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嘉興南湖凌歷史故事
南湖菱是嘉興著名的特產南湖無角菱,簡稱南湖菱,因其地處南湖而得名是專菱中罕見的珍品,也有人依屬形稱其為元寶菱、餛飩菱、和尚菱等。
民間傳說:關於它為何不長尖角,在民間有一個傳說。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徑嘉興,當地民眾拿出南湖的菱給皇帝吃,當時的菱是有尖角的。乾隆皇帝吃的時候一不小心被尖角刺到了。乾隆皇帝下令南湖菱不能長菱角。第二年,南湖的菱便不再長角了。
㈡ 嘉興的名人故事
嘉興市區有:著名民主人士、法學家沈鈞儒;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著名翻譯回家朱生豪答(莎劇翻譯者);清代著名詞人、學者朱彝尊。巴金雖然出生在四川成都,但他的祖籍在嘉興市郊。
海寧市最多:國學大師王國維,紅學家吳世昌,著名英語教育家許國璋,近代著名訓詁學家朱起鳳(他獨立編著的《辭通》和《辭源》《辭海》並稱為中國三大辭書),近代著名軍事學家蔣百里(與蔡鍔齊名),新月派詩人徐志摩,武俠小說家金庸(查良鏞)。還有現代著名科普作家賈祖璋。
桐鄉市(少而精):文學家茅盾(沈雁冰),漫畫家豐子愷(其實也是散文家)。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曾任上海市市長)。
海鹽縣:漫畫家張樂平,近代著名出版家張元濟(商務印書館的創辦人),當代著名作家余華。
平湖市:弘一法師李叔同(中國新文化運動前驅,他還是豐子愷的老師)。
嘉善縣: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
㈢ 歷史上在嘉興發生過什麼大事
隋唐五代:(蘇州嘉興縣;吳越國秀州)
隋大業六年(610)開鑿江南運河,完成我國南北大運河的溝通。古代江南運河路線,自嘉興至崇德崇福經海寧長安到臨平鎮,然後走上塘河,元末才形成現行走餘杭塘棲的走向。
唐初,鹽官縣一帶興建捍海塘,鹽官有捍海塘,堤長百二十四里,開元元年(713)重築。這段海塘起杭州鹽官,至吳淞江,是第一條有明確修建年代記載的杭州灣北岸海塘。大運河的開通和海塘的興修,為本地整治水系,開發水利,建設塘浦圩田提供了基礎。
開元五年(717),海鹽澈浦經朝廷批准設鎮,嘉興青龍也置鎮。當時鎮雖是軍事建置,但地處海口,不能不涉及對外貿易。青龍鎮後來發展成繁榮的外貿港口,澉浦一帶也留下唐代與外國經濟文化交往的痕跡,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著作中曾提到,黃巢起義破廣州後,中國對外貿易港口曾移至KANFOW,後代學者認為,其地是澉浦。
唐天寶十年(751),嘉興、海鹽兩縣各析一部分轄區,與婁縣的一部另置華亭縣,嘉興縣轄境雖縮小,地位卻得到提升。唐制:縣分七等,嘉興縣於大歷年間升為第三等的望縣,進入全國縣份前百名之列。
乾元年間(758—760)朝廷在嘉興設嘉興監,總管鹽務,當時「淮海閩洛」設十監,嘉興監居首。
大歷三年至六年(768—771),李棲筠任浙西團練觀察使、御史中遠、蘇州刺史,見嘉興一帶未開發的土地很多,「嘉禾之田,際海茫茫」,遂委任大理評事朱自勉,赴嘉興主持屯田。數年之中取得豐碩的成績,農田面積大量擴大,水利廣泛開發,從此嘉興成為全國知名的農業區。約在大歷十年(775)前後,文人李翰作《蘇州嘉興屯田紀績頌並序》(《全唐文》430卷),對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開發留下了唯一的記載。李翰寫下了千古知名的論斷:「揚州在九州之地最廣,全吳在揚州之域最大,嘉禾在全吳之址最腴,故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
唐文德元年(888)吳越制置使阮結築嘉興大城,城圍12里,是時嘉興已是浙北重鎮。
後梁開平三年(909),嘉興縣北境分出一部合吳縣一部,另置吳江縣。
後梁龍德三年(923) 錢鏐建立吳越國,十分重視嘉興的地位。建國的第二年,即後唐同光二年(924),錢鏐在嘉興縣設立開元府,轄嘉興、華亭、海鹽三縣。開元之名,顯然有慶祝吳越開國之意,當時吳越國與中原後唐王朝斷絕關系,此事未報後唐的批准。後因與後唐政府修好,乃於後唐長興三年(932)罷開元府建置。
後晉天福三年(938),分嘉興縣西境義和市等地建立崇德縣,反映了當時嘉興西境,即今桐鄉市境已有較高程度的發展。
後晉天福五年(940)三月,吳越國經後晉朝廷批准,於嘉興縣置秀州,為吳越國十三州之一,這是嘉興正式設置州府級行政機構之始。吳越國王錢弘(亻叔)曾先後任命其從子錢昱、錢郁擔任秀州刺史。吳越秀州轄嘉興、海鹽、華亭、崇德四縣。
兩宋:(兩浙路秀州、浙江西路嘉興府)
熙寧十年(1077),秀州已有秀州城,華亭、海鹽、崇德三縣,青龍、上海、廣成(陳)、魏塘、石門、洲錢(泉)等十七處酒務,歲收酒稅ll萬余貫,屬兩浙各州之首。
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賜秀州郡名為嘉禾。
紹興二年(1132)五月,宋宗室之子伯琮被宋高宗立為嗣。宋宗室是宋太祖趙匡胤少子趙德芳的後裔,建炎元年(1127)任嘉興縣丞時,生子伯琮於官舍。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趙伯琮接帝位,即宋孝宗。這樣,嘉興就成為「龍興之地」。因此,宋孝宗的孫子宋寧宗於慶元元年(1195)將秀州升為嘉興府,繼續管轄嘉興、華亭、崇德、海鹽四縣。嘉定元年(1208),又升嘉興府為嘉興軍節度,知府職銜為知嘉興軍府事,節制澉浦金山水軍。澉浦水軍建置於開禧元年(1205),稱殿前澉浦水軍,額1500人,在澉浦、乍浦設統制。體制的升格,對嘉興的發展起了有利的作用。
建炎四年(1130),秀州市舶務駐青龍鎮。紹興二年(1132)兩浙市舶司自杭州移至華亭,設分司於青龍鎮。淳佑六年(1246),在澉浦設市舶官。十年,置澉浦市舶場。廣陳則早在天聖元年(1023),置廣陳榷場,管理貿易。
㈣ 嘉興有哪些有名的歷史事件,希望具體點
紹興,古稱會稽,公元前22世紀,舜即行足於會稽山間,造福於民,那時原始農業已顯雛型。「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郁結成味,久蓄氣芳。」之酒起源之說,應該從這一時期開始。以「飯」為原料,釀的酒應該指的是黃酒。 公元前21世紀,禹王治水成功,在會稽山行功論賞,以酒慶功。會稽山因此在世前就聞名一時。 公元前490年前,越王句踐卧薪嘗膽於會稽山下,經十年生聚,復國雪恥。當時,越王勾踐在舉兵出師時,會稽山的父老鄉親捧出家釀美酒獻給越王,越王將酒投入河中,與出征的將士一起迎流共飲,士氣大振,一舉滅吳,成為千古佳話。由此可見,酒在當時已十分盛行。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梁祝傳說中的梁山伯的故里。在原始部落定居時代,屬於河姆渡文化圈的紹興就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區域。秦時,秦始皇巡遊會稽,項羽見秦始皇的儀仗行伍趾高氣揚的模樣,脫口說出:「彼可取而代也。」不久項梁、項羽起兵,集吳中子弟八千,從此縱橫天下,起兵就是在嘉興江東小霸王孫策崛起時,渡江東征,連連破敵,鋒芒無人能抵。擊破劉繇後,進攻會稽郡。會稽太守王朗固守於固陵,孫策渡江作戰,屢攻不下。這時孫策的叔父孫靜獻計,以迂為直,侵襲固陵南面數十里的查瀆,繞道攻王朗後方。孫靜說:「王朗憑城堅守,短期間內攻不下來,不如攻打查瀆。查瀆是交通要道,應當佔領。這就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靜並且自願打頭陣。孫策同意,同時下令:「近來連日大雨,江水污濁,飲用容易腹痛,你們即刻准備數百缸清水待用。」 。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復稱嘉興縣。 中共「一大」正是在嘉興的遊船上召開的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閉幕,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㈤ 浙江歷史上發生什麼大事
浙江歷史包括現今浙江省和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所發生的歷史。在明代以前,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也是浙江的一部份。
[編輯] 上古??史前時代
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璧,是當時象徵財富及軍權的禮器。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直至新石器時代,先後出現上山文化[2]、小黃山文化[3]、跨湖橋文化[4]、河姆渡文化[5]、馬家浜文化[6]、良渚文化及馬橋文化[7]等,現時浙江省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
其中上山文化為21世紀新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距今約1萬年左右,其將改變人們對史前長江流域文明及稻作文明歷史的一般看法。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史前稻穀,長期被認為是古代稻作文明的代表。良渚文化距今約5000年,是新石器文化遺址的一個代表。
[編輯] 越國及越吳融合
主條目:越國
春秋時期,越國在浙江一帶興起。此時,位於北邊的吳國也迅速發展,並且比越國強盛的更快,吳國在消滅了江北的邗國(今蘇北揚州)、淮夷等國後,與兩浙的沖突激增。吳王闔閭時,以越國不協助吳國攻打楚國為由而入侵越國,結果闔閭中箭身亡。繼任吳王夫差同越王勾踐進行了20餘年的戰爭,最後越王勾踐於前473年消滅北面的強國吳國,光復兩浙,進而吞並吳國,並遷都山東琅琊。
由於受到楚國持續打擊,勾踐的子孫越王朱句被迫把國都遷回到吳國滅亡時的首都——蘇州,此後四代越王都以蘇州為都,直到楚國佔領蘇州。
越王無強時,越國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與中原各國爭勝。齊威王使說客成功說服越國不打齊國轉攻楚國,遭到楚威王的軍隊反擊,越國大敗,導致越國由盛轉衰。公元前306年,楚國佔領越國國都蘇州,在浙西設立江東郡,越國退往錢塘江以東固守。同時,浙江南部的東甌國是越國的一個封臣(見《越絕書》佚文)。
在越國和吳國長期的交往中,並且由於越國最終吞滅吳國,並統治達167年之久,越和吳的文化逐漸融為一體。
[編輯] 秦、漢時期
主條目:會稽郡
秦國滅楚國以後,旋即進入兩浙,「降越君,置會稽郡」[8],兩浙成為秦會稽郡的一部分,郡治在吳、越兩國故都吳縣(今蘇州)。
秦二世元年(前209),天下反秦。流亡江南的原楚國淮北貴族項羽在蘇州襲殺秦會稽郡太守,率領8000江東子弟起兵。劉邦建立漢朝後,兩浙仍置會稽郡。浙江東南部的東甌國在吳王劉濞叛亂以後被閩越國滅亡,後來也屬會稽郡管轄。
這一時期兩浙屬於秦帝國和漢帝國的邊陲地區,尤其在秦始皇和漢武帝時期,太湖流域和寧紹地區與嶺南等地一樣,是罪犯流放之地。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會稽郡治所遷往山陰(今紹興),蘇州成為新設的吳郡治所。
[編輯] 六朝
東漢末年,浙江曾為軍閥王朗和嚴白虎所據,後來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及其子孫策、孫權逐步統一長江下游地區。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在赤壁大勝南侵的曹操數十萬漢軍。222年,孫權受魏帝曹丕封為吳王,229年吳國正式脫離魏國獨立,浙江向為孫氏吳國領地。吳國時期,浙江境內經濟穩定發展,臨海郡永寧縣(今浙江溫州)和橫藇船屯(今浙江平陽)是當時幾個主要造船中心之一。當時浙江西部和皖南等山地仍為山越部落,與平地的兩浙人有所不同,為增加吳國人口和兵力,吳國對山越進行征撫,並且大搞屯田,以增強吳國的國力。
280年,浙江在吳降晉後轉歸晉國統治。318年,由於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晉皇室南下至前吳國故都南京,始稱東晉,此後在一系列宮廷政變後,政權經歷宋、齊、梁、陳之變遷。此後大量中原漢人貴族和士大夫南遷,也就是所謂的衣冠南渡。中原人口主要南遷在南京周圍和太湖以西。浙江(包括屬同一文化圈的太湖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尚不是這次中國人南遷的最主要的居住地,但是仍有不少北方人士補充進浙江人中。有名的包括謝氏(謝靈運等)、王氏(王羲之家族)等。
這一時期浙江屬於「揚州」。六朝西曲的「下揚州」題材就是描述浙江的富庶情形的。吳興郡(今湖州)、臨海郡(今台州)、永嘉郡(今溫州)等新的行政區劃也是那時建立的。
公元589年,在陳為隋所並後,浙江再次進入中原王朝統治時期。
[編輯] 隋唐
主條目:兩浙道
隋朝修建了大運河,將太湖流域和洛陽連接起來。武德九年唐軍進入江南,從起浙江失去了獨立的地位。貞觀元年開始,太湖流域的糧食被大批征調到北方,從此延續了1100多年。 8世紀開始,設立浙江西道節度使(駐地今蘇南鎮江)和浙江東道節度使(駐地紹興),大體延續了秦漢會稽郡的范圍。兩浙藩鎮的統治為將來吳越國獨立打下了基礎。
[編輯] 吳越國和兩宋
主條目:吳越國
主條目:兩浙路
黃巢革命徹底摧毀了唐朝腐朽的統治。軍閥董昌在鎮壓黃巢的過程中恢復了吳越的獨立,他的部將臨安人錢鏐在杭州建立了吳越國,在中原經歷五代十國紛爭的百年動盪中,吳越國保持了東南的穩定和繁榮。為兩浙成為日後中國繁庶之地奠定了基礎。吳越國時期人口達到55萬戶。
宋代錢塘江下游地圖978年,宋國大軍壓境,吳越國君臣在經過商議後為保全兩浙民生,將土地獻給北宋(960年-1127年)。北宋在浙江設立兩浙路,下設14個州:蘇州、常州、潤州、杭州、湖州、秀州(嘉興)、越州(紹興)、明州(寧波)、台州(臨海)、婺州(金華)、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溫州和處州(麗水)。兩浙路基本繼承了唐代的兩浙道。
當北宋滅亡以後,宋室在杭州建立南宋(1127年-1279年)今天浙江的省會杭州,當時稱做「臨安」,就成為南宋的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臨時首都)。甚至在南宋滅亡以後,馬可波羅還對這里的繁榮與美麗感到驚訝,稱這里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9][10][11]。由於兩浙多年未受戰火侵襲,這段時期的浙江,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並憑借糧食、茶葉和絲綢等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賦稅重地。[12]1276年,蒙古軍隊攻佔杭州,結束了杭州作為首都的年代。元朝將原來的兩浙路與南京等地合並,設立江浙行中書省,首府仍在杭州。
[編輯] 明朝
在浙江省發現的明朝瓷器,收藏在華盛頓史密森尼學會。主條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的明朝軍隊在1368年攻入兩浙,吞並浙西的張士誠和浙東的方國珍,佔領兩浙全部,設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朱元璋隨後為將首都應天府(今天的南京)和他的老家鳳陽拼湊成一個新的行政區劃——南京(南直隸),將傳統上一直由浙屬的蘇州、松江等地劃予南直隸,致使自馬橋文化和越國時期以來,一直統一在一個行政區中的太湖流域被人為的分屬兩地,並被因陋就簡的沿至今日。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設立11個府、l州、75縣。
明朝時浙江是全國賦稅重地之一。此時嘉興、湖州發展為生絲的主要產地。對外貿易也極其活躍。但是朱元璋對兩浙人支持張士誠和方國珍對抗明朝向來不滿,遂對包括浙江在內的沿海實施封閉鎖國的海禁政策,使商業文明和重商傾向較明顯的浙江備受壓制。海禁嚴時更有「片板不許下海」的規定,並實行「遷海令」,沿海居民一概內遷,嚴重威脅沿海居民生計。[13]洪武十九年(1386年)舟山46島居民30000餘人被強遣入內地,次年全國唯一的海島縣昌國縣(今舟山市的前身)廢除[14]。 故有明一代沿海漁商民沖擊海禁的事件頻頻發生,到嘉靖朝時終釀成所謂的大倭患。實則倭寇之中,閩浙人比例最高。
[編輯] 清朝
主條目:浙江巡撫
清兵入浙後,於康熙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為浙江省。由於浙江曾積極抵抗清兵,滿清對江南文人採取高壓政策,野蠻的文字獄、明史案即發生於浙江,在浙江一手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呂留良開棺戮屍、捕殺曾靜等事件。
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英軍炮轟定海城,鴉片戰爭正式爆發。翌日城陷,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率軍抵抗後陣亡。根據戰後簽訂的中英江寧條約,寧波成為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61年,太平軍從江西進入浙江省,除最南的溫州地區外全省各地都受嚴重影響。由於江浙地區是官員和紳士的主要來源地,這一地區對於儒教的信仰致使民團不斷與太平軍作戰,造成浙江全省除最南的溫州地區外,人口損失慘重,尤其是浙江西部的湖州、杭州兩府各縣,人口損失多在2/3以上,尤其武康、孝豐、安吉3縣,人口損失在96%以上。太平天國戰爭導致大批江浙人士進入上海的外國租借避難,對上海的開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平定太平天國的同時,湘軍的勢力開始在浙江迅速擴張,1861年後的多任浙江巡撫均由湘軍把持,一改過去進士出身的文人巡撫,直到葛畢氏案發生後,湘軍的力量才大為削弱。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浙江省參與東南互保,免受戰爭侵擾。
[編輯]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浙人治浙
主條目:浙人治浙
辛亥革命以前,浙江是革命黨活動活躍的地區,浙人章太炎、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人成立光復會,影響波及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1911年11月,杭州新軍起義,時任浙江咨議局議長湯壽潛被推舉為首任浙江都督,宣告浙江獨立。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成立,浙江省省會仍定於杭縣(原稱錢塘)。1月都督湯壽潛改任中華民國首任交通總長後,浙江各界又公推蔣尊簋為浙江都督。但在袁世凱的壓力下,蔣尊簋被迫辭去都督,袁遂任命朱瑞為浙江都督。
1916年4月12日浙江省宣布獨立,布告安民。5月,公推呂公望為浙江都督兼省長,倡導「浙人治浙」,加入反袁護國運動。省議會議長沈定一召集被袁世凱解散的省議會復會,恢復《臨時約法》,行使省議會的權力。但由於局勢動盪,呂公望無力掌控浙江政局。1917年1月,北洋政府任命楊善德帶兵來杭任浙江督軍,齊耀珊任浙江省長,浙江各界雖力拒,但終未挽回局面。
[編輯]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楊善德就任浙江督軍後,浙江省被正式納入北洋軍閥勢力范圍。楊去世後,盧永祥接任浙江督軍。楊盧2人均屬皖系軍閥。因當時的江蘇省為直系軍閥統治,所以浙江督軍節制同屬皖系的上海地區。
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屬直系軍閥的江蘇督軍齊燮元聯合江西和福建進攻皖系的盧永祥。10月戰爭結束後直系獲勝,驅逐盧永祥。浙江進入直系軍閥統治時期,督軍為孫傳芳,直至北伐戰爭結束。
清末民初時期,浙江因為資本主義萌芽和開埠較早,較早的接觸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影響並且投入到推翻清朝的統治的斗爭中,孫中山後期的革命經費大部都是浙江湖州的絲綢商人籌集和捐贈的,蔣介石就是依靠江浙財閥的勢力上台的,湖州人當時就占國民黨中常委的1/3,控制了當時的政權。浙江人還較早參與了當時上海的開發,寧波人大量移民上海,湖州人控制了當時上海大部分碼頭和租借大半房產,並建造了百樂門,和平飯店等知名建築。
[編輯]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主條目:浙江省政府
1927年2月底,北伐軍佔領浙江全境,7月27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成立,浙江開始了在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十年建設,其間多項重要基礎設施竣工。1929年,張靜江在杭州成功舉辦了第一次西湖博覽會。
[編輯] 浙江抗戰
主條目:抗日戰爭期間的浙江
抗日戰爭期間,浙江是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屬於第三戰區。北部的嘉興、吳興、長興等地是前期淞滬會戰的主要戰場之一。1937年8月14日中日在杭州筧橋上空爆發八一四空戰,中國空軍在相對劣勢下,擊落日機數架,取得空戰大捷。8月下旬,浙江境內成立杭州灣北岸守備區和浙東守備區。至年底,杭州以北平原地區全面失守。為阻緩日軍行動,國民政府對浙江實行焦土政策,炸毀錢塘江大橋,形成中日隔錢塘江對峙的浙江正面戰場(共犧牲上將2名(含追贈))。
1939年3月21日,富陽抗敵自衛團奮戰三天兩夜,取得東洲保衛戰的勝利,擊退日軍偷渡錢塘江掃盪浙東的企圖。1940年1月,日軍土橋師團乘雪天渡過錢塘江,佔領蕭山。7月16日,日軍從海上進攻鎮海,威脅當時全國最重要的對外港口和抗日前哨寧波,國軍在戚家山爭奪戰中取得抗戰中的第一次反登陸海防戰大捷,是為鎮海大捷。1941年4月20日寧波淪陷。
浙江淪陷後,先被編入日軍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到1940年再被編入汪偽政權。
由於浙江為國民政府重要控制地和財稅來源,浙江抗戰抵抗強烈,其間日軍在浙江使用了生化武器,是日本進行細菌戰的主要受害地區之一,造成浙江人民重大傷亡。目前,在義烏和衢州分別建有細菌戰紀念展覽館,反映侵華日軍細菌戰的犯罪史實。
1945年9月4日第3戰區參謀長張世希與駐杭州的日軍第133師團參謀長樋澤一治在富陽宋殿村(今屬富陽市受降鎮)舉行洽降會談,浙江光復。
[編輯] 光復後及國共內戰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共4個兵團10個軍分兵數路進入浙江作戰。5月,溫州、杭州、寧波等浙江大陸各城相繼易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浙江省政府遷至舟山,繼續有效統治浙江沿海諸島。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駐舟山各機構及大量人員隨中華民國國軍撤退台灣,省政府因之撤銷。隨後解放軍陸續接管舟山群島。
國民政府棄守舟山後,仍保有浙江東南的大陳列島(台州列島)、一江山等島而由國民政府控制。1955年1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陷一江山島[15],國民政府見大勢已去,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將大陳島上的軍隊和居民全部撤退至台灣,隨後更撤離南麂。浙江省至此全境易手。[16]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
國共政權交替後,如其他各省一樣,浙江也經歷了歷次政治運動,原來發達的商業文明因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而沉寂。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浙江才恢復新生。
浙江省的南部山嶺起伏,有限的耕地使得難以僅靠農業生存。鄧小平在中國實行經濟改革,給這一地區的人們帶來機遇,他們將生意做遍了全中國。通過勤奮的工作、積極進取的精神、低工資成本和放眼世界市場的眼光,浙江南部經濟迅速崛起,並涌現出全國私營經濟代表的溫州,全國航運業巨頭雲集的寧波,全球輕紡市場中心紹興及以小商品城著稱的義烏等典型,加上傳統上比較富裕的浙江北部地區。這個時期的浙江省成為中國最富裕的省份。浙江模式也成為一種發展典型。
㈥ 嘉興的民間故事是什麼
采訪手記
幾個選本是遠不夠的
N於能
民間流傳的故事,充滿了鄉土氣息,這是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而作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如何保護傳承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也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責任。這次,我們部門深入到田間地頭去采訪講述民間故事的老人們,也引發了一些感想。
隨著人們群眾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作為古老傳統的講故事方式,已經漸次式微。因為聽眾的散失,原先對講述、整理民間故事抱有極大熱情的群眾,大多數已經不再講故事了,比如王店常睦橋社區的王金仙,由於結婚和到鄉企工作慢慢就放棄了這一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這在當下是一種普遍現象,那麼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如何為民間文化包括民間故事提供生存下去的條件?
上世紀八十年代,政府曾組織過大規模的民間文學采風活動,從事城鄉文化工作的人員充滿熱情地參加普查和采錄工作,像我知道的袁克露老師,這次采訪接觸到的嘉善文化館的金天麟、王店文化站的梅曉民老師就是。但是又是20多年過去了,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搶救,而且我看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采錄的民間故事原稿大多數還整整齊齊地靜靜躺在文化站的文件夾里。我想,退一步來說,不求以前的輝煌,只求這些曾經花費了多少人心血的民間故事付之出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為物質形式——書籍、CD、VCD(含錄音)等,以便研究、流傳和保存,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當務之急(現有的幾個選本是遠遠不夠的)。
另一方面,豐富多彩的民間口頭歷史和文學故事的傳承者年齡大多老去,像居住在王店建南村周家村6號的王招娣老人,一口氣給我們講述了四個長短不一的故事,但是比她年輕的晚輩們早已不再以講故事聽故事為樂趣了。從這方面來說,如何培育民間文學的傳承人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點,因為對於民間故事來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移植民間故事
N李眉爾
對於嘉興的民間文化,我曾有過接觸。一口氣聽這么多民間故事,倒還是第一次。
按說,民間故事都是在村裡坊間流傳,是原生態的。可給我講故事的人,並不是農民。據說,現在會講故事的農家老人越來越少了。
徐春雷、陳志農、朱瑞民,他們是幾個知識分子,也都是桐鄉的民間文藝家。對民間故事有著深深的感情,耳聽口傳已經有數十年了。
我問他們,是什麼使他們這樣做?他們說,小時候愛聽故事,那時候,村裡的老人還常常講故事。長大了,發現講故事的人越來越少了。80年代的時候,有個全國性的文化活動,組織搜集民間文化。他們幾個人都參加了這個活動。後來就成立了民間文藝家協會。那時候,他們的搜集整理工作基本上是義務性的。為了挽救即將消亡的那些民間故事,他們走鄉串村,尋找會講故事的老人,最近幾年,還開始了新民間故事的創作。
老人有的去世了,有的記憶不好,故事從四鄉的老人心裡移植到了他們的心中,從嘴裡移植到了紙上。民間故事這棵大樹不死,與民間藝術家的悉心培植有關。可是他們覺得後繼乏人,年輕人對此不感興趣,民間藝術嚴重缺乏新生力量。移植後的民間故事,將怎樣煥發新生,還是只剩下一個供陳列的標本呢?
故事是用來聽的
N陳蘇
文化古跡、歷史文物,一直以來都是可遠觀卻不能褻玩的,民間故事卻是從小看大的。
當我們坐在石橋上,一棵大樹下,聽一位老大爺說這橋這河的故事,當我們隔著欄桿聽老奶奶說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當我們聽一位八旬老人,說他七八歲的時候聽他爺爺奶奶說過的故事,我們感覺,這故事離我們是那麼近,伸手可觸。
故事是要聽的。可這些故事,隨著時間的潮水,隨著老人們漸漸離開,在我們的生活里也漸行漸遠,還有多少人知道,多少人會說,多少人會聽這些故事。你的孩子,你的後輩,陪伴他們長大的是櫻桃小丸子和哆啦A夢,陪伴他們進入夢鄉的是公主與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其實,我們短暫幾日的傾聽,匆忙而充滿遺憾,也許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幸運的是有的縣市都對民間故事做過不錯的收集和整理,我們能希望的就是用我們的筆和我們的心,讓大家知道有著這許多故事就在爺爺奶奶的嘴裡,就在這滄桑的古橋上,汩汩的河水裡,泥土的芬芳中,就在你坐的那塊石頭上。
請你抽出一點時間和耐心,聽聽你的爺爺奶奶說說那些故事,「然後呢,然後呢……」地追問下去,也許在你小的時候,他們已經嘮叨了很多遍;也請你抽個空,將這故事穿插在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中,說給你的孩子你的後輩聽吧,畢竟這些故事,是發生在你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的,畢竟故事是用來聽的,是要一代代說下去的。
口口相傳 代代延續
N朱 政
聽著這么多人聲情並茂地講述流傳於嘉興的民間故事,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民間故事,是口口相傳、代代延續的。
到了當地的文化館,我們發現,他們的工作人員已經在差不多二十年前就做了很多收集民間故事的工作,已經編輯成書。他們之中,大多是從小聽著長輩們講述民間故事長大的。
桐鄉的鄭善方已經年過六十,他家住同福,家裡有厚厚幾疊他親手寫的民間故事整理稿。他說,他雖然教過書,但他依然是個地地道道的老農。從小,他是聽著他媽媽講民間故事、快活地踩著田間的泥土長大的。在當老師的時候,他總會在課堂上留出幾分鍾時間,叫做「講故事時間」,給學生們講講記憶中母親給自己講過的那些有趣的故事。
桐鄉文化館的顏劍明那時也是他的學生,他說,同學們每天去學校上課,最期待這「講故事時間」,一到這時間,大家都坐得端端正正,屏住呼吸,聽得眼珠子都瞪得老大。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顏劍明的兒子都已經上初中,現在他不僅給兒子講故事,而且下鄉收集、記錄民間故事。他整理的故事經常在公開刊物上發表,把桐鄉人的聰明、勤勞和智慧讓後代繼承和發揚。他說,這或許就是傳播民間故事的意義所在吧!
㈦ 介紹在浙江嘉興南湖與井岡山發生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
浙江嘉興南湖:中共一大 井岡山發生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秋收起義
㈧ 嘉興南湖見證了什麼(就是在那裡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
嘉興南湖召開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秘密召開。會議進行至中途,遭法租界巡捕的襲擾而被迫停會。根據上海代表李達的夫人王會悟的建議,「一大」會議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繼續舉行。
8月2日上午,「一大」代表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張國燾、劉仁靜、周佛海、包惠僧等,由李達夫人王會悟作向導,從上海乘火車轉移到嘉興,在南湖的一艘絲網船上完成了大會議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乾隆皇帝登臨南湖
清朝順治七年(1650年),以吳偉業為首的江南士人在南湖舉行了十郡大社,湖上名人雲集,連舟百艘。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多次登臨南湖煙雨樓,一再賦詩,並親畫煙雨樓圖。
(8)嘉興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南湖紅船
南湖紅船位於南湖湖面,是一條單夾弄絲網船,長約16米,寬3米。內有前艙、中艙、房艙和後艙,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中艙舉行。
煙雨樓
煙雨樓位於南湖湖心島上,正樓,樓兩層,高約20米,建築面積640餘平方米。樓前檐懸董必武所書「煙雨樓」匾額。
煙雨樓,因唐朝詩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詩意而得樓名。始建於五代後晉年間(936-947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興知府趙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小島。
㈨ 嘉興民間傳說故事
1、嘉興血印禪寺的傳說
當年有一位叫血印禪師在「洪楊之亂」,救出寺院里被匪徒關擄來的幾十婦女,他自己卻在寺里等著,匪徒回來時他就扯謊,有意指錯方向讓匪徒追,之後匪徒就把他綁在石柱上亂斧砍死,這石柱上的血印就是他的遺跡,他的法號也是這樣由來的。
2、烏鎮修真觀的傳說
傳說張洞明在印家巷樹叢里結草廬,每日在草廬中靜坐,虔心修煉,辟五穀,用吐納之法聚合提煉元神。年復一年,得日月精華,天地正氣,遂得道成仙,青鸞來儀,羽化而去。里人就地造了一座觀,以道士修真名,叫修真觀。
3、嘉興胥山的傳說
傳說,春秋時吳國大將伍子胥來到嘉興胥山練兵,准備攻打楚國。由於天氣炎熱,練兵又非常辛苦,許多人受了濕熱之毒,皮膚上長出許多癰、疽,又腫又痛,體弱的甚至發起高燒。伍子胥急得不知應該怎麼辦才好。
正在這時,伍子胥的朋友東皋公正好雲游到嘉興,順道來看望伍子胥,東皋公是名醫扁鵲的弟子。當初伍子胥被楚國追殺,來到昭關時,一夜間急白了頭,也是東皋公巧妙安排,用一個和子胥相像的朋友代替子胥出關,而讓伍子胥成功投奔了吳國。
東皋公看到伍子胥的兵士因為身上長癰疽而生病,又看到胥山的山洞裡有很多的蠍子,便笑著對伍子胥說:「我有辦法。」便抓了幾只蠍子,放在瓦塊中,用文火慢慢煨烤成焦黃色,然後分給兵士吃。兵士們吃了之後,身上的癰、疽馬上就消了腫,「打焦」脫落了。這一天,正好是農歷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兵士們病好後,士氣大振,終於打敗了楚國。
為了紀念伍子胥,嘉興人把他練過兵的地方叫做胥山。胥山西南山腳,有塊中間下凹的石頭,石面上隔一段就有點裂痕,據說是當年伍子胥磨劍造成的,叫做磨劍石。
(9)嘉興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嘉興,別稱「禾城」,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嘉興處江河湖海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作為滬杭、蘇杭交通干線中樞,交通便利。
嘉興建制始於秦,有兩千多年人文歷史,自古為繁華富庶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譽,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鄉風情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嘉興名人輩出,涌現出茅盾、金庸、徐志摩、陳省身、王國維、豐子愷、張樂平等名家大師。
嘉興自然風光以潮、湖、河、海並存馳譽江南,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擁有南湖、烏鎮、西塘三個5A級景區,以及鹽官(錢江潮)、南北湖、綺園、月河歷史街區、梅花洲、九龍山、東湖、莫氏庄園、茅盾故居、徐志摩故居等著名景點,構成江南水鄉特色;中共一大在嘉興勝利閉幕,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紀念地。
風景名勝
1、嘉興南湖景區
南湖是浙江的三大名湖之一,因位於嘉興城南而得名。南湖由運河各渠匯流而成,上承長水塘和海鹽塘,下泄於平湖塘和長纖塘,據史籍記載,五代後晉天福年間(約936)以前,這里蘆蒿叢生,尚無景觀,此後吳越王錢第四子廣陵王錢元任中吳節度使時,在湖濱築賓舍以為「登眺之所」,後才逐漸形成名勝。
2、烏鎮
烏鎮古時候稱為烏墩,春秋時此地為吳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間始稱烏鎮。這里歷史淵源流長,六千多年前,烏鎮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里。烏鎮位於浙江省桐鄉縣北部,地勢低窪,為河流沖積和湖沼淤積平原,河港密布、縱橫交叉,具有濃厚的水鄉特色。此處鍾靈毓秀,自古人才輩出。歷代著名人物有編《昭明文選》的梁昭明太子、《唐宋八大家文抄》編者茅坤、理學家張楊園、文學家茅盾等。
3、古鎮西塘
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遊,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
4、綺園
綺園位於海鹽縣城武原鎮東區,該園建於清咸豐年間,園內以樹木山池為主,略略點綴建築,形成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布局,以其精緻典雅而聞名於世。其中包括綺園、海鹽縣博物館、張樂平紀念館、張元濟紀念館等幾個部分。原為「馮氏花園」的綺園是景區的主體建築,為中國十大名園之一,是江南典型私家園林風格。
㈩ 浙江嘉興南湖遊船發生了重大歷史事件這一大歷史事件有何意義
1921年抄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後因叛徒告密,為安全起見,大會最後一天將會址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艇上舉行。「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所以說,南湖創造了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新時代,新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革命的面貌也煥然一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