對忽視量的積累和結構優化。

3、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事物發展的趨勢)
[內容]: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時准備走曲折的路。
[反對]:反對盲目樂觀,對困難估計不足或悲觀失望,對前途失去信心。

4.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原理(根本觀點)
[內容]: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不論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唯物辯證法。
[反對]:反對形而上學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概念原理
第五課
概念

1.人的自覺能動性 2.認識的根本任務 3.感性認識 4.理性認識 5.現象 6.本質
7.真象 8.假象 9. 真理 10科學理論 11. 分析 12. 綜合 13.合理想像 14. 創造性思維(創新)

原理

1、人的主觀能動性原理
內容:人區別於物的特點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包括三個方面:想、做、精神狀態。
方法論:充分而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要求尊重規律正視條件,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反對:割裂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的唯心主義觀、形而上學觀。

2、 認識的根本任務原理
〔內容〕: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現象和本質的區別看,認識了現象不等於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認識的程度和水平看,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認識的作用看,正確的理性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方法論〕:要提高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自覺性。
〔反對〕只看現象不看本質或以現象代替本質,導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要麼一無所獲,要麼事與願違。

3、 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原理
〔內容〕: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在於: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系,是事物個別多變的東西,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本質則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東西,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聯系在於:二者緊密相聯,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
〔方法論〕:既要承認現象與本質的區別,也要看到二者的聯系,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反對〕:只看現象不看本質;以現象代表本質;看不到本質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否認假象也是本質的表現。

4、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原理
〔內容〕: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可以憑借感覺器官直接獲得的,是較為膚淺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只能通過理性思維才能獲得,相對於感性認識來說更深刻更正確更可靠。二者都是認識,形式都是主觀的,內容都是客觀的,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到理性認識。
〔方法論〕: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要自覺地把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
〔反對〕:淺嘗輒止,滿足於感性認識,不能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5、 真理、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推動作用原理
〔內容〕:由於真理和科學理論的性質是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規律的正確反映,決定了它能夠預見事物的發展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方法論〕:自覺追求真理,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
〔反對〕:克服錯誤思想意識的影響,與錯誤理論、謬誤進行堅決的斗爭。

6、客觀規律(條件)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內容〕:規律(條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正視條件,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同時,人在規律(條件)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發揮有利條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條件的破壞作用,甚至創造條件變害為利),為人類謀福利。
〔方法論〕:既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正視條件,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同時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反對〕:割裂二者的辯證關系,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乾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條件)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7、創造兩個必要條件認識事物本質原理
〔內容〕:要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前提是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第二,關鍵是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方法論〕: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付出艱辛勞動,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積累感性材料;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
〔反對〕:不肯付出艱辛勞動進行積累;不肯開動腦筋淺嘗輒止。

8、認識隨實踐不斷發展的原理
內容: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而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深度上認識要不斷深化,廣度上認識要不斷擴展,進程上認識要不斷向前推移,總之,認識要不斷向前發展。
方法論:要求深化、擴展、推移認識(發展認識),實現理論創新。
反對:把認識凝固化、僵化的觀點。

9、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原理
〔內容〕: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過程;綜合就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論〕: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
〔反對〕:只分不聯,或簡單機械相加、忽視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孤立片面看問題的形而上學錯誤。

10、為什麼要培養創新意識原理(合理想像和創造性思維)
〔內容〕:
(1)含義:創新即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於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2)背景:21世界是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
(3)目的作用: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為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4)當今形勢:世界出現多極化發展趨勢,國際上各種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組合,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我國也正在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創新則不能發展,無法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5)*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6)所以,青少年學生要及早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便將來為我國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方法論〕:自覺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反對〕:反對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超越、停滯不前的思想和行為;也要反對胡亂懷疑、憑空想像、違背規律、背離科學的思想和行為。

醒同學注意:哲學,應該著重掌握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其關系可一展開為四句話。即世界是什麼?(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進而知曉發展的原因、狀態、趨勢)人是怎樣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性,正是因為人具有社會性,才涉及其價值觀、人生觀問題)人與世界關系怎樣(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十八個哲學原理及其方法論。十八個哲學原理是:1、物質與意識辯論關系原理。2、物質運動的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論關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理。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關系原理。8、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關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互關系原理。10、內因與外因相互關系原理。11、量變與質變相互關系原理。12、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原理。13、認識與實踐相互關系原理。14、現象與本質相互關系原理。15、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關系原理。16、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相互關原理。17、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18、人的價值原理。只有熟練地掌握十八個原理及其方法論,才能根據試題要求,選擇恰當的原理,實例結合地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考試成績。

其它應注意的問題:

1.哲學題目應看清楚題目的要求,明確要用哪部分的內容作答。(如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人生價值觀,哲理,哲學方法論,哲學原理)

2.解主觀性試題「四步法」:第一步:審清設問,明確要求。 第二步:審讀材料,劃分層次,明了題意。 第三步:分析判斷,確定要用的理論。 第四步:理論與材料相結合。

3.答題的一般格式:①原理 ②方法論 ③結合材料分析(詳細程度由分值決定,一般是多分多答,少分少答) 4.答題要求:序號化,段落化,簡潔化,清晰化,規范化。

字數太多了 所以沒有第六、七、八課 需要的話再聯系我 祝你取得好成績!

7.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知識結構: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3.西周:
分封制
定義: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主體:同姓親族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長子繼承製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工具:禮樂制度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知識結構:1.統一(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2、中央集權的確立(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縣制(地方)(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之所以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比較全,其他地方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網,可能不如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原因是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很容易找的,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

8. 高二歷史復習的重點內容

1)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 14C~15C a.歐洲的農業河手工業生產技術的顯著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擴大,經濟結構的巨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 b.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促使了生產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最早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地,城市的手工業者發生了分化,形成了資本主義的僱用關系,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c.資本主義萌芽以及傳教士的活動,致使新航路開辟形成了早期的殖民活動。(2)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本主義 16C~18C a.這一時期,工場手工業一直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形式。工場手工業是以手工技術河雇傭工人的分工作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大生產。他是從手工業生產向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過度的准備階段。 b.歐洲出現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主要的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大量的貴重金屬源源流入歐洲,金銀價格下降,物價猛漲。 c.歐洲國家加緊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海外殖民掠奪和海外貿易,販賣黑奴等是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其實質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 d.歐洲各國工場手工業發展的不平衡。 e.重商主義是這一時期主要流行的經濟思想。他主張發展工商業,拓展對外貿易,獎勵出口,減少進口。有利於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3)蒸汽時代的資本主義 19C初~19C70年代 a.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工業革命:18C60年代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到1840年前後工業革命完成。19C初,工業革命擴展到法,美等更多的國家,19C中期,法,美完成工業革命,俄,日也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完成使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取代傳統的手工工場,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生產力極大提高。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是其標志。 c.英,法等資本主義工業國家為了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在世界范圍內大肆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廣占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初步形成。 d.這一時期佔主導地位的經濟思想是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資本主義興盛起來。(4)電汽時代的資本主義 a.19C後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科學和技術開始緊密結合,大大促進了經濟發展。 b.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一方面,科技推動經濟發展,生產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壟斷產生。到19C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c.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大。英法趨於緩慢,美德後來居上。 d.列強在商品輸出的同時大量輸出資本,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最終形成。

閱讀全文

與高二歷史知識點歸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