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必修二 經濟成長歷程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編輯本段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
編輯本段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編輯本段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編輯本段
第五單元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7—1498 年,達.迦馬葡萄牙王室
繞非洲海岸到達印度,開辟了東西方之間最短的海上路線。
1492年 哥倫布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發現美洲新大陸
1519年,麥哲倫西班牙王室 歷時三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旅行。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對西歐的影響: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市場;歐洲的主要商路和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對美洲的影響:美洲傳統社會遭到破壞,但是美洲的種植園經濟為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亞洲的影響:歐洲人用美洲的白銀來購買亞洲的商品,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海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編輯本段
第六單元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編輯本段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宣言。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編輯本段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⑵ 上海地區高中歷史復習整理~~~~~~~~~~~
找人民版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現成的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
⑶ 急求高中歷史所有知識點
知識點的話還是根據時間表自己整理比較有用、
1840--1842年 鴉片戰爭
1856---年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4年 中關《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1858年 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
《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
俄《北京條約》簽訂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世紀40—50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70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98—1900年 義和團運動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標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統一戰線策略
1945年 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確定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1924年 國民黨一大、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形成
1936年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ge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ge命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9月 秋收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1935年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
1937年秋 中共召開洛川會議
1931—1933年粉碎國民黨四次反ge命「圍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中央紅軍長征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57年 中國g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慶談判 雙十協定簽字
1949年4月 北平談判
1946年初 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9年9月北平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遼沈、淮海、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運動
1950—1953年 抗關援朝戰爭
1950年 鎮壓反革命運動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
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
1967年 二月抗爭
1976年 四五運動
1973年 周恩來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復甦
1975年 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革」結束
1971年10月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4—17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7—18世紀 歐洲啟蒙運動
18世紀60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765年 「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807年 富爾敦製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1866年 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1867年 諾貝爾發明炸葯
19世紀70年代 貝爾發明電話
19世紀80年代 卡爾·本茨研製汽車
19世紀90年代 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成功
17世紀後半期 牛頓力學體系確立,標志近代科學形成
19世紀30年代 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為電的時代創造條件
19世紀初 道爾頓原子論標志近代化學的開始
17世紀早期 哈維血液循環學說奠定近代生理學基礎
19世紀 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衡定律並稱三大發現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
1840年前後 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
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
14—15世紀 新航路開辟,為世界市場形成創造條件
19世紀中後期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殖民體系
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1825年 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
1857年 資本主義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3年初 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開創
國家干預經濟發展新模式
20世紀50—70年代初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
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 聯邦德國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
大國
20世紀60年代末 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1973年 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1973年 資本主義世界引發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
1967年 歐洲共同體成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亞洲新加坡、韓國成為世界經濟
發展最快地區
1995年 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
1997年 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 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
經濟合作組織形成
20世紀90年代 知識經濟首先在美國出現
1992年 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640年—168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獨立戰爭
1789年7月—1794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關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
獨立運動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1年 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英國資產階級
革命開始
1775年 來剋星頓槍聲,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
開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獨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開始
1688年 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
治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83年 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94年 法國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結束
1689年 英國通過《權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獨立
1789年 法國發布《人權宣言》
1804年 拿破崙頒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國通過《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792年9月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9年 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82年 德、意、奧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 英、法、俄三國協約最後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開始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6年 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1日 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 德國閃擊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初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2月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年7—8月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2年6月 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轉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轉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轉折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5年 華北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1940年 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義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集團開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結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1919年1—6月 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華盛頓會議,華盛頓體系建立
二戰後—1991年底 雅爾塔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
1920年 國際聯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聯合國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55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 馬克思主義誕生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列寧主義誕生
1864年 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國際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35年 共產國際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
1925年 聯共(布)「十四大」--工業化方針
1927年 聯共(布)「十五大」--農業集體工業化方針
1936年 蘇聯新憲法頒布,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在蘇聯確立,標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
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1956 蘇共「二十大」,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紀80年代末 東歐劇變
1922年 蘇聯成立
1991年底 蘇聯解體
19世紀上半期 亞洲革命風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亞洲的覺醒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
1911年 辛亥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⑷ 上海高一歷史(華師大出版)知識點概要
你給我20懸賞分我給你復習提綱……好不好?求你了……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文字、國家、金屬工具
2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3 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隨後,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繼在此建立過形式相似而規模不一的王國。其中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4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明者:蘇美爾人。
5《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
6《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7 促使大河流域國家產生的原因:大河灌溉農業的需要
第 2 課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復雜難懂 (2)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
第 3 課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於恆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因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而得名。
3 種姓制度:
產生原因:雅利安人為了更好地統治被征服者
四大種姓:婆羅門 祭司階層
剎地利 軍事貴族 (國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農民、商人)
首陀羅 奴隸
特點:四大種姓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與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前6世紀,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創立者: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祖)
佛教經典:三藏經(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公元前3世紀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 4 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茲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陽之子,今烏拉圭、阿根廷)
第 5 課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東北非: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南非:大辛巴威文明
2麥羅埃文明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
3 阿克蘇姆文明是在多種文明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蘇姆王國是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
4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石頭城。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 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發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為基礎的國家應運而生,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時間: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全盛的時期。
特點: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積極: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消極: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臘史詩:《荷馬史詩》,其中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還涉及邁錫尼時代的一些社會風尚。
2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多利亞柱式建築。
4 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歷史》(《希波戰爭史》)
6 實物史料:帕特農神廟 口傳史料:《荷馬史詩》 文獻史料:《歷史》
第 8 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政體的演變: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2 羅馬人確立其在地中海地區霸權的三次戰爭: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敘利亞戰爭
3 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的標志: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4 「羅馬和平」的標志:政治上: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繁榮和發展;文化上: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
5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羅馬法系的形成:習慣法- 成文法-公民法 -萬民法
(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2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3 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
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頒布赦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5 羅馬法體系的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羅馬法的歷史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立者:穆罕默德 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經典:《古蘭經》
2 阿拉伯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並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這不僅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由於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典籍都是經阿拉伯文再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這為他們學習和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啟示:科學知識源於生活,人們必須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堅持探究,敢於創新,才有可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原因:
主觀上:(1)新生產方式的活力:立國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周邊先進制度影響下,氏族制度解體,封建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制度剛剛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對外擴張的內驅力。內部分化帶來的矛盾,奧斯曼人熱衷對外擴張,擺脫困境。(3)正確的外交策略。對突厥和蒙古採取守勢,集中進攻拜占庭帝國。
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已日薄西山。
3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五單元 中世紀歐洲
1 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本特徵:庄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 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羅馬因素(隸農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 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須對分封者服兵役;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但也導致王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5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6 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權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
英法等級君主制形成的標志: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王權:世俗權利;教權:宗教權力
2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已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神聖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丕平獻土(把羅馬周圍的土地交給教皇統治)——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
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
3 王權與教權相互斗爭的例子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這一矛盾在德意志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如: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告終,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 14 課 庄園和城市
1 庄園是歐洲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特點:自給自足 勞動者:農奴
庄園衰敗的原因:14世紀以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滲透,導致領主自營地大為縮減,庄園開始衰敗。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城市復興的原因和時間:從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城市復興的地點:義大利北部地區、法蘭西南部地區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區的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發展最快。
爭取自治(司法權、行政權)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3 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1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
2 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君主制
3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和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
4 庄園制度。14世紀後,城市復興。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網路全書。
2 世俗文化
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原因: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作用: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二 列舉題
1 列舉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甲骨文。
2 史詩
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希臘:《荷馬史詩》
3 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
4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
秦始皇的主流價值觀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漢初期是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漢武帝時代獨尊儒學,通經致用。
5 列舉西漢的兩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6 列舉與「楚漢相爭」有關的成語
約法三章、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7 列舉在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
孫吳(建業)、東晉(建康)、宋(建康)、齊(建康)、梁(建康)、陳(建康)
⑸ 有沒有詳細的高中歷史知識點
古代中國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多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2.古代中國的經濟
(1)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國農業的基本特點)
(2)手工業的發展(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3)商業的發展(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4)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3)宋明理學(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4.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1)科技成就(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2)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畫的發展(概述漢字、繪畫起源。演變的過程,了解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徵和發展脈絡)
(3)文學成就(知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了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4)京劇等劇種的產生和發展(了解京劇等劇種產生和發展的歷程,說明其藝術成就)
古代希臘、羅馬
1.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了解希臘自然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2)羅馬法(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1)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2)啟蒙運動(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1)新航路的開辟(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2)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
(3)工業革命(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3.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了解《權利法案》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2)美國共和制的確立(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3)法國共和制、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4.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
(1)《共產黨宣言》(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2)巴黎公社(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5.近代科學技術
(1)經典力學(了解經典力學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
(2)進化論(簡述進化論的主要觀點,概括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產生分歧的根源)
(3)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以蒸汽機的發明和電力的應用等為例,說明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近代中國
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問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2)侵華日軍的罪行與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3)辛亥革命(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4)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5)新民主主義革命(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2.經濟結構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簡述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維新思想(了解鴉片戰爭後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2)新文化運動(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簡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史實,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現代世界
1.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1)俄國十月革命(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後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3)「斯大林模式」( 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4)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2.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1929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2)羅斯福新政(列舉羅斯福新政的內容,認識其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了解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2)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了解蘇聯解體後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以「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為例,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以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合組織為例,認識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3)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的加入(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認識它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史實,認識其影響和作用)
5.現代科學技術
(1)相對論和量子論(知道相對論、量子論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意義)
(2)現代信息技術(以網路技術為例,理解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6.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文學的主要成就(了解19世紀以來文學的主要成就,認識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影響)
(2)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欣賞19世紀來代表性的美術作品,了解這些美術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藝術價值)
(3)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列舉19世紀來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理解這些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多樣性)
(4)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了解影視藝術產生與發展的歷程,認識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現代中國
1.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3)「文化大革命」( 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說明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4)改革開放以來民主與法制的建設(列舉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5)「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2)十一屆三中全會關於改革開放的決策(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4)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3.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2)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4.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2)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3)大眾傳媒的發展(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5.20世紀以來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毛澤東思想(概述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3)鄧小平理論(概述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意義)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對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
6.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
(1)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成就(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認識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
(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知道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討論在貫徹「雙百」方針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
(3)教育事業的發展(了解我國教育發展的史實,理解「國運興衰,系於教育」的深刻含義)
⑹ 華師大版 上海高中歷史考綱
第一分冊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王國的更替: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兩河流域是指亞洲西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2) 楔形文字和《吉爾伽美什》: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文字之一【A】
楔形文字,又被稱為「釘頭文字」,因其書寫筆畫的形狀酷似木楔或釘子而得名,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3) 《漢穆拉比法典》:《漢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歷史價值【B】
《漢穆拉比法典》是集古代兩河流域各國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比較清楚的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第2課 古代埃及
(1) 法老專制統治: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A】
古代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其地理范圍與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大致相當,尼羅河自南而北流經埃及全境;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專制統治。法老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專制君主,集政治、軍事、經濟、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他強化王權神授的觀念,自奉為神或神的後裔,將自己的意志視為法律,擁有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並控制著所有軍隊,掌握了從中央的地方的高級官吏的任免權。
(2) 金字塔與來世信仰:最負盛名的金字塔名稱【A】
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金字塔作為世界文明奇跡的象徵意義【B】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為自己修築的陵墓,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無上的權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作為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金字塔式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創造性智慧的結晶,也是古代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3) 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A】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這種文字因其字形與各種具體事物的形態相像而得名。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復雜難懂,只有祭司、書吏、官員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讀寫能力。
第3課 古代印度
(1) 吠陀時代與種姓制度:古印度四大種姓【A】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種姓制度的特徵【B】
四大種姓在理論上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 佛教的創立和發展:佛教的創始人;佛教是世界性宗教【A】
佛教創始人為悉達多。
公元前3世紀,印度佛教臻於鼎盛,開始向域外,主要是東亞和東南亞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創立和傳播的背景時代【B】
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列國紛爭,政局動盪,社會關系急劇變化。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早期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
第4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印第安文明傑出代表的名稱【A】
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文化:瑪雅人對人類生活的貢獻【A】
瑪雅文化有「美洲的希臘」之稱。瑪雅人長於農耕,用金石工具,從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後來都陸續傳播到世界各地,極大地豐富和改善了人類的生活。
第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希臘的地理范圍【A】
地域范圍:除了希臘半島、愛情海諸島和愛奧尼亞群島之外,還包括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沿海地帶。
(2) 希臘城邦的形成: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特徵;「古典時代」【A】
古代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公元前5世紀直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是古代希臘史上的「古典時代」。這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時期,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全盛時期。
(3) 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發展、全盛的簡況【A】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它是在廣大平民與氏族貴族長達100多年的斗爭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確立起來的,是平民在斗爭中逐漸戰勝氏族貴族的結果。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公元前5世紀以後,尤其是經過希波戰爭之後,雅典的民主政治迎來了全盛時期。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續當選雅典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開創了雅典歷史上的「伯里克利時代」。
雅典民主政治的歷史影響及其時代局限性【B】
以伯里克利時代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城邦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它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益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然而它(雅典民主政治)畢竟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和外邦人、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第7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史詩和戲劇:《荷馬史詩》【A】
《荷馬史詩》包括《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
(2) 建築藝術:古希臘建築藝術的基本特點和典型代表【A】
古代希臘的建築主要以大理石為基本材料,以方頂柱廊式結構造型為基本特點。
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建成於「伯里克利時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亞柱式建築,也是古代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
(3) 哲學與史學:希羅多德及《歷史》【A】
希羅多德有「史學之父」的美譽。他以自身經歷與收集的資料為基礎,撰寫了《歷史》藝術。該書以其獨有的史料價值和生動流暢的寫作風格而著稱,開創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對歐洲史學傳統的形成具有決定性影響。
古代希臘的歷史學誕生於古典時代,是以希羅多德的名字及其《歷史》為標志的。
第8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的開始;平民與貴族斗爭及其結果【A】
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從羅馬共和國建立初期開始,羅馬平民為了爭取充分的政治權利,與氏族貴族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結果,平民相繼獲得了擔任各種公職的權利,羅馬共和國的社會基礎逐漸擴大;貴族特權逐步被廢止,貴族寡頭政治走向衰落。
(2) 羅馬帝國:屋大維被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羅馬成為地跨歐、亞、非的環地中海大帝國;羅馬帝國分裂;公元479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古代歷史終結【A】
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也就以此為標志進入了帝國時代。
進入帝國時代後,羅馬人繼續對外擴張。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東迄幼發拉底河、西抵不列顛、北達多瑙河、南至南非,形成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公元395年,在危機的沖擊下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十二銅表法」【A】
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在平民的強烈要求下,羅馬共和國政府先後制定了12個法表,並將全部條文刻於12個銅牌之上,公布於羅馬廣場,因而被稱為「十二銅表法」。它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
「十二銅表法」包括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序等各個方面,表現出維護貴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傾向。
「十二銅表法」體現出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它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2) 「公民法」與「萬民法」:「公民法」和「萬民法」的概念;「公民法」與「萬民法」逐漸統一【A】
隨著古代羅馬國家的壯大和發展,為了進一步有效地維護羅馬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維系羅馬社會的穩定和團結,羅馬政府在不同時期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法規和文獻。由於它們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賦予的權利,因而被統稱為「公民法」。
羅馬國家為了調整和處理羅馬人與非羅馬人,以及非羅馬人之間的權力關系,相繼通過和頒布和一系列決議或法令。進入帝國時期以後,歷代皇帝針對某些具體事項也發布了一些敕令。這些法令和決議經過長時期的積累,逐漸形成為一種適用於境內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統稱為「萬民法」。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頒布敕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羅馬人與境內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別逐步消失,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步統一起來。
古代羅馬法體系的歷史價值和局限【B】
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當然,羅馬法有其歷史局限性,它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外,因為奴隸在當時只是其主人的財產,不具有任何權利。
第10課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
(1) 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的產生:伊斯蘭教產生的時間、地點和創始人【A】
伊斯蘭教興起於西亞的阿拉伯半島。公元6世紀前後,半島居民阿拉伯人正處於國家形成前夜,內部分化日趨明顯,社會秩序動盪不安。周邊外族覬覦半島商路控制權,頻頻侵擾,致使經濟嚴重衰退。面對急劇惡化的社會經濟形勢,阿拉伯各階層都迫切要求改變現狀,由此奠定了創立統一國家的基礎。在此背景下,作為阿拉伯人統一的宗教信仰——伊斯蘭教應運而生。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創始人。
(2) 阿拉伯帝國:阿拉伯成為橫跨亞、非、歐的軍事大帝國的時間;伊斯蘭教成為世界性宗教;阿拉伯帝國的覆亡【A】
661年,穆阿維亞出任哈里發,建立倭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從此阿拉伯國家進入了帝國時代。到8世紀中葉成為一個橫跨亞、非、歐的軍事大帝國,版圖西起大西洋、東抵印度河流域、北臨錫爾河、南及尼羅河流域。伊斯蘭教隨之廣為傳播,逐漸發展為世界性宗教。
1258年,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覆滅。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攻佔君士坦丁堡:奧斯曼人攻佔君士坦丁堡後遷都於此,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成為橫跨亞、非、歐的軍事封建大帝國的時間【A】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圍攻君士坦丁堡。5月末,奧斯曼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死於亂軍之中。1457年,奧斯曼人遷都君士坦丁堡,後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進入16世紀後,奧斯曼人的擴張勢頭依然強勁,疆域不斷擴大,不久便成為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2) 帝國的統治:奧斯曼帝國控制亞歐商路【A】
奧斯曼帝國佔領地中海東部沿海地區和君士坦丁堡以後,控制了亞歐商路。傳統的東西方貿易雖尚未完全中斷,但是長期的戰爭,以及帝國政府對過往商人強征苛捐雜稅,破壞了地中海區域原來的商業秩序和環境,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12課 封建制度
(1) 封建制度的產生:西歐封建制產生和基本確立的時間;「采邑改革」及影響【A】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後逐漸擴展,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8世紀上半葉,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史稱「采邑改革」。
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采邑聯通居住其上的耕種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農民的農奴化進程。在采邑制度下,國王僅僅是名義上的全國最高土地所有者,實際權力有限。法蘭克王國後期,采邑漸漸演變為世襲領地,封建領主勢力坐大,王國陷於分裂割據狀態。
(2) 等級君主制:英國議會和法國三級會議標志英、法兩國等級君主制的初步形成【A】
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標志著英、法兩國等級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等級君主制形成的背景、內涵、特徵及其影響【B】
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以國王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勢力和新興的市民階層在共同利益驅使下,力圖攜手打破封建割據局面。自13世紀下半葉起,英、法相繼出現了新的權力機構——等級代表會議,等級君主制隨之登上歷史舞台。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力。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
在等級君主制時期,司法和軍事等方面的權利漸漸集中到中央,等級代表會議則主要掌控國家賦稅的批准權和分攤權,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開始受到重視。
等級君主制相對於中世紀早期的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而言,具有歷史進步意義,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加洛林王朝與教會:西歐王權與教會互相利用,互為依存的重要史實及其影響【A】
751年,在教會支持下,丕平在法蘭克貴族集會上廢黜莫洛溫王朝末代君主,自立為王,創建加洛林王朝。丕平即位之後,為了酬謝教會相助,兩次遠征義大利,把奪得的羅馬周圍的地區交給教皇統治。史稱「丕平獻土」。此舉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影響十分深遠。
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查理帝國時期王權與教權的關系進一步密切,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教權和王權各有所得。
(2) 卡諾莎覲見:卡諾莎覲見及其影響【A】
1077年初,亨利四世迫於國內形勢,只得俯首屈服,請求格列高利七世寬恕。他親赴義大利北部教皇駐地卡諾莎城堡,摘取王冠,身披毛氈,赤足冒雪佇立在城堡外,哀求三天,始得覲見。格列高利七世最終同意恢復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統治權。這就是所謂的「卡諾莎覲見」。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統治,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其後教權不斷增強,13世紀大道極盛,教皇基本上實現了對西歐教會的集權統治,羅馬教廷也成為對西歐封建統治的國際中心,處於萬流歸宗的至高無上地位。
(3) 阿維尼翁之囚:阿維尼翁之囚及其影響【A】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壓力下,新教皇將教廷從羅馬移至法國南部小城阿維尼翁,教皇事實上成了法國國王的人質。史稱「阿維尼翁之囚」。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點。
西歐以教權與王權互相利用,互相依存為基本特點的統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過程;西歐教權與王權互相爭斗,力量此消彼長的歷史原因和發展趨勢【C】
法蘭克王國立國之初,基督教會就已得到官方承認,並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以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聖神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渙散,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教會在涉足世俗事務的同時,竭力抵制王權和其他勢力干涉教會事務,強調教權至上。王權則企圖繼續加強對本國教會的控制,以限制教會勢力擴張。
第14課 庄園和城市
(1) 中世紀庄園:庄園是西歐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A】
庄園是西歐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大體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國王、教會貴族和世俗貴族都是庄園主領主。典型庄園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領主自營地、農奴份地和自由農民地。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城市爭取自治斗爭的常用方式【A】
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第二分冊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1) 原始農耕:原始農耕誕生的時間、標志和意義;姜寨遺址的特徵【A】
中國早期農業的特徵;農耕聚落產生的原因【B】
(2) 中華文明的起源:早期先民創世的集體記憶的形式【A】
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徵和核心地區【B】
第2課 文獻與考古中的夏文化
(1) 從「公天下」到「家天下」:夏王朝和國家的基本特徵【B】
(2) 二里頭遺址與夏史探究:二里頭社會的分化居民的經濟生活【A】
從傳世文獻和考古看夏朝國家、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C】
第3課 商朝與青銅文化
(1) 內外服制商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的歷史是信史【A】
內外服制的內容【B】
(2) 青銅時代:司母戊鼎;商朝青銅器的特徵;甲骨文【A】
二重證據法【C】
第4課 封邦建國與禮樂文化
(1) 封邦建國:西周的建立;封邦建國體制的內容【A】
(2) 周公「制禮作樂」:周公的政績【A】
禮樂文化的內容【B】
第5課 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
(1) 社會大變革:東周的建立;春秋戰國社會變革的主要內容和影響【A】
(2) 百家爭鳴【B】
第6課 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
(1) 從列國紛爭到秦統一:戰國七雄;商鞅變法;大統一帝國的建立時間【A】
(2) 皇帝與中央集權體制【B】
第7課 秦末農民起義
(1) 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B】
(2) 第一次農民起義:第一次農民起義的時間、原因和結果;楚漢戰爭和西漢的建立【A】
第8課 大一統帝國的建立
(1) 漢承秦制:吳楚七國之亂【A】
漢承秦制的內容【B】
(2) 黃老思想與文景之治:漢初實施黃老思想的原因;文景之治的內容【A】
第9課 漢武帝時代
(1) 從「無為」到「有為」:漢武帝「有為」的主要表現【A】
(2)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和實質【B】
第10課 東漢的興衰
(1) 光武中興:東漢的建立【A】
(2) 東漢的衰敗: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膨脹和多股政治力量的角逐【A】
第11課 割據與分裂
(1) 三國鼎立:三國鼎立格局的形成【A】
(2) 區域經濟的發展:北方人口的南移;諸葛亮促進西南地區經濟發展與民族融合的舉措;孫吳政權開發江南的舉措【A】
第12課 南北對峙與民族融合
(1) 南朝與北朝:「五胡」;南北朝政權的更替;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A】
(2) 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B】
第13課 隋唐政治新格局
(1) 三省六部制與政事堂:隋朝的建立;唐朝的建立【A】
三省六部制的內容及實質【B】
(2) 科舉制:唐朝科舉考試的常設科目;秦漢至隋唐人才選拔方式的變革【A】
第14課 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
(1) 貞觀之治:唐蕃關系;周武政治延續了唐朝的發展【A】
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B】
(2) 開元盛世:唐王朝由盛轉衰【A】
開元盛世的主要內容【B】
第15課 中外文化交流
(1) 絲綢之路的全盛:西安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長安市國際大都會【A】
(2) 東亞文化圈【A】
第三分冊
第17課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創設
(1) 宋朝的建立:北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北宋與遼、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權長期並立【A】
(2) 文官體制【C】
(3) 科舉制的完善:宋朝在考試制度和規劃方面改革的舉措;宋朝科舉考試的內容【A】
科舉制度改革的影響【B】
第19課 多民族政權的並立
(1) 遼、西夏與北宋的和戰【A】
(2) 金與南宋的對峙:金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靖康之變和南宋的建立;岳飛抗金與紹興和議【A】
遼、宋、西夏、金並立時期的榷場【B】
(3) 蒙古崛起與南宋滅亡:大蒙古國的建立者;元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南宋滅亡的時間【A】
第20課 經濟中心的南移
(1) 經濟中心南移的完成:經濟中心南移完成的時間;南方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發展的表現【A】
(2) 海上絲綢之路【B】
第21課 輝煌的科學技術
(1) 活字印刷:畢升創制泥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向外傳播【A】
(2) 火葯武器:火葯武器發明和使用的影響【A】
(3) 沈括與《夢溪筆談》【A】
第22課 元朝的統一
(1) 元朝的統一與行省制度:元世祖採取的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的商業大都市【A】
元朝對遼闊將於統治的措施【B】
第23課 明朝前期的經濟與政治
(1) 明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明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A】
(2) 內閣制度與皇權的加強【B】
第24課 明末社會危機與農民起義
(1) 內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明朝中期後的統治危機;後金對明朝的威脅【A】
(2) 明朝滅亡與清軍入關:明朝滅亡的時間【A】
第25課 康乾盛世(上)
(1) 軍機處的設立【B】
(2) 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清朝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措施【B】
第26課 康乾盛世(下)
(1) 社會經濟的繁榮【A】
(2) 文化典籍的整理與編纂:《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四庫全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A】
第27課 明清對外貿易
(1) 朝貢貿易:朝貢貿易的特點【B】
(2) 民間海外貿易:民間海外貿易的出、入港口;輸入與輸出的主要商品【A】
(3) 從海禁到閉關:清朝逐漸走上閉關道路的原因及表現【B】
第28課 早期的西學東漸
(1) 西學的傳入:早期西學東漸的重要史實及作用【A】
第四冊去我的空間上。。打不下了
我是今年的歷史選修考生,這個是我高二時的歷史考綱。應該說這份考綱比高考考綱還全。。。A級是指選擇題,部分簡答題,看看就行了。B,C級一定是問答題,是要背的。還有考綱只能參考,今年的會有變動,總體也就這點知識點。不過我只有一到四冊的,希望能幫到你吧
⑺ 高中歷史知識點
很全很全的說,偉大而不朽的歷史老師做的課件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很完整!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六單元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⑻ 上海考生,高考加一歷史,知識點都背出了,但是分數總提不上去,求教。
歷史考試抄不僅僅是簡單的背誦,更襲是全面的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背完了之後要整體連貫性的看。比如說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背完了之後,要和後面的「新三民主義」聯系在一起。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還要始終把握一條線索。比如說科舉制是由以前的選官制度慢慢發展過來的,之間的對比就要看清楚。還有,課本上的圖一定要仔細看。別管大圖小圖,細節題目就源於這。最後祝你考試順利!
⑼ 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
1600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紀初期荷蘭侵入印度尼西亞,法,英,荷開始在北美掠奪殖民地;德川幕府開始統治日本
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88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7世紀英法成為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
1689俄國彼得一世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法國路易十四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牛頓力學體系確立
18世紀中期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紀中後期奧地利特雷西亞女皇和約瑟夫改革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5-1783北美獨立戰爭
1776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789.7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9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6-1794。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法國熱月政變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海地宣布獨立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5維也納體系的確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義
1848.2《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1849 1848年歐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學說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國內戰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1871普法戰爭
19世紀70年代初義大利統一最終完成
1871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81-1899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德意奧三國同盟形成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190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1907英法俄協約的最後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1910-1917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7.11.7(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8.11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1922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919.3.1朝鮮三一運動
1919.3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
共產國際建立
1919.1-6巴黎和會
1921.11-1922。2華盛頓會議
1922.10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922.12蘇聯成立
1925.10洛迦諾會議
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9.18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1933.1希特勒在德國上台
1933.3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1936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
1936-1939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7.7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8.9慕尼黑會議
1939.8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6法國投降
1940秋不列顛之戰
1940.9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941.6蘇德戰爭爆發
1941.12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秋大西洋憲章
1942初《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莫斯科保衛戰
1942.6中途島戰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3.12.1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11-12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6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2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5.8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5.9.2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5.10聯合國建立
1947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
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1953美國侵略朝鮮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4《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簽字
1955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56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9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1960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成為「非洲獨立年」
20世紀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形成
20世紀60年代初-1973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七國集團產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
1967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復
1972.2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發表
1973美國在《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議》上簽字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9中美建交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
1991蘇聯解體
1992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歐洲聯盟建立
這是別處查到的
大約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人類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隸河貧民大起義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倫王國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亞建立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倫改革
公元前六世紀 居魯士統一波斯,佛教在印度產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佔領巴比倫
公元前525年 波斯滅埃及
公元前509年 羅馬成立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共和國
公元前330年 波斯被馬其頓滅亡
公元前三世紀 摩揭陀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
公元前73-71年 斯巴達克起義
公元前27年 屋大維建立羅馬的元首制,共和國轉為帝國
公元前後 朝鮮半島出現高句麗奴隸制國家
公元初 東非阿克蘇姆奴隸制國家興起
公元一世紀 基督教產生
公元三世紀 日本大和奴隸制國家興起
313年 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紀 北非發生「阿哥尼斯特」運動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亞堡擊敗羅馬軍隊
395年 羅馬分裂為東西兩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佔領羅馬
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奴隸制度崩潰
六世紀初 法蘭克王國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從麥加出走麥地拉,伊斯蘭教紀元
八世紀中葉 阿拉伯帝國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羅統一朝鮮
九世紀早期 英吉利王國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國分裂,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雛形產生
九世紀 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
962年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1054年 基督教會分裂
1066年 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
十一世紀中葉 迦納王國全盛時期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紀 衣索比亞封建國家興起
十四世紀 馬里王國全盛時期,義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337年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
1358年 法國農民起義
1381年 英國瓦特。泰勒起義
1453年 東羅馬帝國滅亡,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十五世紀 桑海興起
十五世紀晚期 英法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圈地運動開始
1480年 俄羅斯擺脫蒙古控制
1487年 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1492年 哥倫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達加馬開辟西歐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環航地球
十六世紀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亞、美強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農民起義
1588年 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592-1598年 朝鮮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衛國戰爭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紀初 法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 英國殖民者開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 沙俄在西伯利亞修建侵略擴張的基地—雅庫次克
1640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9年 英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
1660年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 英國政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689年 中俄簽定「尼布楚條約」
十八世紀中期 英國打敗法國,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國家
十八世紀 罪惡的奴隸貿易達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3-1775 俄國普加喬夫起義
1775-1783 北美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美國成立
1785年 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機作為紡紗機的動力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年8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法國君主政體
1792年9月 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政權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年7月 法國熱月反革命政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崙發動熱月政變
1804年元旦 海地宣布獨立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十九世紀早期 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宣傳空想社會主義
1807年 富爾敦製造第一艘汽船試航
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8年5月5日 卡兒。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1825年 史蒂芬孫製造的第一台蒸汽機車試行
1831和1834年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36-1848年 英國憲章運動
1844年 法國西里西亞工人起義
1847-1852年 共產主義者同盟
1848-1849年 歐洲革命
1848年2月 法國二次革命
1848年6月 法國巴黎工人六月起義
1853-1856年 俄英法克里木戰爭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起義
1858年 「中俄愛暉條約」簽定,沙俄佔領我國領土60多萬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簽定,沙俄又強占我4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十九世紀60-80年代 沙俄侵佔我國西北地區40萬平方公里
1864年9月28日 第一國際成立
1866年 第一國際日內瓦大會,反對蒲魯東主義的斗爭
1867年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69年 第一國際巴塞兒大會,反對巴枯寧主義的斗爭開始
1870-1871年 普法戰爭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巴黎公社
1876年 第一國際宣布解散
1881-1899 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年 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
1883年3月14日 馬克思逝世
1886年5月1日 美國工人舉行爭取11小時工作日的總罷工
1889年 第二國際建立
1892年 俄法簽定軍事協定
1894年 朝鮮甲午農民戰爭
1895-1896年 衣索比亞抗意衛國戰爭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形成
1905年 俄國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主解放運動高漲
1907年 英法俄協約最後形成
1910-1917年 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 十月革命勝利
1918-1920年 蘇俄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
1918年11月 德國11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年1月 德國柏林起義
1919-1922年 土耳其基馬爾資產階級革命
1919年3月1日 朝鮮「三。一」人民起義
1919年3月 埃及人民武裝起義
1919年3月-8月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時期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成立
1919年1月-6月 巴黎和會
1921年 蘇共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決議
1921年7月1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帝國主義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華盛頓會議
1922年10月 義大利墨索里尼上台
1922年12月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
1923年10月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1926年10月 洛加諾會議
1929年-1933年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年9月18日 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東北地區
1932年4月 朝鮮抗日游擊隊誕生
1933年1月 德國希特勒上台
1933年3月 羅斯福就任總統,實行「新政」
1935年10月-1936年5月 衣索比亞反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1936年7月-1939年3月 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年七月七日 中國全面抗日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 法國投降
1940年9月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定
1941年6月22日 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蘇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943年12月1日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年11月-12月 蘇英美德黑蘭會議
1944年6月6日 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英美雅爾塔會議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定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7月-8日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定無條件投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