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疆是經過哪一件歷史事件歸到中國的
左宗棠收復新疆。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清軍(主力是湘軍)收復新疆之戰發生在清回光緒二年答(1876年)至三年(1877年),清軍消滅了入侵新疆的浩罕汗國將領阿古柏,收復新疆大部份地區,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戰爭。
結束了同治新疆回亂。左宗棠與部將湘軍統領劉錦棠收復新疆之戰,左宗棠為清軍最高將領。
② 說出我國歷史上跟新疆有關的歷史事件,5個
絲綢之路,經過新疆,左宗棠收復新疆,乾隆有一個香妃,就是新疆的,邊塞詩人,岑森,在新疆輪台做官
③ 一條關於新疆的歷史問題
周朝設置「大行人」,「掌大賓客之禮儀」,接待遠方賓客。在六官中,大行人屬秋官,後來還設過「小行人」。此外,還設「象胥」,掌「異國」來使的語言翻譯。
秦朝中央設「典客」,「掌諸歸義蠻夷」。秦將非華夏族的地方行政區劃分為兩類:①在被征服的少數民族地區設道,不設縣。②在歸降的少數民族地區分別設置屬邦(又稱臣邦、外臣邦),設臣邦君長或臣邦君公統領其地。為管理這些屬邦,中央職官中設典屬邦(漢改稱典屬國)。《漢書·公卿百官表》載:「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
漢承秦制。
魏晉南北朝自三國至北魏,各朝大都設有大鴻臚,並置謁者僕射或鴻臚卿等官職,負責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只有梁朝置十二卿,鴻臚為冬卿,改大鴻臚為鴻臚寺;後周設賓部。
隋唐隋襲梁制,稱鴻臚寺。唐初亦設鴻臚寺,高宗龍朔年間(661~663)改為同文寺,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為司賓寺,中宗神龍年間(705~706)又恢復為鴻臚寺,「掌賓客及凶儀」,置寺卿以掌其事,另設典客署,專司民族工作事宜。
宋朝宋元豐年間(1078~1085)設鴻臚寺,置鴻臚寺卿。
南宋時,廢鴻臚寺,民族事務歸禮部管理。
遼稱「部族節度使司」,金稱「諸部族節度使」。金朝除置節度使、節度副使、判官之外,還設有知法、司吏、通事、譯人等官。
元朝中央不設鴻臚寺,「凡朝會、即位、冊後、建儲、奉上尊號及外國朝覲之禮」,由禮部的侍儀司掌管。
明朝恢復鴻臚寺,並設過九關通事、外夷通事等官,掌少數民族事務。還設有提督四夷館,掌國內外各種民族文字的「譯書之事」。
④ 新疆歷史重大事件
一、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系,共同對付匈奴。張騫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區對西域的了解,密切了兩地之間政治、經濟聯系,擴大了漢朝在西域諸地的政治影響,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了條件。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後不久,公元前121年漢朝大將軍霍去病大敗駐牧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從而切斷了匈奴同氐、羌諸部的聯系。爾後漢朝同烏孫的聯盟使匈奴在西域更顯孤立,公元前109年,漢軍將領趙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樓蘭、姑師等西域重鎮。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干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漢朝在西域的輪台、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置使者校尉統領之。使者校尉是漢朝政府設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員。
公元前60年,駐扎西域的日逐王賢撣降漢,天山南北諸地均歸漢朝中央政府統屬。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標志著西域諸地自此成為我們統一多民族偉大祖國的組成部分。漢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了西域同中原地區的關系。
二、18世紀中葉,清朝先後平定了准噶爾貴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了新疆,並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這對於我國西北疆域的最後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間、新疆與中原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與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回歸祖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後,改稱西域為新疆,清政府開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對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轄治理。新疆與內地的軍政體制基本一致,國家的統一局面得到進一步加強。
三、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沙皇俄國在完成對西伯利亞的擴張之後,開始蠶食侵佔我國領土。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訂》和《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由於清朝衰落,就連毗鄰新疆的浩罕小國都有伺機吞並我國領土的野心。一些反動和卓打著「聖戰」的旗號,攻城掠地,無惡不作,給新疆人民帶來沉重災難。
沙俄又借口伊犁農民起義和阿古柏勢力威脅到俄國安全,打著保護和代守的旗號,公然出兵佔領伊犁。新疆面臨為外國瓜分侵佔的危險。清政府在經過一場所謂「海防和塞防密瓜」的爭論之後,西北防務生新得到清統治者的關注和重視。光緒元年(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受令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清軍入疆順應歷史潮流,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至光緒三年底,清軍已陸續收復到天山南部諸地,阿古柏的侵略政權覆沒。
光緒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紀澤(曾國藩之子)經過與沙俄艱苦的談判,幾經周折,雙方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條約議定次年沙俄軍隊撤出伊犁,中國以賠款和允許俄商在新疆貿易不納稅,俄國在嘉峪關和吐魯番設領事作為代價。1882年,伊犁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4)新疆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就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古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為新疆。新疆位居東西交通要道,歷史上十分頻繁的民族遷徙和交往,使新疆古代居民種系族屬和民族關系大融合之地。
西域同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系源遠流長。 很早以前,我國的絲及絲織品便中經西域遠銷南亞和歐洲,古希臘人稱中國為絲國。沿此以往,這條橫貫東西的貿易通道被後人統謂作絲綢之路。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還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型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我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
⑤ 新疆名勝古跡歷史故事或傳說
樓蘭古城
地理位置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景點特色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她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她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人們在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
⑥ 對新疆有貢獻的歷史人物及事件
左宗棠。他抬棺出山,僅一年多時間,左宗棠就指揮西征軍,攻克了被外寇侵佔的南疆八城,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
⑦ 歷史上西北地區(陝西,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發生過什麼的的歷史事件
歷朝歷代都有,青海甘肅一帶在松贊干布時代可能屬於他的領域,也是有很多事件;近版代更多,油權漆民國時,西北都是紅色根據地啊;寧夏回族,清朝時可能很多,大小和卓反;新疆漢唐時期叫西域,班超出使,張騫出西域,班超管理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都護的設立。陝西西安,十朝古都。唐朝時期松贊干布與唐和親,回鶻出兵幫唐平亂,唐太宗時期擊敗突厥,西夏國成立,蒙古汗國成立,康熙時期三征葛爾丹,平亂大小和卓,先後設立烏里雅蘇台將軍和伊犁將軍。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⑧ 新疆歷史文化,瓦刺等民族的歷史故事/
在新疆歷史研究中有五個重大問題——歷朝各代對新疆的治理;新疆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園,不是哪一個民族的家園;多種宗教在碰撞中並存;多元文化的共存、交融與互補;屯墾戍邊的歷史定位。 按上述5個基本問題可以分為:治理篇、民族篇、宗教演變篇、文化交融篇和屯墾戍邊篇。而最有研究價值的就是文化交融篇。 綜觀新疆文化的發展史,多種文化的並存、交融與互補是其顯著的特色。 1. 新疆文化發展的階段性 新疆文化的發展大致經過了多元文化的匯聚、多元文化的發展與交流、多元文化的融合、多元文化並存格局的確立四個階段。 早在3000年以前,南疆的綠洲和北疆的草原使新疆文化在形成時期即呈現出以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為主的多元特色。現有的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已經證明,這些文化是最早活動在新疆地區的塞人、羌人創造的。這種多元文化的匯集,為新疆多元文化的發展與交流奠定了基礎。兩漢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是新疆多元文化的發展與交流階段,以高昌、鄯善、於闐等文化為代表的綠洲文明凝聚了當地、中原和南亞及中亞乃至歐洲眾多的文化因素,使新疆文化在多元中得到發展;在北疆地區,烏孫、匈奴、嚈噠、柔然、突厥等游牧文化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相互影響,使北疆文化在游牧文化狀態下也呈現出多元的特色;而隨著更多的漢人和吐蕃人的進入,中原文化和吐蕃文化也成為新疆文化的主要構成因素,使新疆文化在眾多文化因素的交融中更加絢麗奪目,不斷發展。宋至明時期,新疆文化依然呈現多元的特點,一方面回鶻、契丹、蒙古等民族先後進入新疆,為新疆文化帶來了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開始在這里匯集、融合;另一方面伊斯蘭教傳入新疆,並在傳播的過程中對新疆文化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最終隨著維吾爾等民族的形成使新疆文化具有了鮮明的伊斯蘭特色。清代是新疆多元文化並存格局的確立階段,以綠洲維吾爾文化、草原衛拉特文化、滿漢文化為主體,包括眾多其他民族文化並存的格局最終確立。 2. 多民族的共存是產生多元文化的前提民族是文化的載體,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和不斷發展得益於新疆歷史上多民族共存格局的不斷演變和相互影響,這種多民族的共存格局是新疆多元文化產生的前提。 新疆的早期文化是由塞人、羌人創造的,而依據學者對古人類遺骨的研究,史前新疆古人類具有蒙古人種、歐羅巴人種及兩類人種的混合型三個不同的類型,這反映著新疆的古老居民已經有了多元的特徵,由此也決定了史前新疆文化的多元特點。進入漢代以後,眾多綠洲城邦民族的分布使南疆地區出現了各具特色的綠洲文化,而隨著中原漢族的遷入和印度犍陀羅文化的傳入,南疆逐漸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體、東西文化交融為特點的高昌文化圈和以佛教文化為主體的於闐—龜茲文化圈,以及兩種文化體制並行的鄯善文化圈。北疆則由於烏孫、匈奴、嚈噠、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存在和遷入,文化盡管具有一般游牧文化的特徵,但由於這些不同民族的存在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這一時期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所導致的多元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因為漢唐時期大量漢人和吐蕃人的遷入而更加豐富多彩。唐代以後,回鶻人的西遷和伊斯蘭教的傳入雖然導致了南疆地區文化的突厥化和伊斯蘭化,多元文化的發展呈現出融合的趨勢,但由於多民族的並存,尤其是契丹、蒙古等民族的遷入,新疆文化的多元性並沒有消失。進入清代,新疆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基本確立,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錫伯、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13個世居民族的並存決定了這一時期的新疆文化依然具有多元的特徵。因此,多民族的共存是新疆文化呈現多元特點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交流與互補中漢文化、伊斯蘭特色的維吾爾文化以及集游牧文化之大成的衛拉特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 多民族的存在和新疆地處歐亞大陸的結合部不僅決定了新疆文化的多元特點,而且也決定了多種文化的交流與互補是新疆文化發展的主要特徵之一,而在這種交流和互補中漢文化、伊斯蘭特色的維吾爾文化以及集游牧文化之大成的衛拉特文化是新疆多元文化的主流。 漢文化是較早進入新疆的文化之一。《山海經》、《竹書紀年》等先秦典籍記載了在先秦時期中原與西域即有交往。西漢統一西域之後,伴隨著大量漢人進入西域,漢文化不僅傳入西域,而且對西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鑿井技術、禮儀制度、語言文字、書籍等在西域的傳播,使漢文化一方面成為西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對其他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高昌文化的興起即是明顯的例證。進入唐代,漢文化對西域文化的影響不僅更加明顯,而且也成為了西域文化的主體組成部分之一,大量的漢文文書的發現以及史書的記載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宋代之後,雖然突厥化、伊斯蘭化成為新疆文化發展的主要特徵,但漢文化的因素也並沒有消失,表明漢文化依然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清王朝統一新疆之後,隨著漢人的又一次大量遷入,漢文化在新疆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最終得以確立,成為新疆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伊斯蘭特色的維吾爾文化是隨著伊斯蘭教傳入和維吾爾民族的形成而形成的。公元10世紀末11世紀初,塔里木盆地周緣地區為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鶻王朝轄有,由於操突厥語族語言諸族居民佔多數,這一地區居民的回鶻化成為一種趨勢,伊斯蘭教傳入並取得了主導宗教的地位,至15~16世紀,伴隨著維吾爾民族的形成,具有鮮明伊斯蘭特色的文化也最終成為新疆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蒙古文化進入新疆是隨著蒙古汗國對新疆的征服開始的,雖然元朝滅亡之後察合台、葉爾羌等汗國的蒙古人融入到了維吾爾族之中,但具有蒙古文化特點的衛拉特文化因其在明清時期對新疆歷史的影響而成為新疆文化主體之一。衛拉特是明末清初准噶爾、杜爾伯克、和碩特、土爾扈特四部的合稱,衛拉特蒙古和在清代遷入的察哈爾蒙古構成新疆蒙古族的主體。衛拉特蒙古信仰藏傳佛教,有自己的文字——初為回鶻式蒙古文,後為托忒蒙古文,經濟則以游牧為特點,是集游牧文化之大成者,衛拉特蒙古文化不僅為新疆文化增加了新的內涵,而且成為新疆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4. 文化交融才能促使文化繁榮,文化排斥只能造成文化衰敗回顧新疆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最值得總結的是新疆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不同文化交融的結果,這也是新疆文化之所以燦爛奪目的重要原因。 文化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經濟形態是導致文化出現差異的主要因素。應該說,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人類創造的寶貴遺產,是人類為適應特定的地理環境而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並無先進與落後、優與劣之分。諸如北疆地區的以游牧為主要特徵的文化是眾多游牧民族創造的,這種文化和北疆適宜牧業生產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完美的結合;而南疆地區的眾多綠洲則適宜農業生產,因而生活在這里的眾多民族則創造了綠洲文化。文化雖然沒有優劣之分,但文化的發展卻需要借鑒乃至吸納其他文化的優秀成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深化對自然界的認識,增強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進而促進文化的發展。高昌文化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吸納了游牧文化因素而形成並繁榮起來的;維吾爾文化不僅傳承了回鶻文化、融合了塔里木盆地原有的一些文化,而且吸收了眾多伊斯蘭文化的成分,是在多種文化的交融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當然,在新疆文化發展的歷史上,我們也可以找到因文化排斥所導致的文化衰敗乃至消失的現象,諸如於闐文化就是在喀喇汗王朝積極奉行單一文化政策,對佛教文化進行排斥,進而發動對於闐的宗教戰爭中毀滅的。 總之,新疆文化是由眾多具有不同特點的民族文化構成的,這些民族文化本身雖然沒有優劣之分,但卻存在明顯的差異。承認這些差異,並積極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認同,一方面是新疆文化整體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政治認同的基礎與前提.
⑨ 關於收復新疆的歷史故事
阿古柏(1825—1877年),中亞浩罕國人,軍隊的帕廈(總司令)。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舉行反清起義,佔領大部分地區,但領導權被封建主掌握,出現許多割據政權,互相攻伐。1865年,南疆封建主金相印向浩罕國求援。這時阿古柏在國內爭權斗爭中失利,便被國王派往支援,他便乘機侵入新疆,占喀什噶爾、疏勒、和闐、葉爾羌等地。1867年其勢力到達喀嗽沙爾及庫爾勒一帶。接著阿古柏仿照中亞汗國制度,建立哲德沙爾國(意為七城汗國),自立為「汗」。1870年繼續向北發展,陷烏魯木齊等地,幾乎佔有新疆全境。
阿古柏盤踞新疆期間,曾得到沙俄和英國支持。阿古柏也為英俄肢解中國的侵略政策服務,成為「一仆二主」的走狗。1872年、1874年阿古柏先後與俄、英訂立「條約」:英俄承認阿古柏政權,給以金錢武器援助,阿古柏則給他們以通商、設立領事、低額關稅等特權。英國為了排擠俄國勢力,加強對阿古柏的援助,使阿古柏越來越依靠於英國。俄國更在1871年乘機出兵侵佔伊犁。
阿古柏統治下的新疆各族人民,受到殘暴的奴役和掠奪,生活極度貧困,甚至出現買賣奴隸的歷史倒退現象,激起各族人民的仇恨。1876年3月,左宗棠率三路大軍入疆,次年5月阿古柏兵敗於庫爾勒,服毒自殺(一說被部下殺死)。
曾紀澤與中俄伊犁交涉
曾紀澤(1839—1890年),湖南湘鄉人,字劼剛,曾國藩之長子。1878年出使英法。1878—1879年崇厚在俄京交涉伊犁問題,擅訂《里瓦吉亞條約》,出賣大量西北土地,清政府認為「流弊甚大」,拒絕批准,並將崇厚革職治罪。1880年2月,清廷任命曾紀澤赴俄京重開談判。沙俄政府態度蠻橫,堅持無理要求,曾紀澤據理力爭,談判很艱苦。左宗棠在國內組織抗俄司令部,表示堅決支持曾紀澤的斗爭。1881年2月24日,雙方訂立了中俄《改訂條約》(又稱《中俄伊犁條約》)20款。主要內容:①俄將特克斯河一帶地方和伊犁九城歸還中國,中國把霍爾果斯湖以西大片土地割讓俄國;②沙俄勒索900萬盧布,作為俄國商民「撫恤費」及俄佔伊犁期間的「代守費」;③允許俄國在伊犁、塔爾巴哈台、喀什噶爾等地通商,開辟新疆至嘉峪關陸路貿易,並在嘉峪關、吐魯番設立領事館;④重勘塔爾巴哈台、喀什噶爾兩處中、俄邊界。
同《里瓦吉亞條約》相比,《改訂條約》部分條款對中國的損害減少些,主要交還了特克斯河流域二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但從根本上說,它們都是沙俄破壞我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的不平等條約。
⑩ 新疆歷史故事大全
《歷史上的新疆》、《新疆往事》、《歐亞十字路口:新疆歷史》、玉山巴依(新疆歷史畫叢)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