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日元歷史事件

日元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3 15:26:09

㈠ 日本歷史上發生過哪些著名食品安全事件

20世紀30年代「痛痛病」事件
20世紀初,日本人發現富山縣的水稻突然都變成了「侏儒」,長不高。1931年,這種怪病終於傳染到了人的身上,許多當地婦女出現腰疼、關節痛的症狀。幾年後,這些患者全身骨痛,呼吸困難,到了晚期,骨骼軟化、萎縮,就連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患者常常大叫「痛死了」!於是這種疾病就被稱為「痛痛病」。
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日本的醫學界才發現,「痛痛病」是因為富山縣的神通川上游礦山廢水排放引起的鎘中毒。高濃度的廢水污染了水源,用這些水澆灌的稻田種出來的就是「鎘米」。此後,患者開始了漫長的索賠之路,並在1972年勝訴。
20世紀50年代「水俁病」事件
相對於「痛痛病」,「水俁病」這個名字更為人所熟知。水俁病是指人或其他動物食用了含有機水銀污染的魚貝類,使有機水銀侵入腦神經細胞而引起的一種綜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
「水俁病」於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水俁鎮發生,當時由於病因不明,故稱之為水俁病。水俁鎮一家醋酸合成廠使用含汞的物質作為催化劑,然後隨廢水排入大海,而且那個時期正好日本農業大量使用含汞的殺蟎農葯,這些農葯也隨著河流匯入水俁鎮附近的大海中,污染了整個海灣的海洋生物,當地人食用魚類後,便中毒。
1955年森永奶粉事件
1955年,日本森永奶粉公司在加工奶粉時使用的添加劑是幾經倒手的非食品用原料,其中砷含量較高,結果造成12000餘名兒童發熱、腹瀉、肝腫大、皮膚發黑,最終130名兒童死亡。為此森永公司負擔6億多日元的賠償費用。
事情並未到此結束,14年後的調查表明,多數受害者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在事發20年後,原森永奶粉公司的負責人再次被判3年徒刑,森永公司也再次承擔了約3億日元的責任賠償。
20世紀60年代日本「地溝油」危機
近年,有關中國的地溝油流入市場的新聞不時出現,上世紀60年代,日本也出現過一次「地溝油」危機。當時,台灣商人和日本商人勾結,將日本的「地溝油」搜集提煉後,製成食品出口到台灣。
那時日本已經有了《食品衛生法》,並很快阻止地溝油外流。旅日學者薩蘇曾經在博客中介紹,日本的地溝油現在都由專業的回收公司進行回收,並以較高價格賣給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將這些地溝油提煉後,加入蓖麻油,用作垃圾車的燃料——這種油一旦下肚就會引起腹瀉,完全無法食用。
2007年日本食品安全事件合集
繼2007年年初日本西點業百年老鋪不二家曝出使用過期牛奶丑聞之後,北海道肉類加工企業Meathope的嚴重作假事件、北海道代表性特產「白色戀人」巧克力點心出售過期食品事件、九州地區以進口廉價鰻魚偽造「國貨」事件等又相繼發生,一系列的食品問題已經動搖了日本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2007年夏季,北海道苫小牧一家肉品加工企業以豬肉冒充牛肉被曝光後,農林水產省設置「食品舉報電話」,至9月底平均每月的舉報電話有300多次。一系列食品丑聞浮出水面,札幌市名糕點企業「石屋」、三重縣伊勢市的老鋪「赤福」、大阪高級料亭「吉兆」篡改布丁和果冰保質期陸續被揭露出來。
10月發生在日本宗教聖地的「赤福」事件無疑是對消費者信心的又一沉重打擊。大家前往日本最著名的伊勢神宮參觀、在當地買回的著名土特產——300年和式點心老鋪「赤福」的產品竟可能是偽造生產日期的食品!
2007年10月12日,日本農林水產省宣布,赤福公司存在偽造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問題。該公司被發現把未能及時售出的產品直接送回冷庫冷凍,需要時再重新調出,換上新包裝、標註上新的生產日期出售。
據此間媒體報道,赤福公司這種冷凍、解凍、重新包裝的做法從3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僅在2004年9月至2007年事發時的3年間,赤福就生產了這樣的偽造品605萬箱,約占其總出貨量的18%。
2008年日本食品安全事件合集
據日本共同社及《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網路版2008年10月2日報道,「倒賣污染大米事件」塵埃未定,日本又爆出東京大學大學院農學生命研究科附屬農場「出售使用違禁(含水銀)農葯生產的大米事件」,引起社會不滿。
據東京大學方面稱,在1997年至1999年的3年時間里,所屬農場的一位男技術員將醋酸苯汞農葯用於「實習稻田」種植。
事件暴露後,該技術員向調查委員會表示,他也知道醋酸苯汞農葯被禁用,但稻病不斷蔓延,於是就用了。
在上述3年時間里,該「實習稻田」共生產出3.6噸大米,並陸續銷售給教職員工及普通消費者,包括向東京大學食堂提供了該大米。
10月2日,東京大學副校長濱田純一就此召開了記者招待會,並向社會表示道歉:「給大家添麻煩了,深表歉意!」濱田表示,將盡快調查大米及稻田土壤內的水銀殘留量。
2日午後,東京大學大學院農學生命研究科科長生源寺真一向周圍居民召開說明會,也表示了道歉。有70位居民聞訊趕來,他們對該學院的行為非常憤怒:「(對外面賣的大米,也許心存不安)但對東京大學農學生命研究科生產的大米,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啊!沒想到我們還是被坑害了!」
東京大學方面稱,他們已經於9月22日停止出售該農場生產的大米,24日設立了專門的調查委員會,將對相關人員進行調查,並對食用者健康方面的影響、生產物的農葯殘留程度進行調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接到食用該大米後危害健康方面的報告。
從1973年起,日本法律規定,除用於研究目的之外,禁止將醋酸苯汞農葯移作他用。如果違反該規定,將被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加處100萬日元下罰金!據報道,這次查明的東大農場使用的水銀制劑估計購於1973年之前。
在「水銀大米」曝光的同時,「問題大米事件」仍在延燒。「問題大米事件」指大阪市三笠食品公司將限用於工業用途的發霉或殘留農葯超標的「問題大米」,偽裝成食用大米進行轉賣贏利的丑聞。
自日本前農林水產省大臣太田誠一承認對「污染大米倒賣事件」處理不力,引咎辭職後,該事件雪球般越滾越大。

㈡ 日元的歷史

從日元升值的經驗和教訓看中國人民幣

日元每次升值均不同程度地給日本經濟帶來一些短期利益

㈢ 日本的歷史

日本歷史
1、日本人的祖先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有許多不明之處。因為,很多日本人的嬰孩,在臀部有被稱為蒙古斑的青斑;因此,一般認定日本人是屬於的蒙古人種。日本列島中,從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類居住,也發現了當時所遺留下的石器和人骨。過去認為這些原住民,是不同於現在的日本人,後來是因為現在的日本人祖先遷入後,驅逐了原住民。但是,根據最近的研究認為日本人的祖先,不僅僅是舊石器時代起的居住者,此外也包含了從中國、朝鮮、東南亞等地來的許多人種,也都移往到日本,傳入其文化,逐漸地混血,而成今日的日本人。
2、日本國的起源
於公元一世紀左右,日本各地分立著一百多個小國家,後來這些國家逐漸被統一,而成為一個國家。公元四世紀時,關西地方出現了一個比較大的國家,也就是今日天皇家系的祖先。在這個時期,日本國的范圍,從本州的西半部和九州的北半部一直延伸到四國一帶。由於日本國是長期間逐漸被統一而成的,因而很難確定於何年何月所建立。在公元八世紀編輯的「古事記」、「日本書紀」的史書里,記載著公元前六百六十年,初代神武天皇的建國、即位的事跡。由於神武天皇的即位日,是相當於今日陽歷的二月十一日,因而以這一天訂為日本的「建國紀念日」,並放假一天。
3、日本的歷史
在一至二萬年之前的日本,是和中國大陸連接;後來,由於地殼的變動與大陸分離。因為日本是島國,所以不容易受外國侵略;然而,與大陸的距離近在咫尺,因此也能汲取外國進步的文化。日本一方面保持與大陸文化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又孕育出有獨立性的日本文化,直至今日。
A、原始時代(至公元三世紀為止):從一萬年前到公元前三至二世紀左右的繩文時代,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獵、漁業、採集為主;到了公元三世紀的彌生時代,則有了稻作生產方式和使用金屬器具,創造出日本人生活的原始型態。當時雖然小國林立,但逐漸的也被統一。
B、古代(公元四世紀至十二世紀):公元四世紀,天皇統一了日本,從大陸引進文字、制度、佛教、儒教、工藝技術等文物,奠定了國家的基矗此時的天皇,憑藉著有勢力的豪族的協助來掌控政治,人民則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活動。公元七世紀,學習中國(唐)的制度,完成了法治國家體制(律令政治)。從此,土地和人民脫離了豪族的支配,為國家所擁有;一般的農民,國家給予一個人二千三百平方公盡(零點五七英畝)的土地,除了繳納一定的稅金之外,也得從事國防性勞役。但是,這個制度在公元八世紀起開始崩壞,貴族把土地私有化,土地成為私人庄園。貴族支配了土地、人民後,開始累積了財富,形成了獨特的貴族文化。
C、中世、近世(公元十二世紀至十九世紀前半):原本受貴族所控制的武士,由於直接支配各地方的農民而漸漸地擁有了勢力。在公元十二世紀末取得政權後,直到十九世紀,共持續的掌控了將近七百多年的政權。武士中的最大權威者,被天皇任命為征夷大將軍,設置幕府,支配各區域的武士首領(鐮倉時代稱為「御家人」,室町時代稱為「守護大名」、江戶時代稱為「大名」)。武士的首領在支配土地及人民方面,受到大將軍的承認,宣誓效忠於大將軍。公元十七世紀初,幕府拒絕與外國交流,而禁止與外國來往,這就是所謂的鎖國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產業是農業,但工、商業也逐漸蓬勃發展;在公元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間,是持續著和平的時代,直到商人的經濟力量壓倒了武士後,武士所支配的政治體制,也就開始瓦解。此次,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發展也很快,也因此奠定了近代國家發展的基矗
D、近代(十九世紀後半至一九四五年):一八五三年日本藉著美國貝利提督來日之契機,打開鎖國時代的封閉政策,開始了通商貿易。可是,這也將幕府逼到窮途未路的地步。由於貿易的影響帶來了經濟危機,也因為這個機會,促使反對幕府的勢力增強。當這個勢力逐漸居於優勢時,終於促使幕府於一八六七年讓出了政權,稱為「大政奉還」。次年一八六八年,明治天皇登基,成立了新政府。當時,在賢明指導者的轉寰之下,避免了大規模的武力沖突。幕府垮台後,在二十年的期間日本以歐洲諸國為典範,實行各種政策,發展成現代化國家。在統治制度方面,設置了內閣制度並制定憲法(開設議會、司法權的獨立、制定國民的權利與義務),同時設立德國式陸軍和英國式海軍及改革地方政治等。在經濟方面,實施了土地制度的改革,並由國營事業來振興產業、統一貨幣制度。在社會文化方面,實施並建立了近代的學校制度。廢除武士在經濟、社會上的特權,以擷取歐美文化的精華。日本由於實施這些近代化,充實了國力。但也和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俄國等國,在既得權益之間,不得不經歷了若乾的沖突。在國內方面,自公元十九世紀末起,展開了產業革命並造成資本主義的發達,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政黨政治逐漸一般化。但是,由於一九二九年的經濟恐慌危機,促使軍部勢力抬頭,漸漸地,軍部勢力控制了日本政治及外交領導權,而在一九三七年爆發了中日戰爭。第二次大戰爆發的當時,日本和諸先進國家之間,在亞洲的權益角逐上更形激烈,各國相繼實施凍結日本海外資產、禁止對日本進行資源出口等措施。到了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與美國、英國之間,終於爆發太平洋戰爭。由於一九三九年德國已在歐洲點燃了戰火,迫使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個軸心同盟國與各國聯軍間的戰爭,成為世界大戰。大戰之初,日本、德國、義大利的軍隊處於優勢;可是,情勢很快就逆轉了。在剛開始的半年期間,日本佔領了西南太平洋的廣大地域;但是以美國為主力的各國聯軍,轉而開始反擊。一九四五年,美軍在登陸沖繩之後,接著又對廣島、長崎投下了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接著蘇聯也對日宣戰。在此沖擊下,日本終於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宣告無條件投降,結束了太平洋戰爭。最後,由於義大利、德國也早已宣告投降,因此世界第二次大戰宣告終結。
E、現代之一(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八0年代後半):日本在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隊的佔領和間接統治的基礎下,開始邁向民主主義的和平國家之路。民主化的基礎,是由於實施了新憲法(一九四七年)及承認婦女參政權的選舉法,與制定保護勞工權利的勞動關系法等相關法令。一九五一年,日本簽署了舊金山和平條約,恢復獨立的國家形態。可是因為美國與蘇俄的對立關系(冷戰),因此參加簽署舊金山和平條約的國家,也只有日本和西方自由主義等國家。同一天,日本也與美國締結了美日安全保障條約,同意提供美國軍事基地。因此,日本也成為西方陣營的一員。此外,日本繼續致力於恢復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於一九五六年,簽訂日蘇共同宣言;同年日本加入聯合國也受到承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關系於一九七二年建交,一九七八年簽訂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此期間,日本在經濟上的成功,受到全世界的矚目。經濟發展的根基,在於戰後立即展開復建的工作,並在美國的指導下,實行了幾項根本性改革,亦即制定反壟斷法、將財閥解體、農地改革等。此外,又推行以稅制為中心的一連串財政政策的改革,也因此克服了當時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在六十年代,日本的經濟以鋼鐵、造船、汽車、化學等重化學工業為主導,實現了的高度的經濟成長。到了六十年代末期,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已躍居自由主義國家中的第二位。這個期間的日本,也成為國際貨幣基金IMF八大會員國之一,同時也加入了OECD(經濟協力開發機構)等,在世界經濟活動領域之中,逐漸佔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的企業界,在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時,以導入高科技機械來節省能源,並且在擴大出口等措施收效之下,渡過了石油危機。於一九七五年,首度召開第一次先進國家高峰會議(SUMMIT)中,日本與美國、英國、法國、舊西德、義大利共同參加此會議(第二次會議後,加拿大也參加此會)。在八十年代,日本的經濟更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八十年代後半期以來,盡管日元對外匯率急遽升值,但日本的工業製品,卻不斷地出口到各國市常這段時期的日本經濟指標,呈現出非常顯著的現象;那就是,巨額的貿易順差,低失業率,安定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等。以美元匯率來換算每人平均國民所得,也位居於世界的最高水準。如上述般戰後經濟發展,大幅改變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尤其從一九六四年起,生活方式亦有明顯的變化。同年,東海道新干線舉行了通車儀式;在東京地區也舉辦了亞洲首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此外,由於家庭的電氣化及汽車的普及、高速公路網及國內外航空路線的開設,電視、電話、傳真機等通信網的發達之下,國民生活也達到了非常方便而又舒適的境界。另外,受惠於日元的大幅升值的影響,造成最近數年,每年有一千萬人的日本人出國旅行。象這樣的社會繁榮景象,是戰爭結束當時的日本人所無法想像的。
F、現代之二(一九八0年代後半以後):最近十年的大變動,首推日本電信電話公社及日本專賣公社等大規模國營企業體的民營化。在一九八五年,日本電信電話公司與日本香煙產業公司也一一被民營化。緊接著,一九八七年國鐵也在民營化下分成JR的各個公司。在一九八九年日本首度導入百分之三的消費稅(附加價值稅)。一九八六年後半,在激烈的股份與地價上升所產生的資產利益下,消費及一般企業的設備投資大量增加,日本經濟在所謂的「泡沫經濟」下,如滾雪球般地膨脹起來。之後,由於金融緊縮之下,使得九十年代初期的股份、土地、建築物等發生暴跌,泡沫經濟也因此破碎而幻滅。但是由於泡沫經濟產生大量不良債權,日本景氣便長期間處於低迷狀態,回復步調至今仍遲緩。雪上加霜的是一九九三年起日幣開始急遽的升值,企業為了自下而上,也開始實施「企業重整」(restructuring)。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長年一直飽受抨擊的貿易順差也逐年減少。一九九三年時,隸屬保守派的自己民主黨在執政三十八年後,首度拱手讓出政權。一九九二年制定了聯合國和平維持活動(PKO)法,此法也成為可派遣適當人數的自衛隊到海外進行國際協助的法令根據。
4、日本急速近代化的原動力
日本的近代化始於一八六七年,這是在解除了二百多年的鎖國政策後開始的。次年,新誕生的明治政府以下的「五條御誓文」。五條御誓文廣興會議,萬機交付公論決定;上下一心,共同參與行政,振興經論;朝官、武士乃至於庶民各遂其志,同時使人心不為之因倦為重;破除舊有陋習,並基於天地公道;求取知識於世界,振興皇基。明治政府的基本政策,是採取開放政策並與各國交涉,以富國強兵來維持國家的獨立。富有進取精神的明治維新指導者們,果斷地實施了這個政策。包括上述政策面的要因,以下列舉日本近代化原動力的諸要因:A、日本政策撤廢了封建時代的藩制,以近代國家的行政單位設立了縣制,完成了中央集權式的國家體制。B、廢止士農工商的階級制度,並設置使全國人民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制度。這是考慮到日本近代化的同時,必須先提高一般國民的知識水準。因此,日本政策當時即致力於推行讓國民教育普及。C、承認農民買賣土地的自由,並有計劃的培育各產業,以國營的方式開辦了鐵路、電話、郵政制度。此外,設立了公營的示範工廠、獎勵民間企業投資(例如:長崎造船所、富岡紡織廠)、積極提供貸款等補助。D、在各個領域積極的招聘外國顧問,並致力於導入及吸收外國的技術與制度(例如:伯亞索那德(法)的立法及法學教育,貝爾茲(德)的醫學教育,克拉克(美)之農學教育,莫列爾(英)鐵路建設及社貝(德)的八幡制鐵所的作業指導等。)E、國民在服膺於「文明開化」的旗幟下,不斷的傳入西洋文明。此外,日本人民也勤奮的工作並儲蓄所得,創造出近代化所需的資本。如同上述,日本的近代化原動力,其實是鎖國時的和平封建時代就已經奠定了基矗也就是說,經由武士階段的統治經驗,已經培育出官僚制度與具組織能力的人才,加上貨幣及度量衡的統一,與道路、航路的設施都已整頓完成,而以米為首的流通經濟的雛形,都已成形。
5、外國與日本歷史及文化上的關系
日本的文化受到中國及歐美的影響很大,除此之外,其他地域的文化,經由中國及歐美再傳到日本的,也為數不少。公元前三至二世紀,從中國傳來稻米種子及稻作技術後,這也成為一個轉捩點,也由狩獵時代轉變成以稻作為中民訴農業時代,社會生活因此為之改變而也逐漸發展。一世紀時,九州地區的王候被東漢光武帝賜封金印,這一段記事也記載於中國的史書,這一段記事也記載於中國的史書「後漢書」,此金印於十八世紀在福岡縣被發掘出。三世紀時,邪馬台的女王派遣使者赴魏朝,也有魏朝派遣使者前往邪馬台國的記載。進入四世紀後,也出現了朝鮮與日本交流的史實的記錄,從五世紀到六世紀,漢字、美術、農業等其他工藝也由朝鮮傳入,這其中除了朝鮮獨有的文物之外,也有中國文物經由朝鮮傳入。六世紀初,儒教傳入日本,對日本人在道德及生活觀上有很大的影響。在七世紀,隋唐時代日本也派遣「遣唐使」,同時還派遣許多留學生前往中國。這些使者及留學生也傳入當地許多文物及制度,特別是唐朝制度的影響最為深遠。日本佛教歷史緣於六世紀,經由朝鮮贈予的佛象及經文而開始,在九至十世紀中,中國與日本即有僧侶往來於兩地,促使了日本佛教的發展。這期間與日本的建築、美術、工藝有關系的文物,也受到中國很大的影響。從十世紀末開始到十二世紀為止,中國與日本的關系斷絕了一段時期,十二世紀以後,與宋、明朝的貿易才再度開始。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一二九九年)中,當時是將以「Zipangu」的名稱介紹到歐洲,而哥倫布發現美洲時,據說也是向西航行,想造訪日本而出發的。但是歐洲人與日本人,實際上初次的接觸是在一五四三年,葡萄牙人漂流到九州南方的種子島之後,當時葡萄牙人傳給了日本鐵炮(長槍)與火葯。之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及荷蘭人,也陸續來到日本傳教或是從事貿易工作。十六世紀後半以後,日本也有達二百至八百噸的木造船往來於華南、暹邏、菲律賓及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一五九二年攜帶豐臣秀吉的朱印狀的正式貿易船「朱印船」也開始航行,這些船隻將日本的銀、銅、鐵、硫磺、雜貨等交換生絲、絹製品、皮革、鉛、砂糖等物品。這時,海外交易地區已有日本人移祝而一六三九年實施鎖國後,海外的日本人也不能夠再回到日本。那時,九州有一位女孩因為沒辦法回到日本,而留下了一封充滿了思鄉情愁的信,現存於日本的平戶。當時也只有非天主教的荷蘭在鎖國政策之後,將商館從平戶遷移到長崎的出島後,被允許可繼續與日本從事貿易。因此,日本早期就先研究了荷蘭的醫學,也開始學習荷蘭語。一八五三年美國的馬休貝利提督,帶著當時菲摩爾總編的國書,率領四艘軍艦來到日本,並在次年締結了美日親善條約。自一六三九年鎖國以來,日本與外國的外交一度已經中斷。但在美國的積極促成下,日本又重新開放了門戶。隨後又與英國、俄國、法國、荷蘭等國締結了條約。因上述這些外交政策的轉換,成為一個契機,造成德川幕府的倒台,同時在明治維新之下,日本逐漸轉變成了一個近代化國家。日本在進行近代化之中,一方面吸收西歐的文化並導入西歐式的立憲政治體制,另一方面以西歐的技術,振興了產業,並確立了近代的資本主義。而日本的近代化不外乎是西歐化。許多的日本人赴歐洲及美國學習學問及技術,此外許多的歐洲人及美國人也來日本傳達文化。從一八八一年到一八九八年止,所招聘的教師與技術人員人數,有英國六千一百七十七人、美國二千七百六十四人、德國九百一十三人、法國六百一十九人及義大利四十五人。中東地區與日本,在近代以前並沒有直接的交流關系,但是這些地區的文化經由其他國家而傳到日本的也為數不少。例如八世紀的正倉院即收藏了波斯的寶物,及起源於亞述帝國而在中國製造的豎琴。此外,阿拉伯數字及天文學也經由歐洲傳到日本。

㈣ 日本歷史上發生過的各類案件有哪些

1、吃人的佐川
2、酒鬼薔薇聖斗
3、便池管道殺人
4、三億日元搶劫案
5、綾瀨水泥殺人案
6、津山事件
7、世田穀一家殺害事件
8、龍卧亭殺人事件
9、日本名古屋孕婦剖腹被殺案
10、秋葉原殺人事件

㈤ 日本歷史上有什麼不可思議的案件

日本這一天日本信託銀行也就是現在的日本UFJ信託銀行收到一封用報紙剪貼而成恐嚇信恐嚇信要求日本信託銀行將300萬日元送到指定的地點,不然炸毀經理的家。日本警方對此非常重視,於是布署了50名警力,不過在之後的四天里一切風平浪靜。

第四天

東京早晨經歷暴雨,一輛運鈔車載著2億9430萬7500日元的現金前往東芝公司的府中工廠,里這是東芝4523名工人的年終獎金。當車子經過監獄後面的小路時,突然被一輛警用摩托車攔住,戴著安全帽的警察大聲警告,“你們經理家裡被放了炸彈,剛剛接到通知這輛車也有問題,需要檢查一下。”

2000年電影《三億日元搶劫案》以此案件為背景


這個案件被日本媒體稱為日本警方最不想面對的案件,因為此案不僅是日本迄今被盜金額最大的案件,據說,犯人在現場遺留的作案工具共有120件,但卻沒一件可以拿來當作線索,因此讓警方成為笑話,可說是日本歷史上最神秘的案件之一。也因為整個犯罪過程沒有任何人員傷亡,又被稱為完美犯罪。

㈥ 日本歷史上都發生過哪些大的地震

一、1923年關東大地震,造成10萬多人死亡,4萬多人失蹤。

如果說哪場地震讓日本人最為痛心,那莫過於關東大地震。1923年9月1日上午11時58分,東京南部的大島渚爆發里氏8.2級地震,震動4至10分鍾。

地震來臨時,正是日本的午餐時間,許多家庭正在做飯,地震使得爐灶傾覆,火勢隨風蔓延,引發了數不清的火災。而當天也是日本學校秋季學期的開學日,學生正在教室上課,地震來臨時,倒塌 的房屋,造成了許多學生的傷亡。

關東大地震摧毀了日本主要經濟政治中心東京、重要港口橫濱,以及靜岡、神奈川、千葉縣共57萬座房屋建築,190萬人無家可歸。據統計,東京約有35萬座房屋倒塌,60%的人失去家園;而橫濱90%以上的房屋或徹底倒塌,或損毀嚴重而無法繼續使用。

地震結束後的統計數據顯示:死於火災與震中的人共有10萬多人,失蹤4萬多人。不過,2005年9月鹿島建設公司的一份報告表明,關東大地震共造成105000人死亡。按照今天的市值,關東大地震共造成經濟損失10億美元。

更為重要的是,關東大地震給日本人帶來了巨大的精神沖擊。在地震結束後,《朝日新聞》開始不斷報道倖存者的逃難經歷,以及死難者是如何被大火及倒塌的建築吞噬的真相。據倖存者描述,在地震後,許多人東京居民攜帶財產和家眷逃亡中被大火燒死。

1960年,介於關東大地震對日本人帶來的強烈心靈陣痛,日本政府將9月1日定為「防災日」,以紀念關東大地震,並提醒日本民眾時時謹防地震來襲。請繼續閱讀下節,了解給日本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的一次地震。

二、2011年東北9.0級特大地震,造成上萬人死亡,引發核泄漏。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海岸爆發9.0級大地震,由於地震發生於海洋深處,引發十米高的海嘯,直接沖毀宮城、茨城、岩手三縣數以萬計的房屋、建築。地震甚至引發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成為日本歷史上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震中位於宮城縣附近海域,由於海嘯沖擊,宮城、茨城及岩手三縣上萬人死亡,而福島核電站更出現泄漏,20多萬人被疏散,其引發的次生災害及財產損失堪稱日本史上之最。

實際上,3.11大地震爆發兩天前的3月9日,東北部附近海域就出現7.2級大地震,宮城縣、青森縣及岩手縣都有震感。

而且,到3月10日震源地又爆發兩次6級以上餘震,這些餘震並沒有傳出人員傷亡的信息。不過,日本政府提醒海域居民預防海嘯。然而,日本政府萬萬想不到,這些只是大地震的前哨。

3月11日下午1時46分,宮城縣附近海域爆發9.0級大地震,並引發10米海嘯。海水迅速沖上陸地,將沿途建築摧毀,橋梁倒塌、機場成為一片廢墟、許多船隻被沖翻上岸。而宮城縣很快傳出嚴重傷亡的信息,當天下午,仙台市海岸便出現300多具死難者遺體。

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除海嘯外,還有火災。在地震爆發2天內,災區共有80多處起火,許多煉油廠冒出熊熊烈焰,將附近建築吞沒。宮城縣氣仙沼市大火蔓延5公里,超過三分之一建築被燒毀。

地震引發的另一次生災害就是核泄漏。地震發生第二天,福島第一核電站反應堆冷卻系統失靈,開始出現氫氣爆炸,進而引發核泄漏,福島市20多萬居民緊急避難。3月15日,放射性物質隨風飄到東京,東京傳出放射性物質超標的警告。

此次大地震對日本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除了生命及直接財產損失,日本經濟也受到了重大打擊。許多工廠在地震中被毀,而核電站事故更是讓日本電力供應出現不足,導致更多工廠停產。最為重要的是,日本政府要想修復國民對核電站的信心,還需要大量的時間與努力。

三、1995年阪神大地震,造成上無人死亡,損失1000億美元。

大阪與神戶均是日本本州島西部重要港口城市,神戶更是世界第二大港口,在國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址。然而,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讓這兩座城市一度陷入恐慌,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1995年1月17日凌晨5:46分,大阪與神戶地區所有還在睡意朦朧中的人,忽然被強烈的震感驚醒。兵庫縣南部城市淡路市爆發的7.3級大地震持續了20秒,瞬間,震源附近10萬座房屋倒塌。

另外185000座房屋被嚴重損害,6343人被倒塌的房屋壓死,其中,離震源最近的神戶地區共死亡4600人。另外,地震還造成415000人受傷。

神戶是日本著名歷史名城,擁有許多古老建築,這些建築為了抵擋台風的侵襲,屋頂大多建成大約2噸的重量,而支撐廊柱又不夠堅固,因此,許多在地震中被摧毀。而1981年後建成的高樓具有較強抗震能力,反而在地震中沒有受到太大破壞。

不僅如此,神戶海岸150個碼頭中約有120個被毀,阪神段1千公里高速公路陷入癱瘓,電力供應被破壞,加之餘震不斷——地震後5周內,共有50次超過里氏4級的餘震,許多居民不敢回家居住,生活一度陷入混亂。

阪神大地震造成日本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約占當時日本2.5%的GDP。不過,阪神大地震對日本的最大影響,在於民眾開始對政府地震預警及震後救災能力產生懷疑。

因此,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政府更加重視房屋建築的抗震能力,以及完善災害救助機制。也許正因為如此,在15年後的東北9.0級大地震中,日本政府才有不俗的表現。

四、1896年明治三陸大地震,死亡達22000人之多,還波及夏威夷。

明治29年,即1896年6月15日19時32分,日本宮本縣三陸爆發7.2級大地震,由於震感微弱,許多人並沒有將它放在心上。然而,地震35分鍾後,第一波海嘯沖擊到三陸海岸,幾分鍾後第二波海嘯也緊隨而來,高達38.2米的海嘯造成9000多座房屋被毀,22000人死亡。

岩手縣和宮城縣死傷最為慘重,青森縣和北海道也有人員傷亡。然而,令人感到吃驚的是,地震發生時,在海上捕魚的漁民們竟然沒有震感。許多當天出海的漁民,在返回家後,才發現家園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而親人們的斷肢殘臂就在海水中飄盪。

此次地震震源位於日本西海溝俯沖帶,還波及到美國夏威夷,使得夏威夷海岸數間房屋被沖毀。

五、1933年三陸第二次大地震,造成3008人死亡,12053人受傷。

1933年3月3日,日本宮城縣南三陸町發生8.1級大地震,如同1896年的大地震,此次地震也引發海嘯,海水淹沒三陸附近城鎮,造成3008人死亡,12053人受傷。

由於三陸大地震震源位於距離海岸290海里的太平洋,因此,地震對當地建築的造成的毀壞不算嚴重。但是,地震引發的28.7米高的海嘯卻給海岸附近村鎮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海嘯沖毀了7000多座房屋。岩手縣一些村鎮幾乎90%的房屋被毀,將近一半人口罹難。

㈦ 日本發展歷史

日本戰後分為三個時期:戰後初期、後昭和時代、平成時代。

1、戰後初期

日本投降後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實君立憲制為虛君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日本投降詔書發出的同時,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鈴木貫太郎內閣總辭,授意與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組閣。東久彌宮內閣,是日本歷史上唯一的皇族內閣。

當時,東久邇宮內閣中,有前首相近衛文麿任國務大臣、重光葵任外務大臣。後來重光葵因故辭職,由前奉天總領事,元老牧野伸顯的女婿吉田茂繼任。此時,盟軍送來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部要求罷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論的內務大臣山崎巖,東久彌宮內閣於是總辭。成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內閣,壽命五十四日。東久彌宮內閣倒台後,昭和天皇任命親美英派的幣原喜重郎組閣,1945年10月9日,幣原內閣成立。幣原令人熟悉的就是20世紀20年代的幣原外交。

民主政體改革戰後的政黨如雨後春筍一樣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黨(總裁鳩山一郎)、日本社會黨(片山哲書記長)、日本進步黨(總裁町田忠治)、日本協同黨(委員長山本實彥)、日本共產黨(書記長德田球一)也恢復活動。翌年一月,盟軍總部公布公職追放令,所謂公職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戰犯出任公職。

2、後昭和時代

日本經濟的崛起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

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政黨政治的勃興鳩山一郎在促成日蘇建交後退下來,由石橋湛山繼任,然而石橋組閣不久,身體出現重大問題,又不得不辭職,最後由曾被指為戰犯的外務大臣岸信介繼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條約,為此,革新與保守兩大勢力進行最終對決,爆發日本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安保斗爭」。

其後,日美安保條約修訂自然生效後,岸信介退任,由池田勇人繼任。池田勇人提出「寬容與忍耐」口號。池田連續三次組閣,甚至與同屬吉田茂門下的佐藤榮作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競爭,最後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辭職。佐藤榮作繼任。佐藤組閣後,把沖澠縣回歸日本。

經濟放緩與國際地位的提高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年、1977年和1978年度各為4.0%、4.4%和5.3%,與高速增長時期比,還不及1965年經濟危機時5.7%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

中速增長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在經濟穩定發展特別是在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從1983年貿易黑字超過西德、資本輸出超過英國以來,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貿易黑字大國、經常收支黑字大國和資本輸出大國。

另外,從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債權大國,而美國則開始淪為世界最大的海外債務大國。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而且還開始被稱為「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這樣,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3、平成時代

昭和天皇於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次日(1月8日)起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5年,日本已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1986年底海外凈資產一千八百零四億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資產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億美元,估計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萬億美元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應國,東京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正在擴大。

(7)日元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日本歷史是指日本從日本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㈧ 關於日本歷史

日本(日文:日本國,前660年2月11日—)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島國。 西、北隔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東瀕太平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認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強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被稱為「日出之國」。日本為單一民族國家,國內大城市主要有東京、大阪和神戶等。
中文名稱: 日本國
英文名稱: Japan
簡稱: 日本
所屬洲: 亞洲
首都: 東京都
主要城市: 東京,大阪,京都
國慶日: 2月11日(建國紀念日)
國歌: 《君之代》
國家代碼: JPN
官方語言: 日語
貨幣: 日元(円)
時區: UTC+9(無夏時制)
政治體制: 君主立憲政體
國家領袖: 明仁(平成天皇)、菅直人(內閣總理大臣)
人口數量: 127,767,944人(2009年)
人口密度: 337人/平方公里(2009年)
主要民族: 大和民族
主要宗教: 神道教、佛教
國土面積: 377,835平方公里
水域率: 0.8%
GDP總計: 5.07萬億美元(2009年)
人均GDP: 42480美元(2008年)
國際電話區號: +0081
國際域名縮寫: .jp
道路通行: 左側通行或靠左行駛

國家基本信息

中文/日語:日本國(通稱:日本;) 假名:にほんこく/にっぽんこく 羅馬字:Nihon/Nippon 國家碼:JPN 國名釋義:日出之國 譽稱:櫻花之國

國旗:日章旗,亦稱太陽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也就是標准國旗的長度尺寸)。旗面為白色,正中有一輪紅日。白色襯底象徵純潔,紅日居中象徵忠誠。日章旗是明治3年(1869年3月9日)由太政官劉聚楓頒布制定的。 軍旗:旭日旗,白底紅日16道紅色光芒線,由太陽旗演變而來,曾是日本陸海軍旗,現為日本海軍旗,平時在前部桅桿升起稱艦旗,海戰時在後部桅桿升起稱戰斗旗。 國徽:圓形,繪有16瓣黃色的菊花瓣圖案。菊花圖案也是皇室御紋章上的圖案。 國花:櫻花(國民和世界大部分人認為,也是日本的象徵。) 菊花(天皇認定) 梅花(前日本國花) 國鳥:綠尾虹雉 國石:水晶

人民生活

官方語言:日語 官方文字:日文 總人口:127,767,944(世界第10名)。根據中新網2009年9月21日報道,日本總務省發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09年9月15日全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2898萬人,比去年增加了80萬。65歲老年人在日本總人口中的所佔比例也增加了0.6個百分點達到創紀錄22.7%。 人口密度:337/平方公里(世界第30名) 民用電壓:110V,50Hz與60Hz 插座:A、B 歷法:公歷 貨幣:日元(円),讀法:えん(en)

政治文化

國家憲法:日本國憲法 國家結構形式:單一制 國家政權:資本主義國家 明仁天皇和美智子政治體制:日本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酋長國,天皇為國家元首和宗教領袖。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天皇):明仁 政府首腦(日本首相):菅直人 國家領袖(三權分立) 立法(國會):橫路孝弘(眾議院議長)、江田五月(參議院議長) 司法(最高裁判所):竹崎博允 [1]

整體描述
中國人遷徙日本的歷史 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來自中國東北的原始人類進入朝鮮半島上居住,一些又遷徙到日本。考古學和人類學觀點認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古代中國漢族[2]、長江下游的吳越人、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逐漸遷移到日本融合衍變而來。 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人類學和醫學專家聯合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調查團多次證實了以上的結論。 戰國時秦國滅燕國、齊國和越國時,大量燕國人、齊國人和越國人逃到朝鮮半島和日本。中國的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5世紀,朝鮮半島北部屬中國領土,在此期間和以後到清朝時當中國北方出現戰亂和災害時,陸續有大量中國人移民朝鮮半島,後來又從這里向東向南到了日本。還有一條移民路線是從中國東部直接跨海到日本。 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現在日本語言口音中80%左右是漢語的變音,日本的語言語音主要來源於商周時期到清朝的多時間段多層次的中國漢語方言口音和通古斯人口音、吳越人口音、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口音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口音融合而來,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日本大和民族日本主要民族為大和族,北海道地區約有2.4萬阿伊努族人,沖繩列島約有120萬琉球人。通用日語, 北海道地區有少量人會阿伊努語,沖繩列島還有少量琉球人會琉球語。主要宗教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別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首都東京(Tokyo)是一座有1290萬人的現代化大都市。日本的動漫產業極為發達。是世界第一動漫王國!

國名的由來

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處」,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日之國。 早於日本與中國接觸前,日本人稱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為「やまと」和「ひのもと」,意思就是太陽之本。 而在中國的三國時期,中國人使用倭去代表日本。由於「倭」字有「矮」的意思,因此在漢字傳入日本以後,日本人於日語中同音(わ)的「和」去代替。並用漢字「大和」去表寫日語的やまと,並用「日本」表寫ひのもと。後來日語中轉用音讀去讀「日本」,轉變成今日日語中常用的にほん(Nihon)和にっぽん(Nippon)。 「日本」一稱遲至公元7世紀末才在中國出現。《舊唐書》記載日本人由於不喜歡「倭國」的名稱,因此將國家的名字改作「日本」,其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現代日本的正式名字為「日本國」(にほんこく)。在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日本的正式名字為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新的憲法中,改成現今的名字。 雖然日本國內絕大多數使用日語的情況也是用「日本」去稱呼自國,但是近年也有使用由英文「Japan」轉寫的「ジャパン」,甚至從「Cipangu」轉寫而成的「ジパング」來代表日本,從而製造外來語的效果,尤其常見於廣告及品牌的命名。 除了日本和大和外,古時日本也有其他的日語稱號。如:大八州(おおやしま)(由日本神話中由伊邪那美和伊奘諾尊所創的八個島)、八島(やしま)、扶桑(ふそう)、瑞惠(みずほ)、敷島(しきしま)、秋津島(あきつしま)等。

1、地理位置

日本位於歐亞大陸以東、太平洋西部,由數千個島嶼組成,眾列島呈弧形。日本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南朝鮮、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2、面積和地區劃分
日本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 日本的總面積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積37萬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091平方公里,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最多的國家,填海造陸的面積多達1600平方公里。

3、行政區劃
日本全國分為47個一級行政區:一都(東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四十三縣。部份市因人口較多,在當地影響較大,而被指定為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都道府縣下的行政區劃為市町村,此外還有郡、支廳、區、特別區等行政單位。 日本近年來實行了市町村合並的政策,町村數目大量減少。現在為了緩和東京一極集中與增進地方分權,正在檢討廢除都道府縣,改實行道州制的必要性(日本道州制議論)。1968年,日本自治省導入了地方公共團體編號制度,目前全日本的都道府縣與各市町村均有自己的編號。都道府縣的編號與ISO 3166-2:JP吻合。

地形、地勢
日本境內多山,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國土森林覆蓋率高達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稱為:聖岳 日本的平原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關東平原、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日本平原面積狹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達3054人/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二,僅次於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 日本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活動頻繁,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麻煩。全國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在火山分布地區,景色優美,溫泉資源豐富,成為著名的觀光療養地。[3]

河流、平原、湖泊
日本境內河流流程短水能資源豐富,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向東西兩側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於日本東西狹窄,加之山勢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風季節,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為此,日本修築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庫,用於防洪。河水廣泛用於生活用水、農業和工業用水、水力發電。

海岸線和海洋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親潮),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 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近年,導致海水升溫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對日本產生影響,主要是梅雨持續時間延長,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地貌地質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由於平原較少,日本很多山上都種植農作物,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嚴重的地震則每一個世紀都會發生幾次;近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新舄縣中越地震都是里氏6級以上的強震,受到世界各國關注。日本的溫泉很多,並且已經發展成為旅遊景點。 由於日本的島嶼呈北東向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因此有許多種氣候類型。氣候類型大部分是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的九州島、四國、琉球群島有副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的島嶼夏天溫暖,冬天則十分漫長、寒冷,還時常有大量降雪。而中西部地區則冬天比較乾燥,很少下雪,夏天潮濕。

日本氣候
日本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北海道與本州的高原地帶屬亞寒帶,本土地區屬溫帶,而沖繩等南方諸島則為亞熱帶。此外,日本所處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風及洋流交匯的影響,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日本可分為六個氣候區,分別是: 北海道氣候 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響,降雨量較日本其他地方為少。夏季短暫且涼爽;冬季漫長而寒冷。 日本海側氣候 范圍為本州島西部海岸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氣壓所控制,吹西北風。同時由於暖流對馬海流在冬季通過日本海而帶來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較少,有時因焚風而會出現異常高溫。 中央高地氣候 典型的內陸性氣候。冬寒夏涼。冬季與夏季及晝夜之間溫差很大。降雨量少 太平洋側氣候 包括了本州東海岸、南四國和九州大部分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梅雨強台風多。冬季則降雪較少。 瀨戶內海式氣候 包括了山陽地方、北四國、近畿與九州局部地區。這里天氣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時遭受旱災之苦。 南西諸島氣候 范圍為琉球群島。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暖。降雨量大。夏季常受台風吹襲。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側地區冬季的降雪;6、7月(沖繩、奄美為5、6月)間連綿不斷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陸或接近日本的台風。日本有記載的最高溫度紀錄是40.9度,於2007年8月16日在崎玉縣熊谷市和岐阜縣多治見市測得;有記載的最低溫度紀錄是-41度,於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測得。

日本歷史

約公元2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部落(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關系)。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范圍僅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經過一千多年,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比較統一的國家,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日本傳說《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神武天皇,是聖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說,編排的「皇紀」。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聖德太子在斑鳩宮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現一次,亦稱一輪。按道皇居二重橋教的說法,每一輪辛酉年是發生變革之年。而第21輪的辛酉年則是發生徹底的大變革之年。 於是,聖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為起點再往上推第21輪的辛酉年為日本建國之年。規定該年的陰歷一月一日為神武天皇登極之日(陽歷為2月21日)。按照這種推演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紀2649年。結果把皇統向前多推算了大約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為地安插了10位虛構的天皇。聖德太子按照這種邏輯編修了日本史。後人便加以延用至今。[5]
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約始於公元600年,止於遷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墳時代,下啟奈良時代。此期以政治中心為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即當時的藤原京)而得名,較為重大的事件有聖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紀初,武烈天皇去世後,缺乏皇位繼承人,大伴金村從越前迎來男大跡王繼承皇位,他就是繼體天皇。當時,在朝鮮半島,新羅、高句麗的勢力擴張,威脅百濟,並使日本在朝鮮南部任那發展勢力的半島經營策略陷於窘境,另一方面,導致大批大陸移民的流入。 在國內,皇室在統一國土後,不斷霸佔地方貴族的領地,擴大自己的屯倉,並將侵略朝鮮的軍事負擔強加在他們身上,皇室和地方貴族間的矛盾不斷激化。侵朝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引發了人民的反抗。6世紀中葉以後,部民制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開始瓦解,部民紛紛逃亡。朝廷內部新舊勢力之間的斗爭日益加劇。在6世紀初,在朝廷中握有實權的大伴氏曾因主張把任那四縣割讓給百濟而受到攻擊,從而失去政治勢力,物部氏和蘇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軍事的貴族,是維護原有統治方式的守舊勢力。蘇我氏從5世紀後半葉起,在朝廷中掌管財政,勢力逐步擴大。蘇我氏與大陸移民的關系密切。當時,蘇我氏是積極吸收外來思想和文化的進步勢力。當百濟聖明王獻給日本朝廷佛像和經論時,蘇我稻目積極主張崇佛,力圖通過崇拜佛教來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統一全國的思想,加強皇權。物部尾輿則主張信仰原來的氏神,以維護氏姓制和部民制,堅決反對崇佛,於是兩派間圍繞崇佛與排佛展開了激烈斗爭。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後,以皇位繼承問題為契機,蘇我稻目之子蘇我馬子和物部尾輿之子物部守屋之間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馬子討滅守屋取得勝利,物部氏滅亡。打敗物部氏之後,蘇我馬子立泊漱部皇子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為蘇我馬子的傀儡,曾指著獻上來的野豬說:「何時如斷此豬頭,斷朕所嫌之人。」蘇我馬子聞言大驚。592年,蘇我馬子唆使東漢直駒刺死天皇。為了獨攬朝政,同年12月,馬子推舉外甥女飲屋姬繼位,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遺子廄戶皇子為皇太子,並「錄攝政,以萬機悉委」。後來世人因廄戶皇子聰慧,治政英明,稱其為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書紀》稱他「生而能言,及壯有聖智,一聞十人訴,以勿失能辯」,具有能吏的素質。他師從高麗僧惠慈學佛教、百濟博士覺哿習儒學,自幼受到大陸思想文化的熏陶。 聖德太子執政之初,朝廷正處在內憂外患之時。所謂外患,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隋朝;在朝鮮半島,漸趨強大的新羅,占據漢江、洛東江流域,並在吞並任那(日本在朝鮮的據點)之後,與日本的關系急劇惡化。所謂內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畢現,以蘇我氏為代表的豪族勢力尾大不掉,皇室勢力單薄。聖德太子受中國的尊王大一統思想影響,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挽救社會危機,為此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幕府時代
1192—1852年 在12世紀,日本形成了稱霸關西的平氏和稱霸關東的源氏兩大勢力集團。1167年,平氏集團首領平清盛任太政大臣,從此武士開始掌握實權。源氏和平氏兩大集團在1180年與1185年爆發兩次戰亂。此後,各武士集團之間爭斗不斷,先後出現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又稱足利幕府)和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統治的時代。期間日本爆發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並多次對外征戰,使得這一時期的日本政治混亂內憂外患頻發。
明治維新
1852—1912年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許多日本人在黑船叩關後覺醒,力圖推翻幕府統治,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明治維新就是在日本19世紀進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了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明治政府在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都得到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直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成為了亞洲強國,東方唯一的帝國主義列強。
大正、昭和時代
1912年7月30日—1989年1月7日 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日本的裕仁親王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2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2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6]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單獨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並鍾超傑為下一任天皇。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沒。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㈨ 日本的發展歷史

1868年實行「明治維新」,廢除封建割據的幕藩體制,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恢復了天皇至高無上的統治。明治維新後,日本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1904年挑起日俄戰爭;1910年侵吞朝鮮。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日本進入昭和時代。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後初期,美軍對日本實行單獨佔領。1947年5月,日本實施新憲法,由絕對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天皇為日本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現任天皇明仁1989年即位。 軍事:日本1945年戰敗投降後,軍隊被解散,軍事機構被撤消。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基於其自身需要,指令日本重新發展軍事力量。同年,日本組建「警察預備隊」,後改稱保安隊,1952年成立「海上警備隊」,1954年新建航空自衛隊,7月頒布《防衛廳設置法》和《自衛隊法》,將保安隊、海上警備隊分別改稱為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將陸、海、空三軍正式定名為自衛隊,並成立了防衛廳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健全了統帥指揮機構。 自衛隊實行志願兵役制。陸上自衛隊服役期限為2-3年,海、空自衛隊為3年。一般根據本人希望,可延長服役1次(2年)。 截止2006年3月,日本總兵力編制員額33萬人,其中現役軍人25.2萬人,文職2.4萬人,預備役5.6萬人。其中陸上自衛隊約14.8萬人,編為5個方面隊,轄13個師和2個混成旅、1個空降旅,裝備坦克1020輛,裝甲車約980輛,各型飛機約511架,各種火炮7630門;海上自衛隊約4.4萬人,由擔負機動作戰的聯合艦隊和負責近海警備的5個地方隊組成,裝備各型艦艇142艘,39.8萬余噸,飛機206架;航空自衛隊約有4.5萬人,主要作戰部隊為航空總隊,轄3個航空方面隊和1個航空混成團,裝備各型飛機464餘架,其中作戰飛機361架。此外還擁有各式導彈28種。防衛廳機關和直屬機構編制7000餘人。2005年,駐日美軍總兵力約3.6萬人。 日本外交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堅持以日美同盟為基軸,以亞洲為戰略依託,重視發展大國關系。重視加強日美安全合作,同時致力於穩定對華關系,深化與東盟關系,加強對歐關系,改善日俄和日朝關系。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事務,力爭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日本國土狹小,資源貧乏,但戰後的日本奉行「重經濟、輕軍備」路線,重點發展經濟,使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2008年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約合4.91萬億美元。截至2009年年底,日本外匯儲備為1.049萬億美元。至2008年年底,日本外匯儲備達10185億美元,為世界第二;擁有約2.5萬億美元海外資產,連續十多年為世界最大債權國。日本製造業高度發達,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70%左右。著名公司有豐田、索尼和松下等。

㈩ 日元歷史

從日元升值的經驗和教訓看中國人民幣

日元每次升值均不同程度地給日本經濟帶來一些短期利益通過國內外商品價格相對變化促進民族工業盡快自立自強,迫使其提高競爭力和勞動生產率;在進口原材料和石油等方面節省大量的外匯;使那些受低匯率保護的、效率低下的出口企業或利益集團受到沖擊,有利於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及經濟結構的調整;匯率上升又使日本有產階級的財富大幅增值 ;促進資本輸出和日元的國際化進程;給日元對外借貸帶來增值效益;減輕還貸負擔。
日元的升值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1年2月從1美元兌360日元升值為306日元固定匯率;第二階段為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為1美元兌240-250日元浮動匯率;第三個階段為1985年「廣場協議」迄今,日元升值為1美元兌90-140日元。
戰後,日本的產業發展、經濟振興以及國際貿易立國是在長達20餘年的鎖定日元低匯率的背景下實現的。1949年,為控制持續不斷的通貨膨脹、改革當時存在的多重匯率,日本在美國佔領當局的幫助下制定了「道奇計劃」和「經濟安定九原則」,將美元與日元的匯率鎖定為1:360。正是這一固定匯率的實施,使日本產業獲得了重返國際市場的機會。日本國民經濟的外貿依存度也因此從1946-1950年的12.3%迅速提高為1956-1960年的23.4%。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出口產業增速加快,出口貿易急劇增長。60年代前期日本出口指數的年均增長率為17.9%,後期為15.1%,幾乎為同期世界貿易增長速度的兩倍。日元低幣值的固定匯率一直實行到1973年2月。這期間,日本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在1951-1955年、1956-1960年、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四個區間內,日本的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分別達到8.2%、8.7%、9.7%和12.2%。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日元在1971年2月第一次升值時的產業基礎。由於受惠於長達20餘年的1:360的日元固定匯率,日本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大提高。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日本出口總額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7.9%和15.1%。1971年時,日本普通鋼、熱軋薄板和冷軋鋼板的成本僅分別相當於美國同期成本的56%、70%和68%。1970年,日本的汽車產量與1960年相比增長了10倍以上,並成長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出口國。日本的鋼鐵與汽車兩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標志著日本工業化階段發展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在這種產業背景下,日本才於1971年12月將美元與日元的匯率從1:360調整為1:306。
從70年代初期開始,日本進一步加快了其產業結構的高加工度及高開放度的進程,也因此在汽車等產業領域成為美國的強大競爭對手。1975年,日本躍居世界汽車出口的第一大國。1981年,日本盡管實行對歐美市場的「自主限制」,其汽車出口仍達605萬輛,而同年排第二位的聯邦德國僅出口215萬輛,一向號稱汽車大國的美國當年僅出口了69萬輛。正是這樣一個嚴重不均衡的市場格局引發了此後長達數年的日美汽車貿易摩擦。在這一過程中,日本政府對美國採取了只說不做的對外貿易政策,給本國產業發展爭取了更多的時間。1980年5月,日美雙方達成鼓勵日本汽車企業到美國投資設廠的協議。但這個軟弱的協議對日本企業幾乎沒有任何約束力。1981年以後,盡管日美間幾乎每年都就日本「自主限制」的問題進行談判,但日美汽車貿易的嚴重失衡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美國對日的貿易赤字仍不斷擴大,兩國的貿易矛盾終於激化,「廣場協議」由此產生。此後,日元升值進入第三階段。
與之相比較,以汽車為例,分析中國目前的產業基礎及國際競爭力。雖然2002年中國汽車產業的產量和銷量都實現了36%的年增長速度,但總規模也僅為310萬輛,同年美國在不景氣狀態下的汽車銷量仍達1100萬輛。目前全世界的汽車產量約為5400萬輛,中國的汽車產量所佔比重不過5.74%,其汽車出口在世界出口中所佔比重更是微乎其微。也就是說,目前中國的產業基礎與日本相比遠不及日元第一次升值時的水平,更無法與「廣場協議」時的水平相比。
以上事實還可以說明,日本經濟正是在低匯率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如果迫於壓力,人民幣必須升值的話,可能帶來的後果如下:
溫和升值。一國貨幣只要存在升值預期,外資或者熱錢就會大量湧入,壓迫該貨幣繼續升值。以日本為例,1985年的「廣場協議」逼迫日元大幅升值。這之後的10年間,日元匯率平均每年上升5.2%。也就是說,如果國際資本在日本買入某一資產,如股票、房地產、債券、日元等,即使這一資產沒有盈利,它也可以通過匯率的變化獲得每年5.2%的增值率。在日元升值的早期,只有少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買入日本的股票。此後日元升值,股票上漲,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進入日本。這種狀況帶來了兩個直接後果,一是進一步刺激了日元的升值,二是導致日本國內貨幣供應量過度增加,再加上當時日本國內實行的是非常寬松的低利率貨幣政策,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刺激了日本房地產、股票價格繼續大幅上升,日本的泡沫經濟也因此生成。日本經濟從1986年開始出現泡沫現象,到1989年底達到頂峰:日經平均股價上漲到38915.87日元的歷史最高水平;東京市中心地價提高了2.7倍。1990年起,日本金融機構和房地產公司倒閉破產現象時有發生,泡沫開始破滅。這一悲劇後來被公認為是引發日本經濟衰退至今尚未復甦的罪魁禍首之一。
劇烈升值。中國的外貿規模約為7000億美元,直接或間接與貿易相關的就業人口超過1個億,匯率劇烈升值,將使中國的出口形勢急劇惡化。中國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外國進口產品價格低廉,沖擊國內市場,這不僅會造成中國失業人數的增加,也會給中國最終擺脫通貨緊縮帶來困難。如果中國經濟發展勢頭有所減緩,只會對世界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另外,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世界及國內經濟環境中,許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人民幣突然升值,顯然沒有好處。

閱讀全文

與日元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