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郭靖和楊康,他們名字的」靖「、」康「與那件歷史事件有關A西夏建立B金滅北宋C澶淵之盟D元朝建立
正確答案B
靖康之恥來是指中國歷史上源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在城內搜刮數日,擄徽宗,欽宗二帝和後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後北撤,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滅亡。又稱靖康之難、靖康之禍和靖康之變。
② 靖與康與下列哪一歷史事件有直接的關系 A.北宋的建立 B.澶淵之盟 C.陳橋兵變 D.金滅北宋
靖康之恥!!
是指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內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靖容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在城內搜刮數日,擄徽宗,欽宗二帝和後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後北撤,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滅亡。又稱靖康之難、靖康之禍和靖康之變。
所以答案選D
③ 郭靖,楊康中的「靖」「康」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靖康之恥
④ 歷史:靖康恥,猶未雪。表示哪個歷史事件
靖康之恥是指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專公元1126~1127年)。靖屬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在城內搜刮數日,擄徽宗,欽宗二帝和後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後北撤,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滅亡。又稱靖康之難、靖康之禍和靖康之變。
⑤ 歷史事件
秦 焚書坑儒 陳勝吳廣起義(導致秦國滅亡) 統一文字(從此中國有統一的漢字咯) 修築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 統一嶺南(將廣西和貴州等地歸為中國) 漢 獨尊儒術(儒家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 七國之亂(鞏固漢朝統治) 緹縈救父 (廢除酷刑) 張騫出西域 (了解除中國以外的世界) 昭君出塞(跟匈奴和解) 三國 官渡之戰(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赤壁之戰(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三顧茅廬(經典的請人) 晉 淝水之戰(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隋 科舉制度(害咯中國一千多年的制度) 唐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 貞觀之治(都知道就不說咯) 黃巢起義(沉重打擊唐朝) 宋 黃袍加身(趙匡胤當皇帝咯) 檀淵之盟(與遼簽訂的屈辱條約) 王安石變法(中國古代又一次變法 以失敗告終) 靖康之恥(兩個皇帝當俘虜) 元 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將看到中國的見聞傳到歐洲) 紅巾起義(打垮咯元朝) 明朝 靖難之役(燕王奪取王位) 土木堡之戰(皇帝當咯俘虜) 明英宗復位(重新當皇帝) 清朝 煙片戰爭(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等
⑥ 靖 康二字與那些歷史事件有直接關系
靖康恥指靖康之恥,靖康之變中,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拘押在金營,此後徽欽回二宗先後死於五國答城,所以成為靖康之恥。北宋至此也完蛋了。
由於岳飛所填詞《滿江紅》有「靖康恥,猶未雪」字句之故,所以比較有名
金庸《射鵰英雄傳》中有郭靖楊康,取名之意就是要讓他們記住靖康之恥,不要忘了國仇家恨。
⑦ 中原未靖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最佳答案元前1600,夏桀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建立了商.前1046,紂王亡國,九鼎為姬發... 「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九鼎是夏朝的夏禹在治水時得到了民眾的...
⑧ 歷史上的綏靖事件有哪些
綏靖政策也稱姑息政策。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人民革命的興起及社會主義蘇聯的出現,引起帝國主義的恐懼和仇視。它們在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中,既想削弱和擊敗競爭對手,又要反對社會主義,鎮壓人民革命。綏靖政策正是適應這一需要出現的。在不同的情況下,其內容,形式和手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和爭奪世界霸權,反對社會主義和人民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是英國、法國、美國等國。20世紀30年代前,綏靖政策主要表現為扶植戰敗的德國、支持日本充當防範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這從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中可以窺見端倪。在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洛迦諾公約中則更具體化了。
到30年代,特別是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後(見遠東戰爭策源地、集體安全政策),面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嚴重挑戰,以英國首相A.N.張伯倫為代表的英、法、美等國的綏靖主義者,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求得一時苟安,不惜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謀求同侵略者妥協,妄圖將禍水引向蘇聯,坐收漁利。1931年 「九一八事變」,容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1935年3月容忍A.希特勒重整軍備。1935年8月美國通過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裝進占萊茵區。1936年8月對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採取「不幹涉」政策。1937年7月縱容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此後又策劃太平洋國際會議,陰謀出賣中國,同日本妥協。1938年3月默許希特勒兼並奧地利。這些都是綏靖政策的例證。最典型的體現則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會議和《慕尼黑協定》。英、法及幕後它們支持的美國,妄圖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為代價,在歐洲實現「普遍綏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實質上是推動德國進攻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綏靖政策表現為美國對前蘇聯的妥協。為爭取蘇聯同一道參加對日作戰,美國在雅爾塔會議中同意蘇聯的要求,表示中國外蒙古部分(現蒙古共和國)的現狀應予維持;對1904年由於日本背信攻擊所受侵害的帝俄(日俄戰爭)舊有權利,應予恢復如下:庫頁島南部及其鄰近的一切島嶼均須歸還蘇俄,維護蘇俄在大連商港的優先權益,並使該港國際化,同時恢復旅順港口俄國海軍基地的租借權,中蘇設立公司共同經營合辦中長鐵路、南滿鐵路,並保障蘇俄的優先利益,千島群島讓與蘇俄。這樣,通過一系列犧牲他國——尤其是中國——利益的手段,美國達到了暫時拉攏蘇聯、避免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的目的。但是不久,由於北約、華約之間矛盾加劇,綏靖政策正式破產。
歷史證明,綏靖政策是一種縱容戰爭、挑撥戰爭、擴大戰爭的政策。它無法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卻鼓勵了侵略者冒險,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綏靖政策一度破產。
⑨ 「靖康之變」的歷史事件是怎樣的
此事件發生在宋朝靖康年間,故有「靖康之變」之稱。宋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太宗完顏內晟以宋廷收容納遼降將張覺為借口,兵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宋徽宗惶恐之下,傳位給太子趙桓(即欽宗),自為太上皇,改元靖康。欽宗在抵抗金軍的同時,仍准備投降。靖康元年,金軍圍攻開封。宋欽宗求和,金軍退兵。十一月,金完顏過斡率東、西兩路會合並攻打開封城,開封失守,欽宗請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俘徽宗、欽宗和宗室、後妃、部分臣僚,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倡優內侍等數千人北去。北宋王朝至此滅亡。
⑩ 革命歷史事件有哪些
有:平型關大捷、南昌起義、百團大戰、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七七事變等。
1、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2、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3、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
5、平津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於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予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
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00萬大軍,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
平津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