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西柏坡的一些歷史資料
西柏坡這個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據史書記載,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於唐代,因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郁而得名。
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她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匯處。
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距華北重鎮石家莊僅90公里。
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裡撤退,順利時又便於向城市進軍。從經濟條件來看,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灘地肥美。
地寬糧豐,稻麥兩熟。聶榮臻元帥曾這樣說過:「平山縣可稱得上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於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為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
(1)西柏坡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948年3月20日,黨中央作出了移至華北同中央工委合並的決定。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率領黨中央機關由陝西吳堡縣川口東渡黃河,告別了生活戰鬥了十三度春秋的陝北根據地,向西柏坡轉移。
3月24日到達中央後委駐地——山西臨縣雙塔村。4月11日到達了晉察冀軍區駐地阜平縣城南庄。4月23日,周恩來、任弼時等同志率部分工作人員先期到達了西柏坡,黨中央與中央工委勝利會合。
5月1日,黨中央在西柏坡開始辦公,中央前委、工委、後委即行撤銷。毛澤東因准備赴蘇聯談判,在阜平逗留了一段時間,5月26日到達西柏坡。
㈡ 西柏坡的歷史
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於唐代,因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郁而得名。
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
她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匯處,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距華北重鎮石家莊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裡撤退,順利時又便於向城市進軍。
從經濟條件來看,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相距多為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灘地肥美,地寬糧豐,稻麥兩熟。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於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為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
西柏坡被選為解放全中國、籌備新中國的指揮中心,不僅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而且有多年來建立起來的革命基礎和政治優勢。平山縣革命發動較早,大革命時期就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
到1946年,全縣黨支部為608個,共產黨員由1931年的60人發展到19,535人,人民群眾聽黨的話,群眾基礎較好。自抗日戰爭以來,平山縣為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邊區兩大根據地所環抱。
(2)西柏坡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內涵是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依靠群眾和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是這一精神的主題。
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兩個務必的提出,既是毛澤東同志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後對全黨的告誡,又是由黨所領導的革命即將在全國取得勝利、黨即將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的歷史課題所決定的。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兩個務必」,不僅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對黨的思想作風建設的基本要求,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更是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深刻揭示,從而成為西柏坡精神最為重要的內涵。
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特別是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略決戰中所表現出來的革命精神
㈢ 西柏坡曾發生過什麼事情
西柏坡村始建於唐代,是平山縣中部低山區的一個村莊,位於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柏坡嶺下,原稱柏卜村。因村北坡嶺上翠蒼郁且與東柏卜村葦地相對居西,取名西柏卜。民國時,始稱西柏坡。西柏坡距平山縣城50公里,距省會石家莊90公里.。抗日戰爭時期屬晉察冀邊區。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坐落在位於太行山中的平山縣。從這里,中國共產黨走出深山,走向全國勝利,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這里是聞名中外的三大戰役的作戰中心,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到1949年1月31日結束,歷時4個月又19天,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餘人,使國民黨賴以生存的精銳部隊基本上歸於消滅。
毛澤東舊居緊靠小山南端。原為農民住宅,曾被日寇燒得殘破不堪,後經多次修補。該房分為前後兩個小院。前院設有警衛室,甬道西邊有磨盤和豬圈。夏日裡,毛澤東同其他領導,經常圍坐在磨盤旁、楸樹下,商討軍國大事。北院西房三間,兩間為家屬住房,一間為書房兼資料室。北房兩間分別是毛澤東的辦公室和卧室。辦公室內現陳設的辦公桌、沙發、轉椅、茶幾等,都是當年毛澤東使用過的原物。在這里三百多個日夜裡,毛澤東寫下了許多著作,僅收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多篇。《人民日報》的報頭也是在這里題寫的。
㈣ 在西柏坡發生了什麼重要的事
一、頒布首部土地法:
1947年7月12日至9月13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徹底的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
二、解放第一座大城市——石家莊
1947年11月6日,我軍對石家莊發起進攻,經6晝夜激戰,於12日解放石家莊並在大石橋下活捉了敵第32師師長劉英,共殲敵24000餘人。
三、統一解放區的財經工作
1947年7月14日,華北財經辦事處在平山縣夾峪村成立,由董必武任主任,華北采辦成立後,統一協調除東北之外的其他各解放區的財經政策,為解放戰爭的財力供給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中央工委在西柏坡還領導了華北地區的經濟建設和軍工生產。
四、指揮三大戰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黨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揮的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五、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以後,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
㈤ 西柏坡 的歷史
西柏抄坡襲 的歷史http://ke..com/view/8856.htm
㈥ ,,什麼是西柏坡戰役
沒有西柏坡戰役。但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都是黨中央在西柏坡指揮的。版
西柏坡位於河北省石權家莊市平山縣中部,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48年黨中央移駐西柏坡,在這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解放全中國,故有"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中國命運定於此村"的美譽。為我國革命聖地之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5A級景區。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遷入北平。
㈦ 介紹一下西柏坡的歷史
西柏坡的歷史:
西柏坡,這個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據史書記載,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於唐代,因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郁而得名。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
西柏坡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匯處,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距華北重鎮石家莊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裡撤退,順利時又便於向城市進軍。
從經濟條件來看,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灘地肥美,地寬糧豐,稻麥兩熟。聶榮臻元帥曾這樣說過:「平山縣可稱得上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於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為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
西柏坡被選為解放全中國、籌備新中國的指揮中心,不僅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而且有多年來建立起來的革命基礎和政治優勢。
平山縣革命發動較早,大革命時期就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到1946年,全縣黨支部為608個,共產黨員由1931年的60人發展到19,535人,人民群眾聽黨的話,群眾基礎較好。自抗日戰爭以來,平山縣為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邊區兩大根據地所環抱。
平山縣是晉察冀邊區第四軍分區和第二軍分區領導機關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軍區等首腦機關也曾在這里居住長達三年半之久。
平山縣是晉察冀邊區的模範縣,西柏坡是個模範村。西柏坡1937年冬建黨,到1948年時已有黨員40名,分布在33戶,佔全村人數的12.3%,佔全村戶數的33%。
㈧ 在西柏坡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一、頒布首部土地法:
1947年7月12日至9月13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徹底的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
大綱頒布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解放區有一億六千萬農民獲得了土地(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37%)。廣大人民群眾翻身做了主人,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
二、解放第一座大城市——石家莊
1947年11月6日,我軍對石家莊發起進攻,經6晝夜激戰,於12日解放石家莊並在大石橋下活捉了敵第32師師長劉英,共殲敵24000餘人。
戰役勝利後,朱德到晉縣的侯城村與指戰員一起總結了攻堅戰術的經驗,並欣然命筆寫下了七律《攻克石門》:
「石門封鎖太行山,勇士掀開指顧間,盡滅全師收重鎮,不教胡馬返秦關,攻堅戰術開新面,久困人民動笑顏,我黨英雄真輩出,從茲不慮鬢毛斑。
三、統一解放區的財經工作
1947年7月14日,華北財經辦事處在平山縣夾峪村成立,由董必武任主任,華北采辦成立後,統一協調除東北之外的其他各解放區的財經政策,為解放戰爭的財力供給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還領導了華北地區的經濟建設和軍工生產。在中央工委的關心指導下,
1947年晉察冀邊區在距西柏坡45公里的西部山區建立了一座水力發電站——沕沕水發電站,這是我黨在華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座水力發電站,被譽為「邊區創舉」。
1948年5月,黨中央、毛主席移駐西柏坡,西柏坡成了當時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
四、指揮三大戰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黨中央、毛主席在此指揮的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在西柏坡紀念館的大決戰展室,一輛木製小推車靜靜地停放在展室中間。
據統計,三大戰役期間共出動大小車輛141萬輛,如果把它們按兩縱隊來排列的話,可以從南京一直排到北京的天安門廣場!陳毅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五、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
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以後,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
以及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
會上毛澤東針對黨內存在的四種情緒還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
六、起草了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
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於1948年5月進駐西柏坡,中央婦委工作由蔡暢、鄧穎超、康克清等同志負責。
在這里,中央婦委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籌劃了新中國第一屆婦女代表大會,起草了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等開創了新中國婦女工作的先河,創下了不朽的業績。
㈨ 西柏坡的歷史意義
西柏坡原是河北省平山縣一個普通的小山村。1948年5月,黨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建立了解放全中國前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中共中央在這里領導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指揮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
西柏坡時期,黨所面臨的革命形勢是將奪取全國政權以建立新中國,工作重心將由農村向城市轉移;主要任務是由革命戰爭向和平建設轉變;面臨的全新課題是由革命黨和局部執政黨向掌握全國政權的執政黨轉變。正是在這樣一個特殊而又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黨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時期雖然只有一年10個月,卻在黨的建設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在我黨成為執政黨以來,西柏坡精神一直是共產黨人牢記歷史、激勵奮進的動力。西柏坡精神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大精神,即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精神;依靠群眾、團結統一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兩個務必」,「兩個務必」是西柏坡精神的靈魂,也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靈魂。西柏坡精神,是新時期激勵全黨的精神力量,也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具體體現。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傳家寶,是黨動員全國人民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精神力量,也是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