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嶽麓版 高中歷史 必修一 各章節知識點總結 要詳細 必採納
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開始於 夏朝, 啟 即位後,王位世襲製取代了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②商朝繼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變化,有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有相、卿士,地方設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根本目的在於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義務:分封的諸侯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影響: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 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後期,王權衰落,。由於諸侯勢力壯大,分封制受破壞。標志性事件就是
問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有大小宗之分,嫡長子系統為大宗,其餘為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兄弟)關系,也是政治隸屬(君臣上下級)關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層),層層分封。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
的皇權:①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秦王嬴政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③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用的玉印稱「璽」。全國的行政、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體現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為秦朝中央的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物。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軍國大事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縣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並地區設縣,在邊地設郡。②戰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③秦統一後,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長官是郡守。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縣以下還有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⑤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其官職職責分工明確,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①安定邊境,維護國家統一,擴大了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②頒布法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馳道,開靈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專制,使人民處境惡劣,造成階級矛盾激化,爆發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①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但又廢除秦朝苛法,有所損益。②漢朝實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習慣稱三公。③西漢漢武帝時用布衣為相,用身邊侍從、秘書為尚書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機構稱「外朝」。④東漢光武帝時擴大尚書台的權力,成為決策的中樞機構。⑤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⑥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唐朝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相權一分為三。⑦隋唐時期,還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合稱「二府」。後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削弱相權。⑨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以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①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繼承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二制並行。郡守和丞相分別是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漢武帝時,解除王國軍政大權,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②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成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③隋初,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官多民少,隋文帝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機構與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將道的監察長官改為觀察使,道逐漸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唐朝中後期,設置藩鎮,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權分為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為「路」,在州縣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⑦從漢至元,中央嚴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權。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
中央設丞相(決策),御史大夫(監察),太尉(武事)
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廢分封,設郡縣,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命。
漢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漢初:三公九卿。
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相權。
東漢光武帝:設尚書台,皇帝總攬大權。 漢初,郡國二制並行,諸侯勢力坐大,對中央造成威脅。漢武帝後期設州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東漢末年,州、郡、縣三級。
魏晉南北朝 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體制逐步形成。
隋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 州、縣兩級
唐 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和尚書省(執行,下設六部),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君權的獨尊。此後歷朝沿用。 州、縣兩級,唐太宗設立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形成(道)、州、縣。
唐朝中後期,節度使權力擴大,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門下 二府
最高軍政機構 樞密院
分割宰相財政權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權 參知政事
削弱相權,皇權進一步加強。
地方行政制度為路、州、縣
元
綜合漢蒙政治制度,中書省(行政,統領六部),樞密院(軍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務)。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轄外,地方設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為最高長官,行省擁有大權。邊遠地區設宣尉司進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明 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高峰。
明太祖設殿閣大學生,作為侍從顧問。成祖時內閣制確立。宣宗給閣臣票擬權。
地方設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揮司(軍政)和按察司(監察)三司。
清 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高於內閣、六部,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時,設立南書房,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
,集權於皇帝。
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筆錄和傳達皇帝旨意,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1、宰相制度的廢除:①明朝初,沿襲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②明太祖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後下令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內閣的創立:①明太祖廢丞相後,設置殿閣
,作為侍從顧問。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
票擬權。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清:3、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①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實行部落貴族共同議政的傳統。②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
,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④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後相繼撤消,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⑤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證。
消極作用:皇權極度膨脹,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際,英國等西方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英國的
、美國的獨立戰爭等),建立起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明清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極大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從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第二單元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臘文明的搖籃
特點——地理環境因素影響
①經濟:三面環水,港灣眾多,特別是通向西亞的航路上遍布島嶼,有利於航海與文化交流。因此,希臘的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較發達。
②對外關系:由於航海與海軍對古希臘有重要意義,地少人多的古希臘人往往憑借這方面的優勢向海外殖民擴張。
③政治:希臘城邦的特點是
,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希臘城邦實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雅典民主政治
梭倫:根據財產的多少,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各級公民都可參加,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克利提斯:設五百人議事會,輪流執政,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發放觀劇津貼,是雅典在
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意義:①創新性: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民主的運作方式,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②優越性:多數人決策,使問題考慮得更全面;公職人員有多數人選舉產生,時期處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進步:推動了
的發展,使希臘文明成為古代西方、乃至整個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僅僅是對公民群體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它國公民,都沒有享有民主的權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職由選舉和抽簽產生,這種輪番而治極有可能導致極端民主化,導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十二銅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的習慣法的匯編。他明確維護私有財產權和貴族的
意義:①是平民的勝利;(原因:因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
②這項法律是羅馬法的淵源,是羅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系最終完成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七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640年,英國成為共和國,1688
意義:實現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願望,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權利法案》:1689
內容:①從立法、司法、財政、軍事等方面限制王權;
②把議會擁有的自由權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義:
①國王與議會關系: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②王權與法律關系:國王只能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③統治方式變化: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制,英國社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
特點:議會權力
,君主統而不治
責任制內閣:首相掌握國家大權
①「光榮革命」後,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其權力和重要性也隨之增強;
②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協調各部門的工作。責任內閣制形成;
③發展:19世紀中期,隨著選舉制的逐步擴大和兩黨制的發展,議會選舉變成兩個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台組閣。
八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嚴重問題:①邦聯權利有限,無權征稅,不掌握兵權
②各州的權利很大,有權徵兵,征稅和發行貨幣
③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盪
④美國在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中也常常屬於不利地位,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1787年,頒布聯邦憲法,
內容: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權利高於各州
②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
聯邦制原則: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聯邦司法體系;同時憲法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
總統:最高的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憲法否決權、任命高級政府官員權力;
議會:財政權和立法權;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權、憲法的解釋權
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兩黨制的形成與發展
19世紀二三時年代,是美國兩黨形成的重要時期,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九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張
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發
1791~~1792 君主立憲制
1793~~1804 第一共和國
1804~~1814 第一帝國
1815~~1830 復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共和國
1852~~1870 第二帝國
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875 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憲法
影響:共和體制最終確立,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度
⊙帝國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權任命帝國首相和帝國官員;有權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有權簽署和公布帝國法律並監督法律的實施;帝國軍隊由皇帝統率,軍官均由皇帝任命.總之,皇帝是最高權力的掌握者.
⊙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帝國國會由選舉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監督權,唯一對政府起壓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預算。
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點
政體 國家元首及權力 政府產生方式 議會權力
與地位 權力
中心
英 君主立憲制 國王世襲;
國王僅扮演儀式性角色,是國家的象徵 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長,擁有最高行政權和創意立法權; 議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德 皇帝是帝國元首,世襲;任命帝國首相和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簽署公布法律和監督法律實施,統帥軍隊,任命軍官; 皇帝任命首相與官員,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 直接選舉產生,不能組成代議制政府,對政府沒有監督權,只有批准預算權。 皇帝
美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立法否決權、任命政府高級官員和組織政府的權力; 總統任命政府高級官員,政府對總統負責 擁有有立法權、財政權,與總統、聯邦法院相互制約 總統
法 民主共和制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和軍隊最高統帥;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具有創議法律權、解散眾議院的權力;總統與內閣部長共同向議會負責; 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命令須經各部部長副署,內閣向議會負責。 擁有選舉總統權、立法權、創議法律權;總統和各部部長對議會負責,議會對政府行使監督權。 議會
核心特徵:代議制民主;
議會擁有的共同的權力: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 鴉片戰爭
1背景:(1)在中英對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2)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
,向中國走私鴉片。(3)工業革命後,英國急需打開中國市場,使中國成為他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2中國的禁煙運動:(1)原因:鴉片輸入嚴重危害了清朝統治。(2)對虎門銷煙的評價:是中國禁煙運動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
3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4 虎門硝煙:面對鴉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在廣東緝拿煙販,收繳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即虎門銷煙。英國以此為借口,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南京條約》的簽訂: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國簽訂
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破壞中國的貿易主權)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破壞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①社會性質的變化: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上,戰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戰後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經濟上,戰前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後中國封建的自然經濟經濟開始解體。
②社會矛盾的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務的變化:戰前是反對本國封建統治,戰後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④革命性質的變化: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⑤思想領域的變化:「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思想開始萌發。
所以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
開端。
鴉片戰爭後,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英國從中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美國和法國也脅迫清政府分別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權益。
鴉片戰火再燃:(第二次鴉片戰爭)
根本原因:英、法不滿足鴉片戰爭的
,要求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戰爭性質:侵略的非正義的掠奪戰爭;
①1856年,英法以「修約」訛詐遭拒絕為機會,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②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進逼天津。清政府先後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③1859年,英法聯軍再次攻佔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並洗劫了圓明園。④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俄三國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內容:(1)增開天津為商埠;(2)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⑤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失大量領土和主權,出現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的局面。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影響: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的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十一
運動
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①興起:金田起義 1851年
②發展: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 1853年,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③全盛:1853-1856年進行北伐、西征和東征
北伐:目的:是為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領導人:林鳳祥、李開芳。
結果:由於孤軍深入而失敗。
意義:牽制了敵人兵力,為西征和東征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西征:目的:為鞏固天京革命大本營
領導人:賴漢英
結果:石達開大敗湘軍,鞏固了天京
東征:目的:為斷絕清政府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
領導人:秦日綱
結果:奪取揚州攻破江北江南大營,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主要內容:
①基本內容是關於土地分配,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②關於產品的分配,規定「天下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絕對平均分配的方案。
(2)評價:《天朝田畝制度》是
定都天京後,頒布的革命綱領。
革命性:首先它明確主張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為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斗爭的最高峰;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在當時無法實現,這種絕對平均分配的聖庫制度違背了小 生產者的本性,也不能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落後性:此綱領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沒有超越封建主義的經濟范疇。
原因:無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由於戰爭的環境,無法實施;
失敗原因:①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力量過於強大,聯合絞殺太平天國。
②主觀原因: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
(3)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4)歷史意義:①是
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性質),它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②它堅持14年,勢力達18省,嚴懲了中外反動勢力模③擔任反封建反侵略雙重任務。反對封建主義,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④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
《資政新篇》
內容:政治方面:主張民主
經濟方面: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文教方面:興辦新式學校
外交方面:與外國自由交流,但不允許外國干涉中國內政
評價:《資政新篇》是洪仁玕1859年為振興太平天國而提出的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的願望,沒有實行。
十二 甲午中日戰爭和
侵華
甲午中日戰爭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但國內市場狹小,希望從戰爭中尋找出路。(2)歐美列強持縱容態度。(3)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導火線。
戰爭的經過
(1)爆發:1894年
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襲中國的運兵船,戰爭爆發。
(2)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犧牲;平壤失陷。
(3)黃海之戰:鄧世昌、林永升與艦同沉;北洋艦隊主力尚存,日本取得制海權。
(4)遼東之戰:聶士成率部抵抗;日軍製造旅順大屠殺。
(5)威海之戰: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表明洋務運動的破產)。
《馬關條約》
內容: 一、割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二、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三、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
危害: ①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賠款:加重
Ⅱ 高中嶽麓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必修一嶽麓版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分封制——(P課本第2-3頁)
⑴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
⑵目的:鞏固統治。
⑶內容:①周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駐地;
②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還有異姓諸侯國;
③周王的親族、姻親和功臣以周王的名義「授土」、「授民」,但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並承擔各種義務。
⑷作用:①通過分封,周人的勢力范圍擴大,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鞏固了統治。
②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P課本第3-4頁)
⑴目的:①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
②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⑵核心: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主要繼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權。
⑶內容: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確立了大宗、小宗體系。
⑷作用:①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②宗法制通過血緣的親疏,確立起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製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③宗法關系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⑸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種禮樂制度,以維護宗法分封制
3、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二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
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現 ⑵宗法制是分封制實施的法則
總結:宗法制的特點:⑴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 ⑵大、小宗具有相對性;
⑶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⑷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二)知道秦的統一和皇帝制度的創立,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含義,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統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全國。(P課本第6頁)
意義:⑴結束了數百年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大帝國;⑵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符合各族人民的願望,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奠定了基礎。
2、中央集權的確立——(P課本第7頁)
A、權力的高度集中,成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
⑴皇帝制:①皇權至上,大權總攬;②「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
⑵三公九卿: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九卿——奉常、郎中令、衛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太僕,分管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務
⑶評價: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於相互配合、相互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
B、廢分封,置郡縣——(P課本第8頁)
⑴目的:吸取春秋戰國割據混戰的教訓,加強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⑵地方機構:分郡、縣兩級。
3、影響:
⑴積極影響
直接影響:有利於鞏固統治,國家統一和社會經濟發展;
深遠影響: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⑵消極影響——秦法以「輕罪重罰」為指導思想,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
4、比較郡縣制和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按地域劃分的。
②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官位不世襲。
③諸侯國擁有很強的政治、經濟、軍事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一。
★(三) 了解漢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內容,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朝刺史制度——(P課本第10頁)
(1)目的:為了鞏固國家統一,強化皇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2)表現: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監察地方。
(3)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⑴確立:隋唐時期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P課本第14頁)
⑵結構:①三省——中書省(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封駁審議)②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⑶作用:三省之間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
★(四)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明朝廢除丞相:——(P課本第15頁)
⑴原因:①元朝中後期,宰相權勢過重,左右皇位繼承,引起政局動盪②明太祖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
⑵廢除:1380年,明太祖誅殺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國家政事,並規定此後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⑶影響:相權、皇權合而為一,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2、明朝設立內閣:——(P課本第15頁)
⑴原因:廢丞相後,為提高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
⑵設立: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正式在文淵閣設內閣。
⑶職權:①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②內閣有專門的衙署和署官,幫助皇帝批復意見,稱為「票擬」,最後由皇帝用朱筆批示、裁定,稱為「批紅」。
4、清朝設立軍機處:——(P課本第16頁)
⑴清承明制,設內閣,處理日常事務,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負責軍國大事。
⑵軍機處①時間:雍正年間②原因:處理西北緊急軍務
③職權:處理軍務,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
④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軍國大事皆由皇帝裁決,專制皇權高度發展。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總結:自唐宋以來政治制度的變化,清晰的表現出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遭到壓制的歷史特點。
★★補充:
列舉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①中央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漢朝,建立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宋朝,中樞門下、樞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權;元朝一省制——中書省;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
②地方政治制度:秦,郡縣制;漢朝,郡國並行制,並設州部;宋朝,削減地方節度使的權力,所有州郡直屬中央,下設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元朝,行省制度。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
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形成了絕對君主專制,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錯誤。絕對君主專制,使大小官吏只能惟上是從,助長了官場因循守舊之風。同時,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所有這一切都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什麼?其發展歷程中兩對基本矛盾是什麼?你如何認識這一制度的進步作用和消極影響!
核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基本矛盾:中央與地方;皇權與相權。
進步作用:能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明朝以前能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消極影響:地方政權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中央易產生腐敗現象和決策的失誤;明清時期阻礙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二、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一)列舉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西方列強侵華的主要史實,了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影響;概述黃海海戰、義和團運動等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1、鴉片戰爭——(P課本第53頁)
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1840-1842年,簽定了中國歷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⑵《南京條約》:19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定——(P課本第54頁)
主要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
賠款2100萬銀元;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關稅協定(可以看出列強此時側重於向中國傾銷商品,即以商品輸出為主)
⑶領事裁判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2、中日甲午戰爭——(P課本第60頁)
⑴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日本強迫清政府簽定了《馬關條約》。
⑵《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P課本第60頁)
割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反映出列強資本輸出的要求,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P課本第61頁)
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直接目的: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義和團運動)
⑵1901年9月,簽定了《辛丑條約》主要內容:
向侵華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9.8億兩
劃定北京的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
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 關沿線要地。
4、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a.鴉片戰爭後,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b.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
c.甲午戰爭後,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八國聯軍侵華後,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秩序完全確立。
5、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造成什麼影響?
A、政治上,列強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大量割地賠款不平等的條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B、經濟上,他們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經濟依賴列強喪失獨立性。
C、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黃海海戰——(P課本第60頁)
黃海海戰是甲午中日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黃海海戰中的英雄人物有:海軍提督 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志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的全體官兵,管帶林永升,「靖遠」號管帶葉祖珪。黃海海戰戰爭後,由於李鴻章的「避戰保艦」政策,命令北洋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日本獲得黃海海域的制海權。最終在威海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2、義和團運動反帝運動——(P課本第61頁)
⑴義和團運動反帝運動的背景:
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發展
根本原因: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懦弱無能。
⑵義和團的口號:「扶清滅洋」
⑶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從「圍剿」 「招撫」 「聯合列強絞殺」。 清政府態度的轉變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義和團。
⑶列強未能把中國變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國軍民抗禦外敵,堅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 民族尊嚴
★(二)了解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及意義,列舉凇滬會戰、台兒庄戰役、敵後抗日根據地開辟等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1、日本的侵華史實:——(P課本第87頁)
⑴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民族矛盾上升) ⑵1935年日本製造了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⑶1937年7月7日開始全面侵華
⑷ 12月,南京失陷,日軍製造了南京大屠殺
2、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
A、屠殺中國人民,進行細菌戰、毒氣戰
B、瘋狂迫害佔領區人民(推行「以華制華」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權)
C、進行經濟掠奪(實行殖民統治,目的是把淪陷區經濟淪為日本的附庸經濟)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殘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反抗鬥志,實現其同化政策)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P課本第87頁)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召開瓦窯堡會議,缺點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B、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變後,國共雙方軍事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D、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P課本第88頁)
4、國民黨組織了多次正面戰場的戰役:
如:八一三事變後組織了凇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太原會戰期間,八路軍參加會戰,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取得了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徐州會戰中,在國民政府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取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 利,這是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5、敵後戰場的抗戰措施有: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等。1937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陝甘寧邊區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
6、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百多個團正在華北進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7、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 簽署投降書。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P課本第90頁)
⑴抗日戰爭是百年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
⑵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⑶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⑷抗戰勝利後,中國收回了寶島台灣。
█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 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過程,認識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
1、興起: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號召群眾進行反抗斗爭;——(P課本第57頁)
⑵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2、發展:⑴起義爆發後,相繼攻克廣西、湖南、湖北等地一些重要城市;
⑵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名天京,與清王朝形成分庭抗禮的局面。
3、全盛:⑴軍事:為拱衛天京,太平軍進行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
⑵政權:頒布《天朝田畝制度》(「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理想原則。)——(P課本第58頁)
4、衰敗:⑴原因:①曾國藩組織湘軍、李鴻章組織淮軍,成為鎮壓太平軍的主要力量;②領導集團內部發生嚴重內訌。——(P課本第58頁)
⑵轉折: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由此元氣大傷,由盛轉衰。
⑶挽救危局:①提拔年輕將領陳玉成和李秀成;②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施政方案《資政新篇》。——(P課本第59頁)
5、失敗: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國在中外勢力的聯合剿殺下失敗。
6、意義:⑴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是當時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智慧結晶。——(P課本第59頁)
★總結
一對《田朝田畝制度》的認識——(P課本第58頁)
⒈性質:⑴太平天國建立理想社會的綱領文件
⑵改造封建社會的政治方案
⑶太平天國運動成為歷代農民戰爭最高峰的主要標志
⒉產生根源:⑴社會根源:鴉片戰爭後農民階級受到雙重壓迫與削弱
⑵歷史根源:歷代農民起義反封建的升華——反封建土地私有制
⑶階級根源:農民階級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礎之上的自然經濟
⒊評價及認識
⑴強烈的革命性:①主張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平均原則分配農民土地,反映了農民的要求和願望;②標志著太平天國是歷代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⑵空想性:①平分土地在當時社會無法實現,後來太平天國被迫實行「照舊交糧納稅」,事實上承認了地主土地私有;②絕對平均分配的聖庫制度違背了小生產者的本性,無法實現,也不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⑶落後性:此綱把小農自然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並沒有超越封
建主義的經濟范疇。
二對《資政新篇》的認識——(P課本第59頁)
⒈性質:太平天國在轉折時期由洪仁玕頒布的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綱領性文件。
⒉社會根源:⑴天國政權危機,急需改革內政,扭轉形勢;
⑵資本主義已成為國際社會發展的潮流;
⑶洪仁玕個人經歷使其對資本主義有了具體的了解。
⒊評價:⑴革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背景下,這是一個改造封建社會,救國救民的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太平天國政權,進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爭。 ⑵進步性:是中國第一個較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⑶空想性:①理論上:沒有把發展資本主義與消滅封建制度聯系起來;沒有同太平天國當時的現實斗爭聯系起來;沒有涉及農民最迫切的土地問題,不是農民斗爭實踐的產物。
②實踐上:由於當時緊張嚴峻的軍事環境和缺乏廣泛的社會支持而落空。
⑷局限性:沒有認清列強的侵略本質。
★(二) 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
⑵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包括中國同盟會成立、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 准備:⑴組織同盟會:——(P課本第63頁)
Ⅰ性質:第一個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Ⅱ成立:1905年在東京成立。
Ⅲ宗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Ⅳ機關刊物《民報》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主義,指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這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內容,指推翻君主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創立民國」即民生主義,核心是土地問題,主張進行社會革命,實行「耕者有其田」。
⑵思想(論戰):①內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體。
②作用:促進了革命思想的傳播。
2、武昌起義——(P課本第64-65頁)
⑴概況: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龍在武昌起義
⑵結果:①成立湖北軍政府,國號「中華民國」
②政體為「五族共和」(漢滿蒙回藏)
3、影響:震撼了清王朝的統治,使其在全國的統治土崩瓦解。
4、結局:⑴民國成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⑵《臨時約法》: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國家臨時大法。
⑶形勢:僅是名義上的中央政府,沒有實現統一。⑷袁世凱奪權
①原因:同盟會組織渙散,成分復雜;立憲派舊官僚希望袁世凱主持大局;孫中山表示「虛位以待」②標志: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6、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創建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從此,民主共和國觀念深入人心。——(P課本第65頁)
總結
一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⒈進步性:⑴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⑵它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矛盾,並試圖以革命手段解決這些矛盾,它體現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利益和經濟上的要求,也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三大內容,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抗爭探索的最高成就。
⑶它在與改良派的斗爭中,在動員和組織群眾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國斗爭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⑷在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
⒉局限性:⑴它是一個不徹底的民主主義革命綱領。
⑵它主張民族主義,但民族主義僅僅停留在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光復漢族國家的層面上,仍保留大漢族主義情緒,如指斥清朝(滿洲人)統治者為「韃虜」,把國內民族矛盾和民族壓迫問題與外國侵略相混淆,把滿洲排擠到「中國之外」,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帝綱領,只把對帝國主義的仇恨集中於清政府身上,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⑶它主張民權主義,但其矛頭所向,主要是皇帝和貴族,並沒有把地主階級作為整個封建統治階級來反對,又不敢依靠廣大工農群眾,找不到真正出路。
⑷它主張民生主義,不敢提出沒收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不能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民主革命不可能完成使命,不能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
二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兩者如何統一認識?
⒈勝利: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動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權利,民主共和國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之後,中國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發展。
⒉失敗: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後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況,中國仍然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
⒊認識:從辛亥革命推翻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的直接結果來看,這一目標達到了,可以說革命是勝利了;從它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況,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的最終結果來看,它又是失敗的,所以革命「尚未成功」。這就是兩者的統一。
★(三) 概述五四運動的原因、經過,認識其在中國民主革命史的地位與作用;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內容,認識中共成立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Ⅲ 嶽麓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的1至3單元的知識體系
必修一第一單元
一、夏代
1、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制度:①傳子的繼承製度
②開始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
二、商代
1、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
2、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特點(政權特點):
①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對內服和外服有控制。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商王通過壟斷神權強化王權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於戰爭狀態。
三、西周
1、時間:公元前1046年
2、制度:
(1)分封制(周公旦)
含義: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親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以拱衛皇室。
內容:①周王的直接駐地---王畿
②同姓親族是分封主體
③還有異性親族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嫡長子傳宗繼統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3)禮樂制度(周禮)
含義:是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則。
作用: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4) 三者關系:互為表裡,緊密相聯
四。東周(春秋和戰國)
1,時間: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左右-戰國
2,背景:春秋: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戰國:各大國國君不在滿足原來的封號,戰國中期以後先後改稱「王」。由於競爭激烈,各國不得不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
3,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4,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並戰爭
五、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1,背景:經商鞅變法後,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2,時間:公元前221年 親王嬴政實現了統一
3,制度① 確立:
a。中央:皇帝等稱號的確立---皇權至上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掌管律令,圖籍
九卿:很多重要官職的合稱(分管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務)
b。地方:郡縣制:郡---縣---鄉---里
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②維護:
a。選官制:軍工爵制
b。官吏考核制:① 由中央委派專職官員進行監督,視察
② 年終有官員自行匯報當年政績
4,根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5。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 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六、西漢
1,背景:劉邦滅秦---建郡縣制+分封制的組織形式
埋下禍根---中央與封國間的矛盾
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 漢景帝,晁錯,吳王等七國
2,制度:
①確立:A.三公九卿與中朝(漢武帝時期)相互制衡
B.推恩令---解決了中央與封國間的矛盾
②維護:
選官制度:察舉制和徵辟制
(評價: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官僚隊伍的需要,
壞---容易任人唯親,薦舉人和被薦舉人之間也容易形成小集團)
考核官吏制:專設御史府長官為御史大夫,漢武帝時設立十三州刺史為地方專職監察官員,
它屬於御史府
七、隋唐唐代
1,背景: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盪之後,隋唐實現了統一。
2,制度:①確立:
A,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
(起草詔書) (封駁審議) (執行)
B,特點: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
C,作用:提高了辦事效率,完整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
②維護:
A,選官制:科舉制
隋---確立
唐---完善
B,考察官吏:門下省(負責諫議和封駁,不僅對在想作出的決策提出異議,也可對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見)
八、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九、宋
1,時間:公元前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2,制度:①確立
A,中央:「二府三司」分割相權
兵權——樞密院
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
b、地方:目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 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 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消實權:
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
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作用: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②維護
A,選官制:科舉制
B,考察官吏制:諫院
十、元
1、制度: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2,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使得相權又集中在一起了
十一、明
1,時間:1368年 明太祖朱元璋
2,制度:①確立:
A,廢除丞相制:
原因: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
廢除:1380年借胡惟庸案,徹底廢除,並規定此後各代不得再立丞相,由皇帝執掌六部,直接管理國家
B,設立內閣:
原因:廢丞相後為了提高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
形成:明太祖時設立殿閣大學士
明成祖時設立內閣(權力地位提高---票擬,皇帝批紅)
②維護:
A,選官制:科舉制
B,考察官吏制:中央---科道
地方---按察使司
十二、清
1、時間:1644年
2,制度:①確立:
A,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日常事務
B,議政王大臣會議---重要的軍國大事
C,軍機處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原因:處理西北軍務
(3)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於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 只能跪奏筆錄。
(4)影響:
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軍機處完全聽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第二單元:
一,古希臘------民主制
(一)、愛琴文明
愛琴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開端,古希臘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頭。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
①特點:出現王宮建築群,象形文字。
②標志性建築:米諾斯王宮
2、邁錫尼文明(公元前1400——公元前12世紀)
①特點:出現王宮、衛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國興起,出現線性文字B。
②特洛伊戰爭出現在這個時代。
(二),黑暗時代(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9世紀)
1,時間:公元前12世紀開始,之後的300年
2,產生原因:另一隻古希臘人對邁錫尼文明的毀滅
3,特點:沉寂,封閉,貧窮
(三)、古希臘城邦
1、興起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
黑暗時代結束,古希臘進入復興時代。復興時代的標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現
2、概念:古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村落。
3、地理環境:
①多山少耕地——農耕經濟不發達
②三面環水、港灣眾多——有利於航海與文化交流,商業貿易發達,海外殖民活動活躍。
4、城邦的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達和雅典
5、五種政體:貴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頭制
其中最為流行的是:貴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實質:公民政治
7、政體劃分的標准:根據各邦公民在公民大會中參政權利的大小劃分。
8、原因: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農業不發達
②三面環海,多島嶼港灣,航海業發達。
9、影響:
①促進古希臘商品的生產和海外貿易
②利於古希臘吸收外來文化,形成自己的獨特文明。
(四)、雅典民主制的形成
1、形成的條件:貴族製取代君主制
【解析】雅典進入文明社會之初實行的是君主制。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7世紀,貴族推翻王權,建立了貴族制。
【重點問題突破】君主制與貴族制的不同:
君主制:世襲、終身、專制
貴族制:選舉、任期、集體領導、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
在一定程度上說貴族製取代民主制是一種進步,為後來雅典向民主制過渡創造了條件。
2、雅典民主制形成過程
①梭倫改革:將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確立了民主制
③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發展到頂峰。
(五)、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點:
(1)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2)基本特點的體現:
①公民大會: 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體現了人民主權。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附屬機構,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行使最高權力。——代表由抽簽選舉產生,每個公
民當選2此後就不能再次當選,體現了輪番而至。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並且審議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
、實質
雅典的民主制以奴隸制為基礎,是奴隸主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
、評價
1、積極
①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
②民主政治使決策更全面。
③公職人員由選舉產生,非君主任命,受人民監督,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2、消極:
①是公民主體的民主。
②外邦移民、婦女、奴隸沒有民主權利。
③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
二,古羅馬------法制
(一)、羅馬政體演變
君主制——貴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
1、貴族共和制
①執政官:共和國的最高官職,有任期,只由貴族擔任。
②元老院:最高權力機關,是古羅馬的決策機構,成員由貴族組成,實行政事共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③公民大會:負責選舉公職人員,通過元老院擬定的提案。
④保民官: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
①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②實質: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
③作用:確立了較完整的統治秩序,羅馬進入相對穩定的「羅馬和平」時期。
(2)帝制:三世紀初,戴克里先公開實行君主統治。
(二)、羅馬法
1、《十二銅表法》——羅馬法的源頭
(1)內容:①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習慣法的匯編。
②規定了極為嚴酷的債務奴隸制,維護了私有財產和貴族利益。
(2)評價 ①是古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
②雖沒有給平民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組成:
①《查士丁尼法典》②《查士丁尼法學總論》③《查士丁尼學說匯纂》④《查士丁尼新敕》
3、羅馬法
(1)羅馬法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
(2)對羅馬法的評價: 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①《查士丁尼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②它保留了羅馬法學方面的創造成果,以法律手段規范人的行為,調節社會矛盾,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工具。
③羅馬法具有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現成的法律形式,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
第三單元
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奉行「君權神授」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控制了議會,迫切要求得到相應的政治地位。
(新貴族:指的是資產階級化的貴族,也就是說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的舊貴族)
2、過程
①13世紀,《大憲章》目的是為了限制王權
②1640 年——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③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詹姆斯二世下台,最終解決了國王和議會的權力之爭。
④1689年,威廉和瑪麗接受《權利法案》登基。《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3、《權力法案》頒布的歷史意義
①《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建立。
②英國由人治走向法制。
③促進英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英國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①君主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成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②議會主權至上
③君主受議會制定的憲法的限制
【注意】(1)《權利法案》在英國起憲法作用,屬於憲法性質的文件,但它並不是成為憲法。
(2)英國議會組成:上議院、下議院、國王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與發展
1、形成:
① 「光榮革命」後,英國國王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
②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責任,成為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的最高行政機關。
2、發展:19世紀中期,議會變成兩黨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黨上台組閣,該黨的領袖成為首相,
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
3、特點:
①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與首相共進退
②責任內閣制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對議會負責。
【選擇點】英國歷史上第一位首相: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首相。
4、隨著內閣制形成,英國的兩黨制也形成
形成過程
①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期間產生輝格黨和托利黨
②19世紀,輝格黨發展成自由黨 托利黨發展成保守黨
③20世紀初,自由黨被工黨取代,今天英國政壇上活躍的兩黨是自由黨和工黨
(三)、1832年議會改革
1、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的推動
2、內容:使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首次獲得了進入議會的資格。
3、意義:確保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美國聯邦制的總統共和制的建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一)1787年憲法的制定
1776年,北美13個殖民地發表《獨立宣言》宣告獨立,
1781年,《邦聯條例》宣告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這個時候的美國是一個鬆散的邦聯制國家。
1、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
①邦聯無權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政策
②邦聯鬆散的狀態無法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利益和主權
③美國面臨加強中央集權和確保共和制的新問題。
2、制定:1787年,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經過幾個月的討論,制定了1787年憲法。(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
3、1787年憲法的三原則:
①聯邦制原則:憲法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一個統管所有地區、指揮全部軍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長官
——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系之上的聯邦司法體系。
②分權制衡原則: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③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有民選產生。
【要求】結合課本記住三權分立示意圖。
(二)1787年憲法的發展與完善
①1789年,美國國會提出憲法前10條修正案,規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權
②美國內戰結束後,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第13條和14條修正案,廢除了奴隸制,
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三)1787年憲法制定與完善的歷史作用
①根據憲法,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
②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③保證了美國的統一與穩定,成為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政治前提。
(二)、美國兩黨制(驢象之爭:驢:民主黨;象:共和黨)
(1)形成:華盛頓之後形成。(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之後,美國兩黨制形成,
並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2)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之前
①民主黨主要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奴隸主利益)
②共和黨主要代表北方工業集團和西部農場主的利益
【了解】美國南部奴隸制和古希臘奴隸制的區別
古希臘:純粹的奴隸制
美國南部:利用努力進行生產,將產品賣給北方,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奴隸制。
(3)南北戰爭之後,民主黨和共和黨都代表資產階級利益,但是政治主張有所不同。
【重點問題突破】英國君主立憲制和美國總統共和制比較
項目 英國 美國
國家元首 國王 總統
行政首腦 首相內閣 總統
立法機構 議會 議會
行政首腦與立法機構的關系 首相對議會負責 相互獨立,相互制約
執政的關鍵 在議會選舉中獲勝 在總統競選中獲勝
三,法國的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一)、法國政體的演變
1791年前,波旁王朝實行封建專制統治
1791年,《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
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
1830年,七月王朝,實行君主立憲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
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
(二)、法國大革命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直接原因:三級會議的召開
③思想原因:受啟蒙思想的影響。
【重點問題突破】法國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統治下的三個等級
①第一等級:教士
②第二等級:貴族(一、二等級是統治階級)
③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和農民(被統治階級)
2、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時間和標志: 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3、成果:
①1789年,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
②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了法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1791年憲法。
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
③1792年,巴黎人民推翻王權,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三)、法蘭西第一帝國
1、建立的根本原因:為了維護法國大革命成果,穩定資本主義統治。
2、建立過程:
①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統治。
②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注意: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君主專制與封建君主專制並不完
全相同,帶有維護資本主義性質)
3、統治政策 ①對內:維護法國大革命確立的資本主義財產制度,頒布了一系列資本主義性質的法典,恢復舊制度,
尤其是等級制度。
②對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摧毀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
4、1815年,滅亡。
(四)、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總統制共和國,標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2、法國「1875年憲法」
①內容:
確立法國為總統制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
行政權:總統內閣
立法權:議會
總統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
②、意義
經過長期斗爭,法國最終確立共和政體,是歷史的進步。
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重點問題突破】
1、法國1875年確立的政體與美國和英國的不同。
(1)與英國不同:英國是君主立憲制,有國王;法國為總統共和國,沒有國王。
(2)與美國不同:法國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美國總統和議會獨立、制約。
2、法國革命過程中權力機關演變
三級會議——制憲議會——國民大會
四,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
①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正統」原則維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態
②根本原因:封建割據阻礙了德國的發展
③18世紀末,德國進步人士提出統一的主張
2、統一的過程:普魯士王國在首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先後發動了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3、統一的歷史意義
積極:不僅解決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問題,也是一場結束封建割據的革命。
局限:保留了普魯士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
(二)、德意志帝國
1、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頒布
(1)內容:規定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
①帝國元首:皇帝。
②行政權:皇帝首相。首相由皇帝產生並對皇帝負責。
③立法權: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
聯邦議會:權利大,議長由首相擔任,議員由皇帝任命。
帝國國會:權利小,議員由普選產生,有立法權,但不能通過任何對政府不利的法律。
(2)頒布的歷史意義:
①積極:德國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有利於德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德國躋身於世界強國。
②消極:保留了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阻礙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造的徹底完成。
【重點問題突破】
1、英法君主立憲制的比較
項目 英國 德國
國家元首 國王 皇帝
行政權 首相內閣 皇帝首相
立法機構 議會 議會
議會獨立立法權 有 無
行政與立法機構的關系 首相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 皇帝首相控制議會
總評 典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 有封建殘余的君主立憲
2、法國和德國政體比較
項目 法國 德國
國家元首 總統 皇帝
行政權 總統內閣 皇帝首相
立法權 議會 議會
行政權與立法權的關系 對議會負責 皇帝首相控制議會
(三)、魏瑪共和國
1、建立:一戰後,德意志帝國滅亡。1918年,德國頒布了新憲法,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
2、特徵:
①人民享受到一些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權利。
②依然沒有摧毀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
被譽為「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①原因:
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德國民族復仇情緒抬頭。
希特勒法西斯實力進行欺騙性宣傳
②德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
③教訓:在德國這樣的國家,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體,必須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Ⅳ 求(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結構簡表
像這個,但要北師大版本
Ⅳ 嶽麓版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體系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1. 原始社會 ①舊石器時代(遠古時代)---元謀人、北京人(原始人群);山頂洞人 ②新石器時代(農耕時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大汶口居民、黃帝堯舜禹時期的居民(氏族公社) 2.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名稱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體形特徵 生產情況 生活情況 社會組織 元謀人 約170萬年 雲南省元謀縣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北京人 約70—20萬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裡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會製造工具,把石頭打製成石器 會使用天然火、並會保存火種,過群居生活,靠狩獵、採集獲取食物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約1萬8千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 與現代人基本相似 使用打制石器,但已開始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 人工取火、用骨針獸皮縫制衣服,織網捕魚,採集、狩獵;項鏈、愛美;共同勞動,無貧富貴賤 氏族生活, 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 3.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 居民 體質 工具 用火 組織 北京人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打制石器、木棒、狩獵、採集 用天然火並會保存火種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與現代人基本相似 使用打制石器,但已開始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用骨針獸皮縫制衣服,織網捕魚,採集、狩獵;項鏈、愛美; 人工取火 氏族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 4.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5. 早期人類結成小群體生活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水平低下。 6. 列表歸納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概況 居民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時間 距今6000年 距今五千多年 地域 浙江餘姚河姆渡(長江流域) 陝西西安半坡(黃河流域) 工具 磨製石器、骨器(耒耜) 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木耒、石刀、箭頭、魚叉、魚鉤) 農作物 水稻 粟、蔬菜 房屋 干欄式 (適應當地潮濕悶熱的氣候) 半地穴式 (適應北方乾燥寒冷的氣候特點) 畜牧 飼養豬、狗、水牛 飼養豬狗 手工業 黑陶 彩陶、紡線、織布、制衣 7.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異同 相同:1)都處於氏族公社時期;2)都使用磨製石器;3)都開了原始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4)都開始了定居生活。 不同:1)所處地域不同(河姆渡居民處於長江流域,半坡居民處於黃河流域);2)種植作物不同(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居民種植粟);3)使用陶器不同(河姆渡居民使用黑陶,半坡居民使用彩陶)。 8. 下列氏族公社人類遺址的地理位置自西向東:半坡原始居民(陝西西安半坡(黃河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浙江餘姚河姆渡(長江流域))---山頂洞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大汶口原始居民(山東泰安縣大汶口一帶,距今四五千年,中晚期的典型器物是原始瓷器。) 9.在原始時代,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生產、生活集體叫氏族。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都是氏族村落遺址。 10. 部落:原始時代的一種社會組織,由兩個以上血緣相近的氏族組成。 11. 4千多年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有三位傑出的部落首領:炎帝,姓姜,號神農氏(是農業生產的創始人);黃帝,姓姬,號軒轅氏;九黎族首領蚩尤。 12. 傳說中的黃帝生活在相當於我國原始社會的大汶口文化中期。 13. 我國原始社會走到了盡頭,是在禹任部落聯盟首領時。 14.黃帝在歷史上有哪些貢獻? 1)為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了貢獻:距今四五千年,黃帝聯合炎帝在涿鹿大戰中打敗蚩尤,炎黃部落結盟,逐漸形成華夏族。 2)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貢獻:相傳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文字,大撓作干支,伶倫編出樂譜。後人尊他為「人文初祖」。 15. 部落聯盟:原始時代後期形成的部落聯合組織,它打破了原來氏族部落的界限,成為地域性的社會組織。 16. 堯舜禹時期實行什麼辦法推選部落聯盟首領?大禹有什麼貢獻? 實行「禪讓制」(是一種部落首領更替的制度,推舉有德有才的人擔任部落首領)。 大禹的貢獻:1)治水有功,三過家門而不入。2)公元前2070年,建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
Ⅵ 高一歷史必修一(嶽麓版)全冊簡易知識結構
必修一 政治文明歷程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第1課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約前2070--前1600)
第一個國家政權,依據 :出現公共權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內服外服 A.內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統治地區B.外服是 附屬國管轄地區 C.商王實權,控制有限
2、 神權色彩:通過壟斷神權強化王權
三、 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證王室強大,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各地
1)內容:周王:最高統治/王都鎬京/都城王畿/直接駐地
同姓:分封主體/富庶之地/戰略要地/土地人口
2)影響:A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B周王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C形成 「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等級序列
2、 宗法制
目的——鞏固統治秩序,解決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矛盾
特點——血緣紐帶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體系——大宗、小宗相對
影響——A不僅是家庭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B確立分配繼承製度,保障世卿世祿特權
C利於凝聚宗族力量,「國」「家」結合起來
3、 禮樂制:政治生活准則,實質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第2課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一、 秦朝的統一 (前221年)
1、 條件:A春秋開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壞,大宗頻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並戰爭使小國逐漸被大國吞並。B戰國時,新興地主奪權,諸候競爭,各國變法。
二、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確立
1、 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表現:A皇權至上 B皇位世襲
2、 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別輔佐皇帝處理政;監察百官;管理軍務,它們之間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3、 地方:郡縣制。皇帝任命郡縣官員。郡縣鄉里
4、 選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細密、嚴苛,輕罪重刑。
三、 影響:形成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徹底打破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對2000多年中國政治產生重要影響。
第3課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一、 西漢
1、 王國問題出現:西漢初年,郡國並行
2、 解決:A 漢景帝:削藩、平叛、廢權。
B 漢武帝:設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響——鞏固大一統,促進經濟發展,東漢後期,出現外戚和宦官專權
二、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1、背景: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後周改革
—陳橋兵變—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從「權、錢、兵」入手加強中央集權
A收精兵:禁軍由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統領,發兵權歸樞密院。
B削實權:削弱宰相、節度使、州郡和官,下設通判向朝廷直接奏報。
C制錢谷:州郡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3、 影響:A改變了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B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C中央與地方分權斗爭處於絕對上風
D皇權與相權矛盾變的突出起來
第4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運行機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
2、 影響:A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效率
B相權分割,利於加強皇權
二 宋朝:分相權:「中書門下」—--行政、樞密院—軍事、「度支、鹽鐵、戶部」—--財政
三、 元朝:一省制既中書省,宰相權勢過重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廢除
1、 原因:明朝初期,沿襲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訓,控制相權,加強皇權。
2、 概況:明太祖誅殺丞相胡惟庸,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親自掌管六部。
3、 影響:1600年丞相制度被廢除,專制發展到新高度。
(二)內閣的演變
1、 殿閣大學士:明太祖因廢除丞相後,事務繁多而設。品秩較低,僅備顧問,協助章奏,不參與決策。
2、 設立內閣:明成祖正式設立。「票擬」、「批紅」
五 清朝:軍機處的設立
1、 背景:清朝建立, 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軍國大事,由滿州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 概況: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軍務設軍機處。職權不斷擴大,本身品級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輪流值班,只能跪受筆錄。
3、 影響:A簡化政務手續,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聽命皇帝,大事一人裁決。
C皇權高度發展,成為重要標志。
六 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遭到壓制。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一、 愛琴文明
1、 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標志—產生君主制國家,王宮建築群,象形文字。
2、 邁錫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紀)特點—新的君主國興起出現王宮,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書。
二、 黑暗時代:前12世紀,邁錫尼文明徹底毀滅。此後300年,希臘陷入「黑暗時代」
三、 古希臘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
1、 城邦:一種國家形態,以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村落。
2、 殖民擴張:A 原因: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地少人多。
B 影響:促進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吸收先進文化成果;為創造獨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3、 城邦政體——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的成年男性成員。婦女、奴隸、外邦公民沒有公民權。
B 政體類型:君主制、寡頭制僭主制、民主制、貴族制
4、 影響: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權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寶貴經驗
第6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體的發源地)
一、 民主里程
1、 民主初興--貴族制:前8—前6世紀,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由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走向集體領導的任期制和選舉制。
2、 走上正軌: 前594年,執政官梭倫改革
3、 確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4、 全面繁榮: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A. 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審決國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參與、知情、發言、選舉和被選舉權。最重要的程序是辯論,促進了對知識的崇尚,大學說家輩出。
B. 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准備提案、主持大會、公民大會休會期間最高權力機構。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C. 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審核任職資格,避行賄舞弊
三、 意義和局限
1、 積極:A為人類提供了集體管理的新形式B多數人參與,決定更民主
2、 消極:A非公民無民主權利B婦女沒有政治權利,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C偉大文明的催化劑,社會不公的暴力機器。
第7課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一、 從共和國到帝國
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爾小國,行君主制。
2、 貴族共和制
A執政官:共有兩名,任期一年,權力相等,選舉產生
B元老院:決策機構,貴族組成,政事共商,少數從多數
C公民大會:平民參加,選舉公職人員通過元老院議案。
D保民官:平民斗爭的結果
3、 帝制
(1)原因:積極對外擴張,成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則被廢棄,逐漸走向帝制
(2)概況:A屋大維——前27年,採用元首制。實質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羅馬進入200年穩定時期,史稱「羅馬和平」。 B戴克里先——實行公開君主制。
二、 《十二銅表法》
1、 編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議下,編訂十個法表,為貴族利益服務,前450年,增編兩個法表而成。
2、 內容:基本是未成文的習慣法匯編。明確維護私有財產和貴族既得利益。
3、 影響:A雖未給平民帶來太多的好處,但是平民的勝利。B貴族不能象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C羅馬法的淵源,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紀後,帝國統治者整理、匯編各種法律,最終形成羅馬法體系,代表為查士丁尼法典。
2、 組成:《法典》,《法學總論》、《學說匯纂》、《新敕》,總稱《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稱查士丁尼法典。
3、 影響:A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B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8課英國漸進的制度創新
一、《大憲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2、簽署:13C初限制王權,保障貴族,騎士與市民利益。
3、影響:形成召開議會決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權
二、《權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權
2、影響:A確立議會主權,國王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B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進入穩定發展時期
C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由人治轉向法治。
三、責任內閣、
1、 形成:光榮革命後,國王「統而不治」,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為第一任首相。
2、 職責: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3、 兩黨政治:19世紀中,議會選舉成為兩大政黨權力角逐的戰場。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台組閣。
四、 英國君主立憲制
1、 特點: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以國王為元首,以首相為最高行政首長,以代議制民主為基礎。
2、 發展:隨著工業革命深入,工業資產階級在1832年選舉中取得更多席位,確保資產階級政體的穩定。
第9課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一、 聯邦憲法
1、 背景:美國面臨新問題(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A邦聯的鬆散狀態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的利益和主權B需要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C力求在大國中確保共和政體
2、 制定:1781年費城制憲會議
3、 原則:A、聯邦制原則。建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 括最高行政長官,即總統;國會掌管聯邦財政;建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系這上的聯邦司法體系,但各州保留較大自主權。
B、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
C、民主制原則:總統和議員由民選產生。
4、補充:前10條修正案,規定公民若干自由權。
二、聯邦制度
1、概念:中央與州分權,國家主權屬於聯邦,聯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戰:州權主義活躍導致1861年至1865年美國內戰。
3、完善:憲法第13、14條修正案規定廢除奴隸制,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響:統一與穩定成為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政治前提。
三、兩黨政治
1、形成:華盛頓之後,總統選舉受到統治控制,國會形成兩黨對壘局面。
2、基礎:19世紀中期,民主黨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共和黨代表北方工業集團和西部農場主利益。南北戰爭後,各自基礎發生了變化。
第10課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一、 初創共和:波旁王朝---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 法國大革命(起因、標志、含義)
2、《人權宣言》(時間、機構、影響)
3、《1791年憲法》,確立君主立憲制,實行三權分立。
4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年
二、曲折共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
1、政體演變:法蘭西第一帝國---波帝王朝復辟---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
2、《拿破崙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法律規范
三、確立共和-----標志: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
四、維護共和:議會選舉中,共和派取得勝利,對憲法進行補充,堵塞了君主派復辟之路。
第11課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
一、 德意志的統一
1、 原因:19世紀中期,德意志經濟連成一體,封建割據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
2、 過程:1864——1870年,普魯士在首相俾斯麥籌劃下,發動了三次三朝戰爭,完成了統一。
3、 影響:這是一場結束封建割據的革命,解決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和軍國主義傳統。
二、德意志帝國:1871年,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
1、性質:《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實行君主立憲制。帝國國會為人民代表機構,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選舉產生,雖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濃厚專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國家權力。
2、局限:專制色彩濃厚,軍國主義傳統影響深遠。
三、魏瑪共和國
1、建立:1919年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人民享受到一些資產階級民主權力,並頒布魏瑪憲法。
2、局限:沒有摧毀舊帝國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基礎,民主共和的社會基礎薄弱。
3、結局:經濟大危機沖擊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統治
4、啟示:在德國這樣專制主義影響深遠的國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體,必須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第13課鴉片戰爭
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
1、 原因:A根本原因: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對外 尋找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武力打開中國市場。
B、直原因接: 禁煙運動打擊了英國在華利益。
2、 結果:中國戰敗簽定《南京條約》:
內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島/協定關稅\此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權
3、影響:A、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開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
C、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D、歷史進程發生重大轉變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1、原因:根本西方列強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利益(2)修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
2、經過: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戰爭,1860年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中國戰敗求和。
3、結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4、影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權力結構發生變化;部分官紳主張學習西方「長技」,自強求富,興起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一、背景:列強侵略-清朝腐敗-廣西天災-秀全創教
二、經過: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變---天京陷落(標志失敗)
三、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核心,影響)
《資政新篇》(評價)
四、失敗:(1)農民階級局限性(2)中外勢力聯合剿殺。
五、意義:(1)太平天國堅持斗爭14年,席捲大半個中國,產生巨大影響。(2)掃盪了清王朝統治秩序,沖擊了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政治基礎。(3)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天朝田畝制度》是農民運動最高峰。(4)提出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
第15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一、 甲午中日戰爭
1、 原因:A、日本走向資本主義,形成侵略朝鮮、奪取東北、佔領中國、征服世界的擴張政策。B、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以「朝鮮改革案」糾纏
2、 過程:豐島海戰—黃海決戰 1894年
3、 結果:《馬關條約》 1895
4、 影響:A、《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後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勢力深入內地;嚴重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清政府被迫大舉外債。B、宣告洋務運動破產,中華民族危機嚴重。C、極大刺激西方列強。「三國干涉還遼」,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D、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開始軍事改革。E、中國各界救亡圖存。
二、義和團運動
1、起因:A、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B、19世紀末反洋教斗爭迅速發展。
2、口號:「扶清滅洋」3、清政府政策:鎮壓—招撫—鎮壓
4、影響:義和團體現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精神,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推動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八國聯軍侵華
1、 原因:A、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瓜分中國。
B、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利益。
2、 過程:A、1900年,列強組織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進犯北京。B、慈禧太後攜光緒逃往西安,發布「剿匪諭旨」。
3、 結果:1901年簽定《辛丑條約》
4、 影響:《辛丑條約》是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巨額賠款加重苦難,使館區成為侵華大本營。
第16課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社會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2、組織基礎:A、興中會 1894 檀香山 標志興起。
B、同盟會 1905東京 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3、思想基礎:
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發展為三民主義
B、輿論上:與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展開論戰。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體等問題展開。
4、武裝上:1911年黃花崗起義最為著名。由於缺乏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沒有形成堅強統一的領導而失敗,但是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鬥志。
二、爆發:武昌起義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率先發難。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國號「中華民國」,政體「五族共和」。
2、影響:武昌起義使清王朝統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華民國建立:A、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五色旗為國旗。B、頒布〈〈臨時約法〉〉,規定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三權分立。是近代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C、名義上為中央政府,但並沒有實現真正統一。
2、清帝退位: 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統治結束,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
四、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大權在握;立憲黨和舊官僚的支持。
五、意義: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創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第17課 五四運動
一、 背景
1、 一戰後,日本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1915年 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2、 民族矛盾:1918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3、 根本原因:階級矛盾。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二、 過程
1、 爆發: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勿作五分鍾愛國心」、「打倒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口號。
2、 高潮: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運動中心有北京轉移到上海,並展開「三罷」斗爭。
3、 初步勝利:A 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職務。 B 中國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C 釋放被捕學生。
三、五四精神:愛國、民主、科學、進步。
四、歷史意義: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一場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體現了民主、科學的精神;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體現了追求真理、勇於解放的精神;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
第19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 空想社會主義
1、 原因:A、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貧富分化明顯,工人階級生活悲慘。B、一些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認為資本主義不是公正、合理的社會,提出改造社會的方案,形成空想社會主義思潮。
2、 代表: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英國的歐文
3、 主張:A、聖西門主張實行實業制度,是「工業社會最早的預言家」。B、傅立葉和歐文主張建立合作組織。
二、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年
1、 內容:A、肯定了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的積極作用B、揭示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秘密C、宣告了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 D、昭示了未來共產主義的社會原則
2、 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成為國際無產階級銳利的思想武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 巴黎公社
1、 背景:內憂外患 2、性質:新型工人階級政權
3、措施:A、公社委員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公職人員工
資不得超過熟練工人,人民可監督罷免。B、維護勞動者利益。C、用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實行義務教育。
4、意義:英勇斗爭和首創精神,為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士樹立了光輝典範。
5、教訓及啟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必須徹底消滅資產階級殘余勢力,防止資產階級勢力的反撲;無產階級不能孤軍奮戰,必須建立廣泛的同盟;無產階級缺乏一個統一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當時資本主義社會處於上升時期,不具備無產階級無產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條件。
第20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一、 背景:19世紀60年代,俄國自上而下改革,推進工
業化,但不徹底;俄國在西方列強中處於落後地位,社會矛盾尖銳;一戰使俄國落後腐朽充分暴露,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
二、 過程
1、二月革命:1917年初,彼得格勒工人起義,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該政府繼續戰爭。
2、四月提綱:A、列寧提出需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B、實行土地改革。C、退出戰爭。
3、七月流血事件後確立武裝起義方針。
4、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領導起義,推翻臨時政府。
三、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
1、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一切權力轉歸工兵代表蘇維埃,通過《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人民委員會。
2、1918年,全國普遍建立蘇維埃政權。
四、 意義:是人類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在經
濟文化並不發達的俄國擺脫封建殘余和剝削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給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新的解放道路。
由於字數限制,剩下的發布上了,留個郵箱 我傳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