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學家對清朝褒貶不一,為什麼不想想倘若沒有清朝
歷史學家對清朝的褒貶不一不是針對整個清王朝的。
都是對具體事例的看法有不同內意見而已。
不管褒貶、都容沒有因為某個單方面的現象就去歌頌或者否定。
這種事一般只有朝代粉乾的出來。
而且,要允許人們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態度和看法。
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
沒必要分對錯。
莫說一個封建王朝。
即便像美國這種超級大國,它國內也有批評家天天罵它垃圾。
人家自有人家的理由。
㈡ 清朝洋人歷史學家
實質上就是文物盜賊。
由於,這些類人生物的短暫人類文化歷史,嚴重缺乏人類光輝璀璨內的歷史物質文明積容累。
於是,這些剛剛啟蒙了人類文化的狼外婆,將自己偽裝成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到世界各地行騙盜竊。
一旦盜騙不了的,便悍然出兵強行搶掠,印度次大陸列國的滅亡,便是這一過程的完整體現。
為此,清朝的洋人歷史學家,就是徹頭徹尾的詐騙盜竊犯。
㈢ 清代兵志研究的歷史學家有那哪些
《綠營兵志》是著名歷史學家羅爾綱研究清代兵制的作品之一。該書以研究清代專國有漢軍即綠屬營的起源與沿革、組織管理制度為主題,詳細分析了清代綠營這一兵種的組織結構、統轄關系、升遷考核制度、俸祿軍械等的管理內容。
《晚清兵志》是1997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爾綱
《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是2005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茅海建。
㈣ 清朝歷史學家趙義的詩少年學於苦難圓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
少時學語苦難圓;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回七分天。
意思是:答
年輕的時侯學講話,講不圓滿,自己以為學問功夫還沒有到家。到年紀老了才知道,學死了也沒有用,因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
㈤ 清朝歷史著名人物
1、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福建侯官鼓東街(今屬福州市鼓樓區)人。。生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二十六日。
父林賓日,字孟養,號暘谷,教書為業;母陳帙,做針線、剪紙花,以助家用。林則徐4歲隨父入塾啟蒙,少年擅文名。嘉慶三年(1798年)中秀才,就讀於鰲峰書院,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
2、朱耷(1626-1705),八大山人是我國明末清初傑出的寫意畫藝術大師。生於明天啟六年(1626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姓朱名耷,是明太祖朱元津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世孫。
他從小聰慧異常。又受過良好的藝術熏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並能懸腕寫米體小楷,並進官學為諸生。
3、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
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4、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實際執政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也是史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
乾隆與其父雍正、祖父康熙共同開創「康乾盛世」,他在位期間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定大小和卓、滅准噶爾汗國,安定西藏、平定大小金川,整飭吏治、重視農業、興修水利、發展漢學,始置伊犁將軍,完善治理新疆等。
5、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求學嶽麓書院,師從歐陽厚均。
㈥ 歷史學家都說清朝12個君王沒1個昏君,為何清朝還是非常貧弱
主要是因為這些君王的勤政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而不是為了讓國家更好的發展,所以清朝才會越來越貧弱。對於清朝的君王來說,他們每一個人幾乎都很勤政,比如雍正是個工作狂,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其他時間大多數都用來處理公務。
就是因為清朝內的守舊派太多了,他們害怕改革會讓自己的利益損失,所以導致改革失敗。而且清朝末期的君王手裡權力有限,根本沒有辦法與這些守舊派斗爭。
㈦ 歷史學家沒什麼要吹噓滿清
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
㈧ 有一個清朝史學家叫嚴什麼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縣人,近代極具影響力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物。
㈨ ()是清朝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
全祖望(1705~1755)
清代學者、文學家。字紹衣,號謝山。鄞縣(今浙江寧波)人。雍正七年(1729)貢生,三年後中舉。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同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後未出仕,專事著述。曾主講於浙江蕺山書院、廣東端溪書院。
全祖望上承清初黃宗羲經世致用之學,勤奮攻讀,博通經史,為清代浙東史學名家。他"負氣忤俗","其學淵博無涯□"(李元度《全謝山先生事略》)。全祖望尤多留意於南宋和晚明文獻,雖貧病而著述不輟。他37歲時三箋《困學紀聞》,42歲時補輯《宋元學案》,45歲至48歲的晚年仍朝夕不倦地七校《水經注》。臨終前還自編文集。
全祖望寫了不少傳記散文。碑銘如《忠介錢公第二碑銘》、《二曲先生窆石文》、《亭林先生神道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前侍郎桐城方公神道碑銘》、《厲樊榭墓碣銘》等,是記敘清代重要人物和學術文藝的重要文章。傳論如《庄太常傳》、《陳同甫論》、《明庄烈帝論》,記序如《浦陽江記》、《梨洲先生思舊錄序》,簡帖如《心喪□子答鄞令》,以及其身後門人所編文集《外編》中的《初查白先生墓表》、《梅花嶺記》、《華氏忠烈合狀》、《屠董二君子合狀》、《江浙兩大獄記》等文,也都不是尋常之作。但全祖望某些持論也有偏激之處。他的文章不拘成法。有人譏其對古文"粗識藩籬","敘述不中律度"(譚獻《復堂日記》)等等,其實是忽視內容、過於推敲形式的批評。全祖望的詩歌多注意評騭人物,表彰忠義,但嫌議論過多,筆較質直。
撰《鮚□亭集》38卷,《外編》50卷,《詩集》10卷。另有《漢書地理志稽疑》6卷,輯補《宋元學案》100卷,《全校水經注》40卷並補附4卷。
㈩ 講清朝歷史的那個教授叫什麼名
閻崇年:山東蓬萊人,漢族,現任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北京孔廟與國子監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蓬萊市戚繼光研究會名譽會長。[3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清史、滿學,兼及北京史。為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宮」系列講座,在國內外引發強烈社會反響,被譽為《百家講壇》的「開壇元勛」。
2004年,閻崇年初登CCTV-10頻道「百家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系列,共37講。
2006年9月,閻崇年再登「百家講壇」,主講《明亡清興六十年》系列,共46講,並出版同名圖書。
2008年3月,閻崇年三登「百家講壇」,主講《康熙大帝》系列,共23講,並出版同名著作。
2012年,閻崇年第四次登上「百家講壇」,主講《大故宮》系列,共64講。
紀連海,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北京師大二附中教師。北京市骨幹教師,西城區學科帶頭人,西城區兼職歷史教研員。1986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工作,CCTV—10《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之一。其主講「正說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紀曉嵐、劉墉等)激情澎湃、詼諧幽默、設問解疑、鞭辟入裡,極受歡迎,收視率屢創新高,成為億萬觀眾熱捧的超級學術明星,被譽為《百家講壇》「十大名嘴」中的「最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