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七擒七縱的故事簡介 七擒七縱的主人公是誰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准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諸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所以我被打敗了,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准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里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一長。營里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諸葛亮的命令,讓孟獲回去,並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於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麼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就這樣,孟獲等終於順服蜀漢,聽從管轄。
B. 七擒孟獲的歷史典故
孔明南征,雙方首戰,諸葛亮擒住南蠻首領孟獲。孟獲不服,諸葛亮放了他。
孟獲回去後,決定夜裡去劫營,卻中諸葛亮的埋伏,孟獲又被擒住,但孟獲不服。諸葛亮又把他放了。
孟獲令他弟去向孔明獻寶,里應外合殺了孔明。孟優來後,孔明在酒內下葯,讓孟優等蠻人爛醉如泥,當夜,孟獲帶三萬兵來中計,大敗,被馬岱截獲。孟獲仍不服,諸葛亮又放了他。
孟獲借了十萬牌刀獠丁軍來戰。諸葛亮下令關閉寨門不戰,等到蠻兵威勢已減時,出奇兵夾擊,孟獲大敗,孟獲被擒。孟獲仍不服,孔明放他回去。
孟獲向禿龍洞求援,銀冶洞洞主楊鋒感激日前諸葛亮不殺之恩,捉了孟獲,送給諸葛亮。孟獲還是不服,諸葛亮又放了他。
孟獲的妻弟將孟獲押來詐降,被諸葛亮識破,全部被擒。孟獲不服,諸葛亮放了他。
孟獲又請來烏戈國的藤甲軍,與孔明決戰。孔明用油車火葯燒死了無數蠻兵,孟獲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2)七擒七縱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七擒孟獲,是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將孟獲擒拿,並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有提到,《三國演義》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和虛構創造。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過程中對南中豪強首領孟獲採取的攻心戰策略,目的是徹底地消除南中少數民族的反叛心理。東漢以來,南中屬於益州轄區之內,分置益州郡(即建寧郡)、牂柯郡、朱提郡與永昌郡四個行政區。
C. 寫出這幾個歷史故事的相關人物:七擒七縱( ) 才高八斗( ) 封金掛印( ) 望梅止
七擒七縱 諸葛亮抓孟獲
才高八斗 謝靈運說曹子建
封金掛印 曹操說關羽
望梅止渴 曹操
D. 七擒七縱歷史簡述;草船借箭60字內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准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贏了一次,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准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E. 名著導讀。請你就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使南人永不復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點評。
【2008湖北復恩施卷】 名著制導讀。請你就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使南人永不復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點評。 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第八十七至九十回這樣寫道: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為報先帝三顧之恩,託孤之重,諸葛亮以蔣琬為參軍,費禕為長史,趙雲、魏延為大將,率蜀兵五十萬,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南征犯境侵掠的蠻王孟獲。經七擒七縱,終使孟獲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匍匐帳下,肉袒謝罪,永不復反。諸葛亮乃請孟獲上帳,設宴慶賀,令其永為洞主。所奪之地,盡皆退還。 點評: 答案提示:諸葛亮正確地處理蜀漢政權與蠻王孟獲的關系。評分說明:抓住這一點進行點評給滿分 補充: 諸葛亮正確地處理蜀漢政權與 蠻王 孟獲的關系
F. 歷史上諸葛亮真的有七擒七縱孟獲嗎
不可能是真的
因為當時的蜀國有很嚴整的北患
說是三國鼎立
其實蜀國也就是版佔有益州權
況且多次北罰已經使益州疲敝不堪
之所以蜀國能夠存在
最大的因素就是龐大的人才集團
而要攻打雲南則要抽大兵還要帶走大量的軍事人才
要知道魏國這是要是造次~那可是很令人郁悶的一件事
這時候可以說
諸葛亮的心思只有早日完成南疆戰事而不可能拖拖拉拉的
畢竟立過一個王
或者把雲南分成很多個方國得到的功效
不是更大嗎?
G. 就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使南人永不復反這一歷史時間進行點評
羽扇綸巾擁碧幢
七擒妙策制蠻王
至今溪洞傳威德
為選高原立廟堂
這是羅貫中對諸葛亮「七擒七縱」的評價,關於七擒七縱,可謂是三國時代戰役的經典和典範。但是,諸葛亮為何要大費周折得去「七擒七縱」呢?其實他每一次「擒孟獲而不縱」都有絕對贏此役的把握,但是他沒有,那接連七次「擒而又縱」得放走了孟獲,這是為什麼呢?而且,當他七擒七縱後,他又下達了一個驚人的命令:「蜀中將士不得留蠻而治。」這又是為什麼?也許有人會引用《三國演義》裡面孔明說此原因的文字解釋:「七擒七縱為得南蠻之民心,蠻人治蠻為節約朝廷開支,謹防蜀蠻民眾矛盾激化。」可是,筆者個人認為,這僅僅是諸葛亮對眾將的敷衍之語,次要的原因,其真正的目的卻在千里之外:
目的一:「為大蜀彌留之際留退路」
這是筆者認為的諸葛亮之所以做這兩件事的最主要的原因。
眾所周知,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最後定天下一役的設想是蜀集益、荊二周之力,合東吳軍馬三路攻打北方,熟知在此之前關雲長竟然大意失荊州,繼而劉備的「東征」又被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戲劇性得改變了整個局勢,從而失敗。又使東吳與蜀的關系十分緊張。(盡管諸葛亮在蜀國戰敗後向吳提出聯合建議,吳也欣然同意,但是吳蜀二國還是各懷異心,互相猜忌。)那麼諸葛亮的「隆中對」的設想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其中的兩路有生力量,只能靠益州一州之力北伐而定中原,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諸葛亮也自然知道這個道理,北伐只是為了盡臣子之事罷了。(這些觀點在《後出師表》中可以看出。)益州只一州之力,不僅北伐困難,而且防禦也不容易,如果魏軍南下,益州城一失,蜀國便無了依靠之所,無了東山再起的基礎。即使蜀國能臣明帥再多,也無濟於事。況且一朝天子一朝臣、風水輪流轉,今日人才齊聚蜀國,明日是吳是魏還不一定呢!於是,諸葛亮為了給蜀國留條後路,就在南征這一筆上作文章,不僅「七擒七縱」,使孟獲以及起後代統治者甘願臣服,「蠻人治蠻」又收買了南中大部分的民心,班師回朝時還不忘再添上一筆「親祭瀘水」,又讓南中戰死將士親屬的憤恨削去了大半,這樣以來,南中民眾無不感於大漢恩澤,將來必定感恩圖報,在益州彌留、生死未卜之際,兵退南中七郡,以南中之險,藤甲兵、猛獸兵、蠻兵之勇,相輔相成,力保根基不失,以圖東山再起,恢復蜀國社稷……
諸葛亮的這個設想固然是好的,但是庸才阿斗,竟然在鄧艾取綿竹,逼近成都、諸葛瞻父子戰死的危急情況下,拋棄了眾臣建議,聽信了焦周的讒言,終於枉費了諸葛亮的一片苦心……
目的二:「為自己千古年後留美名」
畢竟人心難測,況且中國有句古諺:「富貴名利誰不愛?深藏不漏真將才。」諸葛亮也是人,畢竟人無完人……
就定個「莫須有」吧……
贊美之詞就免了,來一首打油詩取而代之吧。
武侯興師征南疆
錦囊妙計瞞眾將
一箭一石二雕鳥
社稷美名皆得揚
好個「一石二鳥」「一箭雙雕」的錦囊妙計!!!
H. 歷史上像諸葛亮七擒七縱這樣的事例還有哪些
歐陽鋒被郭靖三捉三放,如來佛祖和孫悟空
I. 對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使南人永不復返這一歷史事件的點評 對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
羽扇綸巾擁碧幢
七擒妙策制蠻王
至今溪洞傳威德
為選高原立廟堂
這是羅貫中對諸葛亮「七擒七縱」的評價,關於七擒七縱,可謂是三國時代戰役的經典和典範。但是,諸葛亮為何要大費周折得去「七擒七縱」呢?其實他每一次「擒孟獲而不縱」都有絕對贏此役的把握,但是他沒有,那接連七次「擒而又縱」得放走了孟獲,這是為什麼呢?而且,當他七擒七縱後,他又下達了一個驚人的命令:「蜀中將士不得留蠻而治。」這又是為什麼?也許有人會引用《三國演義》裡面孔明說此原因的文字解釋:「七擒七縱為得南蠻之民心,蠻人治蠻為節約朝廷開支,謹防蜀蠻民眾矛盾激化。」可是,筆者個人認為,這僅僅是諸葛亮對眾將的敷衍之語,次要的原因,其真正的目的卻在千里之外:
春秋網http://bbs.cqzg.cn目的一:「為大蜀彌留之際留退路」
這是筆者認為的諸葛亮之所以做這兩件事的最主要的原因。
眾所周知,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最後定天下一役的設想是蜀集益、荊二周之力,合東吳軍馬三路攻打北方,熟知在此之前關雲長竟然大意失荊州,繼而劉備的「東征」又被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戲劇性得改變了整個局勢,從而失敗。又使東吳與蜀的關系十分緊張。(盡管諸葛亮在蜀國戰敗後向吳提出聯合建議,吳也欣然同意,但是吳蜀二國還是各懷異心,互相猜忌。)那麼諸葛亮的「隆中對」的設想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其中的兩路有生力量,只能靠益州一州之力北伐而定中原,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諸葛亮也自然知道這個道理,北伐只是為了盡臣子之事罷了。(這些觀點在《後出師表》中可以看出。)益州只一州之力,不僅北伐困難,而且防禦也不容易,如果魏軍南下,益州城一失,蜀國便無了依靠之所,無了東山再起的基礎。即使蜀國能臣明帥再多,也無濟於事。況且一朝天子一朝臣、風水輪流轉,今日人才齊聚蜀國,明日是吳是魏還不一定呢!於是,諸葛亮為了給蜀國留條後路,就在南征這一筆上作文章,不僅「七擒七縱」,使孟獲以及起後代統治者甘願臣服,「蠻人治蠻」又收買了南中大部分的民心,班師回朝時還不忘再添上一筆「親祭瀘水」,又讓南中戰死將士親屬的憤恨削去了大半,這樣以來,南中民眾無不感於大漢恩澤,將來必定感恩圖報,在益州彌留、生死未卜之際,兵退南中七郡,以南中之險,藤甲兵、猛獸兵、蠻兵之勇,相輔相成,力保根基不失,以圖東山再起,恢復蜀國社稷……
諸葛亮的這個設想固然是好的,但是庸才阿斗,竟然在鄧艾取綿竹,逼近成都、諸葛瞻父子戰死的危急情況下,拋棄了眾臣建議,聽信了焦周的讒言,終於枉費了諸葛亮的一片苦心……
目的二:「為自己千古年後留美名」
春秋網http://bbs.cqzg.cn
這個,筆者自認為不用多說了吧。
雖然筆者也不相信諸葛亮會是這樣的人,但是畢竟人心難測,況且中國有句古諺:「富貴名利誰不愛?深藏不漏真將才。」諸葛亮也是人,畢竟人無完人……
就定個「莫須有」吧……
贊美之詞就免了,來一首打油詩取而代之吧。
武侯興師征南疆
錦囊妙計瞞眾將
一箭一石二雕鳥
社稷美名皆得揚
好個「一石二鳥」「一箭雙雕」的錦囊妙計!!!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意見)
J. 七擒七縱孟獲是真實故事嗎
「七擒七縱」的最早由來是《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的記載。但《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及當時率軍首領《三國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呂凱傳》均沒有直接記載。而北宋的《資治通鑒》則提到:孟獲被「七擒七縱,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顯然是採納了《華陽國志》的記載。究竟是陳壽以後的史學家發現了新資料,彌補了《三國志》的不足,還是他們僅僅根據傳說而記入史冊的,有待史學家進一步深究。
1983年4月,著名歷史學家、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繆鉞先生在全國首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上指出,諸葛亮哪有那樣大的本事,把孟獲當小孩一樣隨便放了又捉?已故著名滇史專家、西南歷史地理專家、原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方國瑜先生在《諸葛亮南征路線考記》一文中說,七擒七縱孟獲之事不過是民間傳說,載於志書者更多附會,不值辯論。方先生還在其所著《彝族史稿》一書中對此問題作了一番深入的考證,認定關於諸葛亮七擒孟獲之說「像煞有其事,完全是虛構的。」當代著名三國史研究專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長譚良嘯先生也在《諸葛亮「七擒孟獲」質疑》一文中說,七擒一事,實近乎離奇,諸葛亮俘孟獲不殺當是有的,但「七擒七縱」則令人難以置信。