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昌幾年的發展史。
西昌位於四川西南部,是攀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川滇結合處的重要城市,是四川打造的攀西城市群中的核心力量。西昌位於川西高原(海拔1500米-2500米)的安寧河平原(四川第2大平原)腹地,東經101°46′—102°25′、北緯27°32′—28°10′,南北最長約20公里,東西最寬約43公里,幅員面積2651平方公里。全市轄38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4個居民委員會,231個行政村,177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萬人,城鎮人口30萬人,有漢、彝、回、藏等28個民族,以漢族人口居多,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8.77%。 城市特色:西昌有四張名片、六大殊榮,分別是太陽城、月亮城、航天城和小春城;西昌是中國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7年度四 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四川省第一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2008年末,西昌被評為「中國旅遊最令人嚮往的地方」。西昌旅遊有「湖光山色美,民族風情濃,科技含量高」三大特色。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節狂歡,將「中國的狂歡節」推向高潮。 城市郵編碼:615000 城市區號:0834 車牌號:川W
Ⅱ 西昌在歷史上成里過省嗎
西昌市,位於川西高原的安寧河平原(四川第二大平原)腹地,是涼山版彝族自治州權的州府所在地,也是攀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川滇結合處的重要城市,是四川打造的攀西城市群中的核心力量。
西昌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城市,有漢、彝、回、藏等28個民族,以漢族人口居多,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8.77%。
境內有中國四大航天基地之一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Ⅲ 有誰知道西昌邛海的故事
遠古的時候,有一座名叫梓潼的縣城。
梓潼城外,住著家境貧寒的一家三口。父親多病,母親身體虛弱,兒子名叫童林山,是一個遠近有名的孝子。父親疾病一天天地加重,不久就告別妻子和兒子,離開了人世。
從此,母子相依為命。每天一大早,兒子童林山就懷揣著母親為他特別做的一個飯團,去山上砍柴,把柴賣掉以後用換來的錢維持一家兩口的生活。錢總是不夠用,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童林山常在上山砍柴路旁的一口水塘邊的大石頭上磨刀。一天,他磨好刀後,為了試一下刀的鋒刃,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鮮紅的血滴到水塘里。他用土辦法包紮好傷口後,繼續上路,去完成他一生一世砍柴換錢買糧、供養老母的使命。
正當下午童林山背著一大捆柴,回到他常磨刀的大石旁歇氣,吃飯團時,忽見一條暗紅色的蛐蟮向他游來,並用人的語言說:「我是你的鮮血變化成的。」於是在他吃飯團的時候,就分一些丟進水塘,供蛐蟮享用,每天都如此。隨著蛐蟮的一天天張大,食量也與日俱增,童林山盡量滿足。可是,到了後來,蛐蟮要吃一個飯團的大部分,最後童林山只能吃到一個飯團的幾粒,而其他都給了蛐蟮,他又要繼續以砍柴為生,實在餓得慌,難以為繼。
一天,當童林山像往常一樣在水塘邊歇氣時,他把一個飯團都給了蛐蟮。他說:「蛐蟮,不是我捨不得給你吃,而是我家裡窮,要供養老母,實在沒有辦法,請你原諒啊。」
當天晚上,童林山思來想去,睡到半夜,才進入了夢境。他夢見那條暗紅色的蛐蟮對他親切地說:「是你的鮮血孕育了我,是你的飯團哺育了我,才讓我漸漸長大,你是我的大恩人啊!我一定要報答你的養育之恩。恩人啊,明天,你把堂屋打掃干凈,把耗子洞也堵了,晚上我會給你一個驚喜。」
遵照蛐蟮投的夢,童林山母子兩人起床後將堂屋打掃干凈,把耗子洞也堵了。當晚好像沒事,第二天起床後一看堂屋,母子又驚又喜,原來是滿堂屋的穀子一片金黃。他們喜的是,這下有吃的了;而讓他們驚的是,這么多穀子蛐蟮是從哪裡弄來的,萬一……
果不其然,母子倆隨後就聽說,村裡的財主田中的穀子一夜之間就消失了,又發現從門口到童林山家的路上,散落了一些穀粒,於是財主便派人到童林山家察看。當來人發現這滿堂屋的穀子後,就回去報告了財主,財主得知後,將童林山母子告到了縣衙。
平時,縣令置案件於不顧,這回因為是本地有名的財主報的案,不親自辦似乎有些說不過去,於是,就派了四個聽差前去捉拿童林山母子。這母子倆被押到縣衙大堂說:「我們沒偷財主的穀子。」縣令問:「那你家滿堂屋的穀子是從哪裡來的?」沒辦法,童林山只好把蛐蟮投夢的經過說了一遍。縣令聽罷,大聲嚷著:「畜妖倡盜,這還了得!」隨即,將這母子倆打入死牢。叫師爺寫了文書,往上呈報,又請財主名日到縣衙開堂會審。
面對如此冤情,這母子倆左思右想,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快要天亮時,他倆才勉強入睡。剛睡著,童林山就見一條青龍向他游來,在身邊停下後說:「救命恩人別怕,我的那條蛐蟮變的青龍。本來為了報答你的養育之恩,我把財主家田中的穀子給了你家,沒想到反而連累了你們母子,真是對不起啊。不過,明天縣衙大堂會審時,不用大刑則罷,如用大刑,大堂內就會長出三棵手臂粗、一人多高的竹筍,你與你母親一定要分別抱緊兩邊的竹筍,你用腳使勁蹬斷中間的那棵筍子,就會沖出一股大水,洪水朝天,將梓潼城淹沒,把貪官和財主們淹死,你們母子倆騎在我的背上,就能脫險。」
聽了青龍的話,童山林說:「這倒是一個好主意。不過,這梓潼縣城還有許多普通百姓,他們怎麼辦?」
青龍說:「這,我已經想好了。離開你後,我就去城中百姓家一一投夢,讓他們悄悄離開縣城。」
聽了青龍的一番話,童林山這才放了心。
第二天,開堂會審,因為縣令蓄謀已定,准備對童林山母子動用大刑。正當這時,會審大堂果真長出三棵大竹筍,童林山母子迅速分別抱緊兩邊的竹筍,童林山用力蹬斷中間的那一棵竹筍。頓時,一股大水沖天而起,縣令命人堵水,可哪裡堵得住。很快,便將縣令與財主沖走了,青龍游到會審大堂,救走童林山母子,梓潼縣被一片汪洋淹沒,成了水下之城。
對此,有詩為記:
恃勢凌人不可為,無辜母子遭酷刑。
含冤受屈泯天理,神龍震怒殃梓城。
諸後身亡同此邑,萬家乞命豈在新。
海波平陷四十里,還我當年受萬罹。
後人為了紀念童林山母子,還在島上修了一座亭子,美其名曰「海心亭」。
那淹沒梓潼縣城的一片汪洋,就是今天的邛海。據說,在天名水清、風平浪靜之時,人們還能隱約地看到,海底上被淹沒了的梓潼縣城牆,四楞四線的大堂寶頂、黃瓦屋脊……
雖然這只是傳說,但卻給美麗的邛海添上了撲朔迷離的一層面紗,讓它顯得更加神秘了。
Ⅳ 西昌歷史上最大一次地震是多少級是在哪年
1536年3月19日西昌大地震(明代四川數一數二的大地震)
震級:7.5至7又3/4級
烈度:10度
震中:28.1N,102.2E
有感半徑:600~700km
丑時建昌衛地震,聲吼如雷數陣。本都司並建前二衛大小衙門、官廳宅舍、監房倉庫、內外軍民房舍、牆垣、門壁、城樓、垛口、城門俱各倒塌頃(傾)塞,壓斃……內外屯鎮鄉村、軍民客商人等,死傷不計其數。自二十八日以後至二十九日,時常震動有聲,間有地裂涌水,陷下三、四、五尺者。衛城內外,似若浮塊,山崩石裂,軍民驚惶。又據寧番衛申稱,同日地震,房屋牆垣倒塌無存,壓死……。"(嘉靖二十年抄本《四川總志》卷16)
1850年9月12日西昌-普格地震(西昌縣長都被震斃)
震級:7又3/4級
烈度:10度
震中:28.1N,102.2E
有感半徑:700~800km
地表破裂帶勘察長度:120km
死亡人數:23530人(僅包括西昌與會理縣城本地人口)
1850年9月20日在邛海核桃村(赫逃村)發生大地震。1850年是清道光三十年,當時西昌僅3萬人口,死傷2.9萬,連縣衙也倒塌,縣大老爺被壓斃(瀘山地震碑林博物館)。
據記載,民房大半倒塌,人民壓斃壓傷不少。城內城外及各鄉場,除外來客民被壓死者不計外,共計災戶27880家,災民13.5 萬多人,倒塌居民瓦屋、草房26106間,壓斃20652人。震後下雨至9月19日。地震還造成了會理縣較大的傷亡和建築物的破壞,震倒民房1838間,壓斃2878人。
據調查,在主震前,西昌一帶的居民經常感覺到有小地震發生,一般只是房屋作響和棹落塵土。主震時人均聞「地震有聲吼如鳴」、「霎時地動山崩,人感搖篩盪」、「在生者嚇得三魂查查[杳]人地,七魂悠悠上天」、「間者心酸、見者哭泣」。估算,全縣地震災戶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災民達百分之八十一,壓斃人口達百分十二。可見這次地震受災十分嚴重,人員死亡慘重。
根據實際調查和本地區裂度衰減規律綜合分析,該地震的裂度衰減是嚴格受北西向則木河斷裂所控制。極震區的等裂 度線長、短軸之比大於8,呈狹長條帶狀,顯示出典型的「走滑」型地震的裂度衰減規律,裂度沿則 木河斷裂 北東盤衰減較慢,與該 斷裂面總體傾北東是一致的,這次地震造成的地震裂縫十分突出,規模宏大。據載;「四川寧遠府(西昌)至披砂(寧南)橫順五日路程,一切天搖山崩地震」。經考察發現在西昌南大箐梁子及其以南的普子里底、五道箐鄉一扯扯街一帶,有斷續延伸長約30公里的地震地裂縫帶展布。在普子里底附近,見全新世早期洪積物組成的壟崗被地震地裂縫左旋錯動達5米。另據調查,在西昌城南門東河兩岸、廣場及西街一帶,也有地裂 ;在邛海周圍,地震地裂 縫密布,且多處有噴沙、涌水現象。
這次地震造成的山崩、滑坡等地面震害現象更為普遍。在極震區內,各類建築普遍倒平或大部倒塌。據載,一般應為III類建築物的「 廟宇、城樓、文武衙門署及監獄、倉庫盡行倒坍」,
其它I、II類民房幾乎全部倒平。在西昌城內「遍城木石倒塞,不辨街巷」。西昌城東南及邛海沿岸一帶各村鎮I、II類民房幾乎全部倒平。地震時各類建築倒塌百分之九十以上。
白塔位於西昌城關西北隅,該塔1850年地震倒塌,震後九年重修建,塔身均用「咸豐九年重修白塔」磚砌築,門上有「咸豐九年二月」石額;西寧橋地震時遭破壞,西昌高魯村有「西寧橋碑記」載有;「道光三十年又復圮」,應是該次地震之故。
Ⅳ 四川西昌的歷史
西昌,是涼來山彝族自治源州的首府。
西昌有悠久的歷史,自古為中國西南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的重鎮,又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春秋戰國之際,羌人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邛人」部落,從秦漢時期開始,中央王朝就在此設置郡縣,委派官吏進行管理。
解放以後,為西昌專區專署所在地,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西昌地區,並入涼山彝族自治州,成為州府所在地西昌市。
(5)西昌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西昌屬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素有小「春城」之稱,冬暖夏涼、四季如春。西昌旅遊資源豐富,是大香格里拉旅遊環線、川滇旅遊黃金線上的重要節點。
境內及周邊有邛海-瀘山、螺髻山、瀘沽湖、靈山寺、衛星發射基地、知青博物館、黃聯土林等旅遊景區。
西昌先後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十大最美古城、中國最美的五大養生棲息地、中國旅遊最令人嚮往的地方、中國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等50餘項稱號。
Ⅵ 西昌群海的歷史
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
西昌市,位於川西高原的安寧河平原(四川第二大平原)腹專地,是涼山屬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也是攀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川滇結合處的重要城市,是四川打造的攀西城市群中的核心力量。
Ⅶ 涼山的歷史
涼山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派大軍征西南夷,殺邛君、笮侯,正式設立越嶲郡,下轄邛都、遂久、靈關道、台登、定
笮、會無、笮秦、大管、姑復、三絳、蘇示、闌、卑水、潛街、青嶺15縣,郡治邛都縣。王莽篡漢後,始建國元年(9)改越嶲郡為領戎,後又改名為集郡。天鳳
二年(15)越嶲部族首領任貴率兵殺太守,自立為谷王。東漢建武元年(25)任貴降附蜀王公孫述。建武十一年(35)任貴降漢。東漢越嶲郡轄邛都、遂久、靈關道、台登、青嶺、三絳、會無、定笮、闌、蘇示、大笮、笮秦、姑復、卑水14縣。
蜀漢初仍沿東漢舊制,章武元年(221)境內部族首領高定元率軍反蜀,殺太守焦璜,佔領全境。蜀漢建興三年
(225),諸葛亮率兵南征,收復越嶲郡,將越嶲郡所轄遂久、青嶺、姑復三縣割屬雲南郡,笮秦並入台登、大笮並入定笮,復設潛街縣,新設安上、馬湖二縣。
越嶲郡下轄邛都、台登、闌、靈關道、會無、定笮、三絳、卑水、潛街、安上、馬湖12縣。延熙元年(238)後,越嶲部族反,殺太守,後任太守遷駐安上縣。
延熙五年(242)太守張嶷收復越嶲郡,復置縣。
西晉仍蜀漢舊制,泰始九年(273)改靈道縣為護龍縣,越嶲郡轄邛都、會無、定管、台登、護龍、蘇示7縣。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寧州平樂郡太守董霸降成漢,其後晉僑置平樂郡、縣於越嶲郡境內,安置平樂郡流民。平樂郡轄樂於、新定、新興、三沮4縣。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成漢李驤、任回攻佔越嶲郡。咸康四年(338),成漢在越嶲郡增設晉興縣,越嶲郡下轄8縣。
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不休,大批流民進入越嶲郡境內。劉宋時期(420~479),置平樂郡,改護龍縣為新興縣,越
嶲郡仍領8縣,郡治邛都。南齊之時,遙置越嶲僚郡,無力管轄。梁武帝大同三年(537)武陵王蕭紀鎮蜀,置嶲州。周武帝保定五年(565),改嶲州置西寧
州,後因戰亂廢治。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大將軍鄭恪率軍征越嶲,改西寧州置嚴州,宣化、邛部、亮善、白沙、平樂6郡,改定管縣為定管鎮。越嶲郡領
越、邛都2縣,宣化郡領可泉縣,邛部郡領邛部縣,亮善郡領蘇祁縣,白沙郡領台登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為加強中央集權,廢郡,推行州、縣二級制。開皇六年(586)改嚴州為西寧州,開皇十八年(598)改為嶲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越嶲郡轄越嶲、邛都、可泉、台登、蘇祁、邛部6縣。
唐武德元年(618),改越嶲郡為嶲州,轄越嶲、可泉、蘇祁、邛部4縣,州治越嶲縣。析台登縣置登州,轄台登、漢
源、陽山3縣,州治台登。唐朝武德二年(619)州增設昆明縣。武德九年(626)廢登州,台登縣還屬嶲州。貞觀二年(628),割雅州陽山、漢源2縣屬
嶲州。貞觀八年(634)增置和集縣。貞觀二十二年(648),右武侯大將軍梁建方率兵征討松外夷人,在其地設昌明縣。共轄越嶲、邛部、蘇祁、可泉、台
登、昆明、和集、陽山、漢源、昌明10縣。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會川縣。武後大足元年(701)陽山、漢源還屬黎州,唐中宗神龍三年(707)陽山、
漢源2縣還屬嶲州,唐玄宗開元四年(716)陽山、漢源歸屬黎州。天寶元年(742)改州為越嶲郡,改可泉縣為西瀘縣。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吐蕃、南
紹聯兵攻陷越嶲郡。至德二年(757)唐於邛州臨溪鎮置行嶲州,安置越嶲郡遺民。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十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遣兵與州部族聯兵,在
台登縣北谷大敗吐蕃軍,收復台登縣。貞元十三年(797),韋皋發兵復嶲州。貞元十六年(800)收復昆明。至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嶲州轄越
嶲、西瀘、蘇祁、台登、邛部、昆明、會川7縣。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至大和六年(832),南詔連年入侵嶲州,大和六年五月,西川節度使李德裕移州治
台登城。
唐懿宗咸通六年(865)五月,南詔攻陷嶲州。南紹在嶲州境內設一府、三郡、七州,即會川都督府,建昌郡、清寧郡、
香城郡,建昌郡領建安、永寧二州,清寧郡領沙城、邊府、黎溪、永昌、會理五州。大理國時期仍沿南詔舊制,改建昌郡為府,增置蘇州,隸屬建昌府。會川府仍
置。香城郡廢治,為如庫部據地,隸善巨郡。大理國統治時期,境內諸部落日漸強盛,各部相繼占城據地,各相雄長。大的民族部落有落蘭、沙麻、阿都、屈、赤頁
縫、巴翠、絳、如庫、勿鄧、兩林、豐琶、門必畔、科、亻鹿鹿等14部,今雷波一帶為馬湖部。重要城鎮有籠麽、大隆、葛魯、亦且龍、龍泥、歸依、麻龍、龍
納、烏弄、籠瓮、夷籠11城。
元憲宗五年(1255),建昌落蘭部建蒂歸降元朝任命大理段阿這宗鎮守建昌;邛部川一帶任命都王明亞為邛部六番招討
使鎮守。元憲宗九年(1259),會川王氏率兵降元,元仍以王氏守會川。元世祖中統五年(1264),設邛部川安撫招討司。同年,落蘭部建蒂率諸部反元,
殺邛部川六番安撫招討使都王明亞。至元十年(1273)元軍平定建昌叛亂。至元十二年(1275)元子建昌沒羅羅斯宣慰司,下轄建昌路、德平路、定昌路、
會川路4總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割建昌建鄉城設寶安州,改夷籠城為瀘州。至元十七年(1284)在會川歸依城設永昌州,改泥龍千戶為武安州、改麻
龍千戶為麻龍州。同年改鹽井千戶為閏鹽州,以亻鹿鹿部置普樂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邛部川安撫招討司為邛部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降中州為
縣。至元二十二年升里州為軍民總管府,八月,罷德平、定昌2路,設置德昌路軍民總管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撤寶安州,並入建安州。至元二十七年
(1290),合並普樂州、閏鹽州為閏鹽縣。設柏興府,領閏鹽縣、金縣。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撤柏興府,並入德昌路,其後又復置柏興府。到元末境
內建置再無大的變化。羅羅斯宣慰司轄建昌、德昌、會川三路。建昌路領建安、永寧、瀘州、里州、闊州、邛部州、隆州、姜州、蘇州、禮州10州,中縣、北社、
瀘沽3縣;德昌路領德州、昌州、威龍、普濟4州;柏興府領閏鹽、金縣2縣;會川路領武安、永昌、麻龍、黎溪、會理5州。至元十三年(1276)馬湖部歸降
元,設馬湖路總管,下轄雷波長官司治雷波境內。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紅巾軍明玉珍率軍攻佔建昌。明洪武四年(1371),羅羅斯宣慰使安配率部歸順明
朝,授土指揮使,仍守建昌衛,管轄昌州、普濟、威龍3州。同年置馬湖府,設雷波長官司。洪武十五年(1382)在境內設建昌、德昌、會川、柏興4府,並兼
置衛。建昌府轄建安、永寧、里州、闊州、瀘州、隆州、蘇州、禮州、邛部州9州;並設建昌土衛。永寧州領碧舍、中縣2縣。洪武十七年(1384)中縣改屬蘇
州,蘇州領瀘沽、中縣2縣,洪武二十一年(1388)蘇州兼置衛。德昌府轄德州、昌州、威隆、普濟4州。會川府轄永昌、武安、黎溪3州。柏興府轄閏鹽、金
縣2縣。洪武十七年(1384)撤金縣,二十四年(1391)降柏興府為州,將閏鹽縣並入柏興州。洪武十五年境內原屬會川路所轄姜州、會理州、麻龍州改屬
雲南東川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昌衛指揮使月魯貼木兒聯合諸部叛亂,占據境內。十一月,涼國公蘭率師平定叛亂,廢府,設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越
嶲衛軍民指揮使司,蘇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會川衛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六年(1393),設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改蘇州衛為寧番衛。洪武二十七年
(1394)增設建昌前衛。並設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於建昌,管理六衛政事。同年撤並州、縣。永樂元年(1403)邛部州改設長官司。永樂二年(1404),
昌州、普濟、威龍3州改設長官司。萬曆三年(1575)撤建昌前衛並入建昌衛,並撤建昌土衛。至明末建置再無大的變化。四川行都指揮使司轄5衛、8所,4
長官司。建昌衛領禮州後、禮州中、打沖河中前、德昌4千戶所及昌州、威龍、普濟3長官司。寧番衛領冕山橋千戶所。越嶲衛領鎮西後千戶所、邛部長官司。鹽井
衛領打沖河中左千戶所,馬剌長官司。會川衛領米易千戶所。
清順治五年(1648),農民軍張獻忠部將劉文秀率兵攻佔建昌。順治十六年(1659),清軍進兵建昌。同年改四川
行都司為總鎮府。康熙元年(1662)改設建昌監理廳,主管五衛政事。康熙十二年(1673),建昌為吳三桂軍所佔。康熙二十年(1681),清軍收復建
昌諸衛。雍正六年(1728),平涼山諸部落叛亂,裁撤建昌監理廳,設置寧遠府,管轄3縣、1州、1廳、土司11。建昌衛改置西昌縣,寧番衛改置冕寧縣,
鹽井衛改置鹽源縣,會川改置會理州,越嶲衛改置越嶲廳。土司為威龍長官司、昌州長官司、普濟州長官司、河東長官司、阿都正長官司、阿都副長官司、沙罵宣撫
司、馬喇副長官司、瓜別安撫司、木里安撫司、邛部長官司。清宣統二年(1910),增置昭覺縣、鹽邊廳。至清末,寧遠府共轄4縣、2廳、1州。
Ⅷ 四川的歷史性事件有哪些拜託了各位 謝謝
四川歷史沿革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等。盡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 三代蜀王 」——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也就有了萇弘化碧的傳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 天府之國 」,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 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 (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 ,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 唐天佑四年 (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隨後清軍八旗屠川,康熙二十四年湖廣填四川。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歷時9年清廷才將平息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 1840年,鴉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發生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開端。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軍入川,為了「剿」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父子,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現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並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共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佔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之後,列第3位。 2008 發生的大事就都知道啦
Ⅸ 什麼是西昌市的歷史人物
楊鼎才,清朝西昌人。嘉慶三年(1789)舉人。官湖南衡山縣知縣,懋著循聲。嗣調安仁縣,旋補回攸寧縣知縣。答時值茶陵山洪暴發,攸邑地處下游,罹災甚深。鼎才親察難民,撫恤周至,士民咸感其德。《西昌縣志》有傳。
顏啟芳,清朝西昌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朝考二等。淡於榮利,遂返里設講席,雲貴佳士,多游其門。其教文行並重,視其人性情之所近,因材施教。掇科第者多出其門。《西昌縣志》有傳。
馬駘(1886~1937)清未民初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和教育家。字企周,又字子驤,別號環中子,又號邛池漁父。四川西昌人,寓居上海。回族。曾任上海美專教授。於畫無不能,尤工北派山水,布置嚴整,渲染深秀,惟作家氣較重。著有《馬駘畫問》,其《馬駘畫寶》於1928年成書。
Ⅹ 西昌邛海水底下是什麼歷史
邛海是古邛都因地震沉沒為邛海的傳說由來已久,有多種版本。其一:一個窮老太婆喂養了一條小青蛇與之相依為命,貪官作惡,青蛇化為青龍發洪水報仇,此地下沉變成邛海。此說來自晉朝小說《搜神記》卷二十《邛都大蛇》。宋代的《太平廣記》、《太平御覽》也都有相同的記載 。 其二:據西昌地名冊中記載,邛海邊上,西昌市海南鄉的古城村據說是古邛都城的舊址,古城村因此而得名;海南鄉鍾樓村又叫落鍾坡,傳說此處曾有一鍾樓,因地震,鍾樓從此處滾入邛海。另外,還有些邛海邊的老漁民反映,天氣晴朗時可看見邛海下的城廓、房屋等等。 地震引起地陷而沉沒的不僅有傳說,還有眾多的歷史文獻。 ——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當時在雲南北,現四川省南部,酋長有好幾十,邛都國最大,邛人梳著椎形的發髻(螺髻山就因像邛人的發髻而得名),有耕田,有城市集鎮。漢武帝平南越後南征殺了且蘭,笮候和邛都國的國王。當地少數民族害怕了紛紛請求歸順,司馬相如來招安,邛都國改設為越嶲郡。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中記載:「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已地陷為淤澤,因名為邛池,南人為邛河。」——老《西昌縣志》記載:「元鼎初(漢朝,公元前116年漢武帝時)地震,縣陷為淤澤」。——瀘山光福寺的碑《瀘山碑記》上記有「迨至嘉靖年間,地震坍塌,段氏(傳說中的望天娘娘)所施之田,盡皆化為滄海」。——顧炎武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也記載:「水涌地裂,陷下四五尺,衛城外城若浮塊而已,陷城之說殆是實然。」——周洵所著的《蜀海叢說》中記載「寧遠府城於咸豐,同治年間地震,全部陷入地中,成為巨漫。今之府城則地震後另闢地修築者。」他所說的應該是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的那次大地震。 西昌地處橫斷山脈,是地震多發地區,有記載的大地震有: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元鼎元年的大地震,震級8-9級;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十四年的大地震,震級7級左右;公元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的大地震,震級7.5級。 一系列的傳說和史料記載,讓胡璧硅感到古邛都因地震沉沒形成湖泊可能確有其事。因為民間傳說、神話傳說不會是無中生有,可能是真實事件的變幻反映。邛海因地震形成不是神話,也不僅僅是傳說,可能是真的。 長期以來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雖眾說紛紜,卻難以確定。現在衛星地球圖像提供了有力的線索,邛海底下有城市遺跡。 胡璧硅想,如果我們能找到邛海下的古邛都城,其影響應該不亞於龐貝古城的發現,也不亞於三星堆、金沙遺址對世人的沖擊。想到這里,胡璧硅不禁興奮起來,他立即打電話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自己的親友。親友們看了照片後都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他們說,別說是發現金銀珠寶,也別說是發現宣德爐、成化瓷,就是發現水下古城遺址,也為涼山旅遊找到了一座大金山,也為華夏文明增光添彩。退一萬步說,如果這不是古城遺跡,那又是什麼呢?這很值得我們去探索,去找到新的答案。 胡璧硅堅信:這座神秘的古城,在邛海的碧波下沉睡了幾百上千年,消失已久的古邛人文明,給了許多人無限的猜想,現在是該喚醒它的時候了。 ·胡璧硅 胡曉曦 胡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