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史前時代
史前時代(約170萬-4000年前),按照歷史年代,中國遠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時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時期人類的社會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歷史學所指的中國史前社會是有了文獻記載之前的歷史時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紀年之前的階段。
中國史前文化分期
中國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史前考古學著重從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來研究,歷史考古學則通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人類的歷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青銅時代,也是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時代晚期也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期,一直沒有確實的考古和文獻證據。 夏啟、商湯、周武是三代開朝君王,對於三朝很多事件斷代的考證,即使從孔子開始就有文獻記錄,但疑問仍然很多。 青銅文化在夏商周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除了甲骨文,大量刻在銅器上的銘文也是重要的文字記錄。 史前時期即有正式歷史記載之前中國境內人的發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關三皇五帝的傳說史,直到最後建立夏朝。這時期時間的跨度最大,從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1世紀。猿人包括雲南的元謀人、陝西的藍田人,後來的北京人的頭結構又有了新的進步,北京人使用的是粗製的石器,過著極為艱難的原始生活。 此後是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時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現在「姓」這個字就橫形象地體現了遠古的母系氏族的事實。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後逐漸衰落,過度到父系氏族時期,同時,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形成了,原始社會開始走向了解體。
編輯本段史前時代的三個階段
原始人群
原始人群是史前時期的初級階段,也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形式。原始人群又可分為「猿人」、「古人」兩個階段。這一時期在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的早期和中期。 猿人化石的主要代表有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猿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主要依賴採集果實和挖掘根塊為生,同時狩獵活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猿人還懂得使用天然火,改善了生活環境,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猿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血緣家庭,若干個血緣家庭形成了較為鬆散的社會組織。由於猿人脫離動物不久,所以其婚姻還處於雜交狀態。 古人的體質較猿人明顯進步,已接近現代人。古人化石和遺跡分布更為廣泛,主要代表有大荔人、長陽人、丁村人及許家窯人等。古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但打制的技術有所提高,並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古人在生活上仍然依賴採集、狩獵。在此階段,婚姻狀態有所進步,先由原始雜交過渡到同輩群婚,再過渡到一個家族的男子與另一個家族的女子群婚。
母系社會
母系社會又稱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類體質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稱作「新人」,屬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後期,現代人形成,屬於新石器早期。 中國境內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遺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頂洞人等等。這一階段的打制工具有較大改進,並發明了弓箭。其生產部門主要是採集和狩獵。人們學會縫制獸皮衣服,產生了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宗教。同時,出現了族外婚,形成以一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同一氏族的成員都是同姓的,子女也從母姓。 母系社會繁榮時期的文化遺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及細石器文化等等。此時,生產力水平有明顯進步,磨製、穿孔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原始農業產生;家畜飼養、原始手工業及副業出現等等。人們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原始審美和宗教觀念繼續發展,並產生了最早的文字元號。
父系社會
中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大約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遺存代表有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時在考古學上屬於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制陶技術的進步;銅器製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男子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父系氏族制形成後,私有制萌芽、產生。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階級對立出現。由此進一步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家開始產生。
2. 史前文化的歷史研究
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表明,大約距今40000——10000年前,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代人類即晚期智人(或稱新人),其腦容量、體質狀況、語言能力與現代人已沒有多少區別了,目前在歐洲、亞洲、澳大利亞都已發現了他們製作在岩壁、洞穴、石頭、陶土和牙、角、骨器上的刻畫圖案或雕塑,其中涉及人物、動植物、天象及各種帶有一定規律性的由點、線組成的圖案,這意味著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用符號、記號、圖案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創造了,當然人類書面語言也開始產生了。
距今14000——10000年前,中國境內的農業已經開始起源,至少距今8000年左右,中國南北方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種植農業已經成熟了,這意味著古人對天象、氣候、季節、年周期的認識和分割已較為熟知,原始的天象觀測、天文歷法知識應已粗具雛形。這一點與恩格斯所言「必須研究自然科學各個部門和順序的發展。首先是天文學,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為了定季節,就已經絕對需要它」(《自然辯證法》)恰相吻合;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伏羲畫卦、神農作稼而有文明的傳說指的也應該是這一時期。中國和西亞是世界上農業起源最早的兩個地區,而彩陶也是這兩個地區起源最早、最發達。這些現象顯然並非偶然。
自近代考古學產生以來約200年時間,人們一直都沒有對以彩陶圖案為代表的史前人類刻畫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當然更談不上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美術史家和傳統考古家都從外觀感覺或以西方原始文化理論去看待和理解史前人類刻畫,故以美術和圖騰釋之,實際二者都流於形式、表面、感覺、主觀臆斷,用今人的眼光簡單類比而缺乏理性分析。西方原始文化理論來源於對現、當代地球上仍然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的考察,與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各是一回事。三個農業起源中心中國、西亞、美洲,其古代文化都有彩陶和發達的天文歷法與之相伴,而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文化更與中國遠古文化息息相關。西方人類學家所考察的現、當代仍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除了印第安人外,都沒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和起碼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恰恰是美洲古印第安人,既有發達的農業,又有發達的天文歷法及數學知識,其工程建築、冶煉和社會組織都有較高的成就,可見科學文化和文明的起源是與農業生產、天文觀測分不開的。換一句話說,如果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則必然會有天文歷法、數學等科學文化的起源,隨之便有文明的起源,反之則反。這個規律用之於中國、西亞、埃及、印度以及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無不相符;歐洲則是一個例外,它的科學文化和文明起源受到西亞的影響。故西方原始文化理論不適用於考古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和史前人類刻畫。
人類思想感情、文化文明的傳承和表達,其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它們的產生是有先後順序的:姿體語言和口語是最早的,刻畫圖案、符號、記號次之,文字再次之,電訊、光碟、磁碟等再次之。文字只是文化傳承方式之一,而且只是全部人類史、文化史發展到某個階段才產生的,因而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沒有錯訛的古代文獻記載,對事物起源、文化起源而言,它也只是一種路標,而不是終決和裁判,它只證明即時而不證明源起或者未來,更何況大量的事物和文化起源可能不被文獻、文字記載。故傳統的歷史學研究和文獻考證是有很大局限的。中國文化、文明的起源、脈絡和面貌的揭示,必然有賴於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譯,而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譯,必然有賴於中國史前人類刻畫紋飾的科學解讀和破譯。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兩件事特別值得關註:一是劉堯漢、陳久金、盧央等對彝族十月太陽歷的重新發現和研究以及陳久金對陰陽五行、太極八卦、河圖洛書起源問題的研究,二是龐朴、鄭慧生等對遠古時代火歷的研究。通過對一些典型器物紋飾和遺跡的形態、結構分析並追溯其來源和本義,我們發現並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10000年前——4000年前)器物紋飾就其主體而言,它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有效的文化傳播、傳承系統,其性質和功用類似於文字,而不是傳統觀念所認為的它們是原始人類的美術作品或圖騰。就其內涵表達而言,它主要涉及原始人類有關天象觀測、天文歷法的知識、觀念和信仰,而太極八卦、陰陽五行、河圖洛書所結構的易學基本框架與遠古天文歷法正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二者合二而一的關系。這種釋讀大體上印證了伏羲畫卦、《連山》易、《歸藏》易、河圖洛書有關神話傳說及古代文獻中某些記載的真實性,並與傳統考古學研究、易學研究的一些結論相銜接、吻合(參見拙著《伏羲畫卦》)。我們認為,沿著這一思路,需要並可以對中國史前器物紋飾(含某些遺跡和器物造型)以及夏商周、秦漢時期的器物紋飾作全面的以及分區分類分時段的和個案的分析研究。就目前而言,亟需投入力量的研究對象和課題,我以為主要是新石器時代以考古學文化、類型、遺址為單位的器物紋飾研究。
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和基礎研究,已大體上形成了自新石器時代初至秦漢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體系,已具備了作器物紋飾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礎和條件。目前以及未來的一段時間,中國文物考古部門的大部分人力特別是各省市及其以下的部分基本上只能應付由於基建而產生的文物考古發掘、清理和保護,因此研究力量嚴重不足。除了看得見的遺跡、遺物以外,我們對中國史前文化特別是新石器時代長達六、七千年的精神文化、科學文化的起源、面貌、發展狀況所知不多,因此我們呼籲一切有志於中國古代文化、文明研究的學者,特別是歷史學、易學研究者加入考古研究和史前文化研究的隊伍;相比之下,易學家們可能具有更多的優勢,能夠更快地切入以象意、象數、數理為基本思維方式和傳承、表達方式的中國古代文化(指其精神文化、科學文化部分而言)。
3. 歷史時期與史前時期以什麼來區分
史前考古學的研究范圍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類歷史,歷史考古學的研究范圍是有了文獻記載以後的人類歷史。
史前時期
即有正式歷史記載之前中國境內人的發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關三皇五帝的傳說史,直到最後建立夏朝。這時期時間的跨度最大,從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1世紀。
歷史時期
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
歷史學所指的中國史前社會是有了文獻記載之前的歷史時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紀年之前的階段。
中國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
史前考古學著重從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來研究,歷史考古學則通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人類的歷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青銅時代,也是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時代晚期也是傳說中的三皇時代與五帝時代,一直沒有確實的考古和文獻證據。
夏啟、商湯、周武是三代開國君主,對於三朝很多事件斷代的考證,即使從孔子開始就有文獻記錄,但疑問仍然很多。
青銅文化在夏商周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除了甲骨文,大量刻在銅器上的銘文也是重要的文字記錄。
4. 史前史指什麼以前的人類歷史
史前史是指有在文字記載之前,人類所經歷與演變的過程。 史前時代(約170萬-4000年前) 按照歷史年代,中國遠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時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時期人類的社會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 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歷史學所指的中國史前社會是有了文獻記載之前的歷史時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紀年之前的階段。 中國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史前考古學著重從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來研究,歷史考古學則通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人類的歷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青銅時代,也是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時代晚期也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期,一直沒有確實的考古和文獻證據。 夏啟、商湯、周武是三代開朝君王,對於三朝很多事件斷代的考證,即使從孔子開始就有文獻記錄,但疑問仍然很多。 青銅文化在夏商周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除了甲骨文,大量刻在銅器上的銘文也是重要的文字記錄。 史前時期即有正式歷史記載之前中國境內人的發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關三皇五帝的傳說史,直到最後建立夏朝。這時期時間的跨度最大,從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1世紀。猿人包括雲南的元謀人、陝西的藍田人,後來的北京人的頭結構又有了新的進步,北京人使用的是粗製的石器,過著極為艱難的原始生活。 此後是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時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現在「姓」這個字就橫形象地體現了遠古的母系氏族的事實。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後逐漸衰落,過度到父系氏族時期,同時,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形成了,原始社會開始走向了解體。 史前時代包括三個階段 原始人群 原始人群是史前時期的初級階段,也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形式。原始人群又可分為「猿人」、「古人」兩個階段。這一時期在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的早期和中期。 猿人化石的主要代表有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猿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主要依賴採集果實和挖掘根塊為生,同時狩獵活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猿人還懂得使用天然火,改善了生活環境,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猿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血緣家庭,若干個血緣家庭形成了較為鬆散的社會組織。由於猿人脫離動物不久,所以其婚姻還處於雜交狀態。 古人的體質較猿人明顯進步,已接近現代人。古人化石和遺跡分布更為廣泛,主要代表有大荔人、長陽人、丁村人及許家窯人等。古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但打制的技術有所提高,並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古人在生活上仍然依賴採集、狩獵。在此階段,婚姻狀態有所進步,先由原始雜交過渡到同輩群婚,再過渡到一個家族的男子與另一個家族的女子群婚。 母系社會 母系社會又稱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類體質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稱作「新人」,屬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後期,現代人形成,屬於新石器早期。 中國境內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遺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頂洞人等等。這一階段的打制工具有較大改進,並發明了弓箭。其生產部門主要是採集和狩獵。人們學會縫制獸皮衣服,產生了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宗教。同時,出現了族外婚,形成以一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同一氏族的成員都是同姓的,子女也從母姓。 母系社會繁榮時期的文化遺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及細石器文化等等。此時,生產力水平有明顯進步,磨製、穿孔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原始農業產生;家畜飼養、原始手工業及副業出現等等。人們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原始審美和宗教觀念繼續發展,並產生了最早的文字元號。 父系社會 中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大約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遺存代表有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時在考古學上屬於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制陶技術的進步;銅器製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男子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父系氏族制形成後,私有制萌芽、產生。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階級對立出現。由此進一步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家開始產生。 編輯詞條
5. 歷史學是什麼
書籍等級:書籍大小:5.03MB書籍語言:簡體中文書籍類別:科普圖書整理時間:2012-3-2 8:02:24資料格式:PDF格式書籍作者:周筱峗 葛劍雄界面預覽:來源地址:轉載自互聯網書籍簡介: 《》有人說過去的事實都是歷史。但能不能真正成為歷史,還要取決於後人如何記錄。從這個角度講,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歷史,都有其主觀性,因為它都是人所記錄的。既然是人所記錄的,就不可避免地受記錄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的影響。歷史事實沒有改變,但是記錄的人變了,記錄的觀念變了,記錄的手段變了,歷史重心就會發生轉移。但是無論如何,過去一切的事實都成為歷史是絕對不可能的。人們都希望穿越時間隧道,能夠回到過去,但到現在為止這還只是個科學幻想,我們真正能做到的主要還是閱讀歷史文獻,通過這種方法了解過去。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歷史事實,都已經經過歷代歷史學家或者歷史記載者的選擇、加工。立即下載:使用迅雷高速下載 點這里下載-> 注意事項:·閱覽器:看書前請先下載相應的閱讀器:PDF格式PDG格式NLC格式視頻播放器更多 ·電子書為網上收集,網站開設僅為公益性的個人行為!
·PDF,TXT格式電子書和紙質書不能相提並論,一般為節選內容不全,請24小時刪除並支持正版!電子書內容不全,閱讀難,可做購買前的參考,就象逛書店一樣,先看一下,還是趕快去買正版的,更准確,更豐富,才能學到真東西,也給您所崇拜的作者的支持!畢竟大家都不容易。
6. 什麼是《史前考古學》
史前考古抄學是以文字記載襲以前時代的考古資料為研究對象,與以文獻記載時代為研究對象的歷史考古學相對,是考古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稱史前學或史前史。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都以人類的遺跡、遺物為研究對象,但後者可用文獻記載來互證,而前者則完全是不可能的,因此兩者在研究的內容和方法上具有質的差異。
7. 史前史的定義
歷史學名抄詞,指沒有明確襲的文獻資料記載以前所經歷的歷史階段。中國史學界將夏代以前的歷史,稱為史前史。包括原始社會及堯、舜、禹所處的傳說時期。史前史的研究主要依據考古發現的人類遺存的實物資料,以及神話傳說。人類在這一時期產生,並在勞動中逐漸進化成現代人。社會形態由原始群過渡到血緣家族,進入氏族社會。其間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階段,最後隨著氏族內部私有觀念的產生,貧富分化,導致對立,而進入階級社會。史前時期人類已掌握了製作工具的技術,工具材料主要為石質。製作方法從打制發展為磨製。早期勞動方式為採集和狩獵,隨工具製作技術的進步,勞動所獲出現剩餘,遂逐漸產生原始種植業(農業)和家畜飼養業,人類亦從遷徙無常進入定居生活。血親觀念產生後,同一血緣的人們聚居在一起,形成氏族部落,並開始建造房屋,成為聚落。其間人類發明了人工取火和制陶技術。人類自定居後,生產不斷發展。部落間常因土地及財富發生沖突,為壯大力量,由相近血緣或出於利益關系,部落間多結成聯盟。在私有制產生後,部落聯盟內部逐漸形成對立的兩個階級,最終導致邦國的建立。
8. 歷史學中遠古,上古和中古是如何區分的
①三古之一,較晚的古代,次於上古的時代。在我國歷史分期上多指魏晉南北朝隋唐這個時期。
②指封建社會時代。
③指書體演變過程中的大篆。
由於古人所處時代不同,所指時朞不一。
(1)《易·系辭下》:「《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2)《漢書·藝文志》「世歷三古」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孟康 曰:「伏羲為上古, 文王為中古, 孔子為下古。」此指商周之際。
(3)《韓非子·五蠧》:「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此指虞夏之際。
(4) 晉·左思 《蜀都賦》:「夫蜀者,蓋兆基於上世,開國於中古。」此指 戰國 。
(5) 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察之上代,則奚斯、吉甫之徒鳴玉鑾於前;視之中古,則相如 、王褒之屬馳金覊於後。」此指漢代。今一般以魏晉南北朝至唐宋之間為中古,亦有把兩漢包括在內者。
歐洲解釋 聽語音
指示出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重生)的開始。有幾件大事情可作為中古時代結束的記號,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淪陷、1456年首次使用印刷機、歐洲人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馬丁路德在1517年帶領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以及藝術在義大利的繁盛等。而中古時代就在古代與現代歷史之間的中間時段落幕。
不過,中古時代的這個觀念,不適合套用描述亞洲和中東的重大歷史時期。雖然中國是曾歷經過諸多王朝的統治和外族的入侵,但在文化發展上的分裂不如歐洲那麼巨大。日本的文化進程也是平穩而孤立。中東的歷史就比較就接近歐洲的中古時代,因為這兩個地區毗鄰而居,彼此分享很多互相交流的成果。
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文明形成之初,作為文明的成果和體現,古代中西方都出現了許多城市。但中古西歐的城市與古代東方的城市在特點、作用和意義方面有諸多的不同,西方文明在許多方面與東方文明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就的。
中古西歐城市是作為經濟中心,而不是像古代東方的城市是作為政治中心出現的,它們是自然地在一些位於交通路口的集市、廢舊的古代城堡上興起的,它們大多位於封建領主的領地上,所以自從城市產生的時候起,西歐的城市就展開了反抗封建主的干涉、剝削、統治和爭取城市自治的斗爭。
琅城起義就是中古時期法國的一座城市為爭取城市的自治而同封建主展開的斗爭,
9. 史前考古學的史前時代劃分
有關史前的傳說,在古文獻里也有所反映, 例如前8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赫西奧德的《勞動與時令》詩篇里,便把人類的發展劃分成黃金、白銀、青銅、英雄和鐵5個世紀;中國東漢袁康所撰的《越絕書》中也把人類使用的工具,分成石、玉、銅、鐵4個階段,這些只是根據古代傳說而產生的推理敘述。至於從考古學上得到科學的認識,是從19世紀開始的。1836年丹麥學者C.J.湯姆森提出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分期,奠定了史前考古學研究的基礎。1865年英國學者J.盧伯克,又把石器時代劃分成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1868年法國考古學家G·德莫爾蒂耶用考古學方法將歐洲舊石器時代文化進行分期,後來經法國考古學家步日耶的補充修改,直到今天還在沿用。1892年英國學者A.布朗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劃分了一個過渡期,稱之為中石器時代。1877年義大利學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增加銅石並用時代作為過渡期。於是史前考古學的時代劃分基本齊備。中國史前考古學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史前考古學基本上填補了時代和地區上的空白,取得空前的成績。 概述
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徵是農業、畜牧業的產生和磨製石器、陶器、紡織的出現。嚴格地講,這時已從依賴天然賞賜過渡到生產經濟階段。由於農業和畜牧業是新石器時代產生的標志,因而當出現陶器以前的階段,也有人稱之為前陶文化或原新石器文化。
舊大陸發展特點
從世界范圍來看,地理和時代的因素非常強烈,象舊大陸和新大陸,無論在文化面貌、經濟基礎和生產手段等方面,都表現了顯著的差異,可以分成不同的地區和群體。舊大陸以生產經濟為基礎的新石器文化,以伊朗、伊拉克、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的所謂「肥沃的半月形地帶」為代表,前9000~前7000年的前陶文化開始栽培小麥、大麥,飼養狗、綿羊和山羊,但採集漁獵仍占較大的比重,已形成半穩定性的小規模聚落。使用嵌鑲幾何形細石器的鐮刀、半磨製的石斧、琢制的石容器,但還沒有出現陶器。前7000~前6000年的前期文化,農業、畜牧業已經確立,成為主要的經濟來源,磨製石斧普遍使用,開始製作深缽形的圜底陶器。前6000~前5000年的中期文化階段,發明了彩陶和紡織技術,人形陶偶增加,作為家畜的牛也開始出現。前5000~前4500年的後期文化階段,已形成大規模的聚落,以製作精美的彩陶和營建神廟為其特徵,社會分工顯著,階級分化萌芽。
不過其他各地的發展規律不盡一致,象中國的前陶文化,目前尚屬缺環。以華北為中心,前6000~前5000年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灣文化,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聚落和成片的氏族墓地。種植粟、黍一類耐旱作物。磨光石器發達,細石器仍有殘余。以三足缽為代表的陶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其紋飾有素麵、繩紋、篦紋,甚至到了晚期還出現個別花紋簡單的彩陶。前5000~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農業、畜牧業有了更穩步的發展,農作物依然是粟、黍兩種。其後的龍山文化時期家畜的數量更多了,出現了羊、牛、馬等新的品種,制陶工藝空前發達,不僅使用輪制,還出現胎壁薄達2毫米的蛋殼陶,社會分工明顯,階級萌芽,處在文明的前夜。至於長江流域及華南的農業活動,與華北顯然不同,如前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即以種植水稻為主,後來一系列文化都承襲了這個農業傳統。因此,不能認為新石器文化及農牧業的起源都源自西亞,在世界范圍內應有不同的中心。不適於農耕畜牧的地區或距先進文化中心較遠的邊遠地帶,往往以採集漁獵為主,例如歐亞北方地區的篦紋陶文化以及日本的繩紋時代等。至於非洲內陸和印度尼西亞等地,以栽培薯芋為主的新石器文化,卻沒有發展成真正的農業經濟,而處於停滯的階段。
新大陸發展特點
新大陸在西班牙人到達以前,除了舊石器文化和中南美的個別金屬文化以外,都屬於新石器文化的時代,象高度發展的瑪雅文明,仍屬於新石器文化的范疇。新大陸的諸文化群,有以玉蜀黍為主要作物的農耕文化和仍處於採集漁獵經濟的停滯新石器文化,甚至有的屬於已出現磨製石器,但不見陶器的先陶文化。 青銅是以紅銅為主要成分,加入錫的合金。加錫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銅的熔點,加強銅液的流動性以便於鑄造,並可加強合金的硬度。由於錫礦的產地有限,開采和冶煉需要一定的技術,因而青銅器的製作往往限於小件或珍貴的兵器、器皿,一般工具仍以石器為限。同時往往出現以鉛代錫,或使用銅、錫、鉛的三元合金;但合金的硬度較軟,不適於實用。青銅器時代是繼承新石器時代而發展的,但在一些邊緣地區,新石器時代處於停滯階段,沒有經過青銅時代就直接過渡到鐵器時代,如日本的彌生時代,美洲和大洋洲便是如此。非洲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
某些地區在青銅時代已經產生了文字記載,如埃及的第1到第18王朝,前14世紀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和中國的商周等,因而已不屬於史前考古學的范疇。不過它們的周邊地區,如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中亞和西伯利亞等地,青銅時代尚無文字出現,仍處在史前階段。至於美洲的青銅文化,在公元11世紀以前始出現於南美安第斯山一帶,印加帝國基本上也是青銅時代。 最早的鐵器於前14世紀之初出現於小亞細亞的東部,其他各地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不甚一致。至於隕鐵製品,如西亞在前3000年開始出現的某些刀、短劍和裝飾品,中國商代的鐵刃銅鉞等,則不能作為鐵器時代的產物。大部分地區在鐵器時代早已進入歷史時代。不過歐洲的早期鐵器時代文化,不少仍屬於史前時代的范疇。這表現了生產工具質料的發展和歷史進程的不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