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安歷史博物館誰設計的
西安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博物館由中國工程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的設計者、著專名建築設屬計師張錦秋設計,整體外觀以天圓地方理念創作,突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同院的小雁塔以及薦福寺古建築群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Ⅱ 歷史博物館設計說明怎麼寫
一. 目的
1. 熟練建築設計的步驟和方法
2. 進一步掌握建築與環境及已有建築物的關系,把環境及歷史的特殊性做為設計構思的重要因素之一,使新建築成為城市及歷史文脈延續的和諧因素。 3. 了解博覽建築外部形象與功能、室內空間及內部流線組織的關系, 4. 培養調查研究、查閱資料、綜合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5. 提高方案構思表達、圖紙表現的能力 二. 設計內容
1. 在我市大釗公園或南湖公園,地形自選(要求:1. 或靠山或臨水或兼有2.
交通便利3.考慮旅遊需要4.擴建用地)。
2. 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左右,<4000平方米;主體層數最高三層,局部可
突出;綠地率≥30%、建築密度≤40%;充足的室外展示場地、停車場地 3. 房間的設置、功能與面積指標自定 (根據展示內容,可通過調研,查閱資料等獲取) 三. 成果要求
1. 總平面圖 1:300-1:500 2. 設計說明 (仿宋字)
3. 平面圖 1:100 、1:200(包括室內布置) 4. 立面圖 1:100 、1:200(四個立面) 6. 剖面圖 1:100 、1:200 7. 外觀透視或軸側圖 8. 室內局部透視圖、剖視圖 9. 工作模型(材料自定,不上交) 其中外部透視或軸測圖必須用彩色表現
圖紙一律要求用A2圖幅(圖紙尺寸420mm x 594mm) 四. 進度安排(8周)
1. 分組討論及調研,查閱資料,參觀,進行初步方案構思
最遲12周 周四 提交 調研分析報告(500字以上)、概念或初步設計方案 (草圖紙)
2. 修改,完善方案
最遲14周 周四 提交 二次設計方案 (A2 草圖紙,並應設計布置圖面) 3. 深入完成設計,繪制圖紙,製作模型 最遲18周 周四18:00 提交所有設計圖紙 五. 參考書目:
1.《建築設計資料集》二版4,博物館、展覽館部分 2.《建築學報》相關文章;
Ⅲ 德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設計亮點
貝聿銘以一個略帶弧形,幾乎與主體建築等高的玻璃廊廳妥善地解決了同巴洛克建築軍械庫之間距離上的沖突。這個玻璃廊廳使人們可以仰望天空。在地下層設有連接新老博物館的通道。天橋,廊台,梁腹板,樓梯在不同的高度交叉連接,限定著廊廳的區域。在建造中廊廳採用了同巴黎盧浮宮金字塔一樣水晶般的最高品質玻璃,從視覺上拓展了狹小場地的范圍。玻璃牆幕既分隔開兩幢建築物,又使其相互關聯。博物館的參觀者在映現的巴洛克建築富麗堂皇的背景下閑逛的同時,古老的建築也隨之在「運動」。貝聿銘還在新館的入口處很有自我意識地對著巴洛克建築和宮殿建築的豁口設置一個玻璃的螺旋樓梯塔。在這個沒有迴旋餘地處聳立這么個「捕捉眼」可以說幾乎是唯一的可能,使新館在體形上有一個吸引點,將人們的注意力從軍械庫和新瓦赫的阻隔後面吸引過來。因為這樣的玻璃螺旋樓梯塔常被用在百貨商店或購物中心,所以也有批評者對此謹慎地提出了批評。事實上建築美的創造不僅僅是建築師突發奇想的結果,更主要的是根據其功能需要所作的安排。在剩下的建築用地約近2000m2上貝聿銘設計了一個簡潔明了的三角形幾何體。各展覽大廳都分布在裡面。三角幾何體是貝聿銘在建築設計中經常使用的基本形式,在他著名的建築中都曾運用到。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是兩個相互構成個梯形的三角形;香港的中國銀行大廈是由一組排列和旋轉了三角體構成;巴黎盧浮宮金字塔是由四個三角形在一個正方形上築成的空間。德國歷史博物館新館的三角形體也是整個建築的支撐結構。它不僅適應了基地錐形的布局,確立北面的建築基線,同時也使建築空間的開放處面朝西南方向,即對著通向林登大街的豁口。新館的北面切出的平台以一個「雙重三角體」出現是個合乎邏輯的空間布局。西南側面的一塊略帶弧形的牆面使得三角幾何體原本生硬的稜角同廊廳和螺旋樓梯塔的動感諧調起來。在弧形牆面接近頂端處自下而上開了個光線槽,它同上面的玻璃內陽台相連,參觀者能在這里休息一下或眺望一下窗外。在這兒人們可以發現新館同辛克老博物館著名柱廊的聯系之處
Ⅳ 寧波歷史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寧波博物館在外觀設計上大量地運用了寧波舊城改造中積累下來的舊磚瓦、陶片,形成了24米高的「瓦爿牆」,同時還運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製成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牆,毛竹隨意開裂後形成的肌理效果清晰地顯現。王澍這樣談到自己的設計初衷:「使用『瓦爿牆』,大量使用回收材料,節約了資源,體現了循環建造這一中國傳統美德,一方面除了能體現寧波地域的傳統建造體系、其質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義在於對時間的保存,回收的舊磚瓦,承載著幾百年的歷史,它見證了消逝了的歷史,這與博物館本身是『收集歷史』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條模板混凝土』則是一種全新創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發生了藝術質變。」
建築下半段只是一個簡單的長方形,在上半段開裂為類似山體的形狀。人們從中部一個扁平的,跨度30m的穿洞進入博物館。內觀整個結構,包括三道有大階梯的山谷,兩道在室內,一道在室外;四個洞,分布在入口、門廳和室外山谷的峭壁邊側;四個坑狀院落,兩個在中心,兩個在幽深之處。一種山體類型學疊加在上面,公共空間永遠是多路徑的,它從地面開始,向上分叉,形成一種根莖狀的迷宮結構。也用來適應一直不確定的展覽內容。 建築的內外由竹條模板混凝土和用20種以上回收舊磚瓦混合砌築的牆體包裹,如一種在人工和天然之間的有生命的宏大儉淡的物,作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達的。它的北段浸在人工開掘的水池中,土岸,植蘆葦,水有走勢,在中段入口處溢過一道石壩,結束在大片鵝卵石灘中。在建築開裂的上部,隱藏著一片開闊的平台,通過四個形狀不同的裂口,遠望著城市和遠方的稻田與山脈。
2012年2月,在「英國生命保險設計大獎」公布的候選作品名單里,寧波歷史博物館列入建築類候選作品行列。
Ⅳ 博物館設計風格分類 你喜歡哪一種
博物館收藏、陳列、展示那些歷史長河中掏出來的珍貴的物品,博物館展示的時候不是簡單把物品排列起來,而是進過精心的博物館設計為我們再現了過去生活的點滴,讓我們有一種置身其中的感覺。博物館設計要形成本身獨特的風格,根據地區、環境、文化等對進行不同的設計。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博物館設計的幾種風格。
博物館設計
現如今博物館設計已尤為重要。博物館設計可以在無形之中折射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精神文化程度,可以讓人們很容易的看出這所博物館的特點,可以讓人們對博物館的印象更為清晰。所以,在設計博物館的時候不僅要加入歷史的文化底蘊,更要加入現代文明的元素。
博物館的現代文明因素更多的在於如何將一些現代高科技產品合理融合在展廳之中,以最新的設計理念,把各種多美體互動展項、主題與高科技聲光電展示手段相結合,將過去的歷史、人物、物品等重現,讓參觀者如同時光倒流,體驗耐人尋味的科技文化博物館。
博物館,作為一個時期歷史文化的傳播平台,博物館展廳設計的壁紙與展架的色調搭配,展台陳設的次序與位置,以及展館的背景因為等等都與博物館的魅力息息相關,它決定了遊客的觀賞興趣和心情。因此,一個好的博物館設計,會讓人在潛移默化地把遊客引入到歷史裡面去,使文物愛好者在玩味歷史痕跡的過程中流連忘返並且回味無窮。
博物館設計風格介紹:
一、現代簡約風格
現代簡約風格是行走在流行時尚前沿的一種博物館設計風格,在現代社會頗受歡迎。簡約主義源於20世紀初期的西方現代主義。歐洲現代主義建築大師MiesVanderRohe的名言「Lessismore」被認為是代表著簡約主義的核心思想。簡約主義風格的特色是將設計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簡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對色彩、材料的質感要求很高。因此,簡約的空間設計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達到以少勝多、以簡勝繁的效果。
博物館設計特點:由曲線和非對稱線條構成,如花梗、花蕾、葡萄藤、昆蟲翅膀以及自然界各種優美、波狀的形體圖案等,體現再牆面、欄桿、窗欞和傢具等裝飾上。線條有的柔美雅緻,有的遒勁而富於節奏感,整個立體形式都與有條不紊的、有節奏的曲線融為一體。大量使用鐵制構件,將玻璃、瓷磚等新工藝,以及鐵藝製品、陶藝製品等綜合運用於室內。注意室內外溝通,竭力給室內裝飾藝術引入新意。
適合人群:現代簡約風格是當今國際社會流行的設計風格,幾乎每個年齡層的人都可以接受並喜愛這樣的風格。
二、中式博物館設計風格
中國傳統的室內設計融合了莊重與優雅雙重氣質,現在的中式風格更多地利用了後現代手法,把傳統的結構形式通過重新設計組合以另一種民族特色的標志符號出現。
博物館設計特點:中國風的構成主要體現在傳統傢具(多為明清傢具為主)、裝飾品及黑、紅為主的裝飾色彩上。室內多採用對稱式的布局方式,格調高雅,造型簡朴優美,色彩濃重而成熟。中國傳統室內陳設包括字畫、匾幅、掛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風、博古架等,追求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境界。
適合人群:中式博物館設計風格總體布局對稱均衡,端正穩健,而在細節上崇尚自然情趣,花鳥、魚蟲等精雕細琢,富於變化,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美學精神。設計成熟穩重,適合喜愛傳統文化一族或中老年人。
三、歐式博物館設計風格
歐式風格有多種,如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哥特式風格等等。
博物館設計特點:歐式的居室有的不只是豪華大氣,更多的是愜意和浪漫。通過完美的典線,精益求精的細節處理,帶給家人不盡的舒服觸感,實際上和諧是歐式風格的最高境界。同時,歐式裝飾風格最適用於大面積房子,若空間太小,不但無法展現其風格氣勢,反而對生活在其間的人造成一種壓迫感。
(1)巴洛克博物館設計風格
博物館設計特點:巴洛克風格的主要特色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強調建築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打破均衡,平面多變,強調層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青銅、金等,裝飾華麗、壯觀,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些程式、原則。
適合人群:巴洛克風格悠久、浪漫、沉澱,適合尊重內心,尊從自我,不追逐潮流、不取悅別人,對美有獨特見解、追求完美和品位,遵循傳統又善於突破傳統的人士。
(2)洛可可風格博物館設計風格
博物館設計特點:洛可可風格的總體特徵是輕盈、華麗、精緻、細膩。室內裝飾造型高聳纖細,不對稱,頻繁地使用形態方向多變的如「C」「S」或渦券形曲線、弧線,並常用大鏡面作裝飾,大量運用花環、花束、弓箭及貝殼圖案紋樣。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卻豪華富麗。室內博物館設計造型優雅,製作工藝、結構、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等特點,以創造輕松、明朗、親切的空間環境。
適合人群:洛可可風格的細節唯美、律動,如宮廷般高貴華麗,適合追求優雅人群。
(3)古羅馬博物館設計風格
古羅馬風格以豪華、壯麗為特色,券柱式造型是古羅馬人的創造,兩柱之間是一個券洞,形成一種券與柱大膽結合極富興味的裝飾性柱式,成為西方室內裝飾最鮮明的特徵。廣為流行和實用的有羅馬多拉克式,羅馬塔斯乾式,羅馬愛奧尼克式,羅馬科林斯式及其發展創造的羅馬混合柱式。
適合人群:古羅馬風格適合喜歡古羅馬悠久文化底蘊的人群,多為西方人群喜歡。
(4)哥特式博物館設計風格哥特式風格是對羅馬風格的繼承直升的線形,體量急速升騰的動勢,奇突的空間推移是其基本風格。窗飾喜用彩色玻璃鑲嵌,色彩以藍、深紅、紫色為主,達到12色綜合應用,斑斕富麗精巧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飾是非常著名的,家裝中在吊頂時可局部採用,有著夢幻般的裝飾意境。
適合人群:哥特式風格的博物館設計唯美浪漫,適合性情浪漫靈動的人群。
(5)希臘古典博物館設計風格
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是希臘風格的典型柱式,也是西方古典建築室內裝飾設計特色的基本組成部分。多立克柱式粗獷、剛勁,基座有三層石階,柱身由一段段石鼓構成,呈底寬上窄漸收式,柱頭由方塊和圓盤構成,無飾紋。愛奧尼克柱式整體造型風格堅挺娟秀,比多立克多一個柱礎,縱向有凹槽24條,各凹槽的交接稜角上設計一部分圓面,最具特徵的是它的柱頭,左右各有一對華麗、精巧、柔美的卷渦式裝飾。科林斯柱式用毛莨葉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式柱頭,規范而細膩,充滿生氣,其柱高、柱徑比例、凹槽都同於愛奧尼克柱式。古希臘風格的三種柱式常用於客廳的隔斷中。
四、傳統博物館設計風格
傳統風格的室內設計,是在室內布置、線形、色調以及傢具、陳設的造型等方面,吸取傳統裝飾「形」、「神」的特徵。例如吸取我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室內的藻井天棚、掛落、雀替的構成和裝飾,明、清傢具造型和款式特徵。又如西方傳統風格中仿羅馬風、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等,其中如仿歐洲英國維多利亞或法國路易式的室內裝潢和傢具款式。此外,還有日本傳統風格、印度傳統風格、伊斯蘭傳統風格、北非城堡風格等等。傳統風格常給人們以歷史延續和地域文脈的感受,它使室內環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淵源的形象特徵。
適合人群:傳統風格適合喜歡傳統文化、欣賞古典裝飾的人群,而不同的傳統風格又適合喜歡不同民族文化的人群。
五、鄉土博物館設計風格
現代人對陽光、空氣和水等自然環境的強烈回歸意識以及對鄉土的眷戀使人們將思鄉之物、戀土之情傾瀉到室內環境空間、界面處理、傢具陳設以及各種裝飾要素之中。大量木材、石材、竹器等自然材料以及自然符號得到應用,自然物、自然情趣的直接切入,室內環境的「原始化」,「返樸歸真」的心態和氛圍,體現了鄉土風格的自然特徵。此風格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
適合人群:鄉土風格適合久居都市遠離自然,與家人分隔的人群。
六、自然博物館設計風格
自然風格倡導「回歸自然」,美學上推崇自然、結合自然,才能在當今高科技、高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使人們能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室內多用木料、織物、石材等天然材料,顯示材料的紋理,清新淡雅。此外,由於其宗旨和手法的類同,也可把田園風格歸入自然風格一類。田園風格在室內環境中力求表現悠閑、舒暢、自然的田園生活情趣,也常運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質質朴的紋理。巧於設置室內綠化,創造自然、簡朴、高雅的氛圍。
適合人群:自然風格適合文人雅士、熱愛大自然崇尚返樸歸真之人群。
博物館設計要有核心的思想,能夠表達出其要表達的思想,可以由一些連貫的故事線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故事的背景,另外,博物館設計還要本地化,具有本地特色和傳統;最後,讓觀眾得到一些真實的感受和體驗的博物館設計才是成功的。以上博物館設計風格分類是一些推薦,還有其他的風格也都是很不錯的。
Ⅵ 上海歷史博物館設計者是誰
市文管委主要領導介紹,早在 1983年,上海就在上海市農業展覽館的第 5館成立了版上海地方權歷史陳列室, 1985年又擴建為陳列館。 1991年,陳列館遷入虹橋路 1286號,並正式命名為上海歷史博物館。
然而,隨著 2002年虹橋路場館租借期滿,博物館被迫關閉。周育民和劉奕民兩位委員介紹:從 2002年至今,博物館始終沒找到穩定像樣的場館。
記者了解到,本市「十一五」規劃中,上海歷史博物館建設項目佔有一席之地。目前,市文管委等有關部門正積極開展選址工作。
---------
真可憐啊,連個家都沒有呢,哪來設計者啊?~~
Ⅶ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陝西歷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館名碑池、主館、庫區、東南角樓、西南角樓、臨時陳列廳、行政用房、業務用房等一組仿唐風格建築群組成。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址在西安市小寨東路翠華路口,其優點是用地方整,四周有路,位於城市幹道的交叉口,距市中心較近,交通方便;同時這里距大雁塔曲江風景旅遊區僅一公里左右,在城市旅遊路線上,與大小雁塔均有較好的通視線;特別因為這塊地上無搬遷任務,近旁的幹道有城市管網設施,便於工程上馬。但其不利之處是用地略感局促,發展徐地不大。作為大型公共建築近旁還缺少公共廣場或公用綠地。根據上述場地條件及現代化博物館的功能要求,陝博建築物採取了相對集中緊湊型的布局。
博物館建築整體充分體現了設計大師張錦秋「在技術上達到國際水平,建築藝術上成為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的設計思想,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出唐代博大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設計上,借鑒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成,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特點」。整座建築主次分明、散中有聚,突出古樸凝重的格調,營造出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氣氛,再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的風范,表現了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太極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間構圖特色以及千百年來早已潛入中國人空間意識中的「超以像外,得於寰中」的東方宇宙哲理。
Ⅷ 首都博物館的建築設計
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用地面積24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北部設計了綠色文化廣場,東部設計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建築物(地面以上)東西長152米、南北寬66米左右,建築高度41米。建築外形主要由矩形圍合結構、橢圓形外立面和金屬屋頂三部分組成。建築內部分為三棟獨立的建築,即:矩形展館,橢圓形專題展館,條形的辦公科研樓。三者之間的空間則為中央大廳和室內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樸的中式牌樓、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為觀眾營構了一個兼具人文、自然情調的環境。
首都博物館建築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現代美於一體的建築藝術品,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現鮮明的現代感。巨大的屋蓋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築深遠挑檐;通長的石質幕牆象徵著中國古代城牆;廣場起坡傳承古代高台建築風格;在大廳北門外地面上鑲嵌清代丹陛,大廳內有明代牌樓,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築平面中心軸線特點;橢圓形的青銅展館斜出牆面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青銅、木材與磚石的大量運用更顯一種歷史的久遠。北廣場和大堂地面所用石材,產於自古以來為營造北京城供應石材的房山地區;方形展廳的外裝飾,採用北京最常見的榆木;橢圓形展廳的外裝飾,採用青銅材料,並飾以北京出土的西周時期青銅器的紋樣。鋼結構棚頂、玻璃幕牆等表現出北京有力的時代步伐,高大空間和通透的視覺效果順應了當代建築的國際流行趨勢。 首都博物館設計方案,經過兩輪國際招標,從16家中外知名建築設計機構提交的22個設計方案中選出的。博物館建築落成後,已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一致稱贊。新館建築用地2.4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建築高度40米,地上五層、地下兩層。建築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與現代美於一體的建築藝術精品,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現鮮明的現代感。如:外觀外傾斜的青銅體破牆而出,懸挑的大屋頂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出檐,青灰色磚牆模糊了古城牆與現代幕牆的界線。寬闊的廣場和大堂也取材於皇家宮殿高台建築的手法。在博物館中軸線上,大廳外地面鑲嵌清代丹陛,大廳內有明代牌樓,體現中國傳統中心軸線特點。在建築材質上,青銅、木質與磚石的大量運用更顯現一種歷史的久遠;鋼結構棚頂、玻璃幕牆又表現出北京有力的時代步伐,高大的空間和通透的視覺效果更順應了當代建築的國際流行趨勢。
佛像展廳佛像展廳共展出佛像262尊,分為漢傳佛像和藏傳佛像藝術。看過這個展廳,各式各樣的藝術造型讓觀眾了解到佛像藝術在我國漢族、藏族地區的發展、演變。展廳中一尊「銅鍍金大成就者毗瓦巴」,是明代宮廷造像,通高18.5厘米,如此大型的佛像非常罕見。佛像造像十分生動,雙目圓鼓,面露喜色。右腿橫盤,左腿支起,左手上舉,食指伸出作上指狀。這種造型表現的是毗瓦巴與賣酒女打賭而定住太陽時的姿勢。
玉器展廳
在玉器展廳共展出文物181組件,將玉器發展的基本脈絡展示給參觀者。展品中有大量王公貴族墓出土的以及帶有皇帝年款、刻有御制詩文的玉器。一部分小件玉器前均配有放大鏡,使觀眾更好感受我國古代玉雕的高超工藝。展廳中備受關注的是一方乾隆御璽。據了解,這方玉璽是2004年首都博物館以250多萬港元從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購得的。這方「白玉鏤雕龍紐方形璽」是清乾隆皇帝禪位給嘉慶帝而自居太上皇前不久所刻的印璽,從「八徵耄念之寶」的印文可知,是乾隆80壽辰(1791年)所治印璽之一,屬乾隆私印。乾隆皇帝曾在很多著名書畫上用過它,因此也可作為鑒別書畫真偽的依據之一。
瓷器展廳
瓷器展廳中展出了北京作為都城歷史時期出土和傳世的瓷器170組件,青花釉里紅海水雲龍紋天球瓶在2000年就已價值1000萬元。另外宋遼金時期的定窯白釉童子誦經壺、元大都出土的青花鳳首扁壺、乾隆松石綠地粉彩蕃蓮紋多穆壺等名貴瓷器都是難得一見的稀世精品。展廳中還列有明成化鬥彩葡萄紋杯,這對葡萄紋杯與雞缸杯為同時期作品,都是明代官窯的代表作,而雞缸杯只有一隻,葡萄紋杯是一對,這對杯子是在清初重臣索尼7歲孫女的墓中出土的。
書房展廳
書房展廳共展出文物149組件,其中有乾隆款御墨、御制淳化軒刻花紙、四大名硯、明代竹雕張希黃款山水樓閣筆筒等珍貴文物。磨磚對縫的月亮門、精緻的花窗、畫案、書櫃、綉墩……走進這間展廳,就像走進明清時期文人的書房。由於這里展出的多是筆、墨、紙、硯等比較嬌貴易乾裂的文物,展櫃和展廳中特別增設了多台加濕器來保證文物安全。
鎮館之寶
乾隆御制碑分為碑身、碑帽、碑座三個部分,帽和座各有兩個,一共五件。全碑總高6.7米,重40多噸,漢白玉石材,保存非常完好,碑身上全部是少見的乾隆正楷手書《皇都篇》、《帝都篇》,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這兩首詩篇生動具體地表達了乾隆皇帝「在德不在險」和「居安思危」的治國思想。
這兩篇文章也是這個巨型石碑最大的文物價值,是研究和展示北京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實物文獻。碑座為束腰須彌座,刻有卷草花紋,精美異常。
該碑1935年前後曾立於北京天橋十字路口西北方的「斗姆宮」內;1915至1919年間被移至先農壇;1949年育才學校進駐先農壇時,尚立於內壇東北角;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該碑被人為推倒,散放地表;之後由於「文革」期間的種種工程,碑的各個部件被陸續埋入地下。依據這些線索,2003年,尋碑工作開始啟動。工作人員先是動用探測儀進行現場探測,但結果令人失望。後來,根據一位老人的回憶,初步確定了御碑的方位。2004年春節前,在先農壇內壇,北京方便食品廠院內的一間辦公室地下,發現了碑身一角,此後又找到了碑帽和底座。
乾隆御制碑保存非常完好,但因為年代久遠,碑體上出現了一些裂紋,不過並沒有通透裂縫。為了保證碑體不受損壞,在立碑前已經對石碑進行了修復。較大的裂縫用鋼筋加固,並進行了灌膠處理。為避免風雨和陽光對石碑的侵襲,今後整座石碑將用特製玻璃封罩。玻璃罩上下留有通氣孔以便空氣流通。據介紹,選用的玻璃不僅強度大,用錘子都砸不碎,而且還能防紫外線。
數字放映廳
數字放映廳主要展示北京在歷史中的朝代更迭與發展,此放映廳在2013年6月首都博物館公開招標選拔實力公司,打造出的最現代化的數字放映廳,剛剛完成全新的改造升級,改造後的數字放映廳運用目前最新的數字放映技術。展示的主要內容為《輝煌的北京》。
《輝煌的北京》影片將以全新的視角展現北京在歷史中的朝代更迭與發展,以三維動畫與三維特效的方式詮釋北京城在歷史長河中古今發展變化作為主體,以充滿視覺沖擊力的影視節奏和極具儀式感的視聽表現烘托出一個具有濃厚歷史氣息文化的北京城。在創意要求上追求無與倫比的視覺沖擊力與表現手法的強大張力,更要契合歷史,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以巡視的視角俯瞰整段北京城的歷史,帶領觀眾融入其中,渲染強烈的自豪感與榮譽感。 首都博物館新館不僅是一座重要的文化設施,同時也是北京地區文物保護、文物研究、面向公眾和廣大青少年傳播愛國主義精神、歷史及科學知識的基地,還是北京市舉辦禮儀和慶典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人民群眾旅遊和休閑的理想去處。 建築設計重視博物館的特定功能要求,力圖以清晰的、簡明的、富於邏輯的方法處理好各功能區間的關系。主要的功能區分為:展陳區、社會教育區、綜合服務區、業務科研區、地下停車庫、行政辦公區、安全保衛區、藏品庫區、設備區。 文物安全的環境監控:首都博物館採用恆濕不恆溫的先進、獨特的智能化空調系統,將文物庫房和展廳的相對濕度的變化幅度控制在2%以內,極大地保證了文物存放安全;同時又使展廳溫度隨外界自然氣溫有一定幅度的浮動,獲得較好的對人舒適度。
禮儀與公眾活動:舉行禮儀活動時,儀式前大廳多媒體投影屏幕會放映相關的標語和背景信息。儀式中大廳各處具有均勻清晰的音響。大廳具備新聞攝影電源和發稿信息終端,能夠根據會議、禮儀的進程自動地聯合控制相關的燈光、窗簾、音響、投影等設備。室外廣場的大屏幕可同時轉播儀式實況,並自行進行實況拍攝和錄音。儀式結束後半小時內立即可提供相應的多媒體光碟。
觀眾現場服務:在博物館各大門內、大廳均安裝參觀導覽系統,讓公眾自由地瀏覽、查詢博物館的基本情況和參觀信息。售票驗票系統出售本館的全價、優惠價等各種參觀券,能夠自動識別參觀券的真偽、面額,並允許觀眾當天即使中途臨時出館、仍可返回繼續參觀。
信息化服務:信息技術將以往歷史的音視頻數據數字化所建立音視頻節目資料庫和點播系統,可讓觀眾通過計算機屏幕或者電話撥號自由地點播想收聽、收看的曲藝、戲曲節目。
多功能報告廳:通過數字化網路、電台、電視網(有線/無線)和現場視頻直播、數據網路互動式播發、後期電子出版物製作,實現現場會議與網路會議的相結合。互聯網用戶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通過瀏覽本館區域網的方式實時地參與現場學術討論。
中央禮儀大廳——面積2000餘平方米、高度34米,其裝飾中國文化特徵突出、現代氣息濃郁,是舉行禮儀活動和大型文化活動的理想場所;
展廳——不同類型展廳相對獨立,既便於觀眾有選擇地參觀、縮短參觀路線,又便於安防管理。寬闊的展廳面積和充足的高度,也為豐富多樣的展陳設計提供了理想空間。3000餘平方米的臨時展廳將為國內、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提供一流的展示平台。智能化溫濕度控制系統、安防消防系統,為舉辦最珍貴級別的文物展提供了條件。
文物庫房——面積充足、分隔合理;安防消防設施先進、完備;擁有10噸液壓電梯,文物運輸車可從地面運到地下二層庫房,如今為中外博物館所獨有。
多功能會議廳——具有多語種同聲傳譯、數字電影播放、會議表決系統、會議廳專用網站等國內最選進的設施。
數字放映廳——超寬視角弧形銀幕,可播放高清晰數字影片,該設備解析度為國內外目前最高;如今第一部影片是《輝煌的北京》;今後將製作立體數字影片。
進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6號的首都博物館,厚重的歷史感和時代氣息撲面而來。巨大的屋蓋、通長的石質幕牆、明代的牌樓、清代的丹陛……現代而不張揚,傳統而不沉悶,這是這座建築給每一個走近它的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首都博物館,作為老北京記憶的保管者和新北京精神的踐行者,成為了這座城市精神文化的棲息所在。
「歡迎到首都博物館網站串門」,這是首都博物館館長郭小凌在首博官網寫下的致辭,在他看來,首都博物館「以展示北京五十萬年人居史、三千年城市史、八百年京都史及其無比豐厚的文化遺存為主業,兼及收集、整理、修復、研究、保管北京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重任,同時也是新北京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場所。」從一個邊陲小城,到發展成為十三億人口大國的首善之都,首都博物館成為了容納北京地區歷史文化的記憶殿堂。
Ⅸ 博物館設計理念(就是依據)
如我國的上海博物館新館位於市中心的人民廣場,與市政府辦公樓相對,內位置比較重要,建容築師根據建築的空間環境,建築風格的內外關系,積極利用地下空間配合城市中心廣場的尺度,建築地上的部分主要是展示空間,地下是行政辦公、庫房、機房等輔助用房。地上地下的面積基本上相當。利用地下空間的成功地碩塑造博物館建築形象,其做法不失為一較好的例子。
當代社會的環境意識正在不斷加強,因此達到建築與環境的充分融合是建築師追求的目標。
在城市中心區,歷史文化地區,自然景區的博物館以及遺址博物館,它們的外部環境具有各自的秩序和特點。其中一部分博物館是通過地下空間的利用,在環境中求的適應自身的存在方式。這種得體的,具有親和力的表達方式已經得到人們廣泛的接受和歡迎,並且為地區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