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歷史上定陶城市興盛的區位因素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定陶縣。據《史記》載: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專, 輾轉至陶屬,「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為商祖,死後葬於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2016年4月29日,定陶撤縣設區。境內有濟廣高速、濟菏高速、日東高速、日南高速、菏徐高速,京九鐵路穿境而過。定陶區是山東省最佳投資城市、平安山東建設模範縣、玫瑰之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定陶區是國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有西周曹國古墓群、法源寺、范蠡湖、漢高祖受命壇、項梁墓、彭越點將台、戚姬寺等人文名勝古跡。
2. 發生在定陶縣的歷史事件
1945年6月,日偽軍圍攻定陶,形勢十分危機,十四團一部突圍上菏澤,定陶縣城被日偽佔領。
專8月下旬,趙基梅、屬程書勛指揮十四團等分區部隊回師攻打定陶縣城,定陶縣城內時有日軍一部及王子傑反動武裝2000餘人。
戰斗開始後,城內日軍均集中於西門城樓,拚命抵抗,戰斗十分激烈,部隊久攻不下。敵首王子傑登西門城樓呼「程老五」(程書勛)叫罵,稱若程能攻破縣城他不姓王,氣焰囂張,垂死掙扎,程書勛也在城外掩體內對王子傑指名怒斥,並發誓定破敵城。程書勛命令部隊實施坑道爆破, 戰士們用一天時間在城西門外挖掘一條百米左右的地道,一直挖到城西門下,找了兩個棺材裝滿數百公斤炸 葯,程書勛為確保一舉成功,命戰士們又另裝幾布袋炸 葯,「轟隆」一聲巨響,爆破成功,西門城樓土崩瓦解,王子傑及所有日軍灰飛煙滅,部隊沖進城內後,只見到一條穿著日軍服的人腿掛在高高的樹椏上。此役共殲敵軍2000餘人,定陶縣人民獲得解放。
3. 發生在菏澤的歷史故事
解放戰爭時期,高中歷史書本的「定陶戰役」就屬於菏澤。定陶是菏澤的一個縣,在菏澤東南。
4. 歷史上漢朝 定陶傅太後怎麼死的
元帝婕妤傅氏
應該算是自然死亡
後與元帝合葬
算是一位十分幸運的嬪妃了
總的來說
她還是不錯的
只是後開來傅氏一族有些囂張跋扈
不過也正常
5. 定陶縣的歷史沿革
定陶古稱陶,又名陶丘,位於菏澤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中原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漁獵耕種,繁衍生息。自春秋至西漢800多年間,一直是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要道和古代重要都會,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堯、舜時期為古陶國。
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濟陰郡,後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不久又改為濟陰郡。據《史記》載: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 輾轉至陶,遂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為」商界鼻祖「,死後葬於陶。《漢書·地理志》:「禹貢陶丘在縣西南,有陶邱亭。據《說文解字》:定,安也」。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日(日照)——南(南陽)高速公路聯通京福、濟青、京滬高速,在建的德商高速、菏徐高速、濟菏高速縱橫交錯,菏關高速——定碭路連接線縱貫縣城,臨(臨清)—商(商丘)、東(東明)—豐(豐縣)、劉(劉口)—民(民權)、定(定陶)—碭(碭山)四條省級公路連接縣鄉公路成網狀分布,使定陶成為重要交通樞紐。鋪修了定陶--張灣、陳集--菏澤公路,定陶--碭山公路。
縣內主要道路:
臨商路:位於縣城西面,是菏澤與曹縣的重要通道。
青年路:貫穿定陶縣城南北,與興華路和濟陰路相交。
興華路:貫穿定陶縣城東西,位於定陶縣城中心。
濟陰路:位於縣城南面,與青年路相交。 定陶縣距青島港不足600公里,高速公路5小時可到達;距日照港不足400公里,高速公路3小時即可到達。
6. 菏澤定陶有那些歷史名人
春秋末期的范蠡,和戰國前期的吳起,春秋時期史學家左丘明,東晉初的卞壺等等老師們說很多的。
7. 菏澤市定陶縣歷史
定陶古稱陶,又名陶丘,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漁獵耕種,繁衍生息。自春秋至西漢800多年間,一直是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中心和全國性經濟都會,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堯、舜時期為古陶國。夏商有三翮國。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據《史記》載: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 輾轉至陶,「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為商祖,死後葬於陶。《漢書·地理志》:「禹貢陶丘在縣西南,有陶邱亭。」。據《說文解字》:「定,安也。」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置定陶縣歷史上曾12次為國,8次為郡,2次置軍,終以縣至今。
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定陶縣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11月,撤銷平原省,定陶縣隨菏澤專區劃屬山東省。1958年11月,定陶析入菏澤、成武兩縣,改屬濟寧專區。1961年6月,恢復定陶縣,屬菏澤專區。1978年3月,菏澤地區行政公署成立,定陶縣屬菏澤地區。
1995年10月23日,撤銷定陶縣孟海鄉、張灣鄉,設立孟海鎮、張灣鎮。
2000年,菏澤地區改菏澤市,定陶縣屬菏澤市至今。定陶縣轄6個鎮、13個鄉。
8. 定陶鎮的歷史沿革
定陶鎮屬古陶國地。夏屬三鬷國,商屬古曹國。秦置定陶縣。西漢至唐,先後屬濟陰國、郡、縣。宋、金、元屬曹州,明屬濟寧府,定陶為鎮。明洪武四年(1371年),復置定陶縣,並遷縣城於今址。民初為定陶縣城關鎮。1934年稱大同鎮,屬一區(城關區)。1958年4月,撤區並鄉,稱城關鎮。1958年8月成立東風公社,後改稱城關公社。1985年9月稱定陶鎮。定陶鎮歷史悠久,古跡、名人眾多。陶丘古城位於定陶縣城西南,為古陶都遺址。《史記?五帝本紀》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太平寰宇記》曰:「河濱在定陶西南十里,即陶丘。」《山東考古錄》記:陶丘是「古陶國,夏三鬷國,周曹國都。」自堯舜至周朝,陶丘均為古城,即今馬集鎮費庄村北200米處。定陶故城位於今縣城西北定陶鎮塔坡劉庄與李線庄之間。周敬王姬三十三年(前487年),宋滅曹國,設陶郡,治陶城。該城居濟水與菏水交匯處,水陸交通十分發達。自春秋末至西漢400多年間,曾是中原地區商業貿易和水陸交通中心,為「天下之中」的一流都會。宋代漕運再興,定陶治廣濟軍。定陶故城於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被黃水淹沒。1818年間,該城除為縣治外,屢以國、郡、軍等治所。定陶鎮曾是商祖范蠡的居住地。范蠡助越滅吳後,「以陶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史記?貨殖列傳》)。棄官輾轉至陶定居,經商致富,「十九年間三致千金」,改名「陶朱公」,「言富者,皆稱陶朱公」,被後世譽為商祖。范蠡卒後葬於定陶,今境內有陶朱公墓、陶朱公廟、范蠡湖、馬場等古跡可尋。世代相傳,范蠡是攜西施一同來陶的,他們老夫少妻,安居在白土山下,生兒育女,鑿池養魚,植桑養蠶,牧馬喂雞,過著自由歡快、安逸舒適的生活。周貞定王九年(前460年),范蠡總結民間養魚經驗,結合實踐,寫出了《養魚經》,對後世養魚業影響巨大。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給予了高度評價。
定陶地處中原腹地,水陸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士民殷實,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尚書?大傳》曰:「夏師敗績,湯從之,遂伐三鬷。」《漢書》曰:「湯伐三鬷,更其國曰曹」,「桀載寶而行,奔於三鬷」。在春秋中晚期200年間,曹國國君昏聵無能,國力衰弱,先後十餘次遭到入侵,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7年)國滅。秦末,項羽、劉邦多次與秦軍章邯部在此決戰,項羽叔父項梁即戰死於此,當地今存項梁墓。東漢末年,曹操在定陶大敗呂布,逼呂布東奔劉備。此後1000餘年,每逢改朝換代,這里都是必戰之地,千年商都,於是繁華不再。元、明以後,更是戰亂頻仍。清順治五年(1648年),李化鯨農民軍攻佔定陶,殺官吏士商數十。嘉慶十八年(1813年),乾卦教民攻破縣城,殺官兵500餘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定陶、菏澤、鄆城等地捻軍2000餘人聯合圍攻定陶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劉伯承、鄧小平、楊得志等都曾率部在這里與日、偽、頑和國民黨軍進行過多次慘烈的戰斗。梁王台位於縣城東北3公里,乃漢初梁王彭越的點將台。秦朝末年,昌邑(今屬巨野)人彭越曾在定陶、巨野、金鄉一帶聚眾起兵,反抗暴秦。他初事項羽,後歸劉邦。在反秦伐楚中,屢立奇功。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封他為梁王,建梁國,都定陶。劉邦稱帝後,怕有功王侯反叛,大肆誅戮異姓王。呂後在害死韓信後不久,又誣彭越謀反,劉邦將他殺害,並夷滅三族。為了威懾其他王侯,劉邦下令將彭越的屍體剁成肉塊,煮成肉醬,讓諸王分食。後人對彭越的這種悲慘遭遇深表同情,就在他的點將台上建殿立碑,以示悼念。梁王台周圍低窪潮濕,早晨遠望台上,白氣茫茫,似霧環繞,因有梁王被害,冤魂不散的傳說。項梁墓位於縣城東北2公里的堌堆劉庄村南。項梁,秦末戰爭中著名反秦將領,楚名將項燕之子,霸王項羽之叔父。項梁曾因殺人而避居吳中(今江蘇蘇州)。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涉揭竿起義,項梁、項羽斬會稽(今浙江紹興)郡守,舉兵響應。項梁借楚將聲威,節制起義軍各部聯合反秦。他自號武信君,在定陶、東阿一帶屢破秦軍。由於連打勝仗,項梁開始驕傲輕敵,秦將章邯乘機來攻。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九月,項梁與秦軍大戰於定陶,兵敗身死,就地埋葬。
清末,定陶鎮為城關鎮,1934年改為城關區,下設一鎮(大同鎮)19鄉。
1948年8月建立區鄉政權,成立第一區,又叫城關區,轄一個鄉級鎮(城關鎮)和喬樓、孔書庄、李竹匠、吳庄(聯合)、崔庄、王廟、觀堂、東王店等鄉。
1953年成立互助組,後又成立初級社。
1956年相繼成立了高級社。同年小鄉並成大鄉,撤銷第一區,改為城關鎮。將東部的王廟、觀堂和東王店合並為東王店鄉,劃歸黃店區管轄。將原孔書庄鄉的楊庄、王良庄、侯庄、劉大人廟、孔蓮坑等村莊,劃歸仿山區鄧集鄉,將李竹匠鄉的陳河、前邵樓、後邵樓、米庄、喬庄等村莊劃給仿山區的喬樓鄉,將崔庄的前吳河、後吳河、西曹庄、曹官莊和堌堆劉庄劃給仿山區的盛樓鄉。當時城關鎮只轄4個鄉級單位,即城關鎮和西關、南關、東關3個居民委員會。
1958年3月撤區並鄉,城關鎮范圍擴大。由仿山區劃來20個村:盛樓鄉的前吳河、後吳河、西曹庄、曹官莊和堌堆劉庄;張庄寨鄉的付庄、荊庄、晁樓、工廠李庄、姚庄、張河、虎腰李庄、張坑、台庄、秦河、朱庄、董河、李線庄、孫庄和彭庄。同年6月,將南王店鄉的侯樓、景店和曹庄又劃歸城關鎮管轄。
1958年8月成立東風人民公社。不久又改名為城關人民公社。當時轄區范圍,除原城關鎮轄區外,並將原東王店鄉的王廟、觀堂、司集、前楊樓等82個自然村全部劃來;還由原鄧集鄉劃來郜庄、姚庄、張河、朱樓、田樓、王莊和孔蓮坑。當時共轄42個大隊,148個自然村,即今城關鎮和東王店鄉的全部轄區。
1958年11月撤銷定陶縣,將城關人民公社改名為定陶人民公社,隸屬成武縣。公社機關設在定陶城內今縣委會駐地。
1962年1月恢復定陶縣,同時恢復原名城關公社,又隸屬定陶縣。公社駐地移至今縣委會南和平街路西。
1963年6月劃出東半部的王廟、馬店、王莊、羅庄、觀堂、甄王莊、東王店、劉樓、馬紀庄、牛樓、石庄、司集、後楊樓、穆庄、前楊樓、許庄16個大隊,成立東王店人民公社。城關公社還轄27個大隊(其中增設1個市民大隊),86個自然村。
1979年公社機關遷移至城西臨(清)商(丘)公路東側,興華路北300米處。
1982年3月,經省、地批准建鎮,恢復城關鎮並撤銷居民辦事處。
1984年1月撤社建鄉(鎮),仍為城關鎮,並將原37個大隊改為35個行政村,鎮轄區域未變。
1985年9月,經省政府批准改名定陶鎮。
2001年,鄉鎮合並,原東王店鄉整建制劃歸定陶鎮,並將原57個村,8個居委會1個社區合並為南城、東城、西城、北城、城關、建華6個社區居委會。
2007年,全鎮轄42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委會。
2010年,撤銷定陶鎮,設立天中街道、濱河街道辦事處。定陶縣人民政府駐天中街道。
天中街道,轄原定陶鎮的城關、東城、西城、南城4個居委會和李竹匠、孔書庄、魏廟、耿庄、玉皇廟、八大寨、王洪廟、西王樓、吳庄、東王樓、鄭庄、王廟、魏胡同、馬店、羅庄寨、甄王莊、觀堂、鐵渠廟18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原定陶鎮政府駐地。
濱河街道,轄原定陶鎮的建華、北城、崔庄3個居委會和郜庄、朱樓、田樓、孔蓮坑、孫庄、董河、姚庄、工廠李庄、付庄、吳河、固堆劉庄、石庄、許庄、牛樓、司集、後楊樓、馬紀庄、東王店、劉樓、前楊樓、戚庄、聶庄、李庄23個行政村,辦事處暫駐縣民政局院內。
9. 定陶歷史上的幾次地震
定陶區隸屬於山東省菏澤市,地處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市中部,介於東經115°版20'~115°權47',北緯34°57『』~35°15」之間。北距菏澤市區20公里,西距七朝古都開封(汴京,東京)100公里,南與曹縣毗連,東與成武縣相鄰,西與東明縣交界,東北與巨野縣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