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江蘇文科考生,分數線343,我考了362,歷史A,政治A+ 全省排名2520名,在北京能上到好學校嗎
沒問題
B. 我文科,2010屆,語數外343,歷史C政治B+能不能上南通大學二本
我校普通類第一批本科和第二批本科錄取批次(院校代碼:1291)的選修科目測試等級要求為BB(含)以上. 所以不能!
C. 歷史學基礎包括哪些內容
包括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內、世界近代史、世界現容代史。
相關參考書:
《中國古代史》(上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晁福林
《中國古代史》(下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施建中
《中國近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鄭師渠主編
《中國現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檜林主編
《中國當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郭大鈞主編
《世界上古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周啟迪主編
《世界中古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孔祥民主編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於廑,齊世榮編
《世界近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劉宗緒主編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於廑,齊世榮編
《世界現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建華主編
《世界當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段炳麟主編
《世界史現代史》(上卷) (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於廑,齊世榮編
D. 哈工大歷史
哈工大一般指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哈工大(HIT),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2011計劃」、「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國-西班牙大學聯盟」主要成員,設有研究生院,擁有研究生自主劃線資格,享有「工程師的搖籃」之美譽。
哈爾濱工業大學始建於1920年,當時校名為「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其創建與帝俄在中國建設中東鐵路(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稱「中長鐵路」)有直接關系,建校的宗旨是為中東鐵路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學校按俄國的教育模式辦學;1938年1月1日起,學校改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並一直沿用至今;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長鐵路局領導,屬中蘇兩國政府共同管理;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國懷抱並進入全面改造和擴建的新階段;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建築大學合並組建新的哈爾濱工業大學。
據2016年9月哈工大官網信息顯示,哈工大擁有校本部、威海校區和深圳校區(籌),形成了「一校三區」的辦學格局,其中校本部校園面積347.49公頃,建築面積203.86萬平方米
;專任教師總數為3695人,其中正高職1122人,占教師總數的30.4%,副高職1534人,占教師總數的41.5%,專任教師博士化率為75.7%;下轄20個學院,開辦87個本科專業。
E. 我是今年江蘇高考文科考生。高考343分,歷史A+政治A。請幫忙推薦幾個比較好的學校的適合我這個分數的專業
可以用App下載一個軟體,好像是可以查到的吧.
F. 初二歷史題目3!!
1.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變革和調整
⑴第一次:土地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繼續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這是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擁有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不僅使廣大貧雇農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也嚴重地束縛農村生產力的解放。為廢除封建剝削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為了使廣大貧雇農從地主階級統治、壓迫下解放出來,必須進行土改。在人民解放戰爭期間,黨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那時我國已有一億多人口的地區實行了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並從當年冬開始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等廣大新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廢除地主階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冬,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國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大約4600萬公頃土地和大量的生產資料。
土地改革的結果及偉大意義: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這就使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獲得了解放;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土地改革運動的勝利,摧毀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國民黨集團的社會基礎,鞏固了工農聯盟,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並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⑵第二次:農業合作化
原因: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核心內容: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並實行集體經營。
農業合作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各種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農業經濟,改造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經濟的過程。這一社會變革過程,亦稱農業集體化。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辦互助組為主,同時試辦初級形式的農業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並以草案的形式發給各地黨委試行。此後,各地黨委加強了領導,使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到1952年底,全國農業互助合作組織發展到830餘萬個,參加的農戶達到全國總農戶的40%,其中,各地還個別試辦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初級社)3600餘個。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發展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中出現了急躁冒進傾向。為糾正這種傾向,中共中央於1953年3月8日發出了《關於縮減農業增產和互助合作五年計劃的指示》,又於3月26日發表了《關於春耕生產給各級黨委的指示》,並公布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4月3日,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第一次全國農村工作會議,闡述了「穩步前進」的方針。10月15日、11月4日毛澤東兩次同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負責人談話,提出互助合作運動是農村中一切工作的綱,是農村工作的主題,說「糾正急躁冒進」是一股風,吹倒了一些不應吹倒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兩次談話,有許多正確的意見,但也表現出在農業合作化問題上急於求成、貪多圖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此後,農業合作社從試辦進入發展時期。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第二階段,初級社在全國普遍建立和發展。1954年春,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9.5萬個,參加農戶達170萬戶,大大超過了中央提出的數字。4月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第二次農村工作會議。會議分析了互助合作運動的形勢,指出農村將相繼出現一個社會主義革命高漲的局面。為了吸引更多的農民入社,國家從各方面大力支援農業生產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國新建農業生產合作社13萬多個,加上原有的共22.5萬多個。
1954年10月,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了全國第四次互助合作會議,決定到1955年春耕以前,將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60萬個。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農村工作部關於這次會議的報告。到1955年4月,合作社發展到67萬個。由於發展速度過猛,不少地方又出現了強迫命令、違反自願互利原則的現象。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發現了上述問題,發出了一系列通知和採取措施糾正偏差。1月10日,中央發出《關於整頓和鞏固農業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發展,集中力量進行鞏固,在少數地區進行收縮。3月上旬,毛澤東提出了「停、縮、發」的三字方針,即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停止發展、實行收縮和適當發展。為了貫徹三字方針,農村工作部於4月下旬召開了全國第三次農村工作會議,總結經驗,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7月,全國原有67萬個合作社,經過整頓,鞏固下來的有65萬個。
195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開華東區、中南區和河北、天津、北京等15個省市委書記會議。根據毛澤東原來的提議,會議提出1956年發展到100萬個社的意見。6月中旬,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批准了關於到1956年合作社發展到100萬個的計劃。不久,毛澤東從南方考察回來,主張修改計劃, 加速發展。擔任農村工作部部長的鄧子恢不贊成改變計劃,認為合作化運動應與工業化速度發展相適應,不宜發展過快。毛澤東認為鄧子恢和中央農村工作部思想右傾。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三個階段,也是農業合作化運動迅猛發展時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開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作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對黨的農業合作化的理論和政策作了系統闡述,並對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報告還嚴厲批評了鄧子恢等人的「右傾」。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國大多數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級農業生產合作,實現半社會主義合作化。會後,農業合作化運動急速發展,僅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在全國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到1956年底,參加初級社的農戶占總農戶的96.3%,參加高級社的達總到農戶總數的87.8%,基本上實現了完全的社會主義改造。
結果:完成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到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轉變,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為初步奠定國家工業化基礎創造了重要條件。
⑶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原因:一些領導人主觀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核心內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
結果:在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全國颳起一股「共產」風。在許多方面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界限。公社隨便調用社員、生產隊的勞力、資金、土地和財產,取消了農民的自留地,出現了剝奪農民的情況。按勞分配的原則遭到破壞,發生了嚴重的平均主義,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60年冬,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逐步地解決當時所能認識到的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以來的一些重大問題。
⑷第四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原因: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經驗教訓,作出了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核心內容: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等等。
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2.農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產量下降,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則是因為中央政策重視發展重工業造成的。
3.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很多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原因是不容忽視的。
1.首先,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有十分堅強的領導引導,中國採取的是漸進式的方式,先試點再全面推開,逐步發展。通過經濟改革入手,中國改進了激勵機制,提高了集體和個人的福利。
2.其次,中國的改革始終堅實實事求是的原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中國根據改革開放中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不斷的總結經驗,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同時中國也積極的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為世界的共同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3.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鼓勵、促進了我國科技的發展前進。
4。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5。重視人才的培養,加大了教育投入,如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從而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
6。對外開放,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國際合作加強。
7 正確的指導方針和領導
8 相對安全的國際環境。
9 我國資源的豐富
G. 歷史 選修一二四 總結 高二期末考試
歷史上重大改革的規律性總結
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1.改革的分類
從改革的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改革的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
從改革的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實質
改革是統治者對生產關系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並不否定現存制度,而是對現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應目的
總的來講,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於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的發展的需要。
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
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③統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
④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⑤民族危機嚴重
4.改革成敗原因的分析及認識
(1)決定改革成敗的幾個要素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於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
⑤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於改革的開展和執行。
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與改革本身所達到的目標之間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2)成功的改革
外國:梭倫改革、宗教改革、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
中國: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改革開放
思考:為什麼說這些改革成功了?
外國:
梭倫改革為雅典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大大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農奴制改革促進了俄國農業、工業的發展。使俄國走向近代化。
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
經濟現代化:農奴制廢除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俄國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俄國工業生產大幅度增長,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體制方面上作了比較深層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在司法制度方面,參照西方的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也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
軍事近代化: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機構。
教育近代化:鼓勵社會和私人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變革的願望日益強烈。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重工業迅速發展;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並不斷得到加強,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走上對外擴張之路。
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避免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中國:
管仲改革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魯國「初稅畝」取得了預期效果,魯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諸侯列國紛紛仿效。從稅制改革的角度看它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可以說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過李悝變法,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楚國吳起變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時間內,楚國在對外兼並戰爭中連連獲勝,成為戰國中的強國。
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3)失敗的改革
外國:阿里改革、蘇聯和東歐改革
中國:魏文侯改革(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5.改革的認識和啟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於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會涉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和變法不會一帆風順,在勇於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要堅信新事物一定能夠戰勝舊事物。
③對改革的具體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第一單元 梭倫改革
課標內容要求: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知識要點:
一、梭倫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國家產生(公元前9~前8世紀)——設立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
貴族制國家確立(公元前8~前6世紀)——貴族專權而平民無權
2、經濟發展:農工商業以及貿易得到發展
3、階級變化: 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民內部斗爭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雅典貴族與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二、梭倫改革:
1、內容:「頒布解負令」
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恢復公民大會權力
建立「四百人會議」
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2、特點:奠定民主政治基礎、促進工商業發展
三、梭倫改革的評價
1、歷史意義: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群體;②打破貴族對政權的壟斷;③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④大大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總之,其改革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2、歷史局限: 貴族在國家政權中占據絕對優勢,下層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權利
氏族制度殘余及貴族擁有世襲佔有土地的特權
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政局動盪不安
【梭倫改革與克利斯提尼改革在內容上的本質相同點與意義】
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進一步打擊氏族制度殘余,氏族制度是按血緣來維護的,也就是說梭倫改革直接否定了血緣關系。
克利斯提尼實行改革,用10個地域部落取代原來的4個血緣部落,也直接打破了血緣關系。
綜上可知,兩者改革都從根本上打擊了血緣關系。它大大削弱了氏族貴族的勢力,為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
第二單元 商鞅變法
課標內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
(2)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知識要點:
一、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器、牛耕的使用
2、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變化——私田增多 出現新的封建剝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3、階級基礎:階級關系的變化——新的階級形成 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革
4、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頻繁、思想繁榮、各國競相改革變法
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
二、商鞅變法內容:
1、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強集權、普遍推行縣制、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制定連坐法
3、文化風俗改革:「燔詩書、明法令」;改革社會風尚習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評價:秦國強盛、意義深遠
1、作用:廢除舊制度,創建新制度;促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現
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這就激發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秦國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
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開始建設中央集權制度
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為秦國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綜合國力:公元前343年,秦國已經成為富強之國,周天子派人送禮,各諸侯派人來稱賀
3、局限性
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劃清界限
4、消極影響:推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導致了秦朝的暴政,對後世影響消極。
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倡導君主獨裁專制,選錯了政治體制的方向為後世君主專制埋下了禍根;
改革不徹底,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特別是秦漢時期存在大量奴隸制殘余。
H. 歷史學考研的問題 高分!急!!!
第一章 史前人類
第一節、人類的進化
一、從猿到人的漫長演進
1、人與動物的區別
2、人類關於自身起源的認識過程:從神話宗教到科學探討
3、人類起源的三個階段(恩格斯的分法)
4、早期人類的四個發展階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二、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
1、舊石器時代
2、氏族制度的形成
特徵
血緣家族:從血族群婚到族外婚
第二節、農業革命與新石器時代
一、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一萬年)
二、農業革命的含義與開始
三、母系氏族公社
1、特徵
2、婚姻形式:從族外群婚到對偶婚
三、階級和國家的起源
1、金石並用時代和社會大分工
金石並用時代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2、從母權制到父權制的轉變
婚姻形式的轉變:從對偶婚到一夫一妻制
父系氏族公社
3、私有制的出現和奴隸制的萌芽
4、氏族制度的解體
個體勞動和個家庭
農村公社的出現
5、軍事民主制和國家的產生。
第三節、史前文化
一、文字的產生
1、手勢語言或個人記號語言
2、圖畫文字或表意符號
3、象形文字或符號
4、表音性質的象形文字或按一定公式來表達的符號(表意文字)
5、音符字母(拼音文字)
二、原始藝術與科學知識的萌芽
1、藝術:繪畫、雕刻、裝飾、音樂、舞蹈
2、科學知識:天文知識;計算;醫學
三、原始宗教觀念與神靈崇拜
1、來源於對自然現象的不理解
2、圖騰崇拜
3、自然神靈的崇拜
4、生殖器崇拜
5、祖先崇拜
6、靈物崇拜
7、巫術
習題:
思考題:
1、人類關於自身的起源經歷了怎樣的認識過程?
2、如何理解人類區別於動物界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3、人類的起源經歷了哪些階段?
4、人種是如何劃分的?
5、何謂血緣群婚?族外婚和對偶婚?
9、血緣群婚、族外婚、對偶婚的更替與原始社會組織形式的演進兩者之間具有怎樣的內在聯系?
10、原始社會是如何解體的?
名詞解釋:
1、新石器時代 2、氏族 3、舊石器時代 4、農村公社 5、三次社會大分工
第二章 古代西亞諸文明
第一節蘇美爾-阿卡德文明
一、蘇美爾人城市國家(約公元前3000年--前2371年)
1、古代西亞的地理環境
2、蘇美爾城市國家的產生與特徵
城邦政治制度
蘇美爾城邦爭霸
二、兩河流域南部的統一
1、阿卡德王國(公元前2371年--前2230年)
2、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年--前2006年)
《烏爾納木法典》
社會經濟狀況
第二節 古巴比倫王國
一、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衰(約公元前1894年—前689年)
1、古巴比倫王國的建立
2、古巴比倫第二、第三、第四王朝
二、《漢莫拉比法典》
1、漢謨拉比的專制統治
2、《漢謨拉比法典》
等級制度
奴隸制度
土地制度
租賃和僱用制度
第三節 亞述帝國
一、亞述國家的興起(約公元前3000年)
亞述歷史的三個階段:早期亞述、中期亞述、亞述帝國
二、亞述帝國(公元前7世紀中期—前605年)
1、亞述帝國的建立
2、奴隸制經濟的主要特徵
第四節 新巴比倫王國
一、新巴比倫王國的建立(公元前1000年)
二、新巴比倫王國的強盛——尼布甲尼撒二世時代
三、奴隸制社會及新巴比倫王國的滅亡(公元前538年)
奴隸制的特點:
社會矛盾:
第五節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歷史
一、赫梯
1、赫梯國家的產生
赫梯的地理位置
赫梯城邦的形成(約公元前18世紀)
2、赫梯國家的強盛與衰亡(公元前15世紀—前8世紀)
擴張:
《赫梯法典》:
二、腓尼基
1、腓尼基的含義:「紫紅之國」
2、腓尼基城市國家(約公元前21世紀—前8世紀)
主要城市國家:西頓、推羅、畢布勒、烏加里特等
腓尼基奴隸制國家的特點:經商、航海與殖民
三、以色列
1、巴勒斯坦
土著居民迦南人(公元前3000年代)
猶太部落與以色列部落(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
2、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的產生(公元前2000年代後期)
與腓力斯丁人的斗爭
以色列—猶太國(公元前10世紀)
3、以色列和猶太王國的滅亡
以色列亡國(公元前721年)
猶太亡國(公元前586年)
猶太教
第六節 波斯帝國
一、波斯國家的興起與對外擴張
1、古波斯的地理位置及波斯國家前的狀況
埃蘭王國和米底
2、波斯國家的建立(公元前550年)
居魯士
岡比西斯
高黑塔運動(公元前522年)
二、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1、貝希斯頓銘文
2、波斯帝國(公元前513年)
3、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內容
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瑣羅亞斯德教
三、波斯帝國的滅亡(公元前330年)
1、帝國經濟
2、社會矛盾的激化
習題:
思考題:
1、古代兩河流域的地理范圍與歷史內容。
2、蘇美爾-阿卡德時期城邦政治的主要特點。
3、亞述帝國奴隸制的特點。
2、新巴比倫王國的擴張及統治政策。
3、大流士一世改革的背景、內容和歷史意義。
名詞解釋:
1、《漢謨拉比法典》 2、腓尼基文字 3、猶太教 4、貝希斯頓銘文 5、波斯帝國
6、居魯士 7、高黑塔運動 8、
第三章 古代埃及文明
第一節 古代埃及的歷史線索
一、史前時代和前王朝文明(舊石器時代至公元前3100年的銅石並用時代)
1、古代埃及人種
東北非的哈姆人和西亞的塞姆人
2、前王朝文明(公元前4500年—前3100年)
巴達里文化(公元前4500年—前4000年)
涅伽達文化Ⅰ(公元前4000年—前3500年)
涅伽達文化Ⅱ(公元前3500—前3100年)
二、法老埃及歷史(公元前3100年-前332年)
1、早期王國時期(公元前3100年-前2686年,第1王朝-第2王朝)
第一王朝
第二王朝
2、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第3王朝-第6王朝)
奴隸制的發展:農業、手工業、奴隸、奴隸主、自由人
法老專制權力的加強:太陽神之子、控制行政、立法、司法和軍隊
金字塔的構建:意義、齊阿普斯金字塔、哈佛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
3、第一中間期(公元前2181年-前2040年,第7王朝-第10王朝)
4、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40年-前1795年,第11王朝-第12王朝)
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奴隸制
奴隸平民的起義風暴
5、第二中間期(公元前1795年-前1567年,第13王朝-第17王朝)
希克索斯人入侵(100餘年)
6、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67年-前1085年,第18王朝-第20王朝)
新王國的建立:雅赫摩斯一世、哈特舍普蘇特、圖特摩斯三世
社會經濟與階級結構
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阿吞神、遷都
社會矛盾的激化與帝國的崩潰
7、後埃及時期(公元前1085年—前332年,第21王朝—第31王朝)
利比亞王朝(第22 --24王朝)
努比亞王朝(第25王朝)
波斯王朝(公元前525年—前404年,前343年—332年,第27、31王朝)
四、異族的長期征服與奴隸制的崩潰(公元前332年-公元641年)
1、馬其頓"希臘時代(公元前332年-前30年)
2、羅馬與拜占庭統治時代(公元前30年-公元641年)
第二節 宗教崇拜與墓葬習俗
一、宗教觀念
1、氏族圖騰崇拜
2、太陽神:賴神、阿蒙神
3、靈魂不滅觀
二、墓葬習俗
1、金字塔的建造與意義
2、木乃伊
第三節、古代埃及的文化
一、文字
1、圖形文字
2、象形文字
二、文學
1、金字塔咒文
2、碑傳
3、故事
4、歌謠
5、旅行記
三、天文歷法
1、太陽歷
2、星座
四、醫學
五、數學
六、藝術
1、建築
2、雕刻
3、繪畫及手工品藝術
習題:
思考題;
1、比較古王國與新王國,說明古代埃及政治生活的演變趨勢。
2、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內容和結果。
3、埃及古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4、簡述古埃及的歷史分期。
名詞解釋:
1、木乃伊 2、齊阿普斯金字塔 3、哈特舍普蘇特 4、埃赫那吞(阿蒙霍特普四世)
I. 考研343,歷史。可調劑的學校
從網上查一下各個學校往年的錄取分數線,
J. AC米蘭什麼時期用過343陣型
99年拿冠軍的時候用的是343
回憶在風中延續--追憶米蘭99年奪冠歷程
2004年的5月2日,當裁判在聖西羅吹響終場哨聲時,整個球場沸騰了,伴隨著」我們是冠軍」的歌聲和空中飄落的紅黑綵帶,米蘭球員和場外球迷幸福的擁抱在一起,慶祝俱樂部歷史上第17座聯賽冠軍的到來。然而此時的我看到這一幕雖然也和坐在電視機旁的無數米蘭的忠心擁護者一樣內心感到無比興奮。但興奮過後卻異常的平靜,5年前這個時候米蘭奪得哪個冠軍已經使我有了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了,因為99年米蘭的哪個冠軍讓正處於人生十字關頭的我學會了很多東西。
時光追溯到1998—1999的那個賽季,那年我們的米蘭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危機存亡之際,三劍客的輝煌早已成為歷史的塵封。在米蘭王朝崩潰的陰影下,加上前兩個賽季的持續低迷,球隊不僅遠離了歐洲賽場的刀光劍影,在國內聯賽也墮落到人見人欺的地步。可以毫不掩飾的說,那時的米蘭可謂是一個病入膏盲急需動大手術的巨人。
就在這個危難的時候,我們的主席從烏迪內請來了那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教頭-----扎切羅尼和他的得意弟子比埃霍夫。而正是這兩個人,改變了那年意甲的歷史。至今還記得那個賽季,主席給扎切羅尼定的最低目標僅僅是希望能將米蘭帶到來年的歐洲聯盟杯中去。或許現在我們會覺得那時主席給主教練定下的目標是多麼的可笑。可凡是熟悉99年米蘭情況的球迷應該明白,主席制定的這個目標決不是妄自菲薄:當96-97、97-98賽季米蘭在意甲的排名要用2位數去計算時,當米蘭已2年遠離歐洲賽事的戰火洗禮時,當球隊中球員青黃不接,老的老,小的小,能堪當大任的球星少得可憐時,就會認為這年制訂的進入聯盟杯的任務應該是理智和務實的。這個看似偏低的目標對放鬆我們球員的心理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能奪得那年聯賽冠軍的主要原因之一。
臨危受命,扎切羅尼帶著主席對他的信任,和他的弟子比埃霍夫一起奔赴米蘭。
賽季初的米蘭正如許多媒體預測的一樣,贏兩場,就輸一場或平一場,和那時的領頭羊佛羅輪薩一路高歌相比,我們的米蘭就像一輛快到年限的老爺車,開上一陣就要熄上一會兒火,這種情況下,幾乎所有的人都沒對米蘭奪冠抱有任何的奢望,我們甚至還對米蘭能否完成本賽季的最低目標都產生了疑問。
隨著聯賽的如火如荼的進行,到了中期,拉齊奧逐漸取代了佛羅輪薩領頭羊的位置,而我們的米蘭仍然沒有什麼起色,甚至在客場還被中游球隊帕爾馬四比零給羞辱了一番。那場比賽是我看到隊長第一次有了力不從心的感覺了。
當聯賽進行到四分之三時,拉齊奧一騎絕塵已讓所有媒體甚至包括我們這些忠心支持米蘭的球迷都以為99賽季的聯賽冠軍非拉齊奧莫屬了。
但「鷹有時可能比雞飛得還低,可雞永遠不能比鷹飛得高」,米蘭用在最後的幾輪表現,向世人再次闡述了這個永恆的真理。
轉機發生在與帕爾馬的比賽中,當時的米蘭在落後一球的情況下依靠頑強的鬥志連進兩球以二比一反超並最後贏得這場比賽勝利。而拉齊奧此時開始出現的不穩定也更催發了米蘭將士爆發的能量。
歷史證明,在巨大的機遇面前,即使病入膏盲的米蘭,也能從重病中頑強地站起來,昂起曾經驕傲的頭,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將那些曾經藐視自己的對手一個個的斬於馬下。最終,米蘭以不可思議的7連勝硬是將本屬於拉齊奧的冠軍獎杯搶了過來,為俱樂部的百年華誕獻上了一份厚禮。
當然,最後的7連勝也不是一帆風順,記憶猶新的是1999年5月2日,在第31輪中,米蘭主場3:2勝桑普多利亞的那場比賽尤為驚心動魄,那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刺刀見紅的比賽,桑普多利亞輸了就意味著降級,而如果米蘭輸了或者是平局就意味著奪取冠軍的希望是微乎其微了。當比賽補時快結束時,米蘭2:2桑普多利亞,但運氣拯救了我們米蘭,比賽即將結束前剛茲的一次不是機會的射門居然被桑普多利亞的後衛撞進了自家的球門。這個進球將90年代初在意甲無限風光的桑普多利亞送回了意乙聯賽,也讓更讓米蘭將士增強了對冠軍的勇氣和希望。並且最終如願登頂。不過這個進球也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找到了攻擊米蘭奪取這座聯賽冠軍屬於運氣成分的借口。
但不管那些人如何的貶低米蘭的勝利,這一年的米蘭都似火中鳳凰,涅磐後重生。對於米蘭而言,沒人會否認這是一個偉大、艱苦而又難忘的賽季。從賽季初以進入下賽季的聯盟杯為目標到最終的奪冠,米蘭在其中歷經多少的痛苦、磨難、非議和指責,或許只有扎切羅尼和米蘭將士心裡知道。
當5年後的今天,我們依靠著夢幻般的陣容和強大的實力眾望所歸的拿到了屬於自己的冠軍獎杯的時候,我們不會忘記5年前,我們的前輩們在缺兵少將的情況下依靠的是頑強的信念、對勝利的渴望、以及不屈的鬥志為米蘭帶來了歷史上的第16座聯賽獎杯。在那個艱難的歲月里,這座獎杯給一直熱愛支持米蘭的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絲安慰,更多的還有感動。
時間如白駒過隙,彈指一揮見就過去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如今的米蘭已物是人非。99年的那班人馬有的遠走他鄉,有的退役賦閑,依然還在米蘭陣中的僅有隊長,比利和安布了。但米蘭不會忘記那些曾經為了米蘭輝煌而奮斗的教練和球員,扎切羅尼、比埃霍夫、唯阿、博班、阿爾貝蒂尼、剛茲、古力,聖西羅的歷史將永遠會記住他們這些英雄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