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涼寺有著怎樣的歷史
1400年,唐烈祖在這里抄避暑納涼,改寺襲名為石頭清涼大道場,石頭山從此時起稱為清涼山。此後,這里成為南唐宮廷的避暑之處。寺內避暑宮的匾額德慶堂是後主李煜所題。
清涼寺內原藏有中主李璟的八分書、畫龍名家董羽的龍,以及書法家李宵遠的草書等3件藝術珍品,被稱為寺中三絕。
清涼寺是南唐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著名僧人文益長期居住在寺內,被中主李璟封為法眼禪師。
他創建的佛教宗派,即為法眼宗,是禪宗南唐的五支派之一。其禪學思想及理論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價值,歷史意義十分深遠。
980年,幕府山清涼廣惠禪寺遷到清涼寺。1402年明成祖朱棣重建寺院,改額為清涼陟寺。當時清涼陟寺規模很大,佔地約1.3萬平方米。太平天國時期,清涼寺建築多A於戰火,直到清朝末年才稍有恢復。
B. 清涼山的歷史文化
清涼山的萬佛洞開鑿於隋代以前,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皆有造像或維修回。萬佛洞主答要有四個石窟,規模宏大,借山勢而鑿。窟內石柱上和四壁雕有形態各異的石佛萬尊,其石刻藝術鬼斧神工,巧奪天工,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歷代名人騷客、有識之士的贊賞和愛護。大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曾寫《清涼漫興》四首,贊其為「鑿山成石宇,饞佛一萬尊。人世亦稀有,神功豈無存」。
清涼山也是革命聖地延安的象徵之一,陳毅《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詩雲:「眾星何燦爛,北斗駐延安。大海有波濤,飛上清涼山。」另一首《詠「七大」開幕》雲:「百年積弱嘆華廈,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
C. 薄荷的歷史及文化
冥王哈迪斯()愛上了美麗的精靈曼茜(Menthe),引起了冥王的妻子佩瑟芬妮(Persephone)的嫉妒。為了使冥王忘記曼茜,佩瑟芬妮將她變成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長在路邊任人踩踏。
可是內心堅強善良的曼茜變成小草後,她身上卻擁有了一股令人舒服的清涼迷人的芬芳,越是被摧折踩踏就越濃烈。雖然變成了小草,她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人們把這種草叫薄荷 (Mentha)。
薄荷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植物,人生難免有許多錯過的人或者事物,能再次相遇、相親和相愛的機會幾乎沒有,但越是沒有就越是想念。
薄荷雖然是一種平淡的花,但它的味道沁人心脾,清爽從每一個毛孔滲進肌膚,身體里每一個細胞都通透了,那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會讓那些曾經失去過的人得到一絲安慰,所以薄荷的花語是「願與你再次相逢」和「再愛我一次」。此外,它還有一種花語是「有德之人」。
(3)清涼歷史學擴展閱讀:
薄荷品種超逾500個,當中最為人所知的有黑胡椒薄荷和綠薄荷,其餘的還有蘋果薄荷、橘子薄荷、香水薄荷等,大多是以它獨有的香氣而命名。
【花語】:有德之人。
【贈花禮儀】:把幾種薄荷花苗分別種在幾個陶瓷花盆中,放入木箱贈人。如果能在每盆花旁邊插一個標簽註明薄荷的品種,效果會更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薄荷
D. 清涼寺的歷史
據清乾來隆年間行唐縣志自記載,清涼寺是金大定,即1161—1190年間修建, 清涼寺佔地13.7畝,周圍轄土地164畝,屬於劉磁溝村、吳磁溝村、陳磁溝村、和南王莊村的共同財產。每年的六月初六至七月初六的五台山大廟會時,南方的僧侶們到五台山進香,經過清涼寺,都要在此休息幾天,再向北進發,因此,該寺又稱為「歇腳寺」。
史料載,清涼寺住持是五台山派遣的高僧,直屬五台山管理,是五台山寺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作用和價值引起了歷代王朝的重視,每個朝代都曾修繕,甚至重建過,才使這座千年古剎得以繁榮昌盛,經久不衰。清涼寺內有石碑30餘塊,碑文記載了該寺歷次修建、重建及重修,其中一次重大重修是明永樂年間已亥季春。
清涼寺不但建築藝術高雅,其坐落環境也讓人留戀不舍,加之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成了人們去五台山旅遊的第一站。寺中大殿的「三菩薩」壁畫更是名揚天下,歷史上的文人學者、諸家名流、達官顯貴、名道高僧,到五台山旅遊時都到此一游,專門來欣賞壁畫,領略風采。可惜的是1926年被英國人買走,至今藏於大英博物館。
E. 學歷史的困惑......
我現在上大學了,以一個過來人的感觸說說吧(我歷史高考得了144,滿分150)。專我覺得歷史最屬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思路,我復習的時候一般只看筆記,這樣整個框架結果就會很清楚。而到細化必須看書的時候,不妨多看看書上小字部分那些有趣的東西,這樣可以強化記憶。而且分析題時也常會用到,我就經常在考試的時候先想到那些有趣的小知識,再聯想到他是在書上的哪裡,再想到自己筆記上是什麼框架,爾後根據框架一條條地去找符合的知識點寫上去,就基本沒問題了。
F. 清涼門的歷史典故
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設置清涼門兵馬司駐守清涼門。洪武十二年(1379年),版改清涼門為清江門權。明弘治年間(1488~1505),仍然稱清江門。到了明萬曆三年(1575)的秋天,家住南京洪武街的學者顧起元回憶他十歲時,見到這座城門外建有一座當年朱元璋渡江紀念性「建築」的桅桿一根,「每歲祭之,遂為常制,一兵世守」。「高僅可丈五六尺,一木欄圍之,置地上,後不復見矣」。關於明太祖朱元璋渡江的船,還有另外一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與明初大將軍徐達渡江時,船夫一邊掌舵,一邊大聲喊著號子:「聖天子六龍護駕,大將軍八面威風。」明太祖朱元璋聽了大喜,「與達躡足相慶」。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後,給船夫的侄子做了官,還把當年乘坐的船全塗上紅色,稱之為滿江紅。不過,顧起元提到的這座城門名,已由清江門改回了原名——清涼門。
G. 冷飲的歷史
1]冷飲在古時被稱為「冰食」。冷食的傳統源遠流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在《詩經·豳風·七月》中,就有這樣的詩句:「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這是當時的奴隸們唱的一首農事詩,二之日、三之日指的是舊時的十二月和正月。翻譯過來就是:十二月,把冰鑿得通通地響。正月里,把它藏進冰窖。「凌陰」就是藏冰室。藏進冰窖干什麼用呢?供貴族們在夏天時享用。
食冰
古時貴族食冰,首先依賴於藏冰。《周禮·天官·凌人》中記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凌:冰室;三其:三倍),春始治鑒(春天獻羔而啟冰)。」凌人是周朝專司冰事的職官,主掌斬冰、藏冰、啟冰、頒冰諸事。在陝西鳳翔,發掘出過秦時一處凌陰。這個凌陰掘於一個夯土台基的中央,深約2米,窖口10米×11.4米,底8.5米×9米。窖周圍的夯土成隔溫牆,厚3米。窖上有瓦頂建築,窖底鋪板岩,窖口有五道可起落的閘門,閘門下有排水道,可供溶水排出。冰窖周圍有大量腐殖質,大約是昔日用麥草做保溫層的殘跡。 過去,按節令,夏歷十二月鑿冰,正月藏冰,三月啟冰。藏冰時,按《儀禮》記載,要祭司寒之神。祭品要用黑色的公羊和黑色的黍米,因為寒氣來自北方,司寒之神也就是北方之神。北方的土是黑的,北方的神也是黑的,故稱「玄冥」。待啟冰時,還要獻禮。獻禮要用羔羊春韭,在窖口要掛上桃木弓、荊棘箭,以辟鬼邪。啟冰時取出的第一批冰,要托以祭盤,於太廟祭祀先祖。 除冰室、冰井之外,還有「冰鑒」。「冰鑒」即冷藏食品的大冰盆,今有出土的曾侯乙「冰鑒」兩個,呈方形。這種「冰鑒」有蓋,裡面裝一方壺。蓋的中間是空的,蓋上蓋子,方壺的壺蓋正好從中間露出。很顯然,這壺是用來盛酒的,「冰鑒」對壺中的酒起到了冰鎮的作用。
造冰
因當時收藏冰非常不易,所以唐以前,能享用冰的人並不多。當時皇宮舉行冷宴,以食冰為主,皇帝即以冰頒賜部下,以示皇恩。隋唐以後,城中開始有賣冰的鋪子,但夏天冰的價格仍很高。《雲仙雜記》記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至唐代,中國已有人造冰。《杜陽雜編》記載:「盛夏安鑊,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湯,油帛密封,復煮千沸,急沉澗底,平旦冰結矣,名寒筵冰。」 中國人造冰與歐洲人造冰相比,大約早了5個世紀。初創冰雕者,當屬唐代的楊國忠子弟。《開元天寶遺事》記:「楊國忠子弟,以奸媚結識朝士。每至伏日,取堅冰令工人鏤為鳳獸之形,或飾以金環綵帶,置之雕盤中,送與王公大臣。惟張九齡不受此惠。」 皇帝們在盛夏因為多食冰水,就容易暴病。《宋史·施師點傳》記,施師點任禮部侍郎後,孝宗皇帝很器重他,經常與他長談。「一日入對後,殿上曰:『朕前飲冰水過多,忽暴下,幸即平復。』師點曰:『自古人君當無事時,快意所為,忽其所當戒,其後未有不悔者。』上深然之。」 《本草綱目》也記載,宋徽宗因食冰多而致脾病,國醫久治無效,召楊介診之。楊介以冰塊煎葯,所謂「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葯,是治受病之原也」。以冰治冰,結果治好了徽宗的脾。
編輯本段冷飲的分類及選擇
食用冰
質量好的食用冰色澤應均勻,有透明感;形態完整,且大小一致;凍結堅實,滋味純正,無異味;肉眼看不出雜質。
冰淇淋
好的冰淇淋口感清涼細膩,滋味和順,綿甜爽口,具有各香型品種特有的香氣,呈均勻一致的乳白色或與其花色品種相一致的均勻色澤,無變形、無軟塌、無收縮,塗層無破損,不存在有凍結緊固等現象。
雪糕
好的雪糕色澤符合品種應有的基本色,如乳白色、棕褐色等,且均勻一致;形態完整,大小一致,表面起霜;插桿整齊,無斷桿、多桿和空頭現象,塗層均勻無破損;組織結構堅實、細膩、滑潤,無明顯粗糙的結晶,香氣純正,無異味,無雜質。
汽水
好的汽水色澤純正,無沉澱物及肉眼看得見的雜質;瓶口乾凈、嚴密,無漏氣、漏液現象;汽水的液面與瓶口距離為3~6cm。若汽水甜味不足,異味有餘,表明汽水已變質;若汽水的清涼刺激感不明顯,則表明飲料中的CO2含量偏低。
果汁
果汁飲料是將果實的汁液兌入不同量的水和糖而製成。品質好的果汁應有天然色澤,具有其品種特有的香味。澄清果汁應澄清透明,無混濁;混濁果汁應均勻一致,無沉澱和雜質,封口嚴密,不漏液。
編輯本段幾款自製中葯防暑冷飲
夏天,天氣炎熱,消暑冷飲往往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向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的中葯防暑冷飲的配製方法。 清涼三鮮飲 鮮竹葉30克,鮮荷葉30克,鮮薄荷適量。製法:將以上3味葯用清水2000毫升浸泡半天,加熱煎煮約10分鍾,過濾後,再加入適量蜂蜜攪勻。冷卻後代茶飲,有清熱去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防暑三豆飲 綠豆100克,黃豆30克,赤小豆30克,荷葉15克。製法:將以上各味加水2000毫升,煎煮至豆爛後,加白糖適量。冷後可以清汁代茶飲。此飲有清熱解毒、和中健脾、去暑利濕的作用。對慢性腹瀉、脾虛濕重者很有好處。 解毒三花飲 金銀花20克,菊花20克,淡竹葉20克。製法:將以上三味加清水2000毫升,浸泡後煎煮約10—15分鍾,過濾後,加入適量蜂蜜攪勻。冷後代茶飲,能清熱解毒、明目除煩、清心利尿。 消暑三白飲 白茅根100克,白扁豆10克,白木耳10克。製法:清水浸泡後,煎煮,取汁加入白糖適量,代茶飲。此方具有清熱養陰、去暑利濕、健脾開胃之功效。 菊花蜂蜜飲 菊花50克,麥冬20克。製法:以上各味加水約2000毫升浸泡,煎煮後保溫半小時,過濾後加入適量蜂蜜攪勻,冷卻後當茶飲。此方可生津止渴、清心健腦、明目養肝、消除疲勞。 山楂麥冬飲 山楂20克,炒麥芽20克,麥冬20克。製法:以上各味加水煎煮開後,過濾上清液,可加入適量白糖,冷後代茶飲。此方有開胃健脾、生津止渴功效,特別對中老年人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者適用。
編輯本段冷飲史話
(詳解) 曹祈東 吃冷飲,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開始用最原始的方法製冰了,如《詩經》中就有奴隸冬日鑿冰儲藏以供貴族們夏季享用的記載。到了周代,出現了專管取冰用冰的官員,稱為「凌人」。《周禮·天宮·凌人》記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秋末期,「冰鎮米酒」已經開始在諸侯們的宴席上出現。戰國中期,我國的冷飲製作已經達到了相當水平,三國時期的藏冰之俗更盛。屈原《楚辭·招魂》有「華酌既陳,有瓊漿些」之句,後面又提到一種「柘漿和瑤漿」。柘漿,是甘蔗榨成的液汁;瑤漿,泛指用各種鮮果榨制加工的糊狀冷食。這瓊漿柘汁,可以說是現代的乳酪、冰糕、杏仁露及枇杷露的原始產品。 唐代,誕生了人造冰,蘇鶚在一本記述唐朝寶應至大中年間即代宗至懿宗十個朝代的筆記《杜陽雜編》中說:「盛夏安鑊,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湯,油帛密封,復者千沸,急沉澗底,平坦冰結矣,名寒筵冰。」到了晚唐,商人為了招徠生意,在冰中加糖,更吸引顧客。 宋朝初年,冷飲已經開始大量進入市場,人們把果汁、牛奶、葯茶、冰塊等混合調製成冰凍的飲品,名叫「冰酪」,如北宋汴京的「砂糖冰雪冷元子」,南宋臨安的「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等。南宋詩人楊萬里對「冰酪」大加贊賞,曾為此題詩一首:「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此時的冷飲不僅品種繁多,而且脫掉了貴族化外衣,享用者已由朝廷的官宦貴族擴展到了庶民百姓。 元朝時的商人,又在冰中加上蜜糖和珍珠粉。元忽必烈執政時,開始生產冰淇淋,為了保守製作工藝的秘密,還頒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製造冰淇淋的敕令。直到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時,才把我國冰淇淋的製作方法帶到義大利,以後又傳到法國和英國。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一書中說:「東方的黃金國里,居民們喜歡吃奶冰。」後英國商人又將冰淇淋改製成雪糕。1768年,荷蘭化學家普利斯特創造了一種能解渴消暑的「荷蘭水」,也就是現在的汽水。1920年,美國一名商人成功研製了冰棍。從此,冰棍便成了世界各國人民盛夏消暑的佳品。 明清時代,冷飲的花樣就更為繁多,最負盛名的是北京的「冰鎮酸梅湯」。據史書記載,當時北方的賣冰者們,常以銅盞相碰作響來招徠顧客,為此,清代詩人王渙洋曾作詩贊道:「櫻桃已過茶香減,銅碗聲聲喚賣冰。」由此可見,當時的冷飲已經比較普遍了。 我國用機器製造冷飲食品,最早始於1927年,當時上海出售的冰棍,大多是圓柱形的,日產量不過兩三千支。後來,冰棍的形狀才改成了扁長形。時至如今,冷飲花樣繁多,已經無法用文字描述了。
編輯本段冷飲注意事項
夏季吃冷飲幾不宜 1.不宜飲用過量。冷飲過量,輕則胃脹難受,重則引起消化不良或胃腸炎、腹瀉等。 2.不宜種類太雜。飲用的冷飲種類太雜,飲料相互交叉,對身體有害。兒童夏季吃冷飲,尤要注意節制。 3.不宜大汗後暴飲。大汗之後暴飲,會刺激血管和皮膚收縮,引起「閉汗」,不僅不能很快地補充調節體內水分和鹽類,反而會沖淡了胃液,從而導致胃腸道疾病。 4.慢性病患者不宜濫飲。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冠心病患者,不宜濫飲。同時,要注意選擇甜度適中的品種,有節制地飲用,以免誘發疾病。 不會影響健康的冷飲食用法 天氣炎熱,冷飲開始占據人們的生活。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宜吃冷飲,特別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吃冷飲更要有所選擇,甚至應忌冷飲。 胃潰瘍、胃炎、消化不良患者不宜多吃冷飲。由於患者消化系統功能較差,吃冷飲後容易刺激消化道黏膜,影響消化功能,加重病情。飯後也不應該馬上喝冷飲。飯後人體血液大多集中在胃等消化器官,如果飯後馬上吃冷飲,使胃部擴張的血管收縮,減少血流量,妨礙了正常的消化過程。冷水的刺激也使胃腸道蠕動加快,影響人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同時,冷水還會稀釋胃液,影響消化。另外,老年人一般上消化道功能減退,對冷飲的耐受性也有所降低,也不應該大量吃冷飲,以免引起消化功能紊亂。 喝水最好是在飯前兩小時。溫熱的茶水是較理想的飲料,最好的飲料溫度是介於30--32攝氏度之間,跟體溫接近。冷飲的溫度一般要比胃內溫度低,長期喝過量的冷飲,會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縮,導致胃的防衛能力下降,影響健康。少喝冷飲和冰水,尤其不宜在飯前、飯後食用,這樣才不容易影響健康。
編輯本段這些人群最好別吃冷飲
隨著天氣變熱,冷飲市場銷售火爆起來。有關專家提醒,入夏後食用冷飲要適量,某些病人更應注意飲食禁忌,否則會影響健康。 具體而言,以下幾類人群在食用冷飲時要特別注意 1.老人和幼兒。這類人群由於體質較弱,在短時間內吃大量冷飲,可能出現口腔肌肉麻痹、痙攣;由於胃腸驟然受冷,刺激腸粘膜引起胃腸不規則收縮,可能出現腹痛;由於冷熱不均,胃腸血管的正常收縮和舒張受到不良影響,導致胃腸功能失調,腸蠕動加快,容易發生腹瀉等症狀。 2.糖尿病患者。冷飲料一般含有較多糖分,病人食之可使血糖升高,導致病情加重。 3.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膽囊炎、消化不良患者。 4.這些病人的消化系統功能較差,吃冷飲後容易刺激胃腸粘膜,加重病情。 5.齲齒、牙質過敏患者。這類病人吃冷飲會誘發牙痛。 6.高血壓、冠心病和動脈硬化患者。這類病人如果大量食用冷飲,會突然刺激胃腸道,使血管收縮,升高,加重病情,容易誘發腦溢血。 7.咽喉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關節炎患者。在冷飲的刺激下,這部分人可能咽喉部炎症加重或誘發咳嗽,或引起舊病復發。 8.腎病患者。這類病人不宜食用含有香精、色素香料等成分的冷飲,因為這些成分會加重腎小球過濾排毒的負擔,同時可使浮腫症狀更加嚴重。 9.肥胖患者。冷飲中含糖多,會增加肝糖元,轉化為脂肪,使身體更加肥胖,容易誘發脂肪肝和高脂蛋白血症。
H. 清涼大師的個人簡介
清涼大師,華嚴宗四祖;世稱清涼國師、華嚴疏主。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一生廣泛參學律、禪、三論、天台、華嚴等各宗教義;
貞元十二年(公元七九六年)應德宗之詔入長安,協助罽賓般若法師翻譯烏荼國王貢獻之《華嚴經》後分梵本,共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又奉詔於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
世壽達一世紀余的清涼澄觀大師,身歷九朝,先後為七帝講經,當時地位頗受尊崇,可謂歷史上絕無僅有。其弟子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稱為門下四哲,繼承法統者為宗密。師對華嚴的主要貢獻是記述華嚴諸師之言說,光大華嚴宗。講說《華嚴經》達五十遍,著作有《華嚴經疏》等書四百餘卷,儼然為中國佛學寶藏中重要的一環。
據史書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誕生,生時光明滿室,照徹鄰坊。稚齡時,即喜聚沙建塔為戲,及至成人,身長九尺四寸,雙手過膝,口竟有如佛相之四十齒。
澄觀大師年少時,就發下十誓弘願(後稱「清涼十願」),一生以此自勵。此十願為:體不損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經,性不染情愛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塵,脅不觸居士之榻,目不視非儀之彩,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釋圓明之珠,宿不離衣缽之側。
澄觀大師身歷九朝,先後為七世皇帝(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講經,累封為國師。文宗開成四年三月六日,澄觀大師預知時至,召集弟子海岸等人,咐囑後便跏趺而寂,世壽一百零二僧臘八十三。文宗以師為先帝祖聖所崇仰,特罷朝三日,重臣縞素,舉國哀悼。
圓寂之後,印度有位證得羅漢果的僧人,來震旦(中國)弘揚佛法,續佛慧命,路過蔥嶺(帕米爾高原)的地方,忽見有兩個童子,凌空而過,這位僧人用神通制住二童子前進,乃問他們前 往哪處?所為何事?二童答:『我們到震旦請華嚴菩薩的齒,擬在印度文殊堂供養。』僧人又問:『何人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二童答:『澄觀國師。』言畢,二童凌空而去。這位羅漢來到長安(唐朝的國都),將此消息宣布,奏明皇帝,准許開澄觀國師的棺,果然發現門牙少了二顆。由此大家才知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乘願而來教化眾生。貞元十六年韓愈還曾作《送澄觀》詩:「皆言澄觀雖僧徒,公才吏用當今無。」稱贊他的才學。而史記載:唐文宗為澄觀之死輟朝三日,並撰《華嚴四祖清涼國師像贊》,稱贊澄觀「教融海岳,恩廓乾坤。首相二疏,拔擢幽昏」。宰相裴休等「重臣縞素,」並為澄觀樹碑。
I. 燥熱的夏天,古人是怎樣用「冰」來降溫、保鮮的
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們面對炎熱的夏天,有許多可以採取清涼的措施,例如有空調,還有冰箱來保存食物以及風扇等等。我國是世界上用兵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可以知道,古代人民夏季也能用冰塊來降溫,那麼,古人是如何用冰來降溫和保鮮的呢?古代取冰一般是通過冬天再解凍的河面上,將冰切成塊狀,然後當它的厚度達到一米以上時。古代勤勞的人們就會把冰塊運到事先挖好的地洞里。這樣等到了夏天的時候,就可以拿來降溫啦。冰製作的食物最開始是達官貴人才能享用了,到了唐宋便慢慢開始逐漸進入了尋常百姓家裡,成為了他們炎炎夏日中舒緩清涼的一種解膩之物。另外,還有一些古人用冰來保存屍體,古人下葬極有講究,需要選取好的時機才能下葬,因此在夏季有人去世之時,為了防止他們腐化腐爛,要將遺體放在清涼的地方存放至下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