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新版復習提綱
答: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第一課 世界的格局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1、後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走上對外擴張之路:
(1)原因:發端於19世紀晚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向人類展示了新的發展前景。在一系列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創新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2)表現:①美國 ②日本 ③德國:德國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願望最為強烈。20世紀初德國成為僅次於英國的歐洲第二號資本主義強國。但此時它比英國、法國搶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2、世權界殖民體系確立:到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其中法國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統治。 3、歐洲列強的軍備競爭:
(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奪取霸權的過程中,歐洲列強的矛盾日益尖銳,彼此間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爭。
(2)表現:德國和英國的海軍競賽引人注目。
Ⅱ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復習資料
人教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復習資料
(一)、人口方面 1、人口國情(人口現狀的特點) 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此外,還表現為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農村人口多,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等。2、13億人口日到來的意義(2005年1月6日零時02分)積極意義 表明了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使世界60億人口日和中國的13億人口日遲到了4年,為世界人口總量的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也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 負面影響 使我國的人口和計劃生育面臨新的嚴峻的挑戰,人口劇增給就業帶來了巨大壓力,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沉重的壓力。 3、變人口壓力為人才優勢 (1)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何意義?A 我國是人口打工,自然資源相對不足,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關系著我國現代化的成敗。 B 人才資源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河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是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因素。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誰擁有高素質的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運用有關知識說明怎樣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化? 要繼續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普及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把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注重科技創新和知識創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轉人口負擔為人口優勢。使人口增長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大業的順利實現, 4、青少年在人口問題上能做些什麼 青少年要了解我國的人口形勢,積極宣傳計劃生育國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貢獻力量。 5、人口問題的危害(總的):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帶來沉重的壓力,同時還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也可以是人口過多和過快增長的危害)人口增長過慢的負面影響:增長過慢,使得新出生人口減少,再加上人口壽命的延長,會帶來老齡化問題。人口素質偏低的負面影響:人口素質低,環境意識薄弱,不僅開發利用資源、環境的程度很低,還會破壞它們;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會受傳統生育觀念的限制,不利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在我國經濟還不很發達的情況下,老齡化會給社會進步帶來很大的壓力,如勞動力負擔加重,社會負擔加重,並且會給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帶來極大的沖擊。6、什麼是合理的人口?一個國家的人口應該適度發展,既不能超過其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又不能太少,否則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應該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同資源的開發與環境的保護相協調)7、為什麼說我國既是人口數量的問題,又是人口質量的問題? 人口過多,嚴重影響勞動就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沉重壓力,制約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勞動者素質偏低,勞動者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勞動者素質低,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從而直接影響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速度。8、人口普查的意義:(1)有利於准確把握我國的人口數量、素質與結構。(2)有利於正確制定我國21世紀的人口政策和經濟發展規劃。(3)有利於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9、怎樣解決我國的人口問題?解決人口問題的對策?a.繼續實施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b.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c.努力做好優生優育工作,使人口發展同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10、請你為提出我國的人口素質提出幾個好建議?①要切實貫徹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②優先發展教育事業。③要做好優生工作,要認真貫徹執行《母嬰保健法》等法律法規。④要以廣大農村為重點,大力幫助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降低新生嬰兒出生缺陷發生率。
(二)、資源方面 1、資源國情: 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資源大國——是優勢),但人均佔有量少,開發難度大(資源小國)。 2、資源問題的具體表現: 表現為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少;開發利用不夠科學,利用率低,浪費、損失嚴重;資源的分布不平衡;資源的結構性短缺。(劣勢) 水資源還表現為污染嚴重。我國自然資源具有什麼優勢和劣勢?3、為什麼要開展節約資源的活動? 我國雖然是資源大國,但也是資源消耗大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少,分布不平衡,加之多年來開發利用不盡合理、科學,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破壞,我國面臨著嚴峻的資源形勢,嚴重製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4、我國自然資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我國形成資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自然資源具有數量有量的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資源的消耗愈來愈多;加上人口眾多、增長過快,資源人均佔有量愈來少。加之多年來開發利用不盡合理、科學,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破壞,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資源短缺。5、解決資源問題採取哪些措施? ①開源與節流②緊緊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發掘新資源,研製新材料③實施跨區域調配資源④依靠法律和制度⑤提高人們的資源保護意識,轉變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誤觀念⑥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⑧通過廣泛宣傳,提高公民節約資源的意識。 6、資源問題的危害:,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甚至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7、自然資源的重要性:自然資源是人類安身立命的基本條件。8、青少年該怎麼做? 樹立和增強,節約資源意識;隨手關閉水龍頭,隨手關燈;盡可能循環利用廢物。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塑料袋;積極參加各種節約資源的宣傳活動;開展減卡救樹活動;向他人宣傳節約資源的重要性。 9、在資源問題上,我們應樹立什麼觀點? ①人均觀點 。 ②「欲要取之,必先與之」。 ③節約觀點。◆有關我國的水資源問題:
1、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①水資源具有數量有量的特點,加上人口眾多,水資源人均佔有量低; ②水資源分布不平;③科學利用不夠,浪費嚴重; ④水體污染嚴重2、如何保護和科學地利用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的對策是什麼?)①積極興修水利,改變分布不平衡的狀況; ②提倡節約用水,重復和循環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③加強環境保護,防止水體污染;④要制定各種保護水資源的法律和政策;⑤依靠科技,做到開源與節流並舉。3、為了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當地政府應該怎麼辦? 貫徹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嚴禁污染和破壞水資源的行為;合理調整水價,引導公民節約用水;通過廣泛宣傳,提高公民節水意識;對污水進行處理;打井抗旱;南水北調;植樹造林;改進灌溉方式;循環用水,一水多用,提高水的利用率等 4、在夏天,我們每天都需洗浴,這需要耗去大量的水。為了保護水資源,盡量少用水,請你想幾個好建議?① 宣傳節水的重要性②生產或使用節水龍頭③提高水的重復使用率④用經濟手段調節用水等等。5為了建立節水型社會,請你設計兩條宣傳標語 A 水是生命之源,請節約用水 B 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一)、人口方面
1、人口國情(人口現狀的特點)
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此外,還表現為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農村人口多,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等。2、13億人口日到來的意義(2005年1月6日零時02分)
積極意義 表明了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使世界60億人口日和中國的13億人口日遲到了4年,為世界人口總量的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也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
負面影響 使我國的人口和計劃生育面臨新的嚴峻的挑戰,人口劇增給就業帶來了巨大壓力,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沉重的壓力。
3、變人口壓力為人才優勢
(1)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何意義?A 我國是人口打工,自然資源相對不足,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關系著我國現代化的成敗。 B 人才資源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河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是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因素。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誰擁有高素質的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2)運用有關知識說明怎樣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化? 要繼續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普及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把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注重科技創新和知識創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轉人口負擔為人口優勢。使人口增長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大業的順利實現, 4、青少年在人口問題上能做些什麼
青少年要了解我國的人口形勢,積極宣傳計劃生育國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貢獻力量。 5、人口問題的危害(總的):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帶來沉重的壓力,同時還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也可以是人口過多和過快增長的危害)人口增長過慢的負面影響:增長過慢,使得新出生人口減少,再加上人口壽命的延長,會帶來老齡化問題。人口素質偏低的負面影響:人口素質低,環境意識薄弱,不僅開發利用資源、環境的程度很低,還會破壞它們;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會受傳統生育觀念的限制,不利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在我國經濟還不很發達的情況下,老齡化會給社會進步帶來很大的壓力,如勞動力負擔加重,社會負擔加重,並且會給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帶來極大的沖擊。6、什麼是合理的人口?一個國家的人口應該適度發展,既不能超過其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又不能太少,否則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應該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同資源的開發與環境的保護相協調)7、為什麼說我國既是人口數量的問題,又是人口質量的問題? 人口過多,嚴重影響勞動就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沉重壓力,制約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勞動者素質偏低,勞動者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勞動者素質低,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從而直接影響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速度。
Ⅲ 九年級上冊思想品德復習提綱(人教版) 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復習提綱(人教版)
九年級《思想品德》知識點歸類復習
一、「主體」、「主要」、「主角」、「主導力量」類
1、我國「一國兩制」中的國家主體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2、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主體是公有制。我國分配製度的主體是按勞分配。
3、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4、先進生產力的主要標志是科學技術。
5、我們參與經濟生活的主要表現於日常生活的消費和理財。
6、我國經濟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經濟。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是國有經濟。
二、「基本」類
1、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我國的基本國策有對外開放、計劃生育、保護環境。
3、最終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4、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是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
5、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
6、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7、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8、公民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是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
9、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P37
10、我國環境的基本狀況: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
11、我國資源的基本國情: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佔有量少、開發難度大;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十分嚴重。
12、「兩個基本點」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13、我國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和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P36
14、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執法)。
三、「基礎」類
1、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2、我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共同政治基礎:四項基本原則。
3、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公有制。
4、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發展教育和科學。
5、發展科技和培養人才的基礎是教育。
6、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自然資源。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基礎是工農聯盟。
8、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處於基礎地位的是物質文明的發展。
9、國家立法活動的基礎是憲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礎:憲法
四、「根本」類
1、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與……充滿生機和活力。(P38)
3、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項基本原則;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4、中國發展的根本基點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是教育。
6、實現經濟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大計是發展科技、教育。
7、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8、我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
9、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是憲法。 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憲法。 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准則是憲法。
10、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有國家性質、根本制度、國家根本任務、基本經濟制度等。
11、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共同富裕。
12、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13、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保證是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14、提升廣大人民的綜合素質和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的根本是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
1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16、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原因: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
17、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18、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五、「本質」、「實質」、「性質」類
1、我國改革的實質(性質):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的本質:發展問題。
3、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是:共同富裕。
4、我國的國家性質: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義社會。
六、「最」類
1、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一國兩制。
2、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3、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責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對責任不言代價與回報。
5、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為了祖國的統一和繁榮結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6、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學技術。
7、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
8、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權威的是:憲法。
9、最能考驗公民責任意識的是:國家處在危難時刻。
七、「集中」、「集中體現」類:
1、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不言代價與回報地履行責任。
2、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集中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4、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科學技術。
5、中華民族精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集中體現: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擊非典精神、三峽移民精神等。
6、體現共同富裕原則的經濟成分:集體經濟。
7、艱苦奮斗集中表現為創業精神。
八、「決定」類
1、決定一個國家民族未來的事業是:教育。 決定人們一生命運的事業是:教育。
2、實現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條就是: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3、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是:科技創新能力。
4、我國實行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決定因素是: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
5、我國實行的分配製度的決定因素是:基本經濟制度。
九、「制度」類
1、我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
2、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4、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我國的分配製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6、我國的兩種制度指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
十、「核心」、「中心」類
1、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
2、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3、我國現代化建設各項工作的中心:經濟建設。 一個中心指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4、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
5、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是: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中國共產黨。
十一、「關鍵」類
1、控制人口增長的關鍵是:少生。
2、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是發展,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者。
3、對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作用的是:國有經濟。
十二、「目的」、「目標」
1、基本路線確定的奮斗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相適應的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與活力。
3、在實際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發展。
4、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5、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教材P114「六個更加」。
6、實現共同理想的必然趨勢和最終目的:實現最高理想(共產主義)。
十三、「原則」、「原因」類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原則: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管理。
2、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3、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4、發展兩岸關系的原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5、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
6、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原則:集體主義。
7、中華文明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斷,歷久彌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四、「前提」類
1、兩種制度的前提是:一個中國。 2、改革和發展的前提:穩定。 3、依法治國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證」、「保障」
1、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政治保證:四項基本原則。
2、物質文明發展的政治保證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
3、物質文明發展的精神(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是:精神文明。
4、搞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5、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十六、「重要」、「重點」類
1、搞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2、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3、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4、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所有制。
5、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精神。
6、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是:依法行政。
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經濟。
8、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誠實守信。
9、獲得成功的重要途徑:增強自身實力
十七、帶有「一」的知識點:
1、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一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經驗集中到一點:
十八、帶有「二(兩)」的知識點:
1、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
2、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
3、精神文明建設的兩個方面: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4、公有制的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5、「兩種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
十九、帶有「三」的知識點:
1、三次科技革命:P55
2、三個代表:中共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社會主義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三個原因或表現:P34第一段2-4行。
4、基本國情的三個方面: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P50、P53、P59。
5、實行計劃生育的三個有利於: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人口現狀的三個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
7、控制人口數量的三個具體措施:晚婚、晚育、少生。
8、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9、三步走戰略:P88第二段第3行……P89第一段。
10、「三下鄉」活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 城市「創三優」:創建優美環境、建立優良秩序、搞好優質服務
11、發展先進文化的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2、公有制經濟的三種成分: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13、處理民族關系的三個原則: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14、新型民族關系的三個特點: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
15、維護民族團結的「三個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字。
Ⅳ 人教版九年級整一冊歷史與社會(我們面對的機遇和挑戰)復習提綱及知識點!快!採納的我給你200分!
字比較多,所以分開回答了,不過我只有一二單元的
和期末的一張關鍵字填空
九年級《 歷史與社會》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
一 戰後世界的新格局
一、「兩極」與「冷戰」
1、 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將勝利之際,蘇、美、英三國領導人斯大林、羅斯福和邱吉爾在蘇聯的雅爾塔簽訂了雅爾塔協定,建立在美蘇實力均衡基礎上的雅爾塔協定對戰後世界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 兩極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空前膨脹,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為了推行稱霸全球的戰略,美國放棄了戰時與蘇聯的同盟,轉向反共反蘇。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12個西方國家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針對蘇聯的軍事政治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1955年,蘇聯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華沙簽訂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稱這「華沙條約」,建立了抗衡北約的軍事政治集團。簡稱「華約」。
「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的出現,標志著東西方對峙格局的形成。
3、戰後,美國為什麼要推行「冷戰」政策?(二戰後,美國確立了霸權地位,欲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稱霸世界,而共產主義制度將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礙,社會主義國家是它的主要敵人。)
4、冷戰與爭霸:北約建立前,美國總統杜魯門就宣稱,美國要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除軍事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人們稱之為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冷戰的標志)。
5、20世紀50年代以後,蘇聯的霸權主義也膨脹起來,在軍事上成為與美國並列的超級大國,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日益加劇。(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爭霸的極端體現。)
以冷戰為主要形式的美蘇爭霸,一直延續到80年代末。
6、冷戰的結束: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各國和蘇聯的執政黨喪失了政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意味著東西方兩大集團對峙格局的終結。
7、冷戰後的世界格局。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意味著東西方兩大集團對峙格局的終結。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俄羅斯還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日本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歐洲則加快了一體化進程,世界正在向多極化發展。
二、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20世紀90年代,東歐各國和蘇聯的執政黨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改變。
2、表現: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
立,蘇聯分為15個獨立的國家、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發生改變。
三、「冷戰」後的和平主題
1、冷戰後絕大多數國家都都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反對建立一國獨霸的單極世界,國際社會祈盼和平,維護和平的力量日益壯大,爭取世界和平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之一,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2、冷戰後的國際形勢。
(1)恐怖主義作為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矛盾交織的產物,給世界政治、經濟、安全形勢帶來嚴重的威脅(2001年9。11)
(2)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也有新表現。(美國)
總體和平,局部戰亂,是當今世界的基本態勢。
3、根據1999年美國對南聯盟的轟炸、2001年9。11事件、巴以沖突、伊拉克戰爭說說導致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世界格局的變化帶來了世界力量對比的失衡,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推行,恐怖主義力量的增長,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貧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間的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等。
4、在這些事件中美國扮演了什麼角色?
○ 在北約轟炸南聯盟、巴以沖突和轟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國依靠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顧國際社會的反戰呼聲,干涉其他國家事務,以霸權、強權的野蠻行徑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價值觀念。它既是戰爭的組織者,又在戰爭中推波助瀾,使地區沖突加劇,世界更加不安定。「9•11」恐怖襲擊就是恐怖分子對美國政府的一次報復,但它卻給美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世界和平造成極大威脅。
四、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的另一個主題。
(1)戰後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新科技革命的推動,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
(2存在的現實問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懸殊,落後、危機、債務,困擾著佔世界人口2/3的發展中國家。
(3)發展問題的突出表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問題,也叫南北問題。
(4)南北問題的歷史根源:源於西方殖民者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殖民侵略。根本原因:這些發展中國家獨立後,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沒有改變(——會造成貧富差距擴大)。
(5)冷戰結束後,南北關系的形勢總體趨向緩和,但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6)怎樣才能解決南北問題?
需要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這就需要不斷推進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7)亞非拉國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爭取民族獨立、主權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消除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和掠奪。
五、殖民體系的瓦解(戰後最具世界意義的變化之一)
1、20世紀40年代,亞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鮮和中國相繼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其它國家也先後取得獨立。
2、印度作為最大的殖民地國家,它的獨立對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表達了獲得獨立的亞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運的共同願望。
4、五六十年代,民族獨立運動席捲整個非洲大陸,僅1960年就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殖民時代的終結。
5、戰後說明亞非國家崛起的事件
非洲大陸民族獨立運動的完成,結束了殖民統治時代;亞非會議的成功召開;亞洲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七十七國集團」的建立;中東國家的覺醒等事件。
六、各國現代化的追求
1、二戰後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再加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一個經濟迅速增長的「黃金時代」(1950——1970)
2、獨立後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努力發展民族經濟,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經濟高速發展。(亞洲「四小龍」的騰飛 二戰後,許多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3、 1964年,在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77個發展中國家發表了《七十七國集團聯合宣言》,要求改變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爭取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這說明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崛起。
二、共和國的風雨歷程
一、鞏固新生政權
1、措施:抗美援朝、肅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建立各級人民政府恢復和發展經濟、土地改革
2、抗美援朝、:1950年6月,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出兵朝鮮,為了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3、試從當時的世界形勢、力量對比、軍隊士氣、地理因素等方面說說美國將軍所說的:「這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美國軍隊遠離本土作戰,戰線過長,而且對地形和作戰條件不如中國軍隊適應。(如,中朝軍隊依靠人力和畜力運輸物資,雖然在一些方面受到極大限制,但卻機動靈活,不受公路的制約;只要有路可走,他們就可在正面、側面,或敵後進行作戰。而聯合國軍隊卻恰恰相反。它必須依靠卡車在公路上運送給養,而公路最易被路障所截斷。)
志願軍戰士不畏強暴,勇於犧牲;在作戰方面訓練有素,尤其善於打夜戰;敢拼敢打,充滿氣勢和決心。
侵朝戰爭是非正義的;而抗美援朝是正義戰爭。
二、進入社會主義
1、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農業合作社)、手工業(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這表明中國基本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2、一五計劃(1953——1957)
工業在就:中國逐步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煉鐵爐相繼提前竣工。與此同時,還建立了新的工業部門,如飛機製造業和汽車製造業,到1956年,我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交通運輸業: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毛澤東稱之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漢長江大橋的雄偉氣勢及其在我國南北交通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一五」期間,我國共建成三十多條鐵路,還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國內地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三、失誤與挫折
1、錯誤的表現:1958年,全國掀起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在「大躍進」運動中,出現了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1966年——1976年發動了地場「文化大革命」。
2、錯誤出現的原因:由於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又急於求成,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經歷了很大的曲折。
3、危害:大躍進造成了國民工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公社化運動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路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重大損失。
「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的傳統文化遭到破壞,中國的民主和法制遭受嚴重踐踏,廣大幹部和知識分子深受迫害。
4、 給我們的啟示: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防止個人崇拜,同時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以課本講得為主)
四、「兩彈一星」精神永駐
1、新時期的英雄模範人物:黃繼光、王進喜、雷鋒、焦裕祿
2、研製出原子彈、氫彈、導彈和人造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3、我們發展核器是為了維護與國家安全。我們反對核武器的製造和擴散。
4、(了解)「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鐵人精神,包括:「為祖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忘我拼搏精神、對工作精益求精,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乾的「老黃牛」精神,等等。正是靠著這種「鐵人精神」,石油戰線的工人們經過三年艱苦的大慶石油會戰,終於結束了中國貧油的歷史。
「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彈一星」 精神不僅表現為白手起家、苦打硬拼,其核心是科技創新精神。
五、改革開放的年代(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看作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
1、為什麼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
會議恢復了馬克思主義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中國進入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2、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改革開放。
3、改革:從農村開始,1979年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最初為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戶農民採用。)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4、對外開放地區已從沿海地區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的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改革首先從沿海開始,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在這些地方設立經濟特區的作用:可以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貿易。
改革開放後這些地方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了黨的改革開放方針的正確性。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生活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四大件」指的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和收音機,俗稱「三轉一響」,是當時一般家庭的高級消費品,代表著高水平的生活。
改革開放以後,「新四大件」(彩電、電腦、手機、VCD)取代了「舊四大件」。
現在攝像機、可口可樂、麥當勞、VCD、DVD、音響等進入了人們的生活。
六、「一國兩制」與統一大業
2、什麼是「一國兩制」?
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祖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3、「一國兩制」的實踐。1997年7月1日零時,香港(從英國)順利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從葡萄牙)回到祖國懷抱。
4、香港回歸的意義:宣告了英國在香港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的終結,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5、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說明了什麼?(原因是什麼?)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和中國『一國兩制「政策的正確。
6、中國為什麼要照顧香港、澳門、台灣的歷史與現實?
香港從1842年起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香港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定要實現香港的主權回歸;香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經濟開始騰飛,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且也是國際重要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自由港,在國際經濟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保持香港的繁榮與穩定,香港可以繼續保持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一國兩制」就是基於香港的歷史與現實情況而提出的。
1949年國民黨退居台灣後,台灣與祖國大陸關系對立。在國民黨統治期間,台灣經濟也出現了較快增長。「一國兩制」就是考慮到台灣的特殊情況,允許台灣繼續保持資本主義制度,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
7、台灣問題與香港、澳門問題有什麼不同?
香港一百多年前被割讓給英國,澳門四百多年前被葡萄牙所強占,兩地分別淪為英國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遭受殖民統治;而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退居台灣,建立政權,但大陸與台灣屬於國家內部事務,與香港和澳門被侵佔截然不同。
8、目前妨礙台灣與祖國大陸統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台獨」勢力(2)、國際反華勢力嚴重阻礙中國和平統一的進程。
8、中國政府對於台灣問題的原則立場是什麼?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途徑?
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途徑
8、你認為我們青少年可以為實現國家統一做些什麼?(3分)
(1)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2)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同破壞祖國統一的「台獨」行為作斗爭;
(3)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貢獻自己的力量。(3分)
9、中美關系的變化:50年代:美國在外交上孤立並遏制中國,中美關系敵對、緊張;1971年:美國代表團訪華,雙方開始接觸,關系出現轉機;1972年:關系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
10、為什麼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對華態度有所轉變?中美關系出現好的勢頭?
美國方面看,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已經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尼克松在一份報告中曾說:「如果沒有這個擁有7億多人民的國家出力,要建立穩定和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設想的。」)
從中國方面看,與美國關系正常化可起到牽制蘇聯,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的作用。因此,改善兩國關系是雙方的共同要求。
尼克松與周恩來握手說明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周恩來總理的外交才能贏得了對手的尊重;同時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兩大制度的對立逐漸為美蘇爭霸替代,所以才出現了中美關系史上的這一難忘的鏡頭。
11、新世紀我國召開的重要國際會議: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在上海召開;每年一度的博鰲亞洲論壇;2003年世界財富論壇; 2004年世界遺產大會; 2001年,中國與中亞五國在上成立 「上海合作組織」。
12、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1972年中美建交;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接著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七、新世紀的中國:機遇與挑戰
1、為什麼說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
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新世紀的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各是什麼?
機遇:一方面,在和平與發展的進步潮流中,爭取較長時間的國際和平是可能的;世界范圍內科技革命突飛猛進,也為我們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挑戰:另一方面,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其實質是經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科技上同發達國家的差距給我們很大的壓力,如果不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就會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3、我國的發展現狀:當人類跨入21世紀的時候,我國人民的生活已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總體達到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展望前景:我們要在新世紀的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達、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5、對青年的要求:作為當代中國青年,我們應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著眼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自覺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6、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教育水平:公共教育和健康教育在GDP中的比重很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居住條件:雖然人們的居住條件與改革開放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居民住房建設相對落後等原因,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均住房面積和居住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均GDP仍處於較低水平。
Ⅳ 九年級人教版歷史與社會知識點
專題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巨大變化(32頁)
考點29. 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偉大的歷史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1978年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說是歷史的偉大轉折?)
①會議恢復了馬克思主義路線
②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③鄧小平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
3.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是什麼?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中國從此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4.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 ①工作重心:經濟建設
②進入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③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改革開放。
5.改革首先從農村展開,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稱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全面展開,有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6.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什麼?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7.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何作用?
它極大地激發起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迅速發展,使中國很快解決了12億人口的溫飽問題。
8.開放首先從沿海地區推行。後來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9.對外開放目的作用是什麼?
目的: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貿易。(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
作用:①加快了我國發展步伐 ②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④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10.改革開放始於何時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1.改革開放的作用(意義)何在?(為什麼說是成功的?)
正是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也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綜合國力也顯著增強。
12.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它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
13.對我國對外開放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開始對外開放;
②2001年加入WTO,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
考點30.了解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國外交事業基礎的時間和事件分別是什麼?
1953年,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意義:奠定了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基礎。
4.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5.什麼時候開始中國外交活動進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主動、最有利、最活躍的時期?
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6.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外政策又有了重大發展,提出了不與任何大國結盟的新戰略,賦予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內容。
7. 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內容是:不與任何大國結盟的新戰略
8.新戰略提出的意義:賦予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內容。中國外交進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主動、最有利、最活躍的時期。
專題二.和平發展是時代主題(34頁)
1.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
2.和平成為主題之一的原因是什麼?
冷戰結束後,世界正在向多極化發展。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絕大多數國家都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普遍反對建立一國獨霸的單極世界;國際社會祁盼和平的呼聲不斷高漲,維護和平的力量日益壯大,爭取世界和平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之一。
3.當今世界的基本態勢:總體和平,局部戰亂
4.維護世界持久和平,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5.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維護世界持久和平
6.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的另一主題原因是什麼?
當今國際社會仍是一個貧富差距懸殊的世界,落後、貧困、危機、債務,捆擾著佔世界人口2/3的發展中國家的人民。
7.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①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②恐怖主義。
8.恐怖主義產生的原因: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矛盾交織的產物。
9.恐怖主義的危害:給世界政治、經濟、安全形勢帶來嚴重威脅。
10.當今世界不太平根源(最主要因素):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11.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新的表現是什麼?
超級大國倚仗其經濟、科技、軍事優勢,鼓吹「先發制人」和「預防性干預」,以爭奪和控制世界戰略要地和資源重地。
12.發展問題也稱南北問題。
造成當今世界發展問題的主要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
其他原因:①歷史上長期的殖民掠奪和統治(歷史原因)
②戰亂和不穩定
13.發展問題,突出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
14.解決南北問題根本途徑(對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其他途徑(對策):①不斷推進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②維護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保持國內社會穩定。
15.建設和諧世界我國應奉行怎樣的內外政策?其作用何在?
對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綜合國力。
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進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發揮聯合國的作用。
作用: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專題三.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36頁------38頁)
考點34.了解我國人口現狀及對社會發展影響,理解計劃生育是我國基本國策
1..我國人口現狀:①人口數量大,新增人口多②人口素質不高③人口老齡化
2.為此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3.計劃生育具體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
4.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5.解決人口問題的首要任務:控制嚴格控制人口數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6.實現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提高人口素質
7.我國人口現狀對社會發展有何影響?
總說:人口數量大、人口素質低、人口老齡化對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都會帶來沉重壓力。
分說:①人口數量大影響:使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少,加劇了資源危機、環境惡化;加重就業壓力,使諸如交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更加突出;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人口素質偏低影響:增加了就業難度;環境意識薄弱,不僅開發利用資源的程度低,還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③人口老齡化影響:增加了養老、福利、社會保障事業的經濟壓力,增加了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支出等,給社會進步帶來很大壓力。
8.實現計劃生育政策對我國社會健康發展有何意義?
降低了人口出生率,減緩了人口的過快增長;提高人口文化素質;節省了大量的資源和資金,減緩了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緩解了人口過快增長給人們的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等帶來的壓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
考點35.了解我國的資源狀況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理解解決資源問題的措施
1.我國資源狀況如何?(除了總量豐富外,其他是我國的資源問題)
①我國自然資源的總量豐富的,但人均佔有的資源量很少,這是我國自然資源國情的基本特徵
②資源分布不平衡 `
③自然資源的質量不高
④資源利用率低,破壞與浪費嚴重」
2.我國自然資源國情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我國自然資源的總量豐富的,但人均佔有的資源量很少
3.自然資源特點:數量有限
4 資源利用中出現種種問題的危害:進一步加劇了資源短缺問題。
5.我國應對資源問題的措施有哪些?
①開源與節流是解決資源問題的重要措施
②跨區域調配,是解決資源區域分布不平衡問題的有效方法。如「南水北調」和「西氣東輸」等
③把對資源的保護納入法制軌道
6.「開源」是指什麼?
「開源」指不斷增加資源的探明儲量,擴展資源開發的范圍。
7.節流:以節水、節能、節材為中心
8.開源與節流關鍵在於:科學技術。
9.解決資源問題,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什麼?
開源 (「嫦娥一號」 「神七」發射目的之一)
10.科學技術在資源方面的作用何在?
①利用科學技術,可用可再生資源代替非可再生資源。
②利用科學技術,可以發掘新資源、研製新材料。
③利用科學技術,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等
11.資源問題的出現有何危害?
資源問題的出現,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步伐。
12.在資源問題上青少年應做到什麼?
①樹立人均觀念和 節約觀點,珍惜和節約資源,減少浪費。
②遵守資源的有關法律法規,依法同浪費資源的行為作斗爭。
③做到節水、節電、節地,不吃野生動物,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日常生活中具體行動)
考點36.了解我國主要的環境問題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理解解決環境問題對策
(1)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人與環境的關系日趨緊張,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1.環境問題可以分為哪兩類?
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
2.中國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3.中國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廢氣 、廢水及固體廢氣物污染
4. 環境問題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危害是什麼?
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5.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
6.我國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
①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地位)
②保護環境的主要措施: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我國的環保方針),決不重蹈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
具體行動:
在生態建設方面:①針對一些地區風沙肆虐、水土流失嚴重的情況,因地制宜的開展大規模的防護林工程建設
②把防治荒漠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大力開展治沙工作
③還實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和退耕還牧等工程,恢復自然環境本來面貌。
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①重點治理大江大河的水體污染
②治理重工業地區和城市的大氣污染。
7.在環境問題上,青少年應做到什麼?
①提高環境意識和環境法制意識,積極宣傳環保。
②積極參與環保活動,依法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
③做到愛護花木,植樹種草,拒絕在街頭、露天燒烤,不焚燒廢棄物,不亂扔垃圾。(日常生活中具體如何做)
考點37.理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1.PRED四者關系: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是一個相互作用、 相互依賴的整體。
2.在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關系中(PRED),人口因素是:關鍵因素。
人口因素是關鍵因素的原因: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造成資源短缺;人類排放的廢棄物也逐漸超過了自然環境的自凈能力,造成了環境污染,終會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見人口數量的變化會引發包括資源、環境、經濟發展及社會變動等一系列的變化。
3.自然資源是人類安身立命的基本條件(地位、作用)。人類與自然資源是休戚與共的關系。(關系)
4.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地位、作用)
當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協調時,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是平衡的,人類生活、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就比較優越;否則,就會制約人類的生活、生存和發展。
5.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6.可持續發展中人類應樹立的意識是什麼?(對人類有何要求?)
可持續發展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夠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後代應負的責任,要求人們必須以很高的道德標准,保護好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需的資源和環境基礎。人類應該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在不損害他人和後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發展。
7.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①公平性原則 含義: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其他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性原則 含義: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 含義:許多區域性的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的問題,要求
地方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於實現全球的整體協調。
8.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正在從觀念走向實踐
①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
②不僅積極開拓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而且踴躍參加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國際合作。(該戰略從觀念走向實踐,我國具體所作的兩方面的努力)
③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正從觀念走向實踐。青少年應該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並通過自己的行動,為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9.面對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我國應怎麼辦?
①在現代化建設全過程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兩類社會)
②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推動整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10.文明發展道路是怎樣的?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專題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區域經濟(40頁)
考點38.知道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
1.看不見的手是指市場通過價格 傳遞的信號,指揮著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適時的改變他們的計劃,自發的調節著人、財、物在社會范圍內的分配(即市場調節)
2.看得見的手指政府對市場經濟進行調控
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看不見的手」時要注意什麼?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自覺利用「看不見的手」,才能使經濟健康地發展。
4.宏觀調控有何作用?(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政府進行必要的干預和宏觀調控,可以彌補市場調節的缺點,從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5.市場機制有何作用?
能夠自動組織、協調全社會的經濟活動,起到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
6.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作用如何?
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它自發的調節著人、財、物在社會范圍內的分配)
考點39.理解區域經濟發展中「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原則
1..我國發展區域經濟的原則: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兩地之間)
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本地)
2.為什麼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千差萬別
3.怎樣因地制宜的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首先應怎樣?)
發展區域經濟,首先應分析地區發展的條件 ,主導因素和優勢產品,才能使經濟得到健康發展。
4.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經濟,大力開展貿易活動作用何在?
背景: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每個區域都會有自己的資源特點和名優產品,貿易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
作用:應地制宜發展區域經濟,大力開展貿易活動,可以使人人們充分生產各自的優勢產業,使各地都能享受到更多更豐富的產品。
5.我國各種資源區域分布是怎樣的?
①西部地區能源資源豐富,有發展能源工業的優勢條件;
②東部地區工業和交通的基礎好,人才、技術、資金雄厚,成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③南方降水充沛、空氣濕潤、水資源豐富,很多地方是魚米之鄉。
④北方降水量較少、空氣較乾燥、水資源較少,適於發展旱作農業。
專題五.生活在國際社會
考點40.了解當今國際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徵
1.當今國際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徵是什麼?
①經濟全球化 ②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 ③文化多元化
2.全球化表現為: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球化.
3.文化多元化:(含義)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
過程怎樣:全球化的過程一定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過程。
4.文化多樣性作用何在?
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傳播的基礎,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是世界充滿活力和不斷進步的重要推動力.
考點41.知道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1.我國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故宮、頤和園、長城、天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山西:平遙古城、雲岡石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雲南麗江古城,江蘇蘇州古典園林,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重慶大足石刻,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河南龍門石窟,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盛京三陵、十三陵、明孝陵),山東曲阜孔廟孔林孔府,甘肅莫高窟,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安徽皖南古村落,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歷史城區、河南殷墟,廣東開平碉樓及村落。
考點42.知道歐盟、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的作用
1.歐盟:是當今世界中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組織
影響:它的崛起有利於世界走向多極化
2.聯合國
定義: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是一個當今多極化世界共同制定世界規則的地方。
面對世界多極化在制定國際關系規則方面,聯合國最具 廣泛性,權威性
3. 聯合國的歷史由來:
①聯合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產物。
②1945年,中、蘇、美、英等50多個國家在美國舊金山舉行聯合國制憲會議,〈〈聯合國憲章〉〉於1945年10月24日生效。這一天成為聯合國的誕辰之日。
至今有190多個會員國。
4.聯合國的誕辰之日:1945年10月24日.。
5.聯合國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6.聯合國的原則是什麼?
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禁止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集體協作,確保非會員國遵守上述原則,不幹涉任何國家的內政等。
7.聯合國發揮了什麼作用?
和平方面: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解決地區沖突.
發展方面:促進各國社會經濟發展
8.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地位)。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專門機構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為聯合國的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如何作貢獻)
9.世界貿易組織
①定義:「面對經濟全球化,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游戲規則」,就是目前世界
市場上應用最廣泛、最具權威性的規則。
②有人把世界貿易組織被稱為經濟聯合國,
③其基本職能:制定和監督執行多邊貿易規則,組織多邊貿易談判,解決成員間貿易爭端
④.世界貿易組織作用是什麼?
它較大幅度的降低了世界各地進口關稅的水平,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它規定了國際貿易中的各項基本原則,促進了國際貿易的有序進行。
10.中國於2001年 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
11.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有何影響?
加入WTO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也給中國政府和人民帶來重大的責任和挑戰。(既有利又有弊)
Ⅵ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復習提綱
第一課 史前時期的人類
1、在非洲南部地區發現的南方古猿是今天人類已知的直系祖先。2、今天印度尼西亞境內出土的爪哇直立人化石,是最早發現的猿人化石。3、三大人種:黃、白、黑 (受到不同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4、母系氏族社會(女神該亞的傳說、婦女在氏族內起主導作用) 父系氏族社會(厄瑞忒斯的傳說、晚期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
第二課 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國家
發源地
文明成果
備注
古代埃及
尼羅河流域
金字塔、木乃伊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古代巴比倫
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
《漢穆拉比法典》
作用:法典維護私有制和社會秩序,地位:是訖今所知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
印度河、恆河流域
種姓制度、佛教發源地
種姓:四大種姓 實質:古代印度社會的等級制度
佛教:產生時間 創始人 早期教義及評價 流傳
一、四大上古文明區(東方四大文明古國)
北非:尼羅河流域——古埃及(公元前3100年) 西亞:兩河流域 ——古巴比倫(公元前3000年)
南亞:印度河流域——古印度(公元前1000年) 東亞:黃河流域 ——古中國
二、古埃及:金字塔——文明標志(法老陵墓)
三、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公元前1894年)
1、作用:維護私有制和社會秩序 2、地位:已知世界歷史上首部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四、古印度(雅利安人)
1、四大種姓制度內容 2、實質:古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
婆羅門——宗教祭司(精神統治) 剎帝利——軍事貴族(世俗統治、國王)
吠 舍——自由民 (平民、商人) 首陀羅——土著居民(被征服、奴隸)
五、佛教
①背景: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列國紛爭,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隨著經濟地位上升,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極力主張取消特權階層在種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權。
②創始人是釋迦牟尼。③早期倡導「眾生平等」。
④影響:力圖在宗教領域突破種姓間的嚴格界限,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它宣揚的是極樂世界的「平等」,對民眾產生了麻醉的消極作用。
第三課 希臘羅馬的上古文明
1、希臘:古代希臘的文明,最早起源於愛琴海及其周邊地區,以克里特島和希臘半島南部邁錫尼一帶為中心,統稱愛琴文明。著名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發達,伯里克利執政時民主政治發展到全盛。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特點:a、廣大公民直接參與(廣泛性),b、機構:公民大會(開放性),c、保障:法制嚴格、健全(規范性),d、范圍:僅限於成年男性公民(局限性)) 斯巴達(崇尚武力)
2、羅馬:發源於地中海中部義大利半島台伯河畔,後擴展至歐亞非三洲。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中國的春秋末期)。公元前3世紀統一義大利半島,開始大舉擴張。經過布匿戰爭打敗迦太基,地中海成了「羅馬人的內海」。公元前30年,屋大維建立帝國(大秦)。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原因:經濟衰落、人民起義、蠻族進攻),標志著西歐奴隸制和上古歷史的結束。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滅亡。
第五課 中古時代的東亞和西亞
1、東亞:日本七世紀,日本社會矛盾尖銳,政治混亂,645年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擁立孝德天皇,建年號「大化」。646年元月,孝德天皇頒布詔書,參照中國隋唐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為日本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使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2、西亞:阿拉伯帝國 6世紀前後,阿拉伯半島社會矛盾尖銳,秩序動盪,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管理機構。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7世紀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8世紀中葉,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首都巴格達盛極一時,有力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溝通。9世紀中葉後,帝國衰落,1258年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
世界三大宗教簡表
教派
起源地
創立時間
創始人
經典
教義
佛教
印度
公元前6世紀
釋迦牟尼
《金剛經》
倡導眾生平等
基督教
巴勒斯坦地區
公元1世紀上半葉
耶穌
《聖經》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麥加
公元7世紀
穆罕默德
《古蘭經》
信仰真主安拉
第六課 中古時代的歐洲
1、封建等級制:公元8世紀初,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進行「采邑改革」,此後,西歐形成了封建等級制。
2、天主教會:8世紀中期,基督教會通過「丕平獻土」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教皇既是宗教領袖,又獲得了世俗權力,教會佔有大量土地,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意干涉別國的內政,控制著西歐的思想文化。
3、西歐城市:11世紀前後,西歐城市出現復興。法國的琅城起義要求獲得城市自治。城市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的興盛,使西歐於12世紀前後誕生了一批最早的大學。
第七課 戰爭與民族交往
1、希波戰爭:①原因:波斯帝國的軍事擴張,入侵希臘②主要戰役:公元前490年馬拉松戰役,希臘獲勝,後誕生了馬拉松賽跑運動。
2、亞歷山大東征: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國家崛起,征服了希臘各邦。公元前334年,國王亞歷山大開始東征,10年間,先後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東抵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亞歷山大帝國。東征的影響 (見書) 3、羅馬征服地中海:(略) 4、地跨歐亞非大帝國 :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帝國 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國) 阿拉伯帝國 奧斯曼帝國
第8課 交流與文化傳播
1、馬可·波羅:13世紀到達中國的元朝。《馬可·波羅行紀》,被譽為「世界奇觀之書」,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大大開闊了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對後來新航路開辟的航海家們也曾有所啟示。2、造紙術:西漢早期已使用大麻造的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751年,經過怛邏斯之戰,開始向西傳播。3、火葯:元代開始向外傳播。4、指南針:北宋時期用於航海,12世紀後期(南宋時期)經阿拉伯人之手傳往歐洲。5、印刷術:10世紀後輾轉傳至歐洲。6、阿拉伯數字:最早由印度人發明,經過阿拉伯人的吸收與改進,最終創制而成。
第9課 科學技術:
1、歷法:古埃及《太陽歷》是訖今所知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太陽歷,通用的公歷與之有直接淵源。
2、數學:毆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是世界上最早的公理化數學名著,被奉為科學史上的一座豐碑。阿基米德是古希臘最負盛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發明家,傑出愛國者。發現的杠桿原理和浮力定律為力學開辟道路。
第10課 文字和文學
1、古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人類最古老的文字。
2、《荷馬史詩》是希臘最早的一部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相傳由盲詩人荷馬所作,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3、戲劇
三大家悲劇:埃斯庫羅斯:「悲劇之父」 索福克勒斯|:「戲劇藝術的荷馬」歐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學家」
喜劇家:阿里斯托芬
4、《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故事集,不僅反映了阿拉伯地區的社會狀況,也折射出希臘、印度等諸多國家地區的風俗人情和社會生活,體現了各地區人民的文化交流。
Ⅶ 初三人教版歷史與社會的復習提綱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世界史復習資料 (3-4)
《世界歷史》第一冊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原因: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開展殖民掠奪,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和新生貴族力量日益壯大,他們要掌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要發展資本主義,就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制度來保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總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生產關系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歷史意義
:a.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1689年,為限制國王權利,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b.它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
2.<權利法案>的頒布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為限制國王的權利,確定議會的大權,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以後的國王不能濫用權利,為所欲為,這就使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3.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
英國採用海盜方式,在海上進行搶劫活動.16世紀晚期,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取得了海上霸權,開始在海外殖民.英法早期殖民活動主要集中在印度和北美.在殖民擴張過程中,英法荷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最後,英國戰勝了荷蘭和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4.來剋星頓的槍聲和美國獨立
a. 1775年來剋星頓的槍聲,標志著北美獨立戰爭的開始.
b. 1775年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整編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
c. 1776年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告英屬北美殖民地獨立.
d. 1777年,在薩拉托加戰役中,美軍打敗英軍,是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e. 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f. 意義:
1.獨立戰爭使美國贏得了獨立(1787年,美國制定了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實行總統制,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它同時又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對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5.攻佔巴士底獄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6.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成立和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1791年6月,奧地利和普魯士採取軍事行動,幫助路易十六鎮壓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君主統治,,9月,法國軍隊也把外國軍隊趕出國境,並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資產階級革命高潮過後,法國政局動盪,1799年,拿破崙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皇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頒布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典>,對外打擊反法聯盟,擴張法國勢力.對外戰爭損害了被侵略地區人民的利益,引起人民的反抗,1812年遠征俄國失敗,敲響了帝國的喪鍾;在萊比錫戰役中,法軍再次慘敗;1814年反法盟軍開進巴黎,帝國滅亡.
7.英國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促使手工工場發展到機器大生產的一次革命,,它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
條件:雄厚的資本;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和原料;海外貿易的迫切需求.
18世紀60年代,英國首先發生了工業革命.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最早出現於棉紡織業.
進程
a.18世紀六七十年代,珍妮紡紗機,水利紡紗等機器相繼問世;80年代,水利織布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織布的效率
b.機械師瓦特製成了改良蒸氣機,1785年,這種蒸氣機被用來帶動紡織機器,從而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c.蒸氣機的使用推動了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汽船和火車機車相繼誕生.d.19世紀上半期,大機器生產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
8.工業革命的影響
影響
a.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b.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c.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面貌,是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彼此聯系,不可分離的整體.
9.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即法國里昂工人的兩次武裝起義,英國工人的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理論研究同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聯系在一起,在吸收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意義:使無產階級有了自己強大的思想武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0.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及意義
原因:
北部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南部實行大種植園經濟,以黑人奴隸為主要勞動力.雙方在關稅和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的矛盾不可調和.
意義:
使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以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11.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689年,彼得一世為擺脫落後狀態使俄國成為近代強國,推行多方面的改革,其內容包括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推行學校教育.它實際上是一場封建農奴主推行的富國強兵改革.作用:增強了俄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鞏固了專制統治,為對外擴張准備了條件.
1861年改革
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有所發展,但由於農奴制的阻礙,發展極其緩慢.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維護貴族和地主的利益被迫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農奴的生活;農奴可以出錢贖買一塊份地.它實際上是一場沙皇自上而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作用: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12.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主要內容:
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意義:
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日本強大起來後,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世界歷史》第二冊
1.科學成就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科學成就:
a.新能源的發展和利用 19世紀70年代,電力作為新能源進入生產領域,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石油的開采和提煉,石油,電力和煤炭構成了三大能源.
b.新機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 德國的西門子創制了第一輛有軌電車;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設計出內燃機,導致了汽車和飛機的試製成功.
c.新的信息傳遞工具的發明 19世紀中期,發明了有線電報;19世紀晚期,有線電話和無限電報也研製成功.
影響:
大大促進了生產力,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廣泛的途徑.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19世紀晚期,隨著生產力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其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
美國和德國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起點高,發展快,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分別成為世界頭號,二號資本主義工業大國.
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裝備落後和過分依賴殖民地,經濟發展緩慢,工業生產被美國,德國趕上和超過.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竭力進行武裝擴張,促進了經濟發展;俄國資本主義雖然有較快的發展,但由於大量封建殘余的存在,仍落後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3.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名稱和主要成員
同盟國集團:
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後來參加到協約國一方)
協約國集團:
英國,法國,俄國
4.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西線三大戰役
1914年6月底,一個塞爾維亞青年在薩拉熱窩街頭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事件.
西線三大戰役:
交戰雙方是英法和德國,分別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5.美國參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大戰爆發時,美國利用中立的地位與交戰國做生意,通過出售軍火,提供貸款,大發橫財,國力大增.1917年,在交戰雙方都已精疲力竭的時候,美國加入協約國,終於參戰了.美國的參戰無論在政治,軍事還是財力方面,使協約國受益極大.
一戰性質:
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
6.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經濟陷於全面崩潰,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並用武力鎮壓革命群眾.1917年11月7日,在列寧親自領導下,十月革命武裝起義取得勝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人民委員會,推出」一戰」,頒布了沒收地主,寺院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法令>.
蘇聯開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1928年和1933年的兩國五年計劃,其重點都是重工業,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1937年蘇聯基本完成了農業集體化.同年蘇聯通過新憲法,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確立.
7.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
1919年1-6月,參加國有27個,英國,法國,美國三國成為和會的主宰.其主要內容有:同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分別和德國盟國簽訂一系列和約,它們和對德和約共同構成了凡爾賽體系.決定成立制裁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1920年成立,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列強維護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工具).確定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和約內容見初三<世界歷史>第二冊35頁)
8.華盛頓會議
在美國倡議下召開,共有九國國家參加,美,英,日三國起主要作用.英,法,日,美簽訂了<四國條約>,相約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屬地的權益.美,英,日,法,意五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了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實際上成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最終確立了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9.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首先從美國開始,是一次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有三大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
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消除經濟危機.其內容有:金融方面,首先從金融業開始,使私人現款重新流通;農業方面,政府讓農民縮減耕地和屠宰耕牛,由政府撥款補償;工業方面,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國家對工業的調整,1933年國會通過工業復興法,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調節和控制;社會賑濟方面,新建許多公共工程,以減少失業隊伍,刺激消費和生產.
評價:
a.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資本主義統治得到穩定;
b.資本主義制度沒有改變,產生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新政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10.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德意日三國建立法西斯專政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
希特勒的上台執政,標志著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到軍部控制的內閣上台,標志著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國結成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成為「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又稱軸心國集團.
11.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因:
a.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德意日建立和強化了法西斯專政,瘋狂對外侵略;
b.英法美的縱容侵略政策加速了大戰的爆發.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襲蘇聯,蘇聯軍民英勇捍衛國土,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1942年初,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1943年9月義大利新政府投降;
1943年中,美,英在埃及召開開羅會議,發表了<開羅宣言>,為戰後處理日本問題提供了依據;美,英,蘇在伊朗德黑蘭舉行了會議,確定了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達成重大協議:德國由美蘇英分區佔領;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成立聯合國.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初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
12.二戰後蘇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措施和影響
從1946年起開始執行第四個五年計劃,在斯大林領導下,集中精力恢復並發展經濟,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是蘇聯工業的發展重點.蘇聯人民取得了經濟振興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教育文化事業有較大發展,加強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吸引力.
13.」歐洲共同體」的建立
1967年,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和國際地位,促進經濟的發展,加強互相間的合作,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等六國發起建立了」歐洲共同體」組織.」歐共體」建立後,成員國數目不斷增加,相互之間的合作日益密切,促進了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也提高了歐共體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
14.美國的霸權政策和美蘇爭霸
美國霸權政策的體現: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歐洲推行」冷戰」政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的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敵對行動).
美國通過提供經濟援助,抵擋蘇聯和社會主義力量的沖擊,控制西歐各國.
為了進一步控制西歐,對歐洲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包圍,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20世紀50.60年代,發動了侵略朝鮮和越南戰爭.
美蘇爭霸: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國立的增強,蘇聯也走上了霸權主義的道路;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70年代末,蘇聯出兵佔領了阿富汗,企圖建立在南亞和波斯灣地區的霸權;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美蘇爭霸嚴重威脅世界和平,也給兩國本身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蘇聯力不從心,80年代中期被迫改變稱霸政策.
15.第三世界的興起
二戰後亞洲人民首先掀起民族解放運動;
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把原來的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
Ⅷ 急求初三歷史與社會的復習提綱 人教版 歷史與社會(我們面對的機遇與挑戰)九年級全一冊
第一單元 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
一 戰後世界的新格局
一、「兩極」與「冷戰」
1、 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將勝利之際,蘇、美、英三國領導人斯大林、羅斯福和邱吉爾在蘇聯的雅爾塔簽訂了雅爾塔協定,建立在美蘇實力均衡基礎上的雅爾塔協定對戰後世界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 兩極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空前膨脹,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為了推行稱霸全球的戰略,美國放棄了戰時與蘇聯的同盟,轉向反共反蘇。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12個西方國家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針對蘇聯的軍事政治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1955年,蘇聯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華沙簽訂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稱這「華沙條約」,建立了抗衡北約的軍事政治集團。簡稱「華約」。
「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的出現,標志著東西方對峙格局的形成。
3、戰後,美國為什麼要推行「冷戰」政策?(二戰後,美國確立了霸權地位,欲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稱霸世界,而共產主義制度將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礙,社會主義國家是它的主要敵人。)
4、冷戰與爭霸:北約建立前,美國總統杜魯門就宣稱,美國要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除軍事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人們稱之為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冷戰的標志)。
5、20世紀50年代以後,蘇聯的霸權主義也膨脹起來,在軍事上成為與美國並列的超級大國,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日益加劇。(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爭霸的極端體現。)
以冷戰為主要形式的美蘇爭霸,一直延續到80年代末。
6、冷戰的結束: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各國和蘇聯的執政黨喪失了政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意味著東西方兩大集團對峙格局的終結。
7、冷戰後的世界格局。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意味著東西方兩大集團對峙格局的終結。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俄羅斯還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日本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歐洲則加快了一體化進程,世界正在向多極化發展。
二、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20世紀90年代,東歐各國和蘇聯的執政黨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改變。
2、表現: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
立,蘇聯分為15個獨立的國家、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發生改變。
三、「冷戰」後的和平主題
1、冷戰後絕大多數國家都都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反對建立一國獨霸的單極世界,國際社會祈盼和平,維護和平的力量日益壯大,爭取世界和平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之一,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2、冷戰後的國際形勢。
(1)恐怖主義作為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矛盾交織的產物,給世界政治、經濟、安全形勢帶來嚴重的威脅(2001年9。11)
(2)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也有新表現。(美國)
總體和平,局部戰亂,是當今世界的基本態勢。
3、根據1999年美國對南聯盟的轟炸、2001年9。11事件、巴以沖突、伊拉克戰爭說說導致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世界格局的變化帶來了世界力量對比的失衡,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推行,恐怖主義力量的增長,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貧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間的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等。
4、在這些事件中美國扮演了什麼角色?
○ 在北約轟炸南聯盟、巴以沖突和轟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國依靠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顧國際社會的反戰呼聲,干涉其他國家事務,以霸權、強權的野蠻行徑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價值觀念。它既是戰爭的組織者,又在戰爭中推波助瀾,使地區沖突加劇,世界更加不安定。「9•11」恐怖襲擊就是恐怖分子對美國政府的一次報復,但它卻給美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世界和平造成極大威脅。
四、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的另一個主題。
(1)戰後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新科技革命的推動,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
(2存在的現實問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懸殊,落後、危機、債務,困擾著佔世界人口2/3的發展中國家。
(3)發展問題的突出表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問題,也叫南北問題。
(4)南北問題的歷史根源:源於西方殖民者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殖民侵略。根本原因:這些發展中國家獨立後,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沒有改變(——會造成貧富差距擴大)。
(5)冷戰結束後,南北關系的形勢總體趨向緩和,但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6)怎樣才能解決南北問題?
需要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這就需要不斷推進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7)亞非拉國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爭取民族獨立、主權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消除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和掠奪。
五、殖民體系的瓦解(戰後最具世界意義的變化之一)
1、20世紀40年代,亞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鮮和中國相繼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其它國家也先後取得獨立。
2、印度作為最大的殖民地國家,它的獨立對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表達了獲得獨立的亞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運的共同願望。
4、五六十年代,民族獨立運動席捲整個非洲大陸,僅1960年就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殖民時代的終結。
5、戰後說明亞非國家崛起的事件
非洲大陸民族獨立運動的完成,結束了殖民統治時代;亞非會議的成功召開;亞洲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七十七國集團」的建立;中東國家的覺醒等事件。
六、各國現代化的追求
1、二戰後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再加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一個經濟迅速增長的「黃金時代」(1950——1970)
2、獨立後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努力發展民族經濟,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經濟高速發展。(亞洲「四小龍」的騰飛 二戰後,許多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3、 1964年,在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77個發展中國家發表了《七十七國集團聯合宣言》,要求改變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爭取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這說明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崛起。
二、共和國的風雨歷程
一、鞏固新生政權
1、措施:抗美援朝、肅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建立各級人民政府恢復和發展經濟、土地改革
2、抗美援朝、:1950年6月,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出兵朝鮮,為了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3、試從當時的世界形勢、力量對比、軍隊士氣、地理因素等方面說說美國將軍所說的:「這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美國軍隊遠離本土作戰,戰線過長,而且對地形和作戰條件不如中國軍隊適應。(如,中朝軍隊依靠人力和畜力運輸物資,雖然在一些方面受到極大限制,但卻機動靈活,不受公路的制約;只要有路可走,他們就可在正面、側面,或敵後進行作戰。而聯合國軍隊卻恰恰相反。它必須依靠卡車在公路上運送給養,而公路最易被路障所截斷。)
志願軍戰士不畏強暴,勇於犧牲;在作戰方面訓練有素,尤其善於打夜戰;敢拼敢打,充滿氣勢和決心。
侵朝戰爭是非正義的;而抗美援朝是正義戰爭。
二、進入社會主義
1、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農業合作社)、手工業(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這表明中國基本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2、一五計劃(1953——1957)
工業在就:中國逐步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煉鐵爐相繼提前竣工。與此同時,還建立了新的工業部門,如飛機製造業和汽車製造業,到1956年,我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交通運輸業: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毛澤東稱之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漢長江大橋的雄偉氣勢及其在我國南北交通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一五」期間,我國共建成三十多條鐵路,還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國內地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三、失誤與挫折
1、錯誤的表現:1958年,全國掀起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在「大躍進」運動中,出現了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1966年——1976年發動了地場「文化大革命」。
2、錯誤出現的原因:由於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又急於求成,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經歷了很大的曲折。
3、危害:大躍進造成了國民工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公社化運動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路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重大損失。
「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的傳統文化遭到破壞,中國的民主和法制遭受嚴重踐踏,廣大幹部和知識分子深受迫害。
4、 給我們的啟示: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防止個人崇拜,同時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以課本講得為主)
四、「兩彈一星」精神永駐
1、新時期的英雄模範人物:黃繼光、王進喜、雷鋒、焦裕祿
2、研製出原子彈、氫彈、導彈和人造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3、我們發展核器是為了維護與國家安全。我們反對核武器的製造和擴散。
4、(了解)「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鐵人精神,包括:「為祖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忘我拼搏精神、對工作精益求精,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乾的「老黃牛」精神,等等。正是靠著這種「鐵人精神」,石油戰線的工人們經過三年艱苦的大慶石油會戰,終於結束了中國貧油的歷史。
「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彈一星」 精神不僅表現為白手起家、苦打硬拼,其核心是科技創新精神。
五、改革開放的年代(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看作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
1、為什麼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
會議恢復了馬克思主義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中國進入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2、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改革開放。
3、改革:從農村開始,1979年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最初為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戶農民採用。)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4、對外開放地區已從沿海地區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的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改革首先從沿海開始,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在這些地方設立經濟特區的作用:可以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貿易。
改革開放後這些地方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了黨的改革開放方針的正確性。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生活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四大件」指的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和收音機,俗稱「三轉一響」,是當時一般家庭的高級消費品,代表著高水平的生活。
改革開放以後,「新四大件」(彩電、電腦、手機、VCD)取代了「舊四大件」。
現在攝像機、可口可樂、麥當勞、VCD、DVD、音響等進入了人們的生活。
六、「一國兩制」與統一大業
2、什麼是「一國兩制」?
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祖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3、「一國兩制」的實踐。1997年7月1日零時,香港(從英國)順利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從葡萄牙)回到祖國懷抱。
4、香港回歸的意義:宣告了英國在香港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的終結,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5、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說明了什麼?(原因是什麼?)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和中國『一國兩制「政策的正確。
6、中國為什麼要照顧香港、澳門、台灣的歷史與現實?
香港從1842年起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香港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定要實現香港的主權回歸;香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經濟開始騰飛,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且也是國際重要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自由港,在國際經濟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保持香港的繁榮與穩定,香港可以繼續保持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一國兩制」就是基於香港的歷史與現實情況而提出的。
1949年國民黨退居台灣後,台灣與祖國大陸關系對立。在國民黨統治期間,台灣經濟也出現了較快增長。「一國兩制」就是考慮到台灣的特殊情況,允許台灣繼續保持資本主義制度,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
7、台灣問題與香港、澳門問題有什麼不同?
香港一百多年前被割讓給英國,澳門四百多年前被葡萄牙所強占,兩地分別淪為英國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遭受殖民統治;而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退居台灣,建立政權,但大陸與台灣屬於國家內部事務,與香港和澳門被侵佔截然不同。
8、目前妨礙台灣與祖國大陸統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台獨」勢力(2)、國際反華勢力嚴重阻礙中國和平統一的進程。
8、中國政府對於台灣問題的原則立場是什麼?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途徑?
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途徑
8、你認為我們青少年可以為實現國家統一做些什麼?(3分)
(1)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2)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同破壞祖國統一的「台獨」行為作斗爭;
(3)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貢獻自己的力量。(3分)
9、中美關系的變化:50年代:美國在外交上孤立並遏制中國,中美關系敵對、緊張;1971年:美國代表團訪華,雙方開始接觸,關系出現轉機;1972年:關系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
10、為什麼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對華態度有所轉變?中美關系出現好的勢頭?
美國方面看,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已經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尼克松在一份報告中曾說:「如果沒有這個擁有7億多人民的國家出力,要建立穩定和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設想的。」)
從中國方面看,與美國關系正常化可起到牽制蘇聯,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的作用。因此,改善兩國關系是雙方的共同要求。
尼克松與周恩來握手說明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周恩來總理的外交才能贏得了對手的尊重;同時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兩大制度的對立逐漸為美蘇爭霸替代,所以才出現了中美關系史上的這一難忘的鏡頭。
11、新世紀我國召開的重要國際會議: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在上海召開;每年一度的博鰲亞洲論壇;2003年世界財富論壇; 2004年世界遺產大會; 2001年,中國與中亞五國在上成立 「上海合作組織」。
12、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1972年中美建交;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接著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七、新世紀的中國:機遇與挑戰
1、為什麼說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
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新世紀的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各是什麼?
機遇:一方面,在和平與發展的進步潮流中,爭取較長時間的國際和平是可能的;世界范圍內科技革命突飛猛進,也為我們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挑戰:另一方面,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其實質是經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科技上同發達國家的差距給我們很大的壓力,如果不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就會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3、我國的發展現狀:當人類跨入21世紀的時候,我國人民的生活已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總體達到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展望前景:我們要在新世紀的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達、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5、對青年的要求:作為當代中國青年,我們應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著眼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自覺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6、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教育水平:公共教育和健康教育在GDP中的比重很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居住條件:雖然人們的居住條件與改革開放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居民住房建設相對落後等原因,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均住房面積和居住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均GDP仍處於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