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2016高中歷史會考重點知識

2016高中歷史會考重點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16 19:25:00

① 高中歷史會考范圍內涉及的知識點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 高中歷史會考重點總結

為了獲取成功,你必須努力學習。筆者認為歷史復習至少六遍:第一遍,是高二下學期為歷史會考而准備的。這一次的復習與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個個知識點的背。記得當時背中國近現代史,看一個小節就得花上一兩個小時,對史料不熟,由此可見一斑了。第二遍,是在高三開始。這一遍的復習比起第一次無太多變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時先把一個整章快速瀏覽一遍,有個整體印象,再細背下去。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學期末,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接觸了一些高難度的問題,因而決心要將知識整理成體系。第四遍,是從第二學期開始,主要也是著眼於線索的整理記憶即縱向整理,理清各圍歷史發展脈胳,各個事件之前因後果。又整理不同歷史階段,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進入壟斷後各國情況之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及產生原因,又如一戰前後民族解放運動之異同等等,這是橫向整理。這樣厚厚的幾本歷史書就被穿連成了一個有經有緯的網路。
在整理中,為節省時間,並不寫下全部內容,只寫出主要框架、思路、要點。復習時就將沿著框架進行,從而打破了歷史書原有的編輯體系,在整理中,還可鍛煉幾種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高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多的分數,答題要答出要點、提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羅列;分析判斷能力——事件之前因後果,任何事物的背後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背景;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從各個方面分析兩種事物的異同,等等。第五遍,是在第二學期中期,這次又回到課本上,加深課本在頭腦中的印象,主要過程是:按塊復習,有時包括幾章的內容。先背標題,從章列節到黑體字,再往每個標題下填補內容,背完之後合上書,在腦子里回憶一下,看是否能記清標題,看是否能記住標題下的要點和大致內容。最後一遍,是臨高考前,主要將課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闕補漏,是屬於收尾工作了。這樣在一年時間里,平均兩個月,將歷史徹底復習一遍,每一遍復習結束就著手計劃下次的復劃。而在兩個月內,由於要與遺忘作斗爭,往往是背了的東西隔幾天再溫習一遍。這樣的歷史復習就是經歷從點到塊到面,然後又刪其旁枝,留下一個主幹分明的網路。
祝您歷史學習愉快!

③ 高中歷史會考的提綱

必修 2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單元概述
1、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我國古代經濟由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部分組成。由於受重農
抑商政策的影響,農業和手工業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商業發展卻曲折艱難。
2、土地制度的演變實質上是生產關系的演變,而生產關系的演變又是由生產力所決定的。
在中國古代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在奴隸社會為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
制);到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器和牛耕的推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二、考點整合
1、中國古代早期農業耕作方式演變過程:刀耕火種 石器鋤耕 鐵犁牛耕
2、小農經濟的含義、形成的條件、基本特徵及作用
含義:小農經濟是指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
家基本生活的需要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特徵:①個體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②以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
③生產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滿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納賦稅。
作用: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它的興衰關繫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
權的安危。
3、中國古代冶鑄、制瓷、絲織技術進步的主要表現
① 冶金業: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已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期,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
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春秋戰國,鐵農具大量推廣。西漢時期的高爐煉鐵、炒鋼技
術,東漢時期的水排以及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
前一直領先世界。
② 制瓷業:商代出現原始的瓷器,東漢出現成熟的青瓷,北朝出現成熟的白瓷,唐朝南青北
白兩大系統形成,宋朝出現五大名窯,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
花的青花瓷,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琅瓷
③ 絲織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能織出多種絲織品。
西周時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唐朝絲織技術高,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
圖案風格。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貨品。明清
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絲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緻的緞,成
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
4、商人、交子、商幫
「商人」:源於商朝人善於經商而得名。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最早出現於北宋。
「商幫」 明清時期一些地方出現的地域性的商人群體。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5、北宋城市發展的表現
① 徹底打破「市」「坊」界限
② 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③ 草市更加普遍
④ 出現四大商業名鎮: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
6、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① 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原因:生產力低下)
② 夏、商、周時期:土地屬於國家,實行井田制(實質:國王為代表的貴族階級土地所有制 )
③ 春秋時期:私有土地出現,土地兼並嚴重,井田制遭破壞,各諸侯國通過變法,廢除井田制,
開始建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小農土地私有制、國有土地)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④ 封建國家抑制土地兼並的措施:北魏—唐朝:均田制;明清: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但封建
社會不能擺脫土地兼並的命運。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7、「重農抑商」政策的目的及評價
重農抑商政策形成於戰國時期,戰國商鞅變法首倡「重農抑商」,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為大多數統治
者所奉行的一項基本政策。
目的:為了保護封建地主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評價:
積極作用:在封建社會前期,由於商業的發展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封建政
權統治,所以重農抑商對於促進經濟發展、鞏固新興地主階級專政,起到了積極作用。
消極作用:但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重
農抑商政策的消極作用就成了主要方面,它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根
本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8、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
閉關鎖國政策產生的根源是封建的自然經濟。
影響:
消極影響:閉關鎖國政策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
萌芽的發展。閉關鎖國政策隔絕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系,不利於科學技術文化的發展,
阻礙生產力進步,從而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成為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根源。
積極影響:「閉關鎖國」政策在當時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抵禦外來侵略的作用
第 二 單 元 資 本 主 義 世 界 市 場 的 形 成 和 發 展
一、單元概述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過程
時間 相關事件 階段特徵
15、16 世紀 新航路開辟 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17、18 世紀 早期殖民擴張 世界市場進一步得到拓展
19 世紀中期 工業革命 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19 世紀末 20 世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世界市場最終建立起來
20 世紀 90 年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 經濟全球化明顯加速
二、考點整合
1、新航路開辟的主要航海家
① 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
② 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西班牙王室支持);
③ 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經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葡萄牙王室支持);
④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繞過美洲南端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環球航行(西班牙王室支持)
注意:美洲是以航海家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而不是哥倫布
(同學們要充分利用地理知識和歷史教材上的地圖從宏觀上和空間上了解新航路的開辟)
2、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地理大發現開始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
成一個整體。歐洲的商人們開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業聯系,他們把亞洲的茶葉、絲綢、
瓷器、香料,非洲的黃金和象牙,美洲的黃金、白銀、玉米、煙草以及歐洲的槍支、工藝品
等運往各地銷售,賺取豐厚利潤。從此,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
3、英國成為世界殖民霸主的時間和標志
18世紀中期,通過七年戰爭打敗法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4、早期殖民侵略帶來的後果
積極影響: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等國進行的早期殖民擴張一方面為西歐資本
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血腥財富和巨額的原始資本,使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寬,也促進
了技術革命的到來。
消極影響:給廣大的亞非拉地區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災難。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由於被
屠殺、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帶來的疾病而死去,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上億的人口,巨
額的財富被掠奪。
5、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工業革命的標志:瓦特改良蒸汽機
6、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積極影響:(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機器生產的工廠取代手工工場,使資本主義經濟制
度取得了統治地位。
(2)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們開始懂得享受機器時代的工業文明的成果
(3)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
大階級,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斗爭不斷;
(4)改變了人口的流動方向,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
(5)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6)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
消極影響:工業革命也帶來了自然環境被污染、生態環境被破壞,人口猛增
(所以發展經濟應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同時還給廣大的亞非拉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
7、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應用(顯著表現):①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發電機,②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出現;
內燃機: ① 內燃機、柴油機的誕生,②發明汽車、飛機;③內燃機車、遠洋輪船發展;
化學工業:①從煤、石油中提取各種物質作為化工原料,②炸葯、塑料、人造纖維等開始使用;
傳統工業:煉鋼技術的進步;
新型通訊:電話、有線電報、無線電報。
8、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積極影響:① 生產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②生產結構:規模擴大,輕重工業比率變化;
③生產關系:壟斷組織形成;④國際關系: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⑤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
消極影響: 環境污染:污染進一步加重。
9、壟斷組織的出現:
(1)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這些新興產業生產規模很大,資本需求
日益龐大,因而導致壟斷組織產生。
(2)方式:兼並或聯合。部門:最先出現在新興工業部門和鋼鐵工業。
(3)評價:積極——壟斷組織有利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有利於技術改造、有利於
管理的科學性提高、有利於增加生產的計劃性。總之,有利於生產力
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消極——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資產階級一貫倡導的自由競爭原則,資產階級
政府也被壟斷資本家所控制,壟斷資本主義積極推行對外擴張。掀起瓜
分世界的狂潮,給亞非拉地區帶來深重災難。

10.兩次工業革命比較
相同點:① 兩次工業革命都促進了生產力的進步,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們進入了「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們進入了「電氣時代」;
② 兩次工業革命都使社會生產關系發生了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工廠模式的
資本主義,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壟斷資本主義。
不同點:①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發明來源於實踐經驗,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
工業革命來源於科學研究,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② 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是在英國進行,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美德等幾個國家同時進行;
③ 兩次工業革命的起始行業也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紡織業等輕工業,而第二
次工業革命起源於能源等重工業。
第 三 單 元 近 代 中 國 經 濟 結 構 的 變 動 與 資 本 主 義 的 曲 折 發 展
一、單元概述
(1)洋務運動主要內容一覽表
主要措施 具體內容
創辦軍事工業 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創辦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崇厚創辦天津機器製造局
創辦民用工業 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籌劃海防 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培養新型人才 創辦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2)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四個重要階段
時間 階段特徵
19 世紀六七十年代 產生
19 世紀末 初步發展
一戰期間 短暫的春天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 較快的發展
二、考點整合
1、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經濟近代化的開端)
內容:第一階段:19世紀60-70年代 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其中較為重要的有
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創辦的
福州船政局、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第二階段:19世紀70-90年代 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其中主要有李鴻章
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籌
劃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舉辦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
影響:進步性:洋務派引進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觀上刺激了
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在洋務派倡導下出現了,它們對
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局限性: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最後以失敗而宣告結束。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機器生產)
特別注意: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於明朝中後期(封建社會、手工生產)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19 世紀末、一戰期間以及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得到發展的原因
在19 世紀末發展的原因:①列強對華資本輸出,使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在一戰期間發展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掃除了一些障礙;
(短暫的春天) ②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
③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對華經濟侵略(主要原因);
④有識之士倡導「實業救國」。
⑤中華民國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
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的原因:南京國民政府開「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注意: 前期發展較快,後期不斷萎縮)
4、近代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處於外來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之中,再加上後來官僚資本主義壓迫,這三座大山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近代中國長期處於動盪之中、資金、人才、技術落後也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巨大障礙。
第 四 單 元 中 國 特 色 社 會 主 義 建 設 的 道 路
一、單元概述
新中國經濟發展的曲折歷程
時 間 成就(或失誤) 階段特徵
一五計劃期間 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基本建立 社 會 主 義建設 的起步
二十年曲折發展
(1956—1976) 受 1958 年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影響,經濟出現了嚴重挫折;同時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社 會 主 義 探 索 在曲折中前進
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 確定了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社會主義建設的轉折
新時期
對內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 21 世紀初基本建立 進 行 中 國 特 色 的社會主義建設
二、考點整合
1、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和主要成就
時間:1953-1957;
主要成就: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製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製造廠,
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2、 50-6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正確探索與失誤的主要表現
正確探索:①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開。正確地分析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
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
盾。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②1960-1965年進行的國民經濟調整,提出了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62年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65年國家調整任務基本完成,並取得重大成就。
失誤:1958年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並稱「三面紅旗」。「大躍進」片面要
求大辦工業、農業。工業生產各部門制定出在幾年內產量趕超英國和美國的高指標,
嚴重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農業上,對糧食產量的估計也越來越高,出現了「人有多
大膽,地有多大產」等主觀臆斷的口號。這些情況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
濟落後面貌的願望,但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在「大躍進」運動進入高潮時,中央政治
局又通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許多地方的公社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
(關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尤其是兩者的歷史教訓,很多同學把它們混為一談。
其實前者是發展生產力,後者是調整生產關系。大躍進主要表現為大辦工業、農業,片面追
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它留給我們的教訓是發展經濟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人民公社化則
是追求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好,嚴重脫離我國國情,脫離農村生產力水平,挫傷了人民群眾建
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它給我們的教訓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兩者相同的教
訓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國情)
3、20 世紀 50—70 年代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經驗和教訓
經驗:黨勇於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犯了錯誤,就嚴肅對待,勇於正視,努力糾正,體現黨對
國家、人民的忠誠態度和負責的精神。並且在50~7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仍取得豐碩的成績。
教訓:① 必須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的矛盾和基本國情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是堅持和實行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基礎。
② 必須堅持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
③ 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片面誇大主觀能動性
④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後,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⑤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確處理領袖、政黨和群眾關系,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的原
則,防止個人崇拜,保證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
⑥ 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
4、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思想基礎是: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內容:思想上: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政治上: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做出工作重心轉移的偉大決策;
決定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 ①是建國以來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②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和開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開端。
③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在這次會議上開始形成。
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5、如何認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內容: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地位: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
實質: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項制度並未改變土地所有制,仍然
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民集體所有,只是把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交給了農民。
意義: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弊端,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
經濟的發展。
(注意:同學們容易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解為由公有制變成了私有制,其實
這項制度並未改變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只是把生產和分配的
自主權交給了農民而已)
6、「南巡講話」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1992 年初,鄧小平先後在南方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發表了 「南巡講話」,
論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和解放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和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我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
1980年國家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定為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
8、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
我國已經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
--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志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
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 五 單 元 中 國 近 現 代 社 會 生 活 的 變 遷
一、考點整合
1、影響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主要因素
①西方國家的侵略,使西方國家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傳入中國;
②近代中國一些先進的中國人也積極主動地吸收外國的一些生產和生活方式;
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
④近代民主政治運動的推動;⑤自然科學的發展和進步;⑥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
2、我國航空事業、電影事業開始起步和中國電視業誕生的標志
航空事業開始的標志性事件:1909年馮如製成了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
1920年中國首條航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業拉開序幕。
中國電影事業開始起步的事件: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
中國電視業誕生的標志:1958 年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電影比電視出現要早)
3.交通和通訊工具進步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它不僅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而且也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人們的視野,加快生
活的節奏;當然也帶來交通擁擠和環境污染等不良影響。總之,它們的影響是全方位、全方面的。
4.互聯網的興起和影響
興起:報紙、廣播、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網路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候,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影響:互聯網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快捷與方便,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學習、娛樂方式,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日益密切,當然互聯網也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如不法分子傳播影響青少年的不良信息、利用網路進行犯罪、青少年沉迷於網路游戲等不良影響
第 六 單 元 世 界 資 本 主 義 經 濟 政 策 的 調 整
一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政策的調整

時 間 主 要 政 策
19 世紀 「自由放任」政策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 國家干預經濟
二戰後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二、考點整合
1、1929—1933 年世界經濟危機從美國爆發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
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②具體原因:20 世紀 20 年代美國出現的經濟繁榮發展中貧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會實
際消費能力的增長;美國的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經濟的虛假繁榮;
盲目的股票投機活動造成金融市場不穩定
③直接原因: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激化,即生產能力遠超過消費能力
2、1929—1933 年經濟危機的特點和影響
特點:①波及范圍廣;②持續時間長,達四年之久;③破壞性大。
影響:①經濟危機加深了各國的社會危機,為擺脫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尋找出路,美
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
②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緊張局勢。
(美國經濟危機席捲全世界的原因:世界市場的作用)
3、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及重要影響
主要內容:①整頓金融體系:銀行休業整頓,恢復銀行的信用;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
貶值,刺激出口;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管制證券業。
②工業方面: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防止盲目競爭
引起生產過剩(核心措施);
③農業方面:調整農業,政府通過補貼等手段來壓縮農業產量,調整農產品結構,
穩定農產品價格,防止農產品過剩。
④社會福利方面:加強社會救濟,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擴大內
需,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⑤頒布《全國勞工關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權利
影響:①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
②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發展具有
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進入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時期。
(實質:資本主義制度的調整與完善。特點:國家干預經濟,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
模式。注意:羅斯福新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經濟危機,它不能完全消除經濟危機)
4、凱恩斯主義的基本主張
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採取措施增加公共開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以提
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5、美國的「新經濟」概念
①含義:是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一種以知識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
在這種經濟中,對創造財富和工作崗位起關鍵作用的是思想、創新的技術被應用
於經濟的各個部門的程度,知識與他們創造價值的大小直接聯系在一起。
②影響:這種經濟推動了美國自 20 世紀 90 年代初以來長達 10 年的持續增長。美國一
家雜志稱這一現象為「新經濟的勝利」,「新經濟」這一概念由此問世。
第 七 單 元 蘇 聯 的 社 會 主 義 建 設

一、單元概述
蘇聯(俄)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歷程

探索過程 背景 主要內容 結果或影響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不掌握 不掌握 引發了嚴重的經
濟和政治危機

新經濟政策 ①戰時共產主義政
策引發了嚴重的經濟
和政治危機
②1921 年蘇俄一個
海軍基地發生兵變 ①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②允許本國或外國資本家私
營經營
③允許自由貿易
④廢除實物配給制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產
積極性
②促進了經濟的迅速
恢復
③有利於穩定政治形勢

斯大林模式

不掌握 ①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體制,實行單一的公有制
②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和
輕工業為其提供資金

見重難透析

赫魯曉夫改革
(1956-1964) 不掌握
重點放在農業方面 失敗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不掌握 不掌握 不掌握
戈爾巴喬夫改革 不掌握 不掌握 導致蘇聯解體

二、考點整合
1、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和影響
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主要內容:農業方面: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
工業方面:由單一的公有制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
流通方面:重視商品貨幣的作用,恢復商品貿易和商品交換;
分配製度: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
影響: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政治形勢;它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
向建設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實質:實際上是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私人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的存在,
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
2、「斯大林模式」的概念和歷史功過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執政時期開創的一種社會主義建設模式。
特點: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單一的公有制;

④ 高考歷史會考些什麼重點呢

高考真的無所謂重點不重點,考到就是重點,可在沒考之前你又怎麼能說哪些一版定會考,那些一定不會考呢,書權上的內容哪怕是小字部份,你都應該顧及,把書結合資料上的整理結構圖認真看,最重要是學會分析做過的試卷,看看標准答案的解題技巧和套路。

⑤ 高中歷史會考復習資料

留下郵箱發給你

⑥ 求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完整資料人教版

一、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一)國內: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國際:1、經濟:工業**→市場原料。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如十月**的歷史條件:(一)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後、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二)國際: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等。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爆發的原因: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⑵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於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願。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二、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活動的主體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活動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態、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方面的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築、書籍文獻等。一般歷史內容,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
1、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⑴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結構、布局+……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業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
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調制等;再分析農業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布局;城市商業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展等。從總體發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於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
⑵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
①經濟發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經營方式+政策+……
如19世紀後半期美國經濟發展要素:包括移民帶來勞力、技術;西部開發提供市場、原料;廢除種植園奴隸制、大規模農業經營、壟斷模式等。
②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
如新中國初期:地主經濟被消滅、富農經濟保存、農民個體經濟發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主義恢復發展;國營企業確立領導地位、集體協作經濟興起等。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
如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現代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各國、各集團之間在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貿易等方面的協作與競爭等。
2、政治內容=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階級+軍事+財政+民族+對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專制的強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
⑵近現代政治=政局+制度+政體+體制+政權+政治力量+權力+權利+……
如辛亥**後的政治狀況:包括政局的動盪、確立共和政體、三權分立的體制,袁世凱篡權、各派政治力量爭奪權力的斗爭、人民的基本權利問題等。
⑶國際政治=體系+格局+集團+合作+戰爭+對抗+妥協+……
如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兩大集團的對抗與妥協,集團內部的合作與矛盾,冷戰與熱戰等。
3、文化內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學=(科學理論+科技發明)(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農學+……)
⑵社會科學=思想、宗教+教育+史學+文學+藝術+……
⑶文化交流=(民族+對外)(傳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態過程:准備→開始→發展或曲折→成功或失敗
事件是指人們在短時段內進行的具有突發性、間斷性的歷史活動,如:西安事變、法國大**、二戰等。事態則是指人們在較長時段內從事的具有常規性、持續性的歷史活動,如:百家爭鳴、洋務運動、工業**等。對事件、事態過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動發展順序、再分活動領域進行

⑦ 高中歷史文科會考知識點總結(最好按時間順序,國內外分)

必修一政治史,分中國古代: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等;中國近現代:鴉片戰爭,抗日戰爭等各種戰爭及建國後各種建設;世界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世界近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得發展,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
冷戰,多極化。 必修二經濟史,分中國古代:各朝經濟政策,小農經濟,重農抑商等;中國近現代: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建國後計劃經濟及市場經濟等;世界近現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第一,二次工業革命,蘇聯的經濟建設;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得發展(孔孟,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明清進步思想家),道家思想;中國近現代:魏源"開眼看世界",洋務派"中體西用",康梁維新思想,辛亥革命理論,新文化運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世界古代: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力士多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世界近現代:啟蒙運動等。 必修三科技文化史: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數學及天文歷法,書法藝術,文學藝術等;中國近現代:兩彈一星,袁隆平雜交水稻,信息技術發展,雙百方針,現代教育發展;世界:伽利略,牛頓三大定律,相對論,量子力學,生物進化論,細胞學說,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科技成果,文學發展,美術發展,音樂發展。 重點大概就是這些,建議分各個時期記憶,條理比較清晰,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2016高中歷史會考重點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