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主幹知識
1、(1)從宏觀層面看:它是指歷史階段特徵、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歷版史結論或歷史認識。(權2)從微觀層面看:它是指能鮮明體現歷史階段特徵,處於歷史發展基本線索重要地位的知識點或群,它同時蘊涵著一定的歷史理論,同時可以由此獲得一些有價值的歷史認識。2、怎樣整理主幹知識?(1)熟悉分類要點。(歷史階段特徵、基本線索)(2)循序漸進的做好歸類工作:從一個單元做起,逐漸積累形成主幹知識群。3、怎樣復習主幹知識?(1)重視因果關系分析(多角度分析因果,其中注意因果鏈的形成。)(2)重視具體內容的記憶(3)重視比較方法的運用。(4)明確理論或方法。(5)提煉歷史認識。(歷史或現實均可。) 4、舉例說明(必修Ⅰ專題一;選修4第一單元第2課) 編號分類主幹知識理論和方法歷史認識時期史實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世官制(貴族政治) 秦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 漢代:察舉制 魏晉: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後:科舉制 上層建築和經濟、階級基礎之間的關系;多角度評價科舉制;辯證認識科舉制的歷史作用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重要的選官制度和考試制度;制度和社會環境、統治者實施、制度本身之間的關系。
② 高中歷史必修1每個單元的核心詞,線索和主幹知識
這個去網路文庫找比較好,因為太多,知道裡面不好答。
③ 學習歷史要掌握哪些要點
我自己曾學歷史專業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適合你否。歷史嘛,多背是應版該的,但要有技權巧,平時要將知識點歸納起來,列成樹狀圖,先背好主幹知識,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時間就要看書,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憶起當天所背過的內容,回憶不起的第二天就馬上看書。不過一定不要死記硬背,否則你就一定會討厭歷史的.何況死記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費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張時間,也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二是記不準,易混淆,張冠李戴,錯記漏記,把觀念或原理弄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三是記不牢,容易忘,費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記住的東西,沒有多長時間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歷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
④ 政治歷史地理3可文綜各科的主幹知識是什麼 敬告:請不要隨便上網復制過來
政治最主要的你要把哲學方面的遠離什麼都要活學活用,在下來把經濟知內識學好,最後學習容第三部分國家公共關系;歷史最只要的是我國古代適合近現代史。你可以把他們按照時間順序表排列學習,就會很省時間和精力。地理最重要的是高中第一冊—自然方面,想自轉公轉,氣候,洋流等,你要把他們連成一條線,看到他們有怎樣的排列的。然後是要學習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買份地圖冊看吧,希望你可以學好。
⑤ 歷史三要素是指什麼
時間 地點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⑥ 怎麼背歷史和政治知識點
有效的考前復習,是提高歷史高考成績的必要環節,怎樣才能提高歷史科考前的復習效果呢?
一、牽線復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人類記憶首要問題在於組織。」歷史,就是指人們追求預期目的的活動,簡而言之,就是過去的事。而任何一段歷史都有一條「紅線」貫穿其中。牽「線」復習,就是利用「紅線」組織學生把所學的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歸納、整理、概括,使之成網,以便於記憶、掌握和理解。牽「線」法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時,把歷史書中的有關知識以「線」帶「面」,由「面」織「網」,使他們在最後復習階段有章可循,有綱可依,使學習能有一個明確的方向、目標,以達到活記、活用各歷史知識。如中國近代史前期的內容,為了幫助學生理順關系,可用下面線索來指導學生復習。
二、歸類復習。歸類復習是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加以歸類,來提高復習效果。歷史知識(諸如時間、性質、對象、任務、作用、人物等),往往存在著湊合,事件之中也會存在著類同的方面。因此,為了提高復習的質量,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歸類,以提高學生的分類、辨別能力和准確選擇能力。如中國近代史上和世界史上有關重大歷史事件、歷史時間,教師可以根據歷史的湊合,以此來歸類:第一:六十年期(即時間相差六十年的事件)。鴉片戰爭發生在十九世紀的上半世紀的前十年,即1840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於鴉片戰爭的十年之後,即1851年;鴉片戰爭到二十世紀開始正好六十年;太平天國起義到辛亥革命正好六十年,即1911年;第二:四年期:(即時間相差四年的事件),在辛亥革命的第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即1914年);第三:二年期:(即時間相差二年的事件),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即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結束的第二年,巴黎和會召開和中國發生了「五四」運動(即1919年)。「五四」運動的第二年,中國先進分子組織了馬克思主義學會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又是第二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和華盛頓會議召開(1921年),這樣,通過年代相關的歸類,學生就很容易把中國近代史上的九個重要年代和歷史事件以及「一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的年代都記住了。還如指導學生復習歷史人物時,可把古代史的名君、名臣分別進行歸類在一起。名君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康熙帝、乾隆帝等。名臣有管仲、商鞅、諸葛亮、魏徵、房玄齡、楊炎、趙普、張居正等。通過歸類,幫助學生分析他們的得與失,功與過。這樣,學生對我國古代名君、名臣的認識就加深了。同樣,還可以把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諸如戚繼光、鄭成功、渥巴錫、林則徐等歸類在一起,分析他們的功績和民族英雄的含義,防止以大漢族主義來評定歷史人物,即以漢族英雄來替代民族英雄,這樣,通過努力,學生的識別能力、選擇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教學效果也就良好。
三、發現知識復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發現知識,是學生理解知識和分析問題,獲得知識的一個步驟,一種有效的途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馬克思主義史觀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知識,使學生在學習中易於理解,便於掌握。通過對知識的發現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教師在講史料分析這一題型時,可點明解答史料分析的關鍵在於尋找材料中的關鍵詞不達意(題頭、註解的出處、有關重要的字句)。其次確定材料所涉及的范圍是中國史還是世界史,問題是什麼,要求解決什麼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再次根據以上的要求來確定該解決的知識內容。做到運用知識能層次分明、切中要害。還如解決歷史人物對社會影響這一問題,其關鍵之處是馬克思主義史觀中的時世造英雄的觀點,即歷史人物對社會雖能產生極大影響,但卻不是決定因素,他畢竟還受到時代的制約,社會的制約,只能是時世造英雄。如果以此來解答92年全國統一考試歷史高考問答題第48題時,隨時就可判斷該觀點是錯誤的,觀點判斷正確了,餘下解答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練習題指導。高考前的時間有限,而各種模擬題鋪天蓋地,各類信息復雜,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如何才能幫助學生在高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呢?這就需要教師對各類習題各種信息進行篩選,精選出有代表性的供學生使用、參考,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如練習題方面,目前較有權威的有陝西師大出版的《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陝西師大出版的《中學歷史報》高中版,天津歷史教學出版社、華南師大出版的《中學歷史教學》等習題專刊。教師可選定其中一種作為基幹,結合高考信息篩選出部分習題供學生練習,並加以講評,幫助學生活用所學知識,提高能力和學習效果。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熱點問題自編習題,以加深能力的提高。
考前歷史科的復習,既易又難,如何提高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還須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較佳復習方案。拙文所述之策是否可行,還須同行鑒證。
走出歷史復習的誤區
誤區之一:泛泛而談,沒有針對性
復習課內容多、容量大,再加上高考綜合科目的設置,給教師們提供了發揮潛能和展示才華的機會。好的復習課就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加強復習課的針對性。一是要針對歷史的階段性特徵。歷史的階段性特徵是歷史在某一特定的時期發展的總趨勢。把握住了歷史的階段性特徵,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也能夠解決學生答題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毛病,而這一點正是學生在回答問題尤其是回答問答題時洋洋灑灑萬言,卻很少能扣住得分點的最主要原因。二是要針對課本中的重點與難點知識。重點與難點知識是高考出題比較集中的區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瓶頸」,其記憶與理解的難度都比較大。只有進一步對重點與難點知識進行加深與拓寬,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認識重點與難點知識,才能突破這一課本中的「瓶頸」,以求在解題時不會遇到大的障礙。三是要針對基本的歷史理論。相對於課本中的重、難點知識來說,歷史理論的教學難度更大,而學生如果沒有基本的歷史理論,其答題就只會羅列史實而不能達到史論結合這個檔次。四是要針對熱點知識。所謂熱點知識指的是歷史上發生過的現在仍然存在著的一些重要的問題與現象。比如我國的台灣問題、中美關系問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等。所有這些問題都與政治和地理知識是緊密相聯的,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回答綜合性試題的能力。五是要針對學生的一些習慣性的錯誤。
誤區之二:以練代教,敷衍了事
復習階段既要溫故又要知新,同時還要檢查學生有哪些薄弱環節以增強復習的針對性。但是如果練習題過多,今天一套,明天一套,就會造成以練代教的現象。以練代教的弊端較多。首先是使學生陷入題海,疲於應付,沒有一個消化過程,久而久之,教師與學生都會產生懈怠情緒。以致學生抄襲答案以敷衍教師;教師沒有了對練習的創造性而成為一個只會照搬照抄別人題目的文抄公,其復習的效果可想而知。其次題目的難度系數難以把握,難度大了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難度小了又會推動練習與考查的目的。一到復習階段,各地的試題滿天飛,但是能考慮一下學生的學習心理,適當地把握試題難度的練習是不多見的。再次題多必濫,題目的科學性大失其水準,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況且每一個出題者都會從自己的角度與立場來出題,對同一個知識點,會有自己不同的認識,這樣就會產生同一個題目會有不同答案的現象。所以對待復習階段的練習一定要精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絕不能讓那些速成題來干擾教師的視線,浪費學生的時間。
誤區之三:猜題押題,投機取巧
復習階段已臨近高考,但往往有一些教師會根據自己以往帶畢業班的經驗和對近年高考趨勢的不確切的研究,進行猜題與押題,這是不可取的。首先從理論上講,猜題與押題是一種投機行為,因為要冒猜押不中的風險。比如1997年高考在材料題中出了清朝前期的經濟這一部分的題,便有人預測,第二年明清部分不會出主觀題了,結果1998年出了明清文化特徵及其原因一題。連續兩年出了中國古代史的主觀題後,有人預測1999年絕對不會在中國古代史部分再出主觀題,而去年卻出了唐朝的用人政策這一題。這些都令猜題、押題者大跌眼鏡。其次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猜題與押題會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而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對教師以往經驗和成績的信賴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很少會有學生對教師的經驗及觀點產生懷疑,再加上復習階段經常會有一些高考信息發布會,打著考試中心的幌子,發布一些模稜兩可的所謂的高考信息,這些信息通過教師對學生產生更加重要的影響,加重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所以復習階段切忌猜題與押題。當然教師會對課本知識中的某一部分情有獨鍾,認為考的可能性比較大,這種思維是積極的,關鍵是我們只能把這種思維在備課中充分地體現出來,針對可能考到的知識點或是知識面加深拓寬備課,不僅備內容也要備形式,不僅備史實也要備所涉及到的史學理論,以達到或接近高考的高度與水平。
文綜模式下的歷史復習應抓好四個「點」
由於近年實行「3+綜合」的考試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各個學科呈現出新的變化。因此,高三歷史復習應抓好以下四個「點」。
一、把握立足點
首先,應立於足於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要准確、完整、系統、牢固地掌握和靈活運用它們。歷史基礎知識。包括歷史事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以及歷史的階段特徵、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等。現今綜合能力測試雖然強調「變知識立意為能力立意」,但能力立意是建立在基礎知識上的,離開必要的基礎知識的能力,只能是「空中樓閣」。比如,2001年文綜卷18~22題試卷的40題(1)問等都是直接考查「是什麼」這類基礎知識性問題。這種情況在2002年試卷中也多有體現,如試卷的5、16、17題分別問城市、機構、成果是什行,40題(1)問西漢和唐朝在現今天山南北設置的軍政機構名稱,(3)小題問敦促莫高窟所反映的是哪一時期、哪種宗教成就等,都說明高考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
其次,立足於與高考相關的理論知識。一些哲學、經濟學的原理和政治理論與歷史題考查的知識密切相關,其中主要的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包括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理論、人民群眾和個在歷史上的作用的理論等。這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歷年高考題都會或隱或顯、或直接或間接地考查到的。例如,2001年卷的13~17題、18~22題、38題、40題(2)問等都有體現;在2002的試卷中,26題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37題體現了政治下論,38題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原理。
第三,立足於創新搞好復習。「能力立意」是高考的原則,創新能力要求在高考試題中有明顯體現。如2001年卷18~22題引導考生認識「思想解放對社會變革的作用」,28題(3)小題可以二選一以及可用歷史或政治學科知識解答,39題(2)問的評分標准亦具開放性。2002年卷39題北宋商業興衰和40題「絲綢之路」等題,注重考查歷史與現實聯系,題目活,時代感強,不具開放、創新思想難以應對。這告訴我們要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敢於質疑,求異探新,要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二、尋找綜合點
首先,尋找歷史學科內知識的綜合點。綜合考試仍以「學科內知識綜合為主」,因此我們在復習中要集中主要精力搞好學科內綜合復習尤其要注意那些有關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或為當今提供鑒的專題史知識。
其次,尋找歷史與政治、地理學科間的綜合點。人類社會活動現象由地緣、事實、意識三個主要因素構成。完整地描述社會現象,展示社會發展規律,就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因此,文科綜合測試中強化歷史、政治、地理學科間知識的聯系、滲透、遷移是高考命題的重要方向。如2001年卷23~25題卷,26~29題涉及政史綜合;40題、41題涉及政史地綜合;2002年卷18、22題體現了史政綜合,39、40題則是史地政三科相互滲透。
因此我們在歷史復習中,要注意選取那些能夠與地理、政治有機結合的歷史主幹知識進行復習,從而克服文綜訓練中的題海戰術及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的缺陷。
第三,尋找歷史與時政熱點問題的綜合。綜合考試表現出以問題為中心、以人類所面臨和關心的重大社會問題為素材的命思想,這就使試題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反映社會科學研發展變化、注重人文素養的特點。例如,2001年題涉及科教興國戰略(13~17題)、中美關系(26~29題)、科技術進步與經濟結構調整(38題),40題、41題則分別與「三農」、中非合作論壇等政熱點問題有密切聯系。2002年試題中15~18題體現改革開放,20~22題體現當代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題,23~27題體現科技是生產力,37題滲透國家主權問題,40題暗含西部大開發問題。這些無不體現對今重大問題的關注和滲透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人文意識。所以,歷史復習一定要注意與熱點問題結合,當然也不能一味追逐熱點,必須考慮這類試題的命題主意。
三、找准切入點
在前面兩個「點」的基礎上,找准切入點是解題的關鍵。高考命題思想決定了一些文綜的試題以時政熱點為背景,作為切入點進行政史地三科相關知識或能力的考查。如2001年26~29題以美國頻繁在我國近海偵這一熱點,聯系考查了「門戶開放」政策歷史知識;40題以「三農」政策調整這一時事考查了中國近代土地綱領史實。2002年27題以「入世」影響為背景,40題以西部開發、中外交流等為背景分別進行了科技革命和新疆地區歷史知識考查。這就要我們在復習中要注意以時政熱點切入點聯系相關歷史知識,培養運用書本知識解答實際問題和學科間綜合能力。
四、做好解答點
對考生各方面知識和能力的考查最終是以試卷和考生答案表現出來。在歷史學科強調的10條能力中,關於文字表達能力的要求是「准確嚴謹,簡明扼要」。這主要是指答案中的史實、概念、論證等要表述准確、簡潔,思路清晰,邏輯性強,主旨明確。這一點從高考試題參考答案中一看便知。所以,做好解答點,於復習中精選題目,強化文字表述訓練是必須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高考答題中做到史完全面,觀點明確,層次分明,卷面整潔,從而獲得高分。
熟悉考綱,明確方向
《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依據,也是我們備考的依據。人們在解讀《考試說明》時,比較關注考試的范圍、增減的內容,這固然很重要。但筆者認為應該更多關注的是《基本題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及所附樣卷。樣卷展示了大概的題量、題型的大致比例,能使我們對未來高考試卷的長度、題型的分布有所了解,同時它又是往年高考題的精選。《示例》題是考試中心命題專家們認為比較成功、可資借鑒的高考試題,認真閱讀、領悟《示例》題,可以窺視高考命題的走向。時下流傳著種種高考信息,其實最重要、最直接的信息就蘊藏在《示例》題和樣題中。
比如,《示例》題中共8條問答題,其中5條是比較題,甚至將我們認為互不相干或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在復習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形成網路,提升思維
當前,高三歷史復習應該對知識重新整合,形成系統的知識網路,達到思維品質的提升。
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讀書不宜翻開即讀,不妨先回憶某一階段相關章、節甚至子目的標題,因為標題是「綱」,對這些「綱」的綜合、歸納,便形成了「歷史的階段特徵、基本線索」。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典章制度和歷史概念等。由於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所謂「綱舉目張」。
其次,要注重知識的橫向與縱向聯系。橫向方面,如學習中國史,一定要以世界史為大背景,把中國史作為世界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中外歷史渾然一體;而中國史、世界史本身也要時時考慮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國際關系和科技文化等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式的思維。縱向方面,不拘泥於政治史、經濟史等傳統模式,在每個大專題下面,要進一步細化,形成若干小專題,這對文科綜合考試尤為奏效。
回歸課本,夯實基礎
當前,我們要從題海中跳出,留出更多的時間回歸課本。越臨近高考,越要求我們「返璞歸真」。《考試說明》列出了10項能力要求,第1條就是「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這種再認、再現的能力是實現一切較高層次能力的基礎。
當然,這種回歸絕不是機械的死記硬背。筆者認為,回歸課本應該重視以下內容:①重視理解,融會貫通。只有理解了的記憶才能持久,只有融會貫通,才能在考試時明晰題干與問題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進行合理的邏輯推理。②重視主幹知識。主幹知識是指對歷史進程能夠產生廣泛影響的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重要典章制度等。全面地、深層次地掌握歷史主幹知識,就掌握了歷史發展的脈搏。③重視歷史概念、結論。這是《考試說明》的第1條能力要求,我們要從內涵、外延等方面准確地把握歷史概念,對歷史概念、歷史結論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④重視原因、影響。原因和影響往往比較抽象,許多人覺得難記,也不太重視,但它們卻是命題的「亮點」。⑤重視查漏補缺。平時一些沒有注意的盲點、盲區,此刻決不能放過。
掌握技巧,提高成績
為了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備考時我們還應該加強應試技巧的訓練。
首先,審題技巧。審題正確與否是考試成敗的關鍵。目前歷史學科的高考主要包含三種題型,現以問答題為例簡述審題的注意事項。
請看高考題:「簡要說明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法國社會經濟和階級關系的主要變化,並根據這種變化分析1789年革命與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處。」第一審時間。該題時間限定是「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乍看起來跨度很大,但「1789年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兩個點又將前面較大的跨度縮小,難度也相應降低。所以,我們要靜下心仔細讀題、反復推敲。第二審關鍵詞、求答項。上述試題的關鍵詞是「社會經濟」、「階級關系」、「主要變化」,即在經濟形態、經濟現象、階級構成及其關系方面發生了什麼變化?求答項是:比較兩次革命的「不同之處」。審題准確了,思路也就明朗。第三審題意。即解讀命題意圖。為了使考生有充足的思維空間,考試中心對試卷的長度作了適當的微調。考生切忌將題目稍一掃描,提筆即答。借用一句古話:讀題三遍,題意自現。
其次,答題技巧。對待材料解析題,筆者建議: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然後將材料分清層次,再獲取有效信息;最後將問題、材料與教材的相關知識掛鉤,有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就在教材中。對待問答題,筆者主張:首先明確求答項,回答的內容一定要緊扣求答項,不能答非所問;其次分層作答,一個層次答完就是一段,切忌一氣呵成;再次注意主觀答案客觀化,不要圍繞某一要點長篇大論,要善於抓關鍵詞、句,要注意發散思維,多層次、多角度地搜尋其他要點;最後看分答題,高考試卷主觀題後面都有分值,分值的多少基本體現著該題的難易和答題量的比重,留意它有助於我們把握答題的分寸。
第一,加強復習的主動性、計劃性。
就某一章節而言,通過上課聽老師講立即理解和記住的歷史知識也許只有20%,而你在聽課或有自學提綱輔助情況下認真復習中理解和記住的歷史知識可能達90%以上。因此,必須有極強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
自主學習,就必須有自己的復習計劃,制定計劃主要有三個依據:一是高考及相關大考的時間安排,二是自己的學習情況,三是老師的復習進度。對模擬考以前的考試,都可視為小考。對小考,不一定過於重視,自己該復習到哪就復習到哪,不要完全被老師的測驗或考試內容牽著走。
在上課時,如果覺得自己對這一問題或專題已完全有把握理解了,可以不聽,但必須自學。這點只適用於的確學得好、考試成績優秀的同學。
第二、熟讀教材,掌握基礎知識熟悉教材章、節、重要歷史現象及其相互關系,弄清歷史發展線索及重、難點所在。
本人精心擬的歷史教學內容自學提綱,有以下功能,一是理清歷史發展線索,二是將教材中的文章分解出一個個知識點,三是將知識點進行歸納、概括、組合,形成有邏輯關系的知識組或專題,四是解決了一些難點,五是給同學們一定的練習與思考的機會(填空為主)。因此,同學們應用好它,可以按自學提綱進行復習。
這一復習環節一般應在一模前兩周左右完成(最好更早),其關鍵是形成對歷史現象的時空感和對課本知識點的方位感。
第三、勤記憶,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進。
記憶難免有所遺忘,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率會逐步上升。但是,記憶過(在數分鍾以上時間內記得起來)的知識,就可以通過簡單的復習後快速恢復記憶。在高考第一輪復習中,就必須記住所有可能考的知識點,這樣,在總復習時,即使一時想不起來,也可以通過再復習迅速恢復記憶和思維活力。切不可指望到總復習時來個臨急抱佛腳,因為那時你時間更緊,心情更急燥,記憶力可能比平時差。因此,應在有效時限內(如上課或復習當天、第二天、一周內)連續幾次識記和回憶若干次。第一次重在識記,第二、三輪重在回憶環節。記憶的兩個環節中,回憶更加重要,更加有效鞏固記憶,因此,在任一復習過程開始之前,提倡首先回憶知識,或嘗試思考某個問題的答案,然後帶著問題去學。在復習過程中,亦應多運用回憶方法。如果不回憶,你看課本一萬遍也不會記住它。
第四,進行知識歸納,積累復習資料
這一復習環節包括對基礎知識的歸納,也包括對(縱向或橫向)綜合性歷史知識、歷史系統、歷史現象的歸納。
歸納出的復習資料應有如下特點:存於一、二份材料中;簡潔明了,減少干擾;系統、全面;重難點顯眼。目前已有許多課外復習資料(書或網頁)可資參考,但非常零星,且未經自己加工消化,本人不夠熟悉,需要自己進行整理和消化。這一環節應在一模(4月初)前完成。
第五,適當練習,查缺補漏選一本課外參考書,認真系統地自學,包括練習答題。
對學校所發的練習認真對待,不懂則問。
注意研究試題,掌握解題要訣,不要盲目練習;將易錯的問題標注清楚,適當分類(歸錯),避免再錯。
第六,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首先,高強度的學習,不可能持續好幾個月,在經過一個月左右高強度學習,也許需要適當放鬆,減少學習量,減輕學習強度。
其次,通過體育文娛活動,可以消除腦力勞動帶來的疲勞,達到休息的目的。
其三,在精力充沛、學習效率高時,應快馬加鞭,連續作戰;在腦子不靈活,心情不好,不斷打瞌睡時,就果斷少學,趕快休息或運動。
第七,選一本課外參考書,認真系統地自學。創造條件下載課件,認真復習。參考書介紹:優化設計學生用書;《綜合能力測試備考指導.歷史》(賓華主編);《高考總復習專題訓練》(華南師大附中)。
沒有堅實系統的基礎,能力將成空中樓閣,無所依靠;沒有刻苦踏實的學習精神,高分只會是一種夢想,無法實現。
一般來說,第二、第三個復習環節是同步進行的,第四、第五個環節也應適當穿插其間,在復習的後期及總復習階段,就應逐步轉向以第四、五個環節為主。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以上建議僅供參考。
⑦ 歷史知識點的重點是什麼
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
1、元謀人:雲南省元謀縣,約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約70——20萬年前,已具備了人類的基本體質特徵(四肢),但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頭部)。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這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使用打制石器(被稱 為「舊石器」)。食物來源於打獵和採集,住山洞,會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驅趕野獸)。
3、山頂洞人:約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模樣同現代人基本一樣,已經掌握磨製、鑽孔技術,能人工取火,縫制獸皮衣服。
二、 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遺址:約7000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長江流域),使用磨製石器(新石器)、耒、耜,從事原始農業生產,種水稻,飼養水牛,定居(干欄式建築)。
2、半坡遺址:約6000年前,陝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黃河流域),廣泛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麻、蔬菜,紡麻織布,製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遺址,有隨葬物,出現貧富分化。
三、 遠古的傳說
1、黃河流域兩大部落: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黃帝打敗炎帝,結成黃炎聯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幹,它是漢族的前身,所以中華民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始祖。
2、禪讓制: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先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有堯、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導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奴隸制)。禹的兒子啟繼位,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最後一個夏王是桀(暴君)。
2、商: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領成湯在鳴條打敗桀,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河南安陽)。商東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長江流域,北達遼河。最後一個王商紂(暴君)。
五、 西周的興亡
1、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建都於鎬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建立封國(統治者叫國君,或諸侯),叫分封制。目的:鞏固周的統治。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財物,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
3、西周結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六、春秋爭霸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邑,即洛陽)——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齊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齊桓公稱霸的標志:葵丘會盟。
4、晉楚爭霸: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楚敗,晉文公成為霸主。 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5、吳越爭霸:吳王闔閭任用孫武打敗楚,成為霸主。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
勾踐「卧薪嘗膽」打敗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七、戰國爭雄
1、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韓趙魏由晉分裂而成。
2、戰國時著名戰役:圍魏救趙(齊國孫臏)、長平之戰(秦將白起)
3、合縱與連橫:合縱(合眾勢以攻一強)以蘇秦為代表,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以張儀為代表。
八、商鞅變法:
1、背景:①戰國時生產力發展,標志為鐵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廣。②秦國相對落後。③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
2、變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農抑商。③獎勵軍功。④遷都咸陽,推行縣制。⑤嚴明法令。
3、性質:商鞅變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影響:①廢除了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②秦國戰鬥力提高。③秦國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4、戰國後期,秦國修建了都江堰和鄭國渠。
九、秦朝的統一:
1、「秦王掃六合」(統一全國)的原因:①秦國實力超過東方六國。②秦王贏政制定了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
2、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都咸陽。意義: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②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內容:①確立皇帝的稱號,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③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起來。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統一貨幣(秦國圓形方孔「半兩」銅錢)。②統一度(長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統一文字(小篆,後來是隸書)。
十、秦末農民起義
1、原因:秦的暴政。表現在:①「焚書坑儒」(這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②殘酷地剝削。③嚴酷的刑罰。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殘暴。
2、開始: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曾攻到咸陽附近的戲。
3、巨鹿之戰: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劉邦進入關中,逼近咸陽,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十一、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都長安(西安)。漢武帝(劉徹)時,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2、漢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術興太學。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政治方面:頒布「推恩令」徹底解決王國威脅中央的問題。③經濟方面: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④軍事方面:北方打敗匈奴,設置「河西四郡」,管轄河西走廊至玉門關一帶;南方控制海南島和「西南夷」。
十二、張騫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圍: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區。
2、 張騫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聯絡烏孫國。意義:促進了內地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打下了基礎。
3、 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十三、兩漢時期的外交
1、「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另有「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漢與朝鮮、日本的交流:鐵器製造技術傳到朝鮮,在平壤出土有漢朝蜀郡製造的漆器。公元57年,漢光武帝贈給日本倭奴國使者「漢委奴國王」 金印。
3、漢與歐洲的往來: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到達波斯灣。公元166年,大秦人從海路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國鼎立
1、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之後,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2、 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之後,三分天下局面實際形成。
3、 三國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②221年,劉備建漢(蜀漢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孫權建吳,都建業(南京)。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開發
1、 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工具、技術和種子。
2、 吳國的經濟: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是織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臨海、番禺)。230年,吳國的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過夷洲(今台灣)。
3、 諸葛亮治蜀:堰官,錦官,平定南中地區(四川南部、雲南和貴州一帶)。
4、 西晉都洛陽,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南京)。江南經濟發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繼續大量南遷。②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③社會相對安定。④自然條件優越。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數民族內遷:東漢末年起,匈奴、鮮卑、氐、羯、羌內遷到黃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融合趨勢增強。②鮮卑貴族用落後方式統治人民。③北魏政權面臨危機。
內容:①借鑒漢族政治經濟制度。②遷都洛陽。③推行學習漢族文化風俗的政策(改用漢姓、改穿漢服、與漢族通婚、學說漢語、推行漢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十七、青銅工藝
1、 青銅:是以銅為主要成分(銅、錫、鉛)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稱為青銅。青銅時代:是指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鐵器時代。
2、 主要青銅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銅器,商朝後期鑄造,特點是雄偉端莊,氣勢凜然,代表商朝殘品的典型風格。②四羊方尊:結構巧妙,製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青銅立人、青銅人頭像和青銅樹:造型奇異,風格獨特,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戰國後期,秦國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於成都附近岷江上。特點:選址合理,設計科學,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2、 鄭國渠:戰國後期秦國建於咸陽附近,由鄭國主持修建,灌溉了關中平原。
3、 秦長城:秦朝為防禦匈奴,在秦、趙、燕三國北方防禦工程基礎上修築而成,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
4、 靈渠。秦朝修建,聯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紙術:發明於西漢(世界最早),用麻造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產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意義: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2、 數學:①《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初期,書中關於負數的概念、正負數的加減運演算法則,以及聯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圓周率」:南朝時,祖沖之在世界上最早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7位,比歐洲早1100年。
3、 醫學:①「醫聖」張仲景,東漢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治療學的基礎。②華佗,東漢人,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手術法(麻沸散),編制了五禽戲。
4、 農學:賈思勰,北魏時期,著有《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農學著作。
5、 地理學:酈道元,北魏時期,著有《水經注》。
二十、漢字的演變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時人們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種比較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漢字是由它發展而來。意義:甲骨文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情況,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從商朝開始我國的歷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記載。
3、 金文:商朝時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銘文和鍾鼎文。為後人研究商周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4、 小篆和隸書: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流行於秦。後發展為隸書,漢時廣泛使用。
5、 草書、楷書和行書:出現於漢朝後期,三國兩晉時趨向成熟。
二十一、學術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①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統治者體貼人民,人民敬重和服從統治者。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思想後來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②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擴大教育對象,打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編訂了《詩》、《書》、《春秋》作教材,保存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文化。教學中,善於啟發誘導,因材施教。③孔子的言行記錄在《論語》里。
2、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①原因:戰國時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眾多的學派,歷史上稱為「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學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還有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和農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軻(鄒國,《孟子》)、荀況(趙國,《荀子》)。道家:莊周(宋國,《莊子》)。墨家:墨翟(魯國,《墨子》)。法家:韓非(韓國,《韓非子》)。兵家:孫臏(齊國,《孫臏兵法》)。
二十二、文學、史學與宗教
1、 詩歌:屈原,戰國時楚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作品《離騷》、《天問》。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
2、 史學:司馬遷,西漢漢武帝時期,我國古代偉大史學家,著有《史記》,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130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等,它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史學著作,對後來史書的編寫有深遠影響。
3、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經西域傳入我國內地。對我國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4、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正式創立,尊老子為教主。
二十三、藝術
1、 戰國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製作於戰國時期,說明當時我國音樂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馬俑:在秦漢時期的美術中,雕塑的成就最為突出。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堪稱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大型陳列館。
3、 王羲之:「書聖」王羲之,東晉,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4、 顧愷之:東晉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⑧ 請問,如何背歷史
其實歷史,如果是要想應付畢業會考,那就只用背一些課本的主幹知識,如一場戰爭我們要了解背景(其中根本原因和導火線考得比較多)其次是影響或者意義(比如戰爭的性質或者給交戰雙方帶來在政治、 經濟、軍事和文化帶來怎樣的影響),經過一般了解一些重要戰役和人物即可。主幹知識一般老師上課都會板書出來,注意記好筆記,多看幾遍,就會記住。那些太細的知識,會考一般是不會考查的。
再說高考,高考考查的知識面更加廣和深(如課本中小字、插圖、前言都有可能考查),甚至於考查課本沒有的知識。所以歷史高考的備考復習,背是背不完的,背了也會忘(除非你記憶力超強,高中歷史大大小小的知識點約有3000多個)。我的建議;每一個歷史事件都要把它主幹理清(就像我前面舉戰爭的例子一樣,事件 地點 原因 條件 內容 經過 影響 性質 意義等)這是第一步 是基礎,第二、學會往主幹知識里填充隱性知識(如課本是對這場戰爭的插圖或是某位人物的話語、評論)這些看似微小,但你掌握了,做起選擇題來會顯示很大的優越性。第三、要常常復習回顧,有事沒事就那草稿紙出來劃一下結構圖,使一個歷史事件的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這樣提到一個事件就可以把它所有的知識點給聯想出來,這樣對你材料題會有很大提高。
所以,我想說的是 高考歷史的復習千萬不能死背,要活學活用(這就是我們歷史備考中所說的「死去活來」) 以多練題來鞏固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以練代背),多閱讀課本的小字和插圖甚至注釋(高考往往會從這些不被人注意的問題來考查,我想你在復習的時候應該有體會)。
我說的這些,是我去年參加高考的備考方法,如果有其它學習歷史或復習疑問,歡迎加我的QQ(369111537).
⑨ 歷史基礎知識匯總
一、主要的侵華戰爭
1、鴉片戰爭(道光帝時) 時間:1840-1842年
背景:鴉片輸入目的――英為了改變中英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煙運動――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虎門銷煙
結果: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島,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時) 時間: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結果:與英、法分別簽訂《北京條約》。俄國割去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戰爭(光緒帝時) 時間: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佔領漢城
經過:1894年在朝鮮開戰,鄧世昌在黃海之戰中犧牲
罪行: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1895年日軍佔領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結果: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台灣愛國志士徐驤、劉永福打擊日軍,反對割台
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光緒帝時) 時間:1900-1901年
背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威脅帝國主義在華權益
經過: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奧八國聯軍從天津攻入北京
結果:1901年清與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辛丑條約》
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在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簽訂的主要條約
條約名稱 簽訂時間 戰爭、簽訂雙方 內容 影響
《南京條約》 1842年 鴉片戰爭、中英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 、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 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 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闢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條約》 1901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個國家 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做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農民階級)
1、太平天國運動(反帝反封) 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影響達18個省,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重要戰役:李秀成在青浦大勝洋槍隊;浙江寧波戰斗中擊斃洋槍隊的頭目華爾,這是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的典型事例。
2、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 1898-1900年
1898在山東興起;1900年與八國聯軍在廊坊交戰,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最終遭到中外反對勢力的聯合絞殺。
四、左宗棠收復新疆
經過: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分三路進疆,僅半年時間就收復了北疆;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兩國簽訂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意義:左宗棠收復新疆,鞏固了中國的西北邊疆。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及主權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課)
一、 洋務運動(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內容:1、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曾國藩和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洋務運動後期,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一些民用工業。主要有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4、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評價:進步性(積極作用)-1、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辦了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科技價人才,對中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啟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局限性(消極作用)-沒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沒使中國富強起來。
二、 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的改革)
興起: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
「百日維新」:1898年6月-9月開始變法
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變法反敗,譚嗣同被殺
意義:既是一聲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三、 辛亥革命(資產階級的革命)
簡介: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興中會。
2、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建立了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選舉為總理。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3、孫中山在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其後各省紛紛獨立,後稱為「辛亥革命」
****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定都南京。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建立起北洋軍閥統治
辛亥革命意義: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評價:成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沒改變中國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
四、 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5年興起,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旗幟「民主和科學」;《新青年》雜志是主要陣地;後期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基本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意義:性質-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前期是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後期具有無產階級性質。
進步性-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不足-新文化運動中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10-13課)
一、 五四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學生為主,6月以後以上海的無產階級為主。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誓死力爭」。
意義:性質-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革命階段劃分-1840至五四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領導)
五四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
二、 共產黨成立
會議名稱 時 間 地點 內 容 意 義
**一大 1921年7月 上海 1大會確定建黨,制定了黨的綱領。2確定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3選舉出黨的中央領導機構和總書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二大 1922年 上海 民主革命綱領:反帝反封
國民黨一大 1924年 廣州 國民革命的開始,標志國共第一次合作。
三、 北伐戰爭
1、黃埔軍校的建立
時間:1924年5月 地點:廣州的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學校
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意義: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進軍(1926-1927)
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經過:蔣介石任總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戰場。葉挺獨立團:賀勝橋戰役、汀泗橋戰役,人稱「鐵軍」;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蔣介石(「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
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並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4、三灣改編樹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6、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首都。中央革命根據地,就是贛南閩西根據地。
五、 長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錯誤領導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占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陝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六、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
內容:解決博古等到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系統分類:
歸類:八年級復習資料
⑩ 關於歷史的知識點
1、d 黃道婆是海南人
2、d 士農工商,四民之末
3、甲骨文開始中國歷史有文字專記載,有據可考
4、春秋、戰國屬、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夏
5、秦、晉、隋、宋、元
6、開國-人口少-土地多-治世-人口多-土地兼並-戰爭-人口減少-開國
7、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