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
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響):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分封制(互為表裡)。
作用(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神權與王權結合(史實:早期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史實: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史實:商代的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西周的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但也是政治實體,諸侯以嫡長子繼承享有世襲統治權)。
第二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郡縣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郡縣制的建立
①郡縣制的建立: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陸續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
②郡縣制的內容及特點:「郡」是直屬於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等職官,分掌行政、兵事、監察職責;「縣」隸屬於「郡」,設置於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同級地方行政機構稱為「道」,縣下有「鄉」、「里」兩級地方基層行政機構,此外還有負責地方治安的「亭」;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調動任命,不得世襲。 郡縣制的特點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自以為功德超過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開始使用「皇帝」稱號,確立了「皇帝」制度。
②皇帝的地位及權力: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於一身。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於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皇帝制度建立的影響: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國家政治而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對他有所制約成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定律,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下,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響著政治決策,影響著立法、行政和司法。國家是一個人的國家,政治是一個人的政治。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建立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注意:秦始皇時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縣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4)思想專制 挾書律和焚書坑儒
3、影響
(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4)強化皇帝的專制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課 從漢至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1、)漢初:在地方這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並行制(漢景帝、漢武帝逐步削弱王國勢力)。郡設守,後稱太守,王國設丞相,分別作為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2、)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意義:三省的長官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部(戶籍、土地和賦稅)、禮部(禮儀、科舉)、兵部(軍政)、刑部(刑獄)、工部(國家工程建設)。
(3、)元朝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
行省制度(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為改變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中央機構)直接管理;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
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2、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特點
特點:相權日益分散削弱,君權日益加強。(中央日益集權於皇帝)
史實:①漢武帝從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選用人才,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主要決策,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高級將領也往往參議機要,形成了與屬於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的「中朝」,實際削弱了丞相權力。②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後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也等同於宰相,實際上分散了相權。③宋朝曾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相以分割相權。
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特點:地方權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權力日益加強。(地方日益集權於中央)
史實:①西漢初地方實行郡國並行制,後逐步削弱王國勢力,解除諸侯王軍政大權;漢武帝後期分全國為13作為監察區,設刺史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②元朝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使權力受中央的節制(民政、軍政、稅收);行省官員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中央以監察機構進行監督,同時採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
第四課 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A、廢丞相,權歸六部(明太祖時期),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制度達到新高度。
B、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部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成了內閣的下屬機構。
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十分鞏固;內閣,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2、)清朝設置軍機處
雍正帝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特點:簡、速、密
2、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積極、消極):
(1)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2)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
(3)明清之際,西方許多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而清朝統治者卻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第一課 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1)鴉片戰爭的背景
①19世紀上半期,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急需開辟更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②中國正值封建社會末期,國力減衰,內部危機嚴重,處在發生巨變的前夜。
(2)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主要侵華戰爭 1840—1842 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
1856—1860 英法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883—1885 法國挑起的中法戰爭)
1894—1895 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戰爭
1900—1901 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發動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
條約 主要內容 危害
《南京條約》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④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①香港島的割讓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②賠款開創了列強勒索賠款的惡例,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③五口通商使中國東南沿海門戶洞開,便利了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④協定關稅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便利了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
《馬關條約》 ①割遼東半島(後因俄國等干涉未能得逞)、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①台灣等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②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債,便利列強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③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④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辛丑條約》 ①向侵華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③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①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勒索;為支付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難,社會經濟更加凋敝。②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③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使清政府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凶。④列強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4)列強侵華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①列強侵華戰爭嚴重踐踏了中國的國家主權。
a.列強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燒殺搶掠使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b.列強瘋狂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和國家財富、毀壞中華我們遺產。
c.政治上強迫清政府簽訂割地賠款條約,破壞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完整。
d.經濟上向中國瘋狂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同時通過政治借款、勒索賠款、在中國設廠築路等,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②在列強的槍炮下,中國國門洞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第二課 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三元里抗英 概況:鴉片戰爭中的1941年5月,三元里人民自發組織抵抗英國侵略。(《申諭英夷告示》:「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害也!」)
意義:三元里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侮的愛國精神。
(2)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
爆發時間:1894年9月
清軍愛國將領:海軍提督丁汝昌、「定遠」管帶劉步蟾、「致遠」管帶鄧世昌、「經遠」管帶林永升、「靖遠」管帶葉祖珪等。
結果:北洋水師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避戰保船」,從而失去了黃海海域的制海權,最終在威海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
背景:1895年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台灣人民「願人人戰死而失台,絕不願拱手而讓台」)
力量:邱逢甲、徐驤領導組成的義軍和劉永福的黑旗軍
意義:台灣軍民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以劣勢裝備與日軍血戰5個月,充分表現了台灣軍民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此後50年裡,台灣人民爭取回歸祖國的斗爭從未停息過。
第三課 偉大的抗日戰爭
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1、 侵華日軍的罪行
屠殺中國人民,蹂躪中國婦女,研製細菌和化學武器,用活人試驗並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對淪陷區進行殖民統治、經濟掠奪和奴化教育等。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建立的原因:日本大舉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建立的過程:①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共發表宣言,號召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帝出中國。②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2月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③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④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布要抵抗暴力。⑤八一三事變後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⑥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建立的意義:使抗日戰爭發展成為有工、農、兵、學、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加的全民族抗戰。
3、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主要戰役
正面戰場:①凇滬會戰:1937年8-10月。堅守寶山縣城的姚子青營長率500官兵全部犧牲,謝晉元副團長堅守四行倉庫。②平型關伏擊戰:1937年太原會戰中八路軍115師開赴山西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取得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③台兒庄戰役:1938年徐州會戰中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取得的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④棗宜會戰:1940年國民黨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
敵後戰場:百團大戰: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5)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抗戰勝利的意義:①國內: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國際: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勝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戰是勝利的根本保證。
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1、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A、清政府的腐敗統治,階級矛盾激化B、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C、自然災害嚴重
D、西方基督教思想影響
2、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
A、標志:1851年金田起義 B、發展:1853年定都天京(標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C、轉折:1856年天京變亂D、失敗:1864夏,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3、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特點、失敗原因及意義
性質:反封反侵略的農民戰爭
失敗原因:主觀上:戰略的失誤和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功績:深重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
教訓:農民階級無法承擔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
4、治國方案
方案 《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
時間 1853年頒布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 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振興太平天國
內容 土地分配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方法: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
產品分配原則: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方法: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政治:中央集權,廣開言路
經濟: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文教:獎勵技術發明,興辦學館
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來
評價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空想性: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幻想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無法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只是空想。 進步意義: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局限性:不是農民革命斗爭實踐的產物,不能滿足農民的要求。迫於形勢,並未實行。
第二課 辛亥革命
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1905年孫中山、日本東京。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創辦機關報《民報》
三民主義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民族)
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權)
平均地權:資本主義土地綱領(民生)
三民主義的評價:積極: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消極:沒有明確的反帝要求,沒有觸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會成立的意義: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武昌起義的爆發
時間:1911年10月10日。 參加力量: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
結果:佔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3、中華民國的成立
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定都南京;五色旗為國旗;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政府:南京臨時政府,是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目的:為限制袁世凱專權,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了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主要內容:內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體制、責任內閣制。
性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意義: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5)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沉重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提高了人民參政議政的意識,革命後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顯著的里程碑。
⑤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
⑥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影響
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據是: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敗的依據是: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第三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
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1、五四運動
(1)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導火線)
(2)過程:第一階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學生。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具有反帝反封性質)、「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要求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
第二階段:6月5日以後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階級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結果:取得初步勝利:釋放學生、罷免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7、五四運動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①性質: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②各階層的作用:青年學生起了先鋒的作用,工人階級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③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中國共產黨成立
(1)條件:經濟:辛亥革命後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政治:工人階級隊伍壯大並登上歷史舞台。
思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
組織:各地共產黨組織的建立。
(2)中共一大(標志著中共的誕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 嘉興
主要內容:①黨的名稱 ②黨的奮斗目標 ③中心任務 ④領導機構
(大會規定黨的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差別,實現共產主義。會議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3)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條件:對中國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性質(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分析。
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意義:制定了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4)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
①性質:新型工人階級政黨;
②特點:不僅代表工人階級利益,也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③影響: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3、國民革命
(1)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1924年初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國民革命運動由此興起。
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2)北伐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過程:殲滅孫、吳主力,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遷都武漢
工農運動發展:農民建立農民政權;工人組織武裝舉行罷工;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3)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1927年):
失敗標志: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局部失敗)。汪精衛發動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徹底失敗)。
失敗原因:國民革命的失敗是由於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客觀)和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主觀)。
國民革命運動的意義: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4、土地革命
(1)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轉移)
A、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南昌起義是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今年80周年紀念。
B、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2) 紅軍長征主要史實(1934—1936)
長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執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路線致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長征過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開始長征,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同在陝北的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長征意義:①紅軍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②紅軍長征為中國革命鍛煉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幹。③紅軍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播下了革命的火種。④長征中紅軍將士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百折不撓,所向無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艱苦奮斗、樂於吃苦的奉獻精神,為後人流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3) 遵義會議:(1935年1月)
內容:①糾正博古等人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 ②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 ③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5、解放戰爭
(1)挺進大別山和三大戰役
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開始-1949年春結束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為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
(2)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開(第二次工作重心轉移)
指出黨的工作中心轉移並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6、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國內:A、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B、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
國際: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7、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專題四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的統一
第一課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貳』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必修一
必修一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最高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走私與虎門銷煙: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毀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義會議:1935年召開,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8月底,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斗爭,登上政治舞台。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二.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①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③大會決定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採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根兩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民主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祖國統一大業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從此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隔絕狀態。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新中國的外交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953年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1954年,中國以五大國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內瓦會議。
1955年,中國參加了亞非國家萬隆會議。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闡述了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遏制共產主義」主張,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稱為「冷戰」。
「冷戰」的主要表現:
(1)「杜魯門主義」——標志美蘇「冷戰」的開始。
(2)「馬歇爾計劃」是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5年,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組成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蘇的主宰下,德國被分裂為東德、西德兩個國家。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961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1973年美軍從越南撤軍。
蘇共黨領袖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使蘇聯改革走入了誤區。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叄』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二、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
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面臨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1945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中國國民黨 1945年召開六大 主張准備發動內戰、堅持一黨專政和拒絕成立聯合政府。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①1945年8月,「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獨裁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禦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志:1946年6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1947年夏,依照毛澤東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反攻。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肆』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 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 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 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 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 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線索,一是希臘、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二是羅馬法的制定與演變。注重三個重要知識點:一是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三要形成一個觀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於古希臘和羅馬。無論是古希臘的民主制,還是古羅馬的共和制與元首制,無論是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還是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結構: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築、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 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識結構:
1. 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 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知識結構:
一、政制發展
1. 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一條線索:從新航路開辟到工業革命,從英國到德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後都建立起以議會的設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政治統治。把握四個重點:一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二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誕生與聯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四是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與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發展。 理解一個重要觀點:盡管英、法、美、德各國民主政治發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議會為核心的代議制度,並且議會的權力在不斷發展。
第8課 漸進的制度創新(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
知識結構: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大憲章》:給王權設定了界限
2.《權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榮革命」
內容: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
影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從人治走向法治)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 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第一任首相
2. 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3. 兩黨制逐漸形成,首相和內閣從多數黨中選出
三、民主化趨勢:1832年議會改革法,擴大的選舉范圍,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正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美國的新體制)
知識結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背景:鬆散的州際聯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制定了1787年憲法
原則:中央集權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
發展:1789年制定出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
二、聯邦制的鞏固
1. 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後,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政體為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但州權主義觀念仍很活躍。
2. 內戰結束後,美國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鞏固了聯邦的統一。
三、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1.兩黨製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國的兩黨有其截然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群眾;
3.兩黨操縱著美國生活的政治選舉。
第10課 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知識結構:
一、共和國的建立
1.法國大革命
①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②1791年9月,制憲議會頒布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2.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
二、政體的曲折發展
1.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2.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三、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875年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共和國,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建立。
第11課 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知識結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意志境內各地經濟連成一體
2.統一的方式:王朝戰爭
3.統一的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4.統一的意義:結束割據局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國的統治
1.德意志帝國憲法帶有濃厚專制色彩的帝國憲法正式頒布
2.德意志帝國的統治: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三、「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1. 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覆滅
2. 1919年8月,魏瑪共和國建立(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 20世紀30年代德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勢力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五個重點: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理解兩個觀點: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第13課 鴉片戰爭
知識結構: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結構:
一、 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 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 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結構:
一、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 辛亥革命
知識結構:
一、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 五四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後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第五單元
把握一條基本線索: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無論是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都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息息相關,反過來它們又在實踐的過程中,。印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突出四個重點:一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基本理論和意義;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歷史條件、政權的性質、失敗原因和教訓;三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重大歷史意義;四是中共成立的歷史條件、內容及意義;革命統一戰線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意義;土地革命。理解一個重要觀點: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各國革命實踐的同時,又通過各國的實踐印證、豐富和發展了自身。
第19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知識結構: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二、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1.《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成為國際工人階級斗爭銳利的思想武器,促進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權的性質
第20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知識結構:
一、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結果、性質)
2.四月提綱
三、十月革命的過程
1.開始
2.結果
四、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歷史意義
第21課 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線索:
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1.中國一大(中共誕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國革命的任務:反帝反封)、國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南昌起義(建軍)、井岡山道路(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努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礎)、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抗戰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領導人民解放戰爭(結束國民黨獨裁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
第六單元
把握一條線索: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從鞏固新生政權開始的;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構成中國政治體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設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潮流。總之社會主義建設並不是一帆風順,它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突出三個重點: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二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基層民主制度;三是「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和解放台灣問題的意義。理解一個重要觀點:政權的鞏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祖國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第22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線索:
一、新中國的成
1. 新政協會議(新中國成立的籌備會)
2. 新中國的成立
二、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1. 《1954年憲法》中國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來(規定我國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國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會制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第23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線索:
一、「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破壞(曲折)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發展)
1. 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
2. 基層民主選舉
第24課 祖國統一的潮流
線索:
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形成、含義)
二、香港、澳門的回歸(一國兩制構想的實施)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第七單元
理清一條線索: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出現並加強。把握三個重點: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過程及其主要對抗形成「冷戰」興起的原因和表現;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歐的聯合自強、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中國的振興等多個力量中心的出現,使世界格局開始從兩極對立走向多極化;當今的世界格局正處在新舊交替之中,多極化趨勢加強。
形成三個觀點和認識:20世紀世界格局經歷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多極化趨勢三次大的變動,每次新舊格局的交替,都有一個緩慢的過程;當今世界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多極化只是一種趨勢,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根源於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漸明朗,九十年代初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更加不可逆轉。
第25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知識結構:
一、「冷戰」的興起
1.「冷戰」興起的背景
2.「冷戰」的表現
(1)杜魯門主義的出台(興起的標志)
(2)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3)北約和華約的建立(兩極格局的形成)
二、「冷戰」時期的「熱戰」
1.朝鮮戰爭
2.越南戰爭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
線索:
一、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過程
3.影響
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日本經濟迅速騰飛的原因
2.日本成為經濟大國
3.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興起的背景
2.興起的標志
3.含義及宗旨
4.意義
四、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1.蘇聯解體與兩極格局瓦解
2.緩和與動盪並存
3.多極化趨勢加強(多極化趨勢的表現、意義)
第27課 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
時間 主要對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動
50年代
美國
三大政策,一邊倒 1.中蘇友好
2.獨立自主
3.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提出、實踐)
60年代 蘇、美 爭取兩個中間地帶
70年代 蘇 三個世界,一條線 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關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權主義 兩個重要轉變 加強與世界各國及組織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參加各種經濟組織(WTO、APEC)
90年代以後 霸權主義 多邊外交
『伍』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人民版
高中歷史必修1
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為了進行有效地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區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③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對士實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1,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體現了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稱合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統治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
①在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個最高官職。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是負責管理全國軍務。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管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3)全面推行郡縣制。
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郡守、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響: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二)發展科舉制:
(1)科舉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①隋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2)作用:
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三)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
1、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欽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2、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全國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使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③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也得到鞏固和發展。
(四)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自秦開創中央集權制度,在一定歷史時期起了積極作用,例如鞏固疆域,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等方面。
2、消極影響:因為皇權至上,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後來,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阻礙了中
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人們思想,妨礙了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
專題二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與發展
一、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1、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1)背景:雅典城邦舊氏族貴族專橫統治,引起新興工商業者和普通民眾的不滿,社會
矛盾尖銳。
(2)內容: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推行改革。
①根據財產多寡來劃分公民的等級;②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
③建立四百人議事會;④建立公民陪審法庭;⑤廢除債奴制等。
(3)作用:
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1)內容:公元前6世紀末,執政官克利斯提尼繼續進行改革。
①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舉行選舉;②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
③組成十將軍委員會;④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⑤實行「陶片放逐法」等。
(2)作用:
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①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②雅典民主是小國寡民的產物,是一種「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③過於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
(二)古代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1)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了《十二銅表法》,標志羅馬成文法誕生。
(2)意義: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
保護,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6世紀編成的《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3、羅馬法的作用及影響:
①羅馬法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②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這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穩固了帝國的統治。
③羅馬法也保護奴隸制度,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④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影響廣泛而深遠,羅馬法對近代歐美
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⑤近代時期,資產階級根據羅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們還利用和發展了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
二、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國家 政治體制(政體) 重要法律
英國 君主立憲制 1689年的《權利法案》
美國 聯邦制共和政體 美國1787年憲法
(一)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頒布《權利法案》:
(1)英國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頒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國王權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的《權利法案》影響最為深遠。
(2)意義:
①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否定了君權神授,君主權力由法律賦予,受到法律嚴格制約。
②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作用:
(1)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
(2)作用: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有利於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治。
3、代議制含義及其作用:
(1)代議制: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
(2)作用:在代議制下,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以防止專制獨裁。
4、英國君主立憲制下國王的作用:
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同時他也是英聯邦首腦,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作用。
(二)美國——確立了聯邦制共和政體
1、美國獨立之初,面臨的嚴峻形勢:
①獨立之初的美國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所謂的邦聯。國家無權征稅,也不掌握軍隊,國家權力很微弱,而各州的權力很大。
②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盪加劇,美國對外貿易也處於不利地位,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2、美國1787年憲法及評價
(1)主要內容:(參見教材P41圖)
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聯邦權力高於各州權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並對憲法負責,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
(2)特點:
①美國聯邦制確立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的權力結構。既加強了中央集權,又避免了過度集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三者獨立平等又相互制約,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以防止專制。
③總之,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3)評價:
①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②它強調加強國家權力,又在權力結構中突出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避免權力過於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精神。
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印第安人、黑人問題上種族歧視嚴重,後來,陸續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彌補。
3、華盛頓開啟了美國總統任期一般不超過兩屆的先例。後來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
1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3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名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自然災害嚴重.
《天朝田畝制度》的歷史意義及其不能實施的原因
歷史意義:它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原因:1.客觀上,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保證實施分田方案
主觀上,平均分配土地和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的規定都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與功績
原因:1從主觀方面說,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
從客觀方面說,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爭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
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充分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到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功績: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
2在反對封建主義的同時,又肩負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對外國侵略者展開了大規模的武裝斗爭,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
3它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對後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有深遠影響。
4後期提出了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是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能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沒有實行。
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
前期:自強為旗號。後期:求富為旗號
前期創辦的工廠:曾國藩--安慶內軍機械所, 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滿洲貴族崇厚--天津機器製造局
後期創辦的工廠:李鴻章--輪船招商局(上海), 李鴻章--開平煤礦(天津), 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張之洞--湖北織布局
創辦新式學校和選派留學生是最具有遠見的措施。
失敗的標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興起的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
興起的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代表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中國資本主義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中國資本主義工業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從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要求。但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由於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又具有向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妥協的一面。
。
甲午中日戰爭
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國力逐漸強盛。但是由於日本依然保留著濃厚的封建殘留勢力,國內市場狹小,因此人民起義不斷。日本統治集團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戰爭爆發時間:1894年7月
第一階段:平壤戰役,黃海戰役
第二階段:遼東戰役,威海戰役
《馬關條約》的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
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帝國主義各國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大量借外債,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義和團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欺壓山東人民。
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扶清滅洋」
「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愛國的性質,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但是,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於爭取官兵,卻容易讓群眾放鬆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
《辛丑條約》的影響:
1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打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2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3《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第五章 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內容及後期的新內容、意義。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並加緊侵略中國。②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
初期的主要內容:A、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①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③對五四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④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⑤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2、簡述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口號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三大成果:①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賣國賊職務。③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3、概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及其偉大意義。
歷史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②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③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④外因:共產國際的援助。
歷史意義:①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是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②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③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第六章 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和失敗
1、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原因和兩黨合作的意義。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慘案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敵人。② 可能性:國民黨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據地;孫中山屢遭革命挫折,願意接受共產國際和共產黨的幫助,同意以「黨內合作」的方式與共產黨合作,改組國民黨;共產國際的促進作用。
意義:對國共兩黨的發展,對中國革命的前進,都是有利的;為大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條件。
2、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以適應時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是一致的,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3、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⑴原因: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破壞。主觀方面,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
⑵教訓:①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②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陸』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