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情感文學類網站
專題的情感文學類網站有彼愛(BiiB),專題欄目是「彼愛無岸」,里邊的情感文章怎麼形容呢,靜靜的講故事,悄悄的感動你。
『貳』 歷史的情感教學 目標 有哪些方面
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目標培養
情感教育是歷史教育的三維目標之一。從我國1979年以來的有關研究來看,許多老師、學者都認識到歷史情感教育的重要意義,然而遺憾的是,歷史教育中情感的缺失又是不爭的事實。在內容的發展上,可以看出情感教育的內涵是不斷豐富發展的,不單是傳統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愛國主義教育,而是更加強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合格的公民。這也反應了當今的時代特徵和教育目的。
一、 情感教育的現狀
對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現狀,學者分析的較少,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情感教育目標處於低層次階段。
根據布盧姆情感領域的目標分類,一般我們可以將歷史情感目標分成「接受」「順應」「確信」「內化」四個部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歷史課堂隋感教學往往只局限於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目標,即學生在歷史課堂上聽了老師的講解或學習到某些內容後,雖然感動,但只是「感」而不「動」 這樣的情感教育幾乎沒有太大的價值。
(二) 情感教學採用知性教育的方式。
所謂知性教育就是用道德知識的傳授與習得代替真正意義上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是以政治說教為主,教師只能告訴學生有關的道理,而而無法讓學生在體驗中加以內化。這樣雖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態度,卻無法使學生真正形成這種態度。
(三) 以老師的價值判斷標准作為指導學生情感教育的評價標准。
歷史情感教育目標所涉及的內容領域很寬,包括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是非判斷、價值判斷等等。歷史中對許多問題的認識往往沒有統一的標准,許多歷史見解是不能以簡單的對或錯來斷定,尤其是情感教育內容。然而,在我們的歷史課堂中,老師多是按照自己的設想與設計來改造孩子。實際上,是非曲直應該由孩子自己判斷,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樹立並非一蹴而就,靠幾節課的說教顯然不可能完成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二、 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
歷史教學通過什麼途徑和方法,才能達到培養學生情感的目的, 對於這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觀點。
(一) 從情感目標的制定來看,有學者提出要制定具體明確的情感教育目標,不能和教育
目的混為一談,制定時,教師應根據歷史課程標准提出的要求,恰當選擇可理解、可評估的行為動詞來明確地表述教學應達到何種結果,以加強教學設計的可操作性和教學質量的
可測量性。陳述情感教學目標一定要遵照情感目標分類層次的要求,是接受或感受層次的,
就選用接受層次的行為動詞來陳述學生的學習結果
;
是認同、內化層次的,就用認同、內化
層次的行為動詞來陳述。
切不可自作主張,
隨心所欲,
將教學目標設計成無法實現的最高要
求。
(
二
)
從教育素材來看,多數學者都提出要深挖教材中的素材,
選擇恰當的「啟情點」
,
激發學生的情感波濤。
除此之外,
還有學者提出要充分利用與歷史知識相關的素材,
如
博物館、與歷史相關的電影、電視、文藝作品等。
(
三
)
從教學方法來看,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是實施情感教育的
重要保證,
也是歷史教師情感意識表達的手段。
從歷史教學實踐考察,
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
方法有講述法、談話法、角色扮演和情景教學等。
可以說,
對於情感教育的途徑,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總結。
這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實
踐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
情感教育的發展趨勢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對情感教育目標的研究很多,但由於目前應試教育仍占統治地位,
在具體的實施中,
一線教師往往更加側重於傳授歷史知識和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而缺
乏對學生情感的培養。
加之研究方面也往往注重理論,
而且研究不夠系統,
所以要真正落實
這一目標,
筆者認為,
以後研究要多關注一線教學中情感目標落實的實際情況,
在深入調查
的基礎上全面分析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目標落實不夠的原因,並提出針對性更強的對策。
『叄』 如何恰當的通過歷史教學實現情感教育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既要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推動其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化,又要及時、准確地把握住學生思維跳動的脈搏,及時、正面、積極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使中學歷史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的人生指路明燈。
(一) 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保證情感教育的順利進行
建立一種真正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可以自由、大膽地表現自我,輕松、愉快的徹底敞開心扉,坦誠地進行情感交流。教師通過察其言觀其色,就可以及時而准確地把握學生的內心感受,診斷學生情感發展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並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有效改進情感教育的培養工作。
(二)善於發現、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情感素材
歷史教師要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功底、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社會閱歷,對教學內容進行情感挖掘,賦予歷史知識以適當的情感因素,從而使學生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
例如:學生學習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中鄧世昌下令「致遠號」撞向敵艦「吉野號」的英雄壯舉,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油然而升;學習伽利略注重實驗和實踐,感受東方傳統思維與西方近代實證主義的差距,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悄然滋生;比較西歐啟蒙思想和中國新文化運動,學生逐漸形成理性主義和民主、自由、科學的公民意識;學習改革開放後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巨大變化,確立「開放才能發展」的思想……
(三)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情感
激發學生情感,單單靠教師的語言表達是不夠的,有時還必須藉助一定的教學用具,如實物模型、各種圖表、多媒體、錄音機等。教師通過演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具,讓學生眼觀「景」而心生「情」,既縮短了歷史與現實的時空差,又誘導了學生情感的激發及升華。
例如:講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有的教師先出示《圓明園全景復形圖》,學生在驚嘆她的巧奪天工之餘,更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卓越智慧;接著再出示《圓明園殘景圖》,學生在激憤之中加深對英法帝國主義刻骨仇恨的同時,更加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前後兩幅歷史圖片的展示,勝過教師的千言萬語,強烈的對比與反差,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
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在恰當的時候通過播放革命歌曲、情景動畫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真切地體驗歷史情感,加深歷史認識;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博物館、紀念館、革命老區進行參觀,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歷史。
(四)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情感素養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證,也是歷史教師情感意識表達的手段。從歷史教學實踐考察,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講述法、談話法、情景教學法等。
1、教師富有魅力的講述,能勾畫人類社會發展的絢麗畫面,能再現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僅能撥動學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產生共鳴,得到升華,還能化為他們奮發進取的動力,如: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學風;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懷;孟子「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使師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鳴。
2、談話法是通過師生的對話,促使師生之間情感外向交流,形成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對教師而言,引而不發,貴在點撥;對學生而言,暢所欲言,要在開竅。在師生雙方的對話過程中,學生的反應不斷得到強化,情感不斷凈化、升華。
3、情景教學法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歷史教師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通過摸擬歷史場景和歷史人物,使其身臨其境,置身於歷史之中,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體驗,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層面,通過主動的換位思考,對歷史事物做出價值評判,進而內化為鮮明的情感態度。
『肆』 當代歷史學家開始關注「憂憤」這一情感因素對於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如果你要選擇「憂憤
答案D
思路分析:本題實際考查重要歷史人物的情感特徵。解答本題要認真分析各選項,鄧世昌內在黃海戰容役中英勇戰死;林肯被刺殺;拿破崙病死於金赫勒拿島,而屈原是在楚都被秦軍攻破後懷著悲憤絕望的心情跳江而死,故答案為D項。
【點評】此題難易程度適中,對於「死」要認真分析出其死因是解答本題的關鍵。(分析比較、再認再現)
『伍』 數理情感學的歷史根源
首先,「數理情感學」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在落後的社會歷史時期,各種利益關系比較簡單,人只需要利用模糊的、直觀的、自發的情感就可以比較准確地反映各種利益關系及其變化,由此產生的認識誤差和社會危害也比較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種利益關系日趨復雜,過去那種模糊的、直觀的、自發的情感將會產生越來越大的認識誤差和社會危害,越來越不利於個人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建立一個系統、客觀、精確而實用的情感理論逐漸成為強烈的社會需要。隨著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並不斷向著人的精神領域擴展,建立一個系統、客觀、精確的情感理論因而成為科學發展中不可阻擋的客觀趨勢。此外,目前的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已經接近了它的理論極限,下一步人工智慧的理論發展的主攻方向必然是人工情感。從純思維的角度來看,人與機器人之間真正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內在的情感,而不在於能否逼真地模擬人類的情感表達,人類之所以具有思維上的創造性、心理上的獨立性和行為上的主動性,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擁有情感,因此能否建立一個全新的數理化的情感理論,以解決情感方面深層次的理論問題,是研製真正意義的情感機器人、實現人工智慧的重大飛躍的必要條件。
其次,「數理情感學」的產生也有其歷史偶然性。由於情感的客觀本質是人對價值關系或利益關系的主觀反映,因此情感理論的發展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價值理論的發展狀態。如果沒有建立一個高度統一的、自然科學化的、數學化的價值理論,就很難以建立一個高度系統化的、客觀化和精確化的情感理論。 「統一價值論」 實現了價值理論與自然科學的邏輯統一,實現了價值理論自身體系的邏輯統一,實現了價值理論與整個社會科學的邏輯統一,從而為「數理情感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陸』 人生 歷史 哲學 情感
建議看看周國平的哲學文集,范圍覆蓋得挺全面的。哲學,人生,情感都有
其實這些組合起來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切,存在的意義
『柒』 急求!!!《情感社會學理論,歷史,現實》和《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 》
只找到一個,在附件下載
『捌』 怎樣實現歷史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2005年,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感慨地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錢學森之問」拷問教育界和整個社會。
日益涌動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激盪起中國教育改革的浪花洶涌澎湃。新的教育觀、價值觀、人才觀、世界觀的提出與不斷完善,使以養成學生的健康人格、合作意識、生命意識、社會責任感、人文精神為關鍵的新型歷史學科課程教學標准日臻完善。
新課程標准在教學過程中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設定為教學的「三維」目標是教學改革的重大突破。「知識與能力」是基礎,「過程與方法」是手段,「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歸宿,這是一種人文意識的回歸,三者缺一不可。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歷史課程標准中確定的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在課改中的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它的完成與否,關系著歷史課的人文教育功能的實現。歷史課程改革將歷史教育功能的核心價值定位於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正是歷史教育本質功能的回歸,也是歷史學科能夠發揮人文教育的功能,來滿足社會需要的重要途徑。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涵及特徵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深刻內涵。情感,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熱情、興趣、感觸等內心體驗;態度,既指學生對學習的態度,也指由此而升華到的對生活和人生的態度;價值觀,是指對事物和社會現象的總的看法。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一個人當前面臨的事物,常常與自己已經形成的思想意識之間發生關系,對這種關系的切身體驗或反映就是情感」;態度,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態度是指在理論體系指導下自覺程度很高的人生態度;狹義的態度是社會心理學意義上的社會態度,指人們對一定對象所持有的較一貫的、較穩定的綜合性心理反映傾向。價值觀念是由人們對那些基本價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構成,是人的精神追求的目標系統。廣義價值觀接近於思想或觀念。在新的課程理念背景下,它們被賦予了十分豐富的內涵。就歷史學科來講,情感不僅指歷史學習熱情興趣,還包括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愛國主義情感、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呵護生命存在,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等豐富的內心體驗;態度不僅指歷史學習態度,還包括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樂觀、寬容、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比較寬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以及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具體講,如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等。從橫向上看,這三個要素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們描述了人的情意領域的完整畫面;而從縱向上看,這三個要素具有層次遞進性,它們構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情意發展連續體。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特徵。青少年天性活波,好奇、體驗求職構成了這個階段最顯著的特點,然而,現實卻是應試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習的動力越來越小,個性和創造力明顯缺失。這就迫切需要在歷史教學中注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因素。一是具有地位的獨特性。歷史新課程標准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的高度,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之外,更加體現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學科本質性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可見,情感態度、價值觀成為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不是附屬的,具有獨立地位,還應該被作為最重要的課程目標去實現。二是具有內容的豐富性。以往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新課程標准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人與社會相處時的態度體驗,擴展到人與自然相處時的態度體驗,個人對自身認識產生的態度體驗,突破了以往單純的政治教育層面,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把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與人的發展教育功能結合起來,大大豐富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的內涵。三是具有指向的明確性。《中學歷史課程標准》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內容上明確指向:愛國主義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對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審美情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通過這些教育要使學生能自覺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意識和自信心,具有為促進世界和平進步的歷史責任感,具有對未來競爭世界的參與意識,逐步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最終成為一名新時代的合格公民。
二、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踐
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在於它具備了其它學科難以媲美,貫通古今,橫亘中西,得天獨厚的材料優勢,在一堂歷史課中,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內容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關鍵就看教師如何把握教材,進行運作、挖掘和取捨;如何誘導學生開啟新思維、拓展新思路。
1、選擇恰當的契入點。教師通過構建適當的情感紐帶,營造情感氛圍,盡量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如學習思想文化史時,以「對話」作為情感紐帶時,既可以是與孔子等古代的思想家的「對話」,也可以是與馬克思等近現代思想家的「對話」。這樣,在歷史中對話,在對話中學習歷史,使學生能更好地認識和感悟這些寶貴的思想成果。以情感為紐帶,確定落實目標的立足點,有利於學生「近距離」地感知歷史,有利於強化學生主動學習、自我發展的內驅力。教師在研究分析教材時,要從知識點中挖掘出情感教育的入點,如在講授《法國大革命》時,從課文中挖掘出三個教育點——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優良道德品質和弘揚人文主義精神的教育,以這三點為靈魂,組織知識點的傳授,安排整個課程教學活動。找到切入點也要避免只是說教和貼標簽,學生就沒有經歷這種身心體驗;要注意學生「動」起來了,沉浸於游戲、嬉笑,但流於表面的熱鬧,「活動有餘,思維不足」,看不到他們頭腦的飛速運轉和心靈的深刻感悟;更要關注學生隱性的思維、情感層面上的豐富、深刻的經歷和發展。教師首先應該從意識和理念上強化對該目標的關注;其次應該在理性層面,研讀出該目標和其它目標的邏輯關系,梳理出該目標自身的的發展線索;在技術層面,在教學設計中要匠心獨運,靈活巧妙地運用相應的切入點,鋪設相應的「踏腳石」和「腳手架」。
2、善於運用典型案例。 對歷史上一些正面典型人物,諸如:戚繼光、林則徐„„學生在經常性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及思想教育中,了解的比較多,對他們的事跡也比較熟悉。因而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避免老生常談,以免學生提不起興趣,甚至過多的灌輸反而激起學生反感。典型案例教學方法就是要改變過去常規的角度,從側面襯托典型的教學方法,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恰當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心靈。從培養適應21世紀人才的角度思考,顯然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需要,合理、創造性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資源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歷史教師避免生硬的說教和武斷的灌輸,提倡貫徹「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手段,要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讓學生走進歷史現場,與歷史人物「對話」,獲取情感體驗;通過扮演歷史角色,開展辯論,明辨真理,樹立正確的歷史是非觀;通過豐滿歷史人物教學,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價值觀;用真摯的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歷史教師要有強烈的角色意識,通過移情,烘托強烈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歷史的基礎上,既要深入歷史,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進行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層面,對歷史事物做出價值評判,促成情感體驗的升華,確立為鮮明的情感態度。 設計討論會、辯論會等互動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僅學到了書本知識,而且還掌握了許多書本之外的知識,同時形成了正確的觀點。採用觀看電影等影像資料,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創設聲、像、圖、文並茂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又可以在感知歷史的過程中,激發情感,形成價值觀。
4、給學生充分展示才華的舞台。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體,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學習歷史,在體驗中「學會學習歷史」,在「學會歷史」中體會價值和思考理念,就是能力的培養過程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過程。認識主體,就要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改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把「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理念演化為「認知思考提高」的新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尊重主體,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學中許多新思維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綻放出來的,尊重主體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發展主體,就是要探索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活動程序是客觀存在的,它受制於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以講為主」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思想和歷史教學傳承習慣的體現。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研究的深入,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和落實素質教育精神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的自覺行動。越來越多的教師正在探索和試驗體現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是有共性的。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幾點思考
採用合理的評價方法,把握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著眼點。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有機融於總目標的完整體系之中,也就是「滲透」培養,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知識學習為載體,從一個主題出發,既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情感方面得到體驗。要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得以實現,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去思考:
1、教師要確立新課程的教育理念,避免將「歷史情感教育」等同於「愛國主義教育」。 新的課程標准與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更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把傳統的思想情感教育目標拓寬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其內容涵蓋了思想、觀念、情感、興趣、態度等多個方面的教育。高中歷史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主要突出以下方面:一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主要包括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祖國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感。二是培養對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即通過歷史學習培養學生以人為本、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呵護生命的人文意識,健康的審美情趣,激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價值,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相互合作的團隊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三是樹立開放的世界意識,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新的課程標准更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把歷史教育的社會教育功能與人的發展教育功能相結合起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是歷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歷史教學目標新理念方面特別強調教學目標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例如:在講述「林則徐虎門硝煙」這一歷史事件時,我很自然的以林則徐的座右銘「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來小結,今天我們就是要從林則徐身上學習他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由此反思,歷史情感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結論等所形成的一切思想感受都屬於歷史情感的范疇,除了愛國主義情感(「史德」)外,對歷史素材的認同(「史識」、「史觀」、「立場」等)、興趣、喜好、移情、神入(「態度」傾向等)、人格感悟(「思想轉化」)等等也屬於歷史情感的重要內容。將「歷史情感」簡單地等同於「愛 國主義」是我們歷史教育長期以來受政治教育影響的結果。在這一影響下,我們傳統教科書中到處呈現出「政治觀點」,歷史教育的情感教育被削弱和狹隘化,歷史教育的終極目的被淡化了。將是否具有愛國主義情感作為評價和衡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水平的唯一「標尺」(至少是主要的依據),違背了歷史教育的本義,是不可取的。歷史教育的內涵是豐富的,學生的思想感受也應該是真實的、多樣的。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主張要由傳統的「認知教育」轉向「情感教育」,要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人為本」,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透過歷史事件所形成的獨特感受和價值體驗(包括肯定或否定的兩種傾向) 。
2、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培養出來的,教學過程要知情互動。歷史教學既是引導學生尋覓人類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中探索未來世界發展趨勢的社會活動。在歷史學習中,既有針對學科知識與能力的追求,也有豐富而又溫馨的情感交流。不難看出,歷史教學過程是一個知識與情感緊密交互的學習和體驗過程。學生在歷史教學中體驗與理解歷史獨特的魅力,培養歷史意識,開發歷史智慧,使歷史學習成為成長過程中不可替代的學科。喜悅、憤怒、悲哀、崇敬、感動、震撼、寬容、痛恨等等應該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會有過的心情。通過這些豐富的情感體驗,不僅使學生樹立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讓學生擁有一顆平常心、正常心,歷史教育因此培養出一批心理健康的人:有著寬容博愛的心靈、濟世救民的情懷和冷靜處世的習慣。很好地將情感態度價值觀很好地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知情互動,共同發展。認為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就像講解知識要點一樣,通過講解這類教的方法,把態度和價值觀「教」給學生,這是極其錯誤的認識。例如在學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我們會形成一種模式:對正面人物,我們澆灌給學生的都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簡單到一講到這類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我們就要學生聯繫到學生的學習上,聯繫到愛國主義、勤奮、奉獻上,課堂情景往往是學生紛紛表決心,好好學習,為國爭光等等,成了課堂上的「新八股」,這種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流於形式,就像記憶歷史知識點一樣,學生處於無休止的「表態」之中,向模範人物學習之中,只會適得其反,引起學生更大的反感。
3、不要認為凡事都是情感教育的素材,有情而發,無情講知。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單純地掌握這些歷史知識或提高能力,如果非要和情感教育牽扯在一起的話,結果將適得其反,容易使學生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混淆歷史事實與情感的本義區別,降低情感教育的真實價值和地位,將嚴重地違背歷史情感教育的真實價值和地位,將嚴重地違背歷史情感教育的初衷。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是任何一節課都要有「歷史情感目標」,不是任何歷史事件都具有情感教育的價值和意義,老師要根據學生思想情感的現有實際水平和教學知識內容的特點,善於選擇那些有利於學生情感變化和提升的素材,進行恰當、有效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使情感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發揮應有的效能。
4、正確定位師生之間的關系,更有利於教學教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過程是師生心靈交流、情感共鳴的過程。如果教師自己在研究與講授歷史時不曾心潮澎湃,如何讓學生激動不已?如果自己不曾聰明睿智,如何讓學生醍醐灌頂?如果自己不曾感慨憤怒,如何使學生群情激憤?如果自己不曾有愛國心、責任感,如何使學生意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如果在教師的講課里沒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那麼學生的心靈對於知識的感觸就是遲鈍的,而在心靈沒有參與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沒有信念。」就高中教育來說,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階段,課堂教學是關鍵,而課堂教學又是師生實現其生命價值的主要陣地,師生關系的好壞是至關重要。眾多的學生、家長、教師對理想的師生關系的企盼,大家共同期望的師生間應該是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上是師無論優秀生還是後進生,無論考試成績理想或不理想,無論沒過失還是有過失,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有一定的尊嚴和自尊心,都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必須一律予以理解、愛護和尊重。隨著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推行,會使人們日益意識到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劣根性,也會日益認識到未來的為師之道應該是「關愛為本,友情至上,共同發展」。這種認識和觀念,必將成為我們構築新時代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基礎。
5、樹立正確的教育評價體系,關注人文學科的發展。多年來,教育評估也罷,課程評價也罷,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評估形式太多太濫、缺乏總體設計,評估評價體系單一、拉不開差距,評估造假以下瞞上、敷衍了事,重理輕文厚此薄彼等等。必須下大力氣克服解決這些問題,建立規范合理健全的評估評價體系。堅決克服認為評價成分過多,危害教育教學的公平公正。改革是成就「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廣大教師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探究化解教與學矛盾的有效方法和破解難題的科學對策。小到唯「奧數是舉」,大到及「追捧狀元」。把小學孩子的思維框到「奧數」的籠子里來,讓他們失去孩童的快樂;把中學學子的生活箍在「狀元」夢境里去,懵懵懂懂受苦受罪經受磨礪。高考的指揮棒固然不能丟,但是絕不能為高考而教育。要讓孩子們樹立起遠大的理想,給他們一個寬松向上、競爭有為的環境,培育一雙強勁的翅膀,長大為祖國的強大而飛翔。
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意義。按理說,這一段文字是多餘的,文章的字里行間所表達內容和目的都是在栓述重要意義,但現行的學校教育所涵蓋的內容確確實實存在著偏失,在教會孩子如何做題的同時卻忽略了應該多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和今後立足社會的基本技能,更忘記了教會他們應該如何正確地去欣賞「美」、去體驗「快樂」。歷史的腳步總是在不停地超越昨天、走過今天、邁向明天。升學主義控制了家長,家長影響了地方行政力量,地方行政部門將升學當作地方上最大的教育成績。這是一個歷史的怪圈在不停的重演,揮之不去,呼之即來。正是由於「功利」思想影響了我們的教育觀,致使廣大中國青少年對於「中國的歷史知識和整個中國的了解」都存在於很大程度的缺少。劉希平說過:「最後整個教育80%的孩子在為那20%的好學生陪跑,這80%的孩子註定了在人生一開始的時候就飽嘗失敗的經歷,這樣的結構是非常惡劣的。」葉翠微也說,孩子除了應試能量超級強大以外,身體素質、心理健康、責任感和創造力都令人擔憂;有關數據顯示,他們的肺活量不如日本和韓國孩子的三分之二。就是把他們輸送大學里,多數只會做論文,科技不能有效轉化為經濟。特別是高中文理分科,大學專業細化,導致學科之間脫節,知理不懂文,知文不研理。面向現代科學前沿領域的創新動力與活力受到限制。小學教育要全而樂——既全面地灌輸,又快樂地成長;中學教育要精而神——既要傳授各科的精華要領,又要注重培養他們學習的勁頭和精神;大學教育要鑽而效——既要鼓勵鑽研創新,又要激發愛國熱情、創新驅動和科教轉效。
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不是通過制定一個情意目標就能實現的,也不可能簡單地、短時間內就能通過學生的行為外顯出來,這是一個價值不斷內化的過程,一個循序漸進、厚積薄發的過程。作為一名教師,任務就是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找出不足,大膽創新,真正發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作為歷史教育功能的核心價值的作用。培養學生聚精會神、講求實效、自我控制、活躍思維、集體意識、彼此溝通和寬容豁達的綜合能力。試想,一個個對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認同感的人,一個個永遠把自己的祖國放在心裡,具有敢於「涉險灘」、敢啃「硬骨頭」精神的人,就一定能正確把握自己的人生命運,站在科技發展、祖國富強的制高點上。
『玖』 情感社會學有哪些理論
慧育家的SEL社會情感學課程中有講過:
SEL社會情感學習是一個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的教育運動。它著重於系統地發展一套核心的社會情感技能,幫助兒童更有效地應對生活挑戰,在學習和社會環境中茁壯成長。學術、社會和情感學習協作組織(CASEL)將自我學習定義為兒童和成人獲得認知和管理情緒、表現出對他人的關心和關心、建立積極關系、做出負責任的決定所需的知識、態度和技能的過程,建設性地處理具有挑戰性的社會環境。
『拾』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一個人價值來觀的形成受源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
所以,我們在進行價值觀教育時必須要考慮整個時代背景的變化,才能使我們的價值觀教育與時俱進,與時同變。
步入21世紀,「多元文化」、「全球化」、「信息化」、「後現代」等一連串字眼已經成為人們思想中的重要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