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俄羅斯的重大歷史事件

俄羅斯的重大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6 19:27:16

⑴ 十九十九六十年代俄國發生了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你是想說19世紀60年代還1960年

⑵ 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是1861年改革抄。
俄國襲農奴制改革又稱俄國1861年改革,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社會改革。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還頑固保存著野蠻落後的的農奴制。農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無情的摧殘,他們整天無償的為地主勞動,甚至被作為物品抵押債務。大量勞動力被束縛在庄園里,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必需勞動力由此缺乏來源。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也因此大大落後於西歐國家。
俄國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歷史革命。

⑶ 90年代後期俄羅斯國內的重大事件

第一節獨聯體成員國與冷戰後東歐國家的概況

1、獨聯體成員國與東歐國家經濟、政治的轉型

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歷史性變化之後,它們先後都走上制度轉軌的道路。

經濟上從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向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現在各國經濟體制的轉型已經基本完成。

政治上從原來的共產黨一黨執政向多黨制和三權分立原則為基礎的西方式民主政治體制過渡。多黨制、三權分立、議會民主、民族分離等主導了社會思潮,全盤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和歷史。因此,社會政治領域的矛盾、沖突異常激烈,許多國家發生政權不穩。特別是在東歐、中亞部分國家政治轉型引發民族矛盾,民族分離主義盛行,有的釀成多年的戰亂。目前,東歐中亞各國向資本主義民主制的轉軌大體趨於完成。政治多元化、三權分立原則也通過憲法得到貫徹,新的政治體制框架初步確定。東歐國家大多選擇議會民主制,而獨聯體較多地採取總統制建國。自由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為該地區的有影響的社會政治思潮。很大程度上這三種思潮及其政黨力量的消長決定著這些國家的前途與發展。

2、獨聯體及東歐國家的對外政策

冷戰結束後東歐中亞地區的戰略地位和地緣政治發生很大變化。轉型之初,各國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國家的政策。但事實證明此路不通,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口惠實不至。於是大多數東歐中亞國家不得不對其政策做出調整。在保持優先發展同西方國家關系的前提下,更注意保障本國的利益,對外關系趨向於多元、務實。不過,同西方國家的合作仍是這一地區絕大多數國家對外關系的重點。他們希望「回歸歐洲」,以此作為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他們積極申請要求加入北約和歐盟,力爭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盡快與西歐實現一體化。現在這些國家與西方的合作也全面啟動。

本節小評此節內容系對獨聯體成員國和東歐國家在劇變後經濟政治外交的簡略介紹,只需一般了解即可。

第二節俄羅斯的經濟、政治與外交

1、俄羅斯經濟、政治的轉型

1992年俄羅斯開始從中央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模式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轉軌。初期由於相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萬能,以為融入西方經濟體系就能實現繁榮,所以採取了激進的方式即西方國家推薦的「休克療法」,使得俄羅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俄經濟大幅滑坡,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幾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失業者眾多,占國民總數70%的居民處於最低生活水平線以下。直到激進的「休克療法」失敗之後,俄才開始被迫採取比較穩健的辦法,但經濟總體上在衰退與危機中徘徊。另外,俄國內的政治斗爭和蘇聯解體後造成的原有經濟關系的斷裂也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經過多年的努力,俄羅斯現在已經基本完成了從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向資本主義混合型所有制經濟的過渡。21世紀以來俄經濟開始出現增長、發展的勢頭。

俄羅斯的政治轉型經歷了不少波折。自俄羅斯獨立開國以來,實行三權分立制度,但各派政治力量始終圍繞權力分配問題明爭暗鬥,多次發生全國性重大事件。1993年12月,舉行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確定國家的新體制。憲法規定總統享有很大權力,集內政外交大權於一身。議會的權力和作用縮小,在權力結構中處於弱勢地位。政黨活動逐漸納入法制軌道,黨派斗爭受到法律制約。雖然總統、議會和各政黨之間的斗爭仍未停止,但俄羅斯國內左、中、右三派基本保持了平衡,政動盪逐漸趨於平靜。多黨制進一步向西化方向發展。

蘇聯解體之後,俄國內另一政治動向就是地方主義膨脹,極端民族主義泛濫,中央權力受到削弱。它造成地方各行其政,中央權力被架空。直至1999年末,普京上台執政,這一趨向得以控制,加強了中央權力,政局趨於穩定。

2、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調整

獨立之初,俄羅斯一度實行親西方的政策,以爭取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但西方的援助是虛多實少,並不可靠。在政治上不把俄羅斯視為可信賴的合作夥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反而乘機蠶食俄羅斯傳統的勢力范圍,削弱和限制俄羅斯的國際作用。1993年大選後,俄羅斯決心從實行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調整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被稱為「以西為主,東西兼顧」的「雙頭鷹外交」。總的目標是,復興俄羅斯,重新確立俄的大國地位,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為本國的改革和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具體政策是:加快獨聯體一體化進程,鞏固俄在這一地區的盟主地位。與西方國家關系強調「利益均衡」,既合作又抗爭。在北約東擴問題上採取軟、硬兩手的方針,一面在政治上強硬反對北約東擴,另一面在實踐上又進行有條件的妥協,允許東歐國家加入北約,但反對北約軍事向東擴展。外交上力爭在亞太地區有實質性的突破,以發揮歐亞大國的作用。積極發展對華關系,著手建立和完善面向21世紀的俄中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加強同亞太地區的經貿合作,以帶動俄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的開發。有重點的恢復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特別是與南亞和中東國家的關系。經過幾年的調整,俄羅斯在國際上爭得較大的迂旋空間。1998年,俄國成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的正式成員。二戰後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的俄日關系有了較大的改善。俄國同中國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97年俄國成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

普京政府致力於振興經濟、加強中央集權和提升大國地位的全方位外交。2000年3月26日,普京順利當選俄羅斯總統,這標志俄羅斯社會進入一個「以穩定經濟為頭等任務」的新階段和俄羅斯「民主改革嘗試階段」的結束。幾年來,俄羅斯在經濟上由降轉升,國家財政狀況不斷好轉,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雖然世界油價高漲使俄外匯收入大增,但俄羅斯把經濟工作置於首位功不可沒。

政治上,幾年來俄羅斯進行了系統的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加強了中央對地方事務的調控能力,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

在對外關繫上,普京上台以後更多地體現了全方位、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基本特點。他強調「務實外交」,總的原則是最大限度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為俄羅斯國家復興服務。在做法上重視「內部目標高於外部目標」,俄羅斯的國際地位取決於俄羅斯能否成功地解決自己內部的問題。突出俄羅斯外交政策中的經濟色彩,把經濟領域里的國家利益看做是最重要的利益。強化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強調俄羅斯擁有「足夠的力量」捍衛主權與安全、維護國家利益。調整與大國的關系,特別是「9·11」事件後,與美國關系大為改善,並加入北約20國委員會,積極融入國際社會。視獨聯體為「戰略利益范圍」,把發展與獨聯體國家關系作為其對外政策的「絕對優先方面」。加強與中國、印度、日本等亞洲國家的關系。

經過幾年的努力,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大國地位有所恢復,俄羅斯將是構築未來多極化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不過,俄羅斯目前雖已進入穩定發展階段,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要全面振興俄羅斯,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本章是2003年新增的一章,目的是為了加強對俄羅斯的認識與了解。俄羅斯是當前「一超多強」世界格局中的一個重要力量。經過十餘年艱難的經濟政治體制的轉型過程,目前終於走出混亂、動盪、沖突的時期,基本完成了經濟政治體制的轉型,進入了一個平穩的發展期。俄羅斯潛在的巨大能力正在逐步的得到恢復與實現,在未來的國際舞台上將充分顯露出來。我們對這一變化應有大致的認識與了解,應認識俄羅斯的經濟政治及在國際舞台的新面貌。

本章從命題的角度來看,有兩個要點值得注意:(1)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在對外政策上的重大轉折及其原因。(2)普京時代俄羅斯的對外政策的基本特色。不過,正因為本章內容較新,還不很成熟,單獨出分析題的可能性不大,而與其他章的內容聯在一起命題的可能性較大。

課後訓練

1. (分析題)下面是關於俄羅斯對外政策的有關材料:

材料1 種種跡象表明,最近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國的關系發生轉折,這並非只是常見的態度搖擺,而是對形勢加以認真考慮的結果,也是出於自衛。

不過這絕不意味著,俄羅斯外交部門會來一個180度大轉變,用對抗代替昔日同西方合作的方針。政策依舊,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俄羅斯再也不想替人受過,毫無所獲地做單方面讓步了。

摘自俄國《俄羅斯報》文章《俄美關系蜜月已經結束,今後如何發展?》(1996年4月28日)

材料2 俄羅斯國徽中的「雙頭鷹」彷彿正在密切地注視著俄羅斯的東西兩側。葉利欽總統之所以強調「國徽象徵著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中生存的道路」,是因為作為連接歐美與亞洲之橋梁的歐亞大陸國家,俄羅斯要擴大在外交上的決定權,防止在冷戰後的國際政治中政治地位的下降。

由於北約東擴,被歐美國家疏遠並處於孤立之中的俄羅斯開始將外交政策的重點轉向東方,首先與中國接近。兩國提出建立戰略性夥伴關系,並多次牽制了美國的一極控制。

摘自日本《東京新聞》文章(1998年1月3日)

材料3 華盛頓對俄羅斯的過渡情況的幻滅正在促成一個相互失望且不耐煩的惡性循環。

在俄羅斯,有下述看法的人不僅僅是日里諾夫斯基。他們說蘇聯的垮台是西方策劃的,西方希望俄羅斯虛弱無力、不穩定,經濟上依靠西方的投資,並要靠廉價出售人才、科學、石油、木材和天然氣過日子。因為在莫斯科的西方人和西方產品劇增,所以他們認為迄今西方市場給俄羅斯帶來的主要是投機、犯罪和公開的腐敗現象。而感到不滿的俄羅斯人不僅僅是共產黨人,人們常常可以聽到中間派人士、工業家,甚至還有感到失望的民主派人士發表上述批評性意見。

摘自美國《紐約時報》文章《俄羅斯的反西方之風日趨強勁》(1994年5月17日)

請回答:

(1)20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對外政策做了哪些重大調整?

(2)調整後的俄羅斯的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3)說明俄羅斯為什麼要調整其對外政策。

2. (分析題)現在俄羅斯的主要問題不是民主將是什麼樣的,而是新資本主義將是什麼樣的。確切地說,是國家將在經濟中起什麼樣的作用。最近幾個月發生的事件使人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經濟基本上仍在私人手中,但國家將加強監督。在對外政策中,俄羅斯會盡量利用與發達國家的友好關系,把它看做是現代化的資源,同時在原蘇聯地區開始經濟擴張,將來有可能提高莫斯科對新獨立國家的影響。俄羅斯仍將留在北約和歐盟這樣的一體化政治、經濟和軍事組織之外,它將努力保持自己在其他方向上(中國、印度、中東)的自由。換句話說,在可預見的將來,俄羅斯仍將留在西方社會之外,這一趨勢是早就形成的,俄羅斯沒能突然變成「另一種國家」。

摘自俄羅斯《莫斯科時報》

試評析以上材料,說明2004年俄羅斯總統大選及俄羅斯對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參考答案

1. 【答案要點】(1)俄羅斯改變曾一度實行的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在對西方政策上趨向強硬,並重視發展同伊斯蘭世界和中國等國家的關系,努力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爭取恢復它的世界強國的地位。

(2)調整後的俄羅斯的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是:以西方為重點、東西兼顧,簡稱為「雙頭鷹」戰略。

(3)促使俄羅斯調整其對外政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俄羅斯一度實行的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使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顯得無所作為,國際地位日趨下降。第二,俄羅斯希望通過外交戰略支持西方國家,來獲取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援助,但結果卻令俄羅斯人感到失望。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援助往往是口惠而實不至,實際上西方國家仍害怕俄羅斯的強大,希望俄羅斯繼續保持虛弱無力、不穩定的狀態。這引起了俄羅斯國內越來越多人的反對,對西方不滿的情緒日益加強,他們強烈要求奉行獨立的對外政策。第三,俄羅斯國內政局發生變化,民族主義勢力抬頭,迫使俄羅斯政府修改其對外政策。

2. 【答案要點】(1)自從2000年3月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以來,俄羅斯國內外的形勢和景況大為改觀,它標志延續10年的動盪與貧困時期的結束,一個新的時期的開始。幾年來,普京對內力求穩定,高舉秩序法治、社會公正的旗幟;對外強調維護國家利益,力爭恢復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政績。2004年3月俄羅斯舉行總統大選,普京再次在沒有懸念的情況下當選為總統。正是蘇聯解體後的10年震盪使俄羅斯人民分外珍惜普京執政所帶來的穩定、增長與希望,真誠支持普京的連任。

(2)在對外政策上,普京政府將繼續致力於提升大國地位的全方位外交,以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在具體政策上,視獨聯體為俄羅斯「戰略利益范圍」,把俄同獨聯體國家發展關系作為其對外關系的「絕對優先方面」;重視內部目標高於外部目標,突出外交政策中的經濟色彩,強化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調整、發展與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的關系,保持密切合作,以爭取有利於俄現代化進程的外部條件;加強同中國、印度、中東等國家的合作關系。總之,在現在和可預見的將來,俄羅斯將繼續奉行東西方兼顧的全方位政策,在國際舞台上發揮積極作用,使俄羅斯作為大國,成為構築未來世界多極化格局的主要力量之一。

⑷ 19世紀俄國歷史大事件(1840年以後)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1917年2月,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專制制度。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俄)、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大至16個加盟共和國)。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1991年8月,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1日,除波羅地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現代一般認為俄羅斯的歷史應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國的建立為始。但是在俄羅斯境內,自遠古就有人類居住。 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佔領,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第一個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利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後,留利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從此覆滅。
擴張歷史
中世紀後期俄羅斯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帝國,並從15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並從(中國)大清掠奪了58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東北、庫頁島和新疆西部。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以及之後的內戰,十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
羅曼諾夫王朝

蘇聯時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列寧領導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退出一戰。十月革命之後的半年,一方面蘇維埃政權在全國建立。另一方面,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與德國妥協。保衛了蘇維埃政權。但是帝國主義國家發動聯合武裝干涉,並且支持高爾察克、鄧尼金、尤登尼奇等白衛軍發動武裝叛亂。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英勇的在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黨的堅強領導下,紅軍勝利。為了加強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社會主義,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於1922年底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1928~1937年,蘇聯先後勝利的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其重點是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蘇聯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蘇聯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強盛的工業國。蘇聯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國防實力大大加強,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成績輝煌。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是偉大的衛國戰爭時期,蘇聯人民打敗了兇殘的法西斯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的侵略,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納粹德國後,發展成為冷戰中的超級大國,侵佔了蒙古的唐努烏梁海、中國的黑瞎子島等土地,並促成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蘇聯的歷屆領導人還有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卡年科、戈爾巴喬夫等。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台後,實施改革。主要針對斯大林時代存在的弊端進行在政治經濟方面進行一些改革。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是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而且赫魯曉夫改革缺乏科學周密的計劃。六十年代之後,改革矛盾日益突出,導致改革失敗,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勃列日涅夫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繼續改革,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的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達到頂峰,蘇聯與美國差距縮小,蘇聯在全球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但是70年代中期之後改革停滯,經濟發展逐步減緩,蘇聯在政治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矛盾逐步積累,為日後蘇聯的劇變和解體埋下了隱患。安德羅波夫雖然想挽救蘇聯但是執政時間太短就去世。契爾年科無所作為而終。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針對蘇聯經濟處於停滯的局面,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是沒有取得成果。80年代後期,蘇聯社會經濟陷入全面的危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其後戈爾巴喬夫又把改革的重點轉移到政治方面,由於政治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地位,削弱黨的領導,任由西方自由化思潮泛濫,否定蘇共歷史強調「民主化」「公開性」,造成了人民思想混亂、國家權力的軟弱分散。80年代末蘇聯改革全面失敗。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之後,戈爾巴喬夫失去了領導國家的能力,葉利欽控制了俄羅斯,蘇共解散國家性質改變,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劇;1991年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戰後美蘇爭霸長達三十多年的爭霸;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說明這一階段的爭霸中,美國占據優勢,處於上風。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了高潮。八十年代蘇聯經濟停滯國力不支,美國也面臨西歐日本的挑戰,兩強的發展均受到影響,因此雙方緩和⑤1991年蘇聯的解體,標志著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格局結束,冷戰是不符人心的,所以作為懲罰,兩國均受到極大影響。 蘇聯的驕傲:1957年,蘇聯成功的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成功的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第一座核電站。1977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實力佔到美國的70%,國民生產總值佔美國的58%,人均收入為美國的40%。從戰後到八十年代初期蘇聯一直是世界經濟第二強國.蘇聯漸漸由一個發達國家轉變為一個震壓全球的超級大國.
俄羅斯聯邦
1991年8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宣布獨立,成為俄羅斯聯邦。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然保持了大國的地位,但始終面臨經濟困境,俄羅斯實現大國夢仍任重道遠。 據報道,根據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國收回半個黑瞎子島的主權,獲地174平方公里,當中第二大的島嶼銀龍島,因位處黑瞎島之西北,故此全部歸屬中國。俄羅斯保留大烏蘇里島(黑瞎子島)東半部份,包括有丘姆卡村和俄羅斯居民的別墅。俄方並已經開始拆除島上的防禦設施。黑瞎子島的勘界立新碑工作已於2007年底完成。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俄羅斯(包括解體前的蘇聯)社會對蘇聯70年歷史的評價有兩次大的變化。第一次發生在1987年1月,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提出在蘇聯歷史中「不應該有被遺忘的人物和空白點」。眾所周知,其結果導致了對蘇聯歷史的全盤否定,並對蘇聯解體產生了重大影響。[1]第二次發生在9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點是逐漸拋棄了那種否定一切的態度,能夠比較冷靜地、客觀地評價歷史。[2]
1.二月革命那麼,為什麼革命沒有停留在資產階級二月革命性質上?這是因為,十月黨人、立憲民主黨人、社會革命黨人及孟什維克所代表的企業主和地主試圖雄心勃勃地嘗試同「無政府狀態和經濟破壞現象」作斗爭。實際上,他們根本不可能通過非政府途徑克服這些現象。他們內心深處是想恢復原來的生活,但是,1917年的客觀現實根本不可能實現他們的這個願望;他們也沒有對國家經濟生活進行激進改革的方案。由於存在著群眾極為蔑視的「資產者」即有產階級,所以勞動群眾關於平均財產的呼聲日益高漲。各政黨的教條主義者(主要是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斷送了民主革命和危機「平穩」發展的機會,而且他們還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順應了群眾情緒的布爾什維克掌握政權就不足為奇了[8]。
判斷十月革命必要性最主要的標准應當是看它是否促進了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應本末倒置,看其是否符合某種理論(如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爆發)。舊俄國從落後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為戰勝德國法西斯提供強大物質基礎,充分證明十月革命的必然性。
然而過去研究十月革命也有不足的方面:列寧看到了舊俄國的落後性,發動十月革命是在一種受圍困、受孤立的情況下進行的,不得不實行高度集中的體制,利用有限資源以克服「落後性」。但不能把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模式化,社會主義發展應該呈現出多種模式,多樣化。俄國缺乏民主傳統,沒有議會、多黨制,革命中激進主義占上風,導致後來執政黨內缺乏監督機制。俄羅斯學者認為雖然這不是十月革命直接後果,但是一個有待研究的課題。

⑸ 俄羅斯每年發生重大政治事件的列表 有追加分

公元1——2世紀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亞志》一書中首次提到斯拉夫�維涅德人。
公元6世紀
斯拉夫人已經不斷被拜占庭和敘利亞作家所提及。他們居住在多瑙河和維斯瓦河之間。其東部分支稱安特人,是東斯拉夫人的祖先。
公元862年
瓦良格人酋長留里克兄弟應諾夫哥羅德貴族邀請,幫助平息叛亂,在諾夫哥羅德自稱王公,建立了瓦良格人的留里克王朝。
公元862�879年
留里克在位。
公元882年
留里克親屬奧列格南下奪取基輔及其周圍地區,定都基輔。
公元882�912年
奧列格在位。
公元907年
羅斯軍隊進攻君士坦丁堡,羅斯與拜占庭簽定了第一個關於友好關系、國際貿易和航海准則的條約。
公元911年
羅斯軍隊再次遠征君士坦丁堡。
公元912——945年
伊戈爾在位。
公元941年
伊戈爾第一次遠征拜占庭,被「希臘火」打敗。
公元944年
伊戈爾第二次遠征拜占庭,迫使拜占庭接受新的商約。兩國還簽訂了反對共同敵人的軍事同盟。
公元945——969年
伊戈爾的妻子奧麗加在位。
公元957年左右
女大公奧麗加出訪君士坦丁堡,接受了基督教。
公元965——972年
斯維雅托斯拉夫在位。
公元980——1015年
弗拉基米爾在位。
公元988年
弗拉基米爾通過同拜占庭皇帝的妹妹安娜公主結婚,加入希臘正教派的基督教,並把基督教定為羅斯的國教。
1015——1019年
斯維雅托波爾克在位。
1019——1054年
智者雅羅斯拉夫在位。
1037——1041年
興建基輔的索菲亞大教堂。這座教堂是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東正教建築的精品。
1045——1050年
興建諾夫哥羅德的索菲亞大教堂。
1051年
「智者」雅羅斯拉夫任命《教條和神恩講話》的作者伊拉里翁為基輔的都主教。這是擔任都主教一職的第一位俄羅斯人。
1113——1125年
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在位。
1147年
編年史上第一次提及莫斯科。
1240年
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攻佔基輔。
1243年
拔都建立金帳汗國,定都薩萊(現在的阿斯特拉罕)。
1345——1341年
伊凡•卡里達為莫斯科王公
1328年
伊凡•卡里達獲得弗拉基米爾大公稱號。
1380年9月
羅斯軍隊與馬麥的蒙古軍隊在庫里科沃曠野會戰,大敗韃靼人。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伊凡諾維奇因領導這次會戰功績卓著,獲得了「頓斯科伊」的尊號,意為頓河王。
1382年
在羅斯第一次提到火器。
1389——1425年
瓦西里一世在位。
1425——1462年
失明大公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在位。
1462——1505年
伊凡三世在位。
1478年
諾夫哥羅德並入莫斯科公國。
1480年
俄國人民擺脫蒙古人的統治。
1485年
特維爾並入莫斯科公國。
1489年
維亞特卡合並於莫斯科公國。
1497年
伊凡三世頒布全國統一的法典,第一次用法律形式限制農民的出走權。
1500�1503年
伊凡三世發動對立陶宛的戰爭,將傑斯納河和奧卡河之間的地區並入莫斯科公國。
1505——1533年
瓦西里三世在位。
1510年
莫斯科兼並普斯科夫。
1514年
從立陶宛手中奪取斯摩棱斯克。
1521年
兼並梁贊公國。
1533——1584年
伊凡四世在位。
1547年1月19日
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俄國第一個沙皇。俄國沙皇的歷史從此開始。
1549年
召開了統治階級各等級的「協商會議」。這是俄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縉紳會議,縉紳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俄國等級君主制的確立。
1550年
頒布伊凡四世法典。
1551年1月�5月
召開了宗教界代表和世俗封建主代表參加的「百章會議」,討論了教會改革和國家改革等問題,通過了1550年的法典。
1551年夏
楚瓦什並入莫斯科。
1552年
莫斯科征服喀山汗國。
1555——1560年
興建瓦西里•勃拉任內大教堂。
1556年
莫斯科征服阿斯特拉罕汗國。
1558——1583年
立沃尼亞戰爭。
1565——1572年
實行沙皇特轄制。
1581年
頒布「禁年」法令,暫時取消農民在尤里耶夫節離開主人的權利。
俄國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侵入西伯利亞,擊敗失必兒汗國。
1584——1598年
沙皇費多爾•伊凡諾維奇在位。
1589年
在俄國建立獨立的牧首區,大主教約夫當選為俄國東正教會的第一任牧首,俄國東正教會徹底擺脫了對君士坦丁堡的依附。
1598年1月6日
費多爾•伊凡諾維奇去世,留里克王朝終結。
1598——1605年
鮑里斯•戈都諾夫在位。
1601——1603年
俄國發生大災荒,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餓死。
1605——1606年
偽季米特里一世為沙皇。
1606——1610年
瓦西里•叔伊斯基在位。
1606——1607年
伊凡•鮑洛特尼科夫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是俄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
1610——1613年
以姆斯季斯拉夫斯基為首的「七波雅爾執政」時期。
1611年1——3月
普羅科比•梁普諾夫領導的第一民軍建立。
1611年9——10月
商人米寧和帕扎爾斯基公爵領導的第二民軍建立。
1612年10月
民軍將波蘭武裝干涉者驅逐出莫斯科。
1613年
莫斯科召開縉紳會議,推舉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從此開始。
1613——1645年
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在位。
1617年
俄國同瑞典簽訂《斯托爾鮑沃永久和約》。
1618年
同波蘭簽訂了為期14年的德烏林諾協定。
1628年
興建克拉斯諾雅爾斯克。
1632——1634年
俄國同波蘭爭奪斯摩棱斯克的戰爭。
1643——1646年
瓦•波雅爾科夫率軍侵入中國黑龍江地區。
1645——1676年
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在位。
1647年
鄂霍次克市奠基。
1649年
由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主持召開的縉紳會議通過《會議法典》,取消了農民的一切出走權,賦予農奴主對逃亡農奴有永久的追捕權,確立了農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對地主��農奴主的依附關系。這標志著農奴制在全國范圍內的最後形成。
1654——1667年
俄波爭奪烏克蘭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雙方於1667年簽訂了《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把烏克蘭劃分為兩個部分:第聶伯河左岸(即東烏克蘭)歸俄國,第聶伯河右岸(即西烏克蘭)歸波蘭。第聶伯河右岸的基輔及其附近地區由俄軍佔領兩年,但實際上被俄國永遠佔有。俄國收復了斯摩棱斯克、契爾尼哥夫、謝維爾斯克和斯塔羅杜勃等地。
1655年
尼康進行教會改革。
1656——1658年
俄瑞戰爭。
1661年
伊爾庫斯克奠基。
1667——1671年
斯捷潘•拉辛領導農民起義。
1676——1682年
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在位。
1682年
納里什金家族和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間的爭權斗爭。莫斯科的射擊軍叛亂。
1682�1696年
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同時被宣布為沙皇,索菲婭攝政。
1682——1725年
彼得一世在位。
1686年
彼得一世建立「少年兵團」。
1686年
俄波締結「永久和約」。
1687年
由著名詩人西梅昂•波洛茨基倡議,建立了斯拉夫——希臘——拉丁學院,這是莫斯科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學校。
1687和1689年
戈利津公爵兩次遠征克里木,均以失敗而告終。
1689年
中俄締結《尼布楚條約》,這是俄中兩國簽訂的第一個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條約。
1695和1696年
彼得一世兩次遠征亞速夫,最後奪取了亞速夫,獲得了亞速海的出海口。
1696�1725年
彼得一世在位。
1697�1698年
彼得一世隨大使團到西歐考察。
1698年
莫斯科發生射擊軍叛亂。
1700年
採用新的立法��儒略歷。
1700——1721年
俄國與瑞典進行的北方戰爭。
1703年
在莫斯科出版了《新聞報》,這是俄國第一份正式印刷的報紙。
開始興建聖彼得堡。
1713年
彼得一世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彼得堡。
1718——1721年
廢除衙門代之以新的中央機關,委員會。
1719年
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
1721年
俄瑞簽訂《尼什塔特和約》,它以法律的形式確認,波羅的海及其沿岸地區歸屬俄國。從此俄國打開了通往西歐的窗戶,由一個內陸國家擴張成了一個瀕海的強國。俄國從此開始稱為俄羅斯帝國。
彼得一世接受了皇帝的封號,俄國沙皇從此開始稱皇帝。
設立東正教事務管理局(正教院),結束了教會和世俗政權之間的權力之爭,使教會權力從屬於世俗政權。
開始修建葉卡捷林堡要塞。
1722年
頒布「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員分為14級,破除了門第觀念,論功取仕。
1725年
俄國科學院成立,下設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三大部。它不但是一個研究機構,而且還是一個教學機構,附設了大學和中學。
1725——1727年
葉卡捷林娜一世在位。
1725——1730年
白令的第一勘察加探險。
1727——1730年
彼得一世的孫子彼得二世在位。
1730——1740
伊凡五世的女兒安娜•伊凡諾夫娜在位。
1733——1743年
白令第二次勘察加探險,最終證實了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之間存在著海峽。
1735——1739年
俄土戰爭。
1740年
安娜病死,其侄女的剛生下三個月的嬰兒伊凡•安東諾維奇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稱伊凡六世。
1741——1761年
彼得一世的女兒葉麗薩維塔•彼得羅夫娜在位。
1755年
羅蒙諾索夫創辦俄國的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該校當時設哲學、法律和醫學三個系。
1756——1763年
俄國參加七年戰爭。
1761——1762年
彼得三世在位。
1762——1796年
葉卡捷林娜二世在位。
1764年
廢除修道院和教會土地所有制,將其農民劃歸經濟院管理,此類農民稱「經濟農」。
1767年
召開新法典編纂委員會會議。
1771年
俄國軍隊佔領了整個克里木半島。
1772年
俄普奧第一次瓜分波蘭。俄國佔領了西德維納河、德魯奇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白俄羅斯地區(里夫蘭省、波洛茨克省的北部、維貼布斯克省、姆什切斯拉夫省和明斯克省的東南部)和拉脫維亞的一部分,共92000平方公里。
1773�1775年
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
1779年
黑海艦隊建立。
1783年
沙皇政府宣布克里木汗國合並於俄國。
1784年
謝里霍夫在阿拉斯加建起了俄國的第一批居民點,宣布這些地方歸俄國所有。
1793年
俄國和普魯士第二次瓜分波蘭。俄國得到了白俄羅斯的一部分,立陶宛的一部分和西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共25萬平方公里。
1795年
俄普奧第三次瓜分波蘭。俄國吞並了立陶宛、庫爾蘭、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把邊界推進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線,共12萬平方公里。
1796�1801年
保羅一世在位。
1799年
俄美公司成立。
1801年
宣布把從1783年開始受俄國保護的喬治亞並入俄國。
1801�1825年
亞歷山大一世在位。
1803年
頒布《自由農民法令》,允許地主自由解放農奴,但農奴必需繳付巨額贖金。
1804年
政府允許大學自治。校長、院長可由教授會議推選,教授會議世大學的主管機關。
1809年
斯佩蘭斯基擬訂了一個龐大的國家改革計劃,主張採納君主立憲的外殼在俄國實行特殊的議會制度��國家杜馬。
1810年
成立具有咨詢性質的國務會議。
1811年
創辦了皇村高等專科學校,專門培養國家高級官員。
1812年
反對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
1815年
俄普奧三國締結神聖同盟。
華沙大公國並入俄國。
1819年
彼得堡大學建立。
1825�1855年
尼古拉一世在位。
1825年12月14日
十二月黨人起義。
1826年
在1812年建立的「皇帝陛下辦公廳」下設第三廳,掌管高級警察事務,其執行機關是憲兵團。
1832年
國民教育大臣烏瓦洛夫提出「東正教、專制制度、國民性」三位一體的官方國民性理論。
1834年
基輔大學建立。
1834�1859年
達格斯坦和車臣沙米爾領導的山民起義。
1835年
頒布了第一個工廠法。
頒布了新的大學條例,取消了大學自治。
1836年
《現代人》雜志創刊。
1837年
俄國的第一條客運鐵路(彼得堡到皇村)通車。
1837�1841年
基謝廖夫對國有農民管理制度進行改革。
1839�1843年
財政大臣康克林進行財政和貨幣改革,以銀盧布作為貨幣流通的基礎。
1839年
阿•斯•霍米亞科夫的《論新與舊》一文發表。從此開始了俄國思想史上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爭論。
1848年
沙皇尼古拉一世發表宣言,號召撲滅歐洲革命。
1849年
尼古拉一世派大軍鎮壓匈牙利革命。
1851年
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鐵路通車。
1853�1856年
克里木戰爭。
1855�1881年
亞歷山大二世在位。
1856年
簽訂《巴黎條約》,結束了克里木戰爭。
大赦流放的十二月黨人。
1857年
赫爾岑和奧格廖夫的《鍾聲》雜志創刊於倫敦。
1858年
中俄《璦琿條約》。
1859年
俄國軍隊佔領了車臣和納戈爾諾達格斯坦,沙米爾被俘。
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
1860年
國家銀行建立。
1861年2月19日
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關於農民脫離農奴依附地位的總法令》。
1862�1874年
米留金的軍事改革。
1863年
廢除酒類專賣,徵收消費稅。廢除體罰。
1863年6月
頒布了新的大學條例,恢復大學自治。
1864年
進行地方自治改革,設立地方自治局;
進行司法改革,實行陪審員制度;
進行中等教育改革,允許社會團體和私人創辦小學,在中學實行各個等級和信仰平等的原則。
1864�1885年
征服中亞細亞。
1865年
通過了《臨時出版章程》,放鬆了書報檢查,規定在出版前不受政府有關部門的檢查,但只限於彼得堡和莫斯科。
1867年
沙皇政府將阿拉斯加以720萬美元賣給美國。俄美公司關閉。
1870年4月22日(新歷)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生於辛比爾斯克。
1870年
進行城市改革,在俄國城市中建立無等級的城市自治機關��城市杜馬。
1870年10月
外交大臣戈爾恰科夫通知《巴黎條約》的簽字國,表示要放棄限制它在黑海主權的相關條款。
1871年3月
《巴黎條約》的參加國簽訂了所謂的《倫敦公約》,俄國重新獲得在黑海的權利。
1872年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俄譯本出版。
1873年
「三皇同盟」形成。
1874年
民粹派發起「到民間去」運動。
1875年
「南俄工人協會」在敖德薩成立。
1876年
民粹派秘密組織「土地和自由」社建立。
1877�1878年
俄土戰爭。
1878年
「俄國北方工人協會」在彼得堡創立。
1879年8月
「土地和自由」社分裂為民意黨和黑分社。
1880年2月
洛里斯�梅利柯夫領導的維護國家秩序和社會安全的最高治安委員會成立。
1880年8月
撤銷維護國家秩序和社會安全的最高治安委員會和第三廳,其職權轉歸由洛里斯�梅利柯夫領導的內務部。
1881年3月1日
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
1881�1894年
亞歷山大三世在位。
1881年5月
亞歷山大三世發布了《專制制度不可動搖》的宣言。
1881年8月
頒布了《保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條例》。
1882�1886年
通過了一系列工廠法。
1882年
成立農民土地銀行。
頒布了限制使用童工的法律。
成立工廠檢查機關,監督工廠法的執行情況。
廢除了歐俄部分的人頭稅(從1899年起,西伯利亞的人頭稅也廢除了)。
頒布了新的《臨時出版條例》,加強了出版審查。
1883年
普列漢諾夫在日內瓦建立第一個俄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
1884年
新的大學條例,取消了大學自治,把大學置於當局和督學的嚴密監視之下。
1885年
莫羅佐夫工廠工人罷工。
成立貴族土地銀行。
頒布禁止工業企業中的婦女和未成年人夜間工作的法令。
1886年
頒布限制農民分家的法令。
頒布農業僱工條例。
1889�1892年
米•伊•勃魯斯涅夫領導的社會民主主義組織在彼得堡活動。
1890年6月
頒布新的地方自治機構條例。
1891年
開始興建西伯利亞大鐵路。
黑土地帶的20個省發生飢荒。
1893年
頒布限制農民村社土地重分的法律。
1894年
實行酒類專賣。
1894�1917年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位。
1895年
列寧在彼得堡組織「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
1897年
第一次全俄人口普查。
謝•尤•維特進行貨幣改革,實行金本位制。
1897�1901年
修建中東鐵路。
1898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在明斯克舉行了第一次代表大會。
俄國迫使清政府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強祖旅大25年。
1899�1903年
工業危機。
1900年
《火星報》創刊。
1901�1902年
社會革命黨成立。
1902年
自由派的《解放》雜志創刊。
1902年6月
莫斯科地方自治局代表會議,通過了溫和的自由主義改革綱領。
1903年
南俄工人總罷工。
1903年7�8月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於布魯塞爾、倫敦召開。在代表大會上黨分裂為`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孟什維克」兩派。
1903年8月
謝•尤•維特辭去財政大臣之職,被任命為大臣委員會主席。
1904�1905年
俄日戰爭。
1904年1月
俄國自由派組織「解放聯盟」成立。
1905年1月3日
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廠大罷工。
1905年1月9日
「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國革命開始。
1905年10月12�18日
俄國最大的自由派政黨��立憲民主黨成立大會。
1905年10月17日
尼古拉二世頒布《整頓國家秩序宣言》即《十月十七日宣言》,賜予公民自由,賦予國家杜馬以立法職能。俄國開始向立憲君主制過渡。
1905年10月19日
成立了以維特為首的大臣會議。
1905年10月
極右翼政黨��俄國人民聯盟成立。
1905年11月
頒布了縮減農民贖金的詔書。
1905年11月10日
右翼自由派政黨��「十月十七日聯盟」(也稱「十月黨」)成立。
1906年2月20日
將國務會議改組成與國家杜馬並列的上院。
1906年4月16日
維特辭職,任命戈列梅金為大臣會議主席。
1906年4月23日
頒布了新版的《俄羅斯帝國國家根本法》,規定了沙皇、國家杜馬和國務會議的許可權,沙皇的權力開始受到法律的限制。
1906年4月27日
第一屆國家杜馬開幕。
1906年7月8日
戈列梅金辭職,內務大臣斯托雷平被任命為大臣會議主席。
1906年7月9日
第一屆國家杜馬被解散。
1906年7月10日
182名國家杜馬代表在芬蘭的維堡發表了《維堡宣言》,號召居民不納稅,不服兵役。
1906年8月12日
刺殺斯托雷平未遂。
1906年8月19日
成立戰地軍事法庭。
1906年11月9日
沙皇政府頒布法令,允許農民帶著份地推出村社。斯托雷平農業改革從此開始。
1907年2月20日
第二屆國家杜馬開幕。
1907年6月3日
解散第二屆國家杜馬,頒布新的選舉法。
1907年11月1日�1912年6月9日
第三屆國家杜馬。
1909年
薩拉托夫大學建立。
1910年6月14日
國家杜馬通過了斯托雷平的農業改革方案。
1911年9月1日
斯托雷平在基輔遇刺,後因搶救無效於9月5日去世。
1911年9月11日
任命科科夫策夫為大臣會議主席。
1912年1月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代表會議在布拉格召開,取消派被開除出黨。
1912年4月
勒拿慘案。
1912年11月5日
第四屆國家杜馬開幕。
1913年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1914年1月30日
科科夫策夫辭職,戈列梅金被任命為大臣會議主席。
1914年
俄國參加第一世界大戰。
彼得堡改稱彼得格勒。
1916年1月20日
戈列梅金辭職,施蒂梅爾被任命為大臣會議主席。
1916年11月10日
施蒂梅爾辭職,特列波夫任大臣會議主席。
1916年12月27日
特列波夫辭職,戈利岑任大臣會議主席。
1917年2月23日
彼得格勒女工舉行示威遊行。
1917年2月25日
彼得格勒總罷工。
1917年2月27日
「進步聯盟」的成員組成了由羅將科領導的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
社會主義政黨的代表組成了由孟什維克杜馬黨團領袖齊赫擇領導的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蘇維埃。
1917年3月2日
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組成了以Г•Е•李沃夫公爵為首的臨時政府。
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將皇位傳給米哈伊爾•亞歷山德洛維奇。
1917年3月3日
米哈伊爾宣布放棄皇位。
1917年3月8日
沙皇全家被逮捕。
1918年7月16日
在葉卡捷林堡處決了尼古拉二世全家。
當代史:
http://www.vechina.com/html/article/200712/16604.shtml

⑹ 蘇聯的重要歷史事件有哪些

斯大林時期
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並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這就是「斯大林模式」。但斯大林錯誤地發動的大清洗運動(肅反運動)使得一大批無辜的幹部群眾受到錯誤的制裁,出現了大批冤假錯案,為蘇聯的建設事業及應對外部敵對勢力都帶來了重大損失。一部分人認為大清洗是斯大林故意發動的大屠殺,但另一部分觀點認為這是斯大林錯誤估計了國內形勢而導致的不幸的錯誤決策。無論原因為何,這都暴露了當時蘇聯黨政體制中缺乏對民主集中制的堅持和維護,領導人個人權力過大而缺乏制約的問題。導致錯誤未能及時制止。 1932年至1933年間,烏克蘭大飢荒爆發,使250萬到480萬人死亡,當時蘇聯推行的農業集體化政策部分加劇了飢荒的蔓延。烏克蘭獨立後,許多政治家和學者認為1932年-1933年大飢荒是蘇聯對烏克蘭的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 斯大林
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並姑息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納粹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使得蘇聯覺得西方國家企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 蘇聯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結盟建立歐洲共同防禦體系而不果,英法卻相繼同德國發表了帶有互不侵犯性質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與此相反,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卻多次向蘇聯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系。此後,在1939年,蘇聯採取「禍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國結盟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爆發後,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范圍,蘇聯以「建立防止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的名義,出兵與德國瓜分波蘭,攻打芬蘭並佔領東歐部分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被強行並入蘇聯,此舉加速了其周邊國家向法西斯軸心的靠攏,也使得蘇聯在二戰初期頗不得人心。(參考條目:冬季戰爭、卡廷慘案)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軍遭受重大軍事損失,在開始的頭一周蘇軍就損失了九百架飛機、幾千門火炮、一千多輛坦克與幾十個正規師。之後,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1943年初,蘇軍經過頑強抵抗,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蘇軍才在戰場上掌握了主動。到了1945年5月,蘇聯紅軍攻佔了納粹德國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殺,歐洲戰事結束。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全殲日本關東軍。 1941年秋天,德國大軍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當時蘇聯政府與各國使節轉到南方現在的薩馬拉市。11月7日當天,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抵達被圍困的莫斯科市並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所有校閱部隊在典禮後立即開赴戰場。此活動振奮人心。當年蘇聯政府將此悲壯儀式拍成記錄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戰時對團結國家民心發揮了極大效果,為蘇聯爭取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4年10月,蘇聯強行吞並中國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烏梁海地區。 1945年,蘇聯與中華民國代表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外蒙古獨立. 戰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丘吉爾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令蘇聯倍感威脅,相對地成立華沙公約組織。冷戰對峙局面最終形成。
赫魯曉夫時期
1953年,斯大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斗爭,最後赫魯曉夫在打倒貝利亞、馬林科夫等政敵後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此後,蘇聯進入赫魯曉夫時期,也標志著美蘇爭霸開始。 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中大肆批判斯大林,之後全面修正斯大林的政策。雖然他糾正 赫魯曉夫
了斯大林執政時期的許多錯誤,釋放了大量錯劃政治犯,為近2000萬人恢復了名譽,取消了官僚幹部的一些不正常的特權以及「特殊津貼」。但是他不顧客觀實際,對斯大林時期的許多功績也進行全盤否定,造成了蘇聯乃至整個國際共運內部的思想動盪和混亂。另外,赫魯曉夫在對外問題上具有大國沙文主義的思想傾向,在對待兄弟黨兄弟社會主義國家的問題上,始終以「老子黨」的身份自居,干涉別國內政,這嚴重敗壞了蘇聯在國際上和國際共運內部的形象。(參考條目:布拉格之春、匈牙利十月事件、波蘭十月事件) 赫魯曉夫主張東西方緩和,以避免核戰爭。對外主張「三和路線」,即和平共處、和平競爭、和平過渡。他多次訪問美國等西方國家,但他的對外政策仍然導致美蘇核對抗,曾策劃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等事件。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方面遠遠領先於美國。(參考條目:加加林、東方1號)
勃列日涅夫時期
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為最高領導人,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 勃列日涅夫
期。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後,對赫魯曉夫的「改革」中不適當的部分進行了更改,否定了赫魯曉夫的「三和路線」,對外實行強硬路線,行「主權有限論」,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還派兵進駐蒙古,甚至在珍寶島與中國軍隊激戰。他聲稱當華沙條約成員國的社會主義政權受到威脅時,蘇聯可以進行武力干涉,此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義。他1968年派軍隊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由於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親蘇聯的政策,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成為導致蘇聯衰落和最終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勃列日涅夫糾正了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過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與政策過度僵化,導致矯枉過正,反而使蘇聯國家與社會喪失了改革與進步的活力。 勃列日列夫統治中期,即1975年,蘇聯國力達到巔峰,國民生產總值由美國的23%上升至53%,核力量也由美國的六分之一上升至超過美國,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但是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國民經濟因為蘇聯式福利政策和軍費開支巨大而滑坡,尤其是農業生產連年下降,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蘇聯變得外強中干,國庫空虛,國力下降。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帶關系,黨內腐敗愈演愈烈,高級幹部成了特權階層。他曾有句經典名言:「靠工資誰也活不了」,在其這種暗示的影響下,腐敗像癌細胞在蘇聯共產黨內擴散,埋下了蘇聯共產黨瓦解的種子。
安德羅波夫時期
安德羅波夫
1982年11月10日,長期統治蘇聯的勃列日涅夫去世,由原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繼任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在安德羅波夫執政一年零三個月期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工作,大刀闊斧地進行人事調整,為發展國民經濟和提高人民福利事業方面取得的進展作出了貢獻。在整頓勞動紀律和完善經濟機制的試驗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在這方面採取的措施獲得了蘇聯群眾的支持。但由於健康原因未允許他完成這一任務。1984年2月9日,安德羅波夫因長期腎病逝世,終年69歲。
契爾年科時期
契爾年科
安德羅波夫去世後,接替擔任蘇聯領導人的是73歲的契爾年科。 當時從契爾年科的年齡、健康狀況和威望來看,顯然具有過渡性質。他執政僅13個月,雖然未能改善蘇聯國內外面臨的困境,但保持了蘇聯政局的穩定,做了一些具體工作。在他執政期間強調政策的繼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羅波夫時期的對內對外政策,首先在經濟方面,主張對蘇聯的整個經濟體制進行認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經濟活動,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將國民經濟變成一種高效率的有條不紊的機制。指出,經濟試驗的實質在於給企業更多的權利,提高企業的責任感,擺脫中央過多的監督。
戈爾巴喬夫時期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後繼任的安德羅波夫及契爾年科皆在上任不到兩年便病逝。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蘇聯進入戈爾巴喬夫時期。 1988年戈爾巴喬夫宣布蘇聯將放棄勃列日涅夫主義,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特別是停止了武力干預),他的發言人將這個政策戲稱為「辛納屈主義」。這個政策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89年內發生了一系列劇烈的「政治地震。 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改革受挫,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轉向政治改革,在國內實行經濟重建和開放性政策,對所謂「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所謂「開放性」的日益深入,蘇聯和蘇共的一些歷史錯誤被提出和糾正,但是更多遇到的是敵對勢力對蘇聯及蘇共歷史的故意抹黑。戈爾巴喬夫卻放任這種抹黑行為的擴大,最終導致了蘇共黨內和蘇聯社會的思想混亂。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1991年8月24日,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宣布獨立。蘇聯開始走向解體。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聯同白俄羅斯及烏克 戈爾巴喬夫
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從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12月26日,最高蘇維埃自我解散,標志著蘇聯不再存在。而蘇聯的解體,標志著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瓦解。 對戈爾巴喬夫的評價存在巨大爭議。一部分西方政客、學者和部分俄羅斯右翼人士認為他是有膽略的改革者。但隨著蘇聯解體惡果逐漸顯現,很多前蘇聯地區人民將戈爾巴喬夫視作導致蘇聯解體和國家悲劇的罪人。 參見:蘇聯解體、八一九事件

⑺ 紅場與俄羅斯歷史發展中的重大事件

紅場是俄來羅斯首都莫斯科源市中心的著名廣場,位於莫斯科市中心,西南與克里姆林宮相毗連。原是前蘇聯重要節日舉行群眾集會和閱兵的地方。西側是克里姆林宮,北面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東側為百貨大樓,南部為瓦西裡布拉仁教堂。臨莫紅場的地面很獨特,全部由條石鋪成,在紅場的西側是列寧墓和克里姆林宮的紅牆及三座高塔,在列寧墓與克里姆林宮紅牆之間,有12塊墓碑,包括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捷爾任斯基等前蘇聯政治家的墓碑。紅場南邊是莫斯科最經典象徵的瓦西里大教堂;北側是國家歷史博物館,建於1873年,也是莫斯科的標志性建築。附近還有為紀念二戰勝利50周年而建造的二戰英雄朱可夫元帥的雕像,以及無名烈士墓。東面是世界知名十家百貨商店之一古姆商場。斯科河。列寧陵墓位於靠宮牆一面的中部。墓上為檢閱台,兩旁為觀禮台。紅場上的每一個建築都與著名的歷史事件有關的!希望你能採納,謝謝.

⑻ 材料一反映的是俄國歷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俄國1861年改革。】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簽署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材料二:亞歷山大二世在俄國國務會議最後審查改革方案時說:「諸位會深信,凡能夠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請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俄國歷史上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這一事件為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材料二說明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事件對俄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俄國1861年改革。
(2)解放農奴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農民贖買份地的贖金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本。
(3)俄國1861年改革主要是為了維護地主利益和沙皇的統治。
(4)俄國1861年改革有利於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⑼ 俄羅斯各歷史時期教育領域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

復1920年9月27日,蘇俄發表第二次制對華宣言,宣布以前俄國歷屆政府同中國訂立的一切條約無效,放棄以前奪取中國一切領土和中國境內的一切俄國租界,並將沙皇政府和俄國資本階級從中國殘暴奪得的一切都無償地永久地歸還中國。
1920年11月 蘇俄第三次聲明廢除帝俄時代對華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治外法權。
1920年4月24日,波俄戰爭:波蘭和烏克蘭軍隊進攻俄羅斯,佔領烏克蘭。
7月12日,俄羅斯承認立陶宛獨立。
8月11日,俄羅斯承認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獨立。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的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