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灌陽歷史事件

灌陽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6 18:22:53

① 歷史上的10月9日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10月9日是陽歷一年中的第282天(閏年第283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83天。 大事記 622年——穆罕默德逃離麥加12天(9月27日出發)後,到達雅特裡布。是為著名的「徙志」。 764年——日本淳仁天皇退位。稱德天皇登基。 768年——查理曼大帝登基為法蘭克王國國王。 1000年——萊弗·艾瑞克森到達文蘭(據推測可能是北美洲的一部分) 1238年——海梅一世佔領瓦倫西亞。 1446年——朝鮮李朝世宗大王公布諺文字母表。 1604年——開普勒超新星爆發。 1701年——康涅狄格高等學校(耶魯大學前名)建校。 1760年——七年戰爭:俄羅斯軍隊佔領柏林。 1774年——山東王倫以清水教(白蓮教支派)發動起義。 1807年——普魯士王國首相施泰因男爵頒布了關於解放農奴人身依附關系停止徭役的法令。史稱「十月赦令」。 1854年——廣西天地會首領胡有祿、朱洪英佔領灌陽,建號「昇平天國」,奉「太平天德」年號。 1874年——萬國郵政聯盟成立。 1888年——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華盛頓紀念碑正式對公眾開放。 1911年——中國武昌革命黨人在俄租界籌劃起義時,槍支走火,事泄。被迫於次日提前起義。是為武昌起義之導火索。 1912年——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 1914年——德軍佔領安特衛普。 1934年——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與法國外長路易·巴爾杜在馬賽股票交易所門外被刺客用手槍刺殺。槍手在行刺之後被憤怒的群眾包圍,在亂拳之下斃命。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後,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宣告結束。 1941年——第二次長沙戰役結束。 1948年——丘吉爾提出三環外交。 1962年——烏干達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宣布獨立。 1965年——台灣最長壽的綜藝節目《五燈獎》系列開播。 1967年——拉丁美洲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切·格瓦拉在玻利維亞被處決。 1985年——河西走廊出土兩萬多枚漢簡。 1987年——大亞灣核電廠在建築期間被發現漏了三百多條鋼筋。 2005年——中國國家測繪局公布,新測量的珠穆朗瑪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為8844.43米。 2006年——北朝鮮在咸鏡北道進行地下核試驗,為第八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2006年——Google以16.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YouTube。 2007年——香港地鐵有限公司公布兩鐵合並建議獲股東特別大會通過,新公司名稱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出生 1623年——南懷仁,清朝比利時藉官員。 1859年——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法國軍官。 1888年——尼古拉·布哈林,蘇聯《真理報》前主編。 1938年——海因茨·菲舍爾,奧地利聯邦總統。 1940年——約翰·藍儂,英國著名的搖滾樂手,詩人,民權鬥士。 1964年——郭晉安,香港男演員。 1977年——李珊珊,前無線電視藝員,1996年度香港小姐競選冠軍。 1978年——Nicky Byrne,愛爾蘭組合Westlife其中之一位成員。 1986年——羅莉·文娜杜,法國女子游泳運動員。 逝世 1913年——蔣翊武,武昌起義元勛。 1924年——林紓(林琴南),近代翻譯家。(生於1852年) 1943年——塞曼,荷蘭物理學家。(生於1865年) 1956年——伯德賽,冷凍食品的發明者。 1959年——李濟深。(生於1886年) 1967年——格瓦拉,拉美游擊革命家。(生於1928年) 1974年——奧斯卡·辛德勒,德國商人。(生於1908年) 1995年——杜嘉菱,前英國首相。(生於1903年) 2006年——保羅·亨特,著名英國斯諾克選手。(生於1978年) 世界郵政日(萬國郵聯日) 韓國的韓文日(),紀念訓民正音發明。(北朝鮮則訂於1月15日,稱為朝鮮文字日。) 萊弗·艾瑞克森日頁面萊弗·艾瑞克森日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Leif Erikson Day。,紀念第一個發現北美洲的探險家萊弗·艾瑞克森

② 簡述廣西的歷史

3000年前左右,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先秦時期廣西為百越之地,戰國時期屬楚。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中國,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今廣西屬桂林郡全部、象郡一部及南海、長沙、黔中等郡一部,廣西簡稱「桂」即由此而來。
秦末漢初,廣西屬南越國轄地。
漢武帝平定南越後,在廣西境內設蒼梧、鬱林、合浦三郡。
東漢末,廣西大部屬交州統轄,三國時大部屬吳國,桂西北小部分屬蜀國。
晉代分屬廣州、交州和湘州。
南北朝時,相繼屬南朝的宋、齊、梁、陳所轄。
隋統一後,始安、永平、寧越、鬱林、蒼梧、合浦等郡屬揚州轄,熙平郡和零陵郡之一部分屬荊州轄。
唐初因之。太宗貞觀後屬嶺南道。咸通三年(862)廣西屬嶺南西道,下設邕、容、桂三管經略使,基本形成廣西後來政區疆域輪廓。
五代十國時,廣西地區先後屬楚、南漢。宋代,廣西地方稱廣西南西路,簡稱廣西路,這是「廣西」得名的開始。
元朝,廣西屬湖廣行省。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湖廣行省南部增設廣西行中書省,開廣西省之先河。
明洪武九年(1376),廣西行中書省改稱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將原屬湖南的全州、灌陽一帶劃歸廣西,將原屬廣西的廉州府(今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屬地)劃歸廣東。
清初復設廣西省。
廣西大約在10萬棗2萬年前就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人們開始過定居的農耕生活,使用石器,種植水稻,構築干欄式住宅。
公元前217~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在今興安境內修靈渠,把長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聯系起來,促進了廣西同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
秦漢以後,中原人民陸續遷入廣西;唐代之後,還有一些被派遣或被貶謫的官吏來到廣西,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加上墾田、修水利和修築運河,從而促進了廣西經濟的發展。
宋代,廣西農業生產已廣泛使用鐵器和耕牛。礦治、紡織、陶瓷、交通運輸、商業和對外貿易也有較大發展。
明清兩代,由於人口、畜力增加,水利設施不斷完善,某些地方官吏採取獎勵人民墾荒和實行輕課減役等政策,耕地面積不斷增加,糧食產量有較快增長,原有的采礦和造紙、榨油、製糖、釀酒等家庭手工業也有了新的發展。
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後,廣西各族勞動人民遭受到封建統治階級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在農村,土地進一步集中到極少數的地主手中,地租十分沉重。
中法戰爭中,帝國主義強迫清廷把龍州、梧州辟為通商口岸,使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大舉侵入廣西。同時,帝國主義又廉價掠奪廣西的農副產品和其他原料。同時,由於資本主義國家在廣西開設工商業和洋務運動的影響,也使廣西的資本主義因素有所發展。
國民黨桂系軍閥統治時期,廣西經濟文化事業發展較快,但由於統治階級橫征暴斂,勞動人民卻日趨貧困化。
抗日戰爭初期,由於淪陷區不少企業內遷,使廣西工商業一度出現繁榮,但到後期,因日寇入侵,廣西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從抗戰勝利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國民黨新桂系忙於內戰,無暇顧及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廣西社會經濟呈現一片敗落景象。
1949年12月11日,廣西全境解放。
1950年2月,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設立桂西僮族自治區,後改稱桂西僮族自治州,為廣西省所屬的民族地區。
1957年7月,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撤銷廣西省建制,成立廣西僮族自治區。
1958年3月5日,廣西僮族自治區在南寧正式宣布成立。
1965年10月,國務院決定將僮族改為壯族,並將明朝以前原屬於廣西的欽州地區從廣東省重新劃回廣西。
1983年試行市管縣和整縣改市的體制,邕寧、武鳴縣劃歸南寧市,柳江縣、柳城縣劃歸柳州市,臨桂縣劃歸桂林市,蒼梧縣劃歸梧州市管轄;北海市升為地級市,由自治區直轄;玉林、欽州、百色、河池等4縣分別改為市。至此,廣西共有8個地區行政公署,5個自治區轄市,6個縣級市,66個縣,10個民族自治縣。
199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防城港市,1994年10月,成立地級欽州市;1995年10月,成立地級貴港市;1997年2月,調整梧州地區和梧州市行政區劃,撤銷賀縣,成立縣級賀州市,梧州地區更名賀州地區;同年4月撤銷玉林地區和縣級玉林市,設立地級玉林市;1998年10月,撤銷桂林地區,其原來所屬各縣劃歸桂林市管轄。
廣西歷史簡述:廣西歷史悠久,在四、五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此勞作生息。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開鑿靈渠,把長江與珠江兩條水系聯接起來,促進了廣西與中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漢代,蒼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貿集市,合浦成為海外貿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鄉出現定期圩市;宋代,出現與交趾商人展開貨物交換的搏易場;明清時,廣西采礦業有了很大發展,主要是金、銀、銅、鋁、錫、鐵等礦。據統計,清順治六年至十八年報開的礦場達127處,居全國第3位。
廣西是我國近現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如金田起義、黑旗軍抗法、鎮南關戰役等的策源地和發生地,涌現了洪秀全、劉永福、馮子材等一批傑出人物。一代偉人鄧小平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
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廣西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廣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創作的崖壁畫,漢代前創造的大銅鼓以及古樸曲雅、可避濕熱、防蛇獸侵害的干欄建築等,成為廣西當時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閣及三江侗族程陽風雨橋均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農歷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最為隆重。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廣西絕大多數人和地區(包括少數民族中的許多人)講漢語方言,有粵語、西南官話、客家話、平話、桂北湘方言、閩方言6種,為我國漢語方言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少數民族中以講壯語居多,有1700萬人。地方曲藝主要有桂劇、壯劇、彩調劇、粵劇、邕劇、廣西魚鼓、銅鼓音樂等。
廣西歷史上的五大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歷史悠久。廣西人類的起源非常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2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此生活。距今2萬—1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的人類以「麒麟山人」為代表,已學會製造和使用簡單的石器。約在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已進入以血緣為紐帶,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初期的「柳江人」在桂西、桂北的山區活動。現在東南亞發現最早的人類的化石在廣西,就是「柳江人」。廣西最早納入中國統一的行政區劃,始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攻取嶺南,設置桂林、象、南海等3郡。其中象、桂林兩郡所轄縣大多在今天的廣西境內。唐朝於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設置嶺南西道,舊治在今天的南寧市。宋朝於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設置了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舊治在今天的桂林市。公元1363年,設置廣西行中書省,舊治在今天的桂林市。公元1376年,廣西行中書省改為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改為廣西行省,治在桂林。中華民國時期,廣西行省改為廣西省,初舊治在今天的南寧市,1936年遷於桂林市。1957年7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決定,撤消廣西省,設立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上桂林是廣西的省郡,所以廣西簡稱桂,又稱「八桂」。
第二個特點是起義多。廣西人有英勇、善戰的歷史。從春秋開始,廣西就有起義,元朝後進入頂峰。所以廣西歷史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起義,最著名的有「金田起義」、「鎮南關起義」、「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等。
第三個特點是民族多。廣西是壯族自治區,有40多個民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有5個:壯族、漢族、苗族、侗族、瑤族。
第四個特點是文化獨特。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廣西絢麗多姿的文化。廣西的文化最獨特的有至今未能破譯的左江流域花山崖壁畫。左江流域數公里的懸崖峭壁上,畫有一幅幅赫紅色的人物、動物、器物畫像。懸崖峭壁上,有600多種動物,僅人的圖案就有3、4百種,大的幾十米,小的只有幾毫米。廣西的「銅鼓」是廣西的象徵。還有綉球,綉球原來是象徵愛情的信物,現在已經延伸為友誼、幸福、祝福的象徵。廣西還是個歌海,廣西的少數民族愛唱歌,廣西有「三月三」和國際民歌節兩個譽滿全球的歌節。廣西的少數民族用歌來對話,農民走親戚在村口就開始唱歌,一直唱到家裡,對方也用唱歌來迎接客人。廣西的獨特文化還有秦始皇時期修的溝通珠江和長江水域的靈渠,郭沫若說「北有長城,南有靈渠」。
第五個特點是方言多。廣西的方言之多,堪稱全國之最。廣西流傳比較廣的語種有6種:流傳在南寧市、欽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一帶的「粵語」;流傳在桂林、柳州一帶的「官話」;流傳在梧州市、玉林市和賀州地區一帶「客家話」;流傳在南寧地區、百色地區、河池地區一帶的「壯話」,以及「桂北湘南的方言」、南寧市郊的「平話」等,還有瑤話、侗話、仫佬話等語言。

③ 灌陽縣的歷史

灌陽縣歷史悠久,從在灌江兩岸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38處看,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人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
灌陽在夏、商、周屬荊州之地,春秋、戰國為楚南裔境。秦以楚南置長沙郡,灌陽隸屬該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長沙國為零陵郡,觀陽縣隸屬零陵郡。
灌陽自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前建立觀陽縣後,各代隸屬、分合、撤消、復置如下:
西漢,隸屬長沙國桂陽郡。
東漢,隸屬荊州刺史部零陵郡。
三國,隸屬吳荊州零陵郡。
晉,仍隸屬荊州零陵郡。
南北朝,隸屬湘州零陵郡。
隋開皇十年(590)縣廢,與桃陽(一稱洮陽,今全州縣)合並為湘源縣,隸屬湘州零陵郡;大業十三年(617)析湘源復置為縣,縣名由觀陽改稱灌陽,縣治遷徒今灌陽鎮,仍隸屬湘州零陵郡。
唐武德七年(624)縣廢,並入湘源縣,隸屬江南西道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為縣,仍隸屬江南西道永州。
五代十國,後晉天福四年(939)縣廢,並入清湘縣,先隸屬永州,後隸屬全州。
宋乾德二年(964)復置為縣,隸屬荊湖南路全州。
元,隸屬湖廣行省全州路。
明,初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永州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征南將軍韓觀以瑤族滋事,遠湖廣,近廣西,易平瑤亂為由,具奏改隸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清,仍隸屬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民國2年廢府設道,隸屬廣西省桂林道(後改稱灕江道);15年後廢道設行政區,隸屬廣西省第八行政區。
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灌陽縣於同年11月20日解放,12月12日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廣西省(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專區。1970年桂林專區改稱桂林地區,隸屬桂林地區至今。

④ 誰知道廣西全州的歷史故事

全州素有廣西北大門之稱,東北依次與湖南省道縣、雙牌縣、永州市、東安縣、新寧縣交界,南、東南與興安、灌陽二縣接壤,西與資源毗鄰。南北最長99.23公里,東西最寬85.77公里。地理位置優越。縣城,距桂林市125公里、距湖南省的永州市79公里,交通便利,湘桂鐵路自東北向西南斜穿全縣8個鄉鎮。國道322線與之平行,構成了全州對個交通的主幹線。 全州縣地域寬廣,土地面積4021平方公里,占桂林市的14.5%。轄9鎮10鄉。境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物產豐富,是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也是廣西水果主產區,主要名優水果有碰柑、臍橙、銀杏、全州蜜梨;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為57.37%。 全州縣自然資源豐富,水能資源充足,水能蘊藏量達25萬千瓦,現已開發近10萬千瓦,是全國農村電氣化達標縣之一。礦產資源品種達20多種,儲量大,易開采。旅遊資源豐富,自然人文景觀多,具有景區特色明顯,資源壟斷性強,開發潛力巨大的景點達20多處,其中有建於明代的湘山寺、妙明塔、清代著名畫家石濤等的字畫石刻,高山明鏡般的全州天湖水庫, 炎井溫泉、龍岩洞、三江口等。 湘山寺譽稱為「楚南第一禪林」的湘山寺,位於全州縣城內西隅湘山之麓,系公元765年唐代高僧無量壽佛所建。宋代皇帝五次加封,宋微宗親臨膜拜,從此名聲大振,進入鼎盛時期,紅門樓、玄武門、大雄寶殿、布經樓、伽藍殿等共佔地18000平方米。1945年湘山寺在日寇的鐵蹄之下,焚毀殆盡。現存的湘山寺由放生池動物群雕、洗缽岩泉、妙明塔、康熙崖刻、趙炳麟墓等景點組成。 湘山寺是久負盛名的佛教勝地,作為宗教旅遊在桂林別具特 色,為充分挖掘其潛力,促進全州旅遊的發展,於1997年開始加強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及部分寺廟的修繕工作,完成了寺校分開、公園總體規劃、公園通道及至半山腰康熙御筆題詞崖刻台階山路、涼亭及圍牆、蓮花池、綠化等工作。 目前,湘山寺公園已對外營業,每年接待遊客達10多萬人次,特別是農歷二月十九觀音出生日、六月十九觀音出家日、九月十九日三大佛教節日,來自湘、桂兩省的善男信女,一路鍾聲、一路香火,人山人海,煙火興旺之極

⑤ 廣西在長征時發生了什麼重要事件

是湘江戰役。

湘江戰役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長征途中,在廣西北部湘江地區突破國民黨軍第道封鎖線的戰役。湘江戰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

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5)灌陽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湘江戰役的背景: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紅軍進抵湘桂邊界。這時,蔣介石企圖依託湘江天然屏障,構築第四道封鎖線,包圍中央紅軍於湘、漓兩水以東地區,形成一個「口袋陣」。

他封何鍵為「追剿」總司令,並提出讓何鍵同薛岳和周渾元會合,將被追入廣西的中央紅軍壓縮到湘江以東、龍虎關以北的全縣(今全州)、灌陽、興安三縣范圍東西不足60公里、南北不到100公里的三角地域。

同時,蔣介石要求廣西和廣東軍閥(他們還有30多個團)協助攔截中央紅軍,再扎緊口袋,迫使中央紅軍進行決戰,依仗兵力數量和武器裝備上的優勢,在中央紅軍硬闖湘江這道「血網」時將其全部殲滅。

這是蔣介石的一箭雙雕之計。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現,那麼兩廣的地方軍閥在同中央紅軍交戰中會受到嚴重削弱,從而給蔣介石提供一個吞並他們的良機。

踏上征途的中央紅軍,已無法隱蔽自己,不得不勇往直前跨過湘江。過了江就必須按預定目標揮師北上,同在湘西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合。

蔣介石一看地圖就可以知道中央紅軍的路線,就是兩個月以前紅六軍團經這里同賀龍會合的路線。為此,蔣介石調兵遣將30萬,參與湘江戰役。

湘江戰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湘江戰役:中央紅軍長征的悲壯史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湘江戰役

⑥ 全州縣歷史事跡

全州縣的歷史:

全州始建於西漢元鼎六年,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從古今一直為歷代州、府、縣治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古今客、貨運之重要通道。

是湘桂之交通樞紐,是南進嶺南、北入中原的兵家必爭之地。根據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規劃,加快全州新區建設,強勢由桂北重鎮向廣西北大門中等城市跨越,建成桂北副中心城市。

2015年11月,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6年全州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

2017年成為第三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地區。並入選首批「自治區級生態縣。

(6)灌陽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全州縣自然資源豐富,2015年土地面積摺合603.18萬畝,有耕地72.70萬畝,其中水田54.92萬畝,旱地17.78萬畝,水域面積10.69萬畝,林業用地面積363.79萬畝。

礦產資源有煤、錳、鐵、錫、鉛、鋅、鎢、硫磺、鈾等20多種。境內長6公里以上的河流共123條,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72.6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量39.14億立方米。

地下儲水量6.07億立方米,外縣流入水量27.47億立方米。境內諸河流中,除湘、灌、羅三江可以通航外,其餘各支流水淺流急,有利於截流築壩,引水灌田。

加上井泉眾多,丘陵平原交錯,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水位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25萬千瓦。

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全國100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天湖電站水頭高1074米,設計總裝機容量6萬千瓦。

⑦ 西漢時的灌陽

灌陽在夏、商、周屬荊州之地,春秋、戰國為楚南裔境。秦以楚南置長沙郡,灌陽隸屬該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長沙國為零陵郡,灌陽縣隸屬零陵郡。
灌陽自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前建立灌陽縣後,各代隸屬、分合、撤消、復置如下:
西漢,隸屬長沙國桂陽郡。
東漢,隸屬荊州刺史部零陵郡。
三國,隸屬吳荊州零陵郡。
晉,仍隸屬荊州零陵郡。
南北朝,隸屬湘州零陵郡。
隋開皇十年(590)縣廢,與桃陽(一稱洮陽,今全州縣)合並為湘源縣,隸屬湘州零陵郡;大業十三年(617)析湘源復置為縣,縣名由觀陽改稱灌陽,縣治遷徒今灌陽鎮,仍隸屬湘州零陵郡。
唐武德七年(624)縣廢,並入湘源縣,隸屬江南西道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為縣,仍隸屬江南西道永州。
五代十國,後晉天福四年(939)縣廢,並入清湘縣,先隸屬永州,後隸屬全州。
宋乾德二年(964)復置為縣,隸屬荊湖南路全州。
元,隸屬湖廣行省全州路。
明,初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永州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征南將軍韓觀以瑤族滋事,遠湖廣,近廣西,易平瑤亂為由,具奏改隸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清,仍隸屬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民國2年廢府設道,隸屬廣西省桂林道(後改稱灕江道);15年後廢道設行政區,隸屬廣西省第八行政區。
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灌陽縣於同年11月20日解放,12月12日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廣西省(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專區。1970年桂林專區改稱桂林地區,隸屬桂林地區至今。
1996年,灌陽縣面積1863平方千米,人口約26.3萬人。轄3個鎮、7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灌陽鎮、黃關鎮、文市鎮、洞井瑤族鄉、觀音閣鄉、西山瑤族鄉、新街鄉、紅旗鄉、新圩鄉、水車鄉。縣政府駐灌陽鎮。
1999年3月,撤銷紅旗鄉並入灌陽鎮。調整後,全縣轄3個鎮、6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灌陽鎮、黃關鎮、文市鎮、洞井瑤族鄉、觀音閣鄉、西山瑤族鄉、新街鄉、新圩鄉、水車鄉。縣政府駐灌陽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灌陽縣總人口231288人。其中:灌陽鎮57268人,黃關鎮38610人,文市鎮30014人,洞井瑤族鄉7917人,觀音閣鄉7711人,西山瑤族鄉10644人,新街鄉34562人,新圩鄉19283人,水車鄉25279人。

⑧ 廣西歷史上的行政省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居住著百越中的"駱越"、"西甌"、"蒼梧"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註:「 越駱,國名。菌,竹筍。」越駱是漢語提法,意為越(山)谷或越鳥,越人語言倒裝為駱越。

戰國秦漢時期
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統一百越,在嶺南設桂林、南海和象三郡,。當時桂林的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而在當時的布山,位於今天的桂平市西南。今廣西屬桂林郡全部(廣西稱「桂」由此而來),象郡的一部分,南海郡的小部分。此外,長沙郡的小部分,黔中郡的小部分亦在廣西境內。
秦末漢初,南海郡代理郡尉趙佗攻佔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廣西為南越國屬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武帝平定南越王國,在嶺南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域分屬鬱林、蒼梧、合浦3郡21縣。其中鬱林郡治布山縣(今桂平西南),蒼梧郡治廣信縣(今梧州市),合浦郡治從漢建武十九年(43)從徐聞遷合浦縣(今浦北縣境內)。此外,漢時今廣西還有小部分地域分屬零陵、武陵郡。東漢末,廣西大部屬交州統轄。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屬吳國,桂西北小部屬蜀國。吳在今廣西境內設桂林、始安、臨賀、蒼梧、鬱林、合浦六郡,今桂北部分地域屬零陵、武陵郡,桂西部分地域屬蜀國的興古郡。設置的縣增至39個。
兩晉時期,今廣西境內設置蒼梧、鬱林、桂林、合浦、始安、臨賀、晉興、寧浦、永平、西平10郡,設置的縣增至57個,分屬廣州、交州和湘州統轄。
南北朝時期,今廣西地域始屬南朝宋、齊、梁,後大部屬陳地,今桂西、桂西北小部分地域屬北朝周。先後設置9州、48郡、127縣,其中37郡、78縣為新設。

隋唐時期
隋統一中國後,將中國分為九州,廣西大部分地域始安、永平、寧越、鬱林、蒼梧、合浦等郡屬楊州,只有零陵、熙平2郡屬荊州。先後設置85個縣,其中61個承襲南北朝。
唐朝沿用隋制。唐太宗於貞觀元年(627)將全國分為10道,今廣東、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嶺南道(治所在今廣州)。另外,桂西、桂西北和桂東北部分地域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玄宗把江南道分為東西兩道和黔中道,今桂西、桂西北部分地域屬黔中道,桂東北部分地域江南西道。咸通三年(862),懿宗將嶺南道分為嶺南西道和嶺南東道。廣西大部分地域屬嶺南西道,廣東屬嶺南東道。嶺南西道治所設在邕州(今南寧),南寧在唐朝開始成為廣西的首府。嶺南西道除廣西外,還包括現在的海南島、雷州半島一帶。嶺南西道設立桂、容、邕三管經略使,史稱"三管",基本上形成廣西後來行政區疆域的輪廓。此外,富川、鍾山、賀州、藤縣、岑溪一帶屬嶺南東道。貞觀末年,今廣西境內設有34州。這些州大部分沿襲久遠,直到明清時期才有的改府,有的改縣。唐朝在今廣西境內先後設置224個縣,唐末減至154個。從唐朝開始,在今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設置50個羈縻州、51個羈縻縣。

五代宋元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今廣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區先屬楚國,後屬南漢,其餘地區全屬南漢。這一時期,今廣西境內的行政建置基本沿襲唐代,設置的州有37個,其中34個為唐舊州;設置的縣有135個,其中133個為唐舊縣;此外還有羈縻州32個,羈縻縣31個。
宋朝開寶四年(971),宋滅南漢,統一嶺南。先後將全國劃分為15路,至道三年(公元997),今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於廣南路,今全州、灌陽、資源一帶屬荊湖路。元豐元年(1078),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今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廣南西路,治所設在桂州(今桂林),桂林從宋朝開始正式成為廣西的首府。廣南西路轄地除廣西外,還包括今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一帶。此外,分荊湖路為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今全州、灌陽、資源一帶屬荊湖南路。大觀元年(1107),分廣南西路另設置黔南路,轄地包括今桂西北部分地域。大觀三年(1109),黔南路並入廣南西路,更名廣西黔南路,次年仍名廣南西路。南渡後更名為廣西路。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廣西得名由宋代始。宋在今廣西境內先後設置2府、41州、3監、139縣、85羈縻州、80羈縻縣。
元朝時期,設省、路(府)、州、縣四級區域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在全國設3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廣西先屬湖廣行中書省。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從湖廣行中書省南部劃出,設置"廣西等處行中書省",這是廣西設省的雛形。當時廣西行中書省內劃為12路、1府、1司、9州分別統轄各縣。12路是:南寧路(治宣化縣,今南寧)、靜江路(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路(先治柳城,後移馬平,今柳州)、梧州路(治蒼梧,今梧州)、太平路(治崇善,今崇左)、田州路(治田州,今田東)、思明路(治思明州,今寧明),潯州路(治桂平),來安路(治奉議州,今田陽)、廉州路(治合浦)、欽州路(治欽州)、鎮安路(治今德保),還有平樂府(治平樂)、慶遠南丹安撫司(治宜山,今宜州);9州是:鬱林州、容州、象州、賓州、橫州、融州、藤州、賀州、貴州。此外,今全州、灌陽、資源仍屬湖廣行中書省(治今湖北武昌)統轄。元末,今廣西境內設有2府、1安撫司、13路、9州、53縣、60土州、8土縣。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撤銷元朝的行省之名,設司、府(州)、縣(土州)三級區域制。全國劃分為13個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廣西"名稱由此固定下來。廣西布政使司內劃分為11個府和3個直隸州統轄各縣。11個府是:桂林府(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府(治馬平,今柳州)、慶遠府(治宜山),思恩府(先治喬利,今馬山境,後遷治武緣,今武鳴境)、思明府(治思明土州,今寧明)、平樂府(治平樂)、梧州府(治蒼梧,今梧州)、潯州府(治桂平)、南寧府(治宣化,今南寧)、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鎮安府(治今德保);3個直隸州是:歸順州(治今靖西)、田州(治今田東)、泗城州(治今凌雲)。此外,全州原屬湖南地,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今全州、灌陽、資源)自湖廣永州府改屬廣西後,今廣西地域大體形成。洪武二年六月(1369)將原屬廣西所轄的廉州、欽州劃撥廣東統轄。明末,今廣西境內設有13府、4州、44縣、34土州、6土縣和5個長官司。
清朝時期,推行省、府(直隸廳)、州(直隸州)、縣四級區域制。復設廣西省,省會駐桂林府(今桂林市)市。廣西全省劃分為11個府、2個直隸廳、2個直隸州,分別統轄各州市縣。11個府是:桂林府(治臨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馬平縣,今柳州),慶遠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緣,今武鳴)、泗城府(治凌雲)、平樂府(治平樂)、梧州府(治蒼梧,今梧州)、潯州府(治桂平)、南寧府(治宣化,今南寧)、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鎮安府(治天寶,今德保);2個直隸廳是:上思直隸廳(治今上思)、百色直隸廳(治今百色);2個直隸州是:鬱林直隸州(治今玉林)、歸順直隸州(治今靖西)。此外廉州府(治今合浦)、欽州直隸州(治今欽州),均屬廣東省。荔波縣原屬廣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劃歸貴州省統轄。清末,今廣西境內設有13府、4州、44縣、34土州、6土縣、10土司和3長官司。

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民國期間,廣西沿襲清朝稱省,地域與清朝大致相同。民國元年,直隸州、廳均改為府,全省劃分為10府:桂林府、平樂府、柳州府、慶遠府、梧州府、潯州府、南寧府、太平府、鎮安府、思恩府,分別統轄各縣。民國二年(1913)撤銷府制,由省直接統轄各縣。民國六年(1917),全省劃分為6道:桂林道(治今桂林)、柳江道(治柳州)、南寧道(治今南寧)、蒼梧道(治今梧州)、鎮南道(治今龍州)、田南道(治今百色),分別統轄各縣。始自明清的對土官管轄區的改土歸流措施,至民國十八年(1929)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縣改設新縣。民國十五年(1926),根據軍政合一的原則,廢除道制,把全省劃分為若干區。民國十九年(1930),全省劃分為12個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改民團區為行政監督區。在此期間,廣西為新、舊桂系軍閥統治達28年之久。民國三十三年(1944),全省劃分為8個區,轄99縣,外加1個直轄市和1個設治局。民國三十八年(1949),截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全省劃分為1市(桂林)、15區(1―15區)、99縣。欽州、合浦、靈山、防城仍屬廣東省統轄。自廣西設省起,直至民國時期,省會絕大部分時間在桂林,僅民國元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12―1936)遷於南寧。

新中國成立至今
1949年12月10日,廣西全省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設廣西省,省會設在南寧。1952年12月10日,在壯族聚居的邕寧、宜山、百色3個專區成立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3月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倡議,1957年6國務院作出關於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決定,並在同年7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相應的決議。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宣告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此後,廣西境內的行政區劃雖時有變動,但自治區一級的建置未改變。1965年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從自治區成立20周年的1978年起,將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紀念日的3月5日改為12月11日,與右江蘇維埃和紅七軍成立的日子相一致。
總之,廣西是我國近現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如金田起義、黑旗軍抗法、鎮南關戰役等的策源地和發生地,涌現了洪秀全、石達開[1]、劉永福、馮子材等一批傑出人物。一代偉人鄧小平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也曾涌現出許多傑出的壯族兒女,如黃少卿、儂智高、瓦氏夫人、蕭朝貴、韋昌輝、黃鼎鳳、吳凌雲、陸榮廷、鄭獻甫、盧燾、韋拔群、韋國清、黃現璠、覃應機、黃榮等等。

⑨ 從唐至清,廣西的歷史是怎樣的

3000年前左右,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先秦時期廣西為百越之地,戰國時期屬楚。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中國,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今廣西屬桂林郡全部、象郡一部及南海、長沙、黔中等郡一部,廣西簡稱「桂」即由此而來。
秦末漢初,廣西屬南越國轄地。
漢武帝平定南越後,在廣西境內設蒼梧、鬱林、合浦三郡。
東漢末,廣西大部屬交州統轄,三國時大部屬吳國,桂西北小部分屬蜀國。
晉代分屬廣州、交州和湘州。
南北朝時,相繼屬南朝的宋、齊、梁、陳所轄。
隋統一後,始安、永平、寧越、鬱林、蒼梧、合浦等郡屬揚州轄,熙平郡和零陵郡之一部分屬荊州轄。
唐初因之。太宗貞觀後屬嶺南道。咸通三年(862)廣西屬嶺南西道,下設邕、容、桂三管經略使,基本形成廣西後來政區疆域輪廓。
五代十國時,廣西地區先後屬楚、南漢。宋代,廣西地方稱廣西南西路,簡稱廣西路,這是「廣西」得名的開始。
元朝,廣西屬湖廣行省。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湖廣行省南部增設廣西行中書省,開廣西省之先河。
明洪武九年(1376),廣西行中書省改稱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將原屬湖南的全州、灌陽一帶劃歸廣西,將原屬廣西的廉州府(今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屬地)劃歸廣東。
清初復設廣西省。
廣西大約在10萬棗2萬年前就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人們開始過定居的農耕生活,使用石器,種植水稻,構築干欄式住宅。
公元前217~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在今興安境內修靈渠,把長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聯系起來,促進了廣西同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
秦漢以後,中原人民陸續遷入廣西;唐代之後,還有一些被派遣或被貶謫的官吏來到廣西,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加上墾田、修水利和修築運河,從而促進了廣西經濟的發展。
宋代,廣西農業生產已廣泛使用鐵器和耕牛。礦治、紡織、陶瓷、交通運輸、商業和對外貿易也有較大發展。
明清兩代,由於人口、畜力增加,水利設施不斷完善,某些地方官吏採取獎勵人民墾荒和實行輕課減役等政策,耕地面積不斷增加,糧食產量有較快增長,原有的采礦和造紙、榨油、製糖、釀酒等家庭手工業也有了新的發展。
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後,廣西各族勞動人民遭受到封建統治階級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在農村,土地進一步集中到極少數的地主手中,地租十分沉重。

閱讀全文

與灌陽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