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發生在秋天的大事
草木皆兵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佔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裡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裡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安居樂業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百折不撓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不屈不撓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 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後趕快躲到船上去准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 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 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裡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裡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贊賞。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
B. 發生在秋天的歷史重大事件
你乾脆就寫秋收起義吧!!!!
下面是"短小精煉"的資料: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會議,決定派毛澤東去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八七會議結束後,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回到湖南。9月初,毛澤東在江西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討論秋收起義具體部署。起義的目標是奪取長沙。
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工農革命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出發,向長沙進擊,先後佔領醴陵、瀏陽縣城和平江的龍門廠、瀏陽的白沙、東門市等地。
由於當時革命形勢已處於低潮,敵強我弱,加上群眾缺乏作戰經驗,起義軍某些指揮員指揮失當,新收編的第四團革命軍在戰斗中又臨陣叛變,致使起義軍受到嚴重挫折。
9月14日,毛澤東在瀏陽東鄉上坪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命令工農革命軍余部迅速到瀏陽文家市集中。19日晚,在文家市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決定起義軍撤離湘東地區,進入江西,沿羅霄山脈南移,以保存革命力量。
9月29日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時進行了改編(即三灣改編):由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將黨的支部建立在連上;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10月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即井岡山地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C. 秋天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
D. 發生在秋天的歷史事件
烏江自刎,虞姬為霸王項羽自刎而死,千古傳唱。
E. 發生在秋天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戊戌變法失敗(9.21)戊戌六君子被斬於菜市口,這個夠蒼涼吧
武昌起義(10.10)
雙十協定(10。10)簽訂
F. 發生在秋天的重大歷史事件
1、1927年秋收起義
2、1946年重慶談判
3、1949年新中國成立
4、1911沔辛亥革命
5、1960年原子彈爆炸
6、2003沔神舟五號
7、2007年嫦娥奔月
G. 有關秋的歷史故事
這里抄面的希望你能用上:http://ke..com/view/58852.html?wtp=tt
H. 立秋這天發生的歷史事件
- 1904年8月復7日 日俄在我國遼陽制、旅順展開爭奪戰
- 1919年8月7日 孫中山辭去政務總裁一職
-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 1938年8月7日 表演藝術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逝世
- 1941年8月7日 泰戈爾逝世
- 1947年8月7日 千里挺進大別山
- 1971年8月7日 「阿波羅——15號」安全著陸
- 1971年8月7日 中國政府聲明反對召開核大國會議
- 1994年8月7日 國畫藝術大師劉海粟辭世
- 1997年8月7日 鐵英、黃紀誠犯受賄罪被判刑
- 1998年8月7日 美國駐肯、坦大使館附近相繼發生爆炸
- 1998年8月7日 九江市長江大堤決口
- 1998年8月7日 蘭西拉光纜干線全線開通
- 2001年8月7日 東京都市民集會,抗議使用歪曲史實教科書
- 2002年8月7日 北京大學山鷹社登山隊五名隊員不幸遇難
- 2002年8月7日 哥倫比亞新總統宣誓就職 中國政府出席
I. 有什麼重大歷史事件是發生在秋天的提到秋天,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提到秋天,首先想到的是秋收起義,那是我們黨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回,它答不僅是軍隊的行動,而且有數量眾多的工農武裝參加,並公開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這次起義雖然在開始時也是以攻佔大城市為目標,但在起義遭到嚴重挫折後,及時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起義部隊在農村中從小到大地開展游擊戰爭,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
J. 春秋大事件年表
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鄭庄公滅共叔段,春秋開始。
公元前718年(魯隱公五年),曲沃庄伯聯合鄭、邢伐翼,周桓王令虢公伐曲沃,立哀侯於翼。晉國事始見於《左傳》。
公元前709年(魯桓公三年),曲沃武公伐翼,韓氏始祖韓萬駕馭戎車。
公元前706年(魯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隨。
公元前705年(魯桓公七年),曲沃武公誘殺晉君小子侯,次年春滅翼,周桓王另立哀侯庄弟於晉(今山西省太原市)。
公元前701年(魯桓公十一年),鄭庄公卒。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十八年),魯桓公被殺。
公元前685年(魯庄公九年),齊桓公立。
公元前679年(魯庄公十五年),齊桓公始霸。
公元前678年(魯庄公十六年),王令曲沃武公以一軍為晉侯。
公元前676年(魯庄公十八年),晉獻公即位。
公元前672年(魯庄公二十二年),陳公子完奔齊,是為田陳氏始祖。
公元前669年(魯庄公二十五年),晉獻公盡殺桓叔、庄伯之後。
公元前662年(魯庄公三十二年),魯慶父殺公子般,立公子啟,是為魯閔公。
公元前660年(魯閔公二年),魯慶父殺閔公,季友立公子申,是為魯僖公。晉獻公命太子申生伐狄。
公元前657年(魯僖公三年),楚成王伐鄭。
公元前656年(魯僖公四年),齊楚召陵之戰。驪姬逼死晉太子申生。
公元前651年(魯僖公九年),葵丘之會,齊桓公稱霸;晉獻公去世,晉惠公即位,宋襄公即位。
公元前643年(魯僖公十七年),齊桓公去世。
公元前639年(魯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被楚軍俘虜,圖霸失敗。
公元前638年(魯僖公二十二年),楚宋泓之戰,宋襄公戰敗受傷。
公元前637年(魯僖公二十三年),宋襄公去世,晉惠公去世,晉懷公即位。
公元前636年(魯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送晉文公回國即位,殺晉懷公。宋成公到楚國朝見楚成王。王子帶叛亂,東周京城被狄人攻破,周襄王避難鄭國。
公元前635年(魯僖公二十五年),晉文公出兵勤王,殺王子帶,送周襄王復國。
公元前634年(魯僖公二十六年),宋國「判楚即晉」。
公元前633年(魯僖公二十七年),楚成王聯合陳、蔡、鄭、許四國軍隊圍宋。
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晉楚城濮之戰,晉文踐土之盟,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晉文公聯合秦國伐鄭,叔詹和燭之武救鄭,秦撤軍,秦晉開始有裂痕。
公元前628年(魯僖公三十二年),晉文公去世。
公元前627年(魯僖公三十三年),秦穆公欲襲鄭,弦高救之。秦軍滅滑。晉軍聯合姜戎擊秦,虜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葬晉文公。
公元前626年(魯文公元年),楚商巨弒其君父成王,自立為君,是為楚穆王。
公元前625年(魯文公二年),秦晉彭衙之戰,秦敗。
公元前624年(魯文公三年),秦穆公伐晉,勝。
公元前623年(魯文公四年),秦穆公征服西戎,遂霸西戎。
公元前621年(魯文公六年),秦穆公去世,秦康公即位。晉襄公去世,晉靈公即位。
公元前613年(魯文公十四年),楚莊王立。
公元前607年(魯宣公二年),晉靈公被殺。
公元前605年(魯宣公四年),鄭靈公被殺。
公元前599年(魯宣公十年),陳靈公因夏姬故,被殺。
公元前598年(魯宣公十一年),楚莊王伐陳,擄夏姬。
公元前597年(魯宣公十二年),春,楚莊王伐鄭,鄭國投降。夏,晉楚邲之戰。
公元前595 ~ 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四至十五年),楚莊王圍宋。宋死戰後降。魯、宋、鄭、陳諸國皆從楚,楚霸業成。
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初稅畝。
公元前590年(魯成公元年),魯國作丘甲。
公元前584年(魯成公七年),巫臣使吳,教吳以車戰及外交,並聯晉伐楚。吳國崛起,其國名始見於《春秋》,其君主始見於《左傳》。
公元前583年(魯成公八年),晉滅趙氏,後復封趙武。
公元前575年(魯成公十六年),晉楚鄢陵之戰。
公元前565年(魯襄公八年),鄭伐蔡。
公元前562年(魯襄公十一年),魯國作三軍,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
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弭兵大會,晉楚爭當盟主,楚人先歃血。
公元前543年(魯襄公三十年),鄭國上卿受權子產執政。
公元前541年(魯昭公元年),楚國令尹子圍殺君即位,是為楚靈王。
公元前538年(魯昭公四年),楚靈王稱霸,鄭子產作丘賦。
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魯舍中軍,卑公室,公室再次為三桓瓜分。楚伐吳,越隨楚,此為越人第一次出現在史冊。
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鄭子產鑄刑鼎。
公元前534年(魯昭公八年),楚靈王滅陳。
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楚靈王殺蔡靈公,滅蔡,殺蔡國太子祭祀社神。
公元前529年(魯昭公十三年),楚國內亂,靈王自殺,陳、蔡復國。晉昭公與齊、魯、劉、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盟會於平丘。晉合諸侯止於此。
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子產卒,孔子稱其為「古之遺愛」。
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魯昭公伐季孫氏,敗,流亡國外。
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楚平王卒,楚昭王立。
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吳公子光殺吳王僚而自立,是為吳王闔閭。
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晉國鑄刑鼎,孔子稱「民在鼎矣,何以尊貴」。
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吳始用兵於越。
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吳王闔閭伐楚,五戰五勝,入郢都,楚昭王逃亡,闔閭稱霸。
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魯國陽虎政變。
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范、中行攻趙,知、韓、魏救之。
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吳越槜李之戰。吳王闔閭受傷身亡,吳王夫差繼位。越國國君名始見於《左傳》。
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吳越夫椒之戰,吳王夫差差一點滅亡越國。
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越鞅大敗救援范氏和中行氏的鄭軍,范氏和中行氏敗局已定。
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越軍攻入吳都。
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田恆殺齊簡公,立齊平公,田陳氏實際上代齊。
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子路戰死。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春秋》止於此年。
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十七年),楚惠王滅陳。
公元前476年(魯哀公十九年),《史記·六國年表》開始。
公元前475年(魯哀公二十年),越王勾踐圍吳。
公元前473年(魯哀公二十二年),吳王夫差自盡,吳亡,勾踐稱霸。
公元前468年(魯哀公二十七年),魯哀人奔越,投靠勾踐。《左傳》止於此年。
公元前458年(魯悼公十年),趙、知、韓、魏四家盡分范氏和中行氏之地,知氏得地最多。
(10)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又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