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有哪些科學家在青年時期取得成就
牛頓的成就大多是年輕的時候做到的。
1665年,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並開始發展新的版數學理論,也就是權現在世人所熟知的微積分學。
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定律》里,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里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提出牛頓運動定律。
(1)歷史學家成就擴展閱讀:
1687年的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開辟了大科學時代。
牛頓是最有影響的科學家,被譽為「物理學之父」,他是經典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建立者。他發現的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為近代物理學和力學奠定了基礎,他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哥白尼的日心說奠定了現代天文學的理論基礎。
直到今天,人造地球衛星、火箭、宇宙飛船的發射升空和運行軌道的計算,都仍以這作為理論根據。
② 求助!目前我們國家在歷史研究方面比較有成就的人都有哪些
1瞿林東
唐代史學論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 年 《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出版社,1999 年;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年繁體字版 《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代表性論文
《關於地理條件與中國歷史進程的幾個問題》, 《史學史研究》 1999 年第 1 期 《論史學在社會中的位置》, 《史學月刊》 2001 年第 1 期 《略論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特點》,《學術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中國史學的遺產、傳統和當前發展趨勢》, 《當代中國史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中國古代史學中的比較研究》,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05 年第 6 期 《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史學觀》, 《上海大學學報》 2006 年第 3 期
2朱端強
著作主要有:《萬斯同與<明史>修纂紀年》、《布衣史官——萬斯同傳》、《孔子素描》(獨撰);《明清狀別傳》、《廢後易儲 》(第一作者)。
3白雲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史學批評史及古代歷史編纂學
目前已出版專著3部:《史籍導讀與史料運用》(合著,1997年)、《中國古代史書體裁研究》(2002年)、《中國古代史學批評史論綱》(2008年);出版教材4種:《文獻閱讀通論》(1994年)、《史學概論》(1995年)、《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1994年)、《新編中國歷史文選教程》(1998年)等
4齊世榮
主要著作有《齊世榮文集》,主編《二十世紀的歷史劇變》、《世界歷史資料選輯。現代部分》、《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綏靖政策研究》等,譯著有《西方的沒落》、《蘇聯歷史論文選》等。與吳於廑共同主編的6卷本《世界通史》是全國通用教材,有廣泛的影響。
5吳於廑
合作主持了兩批中國性世界史大學教材的編纂(4卷本《世界通史》,周一良、吳於廑主編,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6卷本《世界史》,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4年版),開創15、16世紀世界歷史研究(主編《十五十六世紀東西方歷史初學集》共三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1990年版,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③ 全國比較知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錢穆抄(1895年7月襲30日—1990年8月30日 ),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④ 歷史學家吳楓的古典文獻學成就初探
·人物與書林·
歷史學家吳楓的古典文獻學成就初探
紀曉平 (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信息管理系 吉林長春 130117 )
王鳳華 (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 吉林長春 130117 )
【摘 要】歷史學家吳楓先生在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中國古典文獻學》一書記載了吳先生文獻學術
成就,被譽為「中國文獻學研究的又一力作[ 1 ] 」。文章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及吳楓先生的其它文獻學研究成果給予了
評述。
【關鍵詞】吳楓 古典文獻學 辭典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 - 6938 (2005) 06 - 0108 - 03
吳楓( 1926—2001) ,原名吳春城,遼寧省興城
市人,著名唐史學家、古文獻學家。吳楓先生1951
年畢業於原東北大學歷史系後留校任教, 1953年起
開始從事隋唐五代史的教學和研究, 1955年編寫完
成了《隋唐五代史》,作為校內歷史系本科生、函授
生「中國古代史」課程的教材, 1958年由中華書局
正式出版。該書是新中國出版較早的大學歷史系
教科書,在20世紀50—60年代的歷史學界和高等
院校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吳楓先生也由此一舉成
名,走進隋唐史研究領先地位的專家行列。
20世紀80年代以後,吳楓先生在繼續研究隋
唐五代史的同時,將更大的注意力轉向古典文獻學
方面。這是因為當代學術的發展進入新時期,中國
文獻學的研究和建設提到重要位置,需要構築新的
框架體系,需要學科理論總結,需要對傳統觀念的
更新和突破。吳楓先生順應了時代的潮流,以極大
的熱情投入了古典文獻學研究領域,成就卓著,成
為國內為數不多的領軍人物之一。
1 《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出版
「盛世修書」是中國歷史上的優良傳統。從解
放初期有關部門就組織許多專家學者整理校勘古
典文獻。進入80年代以後,古籍整理工作的規模
更為巨大,任務更為繁重。1982年經國家教育部批
准,東北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吳楓教授
出任所長。在此之前,吳楓先生就已承擔了大學本
科生和研究生的古典文獻學教學任務。他根據多
年的知識積累,撰寫了《中國古典文獻學》一書,於
1982年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吳楓先生在該書的
《前言》中寫道:「1978年9月,因指導進修教師工
作需要,根據手邊現有資料,寫出一份講授提要,向
青年教師介紹有關古文獻的知識。1980年,又先後
為東北師大圖書館學系、歷史系開設古典文獻學課
程,系統講授有關古文獻的源流、部類、數量、考釋、
註疏、版本、校勘與流通閱讀以及四部書、類書、叢
書、輯佚書等專題,於是,邊整理舊稿,邊補充搜集
若干新資料,幾經修訂改寫,終於在年底完成了這
部書稿。」[ 2 ]吳楓先生的《中國古典文獻學》不僅是
一部條理清晰,文字簡練的大學教科書,也成為當
時社會大眾讀者學習古典文獻的參考書,是文獻學
的奠基之作。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文獻典
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如何尋找、閱讀,進而研究
利用,繼承和總結豐富的文化遺產,是青年一代難
以把握,又急於求解的方程。關於這方面的基本知
識書,解放前曾有鄭鶴聲、鄭鶴春兩先生所著《中國
文獻學概要》一書,較有影響,但是,由於出版年代
久遠,新中國建立以後,一般讀者難以找到。解放
後,又很少出版系統的文獻學著作。吳楓先生所著
108
200516
《中國古典文獻學》一書,填補了新中國文獻學出版
的空白點,及時地滿足了當時社會讀者的需要,也
解決了大學文獻學課程的教材問題。在吳楓先生
的《中國古典文獻學》出版以後,陸續有幾種文獻學
出版物面世,而且各有長短,促使這個學科的園地
更為絢麗多彩。吳楓先生的書,自然是百花園里的
一朵奇葩。
誠然,吳楓先生的《中國古典文獻學》一書並非
完美無缺,其中有的地方,在今天來看仍需要補充
和修訂。例如,關於現存古典文獻數量問題,解放
前,鄭鶴聲先生說,今日可讀之書,蓋亦不下40萬
卷。[ 3 ]解放後60年代初期,李詩先生在《談談我國
古籍》一文中,估計我國現存古典文獻約有7、8萬
種。[ 4 ]吳楓先生說,我們根據一些新資料,加以補
充,得知現存古典文獻不能少於8 萬種。他列舉
1959年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孫殿起編
《販書偶記》與《續編》,朱士嘉先生編的《中國地方
志綜錄》以及除此而外的小說、戲曲、唱本、佛經、道
藏、譜牒、金石拓本等,說明目前我國現存古典文獻
約為8萬種的估計是可信的。然而,幾乎是與吳楓
先生同時,王樹偉先生在《我國古籍知多少》一文中
說:「今存世的中文古籍,總數在20萬種以上。」並
說,待「將來編出全國古籍總目時,會發現這一數字
仍是保守的。」[ 5 ]王先生的估計很有餘地。伴隨人
們的不斷發現與總結,對中國古籍的數量估計會逐
漸接近實際。山東大學王紹曾先生編著的《清史稿
藝文志拾遺》一書,於200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增
補《清史稿藝文志及其補編》以外的清代著作達
54880種,可以說是古典文獻數量的最新補充。如
果1981年王樹偉先生的統計在20萬種以上,那麼
增加《清史稿藝文志拾遺》收錄的5萬余種,應該說
現存古籍可能在25萬種以上。[ 6 ]這個數字超過了
吳楓先生當年統計數量的兩倍。
2 主持《簡明中國古籍辭典》、《中華古文獻大辭
典》等多項文化工程
吳楓先生主編了《簡明中國古籍辭典》一書,於
1987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該書簡明介紹現
存的中國古代主要典籍近5000種,內容包括文學、
史學、哲學、宗教、政治、法律、經濟、地理、民族、文
化藝術、教育、體育、醫學、農學、科學技術、語言文
字以及工具書等。其中側重文史及綜合參考類古
籍。這是一部適合大學生、研究生、中學教師和社
會青年讀者的工具書。這部辭典從選目到解題,不
僅參考了前人的有關著述,而且也汲取了今人的研
究成果。每一辭條都對作者、時代、著書緣起、成書
時間、主要內容、文獻特徵、價值、影響以及版本流
傳等逐項解釋,尤其對各書的初刻本、善本、新版
本,力求標注,便於讀者檢索。這部古籍辭典充分
汲取了前人治目錄學的長處,克服古人的缺點,彌
補古人的不足之處,在許多方面具有超越前人的優
點。該書是東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內外30餘名
專業人員集體的勞動成果,文字功底參差不齊實屬
自然。例如,「校點」,還是「點校」,用詞缺乏一律,
所注新版也有疏漏。
然而,《簡明中國古籍辭典》的編輯和出版,為
《中華古文獻大辭典》的編輯工作積累了經驗。自
1983年3月,東北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不
久,便決定組織人力編寫《中華古文獻大辭典》。這
是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計劃分為文學、歷史、哲學、
政法、文教、地理、民族、科技、醫葯、綜合10個分卷
編輯出版。吉林文史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了《中華
古文獻大辭典·醫葯卷》, 1991年出版了《中華古文
獻大辭典·地理卷》, 1994年出版了《中華古文獻
大辭典·文學卷》。吳楓先生撰寫了《中華古文獻
大辭典總序》一文,轉載於1994年8月6日《深圳
日報》,題目為《繁衍文化的壯舉》,表述了他主持
編輯這項巨大文化工程的豪情壯志與宏偉藍圖。
吳楓先生主編的文化工程還有1992年南海出
版公司出版的《中華儒學通典》、1994年出版的《中
華道學通典》、1998年出版的《中華佛學通典》以及
200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吉林人民出版社
聯合出版的《十三經大辭典》。此外,他還主編《中
華思想寶庫》、《中華野史大博覽》、《中國歷史大辭
典·隋唐五代史卷》,著有《隋唐文獻集釋》等多種
大部頭的文獻學作品。正當先生躊躇滿志、豐收在
望的時候,卻猝死於2001 年3 月22 日。終年75
歲。10卷本的《中華古文獻大辭典》還有一多半沒
有面世,這是學界無法彌補的損失。
3 《吳楓學術文存》
吳楓先生是一位學識淵博,勤奮努力,頗多建樹
的人。他的學術見解集中反映在中華書局2002年
11月出版的《吳楓學術文存》一書中。該書為國家
109
2005. 6 歷史學家吳楓的古典文獻學成就初探
211工程重點項目「中外文明比較研究系列叢書」之
一,收錄了吳楓教授平生所寫論文,內容涉及隋唐五
代史、古文獻學和歷史研究方法論等研究領域,基本
反映了作者的治學特色和學術成就。在全書45篇
論文中,有20餘篇涉及歷史文獻學的系統論述。他
認為歷史文獻學工作是歷史研究中的基礎工程,直
接影響到歷史學研究的質量與水平。因此,史學工
作者要從歷史文獻工作入手,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對
文獻史料的收集、整理與運用的能力,以期達到最
佳的研究效果。凡有成就的史學家都在這一方面
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指出,歷史文獻學在新中國
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 7 ]改變了以往被人們認為是歷
史學研究的副產品狀態,逐步成為一門新興的學
科。吳楓先生總結了新中國40年來文獻學所取得
的巨大成就,做出了超越前人的貢獻。同時,他也
提出學科建設的迫切任務,希望新一代學人繼續努
力工作,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出更大的成績。
吳楓先生作為老一代文獻學的巨擘,在學科建
設方面開拓了道路,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我
們在贊嘆吳楓先生留下總計約3000餘萬字的巨大
學術文存的同時更應該學習他的學術態度和治學
精神,為文獻學建設做出不懈的努力。
2006年3月22日,是吳楓先生辭世5周年紀
念日,謹以此文略表哀思。
【參考文獻】
[ 1 ]王餘光等. 中國文獻學理論百年概述[ J ]. 圖書
與情報, 1999, (3) : 13.
[ 2 ]吳楓. 古典文獻學[M ]. 濟南:齊魯書社, 1982.
[ 3 ]鄭鶴聲,鄭鶴春. 中國文獻學概要[M ]. 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5.
[ 4 ]李詩. 談談我國古籍[N ]. 文匯報, 1961 - 01 -
01.
[ 5 ]王樹偉. 我國古籍知多少[ J ]. 網路知識, 1981,
(12).
[ 6 ]紀曉平. 四庫文化工程與古籍數量問題[ J ]. 周
書館雜志, 2001, (11).
[ 7 ]吳楓. 吳楓學術文存[M ].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
【收稿日期: 2005 - 03 - 04;責任編輯:黨燕妮】
(上接第84頁)占當年關鍵詞總數的13. 43%。隨
後的2001 年和2002 年,「檢索」頻次持續減少,
2002年頻次最低,僅出現了362次,占當年關鍵詞
總數的7. 94%。2003年有所增加,達538次,其中
「檢索方法、技術」的頻次明顯上升,「檢索功能」的
頻次也有較大增加。改進檢索方法和技術、增強檢
索功能逐漸成為情報界關注的熱點。
3. 3 「情報方法」頻次分析
從1999年到2003年,「情報方法」的頻次幾乎
是逐年上升。1999年頻次僅為50次, 2000年一躍
為151次, 2001年繼續增加到183次, 2002年則下
降為156次, 2003年增幅最大,為34. 73% ,共出現
了239次。從具體內容來看,主要是「文獻計量」的
頻次大幅度增加,其原因在於隨著網路的普及,網
絡技術逐漸深入整個情報學科,文獻計量獲得了新
的發展,出現了「信息計量學」和「網路計量學」等
新的內容。2003年「網路計量學」共出現了22次,
具有較猛的發展勢頭。
3. 4 「競爭情報」頻次分析
在統計中,「競爭情報」歸到了「情報學」下,由
於它是情報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因此有必要重點分
析一下。從總體上來看, 1999年到2003年「競爭情
報」的出現頻次呈上升的趨勢,特別是2003年,出
現了58次。按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競爭情報」將
成為情報領域重要的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 1 ]周曉英. 情報學概論[M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 1998.
[ 2 ]王欣,孟連生. 互聯網上3種中文期刊全文數據
庫比較研究[ J ]. 圖書情報工作, 2002, (6).
[ 3 ]楊祖國,李秋實. 中國情報學期刊論文篇名詞統
計與分析[ J ]. 情報科學, 2000, 18, (9).
[ 4 ]安秀芬等. 期刊工作文獻計量學學術論文的關
鍵詞分析[ J ].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02, 13,
(6).
【收稿日期: 2005 - 01 - 09;責任編輯:陳笑悅】
110
歷史學家吳楓的古典文獻學成就初探2005. 6
⑤ 試列舉我國古代的史學成就
A、秦漢時期
1、秦漢時期是我國正史的創立和新史學的產生時期,史學在大一統和先秦史學積累條件下有了劃時代的發展。在史學方面的巨大成就有通史、皇朝史、學術史、風俗史、歷史評論、起居注等等,在內容和撰述形式上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2、作為中國史學奠基作的通史巨著《史記》和作為正史格局形成標志的斷代史巨著《漢書》的出現,把反映中華民族歷史面貌和反映皇朝歷史面貌結合起來,形成龐大的史學規模。在正史創立的基礎上,《東觀漢記》和《漢紀》也各有成就;
3、王充等唯物思想家的出現,以及他們對「天人感應」、「讖諱神學」的抨擊,在秦漢時期歷史思想的發展上有重大的社會意義與理論價值。這表明中國史學在大一統的歷史形勢下,已經擺脫了稚嫩的面貌,開始走向成熟。
B、唐朝時期
1、唐朝是我國古代史學的轉折與繁榮時期,史書數量有了更大發展,其數量之多,超過以往任何時期,且正史編撰成績斐然,被列為正史的二十四部史書中,有三分之一是在這個時期修成的,如唐代修的八部正史《梁書》《北齊書》《南史》《北史》等;
2、史學在思想文化領域逐步擺脫經學而獨立地被社會認可,歷史意識、史學意識和史家主體意識也得到加強,如這一時期的史家信念、良史標准與價值觀念、修史制度的反省和史學批評的理論價值與社會價值等;
3、官修史書制度正式確立,並設立史館為專門修史機構,完善相應的史官制度,表明皇家對修史的壟斷,私修之風受到扼制。這一做法為後世各朝所效法,影響深遠;
4、出現了史學理論專著和史學三長論,史學批評趨於成熟,標志著史學的發展進入更加自覺的階段。如唐代著名史學理論家劉知幾所著《史通》,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
5、出現了典制體史書這一新的表現形式,誕生了我國第一部典制體通史,表明制度史受到重視,也豐富了史學的內涵,擴大了歷史撰述的領域,為我國史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如杜佑的《通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史著作。
6、通史的撰述出現復興的趨勢,歷史筆記開始發展起來。通史如杜佑的《通典》、馬總《通歷》、姚康《統史》等;歷史筆記如劉肅的《大唐新語》、李肈的《國史補》等。
C、宋朝時期
1、宋朝是我國史學繼續發展的時期,也是歷史意識和史學意識進一步深化的時期,史家憂患意識傳統、會通意識、史學批評意識和歷史認同意識都有明顯的發展。
2、正史的編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薛居正的《舊五代史》,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書》等。而且出現了帶有總論性的通史巨著,如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鄭樵的《通志》。
3、南宋袁樞撰《通鑒紀事本末》,首創紀事本末體,朱熹著《資治通鑒綱目》開創綱目體,豐富我國史書的撰述體裁,這是中國歷史編纂法的重要創造。
4、對當世社會歷史問題的關注是這一時期史學活動的突出特點之一,如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徐夢梓的《三朝北盟會編》等。此外,會要體史書有了突出發展,如《唐會要》、《五代會要》、《西漢會要》和《東漢會要》等。
5、歷史文獻學成就突出,不論是在勘誤、考異、辨偽各項,在目錄書成果上,還是在金石、考古領域,都有令人矚目的著作出現,尤其是金石學,獨具特色,成績斐然,如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等。
6、史學批評出現繁榮,產生一些有價值的史學批評理論和方法,對推動史學和史學批評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如吳縝的《新唐書糾繆》、曾鞏的史學批評和朱熹的讀史之論等。
D、明朝時期
1、明朝是中國史學走向社會深層的時期,私家修史興盛,野史發達,實錄得到蓬勃發展。私家修史如談遷的《國榷》和鄧元錫的《明書》等;野史如李遜之的《三朝野記》和余繼登的《典故紀聞》等;實錄如《太祖實錄》和《英宗實錄》等。
2、方誌的興盛和經濟史的興起時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之一,也是明代史學向社會深層發展的一種標志。這一時期的方誌獲得了廣泛的社會性,並開創了邊關志和衛志等門類;經濟史有治河、漕運與水利之史和農政、鹽政與荒政之史。
3、史學在通俗形式方面取得長足發展,歷史教育得到更廣泛的展開。通俗形式史學是對前人史學著作的節選、摘錄和重編,如《元史節要》和《史記鈔》等;明代歷史教育比前代更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4、晚明史學的崛起是明代史學發展的又一個特點,且史學思想活躍,一些成就突出的史家都集中在這一時期,如王世貞和談遷等。
E、清朝時期
1、清朝是我國傳統史學的總結延續和近代新史學萌生的時期,清代官修史書的數量和種類都超過了前代,對史學的控制之嚴也超過了以往封建王朝。如《明史》、《清實錄》和《清會典》,以及「續三通」和「清三通」等。
2、歷史思想的發展獲得重大突破,展現出嬗變的歷史面貌,如黃宗羲的歷史批判精神、顧炎武的經世致用史學思想、章學誠的史學理論、龔自珍具有時代特徵的歷史思想和梁啟超的新史學理論等都反映了這一時期歷史思想新的發展。
3、歷史考據學成果輝煌,出現了乾嘉考據三大家王鳴盛、趙翼和錢大昕以及崔述等著名考據學家。此外,阮元在歷史文獻學上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4、邊疆史地研究興起,出現有張穆的《蒙古游牧記》和姚瑩的《康猷紀行》等;同時,外國史地研究出現新局面,著有魏源的《海國圖志》和黃遵憲的《日本國志》等,他們對傳統史學的繼承和近代史學的發展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5、方誌學成就突出,包括總志、省志和州縣志三類,如清代官修的地理總志是《大清一統志》。此外,清代私家史學成就獨創性強,貢獻卓著。如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
⑥ 在修昔底德之後最有成就的歷史學家是誰其著作涉及到哪些方面
色諾芬(約公元前430-前復355年)是修昔底德之制後最有成就的歷史學家。其著作內容涉及歷史、哲學、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同時在古希臘歷史學家中,色諾芬也比其他人更多地關注社會經濟生活,並頗有文采。
色諾芬
⑦ 史記的史學成就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內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容首。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壁」。~
⑧ 中國歷史的偉人有哪些他們有哪些成就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2、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
3、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4、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毛澤東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開始了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開始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對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5、周恩來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
周恩來同志參與領導了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各項重大工作,為黨的每一個重大勝利付出了大量心血。
在長期實踐中,他注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認真總結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深入進行理論思考。
深刻闡釋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統一戰線、文化教育和黨的建設等領域都作出了理論建樹,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後來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
⑨ 概括歷史學家陳述的史學成就和史學思想
陳述一生致力於遼金史的研究,在遼金史學界是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獨創性、開拓性研究,為遼金史的研究獨辟了蹊徑。在他以前,國人對於遼金史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對官修遼金二史的校勘、補正及遺文的搜集上。自陳述先生起,開始按社會進化、民族融合的觀點,來研究契丹、女真社會的發生、發展,以及與其他民族的關系。特別是學術觀點上,他獨樹一幟,突破了遼金史上傳統觀念而自立新說。
陳述在遼、金史研究上的貢獻,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一、論證了「遼金」與「兩宋」在祖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的地位。糾正了過去的錯誤觀點。闡釋了遼金文化是祖國歷史文化北方的一支。考定了達翰爾族是契丹後裔的北方一支。
二、號召並親自開展對遼、金考古發掘、踏查、驗證和科普宣傳工作,使近年來的歷史論著、課本以及有關遼金題材的戲劇的內容觀點上,多能接近現實。逐漸消除了過去某些誣蔑性的,有傷民族感情的內容。
三、在遼金史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建設資料,編寫了許多工具書,為後來者奠基鋪路。
四、創建了「中國遼金史學會」、「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並組創了《遼金史論集》,通過兩個學會的工作,使遼金史的研究工作更加有組織的開展,建立起一支雄厚的科研隊伍,並為研究成果的發表搭建了快捷的平台。因而有力地推動了遼金史的研究。
陳述先生認為「遼 金」是祖國歷史上兩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朝代。「元、明、清」直接承襲了「宋、遼、金」。遼、金王朝為開發祖國北疆,統一北方,實行「國俗而治」的政策,發展 科學文化,做出過巨大貢獻。契丹族、女真族,都是中華大家族中的一員。當時的南北戰爭,雙方都是為了收復失地,也就談不上什麼「番邦入侵」和「抵禦外 寇」。當時中國的邊界不是長城,而是遼、金的邊界。遼、金與五代、兩宋對峙三百餘載,實際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這就糾正了過去歷史研究中的大漢族 主義,使少數民族在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佔有應得的地位,真實的反映了我國的歷史。
除此之外,陳述先生的重要觀點還有:契丹選汗大會是原始社會的遺存;契丹不是異族外國,而是中國的一部分;現在的達翰爾族,為契丹人之後裔。這些觀點,已被國內外學術界採納,為當代遼金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明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