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隋唐至清前期重大歷史事件時間軸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⑵ 列舉隋朝重大事件
1、隋滅陳之戰
隋滅陳之戰是南北朝末期的統一戰爭。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後,權臣楊堅於隔年廢北周靜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內部、解決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並吞西梁後,隋開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
在隋統一戰爭中,隋文帝楊堅命令晉王楊廣統率水陸大軍50餘萬,攻滅江南陳朝的大規模渡江作戰。此役逼降陳後主陳叔寶,陳亡。並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統,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2、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後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礎上開創的政治穩固、社會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榮的盛世局面。隋朝開皇時期,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分裂的中國,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恢復漢姓。
另外,隋朝在選官上廢除九品中正制,設立分科考試制度選拔官員;在官僚制度上採用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並且勵精圖治,崇尚節儉,發展生產,對社會各個領域的一系列改革。
對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作用。因此,社會富足,全國安寧,編戶大增,倉儲豐實,南北民眾得以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繁榮景象,史學家稱之為「開皇之治」。
5、江都之變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煬帝從東都第三次乘龍舟南下江都。這時農民起義的烽火已蔓延全國。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逼近東都,公布煬帝十大罪狀。李淵亦攻進長安,擁立代王侑,自封唐王。
江南起事隊伍逼近江都,煬帝自感末日將臨,引鏡自照說:「好頭顱,誰來砍它呢!」江都宮中人人自危。這時宮中由司馬德戡率領的驍果軍都是關中人,他們長期在外,思念故鄉。司馬德戡和虎賁郎將元禮、直合裴虔通密謀推左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主,發動兵變,率眾西歸。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也有說是十一日的)夜間,司馬德戡引驍果自玄武門入,裴虔通與元禮直入宮中搜捕,煬帝聞變,匿於永巷,被叛軍驅出。至天明乃押至寢殿。之後宇文化及使校尉令狐行達縊殺煬帝。
並將隋氏宗室、外戚在江都宮中者皆殺之,惟煬帝侄秦王浩因素與宇文智及交往密切,得不死,並被立為帝。後宇文化及自為大丞相,宇文智及為左僕射,准備率隋官兵十餘萬眾西歸。
⑶ 隋唐的重大事件
隋(581年~618年)抄
581年——楊堅代周襲,隋朝建立,北朝結束
589年——隋滅陳,統一南北,南朝結束
605年~610年——開通大運河(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611年——山東長白山農民首先發動起義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滅亡
選官制度:兩漢——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隋朝時期——科舉形成
⑷ 請問唐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李世民設計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被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公元627年 玄奘天竺取經
公元629年 李靖滅東突厥
公元635年 李靖滅吐谷渾
公元636或638年 武則天入宮,封為才人
公元640年 候君集滅高昌
公元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643年 太子李承乾謀反,太宗一征高麗
公元644年 唐滅焉耆
公元645年 太宗二征高麗
公元648年 唐滅龜茲
公元649年 唐太宗去世,高宗繼位,次年將武則天從感業寺召回宮中。
公元651年 阿史那賀魯一統西突厥
公元655年 立武則天為後
公元657年 蘇定方滅西突厥
公元659年 長孫無忌被逼自盡
公元660年 蘇定方,劉仁軌平百濟
公元663年 大唐,扶桑於高麗白江口發生首次戰爭
公元679年 裴行儉滅突厥
公元683年 唐高宗駕崩,太子中宗李顯繼位,同年廢中宗為廬陵王,武則天 立豫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
公元684年 開唐大將李世勛的嫡孫徐敬業造反
公元690年 武則天稱帝
公元710年 武則天被逼退位,同年病逝,享年84
⑸ 隋唐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大丞相楊堅篡周奪取政權,建立隋王朝,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黃河流域,自十六國以來,各族與漢族進行劇烈的痛苦的融合運動,至隋朝得以完成,在長江流域,自東晉以來,為抵禦北方各族的南侵而建立起來的漢族政權,到隋朝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隋文帝(楊堅)在這種形勢下,順利地建立起統一南北的隋朝。
隋文帝統一兩大流域,憑借兩大經濟基地,建立起繁榮程度超過兩漢的隋朝。民眾得以安居從事生產,戶口與財產都有巨大增進。隋朝雖然是個短命的王朝,但在中國歷史上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它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的軍閥混戰、南北分裂的狀態,創建了繼秦漢以後的第三次大統一局面。對後世影響很大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在這一時期基本定型,隋王朝制定《開皇律》,繼續推行均田制等發展措施,使社會經濟和文化出現短暫的繁榮,隋王朝和琉球等周圍各族的聯系加強,並和日本、朝鮮等國家開展友好往來,然而,隋後期政治昏朽,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他搜刮民財、大興土木、遊山玩水、並多次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使社會矛盾尖銳化。618年,隋王朝在農民紛起抗隋的反對浪潮中垮台。
公元617年,乘隋末大亂之機,李淵起兵入長安,618年自稱皇帝,創建唐王朝。628年由其子李世民削平群雄完成統一大業。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以隋亡為鑒,重用賢能、虛心納諫、輕徭薄賦,並進一步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和科舉制等,使唐朝社會走向安定,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出現了「貞觀之治」的興旺局面。
唐太宗以後,唐朝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進一步發展,詩歌、繪畫以及醫學、天文學等方面都有偉大的創造和卓越的成就。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到唐玄宗開元時,國內一片繁榮發達景象,被譽為「開元盛世」。
⑹ 隋唐時期重大歷史事件
修京杭大運河 北征高麗 玄武門事變 女皇登基 藩鎮割據
⑺ 隋唐時期歷史小故事!!
1、三征高句麗
三征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 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
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剛剛結束巡遊江都的煬帝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農民起義。
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而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
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 ,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唐初使節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三征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2、瓦崗寨起義
瓦崗寨起義,又稱瓦崗軍起義,是隋大業七年(611年)至隋大業十四年(618年)期間發生的一場農民起義。
瓦崗農民起義,在歷史舞台上活動了七、八年時間,動員了上百萬的群眾,轉戰中原, 「破化及,摧世充,聲動萬里,威行四方」,演出了許多雄偉壯觀的活劇, 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在推翻隋王朝的整個斗爭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是瓦崗軍的巨大歷史功績。遺憾的是,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及其保護下的政權,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走向下坡路, 以至最後失敗。
3、江都兵變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煬帝從東都第三次乘龍舟南下江都。這時農民起義的烽火已蔓延全國。
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逼近東都,公布煬帝十大罪狀。李淵亦攻進長安,擁立代王侑,自封唐王。江南起事隊伍逼近江都,煬帝自感末日將臨,引鏡自照說:「好頭顱,誰來砍它呢!」江都宮中人人自危。
這時宮中由司馬德戡率領的驍果軍都是關中人,他們長期在外,思念故鄉。司馬德戡和虎賁郎將元禮、直合裴虔通密謀推左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主,發動兵變,率眾西歸。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也有說是十一日的)夜間,司馬德戡引驍果自玄武門入,裴虔通與元禮直入宮中搜捕,煬帝聞變,匿於永巷,被叛軍驅出。
至天明乃押至寢殿。之後宇文化及使校尉令狐行達縊殺煬帝。並將隋氏宗室、外戚在江都宮中者皆殺之,惟煬帝侄秦王浩因素與宇文智及交往密切,得不死,並被立為帝。後宇文化及自為大丞相,宇文智及為左僕射,准備率隋官兵十餘萬眾西歸。
4、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奪帝位,結果都被廢掉,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遷至洛陽,以洛陽為東都,唐朝兩京制從此開始。
即位之初,他繼續執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共同輔政。君臣紛紛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太宗訓令納諫、愛民。
李治即位後,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太宗訓令崇儉,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
唐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唐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間,唐朝的疆域最廣。
5、元和中興
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甚至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之一。
唐德宗死後,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其即位後,經常閱讀典籍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等文獻,他都仰慕不已。
唐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總結歷史經驗,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能臣賢臣為宰相,李純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很晚才退朝。
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從而取得了元和年間削藩的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唐朝獲得再次統一。
⑻ 隋唐時期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1、韓擒虎
韓擒虎原為河南東垣人,後遷居到新安。他的父親韓雄,以勇猛有氣節而聞名,在北周做官,官職到大將軍、洛陽、虞州等八州刺史。
韓擒虎年少時,性情豪邁,素以智勇雙全而著稱,他身材魁梧,相貌威武,有一副英雄豪傑的儀表。他喜歡讀書,對於經史子集和諸子百家都略知大旨。韓擒虎少年擒虎,足見其天生神勇。而後來他領兵打仗,更是勇猛難敵。
韓擒虎臨終前,鄰居的母親看見韓府儀衛甚多,就問他們在干什麼,其中一個人說:「我來迎王。」說完人都不見了。
又有重病之人跑到韓府說要見韓王,別人問見什麼王,此人答:「閻羅王。」韓擒虎的子侄要毆打這個人,韓擒虎卻制止了他們,說:「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斯亦足矣。」幾天之後,韓擒虎就去世了。
史籍很少記載鬼神之事,而韓擒虎死後做閻羅王的傳說,竟被收入《隋書·韓擒虎傳》,可見在初唐時期,這個傳說頗為流行。
2、秦瓊
隋朝末年,在濟南府當差的山東豪傑秦瓊受命來潞州辦事,不幸染病於店中,所帶盤費俱已耗盡。無奈之中,牽著他心愛的坐騎黃驃馬到西門外的二賢庄去賣。秦叔寶將黃驃馬拴在庄南大槐樹下。
單雄信聽說有人賣馬,便去相馬。秦叔寶早在山東就聽說單雄信是一條好漢,只是眼下窮困潦倒,羞於顏面,難以通報真名實姓。偏偏單雄信聽說賣馬人是濟南來的,便請他到府上吃茶,還順便打聽仰慕已久的山東好漢秦叔寶。
秦叔寶謊稱:「員外打聽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聞知他與叔寶是朋友,隨即修書一封託交叔寶,並付了馬價紋銀三十兩,外加程儀三兩,不在馬價數內,還取潞綢兩匹相贈。
3、狄仁傑
唐代武則天當皇帝時,有一個宰相叫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於直言相諫,深得武則天賞識。武則天稱他為「國老」(武則天即位時,狄仁傑已六十多)而不直呼其名。
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他跪拜,說:見狄公下拜,我渾身都痛。武則天常對其他大臣說:「不是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你們不要去麻煩狄老。」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並讓狄仁傑給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
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多成了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狄仁傑說:「推薦有才能的人為國家效力,不是為私,是我應該做的。」
公元700年,七十歲的狄仁傑病死,武則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後,每當朝廷有大事而眾人又不能解決時,武則天常嘆息說:「老天爺為什麼這么早就奪去了我的國老啊!」 「桃李滿天下」是形容老師教的學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學生的代稱。
4、蕭瑀
蕭瑀,南朝梁明帝蕭巋之子,隋煬帝蕭後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
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
5、蘇烈
字定方,以字行世,後人通稱為蘇定方。生於公元592年,漢族,冀州武邑(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始平(今陝西興平以南)。歷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將、左衛中郎將、左驍衛大將軍、左衛大將軍之職,封邢國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戶。
他從一員普通戰將,靠戰功累遷為禁軍高級將領,並以其先後滅三國、擒三主的非凡戰績和正直的為人而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是唐初的一員得力干將。
永徽六年春,高句麗聯合百濟、靺鞨進攻新羅,攻佔其北境三十餘城。新羅向唐朝遣使求援,唐高宗李治令蘇定方與營州都督程名振率軍一萬討伐高句麗。
五月蘇定方等渡過遼水,高麗見唐軍兵少,於是渡過貴端水迎戰。蘇定方等奮力進攻,大敗高麗軍,殺俘一千多人,焚毀其外城、村落後回師。戰後,蘇定方拜授右屯衛將軍,封臨清縣公。
⑼ 隋唐時期的歷史故事
1、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2、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李淵攻取長安之戰,是隋朝末年地主階級內部進行的一場爭權奪利戰爭。是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佔隋都長安(今西安)的作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戰後,李淵率軍進至龍門(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淵引兵至長安與諸軍會合,兵力達20餘萬。二十七日命諸軍攻城,十一月初九佔領長安。此戰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礎。
3、唐滅西秦之戰
唐滅西秦之戰是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間,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率軍擊滅隴西(今六盤山、隴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割據勢力西秦薛舉、薛仁杲父子的作戰。
4、淺水原之戰
淺水原之戰,發生於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東北)對隴西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戰,此役一舉擊敗薛仁杲,奪取隴西,除去關中西面的一大威脅勢力。
此役李世民採用後發制人,疲敵制勝,堅壁不出,窮追猛打的策略,反敗為勝。
5、唐滅東突厥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與突厥的戰爭中,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戰。
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慾逃過磧口,遭李績軍堵截,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頡利逃往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欲投奔吐谷渾,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送往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